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注意要点

合集下载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注意要点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注意要点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保密要点1.有关部门应及时确定密品的密级、保密期限和保密要点;2.密品的研制、生产、保存、使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所有密品的密级、保密期限、保密要点等内容进行登记,并根据工作需要向参与密品研制、生产、试验、保存、维修、使用的人员告知上述有关登记内容,对其进行保密教育,要求履行保密义务和责任;3.外型或者构造易暴露国家秘密的密品,在研制、生产、试验、运输、保存、维修、使用过程中,应当对其采取遮盖措施或者其他保护性措施,有特殊要求的密品,应当在出厂前,对可能反应或暴露其国家秘密的文字标志、特征标志采取伪装或者删除措施;4.密品运输时,应将密品密封包装,发货、收货、承运单位对密品的名称、运输方式、运输时间和路线、中途停靠、安全警卫措施等情况应当保密。

5.密品的检修和维修工作一般不得由境外人员承担,确需境外人员承担时,应当依照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并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

6.密品销毁应履行审批登记手续,选择有保密保障的部门、场所进行,并指定专人监销,确保销毁后不再具有涉密信息。

1.按照“最小化”原则确定知悉范围。

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具体人员;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机关、单位,由机关、单位限定到具体人员。

要避免将知悉国家秘密作为一种政治待遇,以行政级别确定知悉范围。

2.对知悉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人员,作出书面记录,以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1.台账信息包括使用人、部门、名称、编号、操作系统安装日期、密级、硬盘序列号、IP地址、MAC地址、使用情况等信息。

应准确、完备,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改;2.粘贴的密级标识应由机关、单位统一制作,不易破坏、涂改或擦除,并粘贴在设备显眼位置。

3.标识内容包含责任人、设备编号等信息,应当与台账信息保持一致;4.非涉密计算机应当粘贴保密提醒标识,如“禁止存储、处理涉密信息”等字样。

1.查阅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登记台账,台账设备类型、序列号、责任人、密级等信息是否齐全;2.查看台账与实物是否一致;3.查看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是否粘贴标识,且标识上的设备类型、序列号、责任人、密级等信息与台账是否一致。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国家秘密工作的有效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国家机关、军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在生产、科研、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等活动中管理和使用国家秘密载体的所有工作。

三、国家秘密载体的概念国家秘密载体是指包含国家秘密内容的各种载体,包括文字、符号、数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以及由此制作的文件、资料、数据库、光盘、磁盘和其他信息载体形式。

四、国家秘密载体的等级根据国家秘密的涉密程度,国家秘密载体可以分为绝密级、机密级、秘密级和内部资料级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国家秘密载体应当根据其等级特点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

五、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1. 国家秘密载体的采编国家秘密载体的采编应当遵循保密制度,由专门的保密管理人员进行。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采编工作,应当经过严格的审查和审批程序,确保内容的保密性。

2. 国家秘密载体的存储国家秘密载体的存储应当符合国家保密标准,采取物理、技术和管理等多种措施,确保其安全性。

存储地点应当设有相应的保密设施,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

3. 国家秘密载体的传输国家秘密载体的传输应当经过专门的审批程序,采取加密、专线传输等安全措施,确保传输过程中不泄露国家秘密。

4. 国家秘密载体的使用国家秘密载体的使用应当根据其等级特点进行严格限制,确保只有合法授权的人员可以使用,同时要求使用人员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5. 国家秘密载体的处置国家秘密载体的处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不得随意销毁或外借,必须经过相应的程序和程序,确保不泄露国家秘密。

六、保密责任1. 保密责任的落实国家机关、军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在管理和使用国家秘密载体中应当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落实保密责任,保护国家秘密不得泄露。

2. 保密教育培训相关单位应当定期开展保密教育培训,加强对国家秘密法律法规和保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体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能力。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注意要点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注意要点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保密要点1.有关部门应及时确定密品的密级、保密期限和保密要点;2.密品的研制、生产、保存、使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所有密品的密级、保密期限、保密要点等内容进行登记,并根据工作需要向参与密品研制、生产、试验、保存、维修、使用的人员告知上述有关登记内容,对其进行保密教育,要求履行保密义务和责任;3。

外型或者构造易暴露国家秘密的密品,在研制、生产、试验、运输、保存、维修、使用过程中,应当对其采取遮盖措施或者其他保护性措施,有特殊要求的密品,应当在出厂前,对可能反应或暴露其国家秘密的文字标志、特征标志采取伪装或者删除措施;4.密品运输时,应将密品密封包装,发货、收货、承运单位对密品的名称、运输方式、运输时间和路线、中途停靠、安全警卫措施等情况应当保密。

5.密品的检修和维修工作一般不得由境外人员承担,确需境外人员承担时,应当依照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并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

6.密品销毁应履行审批登记手续,选择有保密保障的部门、场所进行,并指定专人监销,确保销毁后不再具有涉密信息。

1.按照“最小化”原则确定知悉范围.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具体人员;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机关、单位,由机关、单位限定到具体人员。

要避免将知悉国家秘密作为一种政治待遇,以行政级别确定知悉范围.2。

对知悉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人员,作出书面记录,以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1。

台账信息包括使用人、部门、名称、编号、操作系统安装日期、密级、硬盘序列号、IP地址、MAC地址、使用情况等信息。

应准确、完备,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改;2。

粘贴的密级标识应由机关、单位统一制作,不易破坏、涂改或擦除,并粘贴在设备显眼位置。

3。

标识内容包含责任人、设备编号等信息,应当与台账信息保持一致;4。

非涉密计算机应当粘贴保密提醒标识,如“禁止存储、处理涉密信息”等字样。

1。

查阅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登记台账,台账设备类型、序列号、责任人、密级等信息是否齐全;2.查看台账与实物是否一致;3。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三篇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三篇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三篇篇一: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一、总则1、本规定所称国家秘密载体(以下简称秘密载体),是指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磁介质、光盘等各类物品。

磁介质载体包括计算机硬盘、软盘和录音带、录像带等。

2、秘密载体的保密管理,遵循严格管理、严密防范、确保安全、方便工作的原则。

二、秘密载体的制作1、制作秘密载体,必须依照有关规定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注明发放范围及制作数量,绝密级、机密级的应当编排顺序号。

2、纸介质秘密载体应当在本单位内部文印室或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印制。

3、磁介质、光盘等秘密载体应当在本单位内或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的单位制作。

4、制作秘密载体过程中形成的不需归档的材料,应当及时销毁。

5、制作秘密载体的场所应当符合保密要求。

使用电子设备的应当采取防电磁泄漏的保密措施。

三、秘密载体的收发与传递1、收发秘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登记、编号、签收等手续。

2、传递秘密载体,应当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

3、传递秘密载体,应当包装密封;秘密载体的信封或者袋牌上应当标明密级、编号和收发件单位名称。

使用信封封装绝密级秘密载体时,应当使用由防透视材料制作的、周边缝有韧线的信封,信封的封口及中缝处应当加盖密封章或加贴密封条;使用袋子封装时,袋子的接缝处应当使用双线缝纫,袋口应当用铅志进行双道密封。

4、传递秘密载体,必须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或者指派专人进行,不得通过普通邮政或非邮政渠道传递。

5、传递绝密级秘密载体,必须按下列规定办理:(1)送往外地的绝密级秘密载体,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递送。

(2)在本地传递绝密级秘密载体,由发件或收件单位派专人直接传递。

(3)传递绝密级秘密载体,实行二人护送制。

6、采用现代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传输国家秘密信息,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

四、秘密载体的使用1、收到秘密载体后,由主管领导根据秘密载体的密级和制发机关、单位的要求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本单位知悉该国家秘密人员的范围,不得擅自扩大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

涉密载体的管理制度

涉密载体的管理制度

涉密载体的管理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是为了加强涉密载体的管理,防止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保障国家安全和单位利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2. 涉密载体指的是载有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信息的各种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包括但不限于纸质文件、移动存储设备、电子信息系统等。

3. 所有接触和处理涉密载体的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1. 成立专门的保密管理部门,负责涉密载体的日常管理工作。

2. 保密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涉密载体进行清点、登记,并建立详细的管理台账。

3. 对于涉密信息的传输和访问,实行权限管理和审批制度,严格控制知悉范围。

三、涉密载体的使用管理1. 涉密载体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最小必要”原则,仅限于授权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使用。

2. 使用涉密载体时,应当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或转借给他人。

3. 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归还保密管理部门,由专人负责妥善保管。

四、涉密载体的传递与携带1. 涉密载体的传递应通过安全可靠的方式,避免在非安全的环境中传递。

2. 携带涉密载体外出时,必须经过保密管理部门审批,并由指定人员负责。

3. 在涉密载体的传递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如加密、封装等。

五、涉密载体的销毁与报废1. 对于不再使用的涉密载体,应根据其敏感程度采取相应的销毁措施,确保信息不被恢复。

2. 销毁过程应有专人监督,并记录销毁的时间、方式和结果。

3. 对于因故障或其他原因报废的涉密载体,应同样按照销毁程序处理。

六、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1. 一旦发现涉密载体丢失、被盗或泄露等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损失。

2. 同时,应向上级保密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并配合进行调查处理。

3. 根据事故的性质和影响,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管理制度。

七、监督检查与培训教育1. 保密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涉密载体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是指国家为确保国家安全和涉密信息的安全性而制定的一套管理规范和措施。

涉密载体是指能够存储、传递和处理涉密信息的各类物质形式,如文件、光盘、硬盘、磁带、U盘等。

这些载体拥有重要的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信息,一旦泄露或不慎丢失,将对国家和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涉密载体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载体分类管理:根据涉密等级和载体所属单位的性质,将涉密载体分为秘密级、机密级和绝密级,并对不同等级的载体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例如,对绝密级载体采取最为严格的控制和保护措施,如实行密码保护、双重门禁、物理封存等。

2.载体使用和借阅管理:严格控制涉密载体的使用权限,对使用或借阅涉密载体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授权,并建立载体使用和借阅登记制度。

在使用或借阅过程中,要求用户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禁止将涉密载体带离工作场所或私自复制、传播。

3.载体存储和传输管理:要求各单位建立配备相应的涉密载体存储设施,对载体进行严格的存储管理,包括定期检查、整理和盘点。

同时,要求采取安全可靠的传输方式,如加密传输、实名接收等,确保涉密载体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4.载体销毁和清除管理:对于已经失效或不再需要的涉密载体,要求进行彻底销毁和清除。

销毁方式应选择能够使载体无法复原的方法,如物理破坏或高温烧毁。

同时,要求对存储载体的设备进行定期清除和消毒,确保敏感信息的不被恢复和利用。

5.载体安全监督和检查:建立相应的涉密载体安全监督和检查机制,对各单位的涉密载体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发现问题和隐患时,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6.载体管理的保密教育和培训:加强对涉密载体管理人员的保密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保密意识和技能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涉密载体的保密法律法规、保密技术和应急处置等。

总之,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涉密信息的安全而制定的管理规范和措施。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一、标识和分类管理。

对国家秘密载体进行标识和分类管理,根据其级别和性质对国家秘密载体进行划分,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权限限制,确保不同级别的国家秘密载体得到适当的保护。

二、权限管理。

建立国家秘密载体的权限访问管理制度,对不同人员和单位进行权限分级,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查阅、复制和传递国家秘密载体,避免非授权人员获取秘密信息。

三、保管和存储。

对国家秘密载体的保管和存储要求严格,要建立安全存储设施,确保载体不被盗窃、损坏或丢失。

对国家秘密载体的传输和传递应采取加密和控制措施,防止信息泄露。

四、定期审查。

对国家秘密载体定期进行审查和检查,确保载体的安全和完整。

对过期载体要及时销毁或归档,以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五、责任追究。

对于泄露或损坏国家秘密载体的责任人要严格追究。

对于达到国家秘密级别的泄密事件,要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进行刑事处理。

六、人员培训和宣传。

对从事国家秘密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保密意识和技能。

加强对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普及,让每个人都明白保守国家秘密的重要性。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是指对国家涉密信息载体的使用、保存、传输和销毁等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涉密载体是指存储、传输和处理涉密信息的物质媒介,包括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光盘、磁带、电脑硬盘等。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涉密载体的等级划分: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保密级别等级将涉密载体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高等级的信息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

2. 涉密载体的使用规定:明确涉密载体的使用权限和使用范围,依法使用涉密信息。

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使用涉密载体,未经授权的人员不能接触涉密载体。

3. 涉密载体的保存规定:规定涉密载体的保存期限和保存方式,确保涉密信息的安全。

比如,要求将涉密文件存放在专门设置的保密柜中,并限制涉密信息的复印、传输和外部存储。

4. 涉密载体的传输规定:规定涉密信息的传输方式和传输安全措施,加密传输涉密信息,确保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5. 涉密载体的销毁规定:要求对不再使用的涉密载体进行及时销毁,确保涉密信息不被泄露。

销毁过程要按照规定进行,如使用专门的销毁设备进行物理破坏或使用数据恢复不可逆的方式销毁电子载体。

6. 涉密载体的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涉密载体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规定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措施,加强对涉密载体的监督和检查。

国家涉密载体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重要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被非法获取。

涉密载体管理注意事项

涉密载体管理注意事项

涉密载体管理注意事项涉密载体是指存储、传输或处理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的各类物品,包括电子设备、纸质文件、存储介质等。

涉密载体管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下面将就涉密载体管理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一、涉密载体管理的重要性涉密载体管理涉及到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利益。

恶意使用或泄露涉密载体可能导致重大损失,因此加强涉密载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涉密载体管理的基本原则1. 安全原则:涉密载体管理应始终以信息安全为出发点,确保信息不被泄露、篡改、丢失或损坏。

2. 保密原则:涉密载体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保密,未经授权人员不得查看、复制、传输或销毁。

3. 责任原则:涉密载体的管理责任应明确,涉密信息的使用、传输和存储应由专人负责,确保管理的连续性和可追溯性。

4. 统一原则:涉密载体管理应按照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进行,确保管理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5. 教育原则:加强涉密载体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

三、涉密载体管理的具体要求1. 涉密载体的存储要求:(1)电子设备应设置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避免使用弱密码;(2)纸质文件应存放在安全的柜子或保险柜中,避免随意放置;(3)存储介质应定期备份,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的地方,避免单点故障。

2. 涉密载体的传输要求:(1)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在传输过程中应采取加密措施,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纸质文件在传输过程中应由专人押送,避免遗失或泄露。

3. 涉密载体的处理要求:(1)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在报废前应进行数据清除或物理销毁,确保数据不被恢复;(2)纸质文件在报废前应进行彻底销毁,避免被他人恢复。

四、涉密载体管理的监督措施1. 建立涉密载体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的流程和责任;2. 加强对涉密载体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保密意识;3. 定期对涉密载体进行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4. 建立涉密事件报告和处置机制,对涉密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管理国家秘密载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分级保密制度。

根据国家秘密的重要性和保密级别,对载体进行分类,并给予相应的保密标识。

这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快速识别文件的保密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

其次,严格控制载体的流转和传递。

建立相关的审批流程和记录制度,确保文件的传递途径受到监管,防止未经批准的人员接触和复制文件。

同时,加强对载体的存储和交接环节的管理,减少文件的遗失和损坏。

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和安全设施。

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密码锁、指纹识别等,确保文件的安全性。

同时,加强对存储和传输设备的监管,设立相应的安全区域,避免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此外,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对国家秘密管理制度的认识,减少因人为疏忽导致的安全漏洞。

最后,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非常重要。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家秘密的定义、分类和保密级别,并规范载体的管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

此外,通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提高对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管理制度涉密载体

管理制度涉密载体

管理制度涉密载体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管理制度涉密载体的保护工作,保护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涉密载体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管理制度涉密载体是指包含国家秘密信息的各种载体,包括但不限于文件、资料、图表、光盘、磁盘、电子邮件、手机等数字化存储设备。

第四条管理制度涉密载体保护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保证工作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第五条具体管理制度涉密载体保护工作由组织部门负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管理制度涉密载体的责任和义务,不得散发泄密、乱传秘密。

第七条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管理制度涉密载体保护制度,起到示范作用。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发现违反管理制度涉密载体保护制度的行为有权向组织部门进行举报,并有权要求保密,不得进行任何报复。

第二章保密等级管理第九条根据国家保密等级标准,对管理制度涉密载体进行保密等级的划分,并进行登记。

第十条严格按照保密等级划分管理制度涉密载体,确保不同级别涉密载体的保密性。

第十一条对于保密等级比较高的管理制度涉密载体,采取相应的物理保护措施,确保不被盗窃或损坏。

第十二条对于不再使用的管理制度涉密载体,应及时进行销毁或报废,确保不会泄漏秘密信息。

第三章访问和使用控制第十三条对于需要查阅、使用管理制度涉密载体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和审批程序,才能获得相应的访问权限。

第十四条对于管理制度涉密载体的访问和使用,必须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查阅时间、目的等信息。

第十五条对于涉密载体的传输和传递,需采取相应的加密和安全措施,确保信息不被泄露。

第十六条对于涉密载体的使用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保密教育和培训,了解泄密的危害和责任。

第十七条对于因工作需要外借的管理制度涉密载体,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并签署保密协议,确保不会泄露国家机密。

第四章出入口管理第十八条对于管理制度涉密载体的存放地点,必须进行严格的出入口管理,确保不被非法人员进入。

涉密载体管理制度

涉密载体管理制度

涉密载体管理制度涉密载体管理制度是指对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重要信息的载体进行管理的一套制度和操作流程。

涉密载体是指能够储存、传递或表达信息的一切实物,如文件、纸质资料、光盘、磁盘、移动存储设备、移动终端设备等。

涉密载体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涉密载体的使用、传递、存储和销毁等环节中的信息安全。

下面是关于涉密载体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涉密载体的分类与标识根据不同的密级和载体类型,将涉密载体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三个密级,并在每个载体上进行标识,明确密级、文件编号、文件名称等重要信息。

二、涉密载体的使用与传递1.凡涉及涉密载体的使用和传递,必须经过安全审查和授权,并按照权限进行操作。

2.在涉密载体的传递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如密封包装、加密传输等。

3.涉密载体的传递记录应当详细记载,并由相关人员签名确认。

三、涉密载体的存储与归档1.对涉密载体进行存储时,必须选择具备防潮、防火、防盗等功能的专用设施,并制定相应的保密措施。

2.对于不再使用的涉密载体,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安全销毁或归档,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四、涉密载体的读取和复制1.对于涉密载体的读取和复制,必须经过相关人员的授权和审批,并严格监控读取和复制的过程。

2.对于需要对涉密载体进行复制的情况,必须采取相应的加密措施,确保复制文件的安全性。

3.复制完成后,必须对原始涉密载体进行清零或销毁,避免信息泄露的风险。

五、涉密载体的外带和外放1.涉密载体仅限于特定的场所和人员使用,禁止随意外带和外放。

2.凡需要外带或外放涉密载体的情况,必须经过相关审批,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加密、盖章、监控等。

六、涉密载体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1.涉密载体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安全培训和资质,熟悉涉密载体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2.涉密载体管理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维护国家机密和企业商业机密的安全。

3.涉密载体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涉密载体管理制度,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国家秘密的保护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国家秘密载体则是保护国家秘密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和保密性,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目的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点。

一、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的背景国家秘密是指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信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领域的信息。

这些信息如果泄露,可能对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各国政府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国家秘密进行严格保护。

而国家秘密载体则是指存储和传递国家秘密的各种载体,如文件、数据、设备等。

为了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对国家秘密载体进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二、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的目的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的首要目的是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和保密性。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并防止国家秘密的泄露风险。

同时,这个制度也能够规范国家秘密的使用和传递,确保合法合规。

此外,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还可以提升国家机关和相关单位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员工的保密教育和培训。

三、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点1. 分类管理:国家秘密载体根据其重要程度和安全等级进行分类管理。

通常可以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和内部等级,以确保不同级别的秘密根据其敏感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访问控制:严格控制国家秘密载体的访问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够访问和处理秘密信息。

这涉及到人员的身份验证、权限分配以及访问日志的记录等。

3. 存储和传输安全:对国家秘密载体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进行严密监控。

这包括物理安全措施(如存储设备的防护和监控)和网络安全措施(如加密和安全传输协议)等。

4. 销毁和清除:当国家秘密载体不再需要时,应当采取专门的销毁和清除措施,防止信息被恶意获取。

这包括物理销毁(如碎纸机等设备)和数字清除(如数据擦除软件)等方式。

5. 审计与监督:建立健全的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审计机制,对使用和管理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完整版)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

(完整版)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国家秘密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具体规定如下:一、制作1、制作秘密载体,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注明发放范围及制作数量,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的应当编排顺序号。

2、纸介质秘密载体应当在本机关、单位内或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印制。

禁止将纸介质秘密载体委托不属定点的社会行业,如私营或者个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或合资、合作企业印刷、制作。

3、磁介质、光盘等秘密载体应当在本机关、单位内或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的单位制作。

4、制作秘密载体过程中形成的不需归档的材料,应当及时销毁。

5、制作秘密载体的场所应当符合保密要求。

使用电子设备的应当采取防电磁泄漏的保密措施。

二、收发1、接收国家秘密载体,要严格履行清点、签收手续。

具体内容包括:(1)检查送达的密件是否是发给本机关、单位。

不属本机关、单位的,不能接收,当即退回投递人员。

(2)检查信封、袋、套密封是否完好无损,确认未被拆开和漏失,才能接收。

如果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单位主管领导和发文单位处理。

(3)检查签收单上的登记与密件实物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不能接收,同时要及时告诉发文机关,并要求投递人员弄清原因。

(4)各项情况检查核对没有问题时,再由接收人员签名和注明接收时间,加盖单位收发专用章。

2、国家秘密载体包装应当由单位的机要保密人员或有关专门人员拆封。

拆封前要注意检查:(1)是否注有 x x 亲启的字样,如果属于指定人员拆封的,要交给指定人员处理。

(2)拆封取出密件后,要检查信封、封袋、封套内是否有遗留的密件。

(3)要将收到的密件与同时寄来的通知单进行核对,如果有不相符的情况时,要及时与发文(件)单位联系,把情况搞清楚。

(4)要妥善保留发文(件)通知单,以备查询。

3、接收人员应当对所接收的国家秘密载体,及时在收文(件)登记薄上登记造册。

具体内容包括:(1)收文(件)日期、收文(件)编号(文件字号)。

涉密人员载体管理制度

涉密人员载体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涉密人员载体管理,确保国家秘密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涉密人员及其使用的各类涉密载体,包括但不限于纸介质、光介质、电磁介质等。

第三条涉密人员载体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保密原则:严格遵循保密法律法规,确保涉密载体安全;2. 分类管理原则:根据涉密载体的密级、重要性等因素进行分类管理;3. 责任到人原则:明确涉密载体管理责任,确保管理到位;4. 严格监督原则:加强对涉密载体管理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二章涉密载体管理第四条涉密载体制作:1. 制作涉密载体前,应明确密级、保密期限、发放范围、制作数量及编号;2. 制作场所应符合保密要求,使用电子设备的应当采取防电磁泄漏保密措施;3. 制作过程中形成的不需要归档的材料要及时销毁;4. 制作涉密载体,应在本单位内部或在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进行。

第五条涉密载体复制:1. 复制涉密载体,应当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且不得改变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2. 复制应在区保密局或本单位自备的保密复印机上进行;3. 要履行登记手续,复制件加盖复制单位复印戳记,并视同原件管理。

第六条涉密载体收发和传递:1. 收发涉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登记、编号、签收手续;2. 传递涉密载体,要通过机要交通或者机要通信部门,不得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3. 指派专人传递时,要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并采取安全保密措施;4. 向驻外机构传递涉密载体,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通过外交信使传递。

第三章涉密人员管理第七条涉密人员选拔:1. 选拔任用涉密人员,要依照机要干部的标准和保密干部专业化要求,进行严格审查,并报上级保密工作部门备案;2. 涉密人员管理由单位组织、人事和保密部门共同实施,并对涉密人员在岗情况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联合检查。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国家秘密的管理,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国家秘密载体是指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文件、资料、介质及其他载体。

第三条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对国家秘密载体的保管、使用和处置等方面的规范性制度。

第四条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国家秘密信息管理工作。

第二章国家秘密载体的分类第五条国家秘密载体根据密级的不同,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和内部资料四级。

第六条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是指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对国家最高机密信息的记载。

第七条机密级国家秘密载体是指会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公共利益,损害社会稳定,对国家机密信息的记载。

第八条秘密级国家秘密载体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的记载。

第九条内部资料级国家秘密载体是指只有某些部门或个人有权访问的信息。

第十条国家秘密载体的密级标志应按照《国家机要通信定密规定》的规定,严格按照规定予以标注。

第三章国家秘密载体的保管第十一条国家秘密载体的保管应设专门的秘密保管室或专用柜,保管人员应具备保守国家秘密的责任意识和保密工作的技能。

第十二条国家秘密载体保管人员应当按照密级规定,严格管理国家秘密载体,不得擅自带出或转移载体,确保载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十三条国家秘密载体应进行定期的盘点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制定整改措施。

第四章国家秘密载体的使用第十四条国家秘密载体的使用应当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严格按照相应的权限和工作需要来使用。

第十五条使用国家秘密载体的人员应当事先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掌握保密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十六条在使用国家秘密载体时,应当采取防止泄密的必要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第五章国家秘密载体的传输第十七条国家秘密载体的传输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并采取加密、签名等技术手段,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第十八条国家秘密载体的传输应当确保传输途中的信息安全,防止信息被窃取或泄露。

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概述国家秘密是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外交等方面的重要秘密。

国家秘密的保护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行使主权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

为了保护国家秘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秘密的规定和制度。

其中之一就是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制度进行分析和介绍。

国家秘密载体的定义国家秘密载体,是指可以体现国家秘密的书面、图形、影音、电子等载体。

国家秘密载体的分类国家秘密载体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物理载体•纸质文件:墨迹的书面文件。

•光盘、磁盘等电子存储介质:如CD、DVD、U盘等。

•图纸、照片、影像、录音、录像等载体物品。

人力载体•人脑:指记载、掌握、保存于人的大脑中的国家秘密。

•口述:从事国家秘密工作的人员,在不得使用物理载体或人力载体的情况下,以口述方式传达国家秘密信息。

国家秘密载体的保护对于国家秘密载体,应采取以下保密措施:物理上的保护•归档:对国家秘密载体进行归档管理,防止未经授权使用。

•保管:对国家秘密载体进行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损毁、泄露。

•加密:对电子文档进行加密,防止非授权人员获取国家秘密信息。

•锁柜:对国家秘密载体进行锁柜管理,防止未经授权使用。

人事上的保护•权限:指定有国家秘密工作权限的人员进行保密管理。

•告知:对从事国家秘密工作的人员,告知保密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秘密的重要性和保密意识。

•监督:制定监督制度,对从事国家秘密工作的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保密工作落实。

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流程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国家秘密的确定国家秘密工作的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制定国家秘密管理制度。

国家秘密的存储确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后,将其存放于专门的安全物品之中,如保险柜、密集柜,确保国家秘密不会被盗窃、丢失或损毁。

国家秘密的分发和传递国家秘密工作的人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国家秘密逐级分发和传递给授权的人员。

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秘密载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切实加强对秘密载体的管理,保护国家机密和涉密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保密工作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涉密信息载体的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文件、资料、数据、影像、声音、软件、硬件等涉密信息的载体。

三、保密等级划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保密行政管理规定的要求,将涉密信息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

四、涉密信息的控制1. 涉密信息的控制是指在信息的生成、传输、存储和使用全过程中采取安全保密措施,防范泄密行为和事故的管理活动。

2. 涉密信息控制应当实施“谁知道,怎么知道,做了什么”原则,加强对信息的全程监控。

3. 对于绝密级的涉密信息,应采取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控制。

五、秘密载体的管理责任1. 保密责任制定凡是涉密信息的管理工作,必须实行保密责任制,明确保密责任人的权责。

2. 形成秘密载体管理工作责任制度在有关部门及单位承办的工作中,将秘密载体管理工作责任及管理业绩纳入相关人员的考核管理范围。

3. 提高秘密载体管理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六、秘密处置1. 涉密信息载体到期或不再需要时,应按规定、逐级、分级、及时予以处置。

处置范围包括文件、剪报、电子数据库、部分办结案件中的材料、设施设备和介质、涉密载体等。

2. 安全销毁措施对于需要安全销毁的文书、介质,应通过封存、书写、撕裂、粉碎、燃烧等方式处置,确保其绝对安全。

3. 处置记录和报告对于处置的文件、介质,需进行记录和报告,形成处置台账,以备查阅。

七、秘密载体的存储和归档1. 存储原则不同级别的涉密信息的存储应根据其级别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确保不会泄露。

2. 归档管理对涉密信息的归档管理,应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归档流程,确保安全和便捷的查阅。

3. 归档保管对于归档的涉密信息,应采取相应的防盗、防火、防潮等措施,确保其安全。

八、秘密信息的传输和交流1. 传输方式涉密信息的传输,应采取加密、加锁等措施,确保传输安全。

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精选3篇)

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精选3篇)

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精选3篇)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篇11、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了涉密信息的硬盘、光盘、软盘、移动硬盘及U盘等。

2、严禁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接入或安装在非涉密计算机或低密级的计算机上;严禁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联接互联网。

3、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必须实施专人专柜安全管理。

4、严禁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转借他人,不得带出工作区,下班后必须存放于本单位指定的安全柜。

5、因工作原因确需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携带出单位工作区的,须经主管领导同意,经本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并登记备案。

6、认真落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登记、清理、保管工作,严防失泄密事故的发生。

对涉密载体要定期实施安全检查,对违反安全保密规定,导致违规违纪事件发生的.,将严肃追究相关部门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篇21、涉密计算机是指用于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的计算机。

2、涉密计算机原则上专机专用,特殊情况需多人使用的,由单位指派专人管理。

3、严禁处理涉密文件的计算机连接任何网络。

4、严禁在没有任何保密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将互联网上的数据拷贝到处理涉密文件的计算机上。

5、严禁将处理涉密文件的计算机、涉密移动存储设备与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混用。

6、涉密便携式计算机必须存放在符合保密要求的文件柜中,确因工作需要携带涉密计算机外出,需填写“涉密计算机携带外出登记表”,经主管领导批准,并报本单位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返回时,需对涉密计算机进行保密检查,以确保涉密计算机的安全。

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篇31、涉密载体包括涉密存储介质以及涉密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速印机、扫描仪等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磁介质、光介质等各类物品。

2、涉密载体安全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3、涉密载体须确定专人实施安全维护管理。

4、涉密载体的.维修、更换、报废,实行审核许可制,必须经本单位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许可,送交有保密维护资质的单位维修、更换。

学校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学校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部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所有活动。

三、秘密载体的定义本制度所称国家秘密载体(以下简称秘密载体),是指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磁介质、光盘等各类物品。

四、管理原则1. 严格管理:对秘密载体实行严格的管理,确保不发生失密、泄密事件。

2. 严密防范:建立健全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加强防范措施,确保秘密载体安全。

3. 确保安全:对秘密载体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安全无隐患。

4. 方便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秘密载体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五、秘密载体的制作1. 制作秘密载体,必须依照有关规定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注明发放范围及制作数量,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的应当编排顺序号。

2. 纸介质秘密载体应当在本校内部文印室或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印制。

禁止将纸介质秘密载体委托不属定点的社会行业,如私营或者个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或合资、合作企业印刷、制作。

3. 磁介质、光盘等秘密载体应当在本校内或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的单位制作。

4. 制作秘密载体过程中形成的不需归档的材料,应当及时销毁。

5. 制作秘密载体的场所应当符合保密要求。

使用电子设备的应当采取防电磁泄漏的保密措施。

六、秘密载体的收发与传递1. 收发秘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登记、编号、签收等手续。

2. 传递秘密载体,应当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

3. 传递秘密载体,应当包装密封;秘密载体的信封或者袋牌上应当标明密级、编号和收发件单位名称。

使用信封封装绝密级秘密载体时,应当使用由防透视材料制作的信封。

七、秘密载体的使用1. 使用秘密载体,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擅自复制、摘抄、传播、转借或者销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及保密要点1.有关部门应及时确定密品的密级、保密期限和保密要点;2.密品的研制、生产、保存、使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所有密品的密级、保密期限、保密要点等内容进行登记,并根据工作需要向参与密品研制、生产、试验、保存、维修、使用的人员告知上述有关登记内容,对其进行保密教育,要求履行保密义务和责任;3.外型或者构造易暴露国家秘密的密品,在研制、生产、试验、运输、保存、维修、使用过程中,应当对其采取遮盖措施或者其他保护性措施,有特殊要求的密品,应当在出厂前,对可能反应或暴露其国家秘密的文字标志、特征标志采取伪装或者删除措施;4.密品运输时,应将密品密封包装,发货、收货、承运单位对密品的名称、运输方式、运输时间和路线、中途停靠、安全警卫措施等情况应当保密。

5.密品的检修和维修工作一般不得由境外人员承担,确需境外人员承担时,应当依照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并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

6.密品销毁应履行审批登记手续,选择有保密保障的部门、场所进行,并指定专人监销,确保销毁后不再具有涉密信息。

1.按照“最小化”原则确定知悉范围。

能够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具体人员;不能限定到具体人员的,限定到机关、单位,由机关、单位限定到具体人员。

要避免将知悉国家秘密作为一种政治待遇,以行政级别确定知悉范围。

2.对知悉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人员,作出书面记录,以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1.台账信息包括使用人、部门、名称、编号、操作系统安装日期、密级、硬盘序列号、IP地址、MAC地址、使用情况等信息。

应准确、完备,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改;2.粘贴的密级标识应由机关、单位统一制作,不易破坏、涂改或擦除,并粘贴在设备显眼位置。

3.标识内容包含责任人、设备编号等信息,应当与台账信息保持一致;4.非涉密计算机应当粘贴保密提醒标识,如“禁止存储、处理涉密信息”等字样。

1.查阅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登记台账,台账设备类型、序列号、责任人、密级等信息是否齐全;2.查看台账与实物是否一致;3.查看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是否粘贴标识,且标识上的设备类型、序列号、责任人、密级等信息与台账是否一致。

1.复印机指定专人操作和管理,复印涉密文件、资料等应当经过审批登记并在机要室或指定的涉密复印机复印,复印涉密文件、资料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件和多余件必须及时销毁;2.不得使用非涉密打印机打印涉密文件、资料,涉密打印机与涉密计算机之间不得采用无线连接方式;3.不得随意扫描涉密文件、资料,确需扫描的需要履行审批手续,涉密文件、资料扫描件应按原件密级进行管理,不得在非涉密计算机中扫描涉密文件、资料。

4.不得在涉密计算机与非涉密计算机之间共用打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5.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维修、销毁,参照涉密载体的维修、销毁要求。

1.查看复印审批登记记录,了解复印涉密文件、资料是否经过审批登记,并使用涉密复印机复印;2.查看涉密打印机与涉密计算机之间是否采用有线连接方式;3.采用数据检索等技术手段,查看非涉密计算机中是否储存涉密文件、资料扫描件,涉密计算机中存有涉密文件、资料扫描件的,查阅审批手续;4.查看是否存在将打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在涉密计算机与非涉密计算机之间共用现象;5.查看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维修、销毁记录,了解维修、销毁是否符合要求。

1.不得在通信中涉及国家机密;2.不得在手机上存储、处理、传输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3.不得连接涉密信息系统、涉密信息设备或者涉密载体;4.不得在手机上存储核心涉密人员的工作单位、职务、红机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5.不得在涉密公务活动中开启或使用位置服务功能;6.在申请手机号码、注册手机邮箱或者开通其他功能时,不得填写禁止公开的涉密单位名称和地址等信息;7.不得使用未经国家电信管理部门进网许可的手机;8.不得使用境外机构、境外人员赠送的手机;9.不得将手机带入保密要害部门、绝密级或者机密级会议和活动场所;10.不得在保密要害部门、秘密级会议和活动场所使用手机;11.不得在使用涉密信息设备的场所使用手机进行视频通话、拍照、上网、录音和录像;12.不得使用商用加密手机谈论以及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1.查看保密要害部门、涉密会议和活动场所是否按照要求设置相应提示标志;2.保密要害部位、绝密级或者机密级会议和活动场所外是否配备手机存储柜;3.保密要害部门、部位负责人或涉密会议主持人是否对违规携带手机行为及时制止、采取措施、提出要求;4.采用技术手段检查涉密计算机是否有手机连接记录。

1.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不含垂直管理机构)互联网接入口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个,省级以下党政机关逐步实现互联网集中接入。

1.现场查看互联网接入口数量及使用管理情况;2.与互联网运营服务商核实互联网接入口数量;3.查看互联网接入口及互联网计算机的审批记录是否正确、完整。

机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保密技术防护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不得擅自卸载、修改涉密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防护软件和设备。

1.现场查验保密技术防护措施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是否满足实际使用和管理需要;2.查验保密技术防护设备是否定期检测、检修、维护,相关记录是否准确、真实,对已失效的保密技术防护设备是否及时报废,并更换新设施设备。

1.涉密网络应通过安全保密产品、网络服务器或人工操作等方式,确保设备配置统一、有效的账户策略、本地策略等安全保密防护策略;2.采取身份鉴别措施,有效防范非授权用户登录服务器、终端、应用系统以及安全保密设备;3.采取访问控制措施,有效防范用户信息的越权访问;4.采取安全审计措施,准确记录用户和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有效监控违规操作;5.采取边界安全防护措施,有效防范违规接入、违规外联和移动存储介质交叉使用等行为;6.采取信息流转控制措施,防止高密级信息流入低密级网络或者安全域。

1.通过查看安全保密产品、网络服务器或人工操作等方式,确保配置统一、账户策略有效、本地策略安全。

2.通过查看服务器、终端、网络设备、安全保密产品或应用系统等的配置,了解身份鉴别策略是否符合要求,采用检查口令输入长度与复杂度、多次输入错误口令、空闲操作等待等方式,验证身份鉴别策略是否有效。

3.确保访问控制策略配置符合要求,采用非授权访问的方式访问各个安全域及同一安全域内不同区,验证信息流向是否符合策略要求;分别采用授权用户和非授权用户身份访问涉密信息和重要信息,验证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是否只允许授权用户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信息;4.查看应用系统、安全保密产品或服务器等配置是否符合安全审计策略要求,是否能够准确记录用户和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采用终端访问、网络访问、数据库操作和打印等行为,验证审计日志是否完整、有效。

5.验证实际网络拓扑结构与提供的网络拓扑结构图是否一致;采用跨边界访问、更改IP和MAC地址、查验非授权IP、模拟违规接入等方式,验证边界安全防护措施是否有效,告警和记录日志是否正确;6.查看安全保密产品、服务器或设备的信息流转控制是否符合策略要求;采用文件发送测试、打印测试等方法,验证信息流转控制的有效性;采用启用、试用等方式,验证未授权终端计算机是否无法使用输入输出接口;查看中间转换机及输入输出机是否安装病毒和木马检测程序,根据中间转换机及输入输出机使用记录,验证信息输入输出的审批和管理是否符合要求;采用查看信息流转日志或记录的方式,追溯信息流转行为全过程,验证信息流转行为管理的合规性;7.验证安全保密产品的重要应用系统是否存在超级用户,“三户”权限设置是否合理、有效。

8.查看涉密网络使用人员、管理人员签订的保密承诺书。

9.通过发证机关官网验证,检查安全保密产品资质证书的真伪及是否在有效期内。

10.采用调取安全保密检查记录和风险评估报告、会议纪要、整改报告等方式,验证是否定期开展安全保密检查和风险评估,并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1.资质单位应当在保密部门审查批准的业务范围内承接涉密信息系统集成业务;2.承接涉密信息系统集成工程监理业务的,不得承接所监理工程的其他涉密信息系统集成业务;3.参与涉密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证书,且证书在有效期内;4.机关、单位应当与参与涉密网络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单位及相关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承诺书中应明确其履行的保密义务及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1.查看参与涉密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单位的资质证书,了解其是否具有相应资质且在有效期内;2.查看机关、单位与参与涉密网络规划、设计、运行、维护单位及相关人员签订的保密承诺书,了解在建设、维护过程中是否采取相关保密。

关于定密权:1.查看自身依法具有何种定密权限,没有定密权但符合国家法规规定的,是否及时提出定密授权申请;2.如作出定密权的,查看是否在法定定密权限内作出,是否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明确授予的权限及其范围和期限等,是否向同级保密部门备案;3.如接受丁醚授权的,查看是否依法提出申请,是否向业务主管部门申请,是否在授予权限范围内履行定密权,是否向同级保密部门备案。

关于定密责任人:1.查看是否在机关、单位内部公布定密责任人名单及其权限;2.查看定密责任人名单是否报同级保密部门备案;3.查看制定定密责任人是否符合规定条件;4.查看定密责任人是否在权限内依法履行定密责任;5.查看是否组织定密责任人开展定密业务培训。

1.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2.保密法对不同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保密期限分别限定了最长时限,即绝密级不超过30年,机密级不超过20年,秘密级不超过10年。

不能确定具体保密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时间或者解密条件。

3.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遵循工作需要原则和最小化原则确定。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属于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已经依法公开或者无法公开或者无法控制知悉范围的,法律或者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公开的事项不得定密。

2.查阅涉密文件、资料的密级变更或者解密是否作出记录,变更和解除程序是否符合规定;3.抽查机关、单位变更或者解密文件、资料,查看是否作出书面通知、是否重新做出国家秘密标志。

1.机关、单位应当每年对所确定的国家秘密进行审核;2.对定密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者保密事项范围发生变化的,或者泄漏后对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损害程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及时予以变更;3.对保密法律法规或者保密事项范围调整后不再属于国家秘密的,或者公开后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及时解密。

1.查看涉密载体制作场所,了解是否符合保密要求;查阅机关、单位制作的涉密载体,了解是否表明密级和保密期限,注明发放范围、制作数量及编号;查阅涉密载体发放的登记、签收记录,了解涉密载体收发是否按要求履行相关手续;查看收到的涉密载体,了解是否登记并加盖收文登记章;3.查看文件传递相关制度要求、记录,询问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涉密载体传递是否符合要求;4.查阅涉密载体复制登记本,了解涉密载体复制是否经过审批登记;抽查涉密载体复制件,对照原件,了解复制件是否有改变原件密级、保密期限、知悉范围或删除密级标志的情形,是否加盖复制机关、单位的复制戳记,编制序号,并视同原件管理;抽查涉密文件汇编本、摘抄件,了解汇编、摘抄是否经过审批,是否按规定确定密级和严格管理;5.查阅涉密载体阅读使用登记本,了解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是否办理借阅审批、登记、签收手续;抽查借出的涉密载体,了解是否存在涉密载体长期保留在个人手中的情形,是否存在借出的涉密载体查无取向的情形;6.现场查看涉密载体保存场所,了解涉密载体是否保存在密码文件柜中,绝密级涉密载体是否单独保存在密码保险柜中;查阅涉密载体保存等基本,对照查看所登记的涉密载体,了解账物是否一致;7.查阅涉密载体维修记录,了解计算机信息设备等涉密载体是否由本机关、本单位专门技术人员维修;送外维修的,是否在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进行;8.查阅涉密载体销毁记录,了解销毁是否经过审批登记,特别是查看复印机是否一并列入清理销毁范围;查看待销毁涉密载体,了解存放场所是否符合安全保密要求;查看机关、单位自行销毁涉密载体的设备、方法,了解自行销毁涉密载体过程是否符合国家保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