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领域问题的思考.doc
关于基础教育“差生”问题的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差生”问题的思考作者:赵继霞吴明江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8期摘要:随着应试教育的施行以及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差生”问题日益凸显。
加之市场经济逐利性原则已经泛化到学校并随着我国居民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差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差生”问题从出现至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其相关的有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因素。
仅从学校教育和家庭因素中的主导者教师和家长这个角度进行剖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差生;教师;家长一、从教师和家长维度分析“差生”怎么来随着我国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核心。
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攀比”之风。
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业成绩也成为这股“攀比”之风的唯一标准。
应试教育被理解成以排名和分数为目的的教育。
故笔者认为,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谋杀”,而被“谋杀”的人就是所谓的“差生”,“凶手”就是教师和家长。
应试教育虽然有一些弊端,但其本身是并无问题的,由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为因素等将应试教育的弊端扩大化,进而人为地将应试教育的主要目的变为了以排名和分数为目的的教育。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个体与个体之间本生存在着差异,那么,在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总有那么一些孩子在初级阶段或者是中期阶段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制度,尤其是评价制度,有些甚至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无法适应的这些孩子被老师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孩子在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之后,家长紧接着也会给孩子判“不争气、没出息、笨、不听话……”等刑。
这样教师和家长就不谋而合地一起策划并执行着这一场对所谓“差生”的“谋杀”。
二、“差生”真的“差”吗根据全国少工委统计,现阶段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被贴上这样标签的孩子占所有学生总数的六分之一,也就是将近五千万的学生,相当于一个法国或者是十个瑞士的人口,这个数字反映出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
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当前的基础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本文将就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从学校教育质量、教学方法、学生压力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校教育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是衡量基础教育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当前一些学校存在着教学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些老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教学水平较低,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同时,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一些优质学校资源丰富,但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管,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降低。
因此,我们需要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学生压力近年来,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这主要源自家长和社会的期望过高。
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学业负担,同时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课外活动,以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然而,这种过度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对待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他们的负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四、教师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关键。
然而,当前一些地区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
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同时,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也相对较低,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从教或者流失到其他行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在当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对于基础教育若干热点问题的思考
对于基础教育若干热点问题的思考一、义务教育改革义务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有分析认为,真正开展义务教育改革,必须破除义务教育存在的九大短板。
首先,要愿景共识。
义务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必须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要明确工作性质、使命意义和目标任务,集中精力发展一个全国定位的义务教育发展思路。
其次,要改革办学模式。
义务教育必须摆脱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重视办学模式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出积极改革实施义务教育的办学路径,促进培养学生系统跨越性思维能力的实施。
第三,要强化资源配置。
要有规划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布局的效率,做好资源的筹措和投入,减少资源短缺或浪费现象,活跃社会对教育的热情,改善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
第四,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必须从教师队伍组建、教材建设、设施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严格控制和督促学校实施标准化运行,确保义务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教师培养教育的本质是把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促进教师培养恰如其分地占据教育改革重要地位。
要强化教师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全面的培养计划,及时评估教师培养质量,二是准确把握教师培养方向,要积极评价研究生培养情况,提高教师师德模范水平,三是实施奖励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师的奖励力度,四是提供科学的教师发展机会,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理论及制度框架,五是加大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观念。
三、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课程组织、教学实践、专业培训等方面。
要促进课程改革,一是继续完善课程体系,把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学习的多元化;二是完善教学方式,提倡多元化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自主、多元化的综合素养;三是加强对课程研究和实施的调研,开展课程建设,将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成果和经验转化为实际教育实践;四是加强教师的学术研究,适时组织教师学术圆桌会议,实施跨学科教学;五是增加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加强专业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建立成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实施困难问题的思考
教育阶段 的课程体系 ,并 以必修课 和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丰富 的学 习内容和资源。而教材 内容的选择又以“ 贴近学生 , 贴近生 活, 贴近实际” 为原则 , 因此新课程体系 中各 个选修模块 的知识
对 学 生 的发 展 都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因此 ,根据 新 课 程 的课 程 理 念 和新课程 的教学理念 ,完成必修模块和学生选择 的选修模块的 原 因的影 响 . 生 了课 程 结 构 的合 理 性 和 课 程 实施 的 困难 , 产 而解 教学任务是保证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决 这 一 问题 对 于 促 进基 础 教 育的 课 程 改革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程课程结 构设计的初衷 。新课程 关 键 词 : 程 结 构 必修 课 选 修 课 合 理性 实施 困难 课 要求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 。生命价值观要求教育者尊 重学生的生命 , 关怀学生 的生命 , 理解学生 的生命 , 提升学生的 基础教育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实行必 生命 。尊重学生的生命 , 体现在尊重学生生命 的独特性 , 尊重学 修课和选修课 的课程设置模式 。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 生动的个性追求 、 丰富的兴趣爱好 。新课程 两种不同性质 的课程。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完成 的学习过程 和任 的课程结构 、丰富的选修课内容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学 习 务, 选修课则依据学生兴趣爱好 和发展方 向选择的课程 , 选定之 发展 的平 台,学生完全可 以根据 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 自己的课 后成为学生必须完成的学 习任务 。这种课程结构形式改变 了我 程进行学 习, 这无疑是 在保证学生科学发展 的基础上 , 促进学生 国基础教育单一课 程结构 的传统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 的学 习内 个 性 化 发 展 的重 要 契 机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下对于基础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下对于基础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教育部发布的一份关于学生素养培养的重要文件,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这一框架下,基础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下面就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素养等方面,对基础教育问题进行思考与建议。
一、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建议。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议学校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我们建议学校在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的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通过分析、评价和判断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的能力。
我们建议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质疑和辨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对此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建议在基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去解决,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离不开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建议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基础教育的思考
对基础教育的思考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键阶段。
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以及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首先,基础教育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授课和书面作业,对于基础知识的传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训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团队合作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潜能,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和专业能力,了解和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指导。
第三,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实验课、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等。
同时,引入更多的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调整和改进。
例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加强学校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利用新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探讨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和完善教育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与发展的思考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与发展的思考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须明确转型变革方向,厘清创新发展思路。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与变革的重点,即在价值取向上,从关注“育分”转向全面“育人”;在基本功能上,进一步强化“服务”与“引领”;在重点内容上,突破“研教”,关注“研学”,关注教育整体;在研究范式上,从基于“经验”转向更多基于“证据”;在组织形态上,从凸显“个人”转向更加依靠“团队”。
同时,强调在明晰职能、凝聚认识、重构内容、创新方式、完善体系、提升队伍六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四大基本任务,为基础教育教研转型变革和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基础教育要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素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深化课程改革、支持学习方式变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
对此,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须明确转型变革方向,厘清创新发展思路,回答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研何为”的时代命题。
一、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入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面临着“新优势”“新模式”“新动能”“新赛道”的“四新”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是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基础教育教研应凸显新优势。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
在面向2035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针对当前课程整体育人实践与目标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还需进一步清晰内涵、提高质量,课程建设与实施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跨学科、跨主题以及融合课、项目式学习、师生共同开展实践活动等供给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的一体化提升还需进一步强化等问题,教研部门应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优势和优秀的传统经验,使之提升为支撑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优势。
对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问题的思考
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具体的集团化办学事项。但应 做好健全机制 (如财政投入机制) 和监管的工作 (如 违规招生行为) ,对于集团化办学中出现的苗头性问 题,及时反应处理。第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基 础教育均衡发展,集团化作为推进均衡的一个方面可 以继续探索,但不应成为唯一手段,将全部力量都投 入到集团化办学中去。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着眼 于推动未纳入教育集团学校的多元化发展、内涵发 展。第三,加大教育管理的去行政化力度。我国政府 在简政放权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政府仍然管理 一些不该管的束缚生产力的事,教育行政部门尤甚。 在教育管理去行政化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 种途径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职能转变。 教育集团方面,在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着力 点: 一是发挥标准化管理的优势,避免集团管理“行 政化” 。集团管理有其天然的优势,如管理决策、财 务控制、目标管理、综合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教学 研究、教学服务等方面都更为专业。这些优势应该被 充分发挥,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集团治理 的效率。同时,集团中的龙头学校,与其他学校之 间,应该是平等关系,并非兼并后的隶属关系,龙头 学校不应向其他学校发布行政命令。集团内各学校之 间应多样化发展,既共享资源、统一管理,又各有优 势、共同发展 (即管理集团化,发展多样化) 。 二是通过明确目标,建立机制,达到集团内学校 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 标追求,更能够达到文化和理念上的互相认同,教育 集团中的各个学校,都应明确集团化发展的核心任 务,由此达成良性互动的认识基础。另一方面,集团 要有统一的互惠互动机制设计,包括师资的流动、课 程的共同开发、办学经验和教研成果的交流、教育教 学设施的互补等,这是集团内学校间良性互动的制度 保障。由此,实现共同发展,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 做出贡献。 三是对信息技术的影响要更加重视。集团化办学 区域分散所带来的管理、联系等信息交流问题,在现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但书本知识和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提“中小学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却应当慎重。
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在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时,结合读到的一些有关本次课程改革的文章、专着和演讲稿,笔者对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肤浅的想法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一、这次建国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空前深刻的变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教育革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未有的。
《纲要》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方针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现行课程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
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文章和讲话中,本次课程改革被描述成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好像现行课程什么都不是了,原有优势“没有用”了,有的甚至说现行的教育和课程只是在“非人性地加工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是在“向学生舞动美丽的肥皂泡”,因而本次课程改革就成了“必然发生的革命”。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较少,经济较为落后等原因,导致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少数民族在这些地区的比例较高,他们通常面临着语言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挑战,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在这些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校外辅导资源匮乏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满意度较低。
这些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如何改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培训水平,优化教育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其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探讨科技手段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为改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推动国家教育公平发展、减少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现象做出一定贡献。
2. 正文2.1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基础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这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建设滞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条件较差。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资源和生活保障,影响学习积极性。
师生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教学效果不佳。
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学生出勤率低。
在这些困难面前,政府需要加大对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现象的思考论文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现象的思考论文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感知它、认识它;教育现象又是纷繁复杂的,只有被人们议论,评说,看做是一个“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课程,教育制度,教育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等。
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以教育问题和假设为前提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它是思维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的结果。
据此我整理了以下几点教育问题: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
我想主要原因有下几个方面:1 .社会二元化结构和竞争的加剧。
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
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
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
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
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
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
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
3 .传统文化的原因。
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基石。
然而,近年来我们也不可忽视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过重负担、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及评价体系不科学等。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案。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面广度而忽视了深度,导致学生缺乏对核心概念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此外,传统科目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思考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建议通过减少课程数量、加大交叉学科设置来优化课程结构。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引入物理实验,或者在语文课上进行历史文化解读等。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跨学科领域中思考,并提高他们整体把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过重负担我国基础教育下存在着过重负担的问题。
学生需要背诵大量课文、完成大量作业和参加各种培训班,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锻炼身体和发展兴趣爱好。
我们鼓励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减少学生的负担。
学校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作业、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减轻学生压力。
同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并且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奖励,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基础教育中还存在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另外,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缺乏创新意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议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专业化培训机会,并鼓励优秀教师进入基础教育岗位。
此外,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以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评价体系不科学当前基础教育中的评价体系更注重知识记忆与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这种评价模式导致了应试教育的盛行,使得一些学生过分追逐分数而忽略了真正的学习乐趣和潜力发展。
为了改进评价体系,我们建议建立多元化、包容性的评价机制。
学习型社会创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12页word文档
学习型社会创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建立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当前盛行的国际潮流。
在这种国际研究背景下,我国学术界围绕“学习型社会”理念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涉及学习型社会的概念、要义、基础、特征以及教育改革策略等,而教育改革策略又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基础教育以外的领域。
这与基础教育在学习型社会里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
因此,本文拟就该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学习型社会”一词最早是从英文“Learning society”翻译而来。
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学者哈钦斯在其著作《The Learning Society》中对当时美国社会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产生了质疑,提出要变革人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创立“学习型社会”。
“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
除此以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
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并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和成功的社会”。
这是哈钦斯着眼于人、人性以及人生的真正价值――“贤、乐、善”的培养和实现来构建这种未来教育和社会的理念。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人类一次受教育终身享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一方面。
人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另一方面也要求社会能提供充足的条件来满足这一需求。
总之,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型社会理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学者们突破了哈钦斯单纯从人的角度来思考的模式,把学习型社会与人、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重新诠释。
但由于学习型社会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一个不断形成中的社会,所以截至目前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
目前学者们对学习型社会的定义主要侧重于对其特征、实现条件等的描述。
在这众多的描述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的相关论述得到了比较高的认可。
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效,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学校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标签:基础教育学校管理问题对策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学校管理提供了软件与硬件上的支持。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制度上都更加合理,但是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1 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①学校管理者管理的综合素质不高。
学校管理者是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的直接制定者与决策者,学校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学校管理质量的高低,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相应的人格魅力不能对学校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他们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地管理手段,尤其是对待一些矛盾比较突出、具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②教育评估制度不科学。
教育评估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当前学校在进行教育评估工作时,其工作方式存在许多的问题:第一教育评估采取的考核标准不科学,许多学校对教育评估的分析依据还是集中在以结果为主要依据,而忽视评估过程,其结果就是造成学校管理不能有效地对评估过程进行有效管理,造成教育评估失去了其真实目的;第二评估注重形式而忽视教育实际工作,学校在教育评估时考察的重点就是对教育材料的分析,主要看材料是否齐全、是否完整,而忽视教育实际工作;第三评估结果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对于评估排名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教育评估的结果就会高,这样的评估趋势必然会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
③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具体到地方由于受到地方利益保护的目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将更多地资金投入到重点学校,而忽视普通学校,结果造成普通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深化管理工作。
关于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思考
( - 在教 育教学 过程 中我 的思 考 -) 1 建立 个体度 量衡 , 行等 级分 层评 价 . 实
鲜明的学校办学特色 , 厚重 的学校校园文化等等都 是梧桐 树 的组成 部 分 。彩 凤 , 是 指各 级 领 导 的关 就
怀与 支持 , 会 的认 同 与认 可 , 长 的满 意 与配 合 。 社 家
衣穿、 有饭 吃 、 有房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上 看做是 幸 福 。 有
解决教师的困难就是排除教师热情工作的后顾
之忧 。首 先解 决 了教 师 的吃 饭 问题 , 建立 了标 准化
的食堂; 然后解决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 , 不能让教师 做无米之炊 ; 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 () 2 引领教 师 的职业 道德
大家对 科研还 很 陌生 , 一 次 听报 告 时 我甚 至在 笔 在 记本上 写道 : 学 教 师搞 科 研 —— 天 方 夜 谭 。记 得 小
主抓课题的肇云坤教授 , 加完课题研究后即兴写 参
收稿 日期 :O 2 5 2 2 1—O 一l 作者简介 : 国权 (9 7 ) 男 , 任 16 一 , 吉林长春人 , 长春市南关 区明珠小学校 , 特级教师 , 小学超高级教师 , 研究方向 : 管理 、 学校 学校德育。 任 秀荣 (9 9 ) 女 , 16 一 , 吉林长春人 , 长存朝阳区明德小学校 , 小学高级教师 , 研究方向 : 小学教育。
下 ,8与 9 . 什 么 区别 ? 而 等 级 分 却 把 它 分 成 9 75有
发展 的灵 魂 。学 校 领 导 班 子 共 同商 量 , 着 “ 起 本 高
点, 准, 高标 高质 量 , 特 色 ” 办 学原 则 , 们提 出 有 的 我
了“ 办现代 化学 校 , 创 办人 民满 意 教育 , 学 生全 面 促 发展 ” 的办学 目标 , 立 了 “ 人求 真 , 确 教 学做 真 人 ” , “ 育人无 小 事 , 处 不 课 堂 ” 办学 思 想 。把 “ 无 的 民主 和谐 , 责 求 美 ” 为 校 风 ; “ 行 一 致 , 奋 好 尽 作 把 言 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考(7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考(7篇)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一、信息技术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首先可以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网络信息技术变得日趋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均被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带给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其与课程改革计划充分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知识传播、获取、分享的渠道,无论对于教师的教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十分有益。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社区在线学习,方便灵活且实用。
其次可以深化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融入信息技术,让多媒体工具不再只有强化辅助学生学习的价值,而成为了教师在实践活动和学生在认知学习中有效的法宝,深化了其作用,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信息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发展趋势(一)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融合方式,丰富课程资源在网络信息时代,依据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与丰富多样性的优势,利用合理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资源进行整合与扩展,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内容的限制。
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
增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积极支持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从网络的视频、图片、电子书籍的等形式中获取课程内容,使学习不再是一种枯燥单调的过程。
网络信息技术以更加生动、丰富、直观的内容吸引着每一个学习者,让教学资源范围变得更加广阔。
例如: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以提供给学生在线课程学习的服务,使学生离开学校,同样能够随时随地获得课程信息与学习上的帮助。
同时教师也便于提供准确的教学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有效的教学质量反馈,进而持续调整教学方法,找出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
(二)丰富课程学习内容、构建多样学习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会严格地按照课程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们讲解,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的思考
学生 的探究 式学习 和创新 精 神是密 不可分 的。教学活
动 中若没有 学生积极主 动 的参 与 , 只是 被动地 接受学 习 , 就
不 能有效 培养 学生创新 精神 。因此 我们要创 设各种 机会 和
条件 , 进学生在教师 的指 导下 主动地 富有个 性地学 习 , 促 改
新一轮基础 教育课 程改革正在 广泛深入地进 行 , 革 I 改 E t
4 i 真思考 ,  ̄. k 实践 中及 时总结。要倡导教 育的科 学精 神 , 学过程 中要 强调 学生的 自主学 习能力 , 养学生探 究式 教 培 学习能力。为 了科 学推 进课程 改革 , 实施 中的教育教 学理念 、 学 内容、 法、 就 教 方 构建和谐教 育及教 师的专业发展 等
相 关 问题 进 行 了探 讨 与 研 究 。
di1.9 9 ji n 10 7 3 .0 0 0 . 3 o:0 3 6/.s .0 1— 8 62 1 .8 0 5 s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相 关 问 题 的 思 考
,
张 天 扬
( 黑龙江省 教育学院 教育教学研究 中心 , 哈尔滨 10 8 ) 5 0 0
摘
要 :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已在 全 国 范 围 内广 泛 开 展 , 取 得 了可 喜 成 效 。 改 革 中会 遇 到 许 多 问题 , 值 得 我 基 并 都
性 向来选择适合 自己发 展道路 的权 利。我们 要培养学 生创
教育 的新形势下进行 的。它的基本任务 是 , 服传统 教育的 克 弊病 , 调整 和改革基础教 育 的课 程体 系 、 结构 、 内容 , 建符 构 合 素质教育要求 的新 的基 础教 育 课程 体系 。它涉 及到 教育
基础教育的思考
基础教育的思考近年来,基础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基础教育的普遍认知还存在许多争议。
本文旨在对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反思,并探讨改进方法,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基础教育的成就与问题1. 成就基础教育在我国的实行以来,取得了许多值得骄傲的成就。
教育覆盖率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基础教育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问题然而,基础教育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过分注重知识灌输与考试成绩,培养了一大批缺乏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较大。
再次,存在严重的升学压力和过度竞争问题,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最后,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育教学水平不齐,这也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改进基础教育的方法与措施1. 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基础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体育锻炼、艺术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交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推进教育均衡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此外,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 减轻升学压力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
学校应该改变过度应试教育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家长也应该正确引导孩子,鼓励他们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不要只关注分数和升学。
4.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提高教师素质是改进基础教育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
与大学新生零距离——对基础教育的思考
他们 说 ,“ 中学 老师说 到了大学 很轻 松 ,怎么 还要学 ? ”看 来不是来求知 的、求学 的 ,而是来混学历 、混文凭 的。有 的 连课都不上 。所 以大学建立 了考勤制度 ,每节课要点名 ,记 分 ; 不作作业 ,逼急 了就抄别人 的 ,不动脑子 的抄 ; 考试不 及格就托人说情 ,给老 师送礼 ,说 的那些话没有 自尊 ,实在
青年与社 会
币 斗 教论坛
与大学新生零距离
— —
对基础教 育的思考
雷淑 芳
建工 系,陕西 西安 7 1 0 1 0 0 )
( 延安 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 摘 要】 初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在求知路上 出现 了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这些偏差随着升上大二、3 c 5 - . 等将逐步扩
大,最终 引起知识结构失稳 和价值观扭 曲等严重后果。如何在大学初期 深入基础教 育教 学,是 引人 深思的问题 。 【 关键词 】 厌 学;应试教育 ;素质 ;问 题 作 为一名 大学技术基础课 教师 ,每年给 大一新生上课 , 通过多年与学生 的相处我 了解 了大一新生 的一些想法 ,同时 也发现 了一些有关基础教育教学上 的问题 。 我感 到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三个 : 其一是厌学 。学生进入 大学本是求大学问的 、 学知识 、 学技能 、 提高人文素养的…… , 可相 当一部分 同学却 出现厌学 情绪 ,表现 为看见书就 头痛 ,
就是我们讲 的是三 ,练 的是二 ,考的是一 。就是我们讲的是 最多 的,这是一个最大 的集 ,其 中有一部分我们认为 比较重 要 的,就让学生做作业 ,做一些练习等等 ,然后到最后那个
考试 呢,我是考认为里面更重要 的一部分 ,所 以全部 的这个 测试 ( 或者升学考试题 )一定是有 已知答案 的,一定是反复 讲过 ,练过 的那一部 分。实际上 考的就是看 你记得牢不 牢 , 看你 记得是不是 精确 ,你记 得是不是特 别 …… 。 ”我较为认 同他 的观点 。现在 的教学过程基本是这样 的主导思想 。生怕 漏 掉内容 ,所 以题海战术 ,生 怕记得不 牢 ,所 以重 复练习 , 大海捞针式 的捞考试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推进全市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全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南京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南京教育学会决定在2019年9月开展优秀教育论文的评选工作,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文要求
1.内容要求
(1)关于基础教育领域问题的思考;
(2)关于课程改革及课程建设的认识及实践;
(3)关于学科教学方法的实践及探索。
2.形式要求
(1)研究报告;
(2)经验总结;
(3)教学随笔。
3.写作要求
(1)教育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贴近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2)主题突出,层次清晰,文风朴实,逻辑严密,言简意赅,表达生动。
二、论文分类
为了便于教育论文的登记、归档、查阅和评审工作,参评教育论文分为以下类别:
中学语文、小学语文、汉字学习研究、中学数学、小学数学、英语、思品教学、德育(包括班主任工作)、心理、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生物、科学、幼教、职教、信息技术教学、音乐、体育、美术、教育科研、教育管理、卫生保
健、小班化、做中学、特殊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其他(以上类别未涵盖的论文均包括在内)。
三、论文的征收与文本的要求
1.教育论文征收
2019年教育论文统一委托各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所)负责征收,市直属学校教科室负责征收本学校的参评论文。
2.文本的要求
此次评审为匿名评审,资料不能出现个人的姓名、单位等信息。
如违反此项规定,责任将由其个人自负。
3.注意事项
(1)不接收教师个人的直接报送;
(2)参评文章尚未发表或获奖;
(3)参评文章作者只限一人;
(4)每位老师只可参评一篇文章。
按照南京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规定,同一人同一时间参加同一部门的征文评选,只能有一篇文章获奖,以最高等次为算。
四、论文评审的程序和方法
本次评审采取逐级报送、匿名评审、择优评奖的方式,为确保申报工作顺利进行,现将程序通知如下:
1.校级论文的申报、评比
各参评教师在以下时段进行网上申报论文:2019年9月18日10点—2019年9月30日16点和2019年10月8日10点—2019年10月21日16点。
请各参评
教师提前做好准备,错时提交,避免提交阶段后期网络发生拥堵现象。
具体操作步骤详见:南京市2019年度优秀教育论文评选网上申报流程,网报成功后,打印《封面》和文稿,并上交学校教科室。
学校教科室组织专家根据教育论文评分标准(附件1)进行评审,并依据各区教师发展中心(区教科所)关于各校论文申报数量的要求,向区教师发展中心(区教科所)上报优秀校级论文,并填写上报目录(附件2)。
市直属学校组织专家根据教育论文评分标准(附件1)遴选出优秀的文章,并填写上报目录(附件3)。
其中,一等奖不超过上报到市级参评文章总数的20%,二等奖不超过上报到市级参评文章总数的30%,三等奖不超过上报到市级参评文章总数的50%。
如南京市第一中学上报市级参评文章总数为20篇,则上报文章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
2.区级优秀教育论文的申报、评比
各区教师发展中心(区教科所)于10月22日——10月24日,接受各校的优秀教育论文。
并在10月25日——10月31日期间根据论文评分标准(附件1)评审论文,遴选出优秀的论文报送至市教科所教师发展研究室。
各区上报市级总数见附录,其中,一等奖不超过上报到市级参评文章总数的20%,二等奖不超过上报到市级参评文章总数的30%,三等奖不超过上报到市级参评文章总数的50%。
如鼓楼区上报市级参评文章总数为590篇,则一等奖118篇、二等奖177篇、三等奖295篇。
3.市级教育论文申报、评比
各区、市各直属学校于11月1日——11月2日按要求向市教科所推选本区域优秀论文(各区、市各直属学校上报论文的具体数目见附录),各家上报论文总数不得突破上限数。
同时,请将所有上报论文的电子目录(附件3)传送至市教科所(邮箱地址:xxx),并按照得分情况对论文进行降序排列。
市教科所将于11月——12月开展市级优秀论文的初评、复评、总评工作。
五、评选结果公布
评审工作结束后,评选结果将在2019年12月31日上网公布,各区或直属学校统一于2020年5月到南京市教科所教师发展研究室领取获奖证书。
六、联系方式
网络操作问题请联系技术支持电话:xxx 服务QQ:xxx
七、其他注意事项
采取网络评审方式,不需要纸质文稿,请参评教师自留底稿。
注意网络登录密码的保存。
相关证书请妥善保管,遗失不补。
请各区教师发展中心(区教科所)、市直属学校接通知后,广泛宣传发动,认真做好有关工作,并将本通知及有关附件复印转发至有关学校和单位。
南京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南京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