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3)
深度解读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案

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案是国内一流的教育机构之一,近年来以其优秀的教学模式和高水平的教学实力,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赞誉。
本文将就这一教案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其核心教学理念和具体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广大学生和家长更好的了解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
一、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思考、注重个性化教学。
1、以学生为中心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的重心在于助推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个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被允许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2、注重实践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不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自我发现的能力和锻炼自身的创造力。
3、注重思考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专业奥秘,培养自我思考的能力。
以让学生能够了解语文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从而能够搜索、思考、创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4、注重个性化教学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才天赋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有详细的了解,结合个体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样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听进去,也能让学生更方便的消化知识,更好的掌握语文学习技巧。
二、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1、基础教学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详细了解和孵化。
在教师逐步介绍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语文重要知识点、实践的了解,并逐步掌握这些知识点。
2、阅读教育洋思中学初三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教育,认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读起来,发掘内涵,感受渗透之处,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生的深度、宽度和高度,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自我价值观念。
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的诗化语文

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的诗化语文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八)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徐光华【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化语文的创立者——周益民的诗化语文。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化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诗化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周益民,男。
现任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全国著名小学特级老师、诗化语文的创立者、儿童阅读推广人、《小学青年教师》和《语文教学通讯》、《南通教育研究》等杂志的封面人物。
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00余篇,出版个人文选《步入诗意的丛林》,主编《小书虫牵手大作家》、《上读书课啦—班级读书会案例精选》等书。
2002年起致力于“诗化语文”的行动研究,得到教育界、儿童文学界的有关人士的关注。
目前师从儿童文学作家、博士生导师梅子涵研习儿童文学,同时游学于吴忠豪、王荣生、张华等学者课堂。
周益民着眼“母语、儿童、文化”的整体建构,践行“诗化语文”主张,其“儿童阅读推广人”身份得到广泛认同,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北京、柳州等地作演讲或现场教学观摩,数次在上海儿童博物馆作故事讲述,采访海内外儿童文学作家20名。
教学的积淀形成了他风格鲜明的充满古典情怀与诗意色彩的教学特色,在“创新杯”全国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2001、2002年两度作为获奖青年教师代表,在省“教海探航”征文颁获活动中执教观摩课。
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称其“正是布约克沃尔德所说的,褒有童年时代传统的‘未来的教师’”。
《中国新闻出版报》、新华网 2007年5月22日发表了题为《周益民守护孩子阅读的幸福》的人物通讯。
近年来,他从儿童哲学、儿童文化的视角建构阅读课程。
班级读书会《小王子》被誉为“中国的《灰姑娘》”(“灰姑娘”指一节在国内引起广泛反响的美国阅读课);《贝壳,那白色的贝壳》加入“读写互动”元素,其“儿童与成人”的命题引起讨论,周一贯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和时代目标的选择”;他执教的《童年的月亮爬上来》,则指向个体成长与语文的关系所在。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十)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十)经典课例欣赏——熊芳芳生命语文的经典课例《紫藤萝瀑布》【课题说明】《紫藤萝瀑布》一文安排在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组以“人生”为主题里,这一组的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其中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也有外国作品。
《紫藤萝瀑布》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精美散文,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作者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和进取的。
《紫藤萝瀑布》描绘的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就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够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它同时又是一首深沉的歌,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
在表达上,从直观上说,《紫藤萝瀑布》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不肤浅;从情境上说,《紫藤萝瀑布》文意含蓄,意境深远,不尽于句中。
熊芳芳老师,用她创立的生命语文理念和策略预设这一课,在阅读方法上,以听读自读训练为重点;在内容理解上,以对话感悟人生为重点;在写作学习上,以仿写体验生命为重点,充分体现了课文特点,值得欣赏借鉴。
【过程展示】一、导入——先看文字小弟去了。
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
我长小弟三岁。
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
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
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
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
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小学语文教案名师及其理念介绍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及其理念的介绍名师一:李吉林一、根本情况介绍李吉林,女,1938年生,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
1956年,18岁的李吉林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很快就崭露头角,却不幸地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摧残,,但她没有被困难打倒,仍然坚守作为教师的信仰,在一次与中学老师姜兆一的谈话中了解了英语中的情境教学法并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之后便并不断的研究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出版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理念与实践??训练语言与开展智力??李吉林文集?等大量著作。
二、教学理念: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来源于西方国家,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一种方法,李吉林在汲取了世界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的精华的根底上,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比拟完善的体系。
〔一〕情境教学法的四个特点1.形真,即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
〔不必是实体的复制,也可以是简化的形体〕2.情切,把学生的情感调入认知活动,提高主动性。
〔包括生动形象的场景、教师的语言和情感以及课堂教学的气氛〕3.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因为情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是情境,而不是情景。
理蕴其中,即在情境中蕴含一定的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力。
〔二〕情境教学的五个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以指导观察为根底,强化感受性。
以开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开展性。
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以学科活动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三〕情境教学的四大原理1.暗示诱导,:情境教育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
当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时,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研活动课例研究的收获(3篇)

第1篇一、引言教研活动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们能够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在参与教研活动课例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二、理论提升1. 教学理念的更新通过参与课例研究,我对现代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例研究中,我学会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课例研究让我认识到,教学评价应从多个维度进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学会了运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实践应用1. 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在课例研究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我能够更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2. 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课例研究让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我学会了如何把握课堂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3. 教学反思能力的增强在课例研究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措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团队协作1. 增强团队凝聚力课例研究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
在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2. 促进资源共享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的平台。
通过分享优秀的教学案例,团队成员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提高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例研究中,团队成员需要共同面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2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一)A━━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语文(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徐光华 445400)【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立者——李吉林的情境语文。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情境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情境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即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
她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立者、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李吉林早在1978年就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她吸纳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意境说”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育之中,历经30年之久,探索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
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专家在鉴定意见中这样高度评价:“情境教育为促进儿童素质的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
”她先后出版《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等专著9部,编写出版了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
2006年,她撰写的多达36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八卷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北京举行了“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
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举行,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许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登泰山记》课例研究——带着学生走进知识

《登泰山记》课例研究——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生的主体性、追求知识的传授效率,的核心素养,着学生走进知识”。
南通海门中学的曹荣彬老师在这个课例,我们会有很多收获。
想内容还是有难度的。
所以,而又层层深入,与到课堂中。
曹老师确定了学情和“怎么教”后,力发展的平台——对话。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文本是教材呈现的形式,但是文本不是教学内容。
在“学习活动(一)”中,曹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为即将登泰山的外国友人绘制一幅“登泰山简图”,作为这位外国友人的登泰山的攻略。
可以结合于坚和姚鼐的文章,来绘制这幅图。
学生积极响应,认真绘制游览图。
学生绘图的过程,就是在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只有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的基础上,才能绘制好这幅图。
老师给予这样阅读方法上的引导,让学生学习、实践了浏览课文并发展了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与同伴进行对话在课堂上,曹老师还搭建了学生互相交流对话的平台。
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经,因为“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 。
在“学习活动(二)”中,曹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设想自己和外国友人在登泰山的途中偶遇姚鼐和于坚,他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学生们根据对两篇课文的阅读,五到六分钟的时间可以用来小组讨论、交流。
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互相交流想法,然后曹老师请两组同学上讲台表演。
同学们的表演生动有趣又不失深度,把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演绎得很清楚,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语言运用实践活动中建构了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对话是教育过程的本质所在,“没有了对话……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
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需要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
对话“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语言外,如人与自然对话、人与文本对话等” 。
曹老师向学生提供“对话”这一平台,让学生学会与文本、与同学、与自己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了解新知识,让新、旧知识相互联系,从而提升语文能力、建构新的知识。
语文名师教学专题研究

语文名师教学专题研究第一篇:语文名师教学专题研究语文名师教学专题研究一、名师的内涵及特点所谓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即一个教师因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在其所在的地区和系统中,很自然地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
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
(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等)。
可见,名师是一种积极性的社会评价,是人们对其工作的肯定和褒奖。
说得具体点,名师的知名度实质上是德、识、才、学的总体的或某些方面的独特优势的集中反映,或者是突出的教育成就的结晶,或者是杰出的教研成绩的体现,或者是优异的教学风格的显示,或者是超群的人格的凝聚。
名师的特点:一是行为的垂范性。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作为一般的教师尚且应该如此,作为名师更应该成为广泛传诵的模范,成为学生的楷模、同行的榜样。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他们的举止风范、人格力量,将影响学生一辈子。
对于同行来说,他们的行为所体现的先进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具有榜样的力量。
二是程度的层次性。
“名师”的知名度是不一样的,它是由名师自身的成就与影响所决定的。
成就越高,影响面越大,知名度就越高。
三是形成的自然性。
由于“名师”既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仅是一定知名度的反映,所以一般是在学校内、社会上的一定范围内,人们所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积极的看法和正面的舆论,而没有经过某些机关的评审与命名。
近些年,各级也都开展评选,任命“名师”的活动,但评选的依据主要还是依据其影响力以及教学科研的成果、业绩。
二、为什么要研究名师1.深化改革的需要刘国正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长远的发展,靠什么?借鉴外来的东西是必要的,但由于语文教育的特质,主要应该靠自己:一是靠本国的语文教育大家的理论指导,再是靠从实践中产生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
两者如鸟云两翼,两翼一齐扇动起来,语文教育改革迟滞的步伐,高翔于汗温的云表,是大有希望的。
”2.探寻教学规律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更新与创造,每一个时期,每一个行程无不展示着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那些语文名师在颠覆和重构中的教学智慧。
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

【内容摘要】“我们是一个为了‘真’,连‘美’也可以牺牲的……只要是‘真’的,也就是‘自然的’,是‘好’的,这就是我的美学。
”我们应用生命经营语文,也经营着我们的梦想与快乐。
【关键词】生命语文文化特性学生“我们是一个为了‘真’,连‘美’也可以牺牲的……只要是‘真’的,也就是‘自然的’,是‘好’的,这就是我的美学。
”我们应用生命经营语文,也经营着我们的梦想与快乐。
“生命语文”,就是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和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
语文是生命的符号,语文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语文与生命是相融同构的。
“生命语文”的教学,即让语文进入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生命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生命积累参与其中,语文学习活动成为在语文世界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之过程。
这既是一个语文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语文的文化特性决定语文学习具有这种强烈的唤醒功能:记叙文的形象性、感召力,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无疑具有陶冶、感召的作用,凡是好的记叙性文章,往往能使学生读来“心灵颤动”;议论文的理性美、说服力,对启迪学生的理性智慧、开发学生的论辩思维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说明文的客观性、科学美,特别是它那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客观存在中寻找真理的求实性特征,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存在与科学真理的觉悟;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感染力,对学生更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跃动的思想与精神、灵魂与风骨、生气与生命、意境与神韵,都会以其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唤醒学生的人性与理智、情感与灵性,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课例研究心得体会(4篇)

课例研究心得体会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课例研究成为了教师们探索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积极参与课例研究并开展实践,通过深入研究其他教师的优秀课例,我不仅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分享我在课例研究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课例研究让我重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
在观摩和研究优秀课例的过程中,我发现优秀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因材施教。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中,我观摩到一位优秀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互相讨论、协作解题,不仅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也开始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课例研究给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研究优秀课例的过程中,我发现优秀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注重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通过故事、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我观摩到一位优秀教师通过组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授《红楼梦》。
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受到这个课例的启发,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效果明显。
另外,课例研究也让我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在观摩和研究优秀课例的过程中,我发现优秀教师注重形成性评价和价值引导,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方式。
他们注重评价结果的多样性和客观性,不只是看重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一堂物理课中,我观摩到一位优秀教师通过实验和讨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三)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三)━━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徐光华【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情智语文的创立者——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情智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关键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情智语文一、专业成长经验孙双金,男,1962年出生,1981年从丹阳师范毕业后开始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是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情智语文的领军人物,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青联委员,镇江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曾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和“镇江市首届名校长”等荣誉称号,是省“333骨干工程”中耀眼夺目的明星其事迹被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之中自从1981年走上丹阳附属小学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他就立下宏伟志愿,要“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艺术殿堂”近30年来,他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上下求索”,从小小县城的讲台走向全国语文教学的大舞台,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在无数节语文课上演绎着生命的精彩,也实现着他心中那个遥远而美丽的梦想他曾多次参加省、市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均获一等奖,1989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一等奖他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讲学近500场次,他出众的才技、缜密的思维、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了艺术的殿堂,凡听过他上课的老师都感觉到是一种艺术享受他的代表著作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美丽课堂》和《孙双金与情智教育》等,发表教育科研论文近100篇特别是他自成一家的“情智教育”,《中国教育报》曾作过连续报道推介,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孙双金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实验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和中国特色学校;他本人是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笔者通过对孙双金成长历程和科研成果的初步分析,认为他的专业成长经验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立下宏愿,苦炼内功━━孙双金专业成长的基础孙双金的成长,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既有高远的志向,又有扎实的行动,始终在一种内驱力的推动下苦练内功、不懈追求孙双金于1962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农村中学时代成绩一直优秀、非常崇敬与羡慕老师的他,1979年以当地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丹阳师范,并于1981年毕业分配到丹阳师范附小任教在工作初期,他就立志要做一名“好老师”当然,他对“好老师”的认识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刚刚走上讲台时)追求的目标是:当他每次上完公开课,凡是听课的人都满口称赞第二阶段(有了几年的教学实践):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入,他觉得作为一名好教师,光课上得好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做到:一要爱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二是要能上课,力求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三是要有思想,能从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第三阶段(取得了一定教学成绩,奠定了一定发展基础):孙双金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定位为成为著名的特级教师,即他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始终走在国家教学改革的前沿,成为国家级学科领域改革的领头羊;讲课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一线教师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也就是说,进入这一阶段以后,他矢志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艺术的殿堂,做到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发展学生能力,而且还要给学生以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洗涤、艺术的享受他要达到的情智课堂教学境界是: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干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从现在孙双金老师已经取得的成就与影响来看,他的宏大志愿可以说完全实现了那么,孙双金老师立下的宏伟志愿为什么能变成现实呢?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苦练内功,不断地切磋砥砺,始终没有放松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素养和能力二十多年来,他一方面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令他兴奋不已的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工作之中,一方面利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修炼内功他把大量的学习时间安排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他既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专业水准,同时还大量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名人传记特别可贵的是,他每读一本书,都要求把书中的内容融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记录下读书过程中获得的灵感和启示,以备日后在实践中使用他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功底和教书育人素养━━为了使自己的语言生动传神、具有魅力,他学习所有的表演艺术,从朗读、演讲、相声和影视艺术语言中汲取营养孙老师的“三闲”安排是教学之闲跑阅览室,晚上之闲就读书,节假日之闲还是读书可以说,是读书拓宽了他的视野,是读书启迪了他的心智,是读书让他的教学一步步走向成熟孙老师越学越发深信“人才只能用人才来建树,能力只有靠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用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用才干来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语)孙双金曾对自己学习读书、苦练内功的的经历作了这样十分客观的评述:“人的成长需要靠几十年的学习积累我个人比较赞同厚积薄发如果你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即使你这几年加快发展了,你的后劲也不足,有的恐怕是昙花一现这个积淀不仅是思想、文化的积淀,还有实践的积累”可以说,他教学语言的精炼规范、睿智幽默,示范朗读的音韵和谐、有声有色,引领点拨的生动传神、善于启迪,课堂板书的圆润隽秀、苍劲挺拔等等,都无不得益于他坚持不懈地学习积累、苦练内功有人说,语言等基本功是教师终生难离的武器年轻教师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是一项事半功倍的“投资”,是一项终生受用的“投资”孙老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和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二)课里陶金,潜心研究━━孙双金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是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因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过程和结果,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既包括教师吸收一切相关的人类文明的成果并把这些文明成果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又包括教师利用这些已获得的经验进行有目的地创造或创新孙双金老师就是在一边学习积累一边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创新中,逐步使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达到高境界的几十年来,孙老师始终没有离开过他魂牵梦萦的课堂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在课里陶金,坚持探索和改革课堂,使课堂成为了他走向全国、走向成功的平台【案例片段】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孙双金课里陶金的故事《一节课与十二本书》:那还是1985年9月的一天,江苏丹阳师范附小能容纳5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年仅22岁的孙老师正在执教古诗《春望》为了突出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他大胆突破,补充了另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作对比性教学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了诗人与国家、百姓同悲同喜的博大情怀孙老师在课堂上从容不迫,详教《春望》,略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悲一喜,一详一略,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整堂课教师精神饱满,思路清晰,情感充沛;学生情绪高昂,入情入境上到最后,师生都被诗中涌动着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所打动,师生诵读到动情处,都流下了真挚的泪水课毕,礼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下课后,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激动地握住孙老师的手说:“我真没想到,古诗教学也能上得这样引人入胜”是的,古诗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而杜甫的诗以它那沉郁顿挫的风格尤其难以把握那么,孙老师为什么能将这首古诗教得如此出神入化呢?这里想让大家听听这堂精彩教学的背后故事━━刚开始,孙老师对上好这一课也感到特别棘手为了备好这一课,他一连几天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和资料室里他查阅了十二本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生平事迹的文献;他查阅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这时,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打动他越来越感悟到:“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中的一条主线,也是他的诗被人们千古传诵的原因之所在到此,在孙老师的头脑中已经呈现出教学这首诗的基本思路:要上好这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博大情怀,教学方略也随之产生━━一是入情入境地渲染、描述、吟诵,让学生披文入情,为情所动(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这首诗的内涵意蕴,他课前几十遍地反复吟诵这首诗直到读着读着自己不禁热泪盈眶);二是采用两首诗对比教学,以拓展教学空间,更深入地感受诗人的情怀孙老师在回忆这堂课的备课、教学历程和成功展示时,无不感慨地说:“老师们看到的是精彩的教学场面,是表象实际上,一节课教学效果好,不是因为上课教师一时的灵感,而是长期积淀的具体体现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啊!教学的成功绝非偶然孙老师自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坚持苦练内功、课里淘金,像“一节课和十二本书”这样的故事,在孙老师的身上发生得太多了孙老师一方面坚持课里淘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一方面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着力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使自己真正成为了科研型教师、科研型校长孙老师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参与教学实验研究那还是在1982年,作文教学研究专家、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与丹师附小合作进行一个小学生作文素描教学研究项目,吴教授主要负责研究的安排与指导,丹师附小负责提供研究的场所和参与人员孙老师当时正好教语文,并且热心支持此项实验研究,于是他就参与带了一个实验班在这个实验班里,他坚持进行了三年的作文素描教学实验研究实验中,虽然离不开吴教授理论上的指导,但绝大部分工作是靠他边实验边摸索每次上作文素描课时,他在课前都要设计好各种作文情景,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它们表演出来,然后要求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表述出自己看到的情景,课后还要进行仔细批阅、分析、比较和总结通过这次参与教学实验研究,孙老师不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使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明显提升1996年,丹师附小开展“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课题研究,孙老师担任该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从课题的申报、设计、组织实施到课题成果的总结提炼,无不渗透了他辛勤的汗水此课题成果最终荣获丹阳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镇江市二等奖进入新世纪,作为校长的孙老师主持的新研究课题━━“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发小学生潜能”,属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江苏省仅两项开展这一项项的课题研究,使孙双金的视野逐步拓宽,从“课里淘金,探索创立情智语文”,到“情智管理,形成独特校园文化”,再到“情智教育,确立自己的办学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校园、情智活动着手,培养情智教师和情智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要“让师生的生命更美好”在教改科研的道路上,他还提出并实践着“读万卷书”、“上万堂课、写万篇言”的目标有人评价他是“情智共生”的校长,是“三变”(即第一变:孙校长=运筹帷幄的孙晋芳;第二变:孙校长=敢为人先的孙福明;第三变:孙校长=甘为人梯的孙敬修)校长因为他在教书育人、教改科研的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超前领先的“人生哲学”(即善待生命、善待他人、善待事业)和“教育理念”(即以情冶情、以智启智)(三)不断升华,形成特色━━孙双金专业成长的核心自从1989年获得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以后,孙老师年年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去上课、讲学江苏省电教馆录制了他的教学法,在全国和亚太地区播放同行们、专家们纷纷赞誉:“他的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手法多样、语言优美,他的课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此时,满面春风、硕果累累的孙老师,丝毫没有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他要不断地反思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求语文教育的真谛,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艺术特色1、探索好课标准,指导教学实践孙老师常说,他的成功归功于课堂,归功于课里淘金,是课堂给了他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牌;他要还课堂一座金库,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但是,他在辗转南北的上课、讲学中却发现:同一篇课文,同样的设计,同样是全身心投入、感情充沛,在此地上得很成功,甚至很轰动,而到彼地上却很沉闷,甚至很吃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学习借鉴、反思总结的基础上,他深刻认识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弄清楚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要探索总结出好课的基本标准,以利于规范、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他的好课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而发展变化的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好课标准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也就是一堂课下来,学生要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声不绝于耳,并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教师通过紧扣文眼掀高潮、平淡出奇掀高潮、层层剥笋掀高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要精心筹划练习,并调动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知识巩固活动第二阶段(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长期缺少魅力(包括缺少思想的魅力、文化的魅力、情感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和个性的魅力等)的现状,根据语文新课程理念,他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包括充满人文关怀、充满问题探索、充满知识魅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是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优化性的课堂,而且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所以他又重新总结了16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要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要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已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所叹第三阶段(深化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他认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课堂就会“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实质是从大师的角度提出好课观)他曾经说过:“课堂应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师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成长的、幸福的!”所以这些年来,孙双金矢志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并使其成为燎原之势;他着力关注的,不再是预设教案的精巧诡奇,而是生成的课堂中,自由快乐的境界,生命灵动的活力因为他认定,语文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位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一位顾问、一位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于是,他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见解,倾听学生的心声正是在不断探索发展好课观的过程中,他坚持走进学生,关注动态生成,使他的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崭新的、大师级的天地!2、研究教学艺术,形成教学特色孙双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停留在总结提出“好课标准”的阶段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研究提炼出落实好课标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有先导性与操作性的教学实施的策略、方法和艺术孙老师坚持从多方面研究语文教学的实施艺术,见解独特,成果丰硕艺术是什么?孙老师认为,艺术是音乐,艺术是画面,艺术是构思,艺术是享受;而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因此,他坚持多方面、立体式研究语文教学艺术,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和效率化比如:他研究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他研究出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艺术是:钻研教材要在“深入”(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文章中心、准确把握文章特点、深入揣摩编者意图)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即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意新旧知识联系、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上做文章;他研究出教学设计的艺术是:强调教学设计应有主线(包括由文路、由课题、由警句、由过渡段、由习题、由插图等设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讲究教学结构的有弛有度,训练密度的疏密有间,追求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意境;他研究出掀起教学高潮的艺术是:讲究逐层递进、讲究层层剥笋、讲究众星拱月、讲究跌宕起伏;他研究出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包括问后留“空白”、读后留“空白”、板书中留“空白”、作业中留“空白”等多方面,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他研究的抓住教学细节的艺术是:追求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的优美动人和出人意料除此之外,他还研究了读、问、讲、评和设计教学细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和实施情感教学的艺术等孙双金语文教学的艺术风格十分典型、富有个性凡听过孙双金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教师教得潇洒灵活、不失严谨,学生学得主动快乐而又扎实用中外教育比较专家、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的话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具体分析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孙双金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这一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具有形象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绝大部分文章形象生动、情节感人,教材的这一特点也要求我们的教学具有形象性为此,孙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他善于绘声绘色地讲解,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使教学常常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二是拨人心弦,情感共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孙老师特别欣赏这句话,他认为,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此,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是千方百计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与共鸣;他注重通过自己较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透彻深入地钻研并掌握教材,达到与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悲歌的效果;他总是把课文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再和学生交流,有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读文“入情”、“入境”、“悟神”,在教学中合奏一曲感情奏鸣曲三是不拘一格,独辟蹊径━━孙双金认为,艺术贵在创新,在每一堂成功的课例中,都体现着教师对美的独特感受,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体现着教师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方法;教学工作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育对象不同,班级基础不同,每一篇课文不同,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不同……所有这些不同都要求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模仿的圈子,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此,孙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走自己的路,有现成的东西也不照搬,每一次教学都有自己的思考,要上出新意来他的阅读教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不拘一式、不限一法、独辟蹊径、把课上活有专家评价他的阅读教学风格是:语感强、语味浓,是孙双金阅读教学的基本点;为学而教,抓准导学的焦点,是孙双金阅读教学具有艺术性的根本所在;不扬一式,不限一法,把课上活,是孙双金的课具有强大的教学生命力孙双金在总结自己的专业成长经验、成功人生时,强调他从教之路上的七个“第一”:即第一次登上讲台、第一篇文章发表、第一次大赛夺魁、第一次外出讲学、第一次出版专著、第。
王君的教学理念

王君的教学理念
王君是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她提出了“青春语文”教学理念。
这个理念的核心是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
“青春语文”的教学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灵性阅读:灵性阅读是青春语文基于阅读教学,打通教法和语法的探索。
它强调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各种“我”。
解读一个文本,就是安顿一次心灵。
生命写作:写作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能力,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在写作中,就是通过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观照自我,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各种“我”。
王君老师说:“解读一个文本,就是安顿一次心灵。
”。
激情生活:激情生活是青春语文,让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相融,让职业和日常生活共鸣的实践。
力图将教法与活法打通,将教学状态与生命状态相融。
在教语文的同时教生活,教人如何活在更好的生活中,如何更好的生活中发现自我,成长自我,如何在生活中“见众生,见天地”。
语文名师名课案例研究

语文名师名课案例研究一、为啥要研究语文名师名课。
语文这门课啊,就像一个大宝藏,里面啥都有,可有时候咱就像在迷宫里找路的小迷糊,不知道咋把这些宝贝都挖掘出来。
这时候,语文名师就像拿着魔法棒的精灵,他们的名课呢,就像是闪闪发光的魔法咒语。
研究他们的课,就像是跟着精灵学魔法,能让我们找到语文教学的诀窍。
比如说,于漪老师,那可是语文界的泰斗啊。
她的课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
她能把那些干巴巴的文字,像变魔术一样,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们一下子就钻进课文里去了。
通过研究她的课,我们就可以学习到怎么去解读文本,怎么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传递给学生。
二、那些超酷的语文名师和他们的名课案例。
1. 窦桂梅老师的课。
她的这种教学方法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去挖掘人物的灵魂。
而且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朗读,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表现力。
2. 王崧舟老师的课。
他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学生们闭上眼睛,仿佛就跟着纳兰性德踏上了那漫长的征途。
这种教学方式让我们明白,古诗词教学不能只讲字词的意思,更要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要把学生带入到那个遥远的时代,让他们和古人来一场心灵的对话。
三、从这些案例中学到啥。
1. 教学设计要巧妙。
这些名师的课,教学设计就像一个精心打造的机关盒,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小机关,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
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从导入到讲解,再到最后的总结拓展,都要环环相扣。
2. 关注学生的体验。
他们的课上,学生可不是被动地听,而是积极地参与。
就像在一场有趣的游戏里,每个学生都是主角。
我们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演。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文,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而不是死记硬背的。
3. 对文本的深度挖掘。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可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它就像一个多面体,每个面都有不同的风景。
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课例研究现状与对策

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课例研究现状与对策作者:罗燕明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1年第08期【摘要】本文针对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语文课例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从建立制度、营造氛围,增强意识、提高素养,研读课标、提升理念,理解教材、用好教材,课例研究实践和名师骨干引领等层面进行中学语文课例研究实施策略分析,以行动研究提高教师语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例研究【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60-03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教学环节的描述,使之形成個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
课例研究为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为深化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完成课例研究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培养,尤其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突出的学习成果,还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
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应鼓励教师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学生实际,不断总结反思,归纳课例教学研究成果,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安排,积极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一、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语文课例研究现状分析教育部自2014年提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学科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将重新制订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为此,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评价方法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语文名师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中学语文教师张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名师。
她所在的班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特别是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弱。
张老师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案例分析:一、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张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的优美画面,如山水画、人物雕像等,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2. 情境教学:在讲解古诗文时,张老师会创设情境,如模拟古代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小组合作:张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古诗文的讨论和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张老师采用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
二、教学技巧1. 生动讲解:张老师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古诗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2. 引导启发:在教学中,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
3. 互动交流:张老师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解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教学理念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张老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全面发展:张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审美能力、情感态度等。
3. 传承文化:张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该班学生在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上有了显著提高。
学生们对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发展。
总结:张老师的教育案例表明,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策略、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名师教语文深度解读与教学设计高中

名师教语文深度解读与教学设计高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名师教语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难点,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名师教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字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注重语文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名师教语文注重语文知识的整合和应用,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语文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重视阅读教育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名师教语文注重阅读教育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字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教育方法,如阅读活动、阅读推广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采用多种写作教学方法,如写作指导、写作评价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
名师教语文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通过教授学习方法和策
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和策略,如归纳总结法、记忆技巧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技能和方法。
五、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设计
名师教语文注重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如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语文知识。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3)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3)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五)━━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徐光华【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于浙江上虞。
现任杭州市拱宸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他是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老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先后被评为全国小语会先进工、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上虞市十大杰出青年、上虞市十佳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入《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自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长期醉心于小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在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即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自1998年被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0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1000节次、讲座300多场次,有的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中播出,受众达20余万人次,并成功地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
他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精致、和谐、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特色,并探索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醉心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他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3)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五)━━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徐光华【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于浙江上虞。
现任杭州市拱宸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他是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老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先后被评为全国小语会先进工、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上虞市十大杰出青年、上虞市十佳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入《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自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长期醉心于小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在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即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自1998年被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0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1000节次、讲座300多场次,有的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中播出,受众达20余万人次,并成功地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
他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精致、和谐、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特色,并探索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醉心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他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完成《电化教学和语感培养》、《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课堂语感教学策略》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课题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王崧舟语感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的构建》、《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等5部教育教学论著,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效、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
在从事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他先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活力335工程、青春闪光工程、星级教师评定条例、教学流程管理标准、制高点工程等一系列具有创意、富有成效的学校改革和发展方案、制度。
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他原先所在的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等;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如今的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又先后获得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实验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王崧舟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著名特级教师、著名校长,一路走来,他坚信人品、师品、学品、文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名;他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事业境界━━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具体地讲,王崧舟的专业成长经验和境界人生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总结借鉴:(一)抓住机遇,不粘跋涉王崧舟曾以《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为题,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过叙事研究,并引用过鲁迅先生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形容自己的专业追求。
王老师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在追求专业成长、人生境界的征途上,既要紧紧抓住大好机遇不放过,又要自我奋起不断跋涉向前进,因为运好运坏,最后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所谓命由心造、运由境生,说的就是这们道理。
王老师将自己的专业成长按五年一段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崭露头角的五年:19岁就成了绍兴市教坛新秀,20岁就成了上虞市实验小学的教学主任,23岁就成了上虞市百宫小学的副校长。
王老师认为他能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的主要因素就是机遇,因为文革十年耽误了几代人,而恰好84、85、86届师范毕业生又抢占了先机。
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沉潜的五年:王老师认为这五年是自己专业成长中最低迷最孤独的时候,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埋头读书、埋头研究、埋头帮助别的老师,自己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抛头露面的机会都给了别人。
但他认为,这五年自己也在成长、也在发展;成长、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志趣、主要方法是读书和听课。
他读些什么书呢?他说,无论是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的,还是美学类的,甚至是老三论新三论的书,人物传记类的书等等,只要有感觉、有兴趣都拿来读,因为读诗如饮酒,读散文如品茶,读小说如享佳肴,读历史如聆听沧桑老人漫话如烟往事,读哲学如对视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如炬,烛照灵魂。
这五年中他还听了各种各样的课不少于200节,而且养成了一边听一边写反思的习惯,很多时候是听完后就马上和授课教师交换意见;也是这个阶段,他开始对当时的课堂进行微格研究,如研究导入、点拨、表达、训练、结课等等,而且这些研究成果都曾发表在《浙江教育》上。
王老师曾说过,由于这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近100本书、上了1000节课;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不断在贯注不断有膨胀,才有了后面的一鸣惊人和独树一帜。
第三个阶段是一鸣惊人的五年:在这一阶段,王老师以自己的名义第一次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成了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还上了《中国教育报》;他教的《万里长城》一课一炮走红,声名远播。
王老师在总结这一段的成长经验时说过,这其中既有机遇的因素,更有才情的因素;才情从哪里来?从不断地学习实践、磨课反思中来。
他列举了这一个例子:为了上好《万里长城》一课,前前后后修改了12次;他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喜欢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的才情就这样汩汩地冒着,语文教学也这样不断地超越着━━从《万里长城》到《威尼斯的小艇》,从《鸬鹚》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荷花》到《草船借箭》,从《小珊迪》到《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不断出新、出奇、出彩。
第四个阶段是开创流派的五年:王老师说过,在这个阶段,机遇已经不再起任何作用;这个阶段的成长,主导因素就是使命。
他为什么对语文教育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呢?我们从他发出的在流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的感言中,就不难发现,他对语文教育强烈的使命感,有外界的期待、常识和苛求,更有内在的热情、抱负与感思。
实质上就是追求理想,实现自我。
也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使命感,王老师才有了对语文的庄重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更有了充满诗意的浪漫追寻━━他跑遍全国上课、讲座,彰显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并在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鲜红的大旗,还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诗意语文教学观摩会,在全国小语界产生广泛影响。
在促进专业成长和追求人生境界中,王老师就是这样,既紧紧抓住每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坚持脚踏实地自主跋涉,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他在自主跋涉中的修炼方式的追求的人生境界,实在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在修炼语文教育内功方面: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就是收集名师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录,然后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以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硬功夫(即既有思想上得了天,又有技术下得了地);第二招叫情境填空法,就是观看经典课堂实录时,抓住一些教学细节,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补充进去,并与大师们的教学处理进行对比思考,以修炼自己的教学机智、通变与智慧,因为课像是教学具象和教学抽象的统一体,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统一体,是教学细节和教学范式的统一体;第三招叫微格解剖法,就是从研究候课、导入、提问、范读、导读、训练、结课、拓展等细节入手来提高艺术水平;第四招叫课感积淀法,就是教师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载的驾驭,课感包括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格感等等;第五招叫案例鉴赏法,就是要学会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弄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以使从案例中学到实质性的东西;第六招叫文本细读法,就是教师解读文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这是修炼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法门;第七招叫主题研究法,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都会使自己的能量(内功)上升。
在追求人生境界方面:王老师认为,做学问有境界,一个人对待职业、以对等自己的人生也有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叫功利境界(赚钱),第二重境界叫道德境界(责任),第三重境界叫科学境界(学问),第四境界叫生命境界(享受)。
他认为,到了这重境界,你上课是一种享受:什么是享受上课呢?就是彻底打开,就是全然进入,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永远活在每一个当下,永远去体认每一个当下对你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王老师追求的就是第四境界,所以他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二)追求个性,形成风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在细读王崧舟不同时期语文教学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即:一是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二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三是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四是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五是归于平谈━━教学风格的超越),认为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自己的永无止境的超越。
他认为,王崧舟既是一位超越者,又是一位被超越者;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他在超越中死去,也在超越中获得新生;也就是在这种不断地超越中彰显出另具一格、独特个性和哲派风格。
王崧舟自己曾说过,西湖十景,我最爱曲院风荷的精致格局、柳浪闻莺的和谐情韵、双峰插云的大气境界和雷峰夕照的开放胸襟;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慢慢地也磨砺出我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
其具体表现是:1、在语文课堂上建构曲院风荷般的精致格局王崧舟认为,一堂好课,如一幅国画,总要讲究整体的布局和格调。
启课、结课,板块、细节,承接、换,文本、拓展,都要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致。
【案例片段】《万里长城》一课,他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
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