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let与雷雨的比较
hamlet与雷雨的比较
国王 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 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王后 好哈姆莱特,抛开你阴郁的神气吧,对丹麦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不要老是垂下了 眼皮,在泥土之中找寻你的高贵的父亲。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 死去,从生活踏进永久的宁静。 哈姆莱特 嗯,母亲,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王后 既然是很普通的,那么你为什么瞧上去好像老是这样郁郁于心呢? 哈姆莱特 好像,母亲!不,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好像”不“好像”。好妈 妈,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 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这 些才真是给人瞧的,因为谁也可以做作成这种样子。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 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国王 哈姆莱特,你这样孝思不匮,原是你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可是你要知道,你的父 亲也曾失去过一个父亲,那失去的父亲自己也失去过父亲;那后死的儿子为了尽他的孝道 ,必须有一个时期服丧守制,然而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 男子所应有的举动;它表现出一个不肯安于天命的意志,一个经不起艰难痛苦的心,一个 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的理性。既然我们知道那是无可避免的事,无论谁都要遭 遇到同样的经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地把它介介于怀呢?嘿!那是对上天的罪戾 ,对死者的罪戾,也是违反人情的罪戾;在理智上它是完全荒谬的,因为从第一个死了的 父亲起,直到今天死去的最后一个父亲为止,理智永远在呼喊,“这是无可避免的。”我 请你抛弃了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 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至于你要 回到威登堡去继续求学的意思,那是完全违反我们的愿望的;请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离 开这里,在朝廷上领袖群臣,做我们最亲近的国亲和王子,使我们因为每天能看见你而感 到欢欣。
《雷雨》和《哈姆雷特》对比阅读
《雷雨》和《哈姆雷特》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戏剧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吗?周朴园不,不。
谢谢你。
鲁侍萍她的命很苦。
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周朴园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鲁侍萍大概她是不愿意吧。
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周朴园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侍萍嗯,都是很下等的人。
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吗?周朴园好,你先下去。
让我想一想。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周朴园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旧衬衣?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周朴园要哪一件?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还有一件,——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文段二】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哈姆雷特与雷雨比较阅读
时代的映射,伦理的挣扎——《哈姆雷特》《雷雨》中无奈的女人们初读《哈姆雷特》是在小学时,与那时的年幼无知,高中时的重温似乎让曾经不曾深究的人物之间的纠葛浮出水面。
小时候只是单纯的为哈姆雷特的命运感到悲哀,单纯的喜欢这位勇敢的王子,憎恶那弑兄夺嫂的克劳狄斯,而如今,却也能体味他们各自的人性,那伦理的挣扎。
体味到克劳狄斯的自私,什么事都只爱为自己打算,他为了自己的淫欲,弑兄夺嫂;为了自己的安危以及名誉,欺骗哈姆雷特他母亲只是见血晕过去,为了自己的未来,连忠心耿耿的大臣波洛涅斯死去,他都没有好好的给他应有的待遇。
而深究另一位矛盾主角哈姆雷特的内心,他是多么的纠结啊,父亲莫名的死去,他身旁没有应有的哀伤,却是灯红酒绿的宫殿,寻欢作乐的大臣,年轻的哈姆雷特,在这时他的心才意识到这人间的无情,冰冷,甚至开始郁郁寡欢,终于明白“世界是污浊的瘴气的集合,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园,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这是消极的认识,也是此,埋下了哈姆雷特疯狂复仇的悲剧之路的种子。
反观《雷雨》,与《哈姆雷特》一样,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扭曲,《哈姆雷特》反映了英国16至17世纪之交的现实生活,那时的英国正由繁盛走向危机,逐步步入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从而致使莎士比亚结合现实,谱写了这部扬名后世的杰作。
而《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映射了20年代的黑暗、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对黑暗的资本家的腐朽、糜烂、残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曹禺利用了两个家庭的纷争,再分别刻画了一个个现实的人物,从残酷、专横、伪善的周朴园到文弱,无奈,荒唐的繁漪再到懦弱、乱伦、玩弄感情的周萍,单纯、善良、无辜的四凤等等,不算长的一部戏剧,却将人物刻画得那么立体,人性就纠葛,伦理的挣扎呼之欲出。
剧中我最同情的便是繁漪了,她来了周家18年,几乎所有的青春都献给了周朴园,可是她得到了什么?她不仅没有得到丈夫平等的爱,却还要眼睁睁的看着丈夫为另一个女人留下的房间,守着妇道,却守不到丈夫一颗疼惜的心。
奥菲莉亚和繁漪疯癫形象的比较分析
奥菲莉亚和繁漪疯癫形象的比较分析夏秋【摘要】Ophelia and Fanyi respectively as the main female drama role in hamlet and thunder is ver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character, but they have internal consistency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dness image.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madness is not only the construction of male discourse but also the lack of female subjectivity. Mad is tha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xpress themselves but not let them escape the tragic fate. Women' s self-actualization road still struggling.%奥菲莉亚和繁漪分别作为《哈姆雷特》和《雷雨》两部经典戏剧的主要女性角色,纵然性格上大不相同,但在其疯癫形象的形成上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外是男权话语构建的结果,在内是女性主体性缺失所造成的. 疯癫是她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手段,却无法让她们逃开悲剧性的命运. 女性在自我实现道路上仍然步履维艰.【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5(031)004【总页数】4页(P150-153)【关键词】女性疯癫;男权话语;主体性缺失【作者】夏秋【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7奥菲莉亚和繁漪,这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
她们一个是莎士比亚在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哈姆雷特》里倾情书写的纯真善良、温顺可爱的天使——奥菲莉亚,一个是曹禺在自己的灵魂之作《雷雨》中着力塑造的极具雷雨个性、乖戾阴鸷的魔女——繁漪。
《雷雨》的西方悲剧意味
这 本 根 植于 中 国社会 环 境 写 出来 的 文本 。 并 不契合 中国读者 最初 社会 的 阅读 期待 。中国人 已 习惯 看 中 国式 的悲 剧 , 何谓“ 中 国式 悲 剧 ” , 有 人 总结 是 “ 始 于悲 者 终 于环 , 始 于 离着 终 于 合 , 始 于
华, 因此 , 它的结构、 它 的 悲 剧 意 味 无 不 具 有 西 方 悲剧 的 影子 。拟 从 西 方 两 部 小 说— — 《 俄 狄 浦斯 王 》 和《 哈 姆 雷特》 来看《 雷雨》 的 命 运 悲 剧 意味 和 性格 悲剧 意味 , 看 它们 是 如 何 如 出一 辙 , 又如 何 相 异 。 关键词 : 《 雷雨》 ; 西 方 悲剧 ; 中 国式 悲剧
里开 花 墙外 香 “ 的现 象 , 中国读 者 拒 绝 , 日本 读 者
一
《 俄狄浦斯王》 中 的 主 人 公 俄 狄 浦 斯 上 演 上
部杀 父 娶母 的人 生 惨 剧 , 他 始 终无 法 逃 离人 类
社会 现 实 生 活 的命 运 对 自己 的捉 弄 , 在 明知 自己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一 l 1
运 悲剧 和 社会 悲剧 , 人物则多是王公贵 臣, 而 中
国式 悲 剧则 多 是生 活 在 社会 底 层 的小 人 物 。 西 方
式悲 剧 的 悲剧 多会 选 择 死亡 结 束 . 给 人 一 种悲 壮
之美 , 而《 雷雨 》 正是 秉 承 了这 一特 色 , 一 悲 到底 ,
中国人一 时难 以接 受这个 剧 本也是 在所 难免 。
制、 虚伪、 冷酷 的个 性造 成 了所 有 人 的 悲剧 , 蘩 漪 那 追 求 自由却 又 无 法 摆 脱 封 建 传 统 的矛 盾 性 格
【比较中享受《雷雨》】 雷雨和哈姆雷特比较
《【比较中享受《雷雨》】雷雨和哈姆雷特比较》摘要:听歌剧是一种精神享受,听歌剧《雷雨》在我来说,获得的是比较中的享受,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歌剧的发展离不开剧目的建设,离不开坚持和坚守,歌剧《雷雨》的历程也是证明,从理论上讲,歌剧《雷雨》是话剧《雷雨》的简洁版,而从剧场效果来看,歌剧《雷雨》是话剧《雷雨》的升华听歌剧是一种精神享受,听歌剧《雷雨》在我来说,获得的是比较中的享受。
五年前,也是5月6日这天,我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欣赏了上海歌剧院推出的音乐会版的歌剧《雷雨》,那是歌剧《雷雨》的从无到有,五年后则是它的从小到大。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歌剧的发展离不开剧目的建设,离不开坚持和坚守,歌剧《雷雨》的历程也是证明。
我熟悉北京人艺的话剧《雷雨》,胜过熟悉曹禺的剧本《雷雨》和其他的演出本,我把这个版本奉若经典,以至我在几年前看电视剧《雷雨》时曾感到大倒胃口,对名著的改编,不是不能改,而要看怎么改,只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去改编,才有成功和被观众认同的可能。
但在时下,尤其是电视剧领域,打着改编的旗号而随意戏说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已经让人见惯不怪,觉得凡是改编就都该那么肆无忌惮了。
在这种戏说成风的环境下,歌剧《雷雨》的改编尤显出它的可贵:在尊重原著(名著)精髓的基础上大胆改编,合理取舍,保留主要戏剧元素,使之符合歌剧艺术规律。
莫凡的改编基本上是成功的,自身良好的文学修养在他的改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要说一句并非题外的话――莫凡的《雷雨》和温德青的《赌命》都是作曲家自己根据话剧剧本或小说改编为歌剧剧本,虽然只是两例,但已提示歌剧界:我们还有没有专业的歌剧编剧?我们的歌剧编剧是否称职?歌剧《雷雨》第一个给人印象强烈的重大改编就是删去了鲁贵、鲁大海这对父子,这使得原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在歌剧中相对简单了一些,主要的戏剧冲突能够围绕着繁漪展开,有利于从音乐上抒发人物的情感。
从剧场效果来看,也没有因为少了两个人物而显得生硬。
作曲家显然在繁漪这个人物身上花费了最多的笔墨,有意挖掘了她对爱的无限憧憬和蕴涵在她心灵深处的雷电性格。
江苏省南京市师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20分种)温馨提示:所有题目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请注意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一、文学作品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1-4题。
雷雨(节选)曹禺鲁贵你知道这屋子为什么晚上没有人来,老爷在矿上的时候,就是白天也是一个人也没有么?鲁四凤不是半夜里闹鬼么?鲁贵你知道这鬼是什么样儿么?费四凤我只听说到从前这屋子里常听见叹气的声音,有时哭,有时笑的,听说这屋子死过人,居死鬼!鲁贵鬼!一点也不错,——我可偷偷地看见啦。
鲁四凤什么,您看见,您看见什么?鬼?鲁贵(自负地)那是你爸爸的造化。
鲁四凤您说。
鲁贵那时你还没有来,老爷在矿上,那么大,阴森森的院子,只有太太,二少爷,大少爷住,那时这屋子就闹鬼,二少爷小孩,胆小,叫我在他门口睡,那时是秋天,半夜里二少爷忽然把我叫起来,说客厅又闹鬼,叫我一个人去看看。
二少爷的脸发青,我也直发毛。
可是我是刚来的底下人,少爷说了,我怎么好不去呢?鲁四凤您去了没有?鲁贵我喝了两口烧酒,穿过荷花池,就偷偷地钻到这门外的走廊旁边,就听见这屋子里啾啾地像一个女鬼在哭。
哭得惨!心里越怕,越想看。
我就硬着头皮从这门缝里,向里一望。
鲁四凤(喘气)您瞧见什么?鲁贵就在这桌上点着一支要灭不灭的洋蜡烛,我恍恍惚惚地看见两个穿着黑衣裳的鬼,并排地坐着,像是一男一女,背朝着我,那个女鬼像是靠着男鬼的身边哭,那个男鬼低着头直叹气。
鲁四凤哦,这屋子有鬼是真的。
鲁贵可不是?我就是乘着酒劲儿,朝着窗户缝,轻轻地咳嗽一声。
就看这两个鬼飕一下子分开了,都向我这边望:这一下子他们的脸清清楚楚地正对着我,这我可真见了鬼了。
鲁四凤鬼么?什么样?(停一下,鲁贵四面望一望)谁?鲁贵我这才看见那个女鬼呀,(回头,低声)——是我们的太太。
鲁四凤太太?——那个男的呢?鲁贵那个男鬼,你别怕,——就是大少爷。
鲁四凤他?鲁贵就是他,他同他的后娘在这屋子里闹鬼呢。
试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与曹禺《雷雨》的特点
拉 特 福 镇 , 亲是 自耕 农 。 他所 生 活 和 创 作 的 年 代 , 父 正处 在 英 国 由 封 建 社 会 向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过 渡 的资 本 原 始积 累时 期 。 家道 中 落 的 莎 士 比 亚 2 后 到 伦 敦 , 期站 在 屠 院 门 口 , 际 上 流 液 O岁 长 5 实 街 头 , 马 夫 、 役 , 入 剧 团 , 过 演 员 、 演 、 剧 , 成 为 居 当 杂 后 做 导 编 并 0
文 字评 论
试析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与曹 禺《 雷雨》 的特点
周 庆熙
( 中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j 武汉 4 O 7 ) 华 湖 £ 3O 2
摘 要 : 雷 两 》 《 姆 雷特 》 截 是 中蓬 著 名剧 作 家 曹 禺 、 《 与 哈 分 英
3创作 背景
两 位 剧作 家 在 这 一 时 期 之所 以创 作 悲 剧 作 品 ,是 与 他 们 当 时 所 处 的历 史背 景 及 个 人 经历 密 不 可分 的 。 《 姆 雷 特 》 莎 士 晗 是 比 亚 10 年 创 作 的 , 一 时 期 的英 国是 伊 丽 莎 白女 王 与 詹 姆 士 61 这
一
国 戏剧 大 师 莎 士 比 亚 重 要 的 悲剧 作 品 。 曹 禺 的戏 剧 受到 莎 士 比
亚 悲 剧 的 影 响 。但 剧 情 在 一 天 时 间 内将 三 十年 酶 冲 突 更加 集 中 表现 出来 , 对 莎翁 的 继 承 和发 展 。 是
关 键 词 :比较 《 哈姆 雷特 》 《 雨 》 悲剧 ;雷 ;
两 部 作 品一 部 取 材 于 历 史 、 部 取 材 于 现 实 , 他 们 都 能 与 一 但 现 实 紧 密结 合 , 实描 绘 了 当时 社 会 的真 实 面 貌 。《 姆 雷 特 》 真 哈 写 于 l 7世 纪 初 , 材 于 1 取 2世 纪 的 《 麦 史 》 在 莎 ± 比 亚 之 前 , 丹 , 托 马 斯 一 德 也 写 过 类 似 的 主 题 。该 剧 以 中 世纪 丹 麦 宫 廷 为 背 景 基 通 过 王 子 为 父 复 仇 的 故 事 ,集 中 体 现 了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人 文 主 义
比较文学
对话与探讨----------《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比较关键字:哈姆雷特雷雨悲剧命运爱情Hamlet Thunderstorm tragedy fate love莎士比亚是人们认为的杰出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给各民族的文学艺术以丰厚的滋养。
在中国,曹禺可以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的许多优秀作品,也与莎士比亚作品一样,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呈现出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无疑,这里两名伟大的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
people think Shakespeare isthe outstanding art master, his work become mankind to the art treasures,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rich nourishing. In China,Caoyu can be called China's Shakespeare. Many outstanding works, works as Shakespeare, and experienced the test of time, showing a immortal artistic vitality. Undoubtedly, these are also som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eat dramatist and their works .正文: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被称为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是最丰富的作品,对其作研究的学者不计其数;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也是他的剧作中影响最大,被评论、被研究得最多的一部。
那么,《哈姆雷特》与《雷雨》,莎士比亚与曹禺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呢?第一部分相似的剧情背景造就的相似的社会效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创作处于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了工场手工业和发达的商业城市,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呼啸山庄》与《雷雨》环状结构之比较
第二 个叙 述 者 我 ( 奈 莉 ) 是 大 大 小 小 事 情 的 目
, , 。
“
”
击者 和 参 与 者 是 推 动 情 节 发 展 联 系 两 代 爱 情 故事 的
中间 环 节 在《 雷雨》 中 为 故 事 情 节 穿 针 引线 的 人 物
。 , , ,
气 看 看 府 宅 那 头 那 几棵 过 分 倾斜 的 矮 小 极 树 还 有 那 排 枝 梗 都伸 向 同 一 个 方 向 仿 佛 在 乞 讨 阳 光 的 细 小 的 荆 棘条 就 可 以 想 见 北 风 呼 啸 而 过 的 那 种 威 力 了
78
湘 潭 师 范 学 院 学报
9 卷 第1
,
与《 雷雨》 环状结构之比较 呼啸山庄》 《
旷剑 敏 英国 诗 人 史文 朋 把 艾 米 莉 勃 朗 特 的 ( 呼 啸 山庄 》 誉为 悲 剧 天 才 之 作 可 以 与莎 士 比 亚的 《 李
“ ” ,
18 5
3 年
,
从叙 述 手 法 来 说 ( 呼 》 和《 雷雨 》 都采 用 了 多 层 叙 述 手段
回忆 )
。
第 一 代 情人 故 事 穿 插 于 第 二 代 情 人 故 事 之 中 浑 然 一 无 独 有偶 ( 雷雨 》 也 采用 了 此种环 状结构 即以 第 二 代情人 故事 为 情 节 主 线 第 一 代 情 人 故 事 为辅 线 体
, 。 。 , ,
,
似之 处
。
而 在 诸多 相 似点 中最 突 出 的 是 两 者 的结 构都
, , 。
体且 各 个 实体 所 呈 现 的 不 同 环 状 环 环 相 扣 错 综 复 杂 构 和 人 物 命 运 的 环 形 状 态 来 比 较 这两 部作 品 一 文 本 的 环 状 结构
第二单元《雷雨》《哈姆莱特》单元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七、教学反思
4.编排演出,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莱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课文节选的部分都是剧作中展示矛盾、表达形象、深化主题的关键部分,并以注释的方式对剧情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两部剧作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这一体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
2.原剧本对于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方面,往往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也需要在演出本中加以补充。通过小组讨论,仔细推敲,初步形成演出本。
形成演出本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性阅读能力,能更好地品味剧中台词的“言外之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课下排练
进入排演阶段后,投入剧情,化身为剧中人物,也许就会发现许多在阅读剧本时没有发现或没有充分考虑的问题。例如,按照剧情,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这段台词很长,要考虑当哈姆菜特独白的时候,奥菲利娅究竟应该如何表演,才能最恰当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诸如此类看似细枝末节、对实际演出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往往只有通过排演才能找到最适宜的处理方式。
通过排演时,人物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相互间的关系。
环节㈣:演出与评议,2课时。
第1-2课时
1.以戏剧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正式演出。
2.正式演出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为这次戏剧表演设置若干奖项,为获奖同学颁奖。
《哈姆莱特(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莎士比亚
激趣导入
莎士比亚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 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他遵循着这一创作原则,创作的作品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和欧 洲其他国家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作者名片
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流传下 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2首长叙事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作品广 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 情况。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和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据着十分重 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 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文学常识
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20世纪初传到中国,是一门综 合性艺术,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话 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 作用有二:一是利于演员表演剧情,二是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 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 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多以“曾左” 并称他们二人。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 但左宗棠为人十分自负,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有一次,左宗棠很不 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一位侍从大胆直 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 思良久。
写作技法
善用比喻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 比喻句:“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 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 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话就 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哈姆雷特与周平之死的比较
动荡社会精神之苦——哈姆雷特与周平之死的比较孟子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人都要在艰苦困顿的情形下才会自强不息,从而有所成长和发展,我一直深以为然,如今读了哈姆雷特与周平之死,却觉得“生于忧患”所需要的勇气与毅力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哈姆雷特》与《雷雨》是产生于不同文化下的两部悲剧。
以丹麦王子为父母报仇为题材的《哈姆雷特》出自莎翁笔下,而其创作的时间正是在社会极度动荡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正如文艺复兴这四个字所展现出来的,这是一个文化,艺术大兴起,大发展的时期,它是一个人文意识与宗教封建专制的博弈,是一个迈向以“人”为核心社会的过渡时期。
既是一场革命,便是对旧社会的推翻与否定,这无疑是人文的风暴在封建神学的海面卷起了一场巨大浪潮,是以旧社会的种种劣迹便都在此时浮上水面。
社会的黑暗令莎翁痛恨,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这个动荡时期的真实反映,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的真实写照。
而曹禺笔下的《雷雨》同样产生于新,旧社会交替之际,《雷雨》轰鸣咆哮之际,正值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
全中国几万万的民众都挣扎在腐朽封建王朝的统治与外来文化入侵的夹缝之中,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既被动地接受着外来新鲜事物,同时,封建王朝的残余紧紧抓着中国民众的发辫。
“在那段没有阳光的日子里,”曹禺说,“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随着曹禺的第一次呼喊,亦是呻吟,《雷雨》响彻了中国黑暗的天空,撒播下一场愤怒的雨。
很明显,哈姆雷特与周平都生在一潭黑暗之中,这黑暗犹如一场诅咒,与二人如影随形,也诅咒着那个黑暗社会的所有人,而他们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
可以说,他们生于黑暗,也死于黑暗。
丹麦王子汉姆雷特追求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真诚、勇敢,正如文艺复兴时期所宣扬的那样,他在得知了父亲被杀的真相后,决心为父报仇,而他却生性犹疑,却又希望改变黑暗的政治,最终和敌人同归于尽。
可以说,哈姆雷特的死是对于这个社会的抗击,是黑暗的较量,而哈姆雷特之死不仅是因为黑暗势力的顽固与强大,却也是他的犹疑最终演绎成了一出封建社会的悲剧故事。
《雷雨》VS《哈姆雷特》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 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 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 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 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性格“最雷雨” 的人物,周家是一潭死水,蘩漪便在这死水上搅起涟漪。这涟 漪让浮萍乱了阵脚。她敢爱敢恨,努力争取独立与自由,向那 个病态的时代挑战。然而她只是涟漪,改变不了“死水”,也 不为“死水”所容忍。
主讲人:赵欣宇 制作人:王文静 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霞
▪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 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 1910年,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三天后母亲薛氏因产褥热去世。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 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 性苦闷而内向。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 的种子。
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
周萍
周朴园的长子,周家大少爷,一度是继母蘩漪的情夫。他精 神卑微,缺乏自信,软弱无能,意志薄弱,缺少一般人所具 有的善良品德。他曾对蘩漪表示过不满于父亲周朴园的专横 和不尊重女性的行为,蘩漪骂四凤是"一个下等女人"的时候, 也曾表现出了他的愤怒;四凤、周冲也都由衷地夸他好,在 周朴园的所有儿子里,他可能会全部继承父亲衣钵。这位周 公馆的大少爷。不仅早已和继母蘩漪发生乱伦的两性关系, 还使侍女四凤怀上了他的孩子。他害怕他父亲,害怕社会的 舆论,他很自私,只顾个人利益。他更不顾及自己对蘩漪所 负的责任。当他知道自己所诱骗奸污的是自己的亲妹妹的时 候,开枪自杀了。
雷雨和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1.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答:“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
2.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答: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5.请简述哈姆雷特个性特点答: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
6.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
清说出是哪四重?答:四重误杀是: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的两位使者、克劳迪斯误杀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
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
8.《哈姆雷特》精心结构。
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
请用简洁的语言列出三条线索,并分出主次。
答: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
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它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14.请说说《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什么情节?答:王子利用戏中戏——叫向他献技的伶人演一本跟父王被害情节相似的戏《捕鼠机),使亲临剧场的凶手露出马脚。
《呼啸山庄》与《雷雨》环状结构之比较
构 成 了繁 复 的 环 状 结 构 所 以 本 文 仅 从 文 本 的 环 状 结
雨》 中 环 与 环 之 间 比在 《 呼 啸山 庄》 中扣 得 更 紧 些
,
呼》 的叙 述 系 统 中 第 一 个 叙 述 者 我 ( 洛克 伍 在《 德 先 生 )是 故 事 情 节 的 一 个 外 围 人 物 用 来 记 录 第 二 个
, , , 。 ”
①
在 结 尾 处 希 思 克 利 夫死 于 一 个 风 雨 交 加 的 夜 晚 他 的 灵 魂 与凯 瑟 琳会 合 后 作 者 写 道
, , , “
他介 绍 四 凤进 人 周 公 馆 引 发 了 第二 代 ; 爱 情 故 事 带领 侍萍 进 人周 家 便触 发 了 第一 代爱 情 故 中所 起的作 用 两 事 起 到 了 洛克 伍 德 和 奈 莉 在 ( 呼 》
。
,
这 种叙 述手 段 的 运 用 使作 品 呈 现 螺 旋 式 多 层
。
尔王》 雷雨 》 的演 媲美 2 0 世纪 3 0 年 代初 曹 禺 的 悲 剧 《 出 轰 动 了整 个 中 国 剧 坛
, , 。
;
,
环 状结 构
在《 呼》 中 处 于 第 一 环 的 是 第二 代 情 人 故
,
,
虽 说 这 两 部 作 品分 属 于 长 篇
、
事 ( 主 要 是 顺叙 ) 由 于 我
“
”
( 洛 克 伍 德 先 生 ) 的 好奇 引
、
小 说和 戏 剧 但 是 不 管 从 书 名 剧 名 思 想 意 旨 艺 术 手 法 还 是 人物 塑 造 等 诸 多 方 面 两 部 作 品 有 着 惊人 的 相
,
、
鲜花红似雨,盈盈有泪滴——试论《哈姆雷特》奥菲丽娅与《雷雨》
鲜花红似雨,盈盈有泪滴——试论《哈姆雷特》奥菲丽娅与《雷雨》四凤的悲剧命运作者:赵慧琳,张之燕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6期摘要: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创作也深受其影响。
《哈姆雷特》与《雷雨》虽创作于不同年代,但是曹先生的《雷雨》却受到了《哈姆雷特》的陶染。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虽然身处两个相去甚远的社会阶层,但还是免不了落得同样的悲惨命运———死于非命。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能够从多重角度解释两部作品中女性的社会处境以及命运结局。
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及作品的社会大背景,文章对相似的悲剧命运进行分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曹禺奥菲丽娅四凤悲剧命运女性主义一、引言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曹禺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作家。
一个生于16世纪,徜徉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浪潮之中,而另一位则生于20世纪,遨游于中国改革与革命的时代之间。
两位作家相差将近四个世纪,却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莎翁因其在欧洲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①,而曹禺先生因其作品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②。
曹禺在1980年访问英国莎士比亚故乡时,也曾经说“: 我对莎士比亚最深的感悟,大约是相见恨晚,也只能是相见恨晚吧。
”提及莎士比亚,曹禺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曾兴致勃勃地表示过“: 我一生都迷恋着莎士比亚, 梦想着莎士比亚, 可是, 自己竟到了古稀之年, 才亲临他的故乡———英国的斯特拉福。
”③曹禺先生说出这番话,不但道出他对莎士比亚的迷恋,而且体现出他的作品受到莎翁戏剧的影响。
二者相隔几百年却能在文学中相遇,皆为中外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他们的作品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因此,本文结合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莎士比亚与曹禺代表作品《哈姆雷特》和《雷雨》中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奥菲丽娅和四凤,揭露中西方旧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惨遭封建家长制社会伦理的压迫,最终迎来悲剧结局的社会状况,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戏剧创作的异同,并且加深对女性悲剧命运的解读。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摘要: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应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
曹禺,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雷雨》的诞生奠定了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第一人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戏剧发展开拓了道路。
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两部戏剧的悲剧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位剧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美文化背景的目的。
关键词:平行研究《雷雨》《哈姆雷特》悲剧主题1.引言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即“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给文学研究带来极大的研究空间,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更是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的课题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上,美国学派不满足于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事实关联”的影响研究,倡导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的“平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把“文学性”确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常常会出现相似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叙述方式,这种相似性为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这种超越了文学间实际联系的比较研究学界称之为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丰富文学研究成果。
在平行研究中,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在平行研究中得到一些具有价值的新观点、新结论和具有价值的规律与总结。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运用的语言生动形象,描述的故事情节丰富、波澜起伏,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
《哈姆雷特》与《雷雨》的对比读后感
《哈姆雷特》与《雷雨》的对比读后感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他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深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将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并且以莎士比亚式的诗化语言,抒发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在《哈姆雷特》里,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青年,他诚实、坦率、追求高尚的道德与美好的情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残酷的现实将他的理想王国击个粉碎,使他从平静、和谐的美好世界中惊醒,他不得不面对丑陋的现实.当他因为父亲的死亡回到丹麦王宫时,发现宫廷已变成了“监狱”,整个丹麦王国都变成了监狱.在这座监狱里,是非颠倒、善恶不分,谋杀者高居王位之上,阴谋家、野心家飞黄腾达,纯洁的友谊受到嘲讽,神圣的爱情遭到背叛.按别林斯基的说法,哈姆雷特看到了“关于生活的理想和生活本身完全不是一回事……信心曾经是哈姆雷特的生命,而现在这个信心却被毁弃,或者至少在他身上大大地动摇起来——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人并不是如他所向往的那样,而所看到的只是它们实际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哈姆雷特的悲剧和痛苦,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是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和痛苦,是人文主义的理想与“颠倒混乱的时代”之间的冲突.曹禺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话剧艺术的天幕上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目的明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在创作生涯中,曹禺不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吸取了西方戏剧的精髓.早在读中学时,他便开始接触西方戏剧,到了清华求学期间,他更是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戏剧的发展史,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的易卜生、奥尼尔,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高尔基,他流连于世界艺术的长廊里.曹禺曾说,外国剧作家对他的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第二个就是莎士比亚.曹禺不仅用诗一样的语言翻译了莎剧名篇《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时也学习、借鉴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和莎剧生动的故事情节及复杂、丰满的人物刻画.更为重要的是,贯穿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影响曹禺戏剧观的重要因素.曹禺的戏剧雷雨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成为五四新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这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其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雷雨》讲述的故事,尽管发生在24小时之内,但却是浓缩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更应该指出的是,《雷雨》不仅仅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家庭悲剧,而是通过都市社会上层人物和底层人物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纠葛,以及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问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曹禺不仅仅关注社会问题,更将笔触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展现人性的方方面面.同莎士比亚一样,曹禺在处理戏剧冲突时,往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心灵的交锋,或是刻画人物自我内在的矛盾.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的本能需求所给予的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人性的毁灭及由此产生的张力与震撼,普通人在个人与社会、梦幻与现实、本能与理性、情欲与礼教、过去与现在的不断冲撞中,荡涤了人性中的粗鄙与丑陋,呈现出一种纯粹与洁净的美,实现了人性的升华,这些都成为曹禺作品的主题,也是他悲剧主人公的魅力所在.在《雷雨》中,我们之所以感到繁漪是最“雷雨”的一个人物,是因为她心灵深处的扭曲与压抑最为极端.她有着火一样的热情,有着年轻女人正常的欲望与性情,有着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然而她却不得不在那个“牢狱”般的封建家庭中伴着“阎王”生活,一举一动都要听话,“给孩子们作出服从的榜样”.十八年的压制和抑郁使她变得乖戾和阴鸷可怖,也将她胸中的欲望积压成火山.在即将窒息的时刻,她以乱伦的行为进行决绝的反抗.曹禺是这样评价繁漪的:“在遭遇这样不幸的女人里,繁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热情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重么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懦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尽管莎士比亚和曹禺都没有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在他们的作品中,读者和观众都能深切地感到他们对女性的同情和崇敬,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抨击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体系,揭露这种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作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从未在悲剧中表现出悲观和妥协,他总是以诗人的情怀,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述着自己不屈的斗志,弘扬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象征,是决不会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他的痛苦与忧郁,完全是来自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爱与憎:他爱世界是锦绣河山,憎它变成了一个蔓草丛生的荒园,变成了一所大监狱:他爱人类是“宇宙之华,万物之灵”,憎人类被作践成粪土,成畜生;他爱人世间的真、善、美,憎恶荒淫、邪恶、残杀、背叛、势利、假仁假义、卑鄙下流等一切假、恶、丑的行为.在他思考生死存亡的问题时,他的独自表达了他最强烈的抗议:“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打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这实际上是莎士比亚为人类的尊严受屈辱而鸣不平,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人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哈姆雷特必须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最终他果敢地施行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刺杀妖王,铲除恶臣,把国事托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表现了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尽管结局是玉石俱焚,哈姆雷特悲壮地牺牲了自己,但“他在斗争中使人道、正义、理想发出了不灭的光辉”.在戏剧的结尾,莎士比亚用了他所有剧本里最堂皇、最热闹的场面——奏军乐、鸣炮,向哈姆雷特致以军人般的敬意.曹禺在《雷雨》序中曾这样说:“周冲是这烦躁多事的夏天里的一个春梦.在《雷雨》郁热的氛围里,他是个不调和的谐音,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而周冲也正是曹禺人文主义理想的化身.他向四凤描绘的那个深藏在心底的幻想世界,实际上就是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世界:“……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的,像一只鹰的翅膀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正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雷雨》第三幕)虽然这一篇诗一般的话语显得天真幼稚,这美丽的幻想在强大的黑暗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虚妄,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人类才有别于兽类,人性的光辉才能闪烁在天地间.人文主义大师莎士比亚在他不朽的作品中,将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对普通人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对人性所受到的扭曲和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他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不仅感染和影响了欧美国家的文学家,对远在东方中国的作家曹禺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恐怕是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的.曹禺与其说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不如说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揭露和鞭挞,更多地表现在对人性的怜惜、关怀和理解上.他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类命运根源的追寻,对人的心灵深处复杂情感的描述,对人类理想世界的憧憬,使得他的作品久演不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而这一切,与莎士比亚人文精神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曹禺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理念,并将其融进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开中国之先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王 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 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王后 好哈姆莱特,抛开你阴郁的神气吧,对丹麦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不要老是垂下了 眼皮,在泥土之中找寻你的高贵的父亲。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 死去,从生活踏进永久的宁静。 哈姆莱特 嗯,母亲,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王后 既然是很普通的,那么你为什么瞧上去好像老是这样郁郁于心呢? 哈姆莱特 好像,母亲!不,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好像”不“好像”。好妈 妈,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 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这 些才真是给人瞧的,因为谁也可以做作成这种样子。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 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国王 哈姆莱特,你这样孝思不匮,原是你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可是你要知道,你的父 亲也曾失去过一个父亲,那失去的父亲自己也失去过父亲;那后死的儿子为了尽他的孝道 ,必须有一个时期服丧守制,然而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 男子所应有的举动;它表现出一个不肯安于天命的意志,一个经不起艰难痛苦的心,一个 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的理性。既然我们知道那是无可避免的事,无论谁都要遭 遇到同样的经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地把它介介于怀呢?嘿!那是对上天的罪戾 ,对死者的罪戾,也是违反人情的罪戾;在理智上它是完全荒谬的,因为从第一个死了的 父亲起,直到今天死去的最后一个父亲为止,理智永远在呼喊,“这是无可避免的。”我 请你抛弃了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 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至于你要 回到威登堡去继续求学的意思,那是完全违反我们的愿望的;请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离 开这里,在朝廷上领袖群臣,做我们最亲近的国亲和王子,使我们因为每天能看见你而感 到欢欣。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英国)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 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 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 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 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
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 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 色。 ——《皆大欢喜》
克劳狄斯
叔 父
哈姆雷特
奥菲利娅
王后
奥菲利娅 殿下! 哈姆莱特 你美丽吗? 奥菲利娅 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莱特 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 往。 奥菲利娅 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 哈姆莱特 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 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 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奥菲利娅 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 哈姆莱特 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我没有爱过你。 奥菲利娅 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哈姆莱特 进尼姑庵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 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 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 ,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像也不能给它们 形像,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 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 不要相信我们。进尼姑庵去吧。
制作:洋泾中学徐晓懿创Fra bibliotek背景《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 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 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曹 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雷雨》中 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 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 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 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 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 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 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 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人物性格
鲁侍萍:下层妇女 善良自尊 刚强清醒 周朴园:反动资本家 虚伪自私 冷酷无 情 强硬 老谋深算
鲁大海:单纯 认识清醒 立场坚定 斗争 坚决 无私无畏 忠于工人阶级的利益 (缺点:鲁莽 幼稚 缺乏斗争经验 不成 熟) 蘩漪:因为追求自己达不到的目的而在 苦斗中毁灭的女人
鲁贵:被压迫的小市民形象代表。自私, 贪财好利,没有骨气。
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
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李尔王》
卑贱和劣行在爱情看来都不算数,都可以
被转化成美满和庄严:爱情不用眼睛辨别,而是 用心灵来判断/爱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仲夏夜之梦》
《雷雨》与《哈姆雷特》的比较
不同点: 在写作手法方面这两部作品都有点外国的古典主义时期的手法,即三一律,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物,为一个中心服务。本文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把 在这个任务放到世界文学的画廊中,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来重新解读,在比 较中挖掘任务内心真是的自我,并体会在比较中构成具有深厚历史纵深感和 人文注意关怀的原型世界。他们都是以一个家庭里的矛盾来反映整个社会的 矛盾,而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其各自的特点的,都充当着一个代表 。 《雷》里面是每一个人都会牵扯到一个问题或一段矛盾中,人物与人物之间 是相互联系得比较紧密,如:三个儿子与父亲之间,父亲和两个妻子之间, 孩子们之间也有矛盾、联系,从这些方面描写这个家庭,从这个家庭在前撤 出整个社会 。《哈》里面则不同,主要是讲哈姆雷特和他叔叔之间的,是 原创首发雷雨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对比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 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 相同点: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