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如何有效地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成为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其中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是一种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的治疗方式。
Rood技术结合了生理学、解剖学和神经肌肉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刺激神经系统、调节肌肉张力和促进运动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目前对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机制研究还比较有限,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设计,系统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
随着脑卒中患者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肢体功能。
Rood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物理疗法手段,通过刺激肌肉来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而任务导向训练则通过训练任务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研究还旨在揭示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更有效恢复。
1.3 研究意义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逐年增加。
脑卒中患者在短期内肢体功能受损,长期内甚至会出现严重的残疾。
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摘要】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运动控制理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其不只是单一的康复训练而是以功能性训练为主要任务,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和辅助器械改善患儿的功能活动,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阐述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1.研究背景脑瘫患儿是指患儿的中枢系统受损而导致发育受阻和行动受限。
其主要原因是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认知,感知,行为和交流水平存在缺陷障碍,部分患儿会出现癫痫症状。
这类疾病给患儿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也给患儿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临床上脑瘫患儿的诊断标准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身体功能与结构损伤,环境因素和活动与参与。
身体功能与结构损伤主要指患儿的脑部,骨骼,肌肉,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功能受损,其主要诊断标准为肢体异常,交流障碍,感知认知水平出现差错,中枢神经存在障碍等[1]。
对于该类患儿临床上着重通过言语支持和心理疏导为患儿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对其进行治疗。
活动与参与方面包括:社会参与和生活相关活动,活动性认知,体育活动等。
其主要表现为患儿活动受限或参与受限,对于该类患儿需要提供个体化的服务,为患儿提供社会康复训练和体育活动训练。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对患儿产生的影响,对于该类患儿主要通过辅助器械和社会支持服务,政策服务等进行治疗[2]。
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对患儿的运动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患儿的认知水平,使其更好地接触外界环境。
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以促进患儿的认知水平,改善患儿肌肉骨骼异常同时增加患儿的活动参与度,使其身体活动能力提高,还可以促进患儿的交流水平。
通过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在通过跪,爬,走,战,跑等训练后患儿的运动功能大幅提高,同时其能够提高患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的效果研究
·论著·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的效果研究李欣欣 时庆红 栾玲玲 贾飞勇 李洪华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发育行为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发育行为儿科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
入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研究组给予以儿童兴趣为主导的,贴近日常生活活动的任务导向性训练。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eabody motor development scale,PDMS-2)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WeeFIM)评估患儿上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
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功能分级及脑性瘫痪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的抓握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t=-20.125,P<0.05;t=-12.910,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抓握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1±7)与(41±5)分,P<0.05]。
两组患儿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t=-14.795,P<0.05;t=-8.486,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0±21)与(77±12)分,P<0.05]。
两组患儿的WeeFIM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t=-23.120,P<0.05;t=-16.643,P<0.05), 治疗后研究组的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0±11)与(68±6)分,P<0.05]。
任务导向训练对脑瘫患儿上肢及手部功能的影响
任务导向训练对脑瘫患儿上肢及手部功能的影响
张舒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18(026)010
【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任务导向训练对脑瘫患儿上肢及手部功能的效果以及作用.方法从本院2013年8月~2017年8月,选取60例已确诊为脑瘫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以计算机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的治疗方式,以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两种干预手段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使用任务导向训练的治疗后,各项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的在治疗脑瘫患儿的上肢及手部功能时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帮助患儿康复病情,可以被临床应用.
【总页数】2页(P92-93)
【作者】张舒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
【相关文献】
1.任务导向训练对脑瘫患儿上肢及手部功能的影响
2.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3.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4.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5.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以及步行功
1.3 观察指标 1.3.1运动功能、起立行走时间及移动功能干预 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GMFM)评估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患儿得分越高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GMFM评分、TUG时间、 PED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 TUG时间、PE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
距离;比较两组患儿的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 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计
时起立行走测试% TUG)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 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符合全国小儿脑瘫会议中制定的脑瘫诊断标 准[5],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级超过 !级,年龄$10岁;(2)患儿家属对干预研究知情同 意。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功能严重障碍患儿;
606
Intenal Medicine, Oct. 2019, W. 14,0o. 5
-经验交流•
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 患儿运动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刘西君
(郑外I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南省郑外I市45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
607
务导向性训练。(1)计划和目标+观察分析患儿运 动表现,寻找异常及缺失,制定任务导向性训练计划 和目标,确定适宜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2 )训 练。坐位到站位训练10次(3组);站立位训练10次 (3组);迈步训练10次(3组);步行训练5 min;站立 步行训练10次(3组);上下斜坡及楼梯训练5 mV, 室外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5 mino上述训练可选择性 完成,40 min/次,1次/d,每周训练5 do ( 3 )鼓励。 在训练过程中,观察患儿完成动作的数量及质量,给 予患儿适当鼓励,帮助患儿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4)调整。根据患儿训练完成情况,每个月调整训练 强度1次,保证患儿按计划不断进步。连续干预3个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指导家长辅助患儿每天进行多次训练 脑瘫患儿应进行有趣和有效的运动训练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患儿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 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 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 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 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 题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
年龄 6 男孩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 粗大运动评级
案例介绍
• 过去的治疗及疗效 • 2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电 疗、水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治疗8个月后,患儿目前会爬,能扶住物 品从四点位转换到站立位,能独立行走,但行走距离很短,速度慢, 姿势异常,容易摔跤。 • • 2014年2月做了“FPSR”手术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肌肉控制受损,导致姿势和运动异常。
脑瘫儿童通常需要长期而复杂的康复治疗,以促进其日常生活技能和运动功能的改善。
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而不同、治疗过程中缺乏个性化等。
引导式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领域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渐被引入到康复治疗中。
目前对于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从而为提升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通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相关文献,探讨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优势,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脑瘫是一种由先天性大脑损伤或脑部异常引起的运动协调障碍疾病,通常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来。
脑瘫儿童常常面临着行动不便、语言障碍等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引导式教育模式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在康复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教育理念,通过引导式教育模式,脑瘫儿童可以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思考来促进自身的康复进程。
目前对于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还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分析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优势和实践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治疗效果。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在我康复中心的40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及任务导向性训练疗法,治疗组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
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测试评估量表(FMFM量表)对患儿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4周后,2组MAS及FMFM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且治疗组F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CIMT结合TO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脑瘫;上肢功能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该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
痉挛型偏瘫是常见脑瘫类型之一,约36%,一般具有良好的步行能力,主要的后遗症为单侧上肢功能障碍。
偏瘫型脑瘫的上肢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学习及成年后职业的选择,从而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2]。
因此,对于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3]。
本研究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与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对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心进行治疗的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6岁,平均(3.52±0.44) 岁;左侧偏瘫28例,右侧偏瘫12例。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项育枝1陈逸浩2毕照东2刘兰兰1王鹤玮2(1.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科上海 200436;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摘要脑卒中属高致残率疾病,患者遗留的上肢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质量。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是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前沿治疗技术,它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将任务融入特定情境中,梯度式调整训练难度,通过反馈和重复激发患者的内部动机,从而产生内驱力,加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在脑卒中早期,TOT可用于上肢功能轻中度损伤患者,预防废用性上肢功能衰退;在脑卒中恢复期,TOT基于任务导向的作业活动训练可促进患者脑功能重组,加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后遗症期,TOT可强化患者上肢相关的作业活动和作业技能表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梯度式TOT与三级康复模式相匹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残疾。
本文围绕TOT在脑卒中恢复不同阶段的康复应用,对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要介绍。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脑卒中上肢功能中图分类号:R493; 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4)03-0003-06引用本文 项育枝, 陈逸浩, 毕照东, 等.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24, 45(3): 3-8; 15.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in upper limb function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XIANG Yuzhi1, CHEN Yihao2, BI Zhaodong2, LIU Lanlan1, WANG Hewei2(1.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Rehabilitation, Shanghai Third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Shanghai 200436, China;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ABSTRACT Stroke is a disease with high disability rate, and the residual upper limb dysfunc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atient’s ability and quality of daily life. 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 is a cutting-edge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upper limb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in stroke. It is based on motor control and motor learning, integrating tasks into specific environments, adjusting training difficulty in a stepped manner, stimulating the patient’s self-efficacy through feedback and repeti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patient’s limb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stroke, TOT can be used for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upper limb function impairments to prevent disuse-related functional decline;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of stroke, based on task-oriented activity training, TOT can promote the reorganization of brain function in patients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during the sequelae of stroke, TOT can enhance the daily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upper limb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ir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and help them return to their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 stepped TOT training is matched with a three-level rehabilitation mode, which can minimize the disability in patien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2102665);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扬帆计划”项目(21Y1404600、21YF1404600);上海市静安区卫生科研课题面上项目(2021MS17);上海市静安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21PY04)作者简介:项育枝,主管治疗师。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疗效研究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探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平均分2组,分别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训练效果。
结果:两组FMFM评分相比,观察组评分显著提高(P<0.05)。
两组WeeFIM评分差异较大,观察组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痉挛脑瘫患儿;任务导向性训练;精细运动功能;生存质量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o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Methods The 60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on average,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given routine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ask-oriented training to compare the training effect. Results The FMFM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e WeeFIM scores of the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sk-oriented training can improvethe upper limb movement ability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Key Words: Cerebral palsy; Task-oriented training;Fine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运动控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课题。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TOT的理论研究
英国国家卫生和临床示范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 )于2012年非进行性脑损伤儿童痉挛处理的临床 指南中建议:应用主动的任务性训练来改善脑损 伤儿童的运动功能。
TOT治疗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
可改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可改善运动协调性、运动功能性 可改善心肺功能 可改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可提高功能独立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ICF概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对于在ICF框架指导下康复的理解
家长或照顾者可能会对患儿过度照顾 需要孩子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执行 家庭是脑瘫儿童康复的自然环境 儿童是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中成长 基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从个体、任务和环境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整体性康复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训练成果
经过6周的训练后,孩子可以完成既定目标 GMFM评分前后对比 治疗前:维度D 站 71.8% 维度E 走跑和跳 56.9%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了解脑性瘫痪定义的意义
核心表现: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 脑瘫定义中的本质特征是发育; 在新的定义中加入了活动受限的词汇; 脑瘫患儿常伴有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如肌肉肌
腱挛缩、骨骼扭转、髋关Leabharlann 脱位和脊柱畸形等; 遵循ICF核心要素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ICF概述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关于TOT的讨论 对儿童的康复训练也应考虑到患儿参与多重环境的能力 传统康复治疗中缺乏有关活动和参与功能的训练 应用主动的任务性训练以改善运动功能 个体、任务和执行任务时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主动的尝试来解决功能性任务内的问题并适应环境的改变 强调康复治疗的参与及适应,有效提升患儿运动功能
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 评分、脑血流[ 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后动脉( PCA) ] 速度及临床疗效ꎮ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
有效率 91. 43% ( 32 / 35 ) 高 于 常 规 组 71. 43% ( 25 / 35 ) ( P < 0. 05) ꎻ 治 疗 4 周 后 研 究 组 GMFM 总 百 分 比 高 于 常 规 组
①
训练计划ꎬ并引导患儿完成任务ꎬ以提高患儿运动功
能ꎮ 具体内容如下:(1) 观察、分析患儿运动表现ꎬ
与正常活动成分相比较ꎬ明确患儿异常表现及缺失
成分ꎮ (2) 针对患儿异常表现及缺失成分ꎬ并依照
实际生活所需功能ꎬ为患儿设定具体训练目标及任
务ꎬ以任务为导向引导患儿主动参与功能锻炼ꎬ完成
难度以患儿稍加努力即可达成为宜ꎮ (3) 指导患儿
家属参与训练过程ꎬ帮助患儿反复强化 TOT 作业练
习ꎬ30 min / 次ꎬ2 次 / dꎮ
1. 3. 2 研究组:于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头部低频电刺
激治疗ꎬ选用上海 CVFT - 011M 型脑循环功能治疗
仪ꎬ于患儿耳后乳突处放置刺激电极并固定ꎬ设置刺
激参数:频率主谱线范围为 1 ~ 2kHz、频谱范围为 0
为 5 个功能区ꎬ共 88 项ꎬ各项内容均按照 4 级评分:
任务全部完成为 3 分ꎻ任务完成 10% ~ 100% 为 2
分ꎻ任务完成 < 10% 为 1 分ꎻ不能完成任务为 0 分ꎮ
总百分比为 5 个功能区原始分所占各自总分百分比
之和除以 5ꎮ (3)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 4 周后脑血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37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任务导向性训练;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02-01脑卒中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1].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易复发,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一直以来,脑卒中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备受关注.临床研究证实[2],给予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促进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本研究中,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笔者将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并经MRI或头颅CT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锻炼,处于恢复期后给予体位摆放,肢体主动、被动训练,肌力练习,站立、坐、站、行走以及站立重心转移训练拧毛巾、刷牙、如厕、进餐、穿脱衣服等照日常生活能力练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治疗师协助下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上肢训练:患者取卧位,治疗师指导患者用患侧手去触摸前额部、口部及健侧肩部,嘱患者尽量伸直上肢上举,然后去触摸治疗师的手;患者取坐位,将患侧上肢放在桌面上,指导患者用拇指、前臂、手背等部位将积木推至提前设定的位置,然后用手抓住积木放在另一个提前设定的位置,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增加移动距离、抓握力度及物品重量,以患者能耐受为主.(2)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动态桥式运动、单桥运动及双桥运动,患病下肢进行俯卧屈膝、侧卧屈膝、骨盆运动、直腿抬高、下肢内收及下肢外展等运动.根据患者病情设定运动的目标点,指导患者尽量达到所设定的目标点.(3)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坐位平衡练习:患者取坐位,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坐位触摸、拾物、接球等活动;进行蹲起训练、低凳起坐、坐下训练、站起训练、双足交替踏板、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练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手部可触摸到的距离、物体重量,并指导患者病肢与健肢同时进行训练.2组患者康复治疗每天进行1-2次,每次30-45min,每周训练5d,练习训练8周.1.3评价标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采用Barthel指数法(BI)进行评价[4],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5],FMA 由17个项目组成,采取3级(0~2分)评分法,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身体移动能力采用老年人移动量表(EMS)进行评价[6],满分为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身体移动能力越好. 1.4观察指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2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BI、EM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BI、EMS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X±s,分)3讨论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造成极大制约.尽管目前在脑卒中临床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神经细胞再生等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治疗难度较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临床效果欠佳,严重者日常生活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无法行走站立,大小便失禁,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既往研究显示[7],脑卒中偏瘫患者受损的脑部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8],反复多次的强化主动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皮质重组,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因此,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要尽快使其脑部神经组织改善或恢复,而恰当的康复治疗手段则是关键环节.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发现,虽然下肢肌力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有明显影响,但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机体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越好,其移动动作能力越高[9].因此,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坐位及站位平衡功能的任务导向性训练,首先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等训练, 随着患者恢复逐渐开展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重点训练.同时,随着患者恢复并通过弹力带、沙袋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阻力运动,增加患者小腿胫前肌、屈膝肌、伸髋肌、伸膝肌、屈髋肌等肌群肌力,在增强肌力的过程中,改善了肌群之间整体协调控制力,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 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参考文献[1]巩天玲,于红燕,吴树辉,等.三级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C):12-14. [2]DeguchiI,HoriuchiY,HayashiT,etal.Effectsofrosuvastatinonserumlipidsandarterioscler osisindyslipidemicpatientswithcerebralinG[ farction[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8):2007-2011.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任惠明,袁海,王小同,等.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的[ 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82-184.5]王灵芝,符雅屏,田瑛.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97-299. [6]李瑞,王翔,顾则娟,等.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方案在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3):72-75. [7]朱美红,顾旭东,时美芳,等.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7):[ 525-527.8]王艳,唐强,朱路文,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19-323. [9]陈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702-704。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范丽婵;梁鹏;陈丽珊;关志勇【摘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方法 6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Fugl-Meyer量表(FMA)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年(卷),期】2017(003)006【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任务导向性训练平衡功能运动功能【作者】范丽婵;梁鹏;陈丽珊;关志勇【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
脑卒中后需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
良好的运动控制是下肢行走、站立、维持平衡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2]。
本研究对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
入选标准:①临床诊断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
②病程<4个月。
③一侧肢体瘫痪。
④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未再进展,愿意和能够配合训练。
引导式任务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引导式任务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2广东科技学院 510000摘要:脑卒中是脑血管意外的一种,也称为中风,通常情况下,出现中风的主要表现就是由于脑神经循环系统无法顺利“工作”导致大脑出现病理性的损伤,进而导致大脑的神经功能受到限制。
中风这种疾病,不仅仅是发病率极高,而且致残率也非常高,甚至患者有时会出现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等各种症状,发病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偏瘫,甚至是植物状态等。
其后遗症的发生率更是达到了60%~80%。
通过大量病情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出现中风的患者高达200万,并且由于脑部卒死的患者高达150万。
特定任务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策略,采用目标导向的、真实世界的、特定内容的任务,具有内在的或外在的意义,使患者能够承受日常生活活动,改善中风后上下肢运动功能,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增加运动训练和其他系统行为能力干预,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对健康行为的改善和负性情绪的控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关键词:引导式;任务训练;脑卒中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通过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42例脑卒中患者入围本研究,基础病均无差异。
按住院号尾号单双数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观察组21例。
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09±7.60)岁,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4.89±7.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纳入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者;年龄>18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语言、听力、理解能力无障碍者;出现的症状是单侧偏瘫,并且属于首次发病的患者,下肢肌力均≤Ⅳ级(Lovett肌力分级法),痉挛分级≤Ⅱ级(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法);患者家属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昏迷、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偏瘫患者;ICU入住3 d内死亡者;病情不稳定者;研究期间因各种原因终止治疗者。
任务导向训练配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
任务导向训练配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李雅薇;周天伦【摘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训练配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与镜像疗法,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FTHUE-HK分级、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BI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配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7(025)008【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镜像疗法;任务导向训练;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作者】李雅薇;周天伦【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深圳518000;广东省深圳市残联综合服务中心康复铺具部,广东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脑卒中是成年人致残主要原因,占60%~80%脑卒中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脑卒中后6个月时,仅35%患者可恢复偏瘫侧肢体功能,13%患者恢复至正常水平[1]。
可见,目前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仍不容乐观,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肢体康复治疗,提高其肢体功能,对改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任务导向训练疗法要求患者肢体有一定功能基础,使其在初期应用上受到限制,而镜像疗法可弥补此缺陷[2]。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幻灯片课件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SMART GOAL
Goals ---任务目标
S = specific---具体、明确的 M = measurable—可以测量,量化的 A = acceptable---可接受,认同的 R = realistic---现实、可达到的 T = Time defined---有一定的时间期限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TOT治疗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
可改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可改善运动协调性、运动功能性 可改善心肺功能 可改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可提高功能独立性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TOT治疗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
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 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 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庞 伟 李 鑫 范艳萍 陈 禹《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 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提示
不同环境做出不同的语言提示 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使脑瘫患儿建立自我支持、自我激励和自我满足
任务调整
高强度TOT训练优于低强度 TOT 训练; 但强度过高会导致身体疲劳,影响治疗效果; 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任务内容; 包括任务的难度、强度以及重复的数量; 有计划地确保患儿每个阶段的进步。
(1)迈步训练10次,重复3组; (2)踢球训练5min; (3)减重步行训练5min; (4)室内步行训练5min; (5)障碍步行训练5min(步行中语言交流、 步行中从地上捡各种物品、步行中 跨越障碍等); (6)速度步行训练5min; (7)红绿灯步行训练5min(步行 中听指令停止步行,听指令启动步行) (8)室外步行训练5min; (9)室外障碍步行训练5min; (10)模拟家庭及学校中步行训练5min。 。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指导家长辅助患儿每天进行多次训练 脑瘫患儿应进行有趣和有效的运动训练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患儿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疗效观察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 足印分析法
10m步行测试 1min步行测试
疗效观察
用功能性肌力和肌耐力的评定方法,从动作的功能性角度 来评定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这一康 复治疗模式更加有利于提高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 功能; 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瘫儿童步行功能的参与及适 应 性,更好地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
TOT的理论研究
英国国家卫生和临床示范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 )于2012年非进行性脑损伤儿童痉挛处理的临床 指南中建议:应用主动的任务性训练来改善脑损 伤儿童的运动功能。 大鼠的运动功能实验显示,反复的TOT训练可影 响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促进脑功能重组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严国斌 主管治疗师 成都市康复协会儿童康复专委会委员 成都芒果儿童健康中心康复主管
此处添加节日的问候
脑瘫的定义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方法
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疗效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瘫的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 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产前、产时或产后)先天性发育缺陷(畸形、 宫内感染)或获得性(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 黄疸、外伤、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患病率约为每1000活产 儿中有2.0—3.5个。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脑瘫的脑部病 理改变主要是脑白质损伤、脑部发育异常、颅内出血、脑部缺氧引起 的脑损伤等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关于TOT对脑瘫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试验方法包括:常规康复训练和任务导向性训练 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接受任务导 向性训练,并选择适合的康复治疗技术辅助患儿 完成特定移动活动任务
关于TOT对脑瘫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常规康复训练: ①运动疗法:主要采取以 Bobath疗法和Rood疗法为主的 神经发育学疗法,每 次40min,每天1次。 ②作业疗法:以改善肢体功能 障碍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为主。每次30min, 每天1次。 ③按摩:每次30min,每天1次。所有训 练项目均为每周 5d,3个月为一个疗程
了解脑性瘫痪定义的意义
核心表现: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 脑瘫定义中的本质特征是发育; 在新的定义中加入了活动受限的词汇; 脑瘫患儿常伴有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如肌肉肌 腱挛缩、骨骼扭转、髋关节脱位和脊柱畸形等; 遵循ICF核心要素
ICF概述
对于在ICF框架指导下康复的理解
家长或照顾者可能会对患儿过度照顾 需要孩子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执行 家庭是脑瘫儿童康复的自然环境 儿童是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中成长 基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从个体、任务和环境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整体性康复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 粗大运动评级
案例介绍
• 过去的治疗及疗效 • 2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电 疗、水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治疗8个月后,患儿目前会爬,能扶住物 品从四点位转换到站立位,能独立行走,但行走距离很短,速度慢, 姿势异常,容易摔跤。 • • 2014年2月做了“FPSR”手术
谢谢聆听
案例分析
治疗步骤 训练过程
1、站立位左右套圈训练5MIN(重心左右转移训练) 2、单脚站立训练,左右各10组,每组保持5秒 3、直径1M圆圈内原地踏步训练5MIN 4、直径1M圆圈内踢球训练,左右各50次 5、走线训练(沿直线行走,1M、70CM、50CM宽的线) 6、纵向行走和横向行走训练 7、负重行走训练,行走速度训练(同样的距离,阶段性缩短时间) 8、SET悬吊训练30MIN/日(训练其核心稳定性)
SMART GOAL
Goals ---任务目标
S = specific---具体、明确的 M = measurable—可以测量,量化的 A = acceptable---可接受,认同的 R = realistic---现实、可达到的 T = Time defined---有一定的时间期限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 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 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 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 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 题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案例分析
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1 上下肢协调性差,躯干控制不好
• 2 • 3 • 4 • 5 单腿负重能力不足,重心转移差 臀大肌、臀中肌力量不足,右侧相对左侧更差 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高及有踝阵挛,踝关节活动能力差。 屈髋肌群力量不足
案例分析
SMART GOAL目标 • 穿鞋在室外50厘米宽10米长的水平地面上在3分钟内完成独立直线行 走 • • • • • S 穿鞋室外独立直线行走 M 3分钟内完成50厘米宽 10米长的室外水平地面行走 A 允许跌倒3次,允许休息 R 治疗师或家长陪伴,提示下完成 T 每天训练30分钟,一天2次。训练6周。
关于TOT的讨论
对儿童的康复训练也应考虑到患儿参与多重环境的能力 传统康复治疗中缺乏有关活动和参与功能的训练 应用主动的任务性训练以改善运动功能 个体、任务和执行任务时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主动的尝试来解决功能性任务内的问题并适应环境的改变 强调康复治疗的参与及适应,有效提升患儿运动功能
TOT的理论基础
TOT 训练主要针对神经功能的缺失成分及其异常 表现 TOT 训练强调主动参与有控制性的运动训练,并 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还要 有一定且的积累,这样才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 功能重建。
TOT的训练模式
制定TOT训练计划 (1)了解正常活动,分析运动表现; (2)制定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以实现功能性目标; (3)任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强调任务的趣味性; (5)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
TOT治疗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
可改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可改善运动协调性、运动功能性 可改善心肺功能 可改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可提高功能独立性
TOT治疗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
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 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 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制定训练计划 (1)了解正常活动,分析运动表现; (2)制定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以实现功能性目标; (3)任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强调任务的趣味性; (5)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
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任务分解训练 (移动活动训练项目每天1 次,每次40min,每周5d, 3个月为一个疗程)
案例分析
训练成果
经过6周的训练后,孩子可以完成既定目标 GMFM评分前后对比 治疗前:维度D 站 71.8% 维度E 走跑和跳 56.9% 治疗后:维度D 站 82% 维度E 走跑和跳 65% 主要提升能力:单腿负重和步行能力
参考文献:
庞伟 李 鑫 范艳萍 《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 庞 伟 李 鑫 范艳萍 陈 禹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 》 陈才 杨少华 张华 洪芳芳 廖晓宇 叶化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都天慧 黄真 《任务导向性训练及情景聚焦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运用》 李鑫 庞伟 范艳萍 赵彦博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移动功能疗效研究》
案例介绍
家长和小孩的需求
• 小孩希望自己在室内外可以自由的玩耍
• 父母希望独自行走,且希望步行稳定,步速可稍快些
案例介绍
• 我们结合儿童和/或家长的愿望/需求进行相关性的能力(任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