深度剖析——学习中如何进行基础知识深度掌握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指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指引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习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一领域或学科的最基本、最核心概念和原理的了解程度。
一个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他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基础知识是学习的基石,它为更深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任何领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建立起进一步学习的框架。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包含了一个学科的最基本概念和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科中更复杂的知识。
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前提。
2. 解决问题能力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基础知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准确地定位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创新潜力基础知识是创新的萌芽,只有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索,才能开拓新的领域,促进创新发展。
影响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因素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可以高效地帮助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例如系统性学习、重点记忆、巩固复习等。
2.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才能更好地吸收并掌握基础知识。
3.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要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掌握基础知识。
•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使用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例如听课、阅读、实践等,提高学习效果。
•坚持不懈:学习基础知识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取得长期的学习效果。
•寻求帮助: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向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士求助,加快问题的解决。
高阶思维,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特级教师王晓春《桥》的教学赏析
在教学《忆读书》这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冰心奶奶强调要‘读好书’,那么好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学生一时语塞。
这时,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第九自然段,圈画出作者的读书感受,并进行追问:“冰心奶奶为什么爱读《西游记》不爱读《封神榜》?(前者精彩,后者烦琐)爱读《水浒传》不爱读《荡寇志》?(前者人物栩栩如生,后者索然乏味)爱读满带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篇章,不爱读朦朦胧胧、词句华丽、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冰心奶奶是通过什么方法挑选书的?”通过一次次追问,难点迎刃而解,学生们明白了可以从书的情节、人物、语言、情感方面选择优秀书目。
展开有效追问,必须准确把握学情,找准切入点,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引领学生走出困境,使学生的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活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四、在曲解误读时追问,拨云见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对文本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等原因,他们在个性化解读文本时,常常会出现错误和偏差。
这种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追问,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偏差,从而纠正他们的思维误差。
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对于文中两位母亲的对话的理解,有些学生得出结论:另一位母亲不够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她不愿意拿出一元五角钱支持孩子看书。
产生这个错误理解的原因是,现在的学生离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生活极度艰难的年代太过遥远,他们难以理解一元五角钱所承载的价值,造成了对另一位母亲的误解。
此时我及时追问:“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年代?”“两位母亲的爱区别在哪里?”“作家梁晓声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慈母情深,这份情究竟有多深呢?”在追问中,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课文正是通过两位母亲的对比,才凸显出梁晓声母亲爱的深沉、智慧、伟大、无私。
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不是固定的师问生答的“走过场”,因此出现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如何抓好学生基础知识过关
如何抓好学生基础知识过关导言在教育领域,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过关,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学习基础。
重视评估并建立基准在抓好学生基础知识过关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现有基础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情况,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建议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评估工具,如测试、作业、问卷调查等,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因素。
通过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注重知识点的串联与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点的串联与融会贯通。
基础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逻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解、示范、互动探究、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定期检查与反馈定期检查与反馈对于抓好学生基础知识过关至关重要。
教师应定期与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更好地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提升最后,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抓好学生基础知识过关。
结语通过以上几点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抓好学生基础知识过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习基础,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一年级数学核心概念深度剖析
一年级数学核心概念深度剖析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无论是在学业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深入理解数学的核心概念非常关键,这将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本文将对一年级数学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度剖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
数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是数学学科的基石,它们构成了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
一年级数学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数的概念、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合成和分解、数的四则运算等。
首先是数的概念。
在一年级,学生需要明确了解什么是数及其性质。
数是用来计量和比较事物的概念,它可以表示事物的数量。
数的概念还包括了数的分类,如自然数、整数、分数等。
通过学习数的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其次是数的大小比较。
在一年级数学中,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来比较数的大小。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接下来是数的合成和分解。
一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将数合成和分解。
合成就是将小的数合并为一个较大的数,而分解则是将一个较大的数分解为几个小的数。
通过这种合成和分解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数的构成和运算法则,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最后是数的四则运算。
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数的四则运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通过四则运算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学运算规则,提高计算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结一年级数学核心概念的深度剖析,可以发现这些概念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数学学科的基础。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概念,逐步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学生不仅可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一年级数学核心概念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深度剖析:四年级数学因数概念理解与巩固
深度剖析:四年级数学因数概念理解与巩固数学是一门需要连贯理解和有机联系的科学,四年级便是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关键年龄,乘法中的因数概念便非常重要。
因数也称因子,是指能够整除某个数的数,即为该数的约数。
例如10的因数有1、2、5、10。
在因子中,除1外其余因子都比自己小,是由1和自己组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因数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因数在乘除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一些数据分析中的基础。
本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四年级学生理解和巩固因数概念的方法和技巧。
一、因数的概念理解理解因数是学习因数的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画、实例、故事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因数的概念,切忌简单粗暴地课本解释,而是要利用趣味性、生动性去让学生掌握因数的定义。
让学生在了解了因数的定义后,进一步认识到因子的重要性和应用。
举例来说:让学生想象一下一个数字如何变幻,所得到的各种因数可能性。
比如说,10可以分解为2×5,而11则没有其他的因数,只能由1和它自己来相乘。
这种以示例为基础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萌趣的数字例子来了解因数的定义与实际运用,也能能帮助学生慢慢熟练地运用因数来解题和进行数据分析。
二、常见的因数规律在学习因数的概念后,学生们需要了解因数之间的常见运用和规律,以此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比如:两个数之间58,它们的因数必定是它们因子的公共因数。
运用这个规律,学生可以轻松地找到某些数字之间的公共因数,从而快速解题甚至发现规律。
举例来说,在13~16之间,它们的公共因数只有1。
而在13~20之间,它们的公共因数是1、13和。
16、18、20这5个因数,这些规律习惯性存在于数学基础知识中,学生应该认真加以掌握。
三、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数学是一门需要打牢基础的学科,学生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和练习中不断加强对于因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在巩固基础知识方面,应层层递进式地进行教学。
知识深度(DOK)理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设计探究
知识深度(DOK)理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设计探究在学习解读新课标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将眼光聚焦于“教-学-评一致性”这一教育理念上。
这种理念强调: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 "教-学-评一致性”的整体育人观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评价机制有利于区分、选拔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功能。
在操作层面,也指向性的提供了实施新课标的技术路径。
一、深度学习(DOK)模型筑基底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Webb)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DOK)模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深度等级体系,它根据知识需要的思维复杂程度进行分层,按其复杂程度由浅入深分为四个等级,即DOK1(Recall and Reproduction:回忆与重现)、DOK2(Skill and Concept:技能与概念)、DOK3(Strategic Thinking and Resoning:策略性思维与推理)、DOK4(Extended thinking:拓展性思维)。
四个等级是相互独立、各自平等、同等重要的,它不仅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同时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二、剖析学情与教材树框架1.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依然秉持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学生能够听懂教师简单的英语课堂指令,进行日常的口语交际表达,并根据指令完成任务、开展小组活动。
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Unit4 My home的PartA Let’s talk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家里不同房间的英语表达,并能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学生的前期语言知识积累可以被迁移和运用到本课中,成为本课设计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语言架构。
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法深入剖析
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法深入剖析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语法则是语言的骨架和规则。
深度剖析语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表达语言,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更快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则。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法深入剖析。
1. 熟悉基本语法规则深入剖析语法需要先了解语法的基本规则。
这包括词类分类、语法关系、句子成分等基本知识点。
了解这些基本规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法的框架,并在深入剖析时更容易理解语法结构。
2. 使用语法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有很多语法工具可以辅助我们进行语法深入剖析。
例如,语法检查软件、语法解析器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找到语法错误、解析语法结构,以及学习语法规则。
3. 阅读经典文本在学习语法过程中,阅读经典文本是非常有益的。
这些文本不仅可以让我们理解语法用法,还可以扩展我们的语言知识和阅读能力。
同时,经典文本中的语法结构也更加复杂,通过阅读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锻炼我们的语法分析能力。
4. 语法练习语法深入剖析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掌握语法规则并能够灵活应用。
因此,进行语法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做题、写作、口语练习等方式加强语法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5. 深入剖析自己的语言习惯对于一些常见语法错误,那些深入剖析长久以来已普及的规则也是必要的。
例如,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特点不同,可能导致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出现一些“翻译腔”的错误。
此时,深入剖析自己的语言习惯并及时纠正错误是非常必要的。
6. 及时总结,积累语法知识语法深入剖析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笔记中记录重点、难点,并及时总结自己学到的语法知识。
同时也可以在阅读中、写作中对语法知识进行回顾、修正和检验,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足。
7. 听、说、读、写多维学习语法的深入剖析需要在多维度的学习中不断贯彻。
听、说、读、写四维度得结合在一起,配合最佳语法教学方法(策略)即可深入剖析。
听上去很难操作,但只要你在汲取语法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练习,成功实现高效深入剖析其实就不是很难。
如何学习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
如何学习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生物学中,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生命的最小单元——分子和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对于想要学习这两门学科的人来说,很多人都感到有些难度和困惑,那么如何学习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呢?一、建立坚实的基础知识要想学习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首先需要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参加生物学相关的本科课程或自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书籍来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
建立坚实的基础知识是掌握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的关键,也是成为生物学专家的基础。
二、多方面获取知识和实践经验要学好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实践方面也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可以通过参与科学实验室的实验、参加科学研究或科学讨论会、阅读学术期刊和书籍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经验。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逐渐掌握相关技能,理解相关理论和思想,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深度剖析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了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的前提,是对这两门学科进行深度剖析。
在进行深入剖析时,需要注意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共性和特性,不断探讨其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相关内容,理解学科的性质和决策生命的特征。
还要关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相互影响等多种因素,从多个角度探索其学科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四、注重实践和探索创新学习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不能仅限于阅读和听课,更要关注实践和探索创新。
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自己的想法和创新。
这样才能够在学科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贡献、创造出新科技、新产品和新理论。
总之,想要学好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关键在于建立坚实的基础知识、多方面获取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度剖析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注重实践和探索创新。
初一期末语文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
初一期末语文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一、概览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我对自己初一语文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反思。
此次考试不仅是对我所学习知识的检验,更是对我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考察。
我将概述我的成绩概况,以及我对这次成绩的整体感受。
我的初一期末语文成绩总体表现稳定,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基础知识方面,我对知识点的掌握较为扎实,但在阅读理解和作文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次成绩的反馈,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也让我更加明确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反思过程中,我认识到自己在备考阶段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我在平时的学习中付出了努力,但在复习阶段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部分知识点掌握不够深入。
我也意识到自己在阅读理解和作文方面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我缺乏足够的阅读实践和对写作技巧的深入理解。
初一期末语文考试是对我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我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反思。
通过这次考试,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找到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语文成绩。
1. 简述期末考试的重要性期末考试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馈。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期末考试的意义尤为深远。
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阶段,期末考试的成绩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
它也是一个转折点,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认清学习现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出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期末考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其在考试环境压力下的心理适应能力,这些都是对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培养的重要部分。
正确看待并充分利用好初一期末考试的成绩分析数据至关重要。
通过细致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指导未来的教学和学习方向。
2. 引出语文成绩分析的主题伴随着学期的结束,我们迎来了初一期末的语文考试。
如何做到知识的深度剖析
如何做到知识的深度剖析知识的深度剖析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主题拆解成更详细、更深入的部分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度剖析,如科学、哲学、艺术等,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做到知识的深度剖析。
一、提出问题做到知识的深度剖析,首先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
正确的问题可以引导我们在学习和探究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当我们遇到新的知识点或者概念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提出问题:1. 综合概括:对整个知识点进行简要概括,包括概念、范畴、关系等。
2. 识别疑惑:从整个知识点中找到自己不太理解或者不太清楚的疑惑点。
3. 进一步分解:对疑惑点进行更具体的分解,找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4. 扩展延伸:通过查阅资料、提问、讨论等方式,拓展问题的延伸。
例如,对于一个新出现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步骤来提出一些问题来深入了解这个概念。
比如,对于“人工智能”,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 人工智能的定义和范畴是什么?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3. 人工智能如何实现自主学习和适应性?4.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二、整理思路在提出问题后,我们需要根据问题整理相关的思路和资料。
正确的思路可以确保我们在深度剖析过程中不会跑偏或者陷入死角;充足、有价值的资料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
整理思路的步骤包括:1. 确定问题的核心思想。
2. 寻找相关知识和资料。
3. 整理资料,筛选有效信息。
4. 立足问题进行细致思考和剖析。
例如,对于上述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路整理:1. 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实现智能化的技术,它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专家系统等。
2. 在网络上搜寻人工智能相关的书籍、论文、新闻等。
3. 根据问题筛选资料内容,剔除与问题不相关的信息。
4. 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将问题进一步拆解,对每个问题进行细致剖析。
构建“有深度”数学课堂,引导深度学习发生
构建“有深度”数学课堂,引导深度学习发生作者:***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4年第03期【摘要】课堂作为数学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激趣、问题驱动、体验积淀、道理感悟等方式,引领“情境—问题”教学,构建“有深度”数学课堂,引导深度学习发生。
【关键词】中学教学;核心素养;“有深度”数学课堂;“三度”数学课堂;正弦定理【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1-0019-05【作者简介】姜文,贵州师范大学(贵阳,550025)数学科学学院讲师。
有深度的数学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为基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依托教学环境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进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1]本文聚焦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有深度”的数学课堂进行探索,拟为一线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有深度”数学课堂的实施途径从实操层面讲,“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自主地、探究式地学习,能理解学习内容的核心,能在表达、交流中促进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学习方式。
因而,深度学习应指向引领学生深层次、批判性思考。
为此,一要有“核心问题”引领课堂学习,用问题激活学生思考;二要留出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获得知识再发现的体验;三要引导学生在生生、师生对话中把握知识的内涵,在自主解决问题的交流中加深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产物,数学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重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长见识、悟道理。
因此,我们主张用“三教”引领“情境—问题”教学,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长见识、悟道理”,引导深度学习发生。
“有深度”的数学课堂利于学生养成“爱思考、重体验、善表达”的学习习惯:爱思考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灵魂,重体验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善表达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重点。
开展深度学习,把握问题本质——以高三一轮复习课“解三角形”为例
s∠BDC =π,所 以 c
o
s∠BDA +
13
b2 -9
c2
10
b2 -9a2
c
o
s∠BDC = 0,则
+
= 0,即
12
b2
6
b2
11
b2 =3
c2 +6a2 .
又b2 =a
c,所以 3
c2 -11a
c+6a2 =0,故c=3a 或
2
c= a.
3
在 △ABC 中,由 余 弦 定 理,可 知 c
o
2)问的教学片断 .
AB 2
生 1:因为 S△ABD ∶S△ADC =BD ∶DC,所 以 BD =
2
,求 BD 和 AC 的长 .
2
2
,共 4 个条件 .
2
师:由(
1)得到 的 AB =2AC 算 一 个 独 立 条 件 吗?
本题还有其他条件吗?
生 7:
AB =2AC 不算 一 个 独 立 条 件,因 为 它 是 由
角形呢? 请以本题为例进行分析 .
生 6:在 △ABD 和 △ADC 中,
AD 平 分 ∠BAC,
△ABD 面 积 是 △ADC 面 积 的 2 倍,
AD =1,DC =
由 BC =
图1
3 2,
AD =3,则 BD 的长为
.
思路分析:从 几 何 元 素 角 度 分 析,解 三 角 形 就 是
已知三角形的 六 个 元 素 (三 个 角 和 三 条 边 )中 的 三 个
师:例 2 的解决思路与例 1 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 4:都是建立方程解三角形 .
生 5:区别是例 1 是在一个三角 形 中 求 解,例 2 是
浅谈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浅谈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深刻认识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过于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刻的教学,导致学生急于求成难以潜心钻研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解题技巧,而对知识点一知半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很难受到有效的培养。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深度学习引言大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打破了原先教师单纯以知识点、技能作为教学目标的落后教学现状,让历史的学习由浅向深,由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具体来说,利用大单元进行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从章节或者单元的角度出发,针对这一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串联讲解,让学生以单元进行一个完整结构的学习。
通过大单元教学能够减小由于历史学科知识点零散、繁多等带来的学习困难,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大单元教学更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
一、确保知识内容衔接的流畅性在历史课程教学工作开展阶段,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工作的要求,并且能够以历史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开展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规划,从而为历史课程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奠定夯实的基础前提。
针对于当前历史课程教学来说,其整体呈现出“单元+专题”的体例形式,对于知识内容的教授也呈现出“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特点,因此为了促使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更加优质的完成,教师必须要充分注重对于各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充分保证每一处知识点衔接的流畅性,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学习效果,令学生逐步加深对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与记忆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更具系统性与条理性。
例如:在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适当性以历史事件的前后发生顺序作为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随后根据事件的先后顺序开展教学的过程,对于其中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因素以及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在此阶段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适当性采取问题式教学法来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充分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工作达到高质量完成的预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生涯开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前提。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探究——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探究——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519000)尹乐菲[摘要]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
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对知识简单占有、机械记忆的浅层学习转向对知识理解掌握同时形成学科思维、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具有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等诸多优势。
文章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从深度学习视域探究高中历史单元教学。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3)16-0064-0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的知识点多,且多为纲要式叙述,在内容多、课时紧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受到学段、章节和课时的限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在开展灌输式教学;部分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态势,为了应试进行浅层的记忆与学习,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自然无法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而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具有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等诸多优势。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
单元教学(或称大单元教学)以课标、教材为依托,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要求整合课程资源,分析、拆解、重建知识体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
单元教学是将学生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本文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尝试从深度学习视域探究高中历史单元教学。
高二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深度剖析
高二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深度剖析引言本文旨在对高二学生地理研究现状进行深度剖析。
通过对学生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研究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了解目前高二学生在地理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学生研究状况目前高二学生在地理研究中普遍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研究态度积极:大部分高二学生对地理研究抱有较为积极的态度,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和完成相关作业。
2. 研究动力不足:尽管学生态度积极,但在研究地理知识时,缺乏持久的研究动力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3. 研究成绩参差不齐:高二学生在地理研究中的成绩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成绩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成绩较差。
学生研究方法高二学生在地理研究中常采取以下研究方法:1. 课堂笔记:学生通过听讲和做笔记的方式来掌握地理知识,但缺乏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把握。
2. 刷题复:学生倾向于通过刷题来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地理知识,但对于知识的整体掌握和理解不够深入。
3. 互助研究:学生之间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和互助来提高地理研究的效果,但存在信息不准确、互相依赖的问题。
学生研究困难高二学生在地理研究中常遇到以下困难:1. 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往往觉得地理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 大量知识点:地理学科知识点繁多,学生难以掌握全部知识,容易出现遗漏和混淆的情况。
3. 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地理学科中存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
解决策略为了提高高二学生地理研究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高研究动力:通过增加地理研究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例如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
2. 强化基础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 引导研究方法:指导学生使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例如制定研究计划、提醒研究重点、培养自主研究能力等。
4. 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问题解决、探究式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促进“深度学习”的五个阶段
深度丨促进“深度学习”的五个阶段世界正面临学习的革命,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发生着巨大转变,期待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关于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机制等问题,研究者从理论、实践等不同层面作出了众多探索。
然而,当教师试图将深度学习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时,常常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背道而驰。
因此,对深度学习的研究有必要回到课堂教学中来,从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出发,建立起对深度学习内涵及其外延的整体认识,进而提出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路径。
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深度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深度学习,核心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主要呈现出高层次、整体性、意义关联以及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1、高层次:深度学习的目标相较于知识的机械记忆与简单应用而言,深度学习更多指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即包含观察(有目的的知觉)、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在内的一系列心理机能,而不仅仅是认知技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认识“高层次”这一目标特征,我们必须正确解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认为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学习的迁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两者简单区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其中学习的保持更多表现为记忆、回忆过程,而学习的迁移与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过程的联系更为密切。
可见,深度学习虽然以培养学生的高级心理机能为目标,却并不意味着忽略浅层学习。
深度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即使是低水平的认知过程,如科学概念的记忆与再认,也需要将其融入一个更为真实的、复杂的任务背景中,而不仅是回忆抽象的概念本身。
就像直接回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和在“解决保温杯包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过程,虽然它们都涉及记忆。
2、整体性:深度学习的内容组织方式深度学习反对碎片化、割裂式的知识获取方式,强调多种知识和信息间的联接,包括多学科知识融合及新旧知识联系。
(全方位)六年级数学学情深度剖析
(全方位)六年级数学学情深度剖析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剖析六年级数学学习的现状,包括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
通过全面分析,为教学提供参考,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
一、学生学习水平分析1.1 知识掌握程度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数学基础知识,对于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计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已经较为熟练。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巩固。
1.2 思维能力发展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仍有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单一,需要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3 学习兴趣与态度大部分六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2.1 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在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存在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练习和复习。
2.2 思维方式单一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采用一种思维方式,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
这可能限制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2.3 学习兴趣不足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这可能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内容过于枯燥等原因造成的。
三、改进措施3.1 加强知识巩固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可以增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数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2 培养多元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3 激发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数学游戏、实际问题解决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结语通过深入剖析六年级数学学习的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只有全面了解学情,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
深度学习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分析深度学习的特征、目标与途径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自从深度学习的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研究的热潮,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却满足不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际需要,很多问题还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
比如深度学习的特征、深度学习的目标、深度学习的途径等问题,都需继续做深入研究,才能使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深度学习的特征深度学习是一个开放而发展的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不同的解读:景洪娜、陈琳、赵雪萍认为,深度学习是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并从特征上对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进行了对比。
这是一种典型的学习方式论,其核心内涵是通过比较分析,剖析浅层学习的弊端,揭示深度学习对于学习的质性作用与价值。
郭华教授则认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这显然是一种学习过程论,注重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学习主题的选择、学习体验与结果的表达,对深度学习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概括。
美国的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却有另一种看法,他们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胜任21世纪工作和公民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和理解学科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课堂和未来工作中的问题,主要包括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学习毅力六个维度的基本能力。
此观点是从学习目的的角度,对深度学习作出了界定。
上述三种观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深度学习作出了解释,虽然立足点不同,解释的内容深度学习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分析深度学习的特征、目标与途径余国良(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摘要:深度学习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抓住三个根本点,即深度学习的特征,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深度学习的理念;深度学习的目标,用来指导学生端正深度学习的方向;深度学习的途径,以保证学生深度学习的正确发展。
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认知进阶顺序一般是“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但是,比“为什么”更高阶的,是学习者要参悟到“为什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即这种思考是怎么思考的。
深度学习,是最近几年教育界的一个热词。
其实,深度学习原是机器学习中的一个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由“人工智能教父”图灵奖得主Hinton等人于2006年提出,提出的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
后来,深度学习被移植到了教育教学领域,迅速风靡。
但是,教育教学中,人(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网上的百科词条也仅仅能检索到机器学习中深度学习的的概念,没有人本身深度学习的概念。
下面,我就以课堂实践为例,谈谈“全景式数学教育”团队,对人(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解、认识。
我们认为人的深度学习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深度学习应该是因循学习者身心发展和科学认知规律的学习人的深度学习活动应是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设计并展开的学习活动。
无论是其学习内容、难易程度、学习强度、学习方式,还是学习的环境、时间、节奏等因素都必须与学习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认知规律相符合,这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超过人(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是很难实现深度认知的,甚至会出现错误的认知。
比如:幼儿是依据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
要让孩子建立和认识“红色”这个概念,如果我们拿一朵红色的花不断告诉孩子:这是“红色”。
这时候,孩子内心感觉的注意力很可能聚焦在花的形态上,教学的概念和孩子的内心感觉可能并不匹配!也就是说,孩子首次理解的红色概念和我们要教给他的红色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给孩子同时呈现材质完全一样,只有颜色差异的几块色板(比如红色、蓝色和白色),在对比中不断重复告诉孩子:这是红色的、这是蓝色、这是白色。
这样最大化排除颜色之外其他因素的干扰,可以集中感觉“颜色”,更容易建立起关于红色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剖析——学习中如何进行基础知识深度掌握
但凡成绩优异者,问其经验,都会说:狠抓基础。
但是对基础一词,如何去理解?大多数学生对于基础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或者辅材上的黑体加重部分。
确实这一部分的知识是重点不假,但是对于这些重点如何掌握,也是判定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
有的学生认为记住了,就说明掌握了;有的学生认为会用了,就说明掌握了。
正是因为这种对基础模棱两可的判断标准,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基础掌握无法做出科学理性的判定。
现象分析
我们来分析这样一种现象:基础知识自己能够记住,基础知识自己也能够理解,但是一旦将基础进行到了实际应用中(做题)的时候,就会发现用不起来、用起来很别扭、用起来特别容易出错。
很多学生认为:这是做题少的缘故。
确实,练习能够有效的缓解难用的现象,但是仅仅靠练习,是不能让自己有信心从容地面对所涉及知识点的应用的。
究其根本,学生需要对基础知识是否有深度的理解。
举个例子:在初中和高中都会讲到立体几何,随便问问周边的10个同学,就有那么三两个同学明确的告诉你,立体几
何很简单。
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同学对此感觉非常吃力。
眼光重点关注在什么地方,就决定了学生对于此知识的理解深度。
一维的线关注点;二维的面关注线;三维的体关注面。
所以对点线面的重点观察,则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
基于这样的思想,在立体几何中,三视图和直观图,以及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就变成了极其简单的知识点。
直观图→三视图或者三视图→直观图无非就是关注核心的点,关键的线,重要的面。
基于点知道了大概结构;基于线知道了它的具体形状;基于面知道了它的特殊性
具体的就语音讲吧,“福聿学习之道辅导”平台里有,喜马拉雅里也有,写还不知道也写多少字。
其实举这样一个例子,无非就是告诉大家,在学基础的时候,不仅仅是做表面文章,还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
由概念衍生出知识点,这是学习的过程;
将知识点融入概念,这是一个掌握过程;
根据知识点总结应用方向这是熟练过程;
由知识点衍生掌握和应用技巧,这是创新的过程。
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
举例过程,还是得借助录音,要不然文字阐述就过于啰嗦了。
所以但凡老师都是将基础看得特别重,因为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验让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悟:没有基础,没有高分。
学生对于基础的轻视,在于学生对“什么是基础”的理解不够透彻。
老师要求的基础掌握,与学生的实际基础掌握之间出现严重的断层。
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优秀的学生看基础的频率反而比其他学生要高出很多。
其原因就在于其对基础的理解更深,所以挖掘的深度也会比其他学生要深和广度也会更广些。
那么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标准是什么:
1.基础知识能否体系化
——关注点:重过程,轻结果。
对于少量知识点而言,或许学生不需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优秀。
但是对于大量知识点而言,没有这一步,学生就没有得高分的信心。
随着信息的发达,大量的学生和家长已经开始关注知识体系化,很多学校也将这一过程融入到教学当中。
虽然不同的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的重视度和领悟力有差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教学质量较之以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学生之所以不能从体系化中有所得,关键在于学生对于体系化的关注点在何处。
是关注其体系化后的结果,还是关注
其体系化的过程。
所以,老师的板书,学生抄下来,接下来要做的是:不是去想着怎样记住,而是要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板书。
其实不仅是老师的板书,身边的辅材,包括教材都要去习惯性的这样分析。
2.基础知识能否拓展
——关注点:重理解轻记忆
有一个知识点,自己能想到知识点周边的其他知识点,这叫做知识的拓展性。
当自己基于某一个知识点,自己所能联想的越多,说明知识的灵活度越高。
因为如果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是不可能做到有效拓展的。
这就跟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作文一样,成人一看,好天真:-D。
但是不能说学生就一直这样,随着对周边人事的领悟深了,思考深了,素材多了,慢慢的自己也会趋于成熟。
就像小赵老师看4年之前分享的文章,总觉得稚气未脱,深度不够,但是思考多了,理解深了,逐渐分享得就越来越具有价值。
但是如果自己只知工作赚钱,而不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时间,我想即便10年,结果也是原地踏步。
而这个过程不是自己记忆了多少东西,而是理解了多少东
西。
基于理解,自己的可拓展性就无限大了很多。
3.应用方向会不会总结
——关注点:重知识的应用轻场景的应用
我们将每一道题的题目看做具体的场景,在场景中必然涉及到知识点,学生在分析场景的时候,喜欢知识点结合场景,所以学生抽取不出其中的科目语言。
而分析的过程也是针对场景的分析,并不能形成知识点的应用总结。
最终的结果是:一旦场景变了,学生就陷入了新的迷茫。
学生归纳错题和好题,不是说简简单单的写个答案。
有很多学生认为抄题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同的科目要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题目中含有大量的需要转化的学科语言,抄一抄题,自己在抄题的过程中去关注知识点如何在场景中表达的,如何应用到场景中的,对于这些的思考其实已经超过了题目本身的意义。
4.基础应用是否流畅
——关注点:重应用熟练轻记忆熟练
表述也是应用的一种,重应用说明自己的学习是主动的,轻记忆,是为了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陋习。
当自己的表述和
应用都很流畅了,其实就已经代表了知识被熟练掌握了。
而表述和应用的要求,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或者几个熟练的知识点,而是整个体系的表述和应用。
我们鼓励学生以老师的视角去将知识表述出来和用出来,现在很多好的学校,都有学生的学习交流场所,其实就是给与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陈述表达中,自己就是老师,这种视角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将知识牢靠掌握并熟练应用的进程。
总结
总结:学生需要反省自己对基础的认知是否过于狭隘了,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否过于低了。
及时的从心态上调整自己对基础的看法,让自己真正去理解基础,掌握基础。
而不要再去做过多的表象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