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靖小说《敦煌》中的女性之“美”

合集下载

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引言:被日本评论界称为“日本文坛泰斗”的井上靖,在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上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是日本战后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开拓者。

通过阅读井上靖的这类历史小说,发现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某共性。

即:这些人物形象都背负着悲壮的命运。

本文就以井上靖的历史题材小说特别是以中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心,来揭示井上文学中悲壮性的人物形象特征。

一、中日古代文化交流题材的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此类代表性的历史小说为《天平之甍》和《僧行贺之泪》。

1、《天平之甍》中的人物像形象。

《天平之甍》是以著名的鉴真渡日这一史实为轴线的历史小说。

鉴真和尚为古代的日本传播正确的佛法戒律,历经十年,五次渡海均遭失败。

终于,在天平胜宝五年,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

而此时,鉴真和尚已经双目失明。

另外,小说中奉旨邀请鉴真东渡的日本和尚有荣叡、普照、玄朗、戒融和业行等。

其中,荣叡和普照是为了实现邀请鉴真东渡这一目的而奉献毕生的人物。

在井上靖所参考的参考《东征传》中,也是作为主要人物登场的。

玄朗在井上靖的笔下是一个最终留居大唐娶妻生子的人物象形,可以说违背了来唐的初衷。

其实在当时,来唐求学的日本人因种种原因必须放弃回日本的有很多。

如与唐朝众多诗人成为挚友的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就是典型的例子。

鉴真渡日的艰辛也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现象。

荣叡未达成使命就已客死大唐。

其他两位僧人戒融和业行,在《东征传》中没有出现,是井上靖虚构的人物形象。

井上靖笔下的业行,来唐后抄写了数量惊人的经书,并打算将此带回日本。

但是井上靖赋予此人的命运确实很悲壮的———在归国途中,他所抄经书连同其本人均沉入大海,枉费了半生的努力不说,业行也葬身大海。

而戒融在抵达大唐后,为唐朝的“大”所深深吸引,最终选择放弃回国的初心。

所以,小说中奉旨来唐邀鉴真渡日的五位僧人,只有普照一人随鉴真返回日本。

正是由于这些留学僧的艰辛付出和鉴真和尚的坚韧毅力,才促进了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也铸就了天平时期光辉灿烂的大陆文化传入日本的盛况。

井上靖的西域小说及其女性形象——兼谈域外小说的少数民族书写

井上靖的西域小说及其女性形象——兼谈域外小说的少数民族书写

收稿日期:2020-04-28作者简介:张耀丹(1994~),女,四川达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作为日本战后较为知名的作家,井上靖的作品无疑是受到大众欢迎的。

由受众面广的作品到文学浓度较高的作品的走向,映证了其“中间文学”这样一个阶段。

在此过程中,井上靖的历史题材小说是确立其文学地位的重要作品。

其中,有弘扬佛学精神的、以《天平之甍》为代表的僧侣文化小说;有渗透儒家思想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文化小说;还有一部分,是对于各国历史传说的描写,如《幽鬼》《褒姒的笑》等。

但构成他最为辉煌动人的画卷的,是西域小说。

井上靖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这个时期,日本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化科技,日益强盛,逐渐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生出蔑视的态度,但同时,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的影响。

据井上靖说,在其中学时代,学生都需要学习汉文,背诵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必修的功课。

这样一来,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并对此产生好奇与喜爱是顺理成章的。

进入大学后,井上靖主动阅读了《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他在《明妃曲》的开头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学生时代,曾经有一个时期被匈奴给迷住了。

‘被匈奴迷住’这样的说法也许有点可笑,不过,我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出现的有关匈奴的记述之后,的确对匈奴这个古代亚洲的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近似于共鸣的关心和兴趣。

”[1]综上所述,井上靖对于中国以及西域的文化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和书写冲动并非毫无来由。

西域,一般是指汉朝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及两大类型的混合人种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与汉文化迥然不同的灿烂文明。

古代西域国家众多,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合并、迁移、消亡,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动人的故事。

在井上靖的小说中,被主要提及的西域国家就有西夏、蒙古、楼兰、匈奴、于阗等。

作者引用过《汉书.西域传》的话来介绍西域各国的状况:“西域本三十六国,其后分,多时五十余国,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小说《敦煌》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成因解析

小说《敦煌》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成因解析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4004)。

[作者简介]滕野(1981-),男,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小说《敦煌》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成因解析滕野(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中弥漫着人道主义关怀的气息,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在历史的浪潮中坚韧前行的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作家对战乱中普通民众所承受的苦难的同情与关怀。

本文结合史实以及井上靖日记等最新材料,解析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成因,其中外因为战后日本文坛的人道主义潮流以及作家亲历的战争体验,内因为井上靖自幼养成的冷静、客观的态度。

[关键词]井上靖;人道主义;战争体验[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3-0058-02[收稿日期]2018-11-28《敦煌》是日本著名文学家井上靖创作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种种遭遇的描写,彰显了战争的残酷,表现出了历史潮流中小人物的无奈。

主人公赵行德是一个坚韧、好学、善良的年轻人,在整部小说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虽然屡遭苦难,却从来没有失去过良知。

身逢乱世的他是不幸的,周围残酷的现实不断地粉碎他的梦;但他是坚韧的,因为他的不屈不挠,才写就了这一亦幻亦真的传奇。

井上靖先生通过对战乱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战争的痛苦都是普通民众所承担的,从而呼唤和平。

井上靖对人道主义的呼唤是建立在战争对人性异化的基础上的,是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

井上靖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究其成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三个原因:一、战后人道主义的空前高涨和新闻记者的经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深重灾难,以及风起云涌的反法西斯、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等伟大斗争,使人道主义达到了空前的地位,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敦煌 井上靖 书中的精彩句子

敦煌 井上靖 书中的精彩句子

敦煌井上靖书中的精彩句子
敦煌,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充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敦煌》一书中,作者井上靖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敦煌的壮丽和美丽。

下面是一些精彩的句子,让我们一起领略敦煌的魅力。

1. 敦煌,这座沙漠中的绿洲,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千年的辉煌。

2. 沙漠的风,掠过敦煌,吹拂着那些古老的壁画,如同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3. 敦煌的莫高窟,那些千年前的壁画,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4. 在敦煌的远处,有一座孤独的塔,它高耸入云,仿佛是一座通往天堂的桥梁。

5. 敦煌的河流,悠然地流淌着,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沙漠中点缀出一片绿洲的美丽。

6. 敦煌的音乐,如同一阵清风,轻轻地吹拂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仿佛置身于乐园。

7. 在敦煌的夜晚,星空璀璨,仿佛是上苍的眷顾,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宇宙之美。

8. 敦煌的沙丘,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随着风的吹拂,波涛起伏,令人陶醉其中。

9. 敦煌的人们,他们勤劳而善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繁华与
智慧的土地。

10. 敦煌的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照亮了一切,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敦煌,如同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它的美丽和壮丽,让人无法抵挡。

它的历史和文化,让人肃然起敬。

井上靖通过他细腻的文字,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敦煌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去敦煌,去寻找那些古老的故事,去感受那些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精品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精品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精品作业--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秦腔基础过关练(2020山东烟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百年来,秦腔都没有被淘汰,被沉沦,①。

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a)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b)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得一统(c)②,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d)二愣(e)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1.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eA ; , ! “”B , , 。

C ; 、。

“”D , 、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王朝,一个英雄,都只是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漩涡, 。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理解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理解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

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尊的和尚来到这里。

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

当时的乐尊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中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尊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

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还有迟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疑惑: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

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

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

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

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

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桑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

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

而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期中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期中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须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行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当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洁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缘由。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这是提倡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缘由。

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日,怎样相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当探讨。

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确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折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志向。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擅长化解对立,主见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而创建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确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同流合污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杀身成仁。

敦煌的书法观后感200字

敦煌的书法观后感200字

敦煌的书法观后感200字
虽然没有去过敦煌,但是一直对敦煌有看浓厚的兴趣,手边有不少关于敦煌研究的书,但是这本《敦煌》却是由日本作家井上清撰写的历史小说,精彩程度难以言表!井上靖这位作家很值得推荐,他一生写就了数本中国历史小说,尤其是对于西域的研究相当深入。

这片历史上神秘而又纷争不断的地带,大家知之甚少,而他以史实演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惊心动魄的画卷,无比瑰丽。

故事的开始十分寻常,宋仁宗天圣年间,书生赵行德进京赶考,却因瞌睡错过了考试,由于在京城一段偶然的际遇让他只身前往西域如司冥冥之中的召唤,由此度过颠沛流离又波澜壮阔的一生.而赵行德与敦煌藏经洞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我就不做剧透了总之这个故事让
我看完心潮澎海,念念不忘~。

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淀殿日记》为中心

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淀殿日记》为中心

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淀殿日记》为中心作者:张体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女性文学形象是井上靖历史小说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存在,其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偏重于象征性、符号性、隐喻性描写,而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则多为对女性历史人物的重塑。

不管是虚构还是真实的女性形象,其言语行动、心理情感中都隐含着强烈的当代女性思想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作家视角下的现实主义女性意识与历史女性形象的完美熔铸。

关键词:井上靖《淀殿日记》女性观历史小说一井上靖于昭和三十六年(1961)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淀殿日记》被称为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杨贵妃传》的姊妹篇,同时也是其日本题材战国系列历史小说的延续。

日本的战国时代从广义来讲是指从应仁之乱(1467—1477)后的延德三年(1491),历经织丰政权直到庆长十年(1605)江户幕府成立百余年间的战乱时期,其间群雄割据、相互攻伐,整个国家都卷入了战乱的旋涡之中,由此造成日本社会动荡、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因此战国时代也被日本学者称为日本史上的“黑暗时代”,然而在井上靖看来,“正是在那样一个充满纷争、背叛与杀戮的时代中才能真正看清人性的善与恶,发掘出深藏心底的人性的美好与真实”(笔者译)a。

《淀殿日记》的女主人公是战国时代的美女茶茶,而男主人公就是战国时代一度统一天下的丰臣秀吉。

一位年轻女子和一位权倾天下的老掌权者之间的情感纠葛,被置于战火连天的战国时代的舞台上。

茶茶三姐妹本为战国著名武将浅井长政和战国第一美女市姬的女儿,父亲在与舅父织田信长的争斗中败亡,茶茶姐妹跟随母亲在舅父织田信长的庇护下度过了较为安定的少女时光。

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被杀,母亲改嫁织田信长手下第一武将柴田胜家以寻求庇护,然而不久之后,在与织田另一家臣丰臣秀吉的权力争夺战中柴田胜家战败,城池陷落前母亲市姬与胜家相携自尽,茶茶姐妹终于沦为孤儿。

为了妹妹们的幸福,茶茶不得不面对曾经亲手杀死自己的弟弟,逼死自己的父亲、母亲和继父的仇人——丰臣秀吉,并最终成为其侧室。

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群像性的人物形象分析

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群像性的人物形象分析

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群像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孙丽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摘要:井上靖在其历史小说中塑造的群像性的人物,不仅个体鲜明,而且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共性审美。

本文即以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群像性的人物为研究对象,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究井上靖历史小说之所以引人注目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井上靖;历史小说;群像;人物形象井上靖作为日本著名的作家,其历史小说非常引人注目。

正如学者郑春所说:“优秀的历史小说是衡量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杠杆。

”井上靖在其历史小说中塑造的群像性的人物,不仅个体鲜明,而且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共性审美。

这些人物形象展现出作家井上靖穿过生活表层深入到人类生命认知的深度,也体现出作家本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悲天悯人。

因此,本文即以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群像性的人物为研究对象,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究井上靖历史小说之所以引人注目的深层原因。

一、井上靖历史小说概述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创造周期较长,从1949年到1989年,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内井上靖创造了几十部历史小说,这些历史小说按照题材可分为中国历史小说、日本历史小说和亚洲其它国家历史小说。

其中,井上靖的中国历史小说尤显瞩目。

这些小说不仅想象奇特而夸张,而且井上靖塑造的人物之命运通常给人以“人渺小若斯,仅为历史一瞬”的无常观,体现出井上靖历史小说中蕴含的深邃情感。

如其前期作品《异域之人》,这部小说灵感来源于我国的《史记》,井上靖在这部小说中虚构了班超一心记挂西域汉化这一事件,在30多年后回到洛陽后被洛阳的孩子叫“胡人”的故事,情节虚实结合表现出班超一生心血付诸东流的悲剧,体现出井上靖个人的无常观点——“在历史潮流面前,个人努力无济于事”。

可以说,井上靖历史小说之所以给人恒久的魅力感,正由于这些小说中人物群像所展现出的作家本人无常的特质。

而这些恰恰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当然,本文在论述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群像时,并不仅局限于其中国历史小说,这是因为井上靖任何题材的历史小说在结构、人物塑造、作品风格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共同性,都体现出井上靖作家本人的整体特质。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敦煌专题练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敦煌专题练

敦煌专题练樊锦诗:敦煌的女儿77岁的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待了52年,和她的前辈还有很多同事一样,从满头青丝待到了一头白发。

就像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是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樊锦诗是“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

懂得樊锦诗的人都清楚,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有人说,樊锦诗要把莫高窟藏在保险柜里才放心。

她苦笑,“我是要保,保是第一要紧的事情。

但我更要扬,敦煌是人类的敦煌,要让人类了解。

敦煌历史文化只有为人们欣赏,才能让人们热爱敦煌文化艺术,自觉地保护敦煌石窟”。

作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

她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敦煌的52年,保护是她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

在她的带领下一,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公布实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单单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不复存在。

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结合洞窟中的供养人题记、碑铭和敦煌文献,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论文。

这些敦煌石窟分期断代的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和采纳。

文学类文本《敦煌艳阳下》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营口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文学类文本《敦煌艳阳下》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营口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4.辽宁省营口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敦煌艳阳下①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

但是,只在敦煌展出。

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

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

②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

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

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

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

③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

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年。

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

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

④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是屏息沉默了。

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

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

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

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蚍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

⑤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

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

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

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

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中。

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

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

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

为什么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日本”?

为什么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日本”?

为什么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日本”?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1991年的1月29日,一个叫井上靖的日本老人逝世了。

他的挚友巴金在挽文中写道:“三十年并不曾白白地过去,两个作家的友情也不会徒然地消亡,我们为之奋斗了半生的中日人民友好的事业将永放光芒。

”井上靖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他一生对中国文化饱含深情,甚至宁愿为之下跪。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中国人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文明?巴金与井上靖(右 1907-1991)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1979年,一位日本教授试图前往中国西北,去膜拜一处古老的遗迹。

在得知申请可能不被批准后,他竟然在中方管理人员面前下跪请求通行,乃至老泪纵横。

这个日本教授名叫井上靖,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敦煌》和《楼兰》的作者。

他为之下跪的圣地,便是:敦煌。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打开一道封闭的隔墙,将一个被闭锁近千年的文化宝库展现出来。

从此,在日本乃至世界若干国家的东方历史学者眼中,敦煌便成为这样一个需要以朝圣的态度面对的地方。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敦煌石室临本英国大英图书馆藏1958年元月,中国敦煌艺术展在东京开幕,当平山郁夫看到“飞天”生机勃勃的姿态,苦闷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他随后创作的《佛教传来》,成为他的成名作。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平山郁夫第一次来到敦煌莫高窟,为敦煌壁画的强烈魅力所感动。

回到日本后,他开始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募集资金,还通过民间捐款的形式募集资金,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得以成立。

平山郁夫常常率领学生到敦煌观摩学习敦煌艺术,并要求学习东洋绘画的学生必须去敦煌学习过才能毕业。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亲善大使期间,常常奔走于中亚、南亚和中国等地,为中国的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2002年,中国政府为表彰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向他颁发了“文化交流贡献奖”。

在世界各国的敦煌研究中,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可称走在前列。

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引言:被日本评论界称为“日本文坛泰斗”的井上靖,在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上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是日本战后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开拓者。

通过阅读井上靖的这类历史小说,发现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某共性。

即:这些人物形象都背负着悲壮的命运。

本文就以井上靖的历史题材小说特别是以中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心,来揭示井上文学中悲壮性的人物形象特征。

一、中日古代文化交流题材的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此类代表性的历史小说为《天平之甍》和《僧行贺之泪》。

1、《天平之甍》中的人物像形象。

《天平之甍》是以著名的鉴真渡日这一史实为轴线的历史小说。

鉴真和尚为古代的日本传播正确的佛法戒律,历经十年,五次渡海均遭失败。

终于,在天平胜宝五年,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

而此时,鉴真和尚已经双目失明。

另外,小说中奉旨邀请鉴真东渡的日本和尚有荣叡、普照、玄朗、戒融和业行等。

其中,荣叡和普照是为了实现邀请鉴真东渡这一目的而奉献毕生的人物。

在井上靖所参考的参考《东征传》中,也是作为主要人物登场的。

玄朗在井上靖的笔下是一个最终留居大唐娶妻生子的人物象形,可以说违背了来唐的初衷。

其实在当时,来唐求学的日本人因种种原因必须放弃回日本的有很多。

如与唐朝众多诗人成为挚友的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就是典型的例子。

鉴真渡日的艰辛也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现象。

荣叡未达成使命就已客死大唐。

其他两位僧人戒融和业行,在《东征传》中没有出现,是井上靖虚构的人物形象。

井上靖笔下的业行,来唐后抄写了数量惊人的经书,并打算将此带回日本。

但是井上靖赋予此人的命运确实很悲壮的———在归国途中,他所抄经书连同其本人均沉入大海,枉费了半生的努力不说,业行也葬身大海。

而戒融在抵达大唐后,为唐朝的“大”所深深吸引,最终选择放弃回国的初心。

所以,小说中奉旨来唐邀鉴真渡日的五位僧人,只有普照一人随鉴真返回日本。

正是由于这些留学僧的艰辛付出和鉴真和尚的坚韧毅力,才促进了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也铸就了天平时期光辉灿烂的大陆文化传入日本的盛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上靖小说《敦煌》中的女性之“美”摘要:《敦煌》是井上靖1959年连载于《群像》杂志的历史小说。

国内学者对于井上靖历史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小说历史性、作者与中国或西域的渊源等方面,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分析甚少。

井上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都有同一种美丽孤独的气质,也同样的命运悲惨。

文章试通过对《敦煌》中西夏女和回鹘王女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解读其作品中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井上靖;历史小说;敦煌;女性之美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80-03《敦煌》是一部以宋朝西北边界的战乱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小说主人公赵行德在科举落第后,巧遇西夏女子,接触到西夏文字,决定去西夏学习西夏文。

途中,被西夏汉军俘虏,被迫充军。

一次战斗中,他救回一个回鹘王室女子,后两人互生情愫。

然而此时他被派往西夏首都学习西夏文。

于是,他将女子托付给对自己有所照顾的汉军队长朱王礼,约定一年为期归还。

但由于学习时间延长,他回来时已过近两年,王女已被西夏王子逼迫纳为小妾。

在册封当日,王女为表对爱情忠诚,当众从城楼跳下,香消玉殒。

赵行德万念俱灰,潜心于佛经的翻译,最终在瓜州大战前夕,与众僧一起将大量佛经与珍贵文献藏于敦煌莫高窟之中,从此销声匿迹。

与其他历史小说不同,《敦煌》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是作者杜撰的。

所以与其说《敦煌》是一部述说敦煌文献由来的历史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作者浪漫主义构思下的人物传记。

然而,不同的是,小说只着重叙述着一个全面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对情节或者人物多着笔墨。

仿佛无论是谁、什么事情,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都是微不足道的。

主人公赵行德本人,也只是一个个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他的名落孙山、他的沙漠被俘都只是被一笔带过。

于此相对,对于只是小小配角而且出场机会不多的西夏女和回鹘王女,作者似乎给予了过多的关注。

甚至还有不少的细节描写。

因此,虽然她们的身影在故事中只是一掠而过,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井上靖的作品,无论是《斗牛》这样的现代小说,还是《敦煌》这样的历史小说,当中的女性角色几乎都是孤傲的。

她们美丽、坚强,执着于爱情却难逃命运的戏弄,结局凄惨。

如《楼兰》中的楼兰王后,《敦煌》中的回鹘王女等总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就通过对《敦煌》中西夏女和回鹘王女的形象进行分析,解读其作品中的女性之“美”。

一、西夏女的形象分析西夏女在小说中的作用,充其量也就是指引赵行德踏上西域之路。

因此,她只在小说开始时身影一现,便消失了。

她出现在赵行德因疲劳入睡而错过了科举最后的殿试,名落孙山、灰心失意之际。

这时的行德像个游魂走在街上,“他只是走着,也只有走这件事情支撑着他”。

也正因为这样的乱逛,他见到了人群围观的西夏女。

“女人一丝不挂的躺着,一眼看去,很明显不是汉人。

皮肤说不上很白,但是很丰满,有着行德从未见过的光润。

仰躺的脸,颧骨突出,尖下巴,眼窝深陷。

”这是西夏女在街市上被当做猪肉卖的场面。

卖她的大汉大声的叫着:“‘想买的话哪儿都行。

耳朵呀,鼻子呀,胸呀,大腿呀,哪里都卖。

价钱就跟猪肉一样。

’”行德觉得不可思议,他问大汉“‘这女人同意吗?’”。

“没想到,在大汉回答之前,躺在那里的女人开口了:‘同意。

’语气很粗野,但声音却高而清透。

”可见,对于被割肉卖,女人并没有半点迟疑和恐惧。

而且,她不愿自己被人同情,宁愿自己宣告自己的决定,不愿假他人之口。

当被大汉砍掉手指时,“瞬间刀光闪过,只听到刀切到木板的声音,同时,一声不像哀嚎也不像呻吟的叫声。

”这时的既不是哀嚎也不是呻吟的声音,可以说只是女人在被砍到手指时候的一种本能的叫声。

她不愿流露出半点柔弱屈服,坚定的维持着自己的尊严,不呻吟、不哭泣、不愿接受同情与施舍。

当行德于心不忍,提出要买下女人,而且全部买下时。

“突然,手还在板上滴血的女人突然坐了起来,红着眼朝行德的方向看来‘喂,对不住,全身不卖,可不要小看西夏女人,要买就一块一块买。

’说完,女人复又躺下”。

这一连串动作与话语干脆利落,仿佛被割肉卖的不是自己而是毫无关系的旁人。

不禁让人佩服其豪迈侠气。

而让人惊异的是,西夏女并不以裸体示人为耻,坦然接受割肉卖身,却在这时感到了屈辱。

她宁肯一块块割肉相卖也不愿失身与人。

最终,在行德付钱并允诺女人自由之身转身离开时,“女人追上来:‘我不想白白受你恩惠,你把这个拿去吧,我也只有这个。

’”女人送给行德的是西夏都城兴庆的通行证,上面用西夏文写着女人的名字和出身地等信息。

直到此时,行德才知道原来西夏还有自己的文字。

在提到自己的故乡时,“女人深深的眼窝中,黑色的瞳孔闪着异样的光彩‘兴庆就是珠宝之城的意思,那是西夏的首都’。

”作为一个西夏人,她表现出了强烈的自豪感,为自己国家而自豪,为自己民族的文字而自豪。

西夏女转身离开,瞬间便消失于人群之中。

她的离开,也是一贯的毫不犹豫,潇洒、决绝。

对于行德来说,一切甚至快到他都没来得及理解就结束了。

西夏女从出现到消失也就是那么短短几分钟之内的事情,却给了他终身难忘的震动。

他觉得,读书、参加科举、为落第而失魂落魄等等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变得滑稽起来。

他觉得西夏女身上有着东西在闪闪发光,那是他人生中没有的东西,引他追寻。

虽然他暂时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但是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与之前所看到的一切不一样的东西在她的身上。

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可见,西夏女出现虽短暂,影响却是巨大的。

她坚强、不屈,面对割肉而卖毫无惧色,更无乞怜。

脱光在众人面前,她并无扭捏、难堪。

相反,在行德要全部买她时,她却觉得难堪,认为这是对她的轻视与侮辱。

这与当时宋人女子的“德行”观完全相悖。

比起维持表面上世俗的德行,她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己坚定的内心。

这也是给行德最大震动的地方。

行德因为她而改变,走上了西域之路。

并且,后来行德也多次忆起这个西夏女。

可以说,西夏女的存在已经成为行德的精神支撑,支撑着他的西夏之梦。

然而,在行德经历了重重艰难,最终到达兴庆,并学成了西夏文的时候,他感到了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

因为“在兴庆的街头,他并不能发现在开封城外的市场,从裸体的西夏女身上感受到的东西,从前的西夏民族的血液中也许还保存着那种强烈的原始之美,但是现在已经不同了。

”他不想回宋土,却也失去了继续留在西夏的理由。

就在这个时候,当他在兴庆街上闲逛时,他惊喜的再次见到了那个西夏女,最终却发现虽然长相极其相似,但是她并不是当初的西夏女。

这个时候的行德,有着一种深深的失落,他一直在追寻的西夏梦,破灭了。

仿佛一个圆满的轮回一般,开始在西夏女身上的梦,结束在另一个西夏女身上。

在这一点上,或许也可以说,行德对于西夏的感动,其实也只是对于当初的西夏女个人的感动。

“从那个西夏女身上感受到的震撼,丝毫没有褪色,直到现在还在撼动着行德的心。

”一直在对前路犹豫不定的行德,在想起了西夏女之后,忽然坚定了。

行德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忘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

于是,他下定决心,履行与回鹘王女的诺言,回归宋土。

可见,在行德犹豫徘徊之际,西夏女身上的原始又强烈的人性美,让行德勇敢的一面苏醒了。

西夏女成为行德生命第二次转折发生的导火索。

所以,虽然西夏女在故事中只是惊鸿一现,但是她的影响却不曾消失。

二、回鹘王女的形象分析行德遇到回鹘王女是在作为先头部队攻下甘州城之时。

本应与王室一起逃走的王女因为与城内参加战斗的未婚夫的约定而半路折回,躲在城楼上等着未婚夫归还。

而这时,行德正好登上城楼巡视。

“瓜子脸上鼻梁很高,深深的眼窝,目光胆怯”这是赵行德与王女第一次见面时王女的样子。

作为王室女子,她虽有着返回城的坚定与勇气,却并没有足够的处事经历。

她不知道这个敌军军士会怎么对她。

‘行德说“别担心,我不会伤害你”。

’然而,王女“依然是一副胆怯的样子防备的盯着行德”。

可见,王女并没有自信自己可以保全自己,她也完全没有相应的能力,但是为了遵守对爱的承诺,她并没有犹豫,毅然的决定一个人回来,在约定的地方等未婚夫,而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

从这一点上,可以说王女是鲁莽的。

一个不谙世事的王室女子,只为一个诺言,就不顾一切。

这也许就是她第一眼就打动读者的原因吧。

赵行德发现她之后,并没有把她交出来,而是暗中把她藏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定时送水与食物给她。

并决定在合适的时机放她走。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但就是觉得应该这么做。

下面是在王女藏的土屋里两人对话的描写。

“女人站在小屋门口不远的地方。

全身都沐浴在门口射进来的白色柔和的月光中,她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对行德的警戒和恐惧”“她用她清透的声音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送东西给我?’‘我想救你。

’‘那为什么救我?’行德沉默了。

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从在烽火台上见到这个女人的一霎开始,他仿佛就觉得救她就是自己的使命。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想,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久,部队决定派他去兴庆学习西夏文。

这是他来西域的初衷,是他的梦想,也是上司的命令,但此时他却感觉到了为难。

他要照顾王女,不愿弃她而去。

最终,他决定暂时把她托付给对自己有所照顾的队长朱王礼。

他将这件事告诉王女这时,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女人全身仿佛闪过惊恐之色”她说她除了行德无法相信别人,这个时候她告诉行德,她当初躲在烽火台上其实是在等未婚夫。

“就在那个时候被你发现了,我知道要成为我丈夫的年轻人战死了。

我相信是他的灵魂替他把你推倒我面前的。

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能怎么想。

然而,你现在却要丢下我……你对我是有爱情的,你是我未婚夫的转生。

”当行德也承认了他确实对王女有感情之后,她问道“你还是要走吗?”行德回答“必须走。

”“那还回来吗?”“一年以内,一定回来。

”“如果那样,我就在这里等你回来,你发誓一定要回来。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女虽为女子,胆小柔弱,但是却有着比行德还要勇敢的一面。

她敢于直视自己的感情,也不允许对方逃避躲闪。

并且在事情无法改变的时候,她没有任何犹豫痴缠,果断的决定在原地等待行德的归来。

然而,行德并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内回来。

两年后,行德回来见到朱王礼的第一面得到的却是王女的死讯。

朱王礼说“过了一年你也不回来,还以为你死在荒郊野外了。

”接着便说“死了。

”“死了?”“死了。

”“谁死了?”“不要问!”“那女人死了?”“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不要问了!”行德无法相信王女的死,他不知道朱王礼对王女的感情,不明白朱王礼不愿提及王女的悲哀与痛苦之情。

但是他了解朱王礼不想说时什么也不会说。

后来,在西夏王子李元昊率兵进城时,他竟然见到了王女。

他觉得自己看错了“看到跟在李元昊后面的人时,行德不禁屏住了呼吸。

”“他又往前靠近了些”“听到马上的女人微微的‘啊’了一声。

行德确定自己没有听错。

”这时的行德,惊讶、气愤,以至于他忽略了王女的反应。

后来,在王女死了之后,行德才忆起跟在李元昊身后的王女见到自己时候的表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