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导学目标《方山子传》: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大铁椎传》: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提高学生自学古文的能力,学会质疑,也要学会总结和归纳。
2.体会大铁椎的英雄形象,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中的侠义精神。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
明亡后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
清初,人称魏禧、汪琬和侯方域为散文三大家。
魏禧与兄长魏际瑞、弟弟魏礼,都善写文章,世称“宁都三魏”。
魏禧的诗有深沉雄浑之风,可见于他的《读〈水浒〉》《卖薪行》等。
2.背景解读(1)《方山子传》:元丰三年(1080),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来往频繁。
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见《岐亭五首》)。
两人感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写下了这篇散文。
苏轼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以诗文遇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辞,语多深婉。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
(2)《大铁椎传》:本文是一篇传记。
作者因为不知道那个人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代替。
文中以细腻生动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有识见、有气节、精武艺、识文墨,使用铁椎的大力士的“异人”形象,描写出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本可大有作为,在当时却所遇不合,无用武之地,只能去与响马决斗的可悲境遇,透露出作者对明朝亡国君臣的不满,抒发了他的亡国之痛,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起来“抗清复明”的爱国思想。
3.古文知识积累(考点)天文与历法(一)(1)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4阿房宫赋教案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阿房宫赋》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在课前自主探索阶段,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方面存在困难,这可能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有关。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其次,在课中强化技能阶段,我组织了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但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我需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我会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我会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最后,我通过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我可以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会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阿房宫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阿房宫赋》这样的华丽辞藻和丰富意境的文章,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课文的文学美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阿房宫赋》的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课文中的阿房宫是怎样的一个建筑?它代表了秦始皇的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在线平台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完成了预习任务。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用不同的材料解读项羽形象教案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用不同的材料解读项羽形象教案一、课文导入“天天的精美大餐”未免有点消化不良,今天我们来换个口味,来顿爽口的便餐,好吗?请同学们翻到选修教材的第二部分“古代散文”。
第四单元,一起来研读“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蒲松龄曾作过这么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中说的是哪两个历史人物?破釜成舟是怎样的一种魄力,卧薪尝胆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的一位风云人物——项羽。
二、解读材料1.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和他相关的很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成语说出:如﹕取而代之先发制人破釜成舟以一当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江东父老一决雌雄拔山盖世披坚执锐分我杯羹所向披靡等。
在他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请同学们积累它,并作为解读项羽形象的材料之一。
2.这个单元里,项羽这个形象能引发很多同学的研究兴趣,我布置同学上网搜集一些相关项羽的史料,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的阅读文段有人教版必修I中的《鸿门宴》,本单元的《项羽之死》,另补充《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对项羽评价的片段,诗歌有李清照的《咏项羽》。
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这些诗文都提到了项羽,对项羽这个人物的评价,历史上众说纷纭。
三、活动安排活动一:下面请同学就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还有自己搜集的材料一起拿出来,依据下面的专题“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人物——项羽形象解读”。
快速阅读材料,选择其中你感受深刻的一则简单分析,阐述理由﹐步骤是:①亮观点②言之有据③作点分析。
老师补: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中国有句古话:成者英雄,败者寇。
在这场楚汉争霸中,大家知道,笑到最后的是刘邦,而项羽并没有获得成功,相反还被迫自杀,人家为什么还把他当英雄看呢?且史记中司马迁也不同于流俗,不以成败论英雄。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江汉油田广华中学胡倩佳《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单元共有6篇文章,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自主赏析《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大铁椎传》。
我先让学生通读这几篇课文,在疏通文意之后,我问学生最喜欢哪一篇文章,大多数学生说喜欢《项羽之死》。
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把《项羽之死》作赏析示例来讲解,其他文章让学生自主赏析,并就自己喜欢的一篇来写赏析性探究性的文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做好示例引路,我编制了《项羽之死》导学案。
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学习目标:1、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根据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
1、项羽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
那么大家熟知的成语有哪些?2、我们在必修教材上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他。
二: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三:小组学习,欣赏形象。
每个小组选择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场景讨论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①复述场景主要情节,明确主要字词的意思;②结合文本原句,谈谈自己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并评价其在此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③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④选择其中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赏析,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四、交流探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
请你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希望你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五、评价项羽,得出启示。
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对项羽有没有新的认识?你从他身上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请你拿起笔,把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出来。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方山子传教案1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方山子传一、课型、课时1、课型【新知教学课】2、课时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2.能力目标:理传主事迹,抓传主形象3.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和传主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感悟情怀。
四、目标分析苏轼的《方山子传》是高中学段选修课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之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苏轼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坎坷多难,但他没有沉沦,永远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乐观豁达、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其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方式可谓蕴含着其熠煜闪灼魔力。
《方山子传》是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抒发对人生的透彻感悟,“管中窥豹”的略见其智者仁人的聪明睿智。
可以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以求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共鸣作用。
情感是这篇文章最意味无穷、耐人寻味之处,也是语文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真情实感的根本。
文中描写的陈季常是作者志同道合的好友,苏轼无法摆脱的现实生活的羁绊,向往陈季常的生活状态。
美好的情感可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人生。
“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可见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刻地体悟人生的况味,也应该成为教学目的。
五、学情分析本课文安排在高二上学期的。
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课上再总结人物特点,是理解延伸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人有别 赏析指导》公开课教案_5
诗文有别赏形象,且叹且歌评英雄《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与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区别。
3、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理解项羽之死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分析鉴赏项羽形象。
教学难点:对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的准确把握, 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方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忆形象播放视频,教师解说,导入课文。
解说:秦朝末年,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一代英雄横空出世。
他24岁随叔父起兵反秦,闪亮登上历史舞台;25岁,破釜沉舟,击退章邯大军,击败秦王朝军事主力;27岁,在杀机四伏、暗潮涌动的鸿门宴上,放虎归山;同年,他宰割山河,自封西楚霸王,号令天下。
然而,干戈再起,风云突变,楚汉之争相持四年,在广武山,刘项议和,分裂天下。
不料,项羽撤军途中,刘邦撕毁协议,派兵追击。
几番争斗,在垓下,项羽陷入了十面埋伏。
在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今天,我们将在《项羽之死》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二、披文入情赏形象(一)整体感知,概括场景思考文章刻画了几个场景?快速地以“地点+事件”的四字短语来概括。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二)鉴赏“垓下之围”教师预设引导的问题:1、指出夜闻四面楚歌时,项王有何动作表现?明确:惊—起—饮—歌—泣。
2、诵读《垓下歌》,从项羽的慷慨悲歌里大家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个项羽?明确:勇武、自负、柔情、悲壮。
3、“泣”包含了项羽怎样复杂的情感?明确:无奈、悲哀、忏悔、惭愧。
4、末句八字不写项羽,却写“左右”,有何用意呢?明确:侧面烘托英雄末路的凄凉。
(板书:情)(三)讨论“东城快战”(教师预设思考题,学生自读,小组讨论、交流。
)1、项羽说“为诸君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明确:痛快地战;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三次突围,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教材篇目《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单元目标1.背诵并默写相关的名言名句。
2.分析部分词类活用现象,掌握重点实词“弥、迁、请、劝、若、书、孰、说”义项。
3复习“爱、过、道、怜、如、省、善、许、族、卒”实词意义。
4掌握虚词“焉、而、夫、为、于”的用法。
5复习“筛选文中信息”的方法。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实虚词。
2.复习掌握“筛选文中信息”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积累运用】一、名言名句填写下面名句的空缺部分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二、文言实词1解释加点词(1)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④晋陶渊明独爱菊(2)道①臣之所好者道也②行道之人弗受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④伐无道,诛暴秦⑤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⑥道芷阳间行(3)过①故尝与过宋将军②过与不及③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4)怜①可怜身上衣正单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省①省兄河南②七省好事者(6)善①嘻,善哉!技盍至此乎②善刀而藏之③素善留侯张良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7)许①引之长丈许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③时人莫之许也(8)族①族庖月更刀,折也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⑤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9)卒①卒买鱼烹食②鲁肃闻刘表卒③然今卒困于此④五万兵难卒合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1)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3)吾闻汉购我金千斤,邑万户(4)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5)骊山北构而西折(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8)六王毕,四海一(9)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10)西门豹簪笔磬折(11)十二渠经绝驰道(12)苦为河伯娶妇(13)不冠不袜(14)吾数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15)技盖至此乎(16)如宝装屏风(17)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18)项王军壁垓下(19)岸上赤而壁立(20)砉然向然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1)所见无非牛者(2)依乎天理(3)虽然,每至于族(4)因其固然(5)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6)吾知公长者(7)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8)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三、文言虚词辨别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焉(1)盘盘焉,囷囷焉(2)且焉置土石(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或师焉,或不焉2而(1)骊山北构而西折(2)不敢言而敢怒(3)谁得而族灭也(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夫(1)夫大国,难测也(2)予观夫巴陵胜状4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2)吾见其难为(3)视为止,行为迟(4)霓为衣兮,风为马(5)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于(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四、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17课庖丁解牛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4-29 20XX年复习资料教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第17课庖丁解牛导学目标 1.掌握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本文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学校与科举(二)(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有才德、办事廉正、孝顺父母的人。
(2)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3)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4)古代科举考试:院试,考秀才,参考者是童生,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2.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声响)(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3)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此指拭擦)(4)批大郤.(“郤”通“隙”,空隙)(5)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支脉)3.古今异义(1)依乎天理..古义:此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2)虽然..,每至于族古义: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今义:连词,多与“但是”连用,表转折(3)视为止,行为..迟古义:行,动作;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4)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5)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今义:使人为难(6)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7)奏.刀马砉然古义:进今义:演奏,奏乐(8)乃中《经首》之会.古义:节奏今义:能,善于;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足之所履.(名词作动词,踩)(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名词作状语,年,每年;月,每月)(3)而刀刃者无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4)视.为止,行.为迟.(“视”“行”,动词作名词,视,目光;行,动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教案推荐
单元(章节)课题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本节课题
赏析方法指导: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三维目标
1.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积累相应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
2.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古代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散文: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散文较之诗歌更为具体逼真,与实际生活更贴近。在语言表达上要规范一些。
散文: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
小说: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
诗歌:一个人给大地弹到月亮里
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诗歌、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不同。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
教 学 过 程
环节
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
课前预习
阅读《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理解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含义
1、学生阅读,划出要点。
2、教师就要点予以强调、补充讲解。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 “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创造形象(教案).doc
课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课时第-节(总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散文与诗歌在创造形象方面的区别。
2.结合具体例子,认识艺术形象在诗歌散文中的作用。
重、难点【重点】认识散文与诗歌在创造形象方面的区别。
【难点】认识艺术形象在诗歌散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导入、简介一石开读、探讨一交流、点评
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札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
a.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高度浓缩,具有丰富的意蕴,要通过鉴赏象外之象,仔细品味味外之旨。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通过写自己独自对着敬亭山久坐所见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孤独的精神世界,含蓄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
高二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导学案主备:王永芬集备:高二语文备课组年级组长:王永芬【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2、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理解并学会运用散文学习常用的方法。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知识链接】(请同学认真阅读,划线部分熟记)本书散文部分,主要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2、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3、《项羽之死》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4、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要点突破】1.古今异义。
(1)上干.云霄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与江水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江中独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无风,亦浪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插,冲。
今义:担任。
(2)古义:混杂,混淆。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3)古义:所有。
今义:平凡,凡是。
(4)古义:即使。
今义:只作“虽然”讲。
2.一词多义。
答案:(1)幸亏/希望/宠爱/幸而(2)靠近,接近/来到,到达/面对,对着/将要,快要(3)介词,用/连词,由于,因为/介词,从,在/连词,来/连词,表修饰3.词类活用。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一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一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文言知识积累。
2、了解诗歌与散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
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获得美感和认识上的提高,并提高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疏通,自主探究质疑。
2、合作探究,把握形象的特点,塑造形象的方法和意图。
3、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章吸取有益的营养——爱国精神,对人生事业的态度、自尊意识、历史教训、爱民、侠义精神等。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字词;通过形象探究意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1、自读,疏通课文。
2、分析文中所描绘的形象,把握形象特点,了解描写形象的方法。
3、对比阅读,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4、巩固练习及拓展阅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背诵《书愤》导入。
二、及背景:注释三、自学: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质疑、释疑。
四、探究第一、二段形象特点及写作手法:时间形象(景物)写法及景物特点写作特色八月一日烽火矶远望:突兀近观:怪奇1、对比鲜明,突出特色。
2、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角度多变,立体可感。
孤石杰然小孤山对比:峭拔秀丽(金山、焦山、落星山)巉然孤起(它山)荒凉、残破(金山)远望:上干云霄近观:愈近愈秀姿态万千惠济庙澎郎庙祠宇荒残庙宇传说前人诗咏近人事迹3、内容丰富澎浪矶无风浪涌五、探究情景交融的写法:1、写烽火矶、小孤山戍守情况有何作用?说明这里是江防要地。
新人教版选修《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教案【精品教案】.doc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四单元•导读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2、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理解并学会运用散文学习常用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步骤】一、导入1、福建省04—07年高考散文类文言文阅读回眸2004年《史记•张丞相列传》(申屠嘉)(人物传记类散文)2005年《送天台陈庭学序》(明•宋濂)(山水游记类散文)2006年《史记•老子伯夷列传第一》(人物传记类散文)2007年《书博鸡者事》(明•刘基)(人物传记类散文)考点考查: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效信息的筛选和文章的分析概括(含鉴赏)。
2、散文部分学习目标和单元构成本书散文部分,主要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在具体步骤上,每单元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单元所提出的鉴赏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个单元各举一篇诗歌或者散文为例,从该单元所强调的鉴赏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第三、四项是围绕这一单元的中心,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
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学生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二、明确学习对象,把握文体特点1、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体会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特点2、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加以明确:(1)文体对象方面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所选作品,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哲理型散文,如《庖丁解牛》。
既有史论散文,如《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和《大铁椎传》。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导学案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导学案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导学案一、诵读散文,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发挥想像,品味散文中形象,注意诗歌和散文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引导学生根据散文中抒写的意象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欣赏方法,体会散文的形象。
第一课时单元学习指导一、把握古典散文中的形象,注意区分诗歌和散文间形象的异同。
二、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散文中特有的形象美或优美的文辞。
一、学习方法1、诵读散文,体味散文的形象和文辞,注意其中创造的形象,诗文有别。
2、深刻理解文本要借助联想和想象。
3、学会从文本出发赏析散文形象和优美文辞。
二、学习指导1、与诗歌相比,散文的特点。
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较多,理性较强。
但优秀的散文常为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
如传记文通过语言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叙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语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写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
甚至在阐述哲理和议论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2、散文和诗歌间形象性的差异。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
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
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
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
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象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
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很贴近。
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米为酒了。
对之之下,差异显而易见了。
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3、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导学案编制人:高永宁审核: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一、诵读散文,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发挥想像,品味散文中形象,注意诗歌和散文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引导学生根据散文中抒写的意象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欣赏方法,体会散文的形象。
第一课时单元学习指导【学习目标】一、把握古典散文中的形象,注意区分诗歌和散文间形象的异同。
二、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散文中特有的形象美或优美的文辞。
【自学引导】一、学习方法1、诵读散文,体味散文的形象和文辞,注意其中创造的形象,诗文有别。
2、深刻理解文本要借助联想和想象。
3、学会从文本出发赏析散文形象和优美文辞。
二、学习指导1、与诗歌相比,散文的特点。
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较多,理性较强。
但优秀的散文常为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
如传记文通过语言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叙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语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写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
甚至在阐述哲理和议论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2、散文和诗歌间形象性的差异。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
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
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
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
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象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
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很贴近。
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米为酒了。
对之之下,差异显而易见了。
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3、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的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
如传记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与他栩栩如生的写出人物可能并不吻合。
对照《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一生事迹的描写,与篇末“太史公曰”的评价,可以看出两者间存在的差距。
某些寓言故事,作者用来说明一种道理,但读者却从中可能得到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
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本是用以说明养生,而后世读者却从中引申出另外一些道理。
这里用得上陶潜的两句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学习课时】二课时【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
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三、解题: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
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
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
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
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
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自主学习指导】1.知人论世,有利于解读课文2.认真阅读课文,参考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完成基础知识落实3.扎实落实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特别注意课下注释中的重点字词解释。
结合课下注释及自己文言知识储备,细读课文,梳理各段中的重点、难点。
4.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尽量不要遗漏要点。
5.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6.将自学过程中发现的困惑写在下面,提供给老师。
【预习案】一、给下列字注音烽火矶()烽燧()窦()潦缩()巉然()上干()云霄楼观亭榭()抟()赪()汲()葭苇()栖鹘()以杏仁澄之()二、解释下列实词1、突兀而已:2、及抛江过其下:3、嵌岩窦穴:4、杰然特起:5、秋深潦缩:6、碧峰巉然孤起:7、已非它山可拟:8、信造化之尤物也:9、鸥鹭灭没:10、徙倚久之而归: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探究案】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文言知识积累(学生分组分段朗读课文并翻译,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讨论并展示。
)一、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凡江中独山: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3、实不然也:4、杰然特起碧峰巉然孤起5、信造化之尤物也:6、盖以此得名:7、俄复开霁:8、始见庐山及大孤:9、盖江西路也:10、皆以杏仁澄之:11、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1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13、信造化之尤物:14、自数十里外望之:15、徙倚久之而归:16、突兀而已:”17、徙倚久之而归:18、岸土赤而壁立:二、指出词类活用用法及意义1、宝装屏风:2、皆名天下:3、上干云霄:4、南望彭泽、都昌诸山:5、掠江东南去:6、岸土赤而壁立: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1、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2、与江山相发挥:3、合处如引绳,不相乱:四、翻译下列句子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展示•点拨】1.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2.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作者是如何描写烽火矶的?另一方面,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3、勾画二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5、三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其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它这一特点的?6、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是四个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钩成了一个整体。
陆游是如何把它们组成整体的?第三课时7、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训练案】一、选择题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B、沙洲葭苇(jiā )C、潦缩(liáo )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①依乎天理,批大郤②今司马受戮,天理昭彰B.①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②江西省人杰地灵。
C.①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②在和太阳队比赛中,姚明发挥不佳。
D.①二山东西相望。
②两军东西对峙。
3.下列选项“胜”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A.喜不自胜B.驴不胜怒,蹄之C.登山览胜,岂不快哉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下列选项“顾”的意义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提刀而立,为之四顾A.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B.顾视无可置者C.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D.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5.下列选项“微”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A.动刀甚微,謋然已解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C.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D.其辞微,其志洁二、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2、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3、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4、其间一日阻风不行三、积累陆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