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复习学案: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三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打印版)
第五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纲解读: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命题热点: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一.【基础知识】1(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 、雪线与降水(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二.【知识拓展】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①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a .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 .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c .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提出问题:“什么是地理环境?它有哪些特征?”2.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如地域性、差异性、动态性等。
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联系、要素相互作用等;分析其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分析其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如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环境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地理环境演变、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等。
2. 结合现代科技,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如对学校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其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导学案班级姓名【基础梳理】(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和等。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1)成因:因、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型,又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呈分布。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参照下面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在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中填写自然带名称【能力提升】写出上图中A 、B 、C 的自然带名称观察下图思考下列问题:1.海拔相同的山脉在不同纬度上自然带数量有何差异?2.苔原带在低、中、高纬度的山脉上分布的高度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AB C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 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 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
R 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
甲国在R 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 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我的收获与疑惑】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12高考山东卷)右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高三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主干知识链接〗一、整体性:1.地理环境是由、、、、和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的进行和。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和来实现的。
其中,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原因,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也是圈层相互的体现。
二、差异性: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及其上的差异。
不同地域由于所处和不同,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代表性的和,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
2.由于地表获得的随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热量带。
受其影响,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表现为大致与平行,沿方向延伸,这就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条件是这种分异的基础,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3.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带及其自然景观从沿海到内陆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表现为方向延伸、方向更替,这种地域分异是以______为基础的。
例如,我国沿北纬40°纬线,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景观呈现出由__ __带向带逐渐过渡为__ ___带的有规律变化。
这种变化在 __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4.在山区,___ __和___ __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类型组合。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
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 __、 _______及其组合的__ __变化。
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山体________与________有关,通常是____越低,_____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最新地理高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课教案第一部分:重难点解析与总结(第1课时)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
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
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2.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带性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3.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图5.6)。
要注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景观图片简要说明各自然带的名称、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2)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掌握其表现形式。
2. 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能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增强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通过举例说明其表现形式,如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地理环境整体性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地理环境差异性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认识和体会。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地理环境案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
高三地理复习指导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三地理复习指导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本讲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本讲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地理环境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能(降水、径流)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4.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有机圈层)。
生物圈占有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
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经典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0-1(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
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高一一部地理xiaoxiaoyu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图)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填出图中横线上的内容:境整体性的表现:(1)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分异规律成因表现典型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沿纬线延伸,随更替和北半球低高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纬度地带,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沿延伸,随经度变化更替中纬度地区垂直分异规律随高度上升,降低,降水发生变化沿延伸,随方向更替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山地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较小尺度的地域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和,前者的分异基础是,后者的分异基础是。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受其控制,形成了大致与平行,沿方向延伸,方向更替的热量带,植被、土壤等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受导致从沿海向内陆方向递减,形成了大致和平行,沿方向延伸有规律变化的自然带,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4. 陆地上许多高大的山脉,和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叫做垂直地域分异。
造成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
5.陆地环境某些地区,因受、、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称此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三、主要陆地自然带: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条件的制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地理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现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理环境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展示具体地理环境实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六、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要素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采用模型演示法,直观地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模型演示:使用模型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 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3.运用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专题一地理环境三大循环对比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分解呼吸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专题练习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植物的________作用。
此作用把地理环境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联系起来。
(2)箭头a表示植物叶片的________作用;箭头b、c分别表示植物光合作用中吸收________,释放________。
(3)植物能够使土壤中________物不断积累,________质不断富集。
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__________作用。
(4)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可概括为(多选)() A.调节气候B.保持水土C.防风固沙D.涵养水源专题二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带谱对比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产生这么大差异的原因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南坡的纬度比北坡低且是迎风坡;在山麓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必修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会分析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及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学会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循环(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三大循环简图(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思考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答案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探究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
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
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
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
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3.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综合思维: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3.人地协调观:结合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整体性,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四、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1.成因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类型表现典型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与经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中纬度地区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成因: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条件随之发生变化而形成。
(2)变化规律: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高考地理复习导学案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高三地理学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导学案教材:高三第一轮复习课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一)主备课人:审核人:备课时间:12.18本周导学案个数:累计导学案个数:授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3.理解自然带的概念、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4.理解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5.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二、重难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三、自主学习:1.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气候概念: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____________的综合表现。
(2)影响气候的因素①太阳辐射: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________原因。
②大气环流:促进__________________、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全球水热分布,决定各地气候的形成。
③下垫面因素:直接影响大气的________和运动特征。
a.海陆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陆地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一般______于海洋的。
b.洋流:在高低纬之间输送热量和水分,影响沿岸地区的气温和降水。
c.地形:高度和坡向不同会影响________和降水。
④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大气的温度;改变大气成分的构成比例,改变大气的________,并引起气候的变化;改变下垫面性质,造成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气候。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2. 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其原因。
3. 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及其表现。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整体性表现、差异性原因。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3. 运用图表讲解法直观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表、案例资料。
2. 安排学生预习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有何联系?2.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并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阐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阐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性、动态性、连续性等。
4.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讲解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5. 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通过图表和案例资料,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如寒带、温带、热带等。
6. 总结课程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知识点,强调重点概念。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思考。
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上的主要自然带及其特征,分析自然带形成的地理条件。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4.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深入了解当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理环境研究的心得与经验。
3. 开展地理环境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摄影、实地考察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例的“一发”是指植被。
2.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分解呼吸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迁移运动,以及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形成过程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1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案
一、 重点和考点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会用整体性的观念认识自然。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本章常考的主干知识:
1、陆地自然带的三个分异规律。
2、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的特殊案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与其他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 考查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是高考必考内容。
)
5.1 与能量的交换
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
一个
、 和 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图解 ① ②
④
⑤
⑥
③⑦⑧⑨⑩
生物循环
陆地自然带名称(与气候类型对照图)
非洲
南美洲东西两岸注:掌握下列重点地区的自然带的分布
北美洲东西两岸
澳大利亚大陆
欧洲西部太阳辐射:赤道两极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部分:气候水源土地能源走向成本统一物质与能量资源短缺新热量水分洋流自然环境的整体认知命题视角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审答流程]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信息①:西伯利亚属于高纬度地区,近年来气候发生明显变化第1题,由信息①②可知,西伯利亚纬度高,气候寒冷,越年积雪面积减小,说明气温上升第2题,由信息①②可知,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因近年来气温升高,表层冻土大量融化,因而湿地面积增加第3题,由信息②可知,洼地上原来是草地,说明西伯利亚的地带性植被为草地信息②:西伯利亚地区因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发生的变化状况分别是:平地上的耕地减少;洼地上的草地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面积减少1.A2.D3.C命题视角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
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4~6题。
4.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5.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6.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新高考)第一部分专题知识突破[审答流程]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信息①: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第4题,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使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长白山北坡林线海拔提升且近年刚刚稳定,所以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第5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
岳桦结实是在夏季(生长季),结实线稳定,意味着夏季(生长季)升温不大。
而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推测应该是冬季升温幅度大第6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由此可知岳桦林的种子传播范围也是基本稳定的,所以推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的原因是岳桦结实线稳定信息②: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
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4.A5.C6.D命题视角三:人类活动中的整体性原理分析(2020·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7~8题。
7.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8.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审答流程]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信息①:图示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第7题,材料中明确指出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图中有河流,提供水源,河流两侧应该村落密集,所以地名“河”是水文;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所以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柳”指的是植被第8题,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且都与水有关,说明乙地区命名时的地理环境应该和甲地相似——河流较多,地表水丰富。
而图中乙地河流稀少,该地又是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可以得出乙地的气候趋于干旱,河湖干涸,地表水减少,风沙活动变强,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较大信息②: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图中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7.A8.D1.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思路该类型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确定该自然地理要素的种类→分析该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分析该要素的形成原因2.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四大应用应用方向主要内容(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
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
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
(3)影响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因素①气候:热量和降水。
②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③生存空间:面积大,且自然条件差异大。
④封闭程度(独特物种必用)。
⑤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
⑥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远近。
⑦优势物种。
积雪是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反馈作用,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图,完成1~3题。
阿勒泰地区积雪观测气象站位置分布示意图1.阿勒泰地区冬季积雪深度深、积雪日数长、分布面积广,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A.降低冬季风速B.河流冬季补给增加C.降低土壤湿度D.加剧冬季寒冷程度2.下列积雪观测气象站中,海拔最高的是()A.布尔津站B.青河站C.哈巴河站D.福海站3.多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表明,东部青河站与富蕴站冬季积雪日数减少,但最大积雪深度增加。
该现象可佐证阿勒泰东部区域()A.洪涝灾害减少B.初雪日期提前C.降水强度增加D.气温下降显著1.D 2.B 3.C[第1题,积雪在冬季融化数量极其有限,且阿勒泰地区冬季河流结冰,少量的积雪融水并不能补给河流;积雪使地表更加平滑,不会降低风速;积雪覆盖减少了土壤蒸发量,且开春季节积雪大量融化导致土壤湿度增加,A、B、C错误;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故积雪持续日数长会减少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加剧冬季寒冷程度,D正确。
故选D。
第2题,从纬度和地形来看,图示阿勒泰地区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与其他气象站相比,青河站位于最东部,到达此处的水汽最少,但其积雪深度最深,说明青河站冬季降雪量是图示气象站中最多的;青河站水汽少却降雪多,其原因只能是地势更高,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抬升作用更强,导致降雪更多,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第3题,最大积雪深度增加,则来年春季积雪融水更多,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冬季积雪日数减少,说明冬季气温上升,相应地,初雪日期推迟,A、B、D错误;积雪日数减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水次数减少,因此最大积雪深度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降水强度增加,C正确。
故选C。
][学科素养题]——地理研学中的物种探索(2020·河北沧州市模拟)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 100~2 358 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 m、4 m、8 m、12 m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
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下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推测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高度B.地势起伏C.坡面朝向D.人类活动5.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A.0 m处B.4 m处C.8 m处D.12 m处6.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
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A.0 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B.4 m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C.8 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D.12 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4.D 5.B 6.D[第4题,据材料可知,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说明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
故D正确。
第5题,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
据图可知,4 m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
故B正确。
第6题,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
据图可知,4 m处物种均匀度高,说明人类干扰最大,12 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均匀度最低。
故D正确。
]自然环境的差异表现命题视角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其表现(2020·全国卷Ⅱ)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
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
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
据此完成1~3题。
1.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①距水汽源地远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③地势南高北低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苔原带B.森林带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3.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A.沼泽分布少B.太阳辐射强C.河流向北流D.远离北冰洋[审答流程]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信息①: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