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6、咬指甲癖
幼儿经常地、控制不住地将长出的手指甲 咬去,称为咬指甲癖。
(1)原因 1)因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
产生的。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 2)家长爱孩子,消除可致儿童心理紧 张的因素。
2)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与小朋友一起 游戏,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
(2)家庭因素: 学习和模仿 ; 家长对孩子的娇宠放纵
(3)环境因素 : 影视片; 社会暴力
对策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3)引导孩子合理宣泄情绪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6)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7)善用“转移注意”法 (8)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2) 患儿的父母也常有胆小怕事,过分谨慎和拘谨,缺乏自信心, 遇事迟疑不决,事后反复检查,过于克制自己,呆板,缺乏兴趣、爱好 等不良性格特征。
(3) 父母对孩子过于苟求,如对清洁卫生过分要求,生活中刻板的 规矩过多等,可能是诱发本症的原因。
(4) 孩子严重的疾病、外伤,突然受严惩的精神创伤,或长期处于 过度的精神紧张状态,精神负担过重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促使症状 出现。
症状
(1)强迫思考,包括某一个想法、冲动、观念、脑内浮现的 声音或感觉等。
(2)强迫行为,刻板地重复某一行为、收集或收藏某些没有 任何用处的东西等。
病因
儿童的先天素质、性格、父母不良性格的影响、教育方法不当等, 均与本症的发生有关。
(1)患儿病前常有过于严肃、拘谨、胆小、呆板、好思考、不活泼 的表现。
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2)培养儿童有规律的生活和规范行为 (3)药物治疗
用药前要进行详细的生理和神经系统检查,查明病因,再酌情用 药。

违背学龄前儿童发展规律的不当行为负面清单与纠正-深圳教育局

违背学龄前儿童发展规律的不当行为负面清单与纠正-深圳教育局

—3—
不当行为
具体表现
纠正指导措施
作业。
的教学活动和儿童自主的学习活动,注重挖掘幼儿园一
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
(一)一日活动 1. 儿童一日生活安排主要为各学科课程,包括拼 1.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 岁儿童学习与
安排不合理
音、识字、计算和英语等课程。
使 用 不 同 规 格 的 画 笔 等 ),持 续 锻 炼 手 眼 协 调 能 力 及
手的小肌肉能力,为正式书写奠定良好基础。
(三)超标准学 1. 教儿童学习 10 以上的口算、心算。
1. 按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数学认知的
习计算
2. 要求儿童用横式或竖式做计算题。
目标,为儿童提供较为全面的感知理解数、量、形,
统筹选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
要素作为幼儿园日常教学内容
(一)提前学习 1. 定期组织汉语拼音认读活动。
1. 不在幼儿园开展有关拼音的听、读、写活动。
拼音
2. 开展拼音书写描红等活动。
2. 示范标准普通话,帮助儿童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3. 要求家长(或幼儿园)购买统一的拼音教材、
教 育 政 策 ,加 强 学 习 ,开 阔 视 野 ,自 觉 纠 正“ 小 学 化 ”倾 向 ,从 学 习 环 境 创 设 、一 日 生 活 安 排 、教 学 内 容 选 择 、教 学
活动组织和儿童评价等方面着手,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真正有效的支持。
不当行为
具体表现
纠正指导措施
一 、 教 育 内 容 将学业知识的准备当成入学准备,以提前学习小学 注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 岁儿童学习与发
3. 要求儿童用描红本描写数字,完成书面加减法 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以及生活中数学应用等认知能

小学教育难题及其矫正计划清单

小学教育难题及其矫正计划清单

小学教育难题及其矫正计划清单问题背景小学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难题影响了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难题一:课程负担过重问题描述小学生的课程负担过重,研究任务繁重,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息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矫正计划清单- 减轻课程负担:对现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确保学生的研究时间和任务合理安排。

- 强化课程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减少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 保障学生休息时间:合理安排课间休息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难题二: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描述小学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导致教育机会的差异。

矫正计划清单-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 提供公平机会:建立完善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每个小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难题三: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描述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缺乏家庭教育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矫正计划清单- 家校合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 家庭教育培训: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育儿技能,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 社会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提供帮助和支持。

结论针对小学教育存在的难题,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上述矫正计划清单,从减轻课程负担、均衡教育资源和加强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善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

然而,有时候
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心理问题,这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可能的行为表现:
分离焦虑
- 对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异常敏感
- 拒绝离开父母或害怕被分离
- 可能出现大哭、抱着父母不放等行为
社交焦虑
- 在陌生人面前感到不安或害怕
- 避免与其他人互动
- 可能出现退缩、哭泣或躲避社交场合的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ADHD)
- 无法持续关注或完成任务
- 无法静坐或经常躁动
- 可能表现出易冲动、难以等待的行为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 社交交往困难,缺乏互动
- 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
- 可能表现出言语沟通困难或特定感觉的超敏感幼儿抑郁症
- 持续的悲伤、消沉或情绪低落
- 对活动或玩乐失去兴趣
- 可能出现不寻常的疲倦、食欲变化等行为
儿童焦虑症
- 持续的紧张、担忧或恐惧感
- 可能出现睡眠问题或肚子疼等身体不适
- 可能出现回避或逃避引起焦虑的情境的行为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行为表现,有助于家长、教师和保育人员能更好地识别并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

请注意,以上行为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一定存在某种心理问题,而是作为可能的指引。

如果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任何担忧,请与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咨询和帮助。

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进入学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这个阶段是孩子们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其中,逃避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指孩子试图回避或逃避一些他们不喜欢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还给父母和教育者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重点介绍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一、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积极的家庭氛围能够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减少逃避行为的发生。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1.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安全感;2.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增进亲子关系;3.定期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努力和成就;4.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挑战和目标,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二、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认知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阶段,因此,清晰的规则和界限对于他们的行为矫正非常重要。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与孩子明确规定家庭和学校的规则,并给予合理的解释;2.建立可以预测的日常例行程序,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做什么;3.制定奖惩措施,并对孩子的行为保持一致性;4.鼓励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三、提供适当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在帮助学龄前儿童克服逃避行为时,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其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学会表达和处理。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支持方法:1.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2.教导孩子情绪管理技巧,如使用言语表达情绪或通过绘画、玩耍等方式进行情绪释放;3.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寻求帮助、妥协、分享等;4.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加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四、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奖励适当的激励和奖励对于激发学龄前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行为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1.设立明确的奖励计划,给予孩子目标感,并及时给予奖励;2.奖励可以是简单的口头表扬、鼓励文字或小礼物;3.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设置适当的奖励形式;4.鼓励孩子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通过奖励激励他们努力实现目标。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期儿童有哪些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一、发育问题1、智力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心理测验时智商和社会适应商数都低于70。

2、孤独症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三大主要症状。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智力障碍。

3、运动发育障碍:表现为身体运动以及手运动的控制和协调障碍。

4、语言发育障碍:包括单纯的语言表达障碍、混合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以及口吃。

二、行为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注意集中障碍和冲动多动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以攻击他人和破坏物体为主要表现。

3、咬指甲:表现为反复啃咬指甲及其周围的皮肤。

4、吸吮手指:表现为反复吸吮手指行为。

5、暴怒发作:表现为受到挫折后大发脾气,在地上打滚、哭闹、情绪爆发等现象。

6、屏气发作:在受到挫折后情绪爆发时,出现呼吸暂停,伴有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甚至有倒地抽搐、意识丧失等现象。

7、习惯性摩擦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出现双腿伸直交叉摩擦,或以会阴部倚靠在物体上摩擦,并伴有面红出汗的现象。

8、进食问题: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吃饭速度慢以及异食癖等各种进食行为问题。

9、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磨牙、梦魇、梦惊和睡行等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

10、抽动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刻板地、不自主地出现眨眼、挤眼、缩鼻、歪嘴、摆头、点头、张嘴、耸肩、肢体抖动、清嗓子、喉中发出怪声和秽语等症状。

11、遗尿症:表现为5岁以后的儿童还反复出现夜间或午睡时小便尿在床上的现象。

三、情绪问题1、儿童恐怖症:过分地害怕某些特殊物体、特殊动物、特殊场景的现象。

2、社交恐怖症: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过分胆小害怕,紧张不安。

3、儿童分离性焦虑:害怕与亲人分离而拒绝上幼儿园,一旦分离或面临分离时就焦虑、紧张、身体不适和哭闹,回到亲人身旁一切恢复正常。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在新时代的育儿星空中,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犹如一团团乌云,遮挡了他们健康成长的光芒。

然而,在这片乌云背后,隐藏着无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与期待。

本文将探讨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自身成长,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这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需要我们用爱心和智慧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然而,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并非易事。

它既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专业指导。

这就需要我们像是在驾驶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面对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来推动干预对策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教育质量。

我们需要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等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孩子行为问题。

其次,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合作。

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就像是一盏盏明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关系到干预对策的有效性。

我们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合作,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再次,要注重个性化干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行为问题也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孩子的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关爱。

综上所述,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的研究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与行为规范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与行为规范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与行为规范学龄前儿童是社会的一颗新星,他们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不同环境和社会交往的挑战。

适应社会、建立行为规范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行为规范建议。

一、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起点阶段,尚未完全掌握适应社会的技巧和规范。

他们可能出现以下社会适应问题:1.1 分离焦虑:学龄前儿童常常会在离开父母或从家庭环境转移到陌生的环境中出现焦虑情绪。

这种分离焦虑可能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能力。

1.2 恶劣行为表现:学龄前儿童可能会出现攻击、忧虑、抱怨、无礼等恶劣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1.3 社交技能不足:学龄前儿童可能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如沟通、分享、尊重他人等。

这会导致他们在和其他儿童的互动中遇到困难,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友谊和人际关系。

二、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的行为规范为了帮助学龄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行为规范建议:2.1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教导学龄前儿童掌握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鼓励他们用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给予他们正确处理情感的指导和支持。

2.2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鼓励学龄前儿童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与其他儿童交流、分享和合作。

同时强调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为学龄前儿童设定简单明了的规则和界限,例如,不许打闹、不许说脏话、尊重他人的意见等。

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行为模式。

2.4 尝试逐步独立:鼓励学龄前儿童逐渐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整理自己的玩具、为自己倒水等。

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自理能力和责任心。

2.5 提供鼓励和奖励:给予学龄前儿童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以加强他们积极的社会适应行为。

这可以是简单的表扬、鼓励性话语或小小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是受到认可的。

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推搡等。

2. 破坏性行为:如故意损坏物品、撕书、乱涂乱画等。

3. 抗拒性行为:如不听从指令、不合作、发脾气等。

4. 依赖性行为:如过度依赖父母、过分要求关注等。

5. 退缩性行为:如害羞、害怕与人交往、过分依赖玩具等。

6. 逃避性行为:如躲藏、避开目光等。

7. 刻板性行为:如重复某些动作或言语、偏执地遵守某些规则等。

这些行为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导致他们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幼儿的行为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纠正。

幼儿园教师如何解决儿童行为问题

幼儿园教师如何解决儿童行为问题

幼儿园教师如何解决儿童行为问题引言儿童在幼儿园阶段经常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如情绪失控、冲突斗争、自卑退缩等。

作为幼儿园教师,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教师如何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要解决儿童行为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的根源。

儿童行为问题通常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因素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

2.心理因素: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产生情绪波动,进而表现出行为问题。

3.学龄前阶段特点:儿童在学龄前阶段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表现往往与年龄、认知能力等相关。

儿童行为问题解决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儿童行为问题,幼儿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解决:1. 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幼儿园教师可以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儿童解决行为问题打下基础。

2. 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

幼儿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鼓励儿童参与互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提供正确的行为示范,引导儿童正确行为。

3. 个案解决策略对于个别儿童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幼儿园教师可以采取个案解决策略,包括以下步骤:•了解儿童的个别情况,如家庭背景、兴趣特长等。

•确定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和频率。

•分析问题原因,找出影响儿童行为的环境因素。

•制定行为改善计划,明确目标和措施。

•鼓励儿童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4. 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包括:•游戏教育: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

学龄前儿童常见养育问题与处理

学龄前儿童常见养育问题与处理

学龄前儿童常见养育问题与处理1. 小儿不愿与同伴分享东西怎么办宝宝不愿让小朋友动他的玩具,这是宝宝在进入社会的过程里很正常的现象。

一般宝宝在2 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我”、“我的”、“我要”、“我不要”、“我不给”等自我意识。

3 岁前一般处在平行游戏的阶段,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现出某种同情和怜悯,但他们并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牺牲反应。

爸爸妈妈需要给予宝宝正确的引导。

①不要强迫宝宝分享强迫宝宝把玩具拿给小朋友玩,这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讨厌那个小朋友,还会把玩具再抢过来。

最好的方法是自己也参与进去,和宝宝一起玩。

比如说“咱们一块儿玩小火车,宝宝在这边,小朋友在那边,我给你们并来开去。

呜呜呜------------------------ 火车开来了”。

②强化宝宝的分享行为一旦发现宝宝愿意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一块玩,应该及时表扬,让他知道这是好行为,是一件快乐的事。

爸爸妈妈当然也要表现出大方的态度,不要让宝宝感到妈妈舍不得拿出玩具来给小朋友玩,这个时候的宝宝可是已经很敏感了,你的态度会给他暗示的。

③创造机会让宝宝学会分享经常带宝宝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里带宝宝到亲友家去串门;请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带宝宝到家里来做客,让宝宝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小伙伴分享。

开始会有一定困难,但次数多了,宝宝不仅会愿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会很高兴④接受宝宝和你的分享行为宝宝的自私很多时候是大人惯出来的。

如果宝宝把手中的东西拿给你吃,这时候你千万不要拒绝,否则,时间一长,他会以为任何好东西就是应该属于他一个人的了。

⑤给宝宝树立分享的榜样模仿是宝宝的天性,爸爸妈妈是宝宝模仿的重要对象。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都会对宝宝产生影响。

榜样的作用往往比说教更容易被宝宝接受。

在客人来时,妈妈可以把最好吃的食品和客人分享,热情地招待客人;平时多给宝宝讲一些关于小动物或小宝宝因分享而得到快乐的故事,这都会使宝宝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解读及其影响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解读及其影响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解读及其影响一、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在幼儿园坐不住,来回走动正常儿童的注意维持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延长的,一个即将入小学读书的儿童,有目的的注意时间应该达到15分钟左右。

一些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自然会好,对孩子缺乏适当的行为约束,由此造成人为的注意问题。

另外,有部分儿童由于发育迟缓、大脑损失,或其他的医学因素,引起注意分散,这需要医生加以鉴别。

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幼儿园孩子来说,注意分散造成的影响并不太大。

入学后,这一行为问题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差,还会破坏课堂纪律。

矫正策略:在模拟教室的情景下,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或更长。

二、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食物该现象往往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纵容,以及缺乏科学的喂养方式所致。

如:1岁以内的婴儿迟迟不愿吃泥糊状食物,1岁以后仍以吃奶为生,2岁以后还吃软乎乎的食物;每一种新食品的添加,缺少8次以上的尝试,父母强化孩子喜;喜爱吃的食品等等。

近期和远期影响:短期内可引起儿童营养不均衡、体重较轻或营养不良,长期可因营养问题而导致影响身高、生长迟缓、贫血或微量元素锌的缺乏。

此外,因长期咀嚼不良,还可造成口腔运动功能问题。

矫正策略:抓住半固体食物添加的关键期(4—6个月),注意,添加的食物质地要由软到硬,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讲究平衡膳食。

三、明显多动国内报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率为3%—5%。

不过,儿童明显多动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不能划等号,后者只是一种行为障碍。

学龄前儿童的多动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不是等到多动的儿童进入小学引起了学习困难或学校适应不良时,才被动地进行诊断和治理。

近期和远期影响:明显多动的儿童,容易出现不遵守纪律、上课不注意听讲、下课与同伴易发生争斗的现象。

若不及时纠正,多动成性,会造成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最终可能形成性格冲动、学业低下、影响求职的后果。

孩子问题行为及其解决方法

孩子问题行为及其解决方法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解决方法一、外向型儿童问题行为表现:多动症、攻击性、任性爱哭、注意力不集中、爱发脾气等1.多动症:①饮食疗法:多动症的主要诱因是由于孩子体内血铅含量过高..平时多吃含锌、硒丰富的食品;如鱼、瘦肉、花生、芝麻、奶制品、蘑菇、鸡蛋、大蒜等可以达到有效补锌排铅..②精神疗法:在家庭和学校..家长对孩子做事要多注意、多关心和指导;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他善始善终做好每一件事;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到底而不半途而废..老师、同学都应该给予多动症儿童理解、同情、温暖、爱护、耐心和关爱③行为治疗:A、把过多的精力引导发挥出来..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B、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从事感兴趣的安静进行的活动;如看画册、听故事..可有意识地让他下棋、等;锻炼注意的集中性、持久性..但是;要求孩子学习做事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疲劳..2、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打、踢、咬、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①注重榜样的作用..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缺乏判断正误的能力..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杜绝体罚..在幼儿园树立同伴榜样;礼让游戏;知道如何做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②注重角色的替换..小班幼儿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替换法;让问题儿童扮演其他小朋友;从中了解到别人的心情;体验到别人的不舒服..教给他们一些事宜的交流方式;提高发生矛盾后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掉攻击性行为..③注重环境的刺激..教师在设置环境时;空间应宽敞;材料应充足;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对待幼儿应该和蔼可亲;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④注重合理的宣泄..3.任性爱哭:表现为稍不顺心就哭闹;哭到达到目的为止①哭闹时候不要表现在意;暂时晾在一边不去理会他;让他知道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②转移注意力;让他平静下来后讲道理;告知爸妈爱他单不喜欢他不讲道理;③在孩子要求物质的时候不要百依百顺;不要让孩子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要让他明白需要付出才会得到..4、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别人讲话;非常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分心;做事有始无终;想方设法找理由开脱等①提高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所作之事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所致;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让他自发的想要去学;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②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榜样;如果你做事情都不能专心;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专心呢;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相信不久孩子也会变得很专心..③安静的环境:周围的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同样有影响;当孩子在集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旁边出现噪音或者玩具;都会使孩子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因此;在孩子专心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安静的环境..④倾听孩子说话: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断;让他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培养他的注意力..⑤给孩子空间:任何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遇到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事物的时候不要打断他;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这样可以避免他分心;从而提高做事的注意力..⑥给予鼓励:人都是听觉动物;听到好听的话就会很高兴;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专心的做完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一些鼓励;久而久之;他便会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专心把事情做好;就能得到鼓励;间接的培养了注意力..⑦注重作息的规律孩子一天的生活节奏和活动时间都会影响到他的注意力..要有规律有科学的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让幼儿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幼儿一个过渡的准备..⑧注重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控能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而幼儿却往往不能..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准则..5、爱发脾气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大发脾气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等①树立好的行为榜样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气氛..平等、民主、充满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愉悦的心情;使其开朗平静..多关心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需要;遇事多和孩子商量;诸如:“依你看怎么样”“能不能等一等”使孩子从小学会用语言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幼儿克服暴跌的情绪;减少哭闹、耍赖的行为;制止其乱发脾气..②帮助宝宝释放脾气宝宝在感到沮丧时就会发脾气;沮丧的感觉是当孩子想要做什么却因为自己能力的局限无法达到目的比如;孩子想要把搭成一座宝塔;但搭不成;或者我们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不符合她行为方式的限制时比如;孩子想要摸插座;但出于危险的考虑我们必须限制;然而;孩子不会抑制与生俱来的通过触摸学习的愿望时必然发生的情绪故障;这个故障得到通过发脾气这种发泄方式得到修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禁止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沮丧情绪则会累积起来;或者遇到类似的情景不再有学习的欲望;或者将累积的负面情绪变成更大的炸药桶..③对于孩子的发脾气要赏罚分明在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制定规则:大家发脾气都得不到奖励;并会失去某一次机会如:看喜欢的电视、购物等..如果重犯错误;要重罚..总之;要让孩子感到发脾气带来的后果简直糟透了;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耍赖;而迁就他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只会助长他发脾气的坏毛病..第三;当孩子为有道理而无法实行的事发火时;这时应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慢慢地安静下来..父母这时一定要冷静;不要用简单粗暴的行为加以制止..如:孩子为去不了动物园而生气时;你可以打开电视机或放上一段孩子喜欢的音乐;活动的画面易吸引他的注意力..事后;再向他说明不能去动物园的理由..当然;孩子为没道理的事而耍赖时;这时你尽可能走开;或把他领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目的是不要让他的耍赖得逞..④公共场合对宝宝脾气不妥协对于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家长语气要强硬;使孩子不敢再利用这些机会提不合理要求..如:商场、超市或家里来了客人时;家长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易于温和、妥协;使孩子有可乘之机如:前面提到的强强..这时;如果孩子提出的是合理要求;就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间接答复他;如告诉他回家再说;或对他表示等客人走了再说等等..孩子都是活泼、可爱的;发脾气、耍赖不是童年的必需行为;只要你控制得当;孩子的、坏脾气会有大的改变..二、内向型儿童问题行为表现:抑郁、焦虑、缺乏自信、社交退缩、依赖性强等..1、抑郁表现为心境抑郁、悲观失望、兴趣丧失、精力减退和行动迟缓;其中心境抑郁是最核心的症状药物治疗:儿童抑郁症药物一般10~12岁以上方可使用..对学龄前儿童一般推荐用抗药;对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有较好的镇静、睡眠作用;主要药物包括阿普唑仑、氯硝西泮、氟西泮等..抗焦虑药副反应较轻;但需要经常反复使用者最好不要长期单一用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儿童抑郁症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使用较普遍;治疗前要熟知患儿的情况;并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对患儿所表现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发脾气、冲动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同情他们;在此基础上劝导、鼓励、反复保证以减轻患儿的怀疑、恐怖、焦虑紧张和不安..行为疗法以“刺激一反应”的学习过程来解释行为;并可使行为朝预期的方向转变或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行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joraltherapy;CBT对轻中度抑郁症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安慰剂;且疗效持久..家庭治疗是患儿和家庭成员共同作为治疗的对象..情绪与行为模式既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是后天获得;儿童既接受父母或祖辈的遗传素质;若在后天仍然受到他们行为模式的影响;那么只是依靠一时的药物治疗是难以痊愈的..另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养育的态度及家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能成为影响治疗的因素..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各科医生应学会认真倾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儿对医生的信任;就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2、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常诉说头痛、呼吸急促、咽喉堵塞或胃肠不适以综合治疗为原则;以为主;辅以药物治疗..首先了解并消除引起焦虑症的原因;改善家庭与学校环境;创造有利于患儿的适应过程与环境;减轻患儿压力;增强自信..对于10岁以上的患儿予认知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松弛治疗可使生理性警醒水平降低;以减轻紧张、焦虑情绪;但年幼儿对此治疗理解与自我调节有困难;不易进行;而游戏和音乐疗法可取得一定疗效..对于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本身的个性弱点对患儿产生的不利影响;他们必须同时接受治疗..对于严重的焦虑症患儿;应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如应用丁螺环酮、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以及抗抑郁药如多虑平、西酞普兰、舍曲林等..13、缺乏自信①让宝宝自己解决问题②现今家长包办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父母包办不利于培养自信心;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③陪宝宝玩耍④在玩耍也能建立自信;父母陪孩子玩时;让孩子带领你玩耍他感兴趣的东西..⑤为孩子树立榜样⑥父母应率先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不要碰到小挫折就垂头丧气..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能够慢慢建立起自信心..⑦接纳孩子的失败⑧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要给予表扬;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不要总给他斥责或处罚;唯有你的接纳;孩子才有机会从中获得信心;甚至建立自尊..⑨赞美⑩赞美必须具有选择性;切忌事事奖赏、处处鼓励;如此才能真正具有效用;否则必将流于形式..11 避免过度保护12 要使孩子成为有自信心的人;在孩子儿时应加以培养..溺爱孩子会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显得力不从心..13 帮助孩子发挥个性中积极的方面14 让他成为有个性的人..孩子是急性子;就锻炼他做事的速度;是慢性子;就锻炼他的条理性..强迫他改变秉性会让你对他失去信心;更让他失去自信..4、社交退缩表现为特别胆小、害怕、不愿与朋友交往①、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借助孩子的与生俱来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②、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③、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④、家长应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⑤、对于经过上述治疗而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孩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麦普替林等;也可服用精神振奋剂;如利他林等..6、依赖性强①注意转移法..对不喜欢上的孩子;家长可以早点把他们送去;不要立即离开;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陪孩子做游戏;孩子很快就被他喜欢的事物吸引了;家长这时再离开;孩子就不会哭闹了..长此以往;他们对妈妈的依赖自然就减退了..②习惯培养法..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两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常会把事情办糟..这时;父母千万不要严厉批评;甚至自己去做而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要多鼓励他们;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失败感;以后会更加依赖父母..③疏离法..父母应有意识地疏远孩子;给他们一个自己活动的空间不要孩子一哭闹;就赶紧抚慰..更不要在他们刚学走路的时候;不断地大呼小叫“当心;别摔了”..这会让孩子习惯于有一双眼睛总不离他的左右;一旦没有;他就会不适应而觉得不安全..④认知领悟法..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理解“独立”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可以让孩子多观察小动物;引导他们思考:要是小鸡总关在蛋壳里怎么办让他们明白长大了就要学着离开父母..⑤社交法..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尽早形成社会化功能..如今;城市的孩子大多住在高楼里;平时除了去幼儿园很少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他们长大后很可能胆怯、孤僻、不善交往..父母可以邀请邻居或亲友的孩子来家里做客;满足孩子的交友需求..父母也可以多带孩子旅游、看展览;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这些都会分散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帮助他们形成完善人格..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一刻也离不开妈妈;只要见不到就大哭大闹;甚至睡觉时也必须和妈妈同床同被;否则就不肯入睡..比如有的孩子每当要离开妈妈;像去幼儿园或去爷爷奶奶家;她总要哭闹一场;而妈妈一回来;她就破涕为笑;紧紧地依偎在妈妈身边..有些家长觉得这是因为孩子太小;长大自然就好了;其实孩子这种对妈妈的极度依赖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应该引起家长的警觉..。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措施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措施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措施《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要注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保护幼儿与的生命安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然而当今的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难免有很多娇惯和纵容,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很多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成长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怎样及时防止和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和养成就成了当今教师和家长的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国内外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广泛的成果。

本次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找等方法,深入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并添加了个人的创新性思维的理论成果。

本次研究首先先列举了当前幼儿常出现的几种不良行为习惯。

如攻击性行为;挑食厌食行为;自私任性;乱扔东西;说谎;偷东西等。

然后分别从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来分析,幼儿形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最后又从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来总结如何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本次研究主要是从幼儿园和家庭入手,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主要接触的生活环境,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影响不良行为习惯出现的原因。

1、家庭因素。

①家长的不良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幼儿自出生起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具有终身性、首要性、广泛性。

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是在无形中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

幼儿在学龄前每天所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父母的所作所为幼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并且幼儿的模仿能理很强,父母做什么孩子学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幼儿很多的行为都是从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学来的。

②父母的文化素养低。

父母的文化素养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父母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成长坏境,能否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否有利于未来的发展等等都至关重要。

而文化素养高的家长会比较关注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的反应能给予积极的回应。

幼儿常见发育行为问题及应对新闻

幼儿常见发育行为问题及应对新闻

幼儿常见发育行为问题及应对新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发育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给家长带来困扰,但正确的应对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下面就来看看幼儿常见发育行为问题及应对方法。

1. 频繁哭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频繁哭闹的情况。

这通常是因为幼儿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只能通过哭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这时家长应该先排除生理因素,比如饿了、困了或者生病了。

如果排除了生理问题,就要试着安抚幼儿,给予关爱和耐心,尽量让幼儿感知到你的存在和支持。

2. 打翻东西幼儿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会经常打翻东西,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给幼儿提供适合年龄的玩具来引导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告诉他们打翻东西会造成麻烦和浪费。

还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可玩性强的箱子或容器,让他们有一个专门的探索区域。

3. 钻进危险地方幼儿对危险地方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可能会试图钻进电器插座、水池、阳台等危险地方。

家长应该在家中设置安全门、锁定危险物品,并定期检查幼儿活动的环境,确保没有危险因素存在。

同时还要教育幼儿危险地方的危害和不安全的行为,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意识。

4. 惣是有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惣是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自控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

家长可以适当予以引导和教育,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适当的行为,什么是不适当的行为。

5. 不合群有的幼儿可能会出现不合群的情况,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这可能是因为幼儿个性内向、胆小,或者是因为缺乏交流和社交机会。

家长可以通过多给予关爱和支持,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幼儿接触,慢慢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幼儿常见的发育行为问题是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和焦虑。

正确的应对方法是关键,适时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克服这些问题,健康成长。

希望家长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度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共同成长,相互理解。

幼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幼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幼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了解并应对这些问题是保障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几个与幼儿存在的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注意力不集中年龄较小的幼儿往往缺乏持久专注力,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容易分心,导致效果欠佳。

针对注意力不集中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设置明确目标:给予孩子具体清晰、可实现且量化有意义的目标,并帮助他们逐步实现。

2. 分割任务:将复杂或冗长任务分解为几个简单易懂且有序进行的小部分来完成,更容易引起孩子持续注意。

3. 提供合理反馈:在孩子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奖励与赞美,增加积极性;在出现错误或者不专注情况下要及时纠正。

4. 制定规律的学习计划:每天为幼儿设立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秩序感。

二、情绪管理困难幼儿时期,情感发展日益突出,他们可能会因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产生各种情绪问题。

以下是应对幼儿情绪管理困难的一些建议:1. 倾听与理解:孩子需要得到家长或教师关注和倾听,当他们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给予宽容和理解。

2. 注重言行一致性: 成人在处理幼儿问题时应保持冷静并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树立榜样。

3. 情商培养: 通过寓教于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并学会基本的情绪表达与控制方法,例如通过插画或简单游戏来模拟特定场景下不同心境,并引导他们找到合适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

4. 提供安全稳定环境: 维持稳定且有秩序的家庭及学校环境可以使孩子更加安全感,并有助于情绪的管理。

三、社交技能欠缺在幼儿时期,孩子正在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相互合作。

对于一些孤僻或内向的幼儿来说,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以下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1. 提供榜样: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良好社交行为的榜样并给予指导,让孩子从成年人身上学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2. 以游戏为媒介: 创造各种角色扮演、集体游戏等活动环境,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及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
1.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

矫正策略:在模拟教室的情景下,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
一定的任务,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或更长。

2.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食物。

矫正策略:抓住半固体食物添加的关键期(4—6个月),注意添加的食物质地要由软到硬,幼儿园的孩子,要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

3.明显多动。

矫正策略: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

关键是让幼儿懂得在不同情景下,什么是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行为,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控制力。

4.过分依恋、缠人。

矫正策略:培养其独立性,多与同伴交流,多走出家庭,参与群体游戏和活动。

5.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吸吮手指、毛巾等物品)。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着重奖赏与惩罚并举,一般奖赏与惩罚之比以3:1最为适宜,如果纯采用奖赏或过多的惩罚甚至责备,则难以奏效。

6.孤僻,难与同伴交往。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采用示范疗法,即在自然环境中,父母或教师向儿童示范如何与同伴交流,如打招呼、请示、应答等方面。

7.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

矫正策略:关键在于心理疏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批评。

8.每天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游戏机。

矫正策略:让孩子懂得主次之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用看电视或玩游戏机奖赏孩子的良好行为;也可剥夺这两项活动,作为对行为的惩罚。

9.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

矫正策略:必须是整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遵照强化适当行为为主的原则。

10.有睡眠问题(难以入睡、夜啼、夜惊、梦游等)。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应注重入睡准备,如睡前至少半小时让儿童从事一些安静的活动,并营造一个光线较昏暗的睡眠环境,每天定时完成同样的程序后上床,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