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附1例报告

合集下载

一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

一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

一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发表时间:2015-11-09T15:22:19.270Z 来源:《健康前沿》2015年10月供稿作者:丁姗姗[导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湖北武汉血栓会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严重者因肠道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出现肠壁缺血坏死、导致腹膜炎、休克甚至死亡,病死率高达50%◆丁姗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湖北武汉 43000)【摘要】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脾切除后一种少见并发症,,总结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的护理。

目的:积累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通过特级护理,记录患者临床病情变化所对应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脾切除肠系膜静脉血栓术后护理1.案例分析102床,王XX,男,27岁。

因“道路交通伤至脾破裂”入院,急诊行“脾切除+腹腔引流术”。

术后3d突发持续性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腹胀。

查体:T37.8℃,腹部X平片:中腹部肠管扩张并见数个小液平面。

诊断性腹穿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紧急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带入引流管一根,引流出暗红色引流液300ml。

病例报告:小肠部分坏死,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

术后治疗予活性、抗凝等治疗,恢复良好,术后9天康复出院。

2.讨论肠系膜静脉血栓(MVT):MVT是一种罕见的内脏缺血性疾病,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行肠梗阻。

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 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能够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是机体储血、造血、滤血、毁血的主要器官。

脾切除后(包括单纯脾切除,和断流术),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流淤滞表现。

由于脾脏已切除,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故病人可迅速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和中毒性休克[1]。

血栓会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严重者因肠道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出现肠壁缺血坏死、导致腹膜炎、休克甚至死亡,病死率高达50%[2]。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收治因门脉高压,外伤性脾破裂及巨脾行脾切除术后患者80例,其中门静脉系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门脉高压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中,7例康复出院,1例肝功能衰竭死亡,巨脾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4例治愈出院,外伤性脾破裂术后未见血拴形成。

结论:血小板的异常增多和血流的改变是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门脉高压患者及巨脾发生率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康复起重要做用。

关键词门静脉系血栓脾切除术肝硬化血小板脾切除术在我国尤其是基层医院比较广泛开展的外科手术,脾切除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是普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血栓形成将影响肝血流,加重肝损害。

还可升高门静脉压力,增加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肠缺血坏死的风险。

1998年5月~2011年5月行脾切除80例(外伤性19例,门静脉高压断流手术51例,巨脾10例),12例门静脉血栓形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80例,男5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0岁。

外伤性脾切除9例,术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切除51例。

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8例。

巨脾10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4例。

临床表现:本组脾切除病例有12例出现门静脉血栓,患者常见的症状有不规则发热,体温37.6~39.7℃,持续5~15天;全组均有腹胀,纳差,食欲明显减退,腹水明显增加,黑便。

化验检查:10例术后当天即可出现血小板升高,(400~1500)×109/L,峰值7~25天。

行腹部彩超及腹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①抗凝、溶栓、活血化瘀改善循环: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日,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20ml静脉注射。

短期应用尿激酶30万U/日,静脉微量泵入。

抗凝溶栓期间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

口服拜阿司匹林药物防止血小板聚集。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研究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研究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研究李永浩【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后血栓形成防治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98例脾脏切除术后患者中,84例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需要预防性治疗的67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1例,脾静脉血栓形成的3例,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1例。

结论:脾脏切除术后复查血常规、超声或 CT 及随访对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strategy of vein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splenectomy since 200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Of 98 patients of splenectomy,84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he increased platelet count of different degrees,67 patients were in need of preventive treatment,1 patient got portal vein thrombosis,3 patients had splenic vein thrombosis and 1 patient had mesenteric vascular thrombosis. Conclusion: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ultrasound or CT and follow - up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arly discovery and timely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44-45,46)【关键词】脾切除;静脉血栓形成【作者】李永浩【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211【正文语种】中文脾切除术后常出现血小板升高,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变发生变化,严重者血栓形成。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的防治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的防治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的防治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等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60例行脾切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则于术后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就两组术后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及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施以对比。

结果:患者术后PLT 计数均有所升高,但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患者术后早期行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标签: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门静脉血栓【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splenectomy after early acceptance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ombined with Hua Falin anticoagulation clinic effect in the prevention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Methods:to collect 60 cases underwent splenectomy and devascularization in portal hypertension patient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dose aspirin treatment,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early acceptance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ombined with Hua Falin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changes of platelet(PLT)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cidence to contrast the count.Results:the PLT count were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but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e incidence rate was 6.67%,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36.67%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P 0.05),故具有可比性。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作者:苏恒宇李冬玲康世瑾赵明星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36期【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和治疗。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近年来入院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31例,其中1例发生肝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好转后都康复出院。

结论多种因素都可引发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防治的有效措施是术中、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彩色超声检查,一经确诊,及时抗凝祛聚治疗。

早期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对患者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因素;防治脾切除术后容易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脾切除术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病因包括炎症性、凝血功能异常、血流速度改变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肝血液供应,加重肝细胞损害,造成术后再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由于血栓形成后不易发现,给予抗凝后仍有不少患者形成门静脉血栓,为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1例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21~69岁。

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切除4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肝炎后11例,原发胆汁性2例,酒精性5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7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或持续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便血等,体检中腹膜刺激征、局限性腹部包块、肢体感觉障碍、肌力下降、下肢水肿、血供障碍、合并腹水等症状,化验检查患者术后当天即可出现血小板升高,经增强CT和彩超检查明确诊断。

1.2治疗方法脾切除术后患者均应用2 d止血药物,给予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000 U,2次/d,祛聚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可加复方丹参16 ml。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部分成因分析与预防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部分成因分析与预防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部分成因分析与预防李社方;陈伟荣;明涛【摘要】目的分析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成因,做好脾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管理,有效地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七医院2005~2015年的211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11例病人脾切除术后91例发生PVT (43.13%).非血栓组和血栓组的脾脏大小分别为(112.54±23.77) mm2和(149.69±55.94) mm2、门静脉直径(11.23±2.46) mm和(16.34±2.79) mm、脾静脉直径(10.42±1.99) mm和(12.87±3.01) mm、门静脉血流(12.96±2.31) cm/s和(9.43±2.08) cm/s、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血液疾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手术前是否合并肝硬化血液病、脾脏的大小、门静脉及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对于预测术后PVT的形成有指导作用,应做好早期的预防与治疗.【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6(029)006【总页数】4页(P452-454,466)【关键词】门静脉血栓;脾切除;预防【作者】李社方;陈伟荣;明涛【作者单位】430071 武汉市第七医院外科;430071 武汉市第七医院外科;430071 武汉市第七医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6脾切除手术是一般基层医院均能完成的手术,需行脾切除手术的病因有:脾肿瘤、脾功能亢进、脾破裂、良性血液病的病人、胃肠肿瘤及医源性损伤的病人。

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并发症并不常见,但其严重程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2];我们探讨PVT的发生原因,如脾脏的大小、门静脉及脾静脉的直径、门静脉血流、合并肝硬化与否这些术前指标,进行手术前评估,指导手术和手术后PVT的预防有积极的效果。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朱柯磊;陆才德;李定耀;陈明良;蒋存兵【摘要】To explore the contributory reasons leading to 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 after splenectomy and perie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for portal hypertension due to hepatic cirrhosis. Methods The cl inieal data of 204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due to hepatic cirrhosis in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4 to January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One hundredand fiftypatients underwent splenectomy and perie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whi le54patientsunderwentpartial spleneetamyandperieardialdevascularization.PVT occurred in 30 patients (14. 7%).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ameter of portal veins and splenic veins,the blood flow of portal veins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PVT (P<0. 05). The incidence of PVT in patients undergone spl eneetomy and perieardial devasculari zation or suffered from postoperative eompl ieat ions were much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group (P<0. 05). Conclusion The risk factors of PVT after splenectomy and pericardial devaseularizationforportalhypertensionduetohepaticcirrhosisare: diameterofportalveins, diameterofsplenicveins,blood flow of portal veins and complications. And partial splenectomy can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PVT.%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15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PVT30例,未发生PVT174例;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PVT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部分切除术后患者PVT的发生率明显比脾脏切除患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脾脏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断流术后PVT的发生.【期刊名称】《肝胆胰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高血压;门静脉;门静脉系统血栓;脾切除术【作者】朱柯磊;陆才德;李定耀;陈明良;蒋存兵【作者单位】宁波鄞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浙江,宁波,315040;宁波李惠利医院,普外科,浙江,宁波,315040;宁波鄞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浙江,宁波,315040;宁波鄞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浙江,宁波,315040;宁波鄞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浙江,宁波,315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在加重肝功能损害的同时又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不易发现,治疗较棘手。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附1例报告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附1例报告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附1例报告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患者会有腹痛、低热等非特异症状,故易误诊,如不及时发现、处理,会引起严重后果,我科近5年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病例40例中确诊为术后早期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均经过治疗痊愈,现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因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入院。

入院查体:脾脐下二横指可触及。

血常规WBC3.0×109/L,RBC3.55×1012/L,PLT4.7×109/L。

予以全麻下行脾切除手术,术中发现腹腔内积液约200ml,脾大质韧,与周围粘连并形成侧枝循环,脾门部静脉迂曲扩张约2.5cm。

脾门部可见2个副脾结环,最大一枚约为3.0×2.5cm,手术顺利。

术后第3d起出现反复发热,T37.5~39℃,对症处理体温下降不明显,且出现腹痛,呈现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及轻微腹泻。

体检:腹肌稍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

查胸片肺部无感染,无胸腔积液,B超检查左膈下少量积液,穿刺抽液为清亮腹水,排除膈下积液。

术后复查血象PLT逐渐升高,术后第2d202×109/L,WBC18.7×109/L,术后第4dWBC8.5×109/L,PLT459×109/L,术后第2wPLT510×109/L.又行门静脉彩超示门静脉宽1.8cm,内有一约3.2×10cm条状稍高回声,仅其边缘可探及细小血流信号,诊断门静脉血栓,即给予尿激酶25U静滴2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静滴1次/d,低分子量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1次/d,经治疗1w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腹痛消失,并停用尿激酶及低分子量肝素钠,第2w复查彩超门静脉血栓基本消失,血常规正常,嘱继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定期检查血常规,术后随访3个月无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二便正常,且复查门静脉彩超无异常。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毒的重要性,提高饮食及治疗的遵医行为,促进 排铅。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组婴幼儿在3个 月、6个月时M D I和P D 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0.05),表明健康干预改善了新生 儿的结局。

1岁以内为婴幼儿对铅暴露影响的敏 感时期,因此加强对铅暴露婴幼儿的排铅以及神经 行为干预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铅暴露对孕妇的妊娠结局有不良影 响,健康宣教、驱铅治疗及饮食生活方式指导等综 合干预措施能够改善妊娠期结局。

参考文献1黎小兰,庄少雄,陈运彬.脐带血铅对新生儿生长及神经系统发育 影响的研究现状[J1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7):444〜446.2韩松,梁多宏,张莹,等.宫内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 及体格发育影响[J1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1283"1285.3陈林,林洁,任秀娟.不同治疗方案儿童驱铅效果与血微量元素 变化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3)#8"80.4朱军,梅茹,姚起.血铅、镉、钙、锌及铜水平与孕妇稽留流产的 相关性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6):1057"1061.5易受蓉,罗学荣,杨志伟,等.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在我国的修 订(城市版)[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2):71"75.6X ie X,D in g G,C u i C,e t a l.T h e e ffe c ts o f lo w—le v e l p r e n a t a l le a d e x p o s u r e o n b ir th o u tcom es[J].E n v ir o n P o llu t,2013,175(8):30"34.7陈文,孙宏,陈晓东.妊娠期非职业性低水平重金属暴露与新生 儿生长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4,31(2):140〜142.8倪玲玲,邵婷,陶慧慧.孕前6个月父母生活、职业环境暴露对 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2):136〜142.9韦云秋,黄坚芳,庞丽,等.企业内驱铅治疗群体规范化护理健康 教育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0):2797〜2798.(收稿日期:2017-08-07)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王俊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

2202017.07护理经验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张 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 要】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体会。

方法:将所有患者按照术后有无出现静脉血栓将其分为两组,PVT 组共31例,非PVT 组共49例,对造成患者形成静脉血栓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PVT 组患者的肝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脾静脉宽度、门静脉宽度和抗凝药物使用均与非PVT 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 分析得出,影响患者术后形成PVT 的主要因素为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血小板计数和未使用抗凝药物,经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结论:导致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的因素比较多,在临床实践中,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静脉血栓;护理体会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将其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以此来研究术后血栓形成原因及临床护理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其中男患者46例,女患者34例,患者年龄在31-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4±6.3)岁,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出现静脉血栓将其分为两组,PVT 组31例,非 PVT 组49例,其中PVT 组中男18 例,女 13例,年龄 33 -72 岁,非 PVT 组中男 28例,女 21例,年龄31-74岁。

1.2 疾病判定标准在本研究中,入选的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同时,还通过临床体检、CT 、MRI 等手段进行辅助确诊;经过检查,患者在术前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

在知情基础上,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行经脾切除术联合血管断流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排除相关禁忌症。

脾切除术后的门静脉血栓

脾切除术后的门静脉血栓

脾切除术后的门静脉血栓谈谈肝硬化脾切除术后的门静脉血栓形成:1. 什么是“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指脾切除术后发生的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或右支、肠系膜上(下)静脉等血管内的血栓,由于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短期内骤升、门静脉内血流量降低和流速减慢、脾静脉残(盲)端血液静止后发生血栓、凝血和纤溶机制失衡等因素,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风险很大。

文献报道可发生率可高达34%-55%以上。

如果算上脾静脉残端的血栓形成,那真正的脾切术后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估计要>90%。

因为脾切除术后,脾静脉残端由于缺乏血流、盲端内部形成血栓、闭塞,如果脾静脉残端的血栓延伸进入门静脉的其他属枝,则继发上述定义的门静脉血栓。

分为症状性(symptomatic)和无症状性(asymptomatic)两种。

无症状性患者,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绝大多数,多引起门静脉主干或属枝的部分闭塞,随着血栓自溶,部分附壁血栓逐渐机化、最后血管内皮细胞爬平血管壁内膜。

但造成血管壁结构的增厚、血管内皮脆性增加;这种病理改变会增加血管操作的风险(比如肝移植术后的门静脉血栓形成)。

症状性患者,主要是因为门静脉主干完全闭塞(2-8%)或大部分门静脉主干管腔被闭塞。

当门静脉主干完全闭塞时,约50%患者由于急性门静脉闭塞无法短期内自通或自通程度不充分,造成肠道血液回流障碍、感染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而最终死亡。

存活者,由于机体的纤溶、抗凝系统会发挥对抗凝血的作用,闭塞血管随后可部分自通、机化或门静脉侧枝血管形成,即最终形成所谓“门静脉海绵样变”。

2. 如何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术中于毗邻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处结扎脾静脉,消除脾静脉盲端。

术后常有两种做法:1)当血小板计数>30万时,给予预防性抗凝驱聚治疗;2)术后24小时内给予预防性抗凝驱聚治疗。

目前这种做法受到重视,但很多医生仍畏首畏尾。

最最关键:医生心中有这个并发症风险的概念,就会提前预警、干预;如果医生心中没有这个并发症概念,甚至会在术后大量应用止血药3. 如何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1)急性不完全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普通肝素 5000U 每天两次,皮下注射5-7天,无需监测凝血指标;或低分子量肝素(剂量因厂家批号而异),每天一次。

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门脉高压患者在进行了脾切除术后的护理时进行血栓形成的预防的临床效果,并研究其临床使用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为研究时间,先选择在该阶段医院中登记为有效的16例因门脉高压行脾切除的患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人,实验组8人。

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联合血管预防护理。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情况、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护理后血栓形成率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护理满意度(P<0.05)。

结论:对于因门脉高压行脾切除的患者进行血栓预防护理,相比于只进行常规护理更有利于减少患者血栓发生的情况,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门脉高压;脾切除;血栓预防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是一种病理情况,指的是门静脉内的血液压力升高。

其中,脾脏是门脉系统中最大的静脉窦之一,因此门脉高压可导致脾脏肿大,甚至出现脾功能亢进。

在门脉高压患者中,脾脏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切除脾脏,可以减轻门脉系统的血液压力,从而缓解相关症状和改善肝脏功能。

然而,脾切除后,肝静脉回流量增加,使得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腹部深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率增加。

此外,手术过程中涉及到的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等也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严重的情况下,血栓可能会引起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针对因门脉高压而进行脾切除的患者在常规护理时联合血栓预防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该时间段期间,我院数据库内就诊的16名因门脉高压行脾切除的患者的资料信息,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将患者纳入该项实验过程中。

采用完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16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名患者。

肝硬化脾切术后血栓形成

肝硬化脾切术后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thrombosis,PT)可发生于门静脉的任何一段,是指在门静脉骨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发门静脉压力增高、肠管淤血,是致使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要紧疾病。

临床较为少见。

最近几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的普遍应用和诊断水平的提高,病例报告数日渐增多,病因可能与全身或局部感染及门静脉淤血有关,还可见于肝胆术后和脾切除术后,临床上仍有半数以上的病例找不到病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份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依照部位可分肝内和肝外,依照发病情形可分急性和慢性,临床上以继发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对多见,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肝外门静脉阻塞多继发于肝内型的门静脉高压症。

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其轻重决定于血栓形成的部位、急缓、范围和栓塞的程度,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最突出的病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因本病无特点性表现,临床上很容易误诊。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什么缘故引发的?(一)发病缘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复杂,要紧有炎症性、肿瘤性、凝血功能障碍性、腹腔手术后、外伤性及缘故不明性等。

25%~30%的成人门静脉血栓病例继发于肝硬化。

婴幼儿门静脉血栓多继发于先本性门静脉闭锁、脐静脉脓毒血症、阑尾炎等。

PT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多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国外报导372例继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觉周围静脉炎、腹腔炎症性疾病、腹部大手术与门静脉高压是发生的要紧因素,且以脾切除术后为常见。

局部因素在PT形成的危险因素中占40%,局部因素的存在增进了门静脉血栓的形成,这些局部因素要紧分4类:局部感染灶、门静脉系统损伤、腹腔肿瘤和肝硬化,临床上以肝硬化伴发PT为最多。

PT还可见于怀胎(专门是子痫患者)、口服避孕药和引发门静脉淤血的患者(如肝静脉阻塞、慢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

有学者以为至少有1/3的PT 患者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治及预防对策

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治及预防对策
的 有 效 手 术 方 式 … 。笔 者 所 在 医 院 2 0 0 1~20 0 9年 共 施 行 脾
与血小 板上升的高峰时间相符 。多数 患者起病 急骤 , 出现 弥 漫性腹 痛伴 恶心 、 呕吐 、 性 腹泻 、 温增 高 、 血 体 白细胞 计数 增 加、 血沉加快 。腹部触 诊可 触 及腹 部 包块 , 系病 变肠 袢 。肠 袢坏死 时, 腹胀明显 , 有腹 膜炎表 现 , 情突然 恶化甚 至 出现 病 休克 , 腔穿刺可见混浊血性 液体 。临床 上也 有表 现为亚 急 腹 性或慢性病程 的血栓 病例 , 状较 缓 和 , 期 表现 类似 机械 症 早 性肠梗阻 , 腹痛腹胀都 较轻 。脾切 除手 术后 所谓 “ 热”, 脾 可 能就是血管栓塞 的亚 急 性或 慢性表 现 J 。超声 波 检查 和选 择 性腹腔动脉造 影可 帮助 诊 断。血清 无机 磷 和肌 酸激 酶及
6 2岁 , 均 4 平 6岁 ; 诊 手 术 1例 , 期 手 术 4例 ; 术 方 式 为 急 择 手
外 伤性 脾破 裂单 纯脾切除术 1 , 例 门静 脉高压 症贲 门周 围血
管 离 断 加 脾 切 除 术 4例 , 在 全 麻 加 硬 膜 外 麻 醉 下 完 成 均
手术 。
3 3 治疗及预 防 . 本组 1 1 行脾切 除术 , 中 8 5例 其 8例行外 伤性脾
出现血小 板的增加 , 在第 1 0~1 4 d达到 高峰 , 个 月后 渐趋 1 正常 。血管栓塞 的发生率 约 为 5 ~1 % , % 0 可发生 在任 一血
管 , 常 见 的 是 门静 脉 栓 塞 , 多 自脾 静 脉 残 端 开 始 , 栓 直 但 大 血 径 可 达 3— m 并 延 续 到肠 系膜 上 静 脉 。 门静 脉 系 统 手 术 后 4c

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医疗纠纷1例

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医疗纠纷1例

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医疗纠纷1例俞晓英【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29)006【总页数】2页(P472-473)【关键词】法医学;外伤;脾破裂;门静脉;血栓形成;医疗纠纷【作者】俞晓英【作者单位】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41.1 案情摘要余某,男,31岁。

2011年3月9日,因“外伤性脾破裂”至某县医院急诊行“脾切除术”。

术后1个月,余某因“腹痛、腹胀2d”再次入住该县医院,诊断为“腹痛待查,不完全性肠梗阻”,予行对症治疗2 d后出院。

数日后,余某在外院确诊为“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管腔内血栓形成”,予行“门静脉间接置管溶栓术”等治疗。

现余某认为该县医院在对其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故诉至法院要求赔偿。

1.2 病史摘要2011年3月9日,余某因“左侧胸腹部外伤后1h余”入住某县医院予急诊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脾破裂,脾实质出血”。

术后第10天,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411×109/L,于3月21日出院,嘱其“1周后复查血常规,不适随诊”。

4月9日,余某又因“腹痛、腹胀2d”再次入住该县医院,诊断为“腹痛待查,不完全性肠梗阻”,次日腹部B超检查提示门静脉及脾静脉残支有中等样回声及腹腔积液,因诊断尚不明确,院方嘱其行腹部彩超检查(未见执行时间、执行人签名及检查报告)。

4月12日,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254×109/L。

数日后,余某要求转院治疗,经外院腹部彩超检查提示“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管腔内血栓形成”,并行“门静脉间接置管溶栓术”等治疗。

现余某每日仍需口服溶栓药物治疗。

1.3 书证摘要2011年9月30日,某司法鉴定所鉴定意见为:余某门静脉血栓形成、腹水、盆腔积液与某县医院的“脾切除术”这一诊疗行为存在因果关系,与该院护理行为无因果关系;某县医院在余某第一次住院时存在出院时告知不充分的过失,第二次住院时在查明病因的检查方面存在部分过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附1例报告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患者会有腹痛、低热等非特异症状,故易误诊,如不及时发现、处理,会引起严重后果,我科近5年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病例40例中确诊为术后早期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均经过治疗痊愈,现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3岁,因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入院。

入院查体:脾脐下二横指可触及。

血常规WBC3.0×109/L,RBC3.55×1012/L,PLT4.7×109/L。

予以全麻下行脾切除手术,术中发现腹腔内积液约200ml,脾大质韧,与周围粘连并形成侧枝循环,脾门部静脉迂曲扩张约2.5cm。

脾门部可见2个副脾结环,最大一枚约为3.0×2.5cm,手术顺利。

术后第3d起出现反复发热,T37.5~39℃,对症处理体温下降不明显,且出现腹痛,呈现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及轻微腹泻。

体检:腹肌稍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

查胸片肺部无感染,无胸腔积液,B超检查左膈下少量积液,穿刺抽液为清亮腹水,排除膈下积液。

术后复查血象PLT逐渐升高,术后第2d202×109/L,WBC18.7×109/L,术后第4dWBC8.5×109/L,PLT459×109/L,术后第2wPLT510×109/L.又行门静脉彩超示门静脉宽1.8cm,内有一约3.2×10cm条状稍高回声,仅其边缘可探及细小血流信号,诊断门静脉血栓,即给予尿激酶25U静滴2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静滴1次/d,低分子量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1次/d,经治疗1w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腹痛消失,并停用尿激酶及低分子量肝素钠,第2w复查彩超门静脉血栓基本消失,血常规正常,嘱继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定期检查血常规,术后随访3个月无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二便正常,且复查门静脉彩超无异常。

2防治方法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与脾切除术后其他并发症混淆,早期诊断困难,在严重情况下,如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上均有血栓形成,会产生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该症多发生在术后1w~1月左右,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腹痛、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发热是血栓形成后血栓静脉炎所致。

腹痛、腹胀、腹泻时因为血栓形成后肠系膜上、下静脉回流受阻,胃肠道淤血所致。

临床诊断多用排除法,B超、CT是首选辅助检查方法,准确率高达90%,如发现及时,诊断明确、血栓尚处于形成期、无肠坏死时,首选抗凝溶栓治疗,笔者参与杨福全等[1]溶栓治疗经验取得良好疗效。

如有肠坏死,则应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及相应肠系膜,术后继抗凝治疗。

预防:①脾切除术时结扎脾静脉尽量靠近肠系膜下静脉汇合处,减少残留脾静脉的盲袋,防止术后血栓形成;②术后严密监测患者血小板数量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总结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以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和门静脉系统手术之后血液高凝状态、止血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疾病自身等相关。

脾切除之后残端脾静脉会出现盲袋,血液流速降低,处于高凝状态之下会出现血栓,有专家认为,脾静脉越粗,出现残留盲袋血栓的几率越大,血栓会延伸到门静脉以及肠系膜静脉。

血小板数量以及质量异常是引起门静脉系血栓的重要致病原因,脾切除之后,患者的血小板浓度比平时高出2倍,高峰一般在手术之后的7d~20d,能够持续6d~3年。

有文献研究称,纤维蛋白原、PC活性等在手术之后1w之内显示为上升状态,在手术之后1w~2w出现下降,显示患者的血液系统的高凝状态在手术之后1w处于高峰,蛋白C和纤溶酶原全部由肝脏合成,因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抗凝血酶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

肝炎之后肝硬化并脾亢患者的血栓形成和凝血机制的改变相关,当患者的肝细胞出现大量坏死,组织因子以及内毒素出现释放会提高血栓形成。

原发病属于其中另外一个诱因,当患者的肝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时候,会引起凝血、纤溶以及抗凝失调,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中大部分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现象,其中APTT、PT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延长,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在脾脏中产生破坏,使患者发生出血倾向,脾切除后大量使用全身抗纤溶以及促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另一个因素。

不管是由于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进或者是外伤实施脾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中進行止血是关键所在,手术之后尽量减少止血药物的使用,有专家认为应该在脾切除手术之后使用低分子肝素。

为了防止手术之后出血现象,手术之后需要为患者进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针对血栓的预防以及治疗安全可靠,手术之后为患者进行补充液体,能够保持有效的血容量,使微循环得到改善,使用抗生素,对于患者的原发病以及合并症积极进行治疗,也可以起到预防门静脉血栓的作用[3]。

血小板增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双嘧达莫以及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患者在恢复期应该早期进行下床活动,对于预防血栓形成的意义非常大。

倘若血栓形成应该马上通过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尿激酶进行治疗,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发热、腹痛加重、呕吐等,病情快速恶化为腹膜炎以及肠梗阻,需要马上实施外科处理[4]。

因为本病的诊断难度比较大,实施剖腹探查的过程中患者已经存在肠坏死,对于坏死肠管进行手术切除,还需要切除坏死肠管以外大概20cm的正常肠管和受累系膜,避免残余血栓蔓延,实施肠切除之后在患者的肠系膜静脉进行埋管,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为患者进行抗凝药物治疗,避免血栓蔓延。

有文献报道称,使用介入治疗,主要方法为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以及经颈静脉门静脉溶栓治疗[5]。

参考文献:
[1]杨福全,余云.肝硬变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0):592-594.
[2] 孙鹏,贺永斌,李佳睿,等.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11(12):102.
[3] 李铁汉,唐波,唐继红,等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20(12):529-530.
[4] Ozgur Cakmak,Nevra Elmas,Sad?k Tamsel,et al.Role of contrast-enhanced 3D magnetic resonance portography in evaluating portal venous system compared with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J]. Abdominal Imaging . 2012,6 (1):76-77.
[5] 王茂春,李澍,朱继业,等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J]. 中华外科杂志. 2013,13(05):226-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