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积极学习环境和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首先要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实际应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2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
例如,在语文课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3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积极学习环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需要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下得以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创设积极学习环境:2.1 提供自主学习机会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学习。
例如,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2.2 支持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3 提供资源和工具支持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支持,让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
例如,可以提供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场所,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
三、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记忆和单一的能力表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究一、背景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和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成为自主、自立、自信的个体。
1. 学生主体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学生主体性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学生主体性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导者,应该树立自主的学习观念、自主的学习态度,并具备自主的学习行为。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动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2. 学生主体性理论的理论基础学生主体性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情感认知理论等。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和情感,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自主、自发的;情感认知理论则认为情感对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至关重要,学生需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3. 学生主体性理论的价值意义学生主体性理论的价值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1.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要求学校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场所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和设备;精神环境要求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弘扬奋斗精神和乐观心态,激励学生勇敢探索、积极进取。
2. 提倡学生参与式管理学生应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
教案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案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既然教案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那么在教案中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的设置等方面,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案制定的首要步骤,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可以借鉴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大纲等,确保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制定“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合作。
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的发挥。
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相关的素材。
同时,也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情景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如“旅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让学生在交流中自由表达,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设计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保证。
在制定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际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四、设置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设置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之一。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型问题,鼓励学生自由作答并进行解释。
同时,也可以通过项目制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和互评。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主体性。
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很多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总是在坚持“教为主导”这个教学原则,或者过分强调这个教学原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是不是就该放弃“教为主导”,去过分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想,如果这样的话,课堂就会变成一个无序的课堂,最终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丧失。
那么,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必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佩服、信任、爱戴的心理倾向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努力配合教师的课堂活动,学生在心理上必须要对教师的学识佩服,对教师要充满信任和爱戴,学生才能在自己的行为上主动地迎合教师的意图,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在思维上任意驰骋,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在自己身上下工夫。
在学识上,教师要做到博大精深,在教学上,要把所教内容讲深、讲透,并要注意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而且课下也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紧跟时代潮流。
最后,做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要让学生信任、爱戴自己,首先自己要信任、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
老师在课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学生的话语都会对学生的良好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下,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关怀的动作,一次知心的谈话,都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长期在自己的知识上、心理上吸引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地认可老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永远不要忽视兴趣的力量。
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恐怕是教师一辈子都要不断研究探索的话题。
我想从下列几个方面探讨一下:1.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学生只有感到自己的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时,才会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学生需要学习知识。
但是,传授知识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学生在教学中也能够发挥主体性。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和有趣呢?1.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清爽。
学生在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容易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多地询问学生的想法、态度和意见。
这可以使学生感到重视,从而更加自信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最后,要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增加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他们只是被迫接受知识,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主动学习。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上多下功夫,将知识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应用场景。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手段,使教学资源更加全面、丰富和有趣。
3. 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是全知者的教学模式,到现在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注重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
对于学生而言,师生互动也是一种激励,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主动性。
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如何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学⽣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因此,关注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教育的新动向。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呢?⼀、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学⽣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是学⽣主动获得知识,发挥主体作⽤的前提。
创造活跃学⽣思维的条件可以从以下两⽅⾯着⼿。
1.重视学⽣的实践操作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积极参加实际操作活动,如拼图、摆图、画图、制作、测量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多动⼿、动⼝、动脑,使学⽣的操作、思维和语⾔表述协同起来,从⽽得到平衡发展,并获得⼤量的感性材料,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提供⼤量的素材。
2.让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创造从疑问开始,在探究中萌发,采⽤⼩组讨论,让学⽣质疑问难,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灵活地安排与运⽤集体学习、提问、⼩组讨论及个⼈⾃学、作业等多种形式,并随时注意学⽣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从⽽为活跃学⽣的思维创造条件。
⼆、让学⽣逐步掌握与运⽤思考⽅法让学⽣逐步掌握与运⽤思考⽅法,是充分发挥学⽣主体作⽤的关键⼀步,要学⽣掌握数学思考⽅法可分三步:1.初步学会⽐较、分析和综合⽐较、分析和综合是⼩学数学教学中常⽤的思考⽅法。
在教学中,要让学⽣通过对类似知识的⽐较,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只有找出知识的共同点,才能发现知识的规律。
要求学⽣能够将整体知识分解为⼏个部分,并能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各部分知识之后能组成整体知识。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能够初步地抽象、概括以往,在⼩学数学教学中,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多数是由教师包办进⾏的,忽视了引导学⽣⾃⼰进⾏抽象、概括。
为此,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思维发展的规律,引导学⽣⾃⼰进⾏抽象和概括。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近年来,小学教育不再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活动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提升跟随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培养领导才能。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DIY手工制作课程、户外拓展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等等。
不仅可以带来生动的教学感受,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有很大的自主探究欲望。
教师需要在综合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探究实践,让学生们自由发现、观察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提问,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思想品质与心态,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三、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新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让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己穿插其中,根据自己的答案和说法试着否定或肯定,尝试着做更多挑战和实现。
例如,在进行手工制作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同时,鼓励学生随机综合活动并创造性地去尝试和创新。
四、建立和谐氛围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建立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内容摘要】随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呼唤要给学生“空间”和“自由”,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得出以下几点看法:1、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学习自主性。
4、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性发挥思想品德教学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学”为主,教学缺乏灵活性,学生较为被动,因此,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堂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呢?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可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才可能全面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而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主要决定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和水平。
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在想想、议议、辨辨、评评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是事物和现象各个部分的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心理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切真挚的师生情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为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教师应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错误,学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要随意打断、急于纠正,更不要挖苦、讽刺和嘲笑。
即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能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只要有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用“你的回答很有道理、很独特”;“你很聪明”;“你的潜力很大,将来很有希望,一定要把它挖掘出来”;“谢谢你的参与”之类的话予以鼓励,教师由衷地高兴加之欣赏的表情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指导性计划,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主导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样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相反,教学设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他们可以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
例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让学生通过歌曲或乐器演奏来学习知识。
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体育活动与知识教学相结合。
通过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第三,教学设计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课堂游戏、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并参与到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励他们进一步发挥主体性。
最后,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活动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后作业、项目研究和学习笔记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综上所述,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参与、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最核心的概念。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是对学生要有民主平等意识。
有了民主平等意识,师生间才会有零距离的对话,才会有自由的言语空间。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上课中可以把一些多音字、难字故意抛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找答案,同时在介绍作家时故意说一些他们写的名著,带动学生去看书,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
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尤为如此。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生态环境是指师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景。
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教师根据师生对话的具体情况把难以预设或没有预设到的课堂活动细节在学生不知不觉的情境中作出巧妙变动而形成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随着师生心灵的和谐碰撞与精神的自由交往中形成的。
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对话的根本保证。
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师学会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
要达到这些“需要”,教师就要多读书,多探索,用书香去感染自己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情感与精神;用探索来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教案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教案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师教案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详细介绍如何在教案中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明确目标和任务教案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然而,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让学生参与目标和任务的制定。
例如,在一个阅读课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主题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找到答案,并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和分享。
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二、创设启发性场景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启发性的场景或情境,让学生从中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例如,在一个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
通过这样的启发性场景,学生将主动思考和研究,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三、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案中,可以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
例如,在一个科学实验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实验步骤,通过合作来完成整个实验。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还能锻炼合作与协作的能力。
四、提供选择和自主学习机会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在教案中提供一些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一堂英语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适合自己水平的任务进行学习。
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主体性。
五、引导反思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教案中,可以设置一些反思和总结的环节,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并将其呈现出来。
这样,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案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
通过明确目标和任务、创设启发性场景、开展合作学习、提供选择和自主学习机会,以及引导反思和总结,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有提出疑问或异议的。
长此下去,学生不敢想,不敢说,只会随声附和,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从自我做起,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激励的话语不断地传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愉快、轻松的学习。
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地方用婉转的语言指出,特别是不讽刺、挖苦后进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兴趣,发展个性。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需要在学习中,学生只有自觉自愿地渴求知识才能主动地探索求知。
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当教学任务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望时,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快感,在学习中将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导入、提问、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产生任务需要。
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大海的景色,在学生发言后,我说:“你们所说的都是海面上的景色,那么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说:“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潜水员一起到海底去游览一番。
”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课文,将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里。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合作交流要得到有效的开展,不要为了好看而让一切成为形式1.1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后,学生发言异常热烈,有的学会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大声吆喝,生怕老师听不到自己的发言。
然而也有一些学生趁这个时间,学习注意力分散,东瞅西看,甚至在老师视线之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整个课堂看起来学生发言踊跃积极,热热闹闹,然而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很少,大多学生的精力根本就没有进入到学习之中,结果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这样被白白地浪费了。
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是师生的群言堂,参予面越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就越有成效。
主体参予,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作为老师,要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想方设法地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自觉学习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不自觉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不是极少数学生的表演。
因此,作为老师,在课堂组织中,要切实地发挥学生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作为。
这样才能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
例如我在教《胡杨赞》一课时曾组织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胡杨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
在这儿,作者已把胡杨当作有毅力和意志的生命。
作者由赞胡杨,到赞胡杨的品格,再到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哪些人具有胡杨这样的品性。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提出问题后,只有几个平时发言积极的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一部分同学看似在听,实则无思考意识,根本没有融入其中,更不用说理解文本了。
看到这种情形,我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再一次走进文本,把这个同样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了一番交流,同时在小组交流时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给予他们一些引导--胡杨生长的环境怎样?作者赞美胡杨什么样的品质?我们读过文学作品里、生活中有没有具有胡杨品质的人?--等相关的问题,在集体交流时小组选派的代表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胡杨激励我克服困境、挑战自我,胡杨甘于寂寞,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生命。
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改革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而发挥学生主体性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及提倡学生探究精神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内因,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他们的内在需求和外在激励。
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进步。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制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三、提倡学生探究精神学生探究精神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现代的教学改革则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和发现。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问、进行实验和开展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验。
结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提倡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主体性的学习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成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教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是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与积极性的方法。
一、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1. 提供支持和鼓励:教师可以表扬学生的成功,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并相信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通过正面的反馈和激励,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保持积极的学习动力。
2.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
3.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课件、实例、教学视频等。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引导性提问: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引导性提问,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参与学习过程。
2.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获取和分享知识。
3. 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性,促进他们的积极性:1. 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那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
2、创设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创设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3组织评议激励学生人人参与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让后进生也能回答问题,课堂上我采取小组评议的方法,学生前后两桌分为一组,选一个优生为评议组长。
训练中要求组长做到:发言有序,尽量让后进生多发言。
在综合形成小组意见,参与到全班的范围的过程中去,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
这样也更好做到人人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动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做一些探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
这种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能力并愿意独立的、自觉的、批判性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自主进行学习实践和自主评价学习成果。
这种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对学习的责任心和担当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呢?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如问题导向式教学、项目制学习等。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学生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他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满足和愉悦,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个体差异化的个体发展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自由和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谈学生主体性发挥论文

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关注学生主体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每个学生以不同的兴趣点、情绪、认知和语言技能的特长、投入交互活动的程度等各个方面体现自己的主体性。
因此,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一劳永逸地把所有学生的所有主体能力都发挥出来,也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学生或那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多少。
我认为主体性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始终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对取得进步充满信心,能从交互活动中得到乐趣,获得启迪。
不管在全班活动、小组讨论还是结对子活动中都能积极发言。
2,能随时从学习中主动吸取有用的东西,既能利用语音、词汇、句子等素材中已有信息进行处理,更善于从背景材料和已有经验知识出发进行自上而下的理解和分析。
例如,针对课文,教师问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对自己听到的各句子所表达的分散信息进行整合,得出正确答案。
3,积极地运用恰当的策略在旧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学习。
例如,通过构词法增加词汇量,把已知单词放在一起表达意义来代替自己不知道的单词,用多种形式句型转换复习词组短语,等等。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是减轻负担,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和传统课堂不同的是教师中心没有了,教师控制减少了,学生投入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加强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促进和指导。
如果没有教师的协调、促进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也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主体性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并不等于学生有无限制的选择自由。
例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时,学生只有做什么和怎样做好它的自由,而没有不做它的自由。
这样,教师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将会起重要作用。
课堂交互活动进行意义的协商,并不等于一切都是可协商的。
例如,课程标准与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的主体性发生矛盾时,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学生在课堂上是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他们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他们发挥主体_眭能力的后盾,使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充满信心,也有了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他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得答案和结论。
本文就教师应如何努力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主人组织者引导者主体性实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育专家、学者也普遍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他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得答案和结论。
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思“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学生“会学”和“善思”。
要做到这样,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对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经验。
一、让学生以“主角”登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对一堂课而言,课题引入应该是精心雕琢的。
教师能否在一堂课的开端就抓住学生,让学生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在教学这场“戏”中课题引入的方法很多,但好的方法应该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事件或故事等,创设问题情境,建立问题期待、如我们这样设计“平面镜”一节的课题引入:首先播
放录像,在平静的水面上,会看到岸上的房屋、树木等在水中的像,即所谓的倒影。
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桂林山水等秀丽的湖光景色都少不了平静水面形成的倒影的映衬。
至此,学生已被这迷人的景色所吸引,而且渴望教师能给他们揭示其中的奥秘。
接着,教师再富有情感告诉学生,这些平静的水面,就如一块天然的平面镜,本节课我们就学习“平面镜成像”,并研究其成像特点。
2.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学生的“思路”上设置“障碍”,以使他们不满足自己的知识现状,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设疑激趣”。
我们在“电压”一节教学中,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先让学生观察,将干电池、小灯泡、开关串联起来组成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
接下来师生开始对话,老师通过不断的设疑,激发学生来回答,让学生明白:第一“小灯泡发光与电流有关”,第二试根据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作出判断;第三让学生“受挫”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冲突,使他们在下面的新课学习中更加努力。
二、重视分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1.科学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科学事实的必然结果。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认知结构是通过主体、客体之间的联系点。
所以,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根据这种认识组织实验课教学,除了让学生完成大纲规定的分组实验外,还力求把一
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养成善于动手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时间较短的难以观察的过程、较为抽象的概
念等,形象逼真地展示出来,以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例如在学习“电压的作用”时,先让学生利用课本所示装置进行水流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水位差是使水定向流动形成水流的条件,与电流类比之后,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照找出二者的
相似之处,并通过讨论、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三、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学习方式有很
大关系。
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阅读过或老师讲解的内容能记住10%~20%,对自己看到的实物、现象能记住30%,而对自己听过又看过又描述过的实物、现象能记住70%,对亲手操作过、又描述过的则能记住90%。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让他们有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
1.根据“导学提纲”开展自学,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导学提纲”,以指导学生自学,发现和探索规律,使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并且使课堂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以利于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2.开展分组讨论和小组间交流。
小组内的讲座和班内发言,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自我表现,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增强创新意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在复习课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以下教学程序组织教
学:(1)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结构;(2)剖析范例,学会方法;(3)
达标训练,信息反馈和交流。
四、把课堂小结还给学生
课堂小结应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知识及研究方法进行一次回顾与总结,并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展开相互交流和讨论,使他们之间产生
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及时获取反
馈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注意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当然,必须防止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差生的,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要
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