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及策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及策略研究

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失范现象很突出,这对于学术界的发展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都是极为不利的。该文分析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深刻剖析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应对策略。

标签: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

研究生是我国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主力军,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科研成果能否高质量的产生,研究生整体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只有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整体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水平,我国的科研水平才能逐年提高。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已不容忽视,“这些行为和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一、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问题的主要表现

1.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

研究生在读研读博期间不读书不肯下苦功夫钻研学术,往往表现为学术功底浅薄,撰写论文很吃劲,很困难,于是在发表学术论文或撰写碩博论文表现为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或者东拼西凑,“剪刀加浆糊”,应付了事;或者有的直接搬用他人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有的引用他人的学术成果不标明出处、来源等。

2.编造篡改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是提升科研成果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可靠。任何科学实验数据都来不得虚假捏造和伪造。而有些研究生缺乏吃苦耐劳肯于钻研精神,不甘于在实验室进行枯燥试验和研究,以不实的态度、敷衍塞责地对待实验,致使实验数据获取不合理不准确。为了完成导师交给的实验任务或论文写作,只得“借鉴”引用他人的实验数据进行简单修改、删减、伪造实验数据,然后变成自己论文的数据,以蒙混过关。这种不负责任的科学研究态度是坚决要不得的,也是不道德的,长此以往,对于我国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危害是极大的。

3.论文请他人代写或署名混乱

国内多数高校明确规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方能参加论文答辩。有的研究生为完成在读书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任务,在发表论文时相互署名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家相互署名,既可以分摊版面费,又可以缓解

经济压力。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多发生在师生之间,有的导师没有亲自指导学生的论文,而硬要在学生发表的论文上署名,也有的学生借着导师的名义靠着导师的名气容易发表论文,所以把导师作为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这也成为学术届约定俗成的规矩。更主要的有的研究生因学术功底不深厚,自身科研能力较低,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论文发表数量或无法完成学术毕业论文写作,只好花钱请他人代劳。往往写篇硕博论文都有明码标价,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术界的学术道德风气,必须明令禁止。

4.随意杜撰参考文献,不诚实利用他人成果

学术研究只有建立在前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探索和前行,才能扎扎实实取得科学研究成果。而有的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学术态度不端正,对所学学科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不肯于钻研,不深入进行探究和思考,只紧紧停留在学术研究的表面,因此,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表现为对待论文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引用他人成果时未列出阅读书目、参考文献、注释,甚至有的对参考文献做了一些修改,对别人的实验成果或实验数据进行改头换面,不加注释,这种做法令学术界所唾弃。

5.一稿多投、多发

许多学校对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有的研究生为了达到论文发表数量,往往采取一稿多投,或者将同样内容的论文稍微修改,投到别处增加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一稿多投多发在高校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原因探究

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养成的良好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不仅对其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对于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整体科研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研究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原因,对扭转目前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学术道德教育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在个别领域中存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学术地位评价、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在学术上的不诚信行为,导致了某些个别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学术行为规范扭曲。另外,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大多时候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往往忽略学术道德诚信培养和教育,或者对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导致了研究生不能全面理解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不能很好将学术道德植根于心中,学术诚信行为习惯没有很好养成。即便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加强教育管理培养,有些研究生本人也不重视,觉得一稿多投、借鉴使用别人的成果、篡改实验数据,请别人代写

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习以为常理所应当,再加之研究生缺乏严谨求实的科研探索精神,为了完成学业获得文凭,只好抱着侥幸的心理投机取巧照抄照搬不劳而获。

2.导师自身存在的不诚信行为也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导师是学生心目中为人师表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别导师自身也存在弄虚作假、学术浮夸、投机取巧、抄袭剽窃等情况,直接间接影响到自己指导的学生,这种学术道德不端行为严重败坏了学校严谨治学的学术道德风气,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导师的这种学术腐败对研究生起到了极坏的“示范作用”,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可想而知,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泡沫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种不良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纠正。3.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是激发研究生内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然而,有些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评价存在一些误区。明确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获得文凭,本身想法和初衷是对的,也是激发研究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手段和评价方式,但有时往往忽视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出现了只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有些学校对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也要以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多少为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高度紧张的压力感,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想要顺利预期在规定时间内毕业,就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多发文章,有些学生甚至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出现学术道德缺失现象。中科院博士生导师王铮研究员认为:“在这种制度下,研究生们整天为期刊论文投稿发愁,老实一点儿的学生,一稿两投或三投,在研究生期间就学习了学术腐败,聪明一点儿的学生,开始拉关系,走后门,可以说,现有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道德的沦丧” 。因此,加强学术评价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4.学术道德失范机制惩罚不到位

目前,国内高校绝大多数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道德缺失现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惩罚机制和明文规定(除对各种考试作弊有较严厉的惩罚措施外),基本停留在惩戒的层面上。“由于缺乏健全的学术道德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评估机制,对一些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很难制裁。如各高校对于作业抄袭或编造实验数据的学生一般都无法处理”〔2〕。这样的学术机制很难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上惩戒到位,“当学术造假者的预期收益远大于成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学术不诚信行为”〔3〕。

5.研究生自身素质和修养程度不高

学术道德学术研究的第一特征是科学性、严谨性和严肃性,“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学术活动中,研究生必须做到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辛,勇于攀登,这是学术研究者的内在动力和要求,也是学术诚信的本质特征。有些研究生在学术道德上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