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合集下载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心肺复苏术预后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2008年由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 等多个相关学会将心脏骤停患者 ROSC 后出现的病理 生理状态统一命名为PCAS.
PCAS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 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ROSC后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明显改善PCAS患者的 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
PCAS治疗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7:心脏骤停后ROSC 仍然昏迷的患者需进 行 TTM。
❖ 在TTM中可选择并维持32-36℃中的某一恒定温度。 在达到目标温度后温度管理需至少维持 24h。
❖ 复温时,复温速度维持0.25℃/h直至正常体温。 ❖ 复温后继续控制核心体温在37.5℃以下至少持续
72h,避免体温反弹。 ❖ 不建议在院前常规快速静脉注入冰盐水对ROSC患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Logo
一.定义
心脏骤停时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 氧,炎症因子释放,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自主循环恢 复后,(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 紊乱或障碍,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主要表现 ❖ 心脏指数下降 ❖ 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 右室功能不全等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心脏超声表现PAMD分为三种类型: ❖ 心室壁弥漫运动减退 ❖ 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 ❖ 应激性心肌病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 ❖心肌缺血 – 再灌注损伤、 ❖ 血儿茶酚胺诱导的心肌损伤、 ❖ 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血管功能障碍
4.持续致病性病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美国每年发生的院外心脏骤停约有166200人,出院 生存率只有6.4%
NPCPR纳入>36000例心脏骤停者,有ROSC记录的 19819例成人院内死亡率为67%,524例儿童死亡率 为55%
过去的半个世纨里,心脏骤停后获得ROSC的患者的 死亡率没有明显的变化
PCAS的分期
第1期:约50%PCAS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心血 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大脑和微血管异常状态持续 存在
发病机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免疫系统激活,触发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引起 细胞因子释放,全身炎性反应和代偿性抗炎反应 之间的失衡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内毒素、氧自由基等调 节物→细胞凋亡
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引起凝血激活、微循 环微血栓形成
PCAS脑损伤
表现: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脑水肿,部分病例为肌
PCAS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SIRS、血管调节 受损、血液高凝、 肾上腺皮质抑制、 组织氧输送和利用 受损、对感染的耐 受性下降
进行性组织低氧/ 缺血、低血压、发 热、高血糖、多器 官衰竭、感染
早期血流动力学优 化、静脉输液、血 管活性药物、血液 滤过、TTM、血 糖管理、氧合管理 、使用抗生素治疗 感染等
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 ,PR-MODS)、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等称呼 2008年:国际复苏委员会(ILCOR)于里斯本正式发表《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共识报告》
PCAS流行病学资料
第2期:1~3天后,心功能和全身情况将有所改善,但 由于肠道的渗透性增加,易发生脓毒血症。如同时多 个器官有严重的功能损害,特别是肝、肾、胰腺的损 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1 心脏功能下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减弱,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理压力
患者可能经历心理压力和焦虑,需要支持和心理治疗。
3 再次心脏骤停风险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在未来面临更高的再度心脏骤停的风险。
诊断和评估方法
为了诊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测试和评估: • 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波 • 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和生化指标 • 心脏监测和24小时内的血压监测
研究和未来发展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病因和治 疗方法。未来的发展可能包括个性化医疗和更有效的药物治疗。
预后和存活率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因个体而异。一些患者可能恢复正常心脏功能,而另一些患者则可 能需要持续的监护和治疗。
症状和表现
心脏不适
患者可能感到心脏疼痛、闷 闷不乐或心悸。
呼吸困难
呼吸可能变得急促或困难, 患者可能感到气短。
乏力和体力下降
患者可能感到疲劳、无精打 采,并且容易疲倦。
危害和影响
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1
早期复苏和干预
提高心肺复苏率和早期干预可以降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2
心脏康复计划
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计划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并改善生活质量。
3
药物治疗和监护
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并进行定期的心脏监护和随访。
康复和恢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康复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包括身体锻炼、心理支持和 生活方式改变。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心脏疾病,它在心脏骤停后出现,导 致心脏功能异常。
定义和概述
什么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您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您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您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心脏是人最重要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等),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

所以,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一、什么是心脏骤停综合征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指发生心脏骤停后经抢救治疗自主心跳恢复,但由于心脏停跳期间心脏射血的中断、减少,会引起脑损伤、心脏损伤以及全身其他脏器损伤。

心脏骤停期间脑血流中断,而大脑对缺血、缺氧较敏感,可引起大脑微循环障碍、脑梗塞,表现为昏迷、肢体抽搐、肌阵挛,甚至脑死亡等,还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功能损害等。

心脏骤停后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停止,会引起相应的功能受损表现,心跳恢复后还会出现全身缺血性再灌注损伤。

二、造成心脏骤停的原因1.主要病因(1)心源性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冠心病是导致成人心搏骤停的主要病因,约80%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有器质性心脏病影响心脏电活动和生理功能,或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或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或导致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搏骤停。

也可见于心肌疾病,比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性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

(2)非心源性病因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损伤或者影响心肌电活动所致,如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影响到心脏的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缩性,严重创伤导致低血容引起心肌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均可引发心搏骤停。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然而,基于“复苏”之概念现今广泛应用,如严重脓毒症液体复苏、各种休克复苏等,而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循环的停止;另外,从字面意义上讲,“复苏后”似乎意味着复苏过程的结束,而实际上,正如上述,心脏骤停经CPR而ROSC后,机体又进入到一个需要进一步复苏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

因此,由国际多个相关学会中有代表性的专家形成新的学术共识,将心脏骤停ROSC后的异常病理生理状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

1 PCA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1.1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是患者死亡与神经致残的常见原因。

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脑血流突然停止(临床)15秒即可昏迷;1分钟脑干功能停止(终末期呼吸、瞳孔固定);2~4分钟无氧代谢停止、不再有ATP产生;4~6分钟ATP消耗殆尽,所有需能反应(钠泵、新陈代谢、生命活动)停止,损伤不可逆。

持续较长时间的心脏骤停在ROSC后即使提供较高的灌注压,一方面,脑部灌注压的升高与脑血管自身调节的障碍通常会引起脑部再灌注性充血,由此导致脑水肿与再灌注损伤;另一方面,仍可见脑部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持续性缺血、灶性梗死。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表现为昏迷、抽搐、肌阵挛、认知障碍、脑卒中、植物状态、脑死亡等,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神经元兴奋毒性、钙离子失衡、自由基形成、病理性蛋白酶级联反应、以及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等。

1.2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害: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血液动力学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心排血量降低、低血压、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包括心肌功能不全、血管内容量减少与血管自身调节失常。

应当认识到,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出现的心肌功能障碍,主要缘自弥漫性心肌运动减弱(心肌顿抑),是可逆的与可治的。

1.3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肺复苏或胸部按压只能部分解决氧与营养物质的输送与排出问题,即使在ROSC后,由于心肌功能不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与微循环障碍等,组织氧供不足也是持续存在的。

心脏骤停后治疗ppt课件

心脏骤停后治疗ppt课件

心脏骤停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 脑损伤
❖ 心肌损伤
❖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 心脏骤停的原发疾病
❖Neumar RW, et al. Circulation, 2008.
-
13
心脏骤停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 脑损伤
❖ 心肌损伤
❖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 心脏骤停的原发疾病
❖Neumar RW, et al. Circulation, 2008.
26
内环境监测与管理
血糖
原理:检测高血糖或低血糖。 不宜在低范围4.4 ~6.1 mmol/L,增加低血糖的危险。 (ClassⅢ) 目标血糖8~10 mmol/L。(ClassⅡb)
-
27
内环境监测与管理
血清钾、肌酐
原理:避免低钾或高钾血症,监测急性肾损伤。 维持K+ 3.5~5.5 mEq/L; 有指征即肾脏替代治疗。(ClassⅡb)
-
14
心脏骤停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伤
❖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伤
❖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 心脏骤停的原发疾病
❖Neumar RW, et al. Circulation, 2008.
-
15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病理生理变化
❖后治疗
❖心脏骤停后治疗
❖(PCAC) ❖心脏骤停存活者的预后及评估
激素、地西泮等
床证据
降低核心体温至32℃~34℃, 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
持续12~24 h(ClassⅠ)
临床研究表明能改善神
经学预后
-
29
利 中多 心中、 ❖低温改善心脏骤停患者长期存活率 随心、 机随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课件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课件

临床观察与随访
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 进行长期观察和随访,评 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新技术与新疗法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心 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进行 基因治疗,改善疾病进程 。
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修 复受损的心脏组织,改善 心功能。
免疫治疗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轻 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延 缓疾病进展。
建立随访机制,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长期药物治疗计划,并 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心脏骤 停后综合征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05
的科研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发 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PT课件
目录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概述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防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护理与康复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科研进展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指心脏骤停 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和临 床变化,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 免疫系统紊乱和心理障碍等。
分类
根据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表现和 病程,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 和后遗症期。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多 个方面,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炎 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细胞功能紊 乱等。
病理生理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包 括全身炎症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和 细胞凋亡等,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导 致病情复杂化。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课件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课件
动物研究显示心肌顿抑对正性肌力药, 多巴酚丁胺5~10ug/kg/min的反应良好。
Circulation 1997;95:2610—3
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
心脏骤停后全身性缺血产生的氧债,引 起广泛的免疫和凝血途径 活化,进一步 增加了多器官衰竭和感染的风险Ann Surg 1953;137:731—44.
半个多世纪后,心脏骤停的定位、原因 和治疗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50多年来,危重病处理也取得了新进展 ROSC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加拿大危重病研究网治疗,766例心跳骤停 后入住ICU患者,院内死亡率65%。
英国,8987例院外心跳骤停后入住ICU患 者,出院前死亡率71%。
PCAS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PCAS患者由于全身器官经受缺血再灌注 过程,其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的 损伤:
脑损伤 心肌功能障碍 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 各种因素致心脏骤停复发
脑损伤
心脏骤停和复苏触发脑损伤的机制复杂 多样,其中许多过程在ROSC后的数小时 至数天内发生,提示心脏骤停后的神经 保护治疗有一个较宽的时间窗。
2.高级血液动力学监测 超声心动图、心排出量(无创或有创性监测)
3. 大脑监护 脑电图、CT、MRI
PCAS治疗
二、血液动力学早期治疗目标 1、平均动脉压(MAP):65-90 mmHg 需保证脑灌注,又不能加重心脏负担
综合已发表的报道,ROSC后2h内MAP与预 后有关,低至65-75mmHg、高至90-100mmHg 有益;而ROSC后5分钟内MAP>100mmHg不能 使神经系统预后改善
2008年国际复苏联盟、美国心脏协会等 多个学会专家形成的学术共识,将心脏 骤停复苏后的异常病理状态命名为心脏 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14心脏骤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4心脏骤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欧洲多中心临床试验( HACA trial)
® 随机将275名患者分组为低温或常温两组
® 降温时间:使用体表降温降到34度耗时6.5个小时
® 结果:
低体温 正常体温
® 好的结果
55%
39%
p=0.009
® 死亡率
41%
55%
p=0.02
每六个接受治疗的患者, 有一个可救活!
澳大利亚的研究
® 77名患者的随机临床试验
CA患者复苏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害
2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
3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4பைடு நூலகம்
持续性病理状态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
是患者死亡与神经致残的常见原因。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表现为昏迷、抽搐、肌 阵挛、认知障碍、脑卒中、植物状态、脑死 亡等,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神经元兴 奋毒性、钙离子失衡、自由基形成、病理性 蛋白酶级联反应、以及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通 路激活等。
(Published in Resuscitation, June 2003 and Circulation, July 2003)
对于无知觉的具有自发循环的门急诊心脏骤停患 者,如果出现最初室颤节律,则应该将该患者体 温降到 32-34度达12-24小时。
像这样的降温也对其它的节律性疾病或住院的心 脏骤停患者有益。
CA患者复苏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密切监测48~72小时,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 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预防CA复发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防治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 预防和治疗继发性感染
CA患者复苏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害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课件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课件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种具有复杂症状和并发症的严重疾病。
2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3 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再次心脏骤停可以减少患者的风险并改善生活质量。
3 发生率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症状
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
低氧血症
2
呼吸困难。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血液中氧气含
量可能降低。
3
肺水肿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肺部水
心功导致心脏功能下
肺通气支持治疗
肺通气支持治疗可用于维持患者 的呼吸功能。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
1 预后不良因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和合并症。
2 提高预后的治疗手段
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可以提高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
3 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的措施
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再次心脏骤停的风险。
结论
1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 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定义、病因和治疗,以及提高预后和预防再次心脏骤 停的措施。
什么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1 定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在心脏骤停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2 病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通常由心肺复苏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
降。
5
再次心脏骤停的风险增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面临再次心脏骤 停的风险增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展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展
能的改变。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
目前的治疗方法
心肺复苏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目前治疗 PACCS的关键步骤。
药物治疗
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强心药物 等,用于维持心脏功能。
机械循环支持
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 于维持人体的氧合和循环功能。
新的治疗策略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 展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ACCS)是指心脏骤停后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和后续并 发症。本演示将介绍PACCS的治疗进展,包括治疗方法和针对其发生机制的新 策略。
定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ACCS)是指心脏骤停后导致的不可逆心功能衰竭,包括 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和低心排。
发生机制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涉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和神经内分泌 紊乱等多个因素。
临床表现
1 心功能不全
2 心律失常
心肌损伤导致心脏泵血功 能下降,表现为呼吸困难、 乏力和水肿等症状。
心脏骤停后容易出现心律 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 心房颤动。
3 低灌注状态
心脏骤停后会导致全身组 织器官灌注不足,表现为 低血压和冠状动脉灌注不 良。
诊断和评估方法
心电图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律失常和心功能异常。
1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
2
免疫调节
通过免疫治疗调节炎症反应,减少心肌损伤。
3
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调节技术调节心脏神经活动,改善心脏功能。
展望与结论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领域正在不断进展,新的治疗方法可望改善PACCS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23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心搏骤停(ca rdiacarrest,CA)是指未预料到的短时间内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循环征象消失的一种严重临床事件,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是全球重大医学难题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成人CA的平均发病率为55/10万[1],我国CA发病率约为40.7/10万[2],2018年美国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OHCA)发病率为74.3/10万[3]。

尽管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和急救技术不断改进,CA早期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 ROSC)率有所升高,但出院存活率仍很低。

2018年美国统计数据显示,O HCA患者存活出院率为10.4%,功能状态良好出院率为8.2%[3]。

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OHCA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存活出院率更低4,5]。

国内一项针对北京地区9897例OHCA患者的研究显示,复苏成功率为5%,存活出院率仅为1.3%,神经功能良好者仅占1%[4]。

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9万成年人发生院内心搏骤停(in-hospitalcardiacarrest, IHCA), 2017年美国GWTG-R(getwiththeguidelines-resuscitation) 数据库登记处的IHCA患者出院存活率为25%,其中85%的存活患者出院时神经学结果良好6]。

2014年北京12家医院582242例患者中JHCA 发病率为1.75%,ROS(率为35.5%,存活出院率为9.1%,神经功能良好出院率为6.4%[7]。

CA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更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提高CA患者的神经功能良好存活率是急危重症临床工作的重大挑战。

CA患者救治结果取决千患者的原发病、目击者高质量心肺复苏CP R)及复苏生存链的每一个环节。

心搏骤停综合症(PCAS 的早期救治

心搏骤停综合症(PCAS 的早期救治
心搏骤停综合症(PCAS) 的早期救治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志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指心跳停止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 复(resump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后, 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如组织缺氧和血流灌注不足、再灌注损 伤、代谢产物蓄积、凝血功能障碍等导致组织细胞功能损 伤, 机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 患者常可发生心、 肺、脑、肝、肾和消化道等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进而出 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1]
与脓毒性休克的救治的区别? 脑灌注压力 VS 心脏负荷?
循环支持
心律失常 1.维持正常电解质浓 度 2.抗心律失常药物 3.实施电转复
低血压 1.优化右心充盈压 (输液) 2. 强心 3.血管升压药物
心脏指数下降
1.扩容、强心、血管 活性药 2.辅助循环装置(主 动脉内球囊反搏)
亚低温治疗的机制 ①降低脑的代谢水平,减低氧耗,改善并恢复能量供给 ②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③下调炎症介质的产生和炎症细胞的集聚,减轻炎症损伤 ④减低神经细胞及心肌细胞凋亡。
Post-ROSC不同水平PaO2对脑神经功能及结构影响是不同的。Hyperoxema可致过氧 化损伤促进脑神经细胞死亡。 有实验证明Post-ROSC Hyperoxemia 60 min 与Normoxemia相比,其心肌线粒体功能 明显受损。 在人体观察研究28例OHCA病人复苏后按FiO21.0和0.3分为两组,Hyperoxemic组其 ROSC后24h的神经元损伤相关标记物NSE,protein s100 升高。 回顾性研究6326例因CA行CPR后的住院病人,根据PaO2(Hypo <8.0kPa, Normo 8.040kPa, Hyper >40kPa), 结果显示Hyperxemia 住院死亡率(63%)最高。脑神经功能 受损明显。 组织内氧过多导致过渡氧化应激导致神经元损伤 在ROSC立即降低吸氧浓度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4%~96%[1]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4.持续存在诱发的病理生理因素
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 绞痛,最常见可占50%以上;
②.肺栓塞(PTE),可占2~10%; ③.原始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
COPD),哮喘或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引起心脏骤停; ④.脓毒症( Sepsis )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是
6/12 h~72 h,心血管功能趋于正常、脑 功能损害持续、微循环严重受损、代谢紊乱 持续存在,约50%患者可因再次心脏骤停、出 血、脑水肿或肺水肿而死亡;
4.恢复期(Recovery):72 h后。
二、病理生理和临床表 现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病理生理学过程:
如不能实施亚低温治疗,需预防最轻微的发热,严 格控制体温在37 ℃。
8.镇静及神经肌肉阻滞
在自主循环恢复后第一个5~10min未能觉醒,需要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静,至少持续24 h。降低耗 氧量和预防癫痫发作。
一般常用阿片类药物、苯二氮卓类和异丙酚。在深度 镇静过程中仍然发生寒战,可同时使用神经肌肉阻滞 剂。
②脑微循环阻塞可引起自主循环恢复后无复 流现象,形成血管内血栓形成,加重脑损伤 程度。
一般心脏骤停>15min才会出现脑循环无复流 现象。
但最近的心脏骤停溶栓试验(TROICA), 与安慰剂相比,给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的患 者使用替奈普酶,并未增加30天存活率。
③ 再灌注初始阶段,过多的氧会通过产生 自由基和线粒体损伤而恶化神经损伤。
②对所有怀疑有ACS的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立即实施冠 脉造影都是适当的;
③若不能实施介入(PCI)治疗,对STEMI心脏骤停患者 做溶栓疗法,按ACS的溶栓治疗指南处理。

wmx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wmx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死亡率 (78%vs 50%) % %
-D.F. Gaieski et al: Resuscitation 80 (2009) 418–A
治疗性低温的共识
诱导低温: 诱导低温:ROSC后<6h,体表+静滴 后 ,体表+静滴30ml/kg 冰盐水,静滴5 硫酸镁(>5 控制寒战 冰盐水,静滴5g硫酸镁 h)控制寒战 维持低温:32-34℃,12-24h 维持低温: - ℃ - 复温: 复温:0.25-0.5℃/h,8.5-10.5h ℃ ,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及应对策略
——关注微循环障碍及线粒体功能障碍 ——关注微循环障碍及线粒体功能障碍
CCU 吴明祥
内容摘要
心肺复苏现状及指南的更新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定义及历史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应对策略 2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病例分享
心肺复苏现状
2007 英国 24132例 71%
肺动脉温度
颈静脉温度
鼻咽部低温降脑温
8-10℃
-Covaciu L,et al: resuscitation.2007.07.002
先头部降温优于后全身降温
头部组 96h % 96h存活率 100% 体表组 85.7% 对照组 28.6%
心肌损伤 , 脑损伤 ( 0=正常,400=脑死亡 正常, 脑死亡) 正常 脑死亡
-R W. Neumar et al: Circulation, 2008, 118:2452-2483. 国际复苏会议
PACS的应对策略
CPR的三个阶段
早期电活动阶段 早期血流动力学阶段 早期代谢阶段(恢复微循环及细胞 代谢)
PACS的治疗 战略上 PACS的治疗---战略上 的治疗--抢四个时间---尽早恢复 抢四个时间 尽早恢复ROSC和组织微循 尽早恢复 和组织微循 环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小讲课护理课件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小讲课护理课件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 和治疗小讲课护理课件
目 录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概述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与康复
01
CATALOGUE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指心脏骤停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和临床变化,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紊乱和 心理障碍等。
系统的异常反应。
氧化应激
心脏骤停后,机体产生大量自由基 和活性氧,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 进一步加剧器官功能障碍。
内皮细胞损伤
心脏骤停后,内皮细胞受损,导致 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加剧, 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并发症
01
02
03
脑功能障碍
心脏骤停后,脑组织缺氧 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甚至引发昏迷、意识障碍 等严重后果。
其他康复治疗
如中医康复、音乐疗法等,综 合治疗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04
CATALOGUE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防与护 理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 潜在的心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 尿病等危险因素,降低心脏骤 停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 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康复治疗的效果与评估
康复治疗效果
康复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 经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评估
通过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日常活动能力等指标,对康复治疗效果进 行科学评价。
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会 中有 代表性 的专家 形 成 新 的学 术 共 识 , 心脏 骤 将
停 RS O C后 的异 常病理 生理状 态命 名为 心脏 骤停 后 综 合征 ( ot a i r s sn rm ,C S 。 p s cr a ar t y do e P A ) — d c e
1 PA C S的主 要病理 生理 改变
谢、 生命 活动 ) 损 伤 不 可 逆 。R S , O C后 即使 提 供 较 高 的灌注压 , 方面 , 一 脑部灌 注压 的升 高与脑 血管 自 身调节 的障碍通 常会 引起 脑 部再 灌 注性 充 血 , 由此
环 恢 复 ( et a o o sotno s i ua o , rs rt n f pna eu cr l i o i c tn
杂 , 括神经 元兴 奋毒 性 、 离子 失衡 、 包 钙 自由基 形成 、
肌损害、 全身性缺血/ 再灌注损伤、 导致 或促发心脏 骤停 的 尚 未 消 除 的各 种 原 有 疾 病 ( 病 因 ) ¨ 。 或 等 早在 2 0世纪 7 0年 代 , l i r 授 就 认 识 到 复 苏 V a mi教 d 后R S O C由于 全身缺 血 和再灌 注损伤 而 产生 的各 种
时 间以及基 础疾病 等 。 然而 , 今 “ 苏 ” 念 广 泛应 用 , 严 重脓 毒 现 复 概 如 症液体复苏、 各种休克复苏等, 但这些情况都不存在 循环 的停止 ; 另外 , 字面 意义 上 讲 ,复 苏后 ” 乎 从 “ 似 意 味 着 复 苏 过 程 的 结 束 , 实 际 上 , 脏 骤 停 经 而 心 C R而 R S P O C后 , 机体 又 进人 到 一 个 需 要 进一 步 复

3 0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脑微循环阻塞可引起自主循环恢复后无复 流现象,形成血管内血栓形成,加重脑损伤 程度。 一般心脏骤停>15min才会出现脑循环无复流 现象。 但最近的心脏骤停溶栓试验(TROICA), 与安慰剂相比,给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的患 者使用替奈普酶,并未增加30天存活率。
③ 再灌注初始阶段,过多的氧会通过产生 自由基和线粒体损伤而恶化神经损伤。 ④脑灌注压升高和脑自动调节受损,会出 现充血性再灌注,加重脑水肿和再灌注损伤。 ⑤低血压,低氧血症,发热,高血糖和抽 搐/惊厥,均是心脏骤停后常见的加重脑损 伤的因素。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一、概念
自主循环恢复(resump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是机 体在经历长时间的,完全的,全身性缺血, 成功心肺复苏(CPR)的一个非自然的病理生 理状态。 1972年Vladimir Negovsky提出“复苏后病” (postresuscitation disease)。 目前提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替代上述概念。
4.通气
使PaCO2控制在正常范围比较恰当,过度通气会使脑 血管收缩,从而产生脑缺血的潜在危险,同时增加胸 内压,使心输出量减少。通气不足引起的低氧和高碳 酸血症会使颅内压增加,加重脑水肿。 不适合使用小潮气量(6~8ml/Kg)的肺保护性通气。
5.循环的支持
心脏骤停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表现为节律障碍、低 血压、低心脏指数,发生机制:血管内血容量不足、 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心肌功能障碍。 ①节律异常:维持电解质正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及电击 疗法。 ②低血压:一线干预方式就是静脉输液改善右心充盈压, 若不能达到目标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③机械循环辅助设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 外膜肺氧合(ECMO),经皮心肺转流术(PCP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③ 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应激影响肾上腺功能,虽然 可见有血浆皮质醇升高,但系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反应衰竭的相对性肾上腺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 ①.血管内容量不足; ②.血管自身调节受损; ③.氧供和利用受损; ④.感染易感性增加。
4.持续存在诱发的病理生理因素
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 绞痛,最常见可占50%以上; ②.肺栓塞(PTE),可占2~10%; ③.原始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哮喘或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引起心脏骤停; ④.脓毒症( Sepsis )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是 ICU中常见的因素。
2.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
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及心肌功能障碍的许多特征与脓 毒症(Sepsis)是相同的,因此指标可以参考脓毒症 早期复苏指标。 包括:CVP、平均动脉压(MAP)、ScvO2、Hb/Hct、 乳酸、尿量。
①CVP:一般控制在8~12mmHg,但在心包填塞、右心 急性梗死,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均可影响CVP的准确 性; ②MAP:65~90mmHg,由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 使脑灌注依赖MAP,但过高会加重心脏后负荷。心脏 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恢复时间越迟,MAP要求越高, 以克服血管的无复流现象;
8.镇静及神经肌肉阻滞
在自主循环恢复后第一个5~10min未能觉醒,需要气 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静,至少持续24 h。降低耗氧 量和预防癫痫发作。 一般常用阿片类药物、苯二氮卓类和异丙酚。在深度 镇静过程中仍然发生寒战,可同时使用神经肌肉阻滞 剂。
9.血糖控制
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6~8mmol/L,<6mmol/L可 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率。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临床表现:昏迷,抽搐,肌阵挛, 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脑死亡。 ※ 全脑缺血昏迷:对体内体外刺激均无反应的意识不 清状态,表示唤醒区(上行网状结构、脑桥、中脑、 间脑和皮层)和觉醒区(两侧皮质和皮下结构)广泛 性脑功能障碍。由于脑干和间脑的较低易损性或早期 恢复可产生植物状态,但可以唤醒,并存在唤醒-睡 眠周期,但缺乏自我和环境觉醒功能。
二、病理生理和临床表 现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病理生理学过程: 1.心脏骤停后脑损伤;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3.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4.引起心脏骤停的未解除的病理过程。
1.心脏骤停后脑损伤 是发病和死亡的常见原因,院外死亡 原因占68%,院内死亡原因占23%。 ①脑血流依赖脑灌注压(CPP),心脏 骤停后即使有足够脑灌注压,仍然会发 生固定或动态的脑微循环再灌注衰竭, 可引起持续缺血和某些脑区域的小梗塞。
三、治疗策略
1.一般措施和监护
类似ICU内大多数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标准,尤其强调 时间敏感性。 监护分三类:
①普通的重症监护:动脉导管、脉氧检测、心电监护、 CVP、ScvO2、体温、尿量、动脉血气、血清乳酸、 血生化指标; ②高级血流动力血监护:心脏超声、心输出量检测; ③大脑监护:脑电图、CT/MRI。
6.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处理
是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回顾性研究报告提示心脏骤 停存活者40~86%冠状动脉斑块形态有急性改变。 ①心电图显示有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的心脏骤 停复苏患者要立即做冠脉造影,若有指针则实施介入 治疗(PCI); ②对所有怀疑有ACS的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立即实施冠 脉造影都是适当的; ③若不能实施介入(PCI)治疗,对STEMI心脏骤停患者 做溶栓疗法,按ACS的溶栓治疗指南处理。
③ScvO2:>70%。需要限制的可见于部分心脏骤停的患 者氧供不足,但ScvO2仍然升高,是由于在CPR期间 给予大剂量肾上腺素,系微循环衰竭或线粒体衰竭导 致组织利用氧受损; ④HB/Hct:7~9g/L; ⑤乳酸<2mmol/L; ⑥尿量>1ml/kg/min。
3、氧合
目前CPR期间要求使用FiO2=100%,但越来越多临床 试验提示在再灌注早期,组织内过多的氧会通过过度 氧化应激损伤缺血后的神经元,建议在心脏骤停自主 循环恢复后的开始阶段调整FiO2使SPaO2控制在 94%~96%既可。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按时间分期:
1.即刻(Immediate):自主循环恢复~20min; 2.早期(Early) 20min~6/12 h,脑、全身血液动力学、代 谢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3.中期(Intermediate): 6/12 h~72 h,心血管功能趋于正常、脑 功能损害持续、微循环严重受损、代谢紊乱 持续存在,约50%患者可因再次心脏骤停、 出血、脑水肿或肺水肿而死亡; 4.恢复期(Recovery):72 h后。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心脏骤停后约49%发生心肌功能障碍,出现整体性运 动机能减退(心肌顿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早期表现为心动过速和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后出现低 血压(MAP<75mmHG)和低心输出量 (CI<2.2L/min/m2)。在无前降支冠脉和其他左室功 能障碍情况下,可在24~48 h恢复。对正性肌力药有 良好的反应性,多巴酚丁胺5~10ug/kg/min即可显著 改善心功能。
大部分心脏骤停存活后左室功能异常,甚至严重减退, 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降低可直接反映患者远期预 后不良。 ROSC后24~48 h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一般抗心律 失常药物治疗反应良好,10%~20%患者可再发心脏骤 停。
3.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骤停使氧和代谢底物输送完全停止,CPR仅能 部分逆转此过程,并使全身氧摄取代偿性增加,导 致中心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SvO2)明显降 低。若不充分氧供持续存在,将使氧债增加,最终 导致内皮活化和全身性炎症(SIRS),预示随后即 将发生的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② 心脏骤停-复苏可激活凝血/纤溶系统,内源性纤 维蛋白缺乏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 制。
10.其他
①神经保护药物:抗惊厥药、钙通道拮抗剂、N-甲基天 冬氨酸受体拮抗剂、γ-氨基丁酸激动剂等,有神经保 护益处,但不能改善预后。 ②肾上腺功能障碍:CPR可提高成功率,但自主循环恢 复后使用尚无有效证据,不推荐常规使用。
③肾功能衰竭:多可在28天内逐步恢复,如有加重恶化, 处理和一般肾功能衰竭一致。 ④感染:肺部感染最常见,处理同其他危重病感染一致。 ⑤可植入性心脏电复律器-除颤器的放置。
7.亚低温治疗
对心脏骤停后昏迷的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需要降温至32~34 ℃并持续至少12~24 h。 治疗分三个阶段:诱导、维持和复温。 ①诱导:使用4 ℃的生理盐水(30ml/Kg)静脉输注, 30min后可使体温降低平均下降1.5 ℃。也可使用冰袋 包裹法。需加用神经肌肉阻滞剂以防止寒战。 ②维持:需监测有效体温以避免体温显著波动,常用设 备有降温毯、水循环系统垫、冷空气循环帐篷。 ③复温:每小时复温0.25~0.5 ℃。由于代谢率,电解 质,血流动力学会改变,需进行特别监护和护理。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 ①寒战:最普遍,尤其在诱导阶段; ②心律失常:最常见是心动过缓; ③诱发利尿:引起血容量变化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电 解质丢失,加重心律失常; ④高血糖:亚低温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 ⑤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性。
镁剂是天然的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①可以降低寒战阈值; ②同时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可提高降温率; ③抗心律失常作用。 建议镁剂和和亚低温治疗联合应用。 如不能实施亚低温治疗,需预防最轻微的发热,严格 控制体温在3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