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树》教学案

合集下载

悬崖边的树 优秀教案

悬崖边的树 优秀教案

悬崖边的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诗意,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落实方式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3分钟)我们每次上下学都会看到路旁或繁荣茂盛,或秋叶满街等各种各样风姿的树,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悬崖边上的树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吧?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悬崖峭壁上傲然耸立着一棵树,那是什么感觉?有谁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引导)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各自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悬崖上的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描绘悬崖上的树的。

二、研读目标(2分钟)请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感受,教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板书课题和作者白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解读。

学生回答他们了解的部分,教师补充,在幻灯片上予以展示。

白板展示字词音义,全班核对,朗读,加深记忆。

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先独立思考,之后小组交流讨论以下问题,请学生展示,其他组补充,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引起学生的思考,间接引入本课课题。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对作者的系统性认识,积累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归纳总结,搜集信息和积累材料的能力。

整体感知这首诗。

培养学生合三、自主学习(10分钟)(一)检查预习情况,包括作者、背景和字词。

(二)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标题中给出的意象是什么?2.树的生长地点在哪里?3.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它具有怎样的品质?(三)再读课文1.学生听读配乐朗诵。

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

2.组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通读全文。

3.检查听读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读比赛。

要求学生读出孤独、寂寞、自信、乐观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20分钟)(一)三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二)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中“奇异的风”指的是什么风?2.风本来就没有形状,为什么诗中提到:“在树的弯曲的身体里,留下了风的形状”,如何理解这句话?3.作者是用什么写作手法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喧哗()寂寞()倔强()()飞翔()2.默写诗的第3节。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了解中国新诗的表达主题和表达手法;•理解《悬崖边的树》的内涵和意义;•能够分析并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悬崖边的树》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

三、教学难点•了解中国新诗的表达主题和表达手法;•能够分析并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课文阅读五、教学内容1. 《悬崖边的树》红黄绿三色光,散作千层石上,疑是风落林空,或雨迎岫来动。

当初认得几多,悬崖绝壁难描,坐看云起涌峰,眉间心上皆高。

2. 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韵律:平水韵、双声韵、上声韵•格式: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绝句、律诗六、教学步骤1. 导入放映一段《悬崖边的树》的录音或朗诵,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艺术美。

让学生自己品读这首诗,并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2. 阅读通过老师讲授和课本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自己尝试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讲解这首诗。

3. 分析让学生分析《悬崖边的树》这首诗的韵律与格式,理解这张诗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一起来分析。

可以在课后安排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评价•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笔记•作业八、教学总结本课主要讲授《悬崖边的树》这首中国新诗,目的是将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与《悬崖边的树》这首诗骨骼相连,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新诗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本课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悬崖边的树》一、教材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认识散文的作用及其重要性;2.理解散文《悬崖边的树》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散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4.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读前预测、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绘画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3.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3.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物,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内容:散文《悬崖边的树》;2.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图片等;学生用品:笔、纸、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1.大声朗读散文《悬崖边的树》。

2.引导学生观察课前的一张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张图片的感受和猜想。

Step 2:阅读教材(30分钟)1.分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读员,朗读散文并解析生词、短语。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意义:c.通过这篇散文,你有何感受和思考?Step 3:开展多样化的活动(2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b.对于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与表达。

2.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借助于课件上的图片和音频资源。

Step 4:绘画表达活动(3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散文中描述的悬崖边的树的特点;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用绘画工具在纸上表达自己对悬崖边的树的描绘;3.学生可以在绘画中表达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现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探讨《悬崖边的树》在诗人的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1.2 作者介绍简介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悬崖边的树》的核心主题。

探讨诗歌对社会、人生和个人情感的反映。

2.2 诗歌意象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等。

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章节、韵律、节奏等。

探讨结构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3.2 语言特色赏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诗歌表现力的贡献。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4.1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考。

4.2 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韵律美、意象美等。

探讨诗歌对读者的审美启迪和审美享受。

第五章:诗歌的当代意义与启示5.1 当代意义分析《悬崖边的树》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探讨诗歌对当代读者的启示和教益。

5.2 启示总结诗歌给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教益。

强调诗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歌内容概述总结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事件。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情节和转折点。

6.2 深入解读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进行深入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七章:诗歌创作技巧与艺术特色7.1 创作技巧探讨诗人使用的创作技巧,如象征、暗示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7.2 艺术特色赏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之处。

讨论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诗歌的批评与评价8.1 文学批评介绍《悬崖边的树》在文学批评界的评价和解读。

分析不同批评家和学者的观点和评价。

8.2 读者评价探讨读者对《悬崖边的树》的接受和评价。

分析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认同的原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6 悬崖边的树》word教案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6 悬崖边的树》word教案 (1)

悬崖边的树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材分析:
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革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本诗以树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的斗争为线索,表现了乐观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分为三节,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树的形象。

悬崖边的树历尽艰辛,饱受风雨的吹掠,但它坚韧而倔强,艰难的站立,更可贵的是它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

教学策略:诵读法
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听读要
突破本课难
个词?联系诗
诗写树其实
“展翅飞翔”展望了树
用。

融入字里行间
验、感悟、欣赏
板书设计:
悬崖边的树
曾卓

教学反思:
诗歌的教学一定要把读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为此本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提高。

由于学生对写作背景的情况了解较少,在课前还可有目的让学生去搜集、了解“文革”时期的情况,以便加深对作品感情的理解。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上册《悬崖边的树》教案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上册《悬崖边的树》教案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上册《悬崖边的树》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本诗含蓄、凝炼的语言。

2、积累词语,诵读诗歌,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3、学习悬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领悟直面磨难、坚强不屈、执着追求的勇士的形象。

一、导入听到“悬崖”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画面?很高很险,恐怖、惊险,害怕。

大家想想,生长在悬崖边的树可能会经历些什么呢?风大了可能被摧毁掉入深渊。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诗人曾卓的一首现代诗《悬崖边的树》,去看看这棵树经历了哪些磨难。

二、走近作者曾卓(1922~20xx),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

1922年出生于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

1950年先后任教于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

他14岁开始写作,17岁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诗人。

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年诗人因被卷入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

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直到1980年诗人才获得解放,整整做了25年的囚犯。

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老水手的歌》等。

曾卓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他的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孤苦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曾卓于20xx年4月10日因病逝世,他的临终遗言是:“我爱你们,谢谢你们”,“这一切都很好,这一切都很美”,“我没有被打败”。

三、了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正直而又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初中语文辅导九年级语文下册《悬崖边的树》教案

初中语文辅导九年级语文下册《悬崖边的树》教案

教师出示本课学 习目标,并从学 习方法上加以指 导。
多媒体课件播放 介绍作者及背景 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 等相关知识,并 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直到 1980 年诗人才获得解放, 要求学生识记要 整整做了 25 年的囚犯。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等。 点。 、 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 年诗人因被卷入 (二)了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 1970 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 革命”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 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 的信念与追求。 (三)朗读诗歌(听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1.给生字注音。 喧哗 xuān huá 倔强 jué jìang .. .. 2.注意句子的节奏。 3.感知本诗所描绘的内容。 (四)概括各节大意。 教师范读,并要 求学生给生字注 音,划分节奏
自主练习,回 答明确。
小结诗歌,并对 学生进行思想教 育。 布置练习题,个 别指导。
回顾感悟,受到 思想的启迪。 学生书面练习
作业设置 教 学 反 思 检查 签阅
1.课后朗读诗歌。2.完成《配套练习册》阅读题目。 等级评价 (A/B/C/D)
第 周,应备 评价:
课时 实备 时间:
课时,共
课时 签查(盖章) :
京翰教育北京家教辅导-开设全国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班 课 题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法 选择 课前 准备 教 学 时 数 悬岩边的树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词语,诵读诗歌,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 意义。 2、方法与过程:反复诵读,自主学习,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悬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难点:理解“象征”的写法。 学导式教学法、诵读法

最新整理《悬崖边的树》教案(表格式)

最新整理《悬崖边的树》教案(表格式)

最新整理《悬崖边的树》教案(表格式)课题《悬崖边上的树》 ; ;课型 ; 新授 ; ; ; ; ;课时 ; ; 1 ; ;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曾卓的经历。

2、把握现代诗歌含蓄、凝炼、生动、形象的艺术特点。

3、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导航1、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

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境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2、本课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曾卓,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

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2.本诗写树其实是写人,第二节描绘了树的神态、处境,请摘出相关的语句:写树的神态:;写树的处境:;3.根据诗的第二节,你分析一下,树代表哪一类人?;;4.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什么观点?;。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现代诗歌《悬崖边的树》,通过诗歌欣赏,感受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1.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对现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经验,共同探讨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师讲解介绍诗人顾城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分享个人了解,共同了解更多关于顾城及其作品的信息。

第三章:诗歌结构分析3.1 教师讲解分析《悬崖边的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3.2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结构特点,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意象解析4.1 教师讲解详细解读《悬崖边的树》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等,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4.2 学生互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探讨诗歌意象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第五章:情感主题探讨5.1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如生命、爱情、自由等。

5.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六章:创作手法分析6.1 教师讲解分析《悬崖边的树》的创作手法,如象征、隐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思想和情感。

6.2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一首运用这些手法的短诗。

第七章:诗歌鉴赏与批评7.1 教师讲解介绍诗歌鉴赏与批评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和情感等。

7.2 学生互动学生运用所学鉴赏与批评方法,对《悬崖边的树》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欣赏8.1 教师讲解推荐与《悬崖边的树》相似的现代诗歌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丰富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8.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拓展阅读的成果,互相推荐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

第九章:课堂小结与反思9.1 教师讲解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作者xxxx------------------------------------------日期xxxx《悬崖边的树》教案河北省宜安镇中学七年级语文教研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导语设计:《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强者,类似的人很多,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我生活的故事》作者海伦凯勒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沉淀了他们对于艰难生活的理解和解读。

河蚌磨砺成珠,是要经历一番苦难的。

今天我们来感受经历风暴摧残的一棵树(板书——悬崖边的树)。

二、走近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悬崖.(yá)孤独寂.(jì)寞倔(jǘe)强(jiàng)2.学生自读:讨论:初读此诗时头脑中定格怎样一幅画面?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教师明确:读完《悬崖边的树》,我们的脑海中会定格着一幅画:空旷的草原的尽头,一棵树独处悬崖边。

似将跌近深谷,又像展翅飞翔!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然而这道奇特的风景异常清晰。

3.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曾卓,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

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革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结合作者及其经历再读:尝试划分诗歌节拍,感受诗歌感情基调。

(孤独、寂寞、倔强、乐观)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拍,重音。

悬崖边的树教案

悬崖边的树教案

悬崖边的树——曾卓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握诗歌的主旨,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材分析: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革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本诗以树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的斗争为线索,表现了乐观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分为三节,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树的形象。

悬崖边的树历尽艰辛,饱受风雨的吹掠,但它坚韧而倔强,艰难的站立,更可贵的是它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

学情分析:《悬崖边的树》是初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

在此之前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这类题材的文章,所以我认为学习本科最重要的是学生要乐于接受诗歌,然后才能够接受诗歌。

学生也只有从诗歌的激情中,才能去发现,去陶醉。

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而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他们最需要现代诗的滋养。

教学策略:诵读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每次上下学都会看到路旁或繁荣茂盛,或秋叶满街等各种各样风姿的树,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悬崖边上的树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吧?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悬崖峭壁上傲然耸立着一棵树,那是什么感觉?有谁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引导)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各自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悬崖上的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描绘悬崖上的树的。

二、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包括作者、背景和字词。

2、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标题中给出的意象是什么?(2)树的生长地点在哪里?(3)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它具有怎样的品质?三、品读课文(1)学生听读、朗诵。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悬崖边的树》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悬崖边的树的景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提出对悬崖边的树的印象和问题。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主题和信息。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分析诗歌中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口头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帮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诗、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灵感,引导学生发挥创意。

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内容和经验。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回顾和总结诗歌的意义、主题和自己的学习体验。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分享自己的总结和评价。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悬崖边的树》教案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悬崖边的树》教案

《悬崖边的树》学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背诵全诗。

2、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曾卓的经历。

3、学习这首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诗中树这一形象的内涵。

4、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无悔的人生追求,感受其人格的高尚。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导入: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了诗歌单元的学习了。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既有形象鲜明,语言精炼的现代诗,又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体诗,它们或抒情,或叙事,有的给人启迪,有的催人奋进。

让我们一起去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吧!现在我们就来欣赏26课《悬崖边的树》。

预习导学:1、诗歌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以前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来欣赏诗歌的?跟大家交流一下吧!2、了解作者与作品:曾卓,原名曾庆冠,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

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的歌》《白色花》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3、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本诗创作于1970年,诗人借助悬崖边艰难生长的一棵树,讴歌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遭受厄运时、孤独、寂寞、含冤受屈的情况下,仍不甘沉沦,倔强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4、朗读是学好诗歌的关键一环。

现在请你自由朗读,一直到熟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目标吧!同时,完成以下几道小题。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喧.哗()飞翔.()倔.强( )悬.崖()倾.听()弯曲.()即.将()跌.进()曾卓.()②、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悬崖边的树》的背景及作者生平和创作意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诗人顾城及其作品《悬崖边的树》。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1.4 教学步骤展示顾城的生平图片和诗作,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悬崖边的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二章:诗歌意象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果实”等。

探讨这些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分析每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探讨诗歌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如生命的选择、自由的意义等。

分析诗歌如何通过具体意象和情感表达这些主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如何通过具体意象和情感表达主题。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探讨这些艺术特色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诗歌内容
突破本课难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审查
意见
签字:年月日
课题______《悬崖边的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备教师
冯国荣
参与教师
初三语文组
审核人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本诗以树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的斗争为线索,表现了乐观豁达的心态。整首诗分为三节,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树的形象。悬崖边的树历尽艰辛,饱受风雨的吹掠,但它坚韧而倔强,艰难的站立,更可贵的是它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
三、【自主学习】(10)分钟
指导学生朗读:
1.齐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注意诗句的节奏。
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方法
讲读法
准备
导学过程
导学设计
补充完善
一、【导入】(2)分钟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诗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体诗,今天我们学习当代诗人曾卓的一首现代诗《悬崖边的树》。
二、【预习自测】(5)分钟
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革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2.本诗写树其实是写人,第二节描绘了树的神态、处境,请你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树代表了哪一类人?
3.结尾两句,作者以“倾跌进深谷”和“展翅飞翔”展望了树的两种可能的结局。你如何理解这两种结局?
五、【拓展提升】(5)分钟
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作者经常借某物来喻义,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能更好地体现文学作品的含蓄美,更有力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2.指导有感情朗读,提醒学生结合作者融入字里行间的感情,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朗读的重音。
3.指导配乐朗读。
四、【交流展示】(13)分钟
1.树植根于大地,除非是连根拔起,否则是不会被风吹走的。然而在诗中,树却被风吹到了悬崖边,而且站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印证第一节诗中的哪个词?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你想到了什么?
六、【当堂检测】(5)分钟
1、指导有感情朗读,提醒学生结合作者融入字里行间的感情,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朗读的重音。
2、集优方案P.1.2.3
七、【课堂总结】(5)分钟
1、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情况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背景介绍。
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