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沂水春风复习

合集下载

13沂水春风复习

13沂水春风复习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 乎大国之间,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 率尔而对曰 饥馑, 三年, 以师旅, 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夫子哂 这部分的内容是子路谈志。 这部分的内容是子路谈志。 问:子路的“志”是什么? 子路的“ 是什么? 要点: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要点: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可使有勇 问:子路回答前的动作是什么?为何抢着回答? 子路回答前的动作是什么?为何抢着回答? 要点:率尔。急迫地示意,抢先回答, 要点:率尔。急迫地示意,抢先回答,回答时激昂的神 侃侃而谈,大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可见子路很有个性, 情,侃侃而谈,大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可见子路很有个性, 直率。也说明他素怀大志,才能不假思索地抢先回答。 直率。也说明他素怀大志,才能不假思索地抢先回答。
问:“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别人上课他奏乐,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别人上课他奏乐, 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还不紧不慢地做了一串结束弹奏的动 然后才站起来。你能想像这是个怎样的人吗? 作,然后才站起来。你能想像这是个怎样的人吗? 要点:悠闲自得,从容不迫,如闲云野鹤,淡泊, 要点:悠闲自得,从容不迫,如闲云野鹤,淡泊,潇 洒等。 洒等。 曾皙的“ 是什么? 问:曾皙的“志”是什么? 要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要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探究:对于曾皙的“ 探究:对于曾皙的“志”有不同的理解。 有不同的理解。 要点: 要点: 第一种:有人把它当成一种悠闲的诗意的生存方式, 第一种:有人把它当成一种悠闲的诗意的生存方式, 并由此认定曾皙是一个庄子式的自由主义者。( 。(归隐之 并由此认定曾皙是一个庄子式的自由主义者。(归隐之 说)

论语(选读)》思想观点汇总

论语(选读)》思想观点汇总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二:克己复礼一、重要思想陈述(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6)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6)

8.孔子对子路的发言以“哂之”作为评价。对孔子的“哂 之”一词,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点拨:(1)轻率。孔子是在讥笑子路。(2)孔子的笑中既有讥 笑之意,也有欣赏和赞许之意。因为子路的理想暗合孔子 心中的政治蓝图。孔子一生为实现政治理想,周游列国, 游说诸侯,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子路的一番陈词,说 出了孔子心中永远的痛。孔子有万千感慨,激动、兴奋、 赞许、不满等情绪尽在含蓄不语的“微微一笑”当中。
1.曾点 前576-前475,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 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 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曾点与颜回之父颜路、孟 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曾点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说暮 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 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 孔子听后大加赞赏。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 歌”,被称为鲁之狂士。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宿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 “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有什么志向?从他们的言谈、 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
志向(皆是在政治上施 展才能和抱负)
志向远大,声称能将 子 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 路 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 礼仪之邦 愿意治理一个方圆六 冉 七十里或方圆五六十 有 里的小国,并将礼乐 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
他从容不迫,恭敬有礼,以诗意 曾 礼乐治天下,即实行“ 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的美 皙 仁政”,实现太平社会 好画面,表现出他豁达洒脱的性 格特点
10.孔子为什么只赞赏曾点的志向?

沂水春风 复习优选全文

沂水春风 复习优选全文

5、浴乎沂,风乎舞雩 吹风,乘凉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是非标准。 译成“为人的道
2、赤也为之小,
理”。
孰能为之大? 小相,大事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子路率尔而对曰
回答
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使……富足
(三)特殊句式——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隐士说?和乐说?
标题比较: 《沂水春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拓展比较:渔夫和富人的故事
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走过来说: “你为什么不去工作,多去打些鱼,而要在这 里浪费时间呢?”渔夫问:“我为什么要去工 作?”富人说:“赚足够的钱,这样能慢慢买 一条大船,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有汽车和房 子。”“那么有了后又能干什么?”渔夫不明 白。“可以去夏威夷海滩度假,在海边悠闲地 晒太阳了。”富人回答的很快。渔夫就反问富 翁:“我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 呢?”
3、则何以哉
古代汉语的否定
古代汉语的疑问
句中,代词作宾语, 句中,疑问代词作
宾语前置。
宾语,宾语前置。
(2)介宾状语后置 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6、以吾一日长乎尔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第四节课
拓展延伸
阅读课后第五题 短文除完成课后作业 外,另思考五道题。
以: 毋: “毋吾以也”(句式特点) 居: 知: “不吾知也” (句式特点) 如: 何以: “则何以哉” (句式特点)
因为 不要 宾语前置句 闲居,平常 了解 宾语前置句 假如
何为
宾语前置句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 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 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思考: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 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 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 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 • • • • • • • • • • 一、通假字(4)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 2.道之以政(导) 3.道千乘之国(导) 4.无乃尔是过与(欤) 二、词类活用(10) 1.足食,足兵(使动用法) 2.富之(使动用法) 3.于斯三者何先(形作动)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 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形作名)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作动) 7.举善而教不能(形作名)
•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 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 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 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 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 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 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 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 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 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 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 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 “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 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 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 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含实战演练题与答案)一.《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 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 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 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

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

四、分块解读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高山仰止最新模拟参考答案

《高山仰止最新模拟参考答案

《高山仰止》“最新模拟”参考答案十五、23.⑴尽心待友不能伤及自己的尊严。

⑵不矛盾。

保护自己的尊严和尽心待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样重要,对朋友尽责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自己的尊严。

凡事过犹不及,对朋友的劝诫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可能伤及自己的尊严。

忠告善道,不可则止,既要尽到对朋友的责任,也要保护自己的尊严,这是中庸思想在交友上的体现。

24.示例一:我觉得柳涛是个仁者,他所做的是体现大仁大义的事。

儒家认为,遵循礼制是具有仁爱之心的表现,柳涛尽心尽职地反映客观问题,是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记者,他冒雨拍照正是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现;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仁者,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只看他对某个人的仁爱之心,柳涛通过自己的作品,加快了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速度,他对社会的贡献远远大于因拍照而给某个人带来的伤害。

示例二:我觉得柳涛是个缺少仁爱之心的人,他做的是件“缺德”的事。

儒家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必柳涛自己也不希望有人等着自己摔倒好拍一组照片吧?既然这样,他就不应该让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

柳涛对路人无仁爱之心,他拍照纯是为了一己之私,只想着为自己找新闻素材,这实在是有违“仁”为己任的君子之道。

十六、23.⑴中庸思想⑵孔子认为为官要坚持原则,进退有度。

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为官,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不与黑暗政治同流合污。

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24.不正确。

“仁”是内容,是本;“礼”是形式,是表。

儒家强调用“礼”来保障“仁”的实现。

十三、沂水春风【课文梳理】1.本文是孔子与学生之间的一场对话,对话围绕什么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文章分为哪三部分?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有怎样的志向?性格特征分别又怎样?子路:志在从军,爽直自信。

冉求:志在从政,审慎谦恭。

公西华:志在外交,谦虚好学。

曾皙:礼乐治国,从容洒脱。

3.四位学生述志后,孔子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和评价?对子路“哂之”,对冉有“叹之”,对公西华“惜之”,对曾皙“与之”。

高山仰止2013

高山仰止2013

颜渊之死,孔子为何悲痛欲绝?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 (安贫乐道)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大智若愚)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敏而好学)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 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闻一知十)
——【清】崔

研读全部语段,进一步分析孔子之高 孔子对其党之小子5.22 孔子和颜渊11.9、11.10、9.11 孔子和子贡19.23、19.24 孔子和子路11.13、7.11、11.15、5.7、 6.28 孔子和伯牛、子游、6.10、 17.4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 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 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 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 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 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 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 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评点】李泽厚 《论语今读》 颜回所说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老师那种神 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 崇敬感。孔子对颜回、曾参的教导特征,远超出“学 优则仕”的教育目的和范围,而被称为完整人格和人 生境界的追求企望。这便是孔学宗教性的道德方面。 它起着拯救灵魂解除尘俗的准宗教功能。作为这种老 师,孔子也才获得如此崇高而近乎神秘的形象描述。 “欲罢不能”四字甚佳,展示学习之不断深入状态。
子贡风采
子贡,姓端木名赐, 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 人。口才很好,雄辩滔滔, 又能料事。曾担任鲁国、 卫国之相,最善于外交活 动。子贡很善经商,家境 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 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 回,称赞他是“瑚琏之 器”。

高山仰止复习精练姓名.doc

高山仰止复习精练姓名.doc

高山仰止复习精练姓名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伯牛有疾,了问之,自牖执其手,H:“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答:反复。

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极强的感染力,表现出孔子对伯牛患上这种疾病的悲痛和无奈,表现了对学生的爱。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二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答: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

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4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9.11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1)颜渊死时,作为先生,孔子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论语》复习建立知识体系要能正确解读《〈论语〉选读》,首先要把握课文每一课的内容,现把《〈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列举如下,供大家参考:▲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德与礼,民生与教化,为政者自身的素养,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克己复礼,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社会责任心、社会实践精神——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入世与出世。

▲修身《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的内涵,仁爱的基本含义,忠恕-推己及人,评价仁的标准。

《君子之风》:自我修养——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浮云”的比喻义,义利观-见利思义,仁者和智者。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周而不比的含义,交友三原则-友好交往、诚信交往、适中交往,矜而不争,以直报怨。

▲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智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有教无类,述而不作等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师生关系——高山仰止,用行舍藏,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围墙”。

《沂水春风》:社会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及性格,孔子的社会理想,礼乐治国,孔子的形象。

▲哲学《中庸之道》: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分块解读《为政以德》一、课文梳理(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章节,并概括主要内容)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2、如何为政以德:(1)对治理者“素质”的要求:(2)治理者的具体“措施”:3、孔子“均无贫”主张的含义:二、习题精练(仔细思考,联系本课知识点作答)1、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乙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高山仰止及沂水春风学案

高山仰止及沂水春风学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八:高山仰止1、教材要点概要:①展示了孔子的为人和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识人、善于引导教育人、关心学生、坚持原则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②《论语》从言行进行白描,看出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争强好胜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颜渊和子贡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及的(循循善诱)子贡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贬损(仲尼不可毁也……)2、《指导意见》要点概要:①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

②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子路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怕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表现老师忧虑和牵挂伯牛病了,孔子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

一、重要思想陈述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则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则止。

虽不能及,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则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一个崇高的可以,一个直白的可以。

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议。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令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 “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 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
皙所言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 子的太平社会就是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 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 谐社会。曾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整理ppt
7
11·13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
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子乐。“若由也,不
得其死然。”
【注释】
(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2)行行:音hàng,
刚强的样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
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
整理ppt
2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止”是语助词 。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 心向往之。”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表明自己虽然不 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景行:喻行为光明正大。 后用“高山景行”形容崇高的德行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 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 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评析】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 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 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 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 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整理ppt
3
◆在学生看来,孔子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山。 请从学生看待孔子的角度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会认 为孔子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山?
学生对孔子——敬师若神 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子贡:高墙数仞,难入难见;日月无逾
9.11、I9.23和l9.24三章中,颜渊和子贡都
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
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
死吧!”
【评析】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
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整理这ppt 一点。
8
沂水春风
学习本课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是从 “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 来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 等和谐的气氛;二是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 来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整理ppt
9
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 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意识, 消除学生过虑,引导学生言志。
对学生回答善于不同评价,即使对 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用神情 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 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整理ppt
10
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 , 从中可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孔子为什么只 赞成曾点的理想?
孔子对学生——爱生如子
牵挂怀念——对小子裁减
孔子对伯牛、子游
忧虑担心——对子路未来
哀伤欲绝——对颜渊之死
痛苦无奈——对伯牛之疾
风趣诙谐——对子游为政
整理ppt
5
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孔子的高尚品行的?
1.正面描写孔子的言行
• 自身的素养
品德高、 学问高
• 对待学生的态度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 教育学生的方法 乐教)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善教、
2.侧面表现孔子的人格(学生对孔子的爱 戴和维护)
整理ppt
6
11·15子曰:“由之瑟(1)奚为于丘之门(2)?”门人不敬子 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3)也。” 【注释】 (1)瑟:音sè,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 (2)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3)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 【译发言 )、争强好胜、
勇于任事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谦虚
“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谦让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异乎三
子者之撰”。 曾点:从容平和的心态和稳重的举止
整理ppt
11
探究一 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 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整理ppt
12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 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 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 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 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
思想的体现。
整理ppt
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下评析是否正确: 评析:这一则包含启发式和诲人不倦的
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孔子认为教育应让学 生主动思考,应该以学生的主动感悟为前提, 认为学习必须由此及彼善于联想,举一反三。
不正确,并没有包含诲人不倦 的教育态度。
是高不可及的。颜渊还谈到孔子对学生“循循善
诱”的教育方法。子贡非常敬重孔子,他不能容
忍别人对孔子的贬损。两人的话语中都充满了对
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整理ppt
4
在学生看来,孔子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 山。请从孔子对待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 为什么会认为孔子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山?
孔子对吾党小子 孔子对子路、颜渊
复习上一章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 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 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 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 后进行教育。
2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 方法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正确。 “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
他就进行教育”,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