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ppt课件1

合集下载

《蒹葭》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

不同点:
1.《关雎》表现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朴素,健康明
朗,热情浓郁;《蒹葭》含蓄地抒发了对丁“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情
意,惆怅、伤感。
酉 年
2.《关》叙事线索清晰,画面形象可见;《蒹》意境含蓄,场景朦
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丁 酉

《蒹葭》以深秋的芦苇起兴,通过描述访求
“伊人”而难得的实际情景和想象之景,表现了 主人公对意中人的不懈追求和强丁 酉 烈的思念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


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

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
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 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溯丁 酉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年。”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 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 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深入探究
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 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 笼罩在晨雾中的丁 酉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 的芦苇。一条河年 流,蜿蜒而去。望远处, 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 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 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路)高而陡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优秀课件(1)

《蒹葭》优秀课件(1)
风:有15国风,160篇。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105篇; 颂:分周颂31篇、商颂5篇、鲁 颂4篇,计40篇。
1、何谓“风”
“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朱熹《诗集传》)
本意—— “风,即音乐曲调。”风吹时能 发出大小高低、清浊长短各种声音,有如音乐, 所以古人以风比乐调。
《 诗经》——“风”,也称国风,即土风,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 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 风”就是15个地方的土风歌谣。是《诗经》 的精华部分。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同时也是我 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 响最大。
它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 高的地位。
同学们,你们知道诗经分为哪几大部分吗?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深青色。 所谓伊人:心中想念的那个人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 宛:宛如,好像 晞:干 湄:水与草的交接处,岸边 跻:升高,难以攀登 坻:水中小洲 沚:水中陆地
《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 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徭役诗,还是反 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 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 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 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蒹葭》优秀课件

《蒹葭》优秀课件
《蒹葭》优秀课件
汇报人: 2023-12-10
目录
CONTENTS
• 《蒹葭》简介 • 《蒹葭》的诗歌特色 • 《蒹葭》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 《蒹葭》的实践应用 • 《蒹葭》课件总结与展望
01
CHAPTER
《蒹葭》简介
《蒹葭》的作者介绍
总结词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详细描述
《蒹葭》是由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创作的,其作者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时代,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期待更多的实际应用
《蒹葭》这首诗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在未来的课 件中能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期待更加清晰的语言表述
对于一些有歧义的内容,希望在未来的课件中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 进行表述。
THANKS
谢谢
古代文学的魅力。
精美的设计
课件的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使得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 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互动性强
课件中设计了多种互动环节,如小 组讨论、自我展示等,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蒹葭》课件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内容深度不够
虽然课件在文学性的展现上较为 出色,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如对 诗歌中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等方
《蒹葭》的创作背景介绍
总结词
社会动荡,人生苦短
详细描述
《蒹葭》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深感人生苦短,因此借物言 志,通过蒹葭表达自己的情感。
《蒹葭》的思想内涵与主题
总结词
爱情、人生追求与哲理
详细描述
《蒹葭》以蒹葭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蕴含着对生活哲理的探索。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魅力。
03

第12课《蒹葭》课件(共17张ppt)

第12课《蒹葭》课件(共17张ppt)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旧 知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
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烘托、衬托,借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事物为所咏之事做铺垫。
听 读 蒹(jiān)葭(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课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文


1.《蒹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以秋景起兴,交代了时令,展现了一幅萧瑟
、冷寂(或凄清、凄凉)的秋景图。为全诗渲染了萧索
凄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2.“宛”字在本首诗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请从炼字的

角度赏析其妙处。

“宛”是“好像”的意思,将实景与想象结合,创造
水边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向右迂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并且高而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
就在水中的小洲上。(河边)芦苇一片茂盛的样子,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 所爱的人在哪儿,(那人正)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写法借鉴
1.反复咏叹,凸显感情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 即”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 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

第12课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1张PPT).

第12课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1张PPT).

小结
《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 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 音绕梁的效果。
品读悟情
结合以下词语含义,朗读第一章,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寻找。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蒹葭
蒹葭 苍苍,白露 为霜。所谓 伊人,在水 一方。 溯洄 从之,道阻 且长。溯游 从之,宛在 水中央。
蒹葭 萋萋,白露 未晞。所谓 伊人,在水 之湄。 溯洄 从之,道阻 且跻。溯游 从之,宛在 水中坻。
蒹葭 采采,白露 未已。所谓 伊人,在水 之涘。 溯洄 从之,道阻 且右。溯游 从之,宛在 水中沚 。
拓展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
谢 谢
思考:
1、诗人是怎样一个形象? 2、诗中的“伊人”是何人?
1、诗人是一个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 矢志不渝的青年。
2、“伊人”也许是诗人心中倾慕、努力追求的女子,也可以泛 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诗人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象征人生中对美 好事物的执着追寻。
第一章借景抒情,在以景起兴要稍慢、
表现手法上 《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 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 整的艺术世界。
拓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经.郑风.子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轻柔,读出凄清冷寂的气氛。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3张PPT)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3张PPT)
❖ 一组意象构成了优美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 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 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 气氛就是意境。
❖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品味诗的意境美
《蒹葭》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 景 秋晨雾霭 烟水迷离 ❖ 氛 凄清哀婉 苍凉幽缈 ❖ 情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神情恍惚 惆怅失意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 关于《蒹葭》主题的几种说法:
❖ 一、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也有人说: “‘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 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作爱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 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 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 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秦风·蒹葭
❖闻一多:
❖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 得它百读不厌。”
诗的主人公 是怎样一个
形象?
❖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 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 ,矢志不渝的青年。
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 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 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 史上第一朦胧诗。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之《蒹葭》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之《蒹葭》课件(共26张PPT)
蒹 葭
《蒹 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秦风》 ,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荻苇、芦苇”,生于水边。
诗文朗读 〔注意字音〕
读准读音
1:辨析字词读音 2:请全班同学朗诵课文
而对 不意这 可中首 即人诗 的的描 惆急写 怅切了 失追一 望求个 之和热 情可恋 。望者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沙滩
Jiān Jiā
蒹 葭 苍 苍 , •蒹葭:芦苇 白 露 为 霜 。 •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 谓 伊 人 ,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 水 一 方 。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Sùhuí 溯 洄 从 之 , •从:追寻 道阻 且 长 。 •阻:艰险 溯 游 从 之 , •溯 游:顺流而下 宛 在 水 中 央 。 •宛:好像、仿佛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 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 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
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 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在水之湄。
•湄:岸边,水草交
溯洄从之,
接的地方
道 阻 且 跻 。 jī •跻:登,上升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chí
•坻:水中小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sÌ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zhĬ

蒹葭课件ppt课件

蒹葭课件ppt课件
到继承和发扬。
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学习和欣赏《蒹葭》等传统诗 歌,可以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增 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创新发展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当不 断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1 丰富了诗歌创作手法
《蒹葭》采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为后来的诗 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02 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蒹葭》作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 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成为了文学经典的代表
《蒹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了中国文学经典的代表之一。
对现代诗歌的启示
音乐美
总结词
通过优美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课件的艺术魅力。
详细描述
蒹葭课件ppt选用了多首优美的背景音乐,这些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与课件内容相得益彰 。通过音乐的衬托,使得课件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观众在享受美的同时,更好地理解 课程内容。
04
蒹葭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文学地位
01 《蒹葭》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
02 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语言简 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02 《蒹葭》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主题思想
《蒹葭》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远方伊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深刻而真挚,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02
诗歌内容解析
诗歌结构
诗歌分为三章,每章八句,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层层 递进,反复咏唱。

《蒹葭》课件

《蒹葭》课件

05 《蒹葭》的实践应用
《蒹葭》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蒹葭》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01
通过解析《蒹葭》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
《蒹葭》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02
引导学生模仿《蒹葭》的写作技巧,提高其写作水平。
《蒹葭》在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03
通过朗诵、背诵和讨论《蒹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蒹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被 后世文学家广泛借鉴和应用,对中国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代文人墨客对《蒹葭》的评价
历代文人墨客对《蒹葭》的评价极高,认为它是中国诗歌的瑰宝,具有无穷的艺 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诸如杜甫、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巨匠,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或化用《蒹葭》 的诗句,表达对它的崇高敬意和赞美之情。
《蒹葭》的意象分析
蒹葭
蒹葭是芦苇的一种,生长在水边,代 表着孤独、寂寞、清冷等意象。在诗 歌中,蒹葭既是爱情的象征,也是诗 人自我形象的象征。
白露
白露是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季节的转 换、时间的流逝等意象。在诗歌中, 白露既暗示了爱情的季节性,也隐喻 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蒹葭》的修辞手法
象征
本诗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蒹葭象征着孤独、寂寞、清冷的爱情,白露象征 着季节的转换、时间的流逝等。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 富有韵味。
总结词
《蒹葭》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在于其情感表达和意境营 造,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详细描述
《蒹葭》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 意境的营造,更在于其情感表达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 考。诗歌通过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细腻描绘,让读者感 受到了人生的苦与乐、得与失。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 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 意义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深刻的审美思考 和情感表达使得《蒹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 义。

蒹葭ppt 课件

蒹葭ppt 课件
与后世诗歌的比较
蒹葭与后世的诗歌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对 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04
蒹葭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01
蒹葭中所描述的朦胧、含蓄的情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
追求和谐、含蓄的人际关系,避免过于直白和冲突。
重视家庭和亲情
02
蒹葭中家庭和亲情的元素,提醒我们家庭和亲情在现代社会中
的重要性,应当珍惜和呵护。
关注环境保护
03
蒹葭中自然景色的描绘,启示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与自然和
谐共生。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追求文学的艺术性
蒹葭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为现代文学创作 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蒹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在现代文学中应得到进一步 挖掘和传承。
启示文化传承
《蒹葭》作为中国古典诗 歌的瑰宝,彰显了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应当得到 传承和发扬。
对《蒹葭》的未来展望
探索诗歌的现代意义
《蒹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精 神,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
展望诗歌在未来的发展
《蒹葭》作为经典诗歌,其影响力和 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 未来将有更多人关注和研究。
3
探讨诗歌的创作背景
《蒹葭》创作于春秋时期,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 矛盾的激化和人民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
对《蒹葭》的感悟与启示
感悟爱情真谛
《蒹葭》所表达的爱情观 念,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 爱情需要执着、真诚和勇 气。
思考人生追求
诗歌中“伊人”的形象, 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心真正 渴望的东西,勇敢面对人 生的挑战。

《蒹葭》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

课文研读
➢诗中的“溯洄”“溯游”有什么含义及表达效果? 答: “溯洄”指逆流而上,“溯游” 指顺流而下,两词连用,侧面刻画 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着, 以及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课文研读
译读完这首诗歌,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诗歌内容。 概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秋天的河边,芦苇苍苍、白露茫茫,男子在苦苦 寻觅心中的伊人却终未寻到。
初读诗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萋萋:茂盛的样子,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指岸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郁;
托物寄意;
巨鹿之战 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象可见。
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
《蒹葭》
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 是富于变化;
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 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思考:诗中的“伊人”可以是什么呢?
爱情: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 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理想: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 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 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惜时: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 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蒹葭》获奖课件

《蒹葭》获奖课件

诗歌分析
诗歌结构
• 诗歌分为三段:说扁舟、归思、逾黄昏 • 通过情节的进展表达出思念和离愁
语言特点
• 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游子思妇,郁郁而终”等 • 表现了对情感的深刻分析和思考
教育意义
思想内涵
• 表达了对爱情、离别、思念的感悟和描绘 • 呈现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温馨与柔情
教育启示
• 通过学习诗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 培养学生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蒹葭》获奖PPT课件
《蒹葭》是一首位于《楚辞》中的《九歌》之一,描绘了离愁别绪的主题。 本课件将为你介绍这首古老而优美的诗歌。
蒹葭
简介
诗歌背景
• 主要内容
• 描述一个民间故事 • 两位相爱的年轻人因爱情分离 • 悲伤的心情和思念之情

《蒹葭》教学课件(第1课时)-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蒹葭》教学课件(第1课时)-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 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 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
节奏 押韵 叠词 双声 沚。
请大声跟读
蒹葭 跟读, 思考此诗节奏、韵律的特点。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标题文本
正文级别 1 正文级别 2 正文级别 3 正文级别 4 正文级别 5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 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 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四道言阻为且主右。间有溯杂游言从之, 宛在水中 沚。
涘。 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 结构美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艸色也
白露为霜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兴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总结 1.音乐美 2.结构美
——方玉润《<诗经>原始》
蒹葭(jiān jiā)苍苍, 白露为霜。

《蒹葭》PPT精品课件

《蒹葭》PPT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 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 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 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 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用反复咏叹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啊,祖国!您是大地,我就是大地上的一粒泥沙。 啊,祖国!您是花园,我就是花园里的一束奇葩。 啊,祖国!您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谢谢观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 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 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 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 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 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1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1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涘) 我那日夜思念的人就在水的那一方(岸/边)
伊人:那人,指所爱 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 一边。 湄:岸边,水和草交 接之处。 涘:水边。
诗句作用 交代了主人公追寻的对 象,伊人和其所在的地 点 点名了诗歌主题,追寻 “在水一方”的“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阻艰险而又漫长(陡峭/迂曲)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 去追寻。溯洄,逆流 而上。洄,逆流。从, 跟随,追寻。之,代 指“伊人”。 阻:艰险。 跻:路高又陡。 右:向右迂曲
道阻且长(跻/右) 1.反复吟咏,渲染了道 路的遥远、艰险和曲折。 2.侧面烘托出主人公对 “伊人”执着不变的追 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 的惆怅之情。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沚)
2.读好节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3.读出美感: 1.四字句多——句式整齐 2.两字一顿——节奏感强 3.末字押韵——郎朗上口 4.双声叠韵——音调和谐 5.运用叠词——反复咏唱
思考探究一: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是 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 达效果。
2.《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 郁。
懈追求的精神,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重章叠句
1.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 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 美感 2.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 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沉或激越 澎湃的表达效果。
3.结合诗句分析,主人公是怎样执着追求的?
重章叠句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采采,白露 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暗示了时光 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 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 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 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 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 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 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 都已经具备了。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 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诗人追 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憧憬期盼 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焦急落寞 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_________ 惆怅失望 的情感。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 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 展开想像,再现深秋早晨 之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出来,并说说景物描写的 作用。 • 想像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动 作心理。 • 想像你心目中的伊人形象。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 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 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 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 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 者,徘徊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 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 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 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 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jiān jiā
伊人

溯洄

sù huí xī

méi



chí



z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 。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 , •涘:水边 。 , 右:弯曲 。 ,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请看译文
芦苇丛生,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 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 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的中央。
芦苇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 在水的那一岸。 逆着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 高峻。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高地上 芦苇众多,白色露水还没消失。 所恋的那个心 上人,在水的另一岸。逆着河道寻找她,道路艰 难又曲折。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洲 上。
萋 萋 , 未 晞 。 伊 人 , 之 湄 。 从 之 , 且 跻 。 从 之 , 水中坻 。
•萋萋:茂盛的 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 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沚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
采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采 已 人 涘 之 右 之 中
请深入思考: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 个美丽的女子吗?
所谓“伊人”她可以指美丽的女 子也可以指理想或者是追求的目 标,她可以只是人们所追求的一 个虚指的对象。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 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 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 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 境的追求。
因此闻一多说: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 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
是西周初年 至 春秋中叶 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 经》 通称为《 诗 》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 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雅 颂 《诗经》共305 篇。分为“风 ”“ ”“ 赋、比、兴 三部分。它的常用表现手法是
” 。
《秦风》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 ,属秦国 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 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 作。 “芦苇”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 且 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 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 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 落寞的情调。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反复描绘, 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 的心境。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 作用?
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 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 得见的惆怅之情而且起到了加重感情、 增强节奏的艺术效果。
情景交融,每一章都是前两句 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 景、抒情于一炉。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
是什么?
描写的意象 特点
一、蒹葭、霜露、秋水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二、在水一方的伊人 ——可望不可及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 ——执著追求
3、 诗的主 人公是怎样 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而上下求索,不怕艰 难险阻,矢志不渝的 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