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人性化资助育人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指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资金、物质和服务支持,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
这项工作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在资助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申请资助项目,填写相关申请表格并提交相应材料。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主动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困难和需求,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和自理能力。
学生也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规划学习和生活,以及理财和消费能力。
通过自立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个人素质。
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提供的资助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帮助其他困难群体,回报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资助工作还会倡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关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资助过程中,学生需要与负责审核、审批和分配资助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与同学一起参与公共服务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
这样的交流和互动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交往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交往,不仅能够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也能够从他人中获得帮助和支持,促进个人成长。
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学校提供的资助是一种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发展个人能力。
这些帮助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鼓励,使他们愿意回报学校和社会。
学生通过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会更加珍惜资源和机会,懂得感恩学校和社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感恩之心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高校资助工作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指高校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形式的资助。
这些资助不仅是对学生经济上的帮助,更是一种育人的举措,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高校资助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
在高校求学时期,许多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苦于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这时候高校的资助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学校的资助,学生们能够减轻经济负担,安心学习,培养出吃苦耐劳、互帮互助、感恩父母等良好品质。
学校对于资助对象的审核和管理,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经济援助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让他们懂得珍惜学校的资源和社会的帮助,对他人更加关爱和体谅。
高校资助工作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在传统的功利主义观念中,有些学生只在乎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资助工作,学校能够更多地向学生灌输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让他们懂得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人、责任社会。
对于资助对象的朝夕相处,学校还能够通过种种方式,让他们了解到辛苦打工挣钱的不易,培养他们节俭、勤劳的态度,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
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自觉地对待学业;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情怀,让他们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高校资助工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在学校里,经常会有一些资助对象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他们在参与这样的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种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是在平时学习中很难获得的,而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经济援助也能够使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加独立和勤奋,他们常常会在学校外兼职或是申请各种助学贷款来维持自己的学业,这种勤奋和坚持也在无形中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精神动力,在日后的生活中也能够更加勤劳和坚韧地追求梦想。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指由高校和社会资助者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助,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
对于学生,资助工作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减轻家庭负担,节省时间,更专注于学习。
但是,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其育人作用。
首先,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资助申请和管理,学生需要自主组织个人资料,认真填写和提交申请材料,同时也需要按时缴纳贷款本金和利息等,逐渐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责任感,增强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校资助工作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实现职业目标。
资助工作不仅资助学生完成学业,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软性资源,如实习、社会实践、参加比赛、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实现职业目标的机会。
这些机会可以激励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培养职业素质,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备。
此外,高校资助工作还可以催化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思想觉悟的提升。
例如,很多奖学金和荣誉会要求申请者提交个人简历和自述,学生通过填写和撰写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感受,以及对学业和社会问题的反思,可以不仅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对专业事务的认识,而且也对自身的核心能力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觉悟。
最后,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学生就业状况。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资助申请和管理过程,不仅增强了就业时的诸多职业素质和能力,而且还通过资助机构和资助人之间建立的联系和合作,开拓了就业渠道和机会,提升了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综合来讲,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与资助项目,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帮助,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而且还能够获得一定的思想启示,并且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和规划。
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应当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助力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人才。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所承担的责任不仅是财力的投入,更是对学生的全面育人。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资助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育人作用也日益显现。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本文将从资助工作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进行浅析。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往往面临着诸多艰辛和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这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高校的资助工作可以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资助工作,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明白贫困并不是学习能力或者能力问题,而是由于家庭环境所导致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资助的过程中,贫困生往往会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从而激发出其对学业的更大努力,促使其不断学习、进步。
学校在资助的过程中也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也注重其思想道德、文明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学习、生活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和挑战,这种艰难的条件会激发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使其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资助工作中,高校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服务,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创新精神。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高校资助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些资金上的帮助,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育人培养。
通过资助工作,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树立感恩之心,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浅谈资助工作现状及育人体系

浅谈资助工作现状及育人体系
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和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资助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建立完善的育人体系也是当务之急。
资助工作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学生很难获得资助的机会,这主要是因
为资助体系中存在着不公平和不透明的问题。
一些学生由于条件不够优越或缺乏信息,往
往无法及时了解到资助的机会和条件。
一些学生获得了资助,但是使用的效果不佳。
一些
学生可能会将资助用于非学习方面,而忽视了学习的主要任务。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
资助工作的效果和影响。
建立完善的育人体系是解决资助工作问题的关键。
需要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资助机制。
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资助政策和标准,并及时向学生公布。
要加强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学
生了解到资助的机会和条件。
要加强资助管理。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资助管理机构,负责
制定资助计划、核实学生的资格和管理资助资金的使用。
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确
保资助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要加强评估与反馈。
学校应该建立评估机制,对资助工作进行
评估,并及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改进。
资助工作和育人体系的建立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校要加大对资助工作的支持
力度,为资助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资源。
教师要积极参与资助工作,为学生提供帮助和
指导。
学生也要主动参与资助工作,积极争取资助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指为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和奖学金等各种资金支持的工作。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日益凸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高校资助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学习及生活所需的物质保障。
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很难承受学费、住宿费等高昂的费用。
而通过高校资助工作,这些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援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确保他们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资助工作还能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性资金,激励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业成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资助工作向学生传递了社会关爱、互助帮扶的理念,让学生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以及自己可以通过行动改变这种现象。
在接受资助的学生中,往往也会有一些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捐款等形式,回报社会和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这些经历能够让学生从小处做起,从自身做起,真正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高校资助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方面,资助工作让学生体会到了国家的关心和支持,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
这种感受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深切地意识到自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建设者。
通过资助工作,学生更能够体会到社会的艰辛和不易,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毕业后,学生都会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资助工作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通过资助工作,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去参加各种活动和项目,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面广度和深度。
资助工作也能够提供一些培训和培养机会,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具国际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和资金支持的活动。
它对于高校学生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资助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那些家庭条件较差、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感恩心和奉献精神,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和提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奉献精神。
通过资助工作,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这种感受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会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在接受资助的学生也有机会学会奉献和回馈。
当他们将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时,也会将自己的爱心和善举传递给他人,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资助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奉献精神,为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会感受到关爱和支持,还需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有些资助项目会要求学生维持一定的学业成绩,参加一些社会服务活动等。
这些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学会对自己的学业和生活负责。
资助工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他们懂得如何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生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助,缺乏自信心。
而资助工作的实施能够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学校也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这些学生,让他们在同学中不会感到格格不入,逐渐树立自信心,重塑自尊心。
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
浅谈高校资助育人

浅谈高校资助育人第一篇:浅谈高校资助育人浅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多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对促进教育公平产生了重大意义。
但具体实施还需要一定过程,目前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以下是浅国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及结合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背景,析论述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困境及难点,同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高校资助工作局面出现的显著变化和取得的成效。
1、基本数据。
近日,教育部对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
自2004年6月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全国已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审批合同金额51.5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153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2.5亿元。
其他各项措施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总金额约40亿元,共资助约420.3万人次。
其中,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发放金额为17亿元,资助学生约149万人次;校内学生贷款发放金额为3.7 亿元,发放人数约10.7万人;勤工助学资助金额为8.9亿元,资助人数约138.7万人次;特殊困难补助发放金额为4.7亿元,发放人数约98.9万人次;学费减免金额为5.7亿元,减免人数约23万人。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探析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探析摘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它用人性化服务诠释教育公平理念;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贫困学生人文关怀。
同时,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多渠道筹集助学资金;创新贫困生认定工作;创新育人举措。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盲人功能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资助工作;育人功能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育人的重要载体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传导载体。
首先,用人性化服务诠释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前提,更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温家宝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用人性化的服务来诠释教育公平理念。
具体说来,在每年新生开学之前,学校可以根据招办工作人员给新生打电话的情况,确定家庭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实地调研走访,向贫困生介绍生源地贷款政策和学校相关资助政策。
虽然贫困生在此之前已经收到资助中心的宣传材料,但这种面对面的介绍更直接、更亲切。
在开学初,学校要为贫困生设立“绿色通道”,办理助学贷款手续,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为贫困生准备基本生活用品。
这些细致的资助工作可以让贫困生一开学就感受到来自社会和政府的温暖。
北京大学在总结多年资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学生资助体系,受资助学生会在不同阶段受到个性化的“绿色成长方案”的指导,即使是学生毕业之后,学校也会根据情况对学生实行跟踪管理。
其次,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
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应该从物质层面做起。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最底层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
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资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浅谈资助工作现状及育人体系

浅谈资助工作现状及育人体系1. 引言1.1 资助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资助工作不仅关乎个别学生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
通过资助工作,高校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学习。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资助工作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资助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加强资助工作,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才能够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 正文2.1 资助工作现状分析1. 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现状问题:(1) 资金不足:部分高校资助金额有限,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2) 审批机制不够灵活:有些学校的资助申请流程繁琐,办理周期长,影响了资助发放效率。
(3) 资助政策不够完善:部分高校的资助政策存在漏洞和不公平现象,导致有些学生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资助。
(1) 多样化的资助形式:一些高校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满足了学生不同需求。
(2) 制度规范化:一些高校建立了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透明和有效性。
(3) 社会资源的参与:一些高校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拓宽了资助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资助机会。
4. 未来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1) 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拓宽资助渠道,增加资助来源。
(2) 建立完善的资助评价机制,确保资助工作的效果评估和调整。
(3) 不断提升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2.2 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资助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资助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资金来源不稳定是资助工作的主要挑战之一。
由于高校资金的来源多样化,资助工作的资金往往会受到其他项目的挤占,导致资金的不足和不稳定性。
资助政策的不够明确也给资助工作带来了困难。
浅谈高校人性化资助育人

浅谈高校人性化资助育人摘要:加大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校园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育部发布许多优惠政策,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顺利通过这个绿色通道完成大学学业,成为国家知识科学型人才,构筑了建设和谐社会,繁荣校园的资助育人的和谐氛围。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助学指导工作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高等学校贫困生的问题,为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200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政策,2002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奖学金,2005年开始设立了国家、省政府助学金。
各高校也在努力完善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资助体系,即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以及学杂费减免等。
一、“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虽然国家和高校通过一系列助学措施,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基本上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
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无偿资助中出现的依赖现象由于大学生中受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学校应该帮助他们,在得到资助后,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
有些学生把学校资助看作“不拿白不拿”,想方设法挤进贫困生行列,甚至有个别学生拉关系办假手续,骗取补助或者用助学金吃吃喝喝,铺张浪费。
(二)家庭成长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由于造成贫困生家境困难的原因各异,影响他们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是复杂多样的。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贫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调节心理压力而产生了思想认识与心理上的误区。
(1)心理上的自尊和自卑的矛盾。
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
浅析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教育路径

浅析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教育路径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经济上的帮助,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困难。
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给予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进行育人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感恩之心和奉献精神。
在资助工作中融入育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析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教育路径。
一、建立正确的资助观念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教育路径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资助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资助工作中,学校和社会应当强调资助的本质是在学生面临困难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而不是为了换取什么回报。
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资助观念,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奉献精神,理解资助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倡导感恩教育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可以倡导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对资助人、社会的感恩之心。
通过明确表达对资助者的感激之情,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对社会的回报和对他人的尊重。
感恩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感恩之道,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情怀。
三、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教育路径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活动,让资助的学生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更能够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资助工作的宣传教育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加强资助工作的宣传教育也是育人教育的重要路径。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资助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浅探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浅探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一、背景近年来,高校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管理者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育人模式。
资助育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进行浅探。
二、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性高校资助育人是指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发展潜力,提高学业成绩,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资助育人事关学生个体成长和全社会发展,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虽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多年来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学校的资金投入和奖学金设立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或无法按时毕业。
一些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认识不足,利用资助的方式并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和不良后果。
需要探索更有效的途径来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
四、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1. 完善资助政策,提高覆盖面和公平性针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完善奖学金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保障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得到资助。
建立健全的助学贷款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确保他们不因家庭经济问题而放弃学业。
2. 开展资助育人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认知和参与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讲座、媒体宣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向学生普及资助育人政策、宣传成功案例和社会帮扶力量。
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3. 加强资助育人管理和监督,提高资助使用效率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资助管理制度,对资助学金的发放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确保资助的公平和有效性。
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辅导和帮助,引导他们合理利用资助,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4. 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同推进资助育人工作高校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合作,共同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教育路径

浅析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教育路径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资金和物质援助,更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资助工作涉及到精神激励、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提高、社会责任等多方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大学生资助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意识等都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而大学生资助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这些素质的舞台。
例如,资助工作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捐赠物资等,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大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了解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
同时,资助工作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大学生资助工作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
大学生资助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组织心理咨询、提供心理支持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有效巩固其竞争优势。
最后,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精神激励工作。
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但这并不是其唯一的作用。
在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这对于那些未曾接触到社会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资助工作也能够激励学生凭借勤奋和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向上地投身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大学生资助工作在育人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通过大学生资助工作,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获得精神激励等。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并倡导大学生资助工作注重育人引导,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经济上的帮助,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将从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方面展开讨论。
高校资助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在高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面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有些家庭条件不够好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而退学。
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施,可以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资助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作为高校学生,他们不仅仅是在校内学习,更是在校外实践。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适度地满足学生的经济困难,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懂得感恩和奉献,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资助工作,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懂得感恩父母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
高校资助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高校资助工作除了直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外,还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设立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
在资助工作中,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团队合作,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问题,更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高校资助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经济上的困难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经济、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心理辅导、生活指导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经济上得到帮助,更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高校资助工作在育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对学生经济上的帮助,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指通过桥梁机制,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这种资助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更是一项重要的育人任务。
首先,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经济上的拮据可能会产生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而高校的资助工作,不仅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援助,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关怀和支持,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通过资助工作,学生不仅能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也能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同时也能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和才能。
其次,高校资助工作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多元化的才能和兴趣。
经济问题是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学业研究,难以同时从事其他兴趣活动。
而高校资助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减轻其经济压力,使得其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社会参与度和社交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多元才能和兴趣爱好,培养广泛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高校资助工作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对学生经济状况的帮助,更是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资助选择、评价、跟进等环节,发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和需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帮助措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工作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通过在资助工作中理解和体现教育的真谛,高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才能和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助力学生成为有志向、有担当、有作为的栋梁之才。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作用不可忽视。
资助工作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自立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进行浅析。
高校资助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通过资助工作,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从而懂得感恩和珍惜。
在资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更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回报社会的帮助。
这样的经历会让学生形成一种责任感,懂得为社会、为他人承担责任,并将这种责任感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高校资助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大学生活中,不同背景和家庭条件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他们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在资助工作中,学生往往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的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学生在互相支持的过程中,会懂得尊重和包容他人,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资助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资助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依赖他人,反而是一种暂时的帮助和支持,学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来完成学业。
在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经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韧性格,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资助工作在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自立能力和感恩之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成长环境。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能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可能因为缺少财力而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
由此,高校资助工作应运而生,它旨在帮助符合条件的学生获得经济上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
而除了经济上的帮助,高校资助工作还有着重大的育人作用,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帮助他们在学术和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就。
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高校资助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显著的作用。
在经济上得到资助的学生可以减少经济负担,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自我提升中。
而随着学业的不断进步,这些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术研讨会等,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些学校会通过开展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申请评定和发放工作来帮助学生,这些奖学金和助学金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更有力地激励学生在学术和科研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校资助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资助工作的实施可以帮助那些有特长的贫困学生更好地发挥才能,从而在学术、科研、文艺、体育等方面有所涵养,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些学校会通过设立各类特长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在各自的领域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使他们在学校经济资助的也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为社会、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高校资助工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资助获得者中,绝大部分都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但他们在困难中仍然坚强,努力向前。
当他们得到资助后,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业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更加热爱学校,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这些学生往往可以在学术、科研、社团、公益等方面获得优异的成绩,这也既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也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促使更多的学生向他们学习,为学校的集体荣誉不断努力。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属于高校的综合管理工作体系,是一种常态化的、力求生活化的资助服务。
高校资助工作积极推进了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和落地。
从育人角度出发,高校资助工作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高校资助工作可以激发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渴望和动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而言,经济负担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
高校通过发放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提供课外兼职等方式,帮助学生减轻了经济负担,让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和自我发展。
学生们会因为获得资助而产生一种感恩之情,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进而激发出奋发向上的精神,更加努力的图谋自我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资助工作可以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认识并担负社会责任,传递着爱心和关爱。
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各种义工活动、社会实践、助残救困等公益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社会,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修为和素养,丰富人生阅历。
另一方面,高校的资助工作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的现实和不公,并能为之发出自己的舆论声音。
如何在掌握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向更广泛的社会展示和诠释高校生的心声和思想,这是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等手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环。
三、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高校资助工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拓宽学生交际渠道,增强学生沟通能力。
高校通过定期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学科研讨会、文化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通过同行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同的经历和群体的特征。
这有助于学生开展轻松愉悦的相互交流和交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合理沟通、协作能力等互动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拓展视野高校资助工作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人生视野,为他们提供拓展自己的途径。
人文关怀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

人文关怀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人文关怀是我们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旨在给予符合条件的学生经济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单纯的资助并不足以完成育人工作,更需要有人文关怀的理念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在接受资助的真正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
人文关怀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关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对待他们应该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在进行资助工作的时候,需要认真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情况,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一些学生可能来自贫困家庭,需要经济资助;一些学生可能家庭条件不错,但在学业上遇到了困难,需要学习帮助。
人文关怀的理念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引导。
人文关怀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很多接受资助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家庭的困难或者学业的压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这个时候,需要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和资助工作人员共同合作,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关怀和帮助。
这种关怀并不仅限于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在资助工作中注入关爱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好地走出困境。
人文关怀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在进行资助工作的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资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资助并不意味着对学业的放任,更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惠者”,而应该让他们明白,学校的资助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思想引导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第四,人文关怀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资助并不仅仅是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更需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资助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邀请资助学生参加,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亲近和关爱,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人性化资助育人
摘要:加大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校园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育部发布许多优惠政策,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顺利通过这个绿色通道完成大学学业,成为国家知识科学型人才,构筑了建设和谐社会,繁荣校园的资助育人的和谐氛围。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助学指导工作
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高等学校贫困生的问题,为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200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政策,2002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奖学金,2005年开始设立了国家、省政府助学金。
各高校也在努力完善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资助体系,即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以及学杂费减免等。
一、“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和高校通过一系列助学措施,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基本上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
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无偿资助中出现的依赖现象
由于大学生中受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学校应该帮助他们,在得到资助后,
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
有些学生把学校资助看作“不拿白不拿”,想方设法挤进贫困生行列,甚至有个别学生拉关系办假手续,骗取补助或者用助学金吃吃喝喝,铺张浪费。
(二)家庭成长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
由于造成贫困生家境困难的原因各异,影响他们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是复杂多样的。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贫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调节心理压力而产生了思想认识与心理上的误区。
(1)心理上的自尊和自卑的矛盾。
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
同时他们也非常敏感,他们担心同学因自己的贫困而看不起自己,一些学生因此敏感多疑、自我封闭,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情绪孤独、抑郁。
一些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并因此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遇事感到困难重重,无能为力,进而否定自我价值,对学习、生活乃至娱乐缺乏兴趣,体验不到其中的快乐,喜欢独处,沉默寡言,逃避现实,消极懈怠,形成了孤独和抑郁的消极心理状态。
(3)学业焦虑。
大部分贫困生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们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学习基础差,但为解决生活问题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在外打工,学习时间的减少致使
贫困生在学业上的焦虑十分突出。
以往的资助大部分是停留在“助贫”的层面上。
但这并非其全部内涵,除经济资助之外,大学生资助工作还应具有教育功能。
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变单纯地“助贫”为“助贫”和“育人”并举,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与信用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信用缺失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
为了使贷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良性循环,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等国家资助模式的建立,在大学生这个层面上建立起了诚信教育的载体,应充分发挥载体的教育功能,把信用教育贯穿到助学贷款的整个过程中。
为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能健康、广泛地开展,许多高校近年来一直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使他们感受到“人无信不立”的思想教育,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二)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回报社会活动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发扬。
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非常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其经济资
助,以解其学业的后顾之忧。
但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还应适时地在贫困生中开展感恩教育,通过组织受助贫困生参加说一句感谢话、写一封感谢信、做一件感谢事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教育贫困生能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情,学会感谢人,常怀感恩心。
(三)勤工助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勤工助学正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深入实践的有效方式之一。
勤工助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
勤工助学还有利于大学生锻炼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大量事实表明,高质量的勤工助学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质量的勤工助学活动是能体现当代大学生智力水平,反映大学生发展方向的实践活动。
智力开发型勤工助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成才要求紧密关联,不仅能给学生经济帮助,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因而应该成为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类型。
为此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要做到三结合:一是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这既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又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科研能力;三是与专业特长相结合,发挥专业优势,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四)针对性活动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
由于多种原因,特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他们普遍比较自卑。
经济的贫困固然可怕,精神上的“贫困”更可怕。
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被经济贫困吓倒,自卑自弃,不思发愤自救或者弄虚作假干脆躺倒在救济金上,资助只会适得其反。
只有让特困生在心理上战胜困难,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
另外,用一些成功的事迹激发和鼓励贫困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贫困将是一笔财富,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人的意志,从而能正确对待贫困并战胜贫困。
优秀贫困生的典范作用也能唤起贫困生的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积极进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俗语说“扶贫一时,扶志一世”、“扶贫先扶志”,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主体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姜继红.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社会学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25-27.
[2]樊立英.大学生勤工助学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1(3):134-136.
[3]胡保卫.试论大学生勤工助学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j].绍
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