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TOT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及ADL功能的影响
TOT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及 ADL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 oriented training,TOT)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及ADL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
两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TOT,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周5天,持续3周。
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治疗前两组间BBS及MB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BBS及MBI均有显著提高(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BBS和M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OT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任务导向性训练;平衡能力;ADL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我国的城乡发病率为19%~20%,25~74岁年龄组中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70/10万和161/10万[1],且逐年升高。
有研究显示,83%的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其中27%不能站立、25%不能迈步,33%可以行走但是存在平衡方面的限制[2],而平衡功能又与日常生活能力有高度相关性[3]。
任务导向性训练(TOT)技术,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研究。
本文拟观察TOT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及ADL的影响。
1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1)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的初次发病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年龄在18-80岁;②认知功能基本正常;③单侧偏瘫;④病程少于4周;⑤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治疗,B组联合针灸治疗,并对比疗效,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结果 B组较A组治疗效果更好,中医症候积分更低,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亦可以积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最终良性影响生活质量与疾病预后水平,值得被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患,该病最常伴的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
该病患者是因为中枢神经机能损伤,协调功能和身体控制能力都会出现一定的下降,故而需要在住院期间中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变其身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1]。
但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虽然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但疗效仍达不到临床期望,而将中医干预手段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疗效[2]。
中药针灸疗法作为传统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有着特殊的意义[3]。
而此次为了进一步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意义,特将60例患者纳入组间对照研究中,以期获得临床满意预期。
现做如下报告: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 (n=30)两组,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其中A组男18例(60.00%)/女12例(40.00%);年龄49-78岁,均值(62.69±5.74)岁;病程1-3月,均值(1.53±0.51)月;体重53-89kg,均值(65.26±7.08)kg。
脑机接口联合末端驱动型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脑机接口联合末端驱动型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唐欢;苏彬;车培;梁成盼;王彤【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39)6【摘要】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
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
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总页数】7页(P791-797)【作者】唐欢;苏彬;车培;梁成盼;王彤【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R493【相关文献】1.末端驱动型下肢机器人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研究2.骨盆带控制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对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和步行效率的影响3.末端驱动型机器人步行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重塑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4.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5.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朱经镇;邹智;王秋纯;张涧;周元;陈红霞;王婷【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9)005【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与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者的训练均为40min/次,2次/d,5d/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进行的第4周和第8周采用10m步行测试、Berg平衡量表测试、6min步行测试和功能性移动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在第4周及第8周的评估中,除对照组患者在第4周的功能性移动分级外,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第4周的评分中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17);在第8周的评估中试验组患者的除功能性移动分级评分外其余3项评估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结论:对于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比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其步速、平衡和行走距离,促进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区.【总页数】6页(P427-432)【作者】朱经镇;邹智;王秋纯;张涧;周元;陈红霞;王婷【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香港理工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R493【相关文献】1.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J], 张大威;叶祥明;林坚;谭同才;孙德标2.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平衡能力、步行功能的影响 [J], 何孝崇;刘彬;顾春燕;汤帆帆;张索飞3.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J], 齐珊珊4.跑步机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陈敏;李佐丽;林立;黄琳森;叶秋云5.不同频率的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J], 陈红;黄雨滟;黄厚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指导家长辅助患儿每天进行多次训练 脑瘫患儿应进行有趣和有效的运动训练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患儿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 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 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 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 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 题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
年龄 6 男孩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 粗大运动评级
案例介绍
• 过去的治疗及疗效 • 2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电 疗、水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治疗8个月后,患儿目前会爬,能扶住物 品从四点位转换到站立位,能独立行走,但行走距离很短,速度慢, 姿势异常,容易摔跤。 • • 2014年2月做了“FPSR”手术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Chinese Journal o f R ehabilitation Medicine,Mar. 2020, Vol. 35, No.3•综迷•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刘四维'关敏1高强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中国每年发病人 数超过200万,其中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较长时间内,因脑 卒中所导致的偏身运动功能障碍,需要依赖他人协助才能完 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11<针对脑卒中所导致的偏瘫,国内外 康复治疗从业者提出了为数众多的治疗方法,其中任务导向 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 O T)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报 道,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T O T对脑卒中 后偏瘫的恢复训练更具疗效T O T还能加速偏瘫患者总 体恢复进程|:|,脑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康复治疗患 者均可从中获益131。
美国和加拿大均在其近年出版的脑卒中治 疗指南中对T O T有极高证据水平的推荐本文将对T O T 在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相关延伸应用进行综述。
1任务导向性训练简介1.1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偏瘫治疗的起源Janet H.C a r r和 R o b e r t a B.S h e p h e r d于 1987 年发表著作,推出了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训练的运动再学习理论 (m o t o r relearning p r o g r a m,M R P)M R P是把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综合应用生物 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 任务为导向,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一种训练方式;近年来 “运动再学习理论”被更直接地改称为"运动学习(m o t o r l e a rning,M L)理论”[h i.T O T被应用于脑卒中偏瘫的康复 治疗,正是由当初的M R P最先推荐使用,并被设计成为运动 学习四大步骤中至关重要的一步|71。
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
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导致世界各地许多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卒中后康复是恢复患者身体和认知功能的重要过程。
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康复的研究不断推进,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一、运动康复运动康复对于脑卒中后恢复功能至关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
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康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
1. 策略性步态训练步态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近期的研究发现,策略性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行模式。
该训练方法通过提供实时反馈和目标导向性训练,帮助患者调整步态方式,增强步行平衡。
2. 健身活动的益处除了传统的康复锻炼,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不同类型的健身活动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益处。
有研究发现,水上运动、瑜伽和太极等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对于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交交往。
因此,将这些活动纳入康复计划是值得考虑的。
二、认知康复脑卒中往往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最新的研究在认知康复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1. 认知锻炼认知锻炼是一种通过刺激大脑以促进认知功能恢复的方法。
研究显示,认知锻炼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
这种锻炼可以包括智力游戏、数学题目、跟读文本等不同形式。
2. 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在认知康复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该技术通过将大脑信号与外部设备连接,使脑卒中患者能够通过思维进行交流。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通过脑机接口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康复研究中,药物治疗也占据重要地位。
最近的研究成果显示,某些药物可以在康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目前,脑卒中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首要致残疾病,且致死率高,我国每年的新发脑卒中患者在250万例及以上,且大部分患者均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卒中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特别是步行障碍,是脑卒中致残的一种重要因素[1]。
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神经促通技术为基础的康复疗法来进行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2]。
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传统的训练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将会导致康复治疗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从而加重康复治疗师的负担;且恢复情况也主要依靠康复治疗师的主观判断,没有客观性的定量评估方法,因此会对患者的精准训练产生影响;治疗师的主观经验也会一定程度限制有效的康复效果评估。
近些年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及评估系统)成为了一种新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其不仅可以降低康复治疗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增强康复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3-4]。
因此,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研究,以期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罗玲华黄丽钦陈健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南昌330008[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结果两组治疗前BBS、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任务导向性训练联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效果分析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任务导向性训练联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01-05T08:38:11.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月19期作者:罗金维[导读]罗金维大连港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 116015摘要:目的:分析对脑卒中患者通过联合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以及任务导向训练在促进其手功能康复的实际效果。
方法:对照组进行任务导向训练,观察组进一步增加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结果:治疗前2组的Fugl-Meyer、Ashworth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Fugl-Meyer、Ashworth评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前2组CL、CMCT对比P>0.05,治疗后CL、CMCT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通过联合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以及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促使其手功能康复,并可调节其大脑皮质兴奋性。
关键词:脑卒中;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任务导向性训练;手功能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其残疾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
肢体偏瘫是该类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使得肢体功能受限,特别是手部活动障碍明显,对其生活质质量和自理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任务导向训练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重要手段,然而治疗周期较长,其单一应用疗效有限[1]。
近年来有报道指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并提升认知功能。
以下将分析对脑卒中患者通过联合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与任务导向训练对促进其手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53~78岁,均值为(63.6±1.5)岁;发病时间35~75d,均值(46.8±1.5)d。
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52~79岁,均值为(63.7±1.3)岁;发病时间33~76d,均值(46.7±1.6)d。
脑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
沈阳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第23卷第3期2021年5月•287••综述•脑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王小丽,许小明*,刘宁(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护理系,广东珠海519041)[摘要]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是卒中后患者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通常会干扰患者康复过程并损害功能恢复。
由于证据不足,目前尚不清楚应推荐哪种具体的干预措施。
而目前已有研究关于治疗PSF药物(如兴奋剂和抗抑郁药)和非药物(如心理训练、认知行为疗法、运动训练与疲劳教育)等干预措施。
本文就PSF护理干预措施的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PSF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疲劳;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措施[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44(2021)03-0287-04doi:10.16753/ki.1008-2344.2021.03.026Research statu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ost-stroke fatigueWANG Xiaoli,XU Xiaoming*,LIU Ning(Department of Nursing,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Zhuhai519041,China)[Abstract]Post-stroke fatigue(PSF)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sequelae of stroke patients,which usually interferes with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and impairs the functional recovery.Due to insufficient evidence,it is not clear which specific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recommended.At present,there have been studies on drugs(such as stimulants and antidepressants)and non-drugs (such as psychological training,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sports training and fatigue education)for the treatment of PSF.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SF,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PSF. [Key words]stroke;fatigue;post-stroke fatigue;intervention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1],2017年全球疾病研究系统分析表明,脑卒中是目前中国第一大致死原因[2]。
双重任务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双重任务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刘显会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四川 宜宾 644000)[摘 要] 目的:探讨双重任务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㊂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㊂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双重任务训练㊂两组训练均持续4周㊂训练后,采用单任务起立-行走(TUG)及双任务TUG测试评价患者步行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的下肢部分(FMA-lower)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㊂结果:双重任务训练后,观察组单任务TUG及双任务TUG测试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MA-lower㊁BBS㊁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双重任务训练可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促进康复㊂[关键词] 双重任务训练;脑卒中;步行;平衡 脑卒中是指各种血管性病因所引起的脑内动脉狭窄㊁闭塞或破裂,从而造成脑血流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1]㊂临床上以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具有高发病率㊁高死亡率㊁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㊂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脑卒中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有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部分患者不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2]㊂随着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至2017年底已达2.4亿[3]㊂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新发脑卒中患者中超过一半为老年人[4]㊂而老年人由于本身脏器功能衰退,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脑卒中的预后更差,常遗留后遗症甚至残疾㊂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康复措施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医护关注的课题㊂双重任务训练(Dual-task train⁃ing,DT)是指同时对两项或以上任务进行训练[5]㊂双重任务训练一般由一个主要的运动任务(如行走或平衡)和一个需要分散注意力的次要任务(如运动或认知)组成㊂研究证实,双重任务训练可改善脑损伤㊁帕金森病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步态㊁平衡及认知能力[6]㊂我科将双重任务训练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患者中,旨在观察其对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㊂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7];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首次㊁单侧发病的脑卒中患者;60岁≤年龄≤80岁;病程≤6个月;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能独立行走≥20米;无严重的认知障碍㊁听力障碍,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8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并发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㊁阿尔茨海默病等)及骨骼肌肉系统疾病(骨质疏松㊁关节炎等)等影响步行及平衡功能的疾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心力衰竭㊁严重高血压㊁恶性肿瘤等)不能耐受训练的患者;合并严重精神或心理疾病不能或不愿意配合训练的患者㊂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㊂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7.5±10.8)岁,平均身高(167.5±12.1)cm,平均体质量(66.8±8.4)kg,平均体重指数(BMI)(24.3±3.2)kg/m2,平均病程(14.3±6.2)周,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2例,出血性脑卒中8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6.9±11.6)岁,平均身高(166.4±11.9)cm,平均体质量(67.5±9.1)kg,平均体重指数(BMI)(24.1±3.3)kg/m2,平均病程(15.6±7.1)周,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0例,出血性脑卒中10例㊂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㊂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㊂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包括:①平衡训练:闭眼站立平衡训练㊁重心转移训练;②步行训练:直走㊁上下楼梯及跨越障碍物行走训练㊂观察组予以双重任务训练,包括:①步行与托物双任务:患者在步行过程中,用健侧上肢托一个球,使肩关节保持中立,肘关节屈曲90°左右,尽量快速行走且保持球不掉落;②步行与动作双任务:患者在步行过程中,穿上一件外衣,并依次扣上5个纽扣,再解开纽扣,脱掉外衣,并循环此动作;③步行与认知双重任务:患者步行过程中,医务人员随机报出一个100以内的数字,患者回答在以上数字减5的结果㊂以上训练40min/次,2次/周,持续4周㊂1.3 观察指标:①单任务起立-行走(timed up and go,TUG)测试:患者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上,背靠椅背,距离靠背椅3米远的地面上粘贴一条黄色胶带㊂医务人员说 开始”,患者立即站立起来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向前走到黄色胶带处,越过胶带后转身,再回到靠背椅前,转身病坐在椅子上,背靠椅背㊂记录3次测试的平均值㊂单位为s㊂②双任务TUG测试:在进行TUG同时,用健侧手端一个高度为10cm,杯口直径7.5 cm的玻璃杯,其中装了6cm高度的水,尽可能快的速度前进并使水不泼出水杯外,如水泼出杯外,则再次进行测试㊂③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的下肢部分(FMA-lower)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包括反射活动㊁屈肌协同运动㊁伸肌协同运动㊁反射亢进等,共7个方面17项,每项为0㊁1㊁2分三个等级,满分34分,分数越高下肢运动功能越好㊂④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包括从坐位站起㊁无支持站立㊁无靠背坐㊁从站立位坐㊁转移㊁无支持闭目㊁双脚并拢等14个动作㊂每项评分为0~4分五个等级,满分56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㊂⑤采用Barthel指数(Barthle index, 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㊁修饰㊁洗澡㊁穿衣㊁大小便控制㊁上厕所㊁转移㊁步行和上下楼梯10项内容,每项评分为0分㊁5分㊁10分三个等级,满分100分㊂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㊂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单任务及双任务TUG测试比较:训练前,两组单任务及双任务TUG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单任务TUG测试均低于训练前,观察组单任务TUG测试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双任务TUG测试低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双任务TUG测试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任务TUG测试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表1 两组单任务及双任务TUG测试比较(x±s,s)组别例数单任务TUG训练前训练后双任务TUG训练前训练后观察组608.87±1.817.89±1.36①13.45±2.4711.29±2.38①对照组609.30±1.938.65±1.42①14.17±2.3813.92±2.64 t值0.5985.6310.2378.457P值>0.05<0.05>0.05<0.05 注:与本组训练前比较,①P<0.052.2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㊁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训练前,两组FMA-lower㊁BBS㊁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FMA-lower㊁BBS㊁BI评分均高于本组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MA-lower㊁BBS㊁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表2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㊁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x±s,分)组别例数FMA-lower训练前训练后BBS训练前训练后BI训练前训练后观察组6020.82±4.8427.89±4.73①44.86±3.4550.89±3.86①73.46±6.4581.25±7.36①对照组6021.36±4.9223.64±4.41①45.31±3.2347.65±4.12①74.26±7.3278.93±6.24①t值0.4316.7240.4936.6420.43310.436 P值>0.05<0.05>0.05<0.05>0.05<0.05 注:与本组训练前比较,①P<0.053 讨论脑卒中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㊂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大部分为老年人[8]㊂研究表明,约50%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出院回归家庭后有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发生跌倒,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9]㊂平衡及步行功能减退或丧失是阻碍脑卒中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10]㊂执行步行㊁平衡㊁认知的能力的不足或缺失,均可增高脑卒中患者的跌倒风险㊂而在执行双重任务(即同时执行两项或多项任务)时,会导致脑卒中患者的执行运动㊁平衡㊁认知的能力进一步下降,使其跌倒的风险增高㊂传统的康复治疗往往是在单一任务条件下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训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较多的时间会面临同时进行双重及多重任务,比如边走路边接打手机,在公交车上保持平衡的状态同时交谈等,因此,执行双重任务的能力影响着老年人脑卒中后的康复进程㊂双重任务训练通常由一个主要的运动或平衡任务及一个分散注意力所需的次要任务所构成㊂目前,常用的双重任务训练模式包括运动双重任务和运动认知双重任务㊂运动双重任务是指在两种运动任务同时进行,一般其中一项任务对姿势控制有要求㊂运动认知双重任务是指在进行运动任务的同时进行认知任务,如计算等㊂国外研究证实,双重任务训练是提高老年人平衡功能㊁防跌倒的最佳的训练方法,双重任务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及在双重任务条件下的平衡能力方面比单任务训练更具优势[11]㊂Choi等研究表明,运动认知双重任务可改善影响慢性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12]㊂Segev-Jacubovski等研究证实,结合运动和认知的双重任务训练可降低慢性期卒中患者的跌倒风险[13]㊂本研究结果表明,双重任务训练后,观察组单任务TUG及双任务TUG测试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lower㊁BBS㊁BI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㊂结果提示,双重任务训练可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促进康复㊂综上所述,双重任务训练可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促进康复㊂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导致结果偏倚,双重任务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影响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研究㊂4 参考文献[1] 张文通,孟殿怀,许光旭,等.计时起立行走与最大步行速度评估脑卒中步行功的对比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4):246-249.[2] 王清华,储照虎,许业松,等.全程网络化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077-2079.[3] Fritz NE,Cheek FM,Nichols-Larsen DS.Motor-Cognitive Dual-Task Training in Persons With Neurologic Disorders:A Sys⁃tematic Review[J].J Neurol Phys Ther,2015,39(3):142-153.[4] Yang L,Lam FM,HuangM,et al.Dual-task Mobilit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Stroke:Changes in Cognitive-Mo⁃tor Interference Patterns and Relationship to Difficulty Level of Mobility and Cognitive Tasks[J].Eur J Phys Rehabil Med,2018, 54(4):526-535.[5] 董 若,倪少波,林清洋,等.双重任务起立步行测试评估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2):168-171.[6] 陈秀恩,郑洁皎,施海涛,等.认知注意力㊁平衡功能双重任务训练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 2016,31(3):215-217.[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3):168-171.[8] 刘文伟,曾海涓,覃艳玲,等.应用PDCA模式及平衡姿势认知训练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 30(3):857-859.[9] 田 亮,叶祥明,李厥宝,等.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6(35):708-711.[10] 黄彩平,谢欲晓,王思远,等.步行-执行功能双任务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8):988-992.[11] 戚维璜,郑洁皎,安丙辰.认知双重任务干扰平衡功能的研究[J].中国康复,2014,15(29):83-85.[12] Choi W,Lee G,Lee S.Effect of the Cognitive-Motor Dual-Task Using Auditory Cue on Balance of Surviviors With Chronic Stroke:A Pilot Study[J].Clin Rehabil,2015,29(8): 763-770.[13] Segev-Jacubovski O,Herman T,Yogev-Seligmann G,et al.The interplay between gait,falls and cognition:can cognitive therapy reduce fall risk?[J].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2011,11(7):1057-1075.[收稿日期:2020-05-28 编校:王丽娜]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黄 要,石筱平 (浏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南 浏阳 410300)[摘 要] 目的:分析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临床效果㊂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信封法将入选患者分成参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㊂参照组接受刮宫术治疗,对观察组施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㊁手术相关指标㊂结果:观察组症状完全改善率高于参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㊁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临床效果明显,可降低复发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㊂[关键词] 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临床效果 子宫黏膜下肌瘤以及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表现主要有经期延长㊁经量增多㊁经期阴道伴不规则出血㊁贫血㊁不孕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大[1]㊂宫腔镜技术作为宫腔内病变诊断金标准,该手术方式可有效切除内膜息肉及肌瘤,控制出血情况,同时可保留子宫,对卵巢功能无不利影响㊂本文主要研究2018年3月~2019年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6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对其分别采用刮宫术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并对其手术治疗效果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0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2月,按随机信封法将入选患者分成两组,即参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㊂参照组:年龄24~62岁,平均(43.56±5.27)岁;其中黏膜下肌瘤7例,子宫内膜息肉23例;未婚12例,已婚18例㊂观察组:年龄22~62岁,平均(42.61±5.66)岁;其中黏膜下肌瘤9例,子宫内膜息肉21例;未婚13例,已婚17例㊂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㊂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标准[2];②要求保留子宫;③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㊂ 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者;②临床资料缺失者;③不配。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身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任务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主功能。
本文将从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定义、原理、应用领域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定义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让患者进行特定的运动动作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与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相比,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更加贴近患者的实际生活需求,使训练效果更加明显和实用。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促进其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各种动作和动作组合,如坐下、站立、走路、抓握、抬举物品等,这些动作和动作组合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任务。
通过反复训练,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能够逐渐适应和改善,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三、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应用领域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适用于各种身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特别适用于中风、脑损伤、脊髓损伤、关节置换术后等患者。
在中风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平衡和步态功能;在脑损伤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在脊髓损伤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在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运动范围和功能。
四、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效果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训练患者的肌肉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提高患者的动作质量和运动效率。
研究表明,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态功能、手部功能、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促进其康复效果。
此外,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增强其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让患者进行特定的运动动作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站位平衡 、 步行训 练等 。 1 . 3 . 2 治疗组 采用 任务导 向性 训练 和肌力训 练相结合 的运 动治疗。上肢功能训练 : ①患者卧位 , 治疗师辅助患者上肢 , 要求 患者用患手摸对侧肩 、 口、 前 额等 , 上肢伸直 上举 向各个
脑卒 中是常 见病 、 多发病 , 存 活者 致残 率约 8 0 % 。脑卒
中可引起 多种功能 障碍 , 常见且对患者影响最大 的是运动功 能障碍 , 尤以偏瘫最常见 。目前提倡脑卒 中后康复治疗早期
介入 , 但因为各种原 因仍有很多偏瘫患 者未 能接受早期康 复
者入选标 准如下 : ①脑卒 中后遗症 期患者 , 病程 6 —2 4 个月 ; ②既往 主要病 灶为颈内动脉系统血管供血部位卒 中, 无加重 运动功能 障碍 的新 发病灶 ; ③ 年龄 3 5 —6 5 岁; ④一侧肢 体运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J u 1 . 2 0 1 3 ,V o 1 . 2 8 , N o . 7
.
临床 研 究 ・
任务 导向性训练结合肌 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 瘫患者 运动功能 的影响
血压 者 ; ⑥不能坚持治疗者。 1 . 2 病例分组
将4 2 例 患者 随机 分为治疗 组 ( 2 1 例) 和对照组 ( 2 1 例) 。
两组患 者在性别 、 年龄 、 病变性 质 、 偏 瘫侧 、 病程等一 般临床
选择 2 0 0 9 年1 月一2 O 1 1 年6 月, 在长治 医学院附属和平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刘艺;黄敬【摘要】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运用常规步行训练法(常规组,n=20)、使用辅助工具(四脚拐)训练法(辅具组,n=20)、减重步行训练法(减重组,n=20)对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
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训练后3个月,分别采用10 m 最大步行速度(MW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功能独立性测量(FI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进行评价。
结果训练1个月和3个月后,3组的MWS、TUGT、FIM、FMA-L评分均改善,依次为辅具组、常规组和减重组。
总体上减重组效果最佳。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法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3 kinds of gait training methods o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nd received routine gait training, assistance and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PBWSTT) respectively.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10-meter 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 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before, 1 and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Results MWS, TUGT, FIM and FMA all improved in 3 groups, ranked as assistance group, routine gait training group, and PBWSTT group after training. The PBWSTT group improved the best. Conclusion PBWSTT is more effective on walking after stroke.【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72-275)【关键词】脑卒中;步态;步速;生活独立性;运动功能;康复;步行【作者】刘艺;黄敬【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本文著录格式] 刘艺,黄敬.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3):272-275.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比美国高出近1倍[1]。
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发表时间:2018-08-03T11:36:17.1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作者:戎莉[导读] 分析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戎莉(丹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丹阳 212300)【摘要】目的:分析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方法:从2015年1月—2018年3月期间选取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MBI、FMA-UE的评分情况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情况,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效果【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090-02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精神系统类疾病,该病症的主要特点在病发率高、致残率高。
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脑卒中病症,对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对于该病症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目前对于病症进行预防是最好的方式,应加大普及脑卒中病症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工作[1]。
本文主要分析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期间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进行观察分析。
其中,参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4.13±10.40)岁,平均病程(31.02±5.71)d;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3.12±10.37)岁,平均病程(30.11±5.04)d;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情况进行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训练成果
经过6周的训练后,孩子可以完成既定目标 GMFM评分前后对比 治疗前:维度D 站 71.8% 维度E 走跑和跳 56.9%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了解脑性瘫痪定义的意义
核心表现: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 脑瘫定义中的本质特征是发育; 在新的定义中加入了活动受限的词汇; 脑瘫患儿常伴有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如肌肉肌
腱挛缩、骨骼扭转、髋关Leabharlann 脱位和脊柱畸形等; 遵循ICF核心要素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ICF概述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关于TOT的讨论 对儿童的康复训练也应考虑到患儿参与多重环境的能力 传统康复治疗中缺乏有关活动和参与功能的训练 应用主动的任务性训练以改善运动功能 个体、任务和执行任务时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主动的尝试来解决功能性任务内的问题并适应环境的改变 强调康复治疗的参与及适应,有效提升患儿运动功能
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
【 要 】 目 的 : 讨 以 任 务 为 导 向 的 康 复 治 疗 对 脑 卒 中 患 者 平 衡 及 步 行 功 能 的 影 响 。方 法 : 卒 中 偏 瘫 患 者 2 摘 探 脑 0 例, 随机 分 为 2 。第 1组 1 组 O例 , 用 以 神 经 发 育 学 疗 法 为 原则 的平 衡 及 步 态 训 练 。第 2组 1 采 O例 采 用 “ 以任 务 为
导 向” 康 复 治 疗 , 的 即按 照 第 1组 训 练 方 法 进 行 循 环 训 练 , 调 患 者 的注 意 力 集 中 到 动 作 的 目标 上 。 治疗 前 后 均 采 强
用 B r 衡 量 表 ( B )起 立一 走 计 时 测 试 ( UG) 5n步 行 测 试 ( m wT) 定 2组 患 者 平 衡 能 力 及 步 行 功 能 。 eg平 B S、 行 T 及 - i 5— 评 结 果 : 疗 4周后 , 治 2组 B S评 分 及 5 w T 与治 疗 前 比较 均 有 明 显 提 高 , B ” TUG所 用 时 间 明 显 降 低 ( P 0 0 ) 2 均 < . 5 ;
【 图分类号】 R 9R 4. ;43 中 4 ; 7 3 3 R 9 【 ( 】 1 . 8 0 zk. 0 l 0 .0 D) I 0 3 7 / g f2 1 _ 4 0 8
Ef e t s o intd Tr ni n Baa eFun to a d W a ngA blt n S r k te s fc sofTa k- re e ai ng o lnc c in n ki iiy i t o e Pa int
组 间 比较 , 2 各项 指 标 改 变 值 明显 高 于第 l ( P< O0 ) 第 组 组 均 . 5 。结 论 : 以 任 务 为 导 向 ” 康 复 治 疗 更 有 针 对 性 , “ 的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的效果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的效果刘畅;郄淑燕;王寒明;谭建【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on th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gait 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60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30) and experimental group (n=30). Both groups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rtificial assisted gait training, 30 minutes a day, five days a week for eight weeks. They were evaluated with Fugl-Meyer Assessment-Lower Limb (FMA-LE), muscle strength of hip flexion (L-FORCE/HIP/Flex, FHF) and knee extension (L-FORCE/KNEE/Ext, FKE), Six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 and Ten Meters Walking Tim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eral data and al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 (P>0.05). The scores of all the indexes improv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raining (t>2.274, P<0.05), and all of them were bett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2.095, P<0.05), except FKE. Conclusion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gait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人工辅助步行训练,实验组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训练时间均为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训练8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测下肢运动功能,机器人评估系统评定屈髋肌群肌力(FHF)和伸膝肌群肌力(FKE),6分钟步行距离和10米步行时间评定步行能力.结果训练前,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实验组各指标均提高(t>2.274,P<0.05);除FKE外,实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095,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23)006【总页数】5页(P696-700)【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功能;步行【作者】刘畅;郄淑燕;王寒明;谭建【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北京市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北京市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北京市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北京市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本文著录格式]刘畅,郄淑燕,王寒明,等.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6):696-700.CITED AS:Liu C,Qie SY,Wang HM,et al.Effect of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on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gait 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7,23(6):696-700.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近年来脑卒中致残率达80%以上,重度致残者已达40%以上[1]。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脑卒中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造成的脑部损伤,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受损。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措施。
下面将介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一、个体化定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情各异,因此肢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
根据患者的瘫痪程度、受损部位和功能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目标。
二、循序渐进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初期可以从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性。
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在训练中过于困难和挫败,提高训练效果。
三、功能导向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功能,因此训练内容应该与功能需求紧密相关。
例如,训练患者握笔写字的能力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患者练习书写常用词语。
四、重复性训练肢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通过反复练习同一动作,可以加强患侧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和重建。
因此,训练应该坚持长期进行,每天进行多次的训练。
五、功能整合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注重整体功能的恢复和整合。
不仅要训练患侧肌肉的力量和协调能力,还要注重肢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
同时,还需要结合认知和感觉的训练,促进大脑功能的全面恢复。
六、积极性和主动性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
患者要有良好的训练态度和积极性,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师的指导和训练要求。
只有患者主动参与并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七、综合性康复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与其他康复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康复。
例如,可以结合物理疗法、理疗、语言训练等,全方位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合性康复可以提高康复效果,加速患者的功能恢复。
八、定期评估和调整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和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目标。
评估可以帮助康复治疗师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提高康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短篇论 著・
下肢任务导 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张 大威 叶祥 明 林 坚 谭 同才 孙德 标 , 。
1 资料 与 方 法
准 经颅 脑 C 或 MR 确诊 初次发 病 的脑 卒 中患 者 ; 1 , T I ②年 龄
3—6 岁 , 7 5 无严重 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 ③病程 6 4 ~2 个月 ;
④ 神志清楚 , 无高级脑功能 障碍 , 能按指令完成任务 ; 下肢 ⑤ 运动功能在 Bu nt ml期 以上 ; 自愿 签署知情 同意书。 rn s o l r I ⑥ 排除标准 : 活动性肝病 、 ① 肝功能不全 ; 严重心血管系统疾 ② 病; ③恶性肿瘤 患者 ; ④其他神经 系统疾病 , 尤其是前庭和小 脑功能障碍 ; ⑤单侧忽 略 、 严重本体感觉减退等并发症 ; ⑥既
步行 功能 障碍 是影 响脑 卒 中患者 E常生 活活动能力 的 t 20 年 3 08 月一 2 1 年 4 00 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 复科参与 此研究项 目的脑卒中患者 3 例 ; 2 其中男性 2 例 , 0 女性 1 例 。 2 入选标准 : ①符合 19 年全 国第 四届脑 血管病的诊断标 95
保持双脚平行 站立 1s 站立 位下 , 0; 用手去碰超过 自己手臂 长 度 范 围 的不 同方 向上 的物 体 ; 持 前 后 脚成 一 直 线 站立 保
1s 0。②下肢 负重能 力减弱 的训练项 目: 从椅子上 完成坐 到
每次练 习的时 间持续 4 mi。为避免过高 的下肢肌 张力对步 5 n
78 6 WWW. h i o c r ab. n.n e c
中 夏 学 鑫 21 第2卷, 期 田庸 医 骠 01 年, 6 第8
定 。采用 “ 起立 一 行走 ” 时测试 (me “p a d g ”ts, 计 t d u n o et i T T 、mi 步行 实验 s — n t w l ts,MWT评定步 uG ) 6 n li miue a et6 (x k ) 行 能力 。每项测试 正式开 始前 , 允许患 者练习 1 3次 以理 — 后 的新环境 , 以改善 日常生活活动 自理能力 和提 高生存质量 为最 终 目标。这一任务导 向性 的训练 方式 , 使得治疗 思路 由
况 ; 上 台阶训 练。③患侧 下肢廓清 障碍的训练项 目: 跨 卧位
在治疗前和8 周治疗结束后 , 对患者进行步行能力评
D I 03 6/i n10 - 2 22 1.80 8 O : .9 9 .s.0 1 14 .0 1 .1 1 js 0
1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 复医学科 ,104 30 1;2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 内科 ;3 通讯作 者 作者简介 : 张大威 , , 级康 复治疗师 ; 男初 收稿 日 :00 1— 5 期 2 1—0 1
下, 进行屈髋 、 屈膝 、 背屈踝关节训练 ; 站立位下 , 由辅 助患侧
下肢迈 步逐渐 过渡 到抗 阻患侧 下肢迈 步 ; 重运 动平板 训 减
练; 跨越 不 同高度 的障碍 物 。④ 步行 耐力差 的患 者训练 项
目: 功率 自行 车 、 跑步机 、 室外平地及鹅 卵石地面步行 。
两组患者 动作 的完成应 以安全 为前提 , 防止摔倒 发生 。
根据治疗 组患者训 练完成 的情况 , 渐提高训练 的难度 , 逐 如
法如下 : 坐位和立位下躯干的平衡控制能力障碍的训练项 ①
目: 坐在椅子上 , 手臂前伸 , 去碰触椅子前方 的杯子 ; 站起 后 ,
调节椅子的度 、 杯子离椅 子的距离 、 地面 的软硬 ( 通过体操
垫 ) 减重 的分 量 、 、 运动平 板 的速度 、 障碍物 和台 阶的高度 。
重 要因素 。国外文 献研 究显示, 期脑卒 中患者 步行 功能 慢性
障碍 发生率 约为 2 %t, 资料 表明 , 1 “有 发生摔 倒的成 人 中以
脑 卒 中偏瘫 患者 比例最 高 , 回归社 区生 活的脑卒 中患 者 在 中跌倒发 生 比例为 3 . 75 %一7 %, 3 严重影 响脑 卒 中患者 生存 质量 。但 目前偏瘫 患者 步行 功能主要 以抑制异 常运 动模 一1 式, 促进下肢 分离运动为 主的神经生理 疗法为 主 , 于慢性 对 期脑卒 中患者步行 功能障碍 治疗 效果欠佳 ; 当前 , 任务 导 向 性训 练 ( s— r ne ri n ) 起人们 关注 , t k oi td t n g引 a e ai 因此 , 本研 究 旨在探讨 任务导 向性训练对 慢性期脑卒 中患者步行 功能 的 影响 ,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往有痴呆 、 精神病史 患者。 按人组顺 序随机分成 2 , 组 即治 疗组和对照组 , 治疗前 两组 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 均无显著性 意义 ( P>00 ) 见表 1 . , 5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对 照组接 受常规的下肢步行功能训练 , 原则是抑制异常 运动模 式 , 促进下肢分 离运 动。治疗 组则进行任务导向性步 行训练 。治疗前 , 首先评估 影响患 者步行能力 的因素 , 主要 为坐位 和立位下躯 干的平衡控制 能力 、 下肢负重 能力 、 患侧 下肢廓清障碍 的能力和步行耐力 , 然后根据患者主要的步行 障碍影响 因素 , 进行针对性的任务导 向性步行训练 。具体方
行 功能康 复产 生影 响 , 本研 究中选 择性地 采用肌 肉牵 张训
练、 热疗 、 足矫形器 、 踝 口服 巴氯芬 、 注射 肉毒杆 菌毒素等方
法缓 解 过 高 的 肌 张 力 。
1 . 评 定 方 法 3
站转换 ; 站立位 , 两腿平行分开站立或两腿前后并立 , 将重 心 由健腿 转移 向患腿 , 电子 秤反 馈给患 者双 下肢 的负重情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