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一课时)
执笔:徐新荣
工作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
教材、版本:中职新教材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题:《无衣》(参见上述教材p29,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熟读、理解诗意,体会爱国主义精神。
2、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背诵、默写《无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文学常识,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过《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能否背诵几句?
2、《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介绍:“风、雅、颂”这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合称《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风格的源头。
二、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无衣》及注释,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三、抽查学生自读情况,随机安排学生纠正读错的字句,予以点评。
四、小组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
五、教师通过PPT展示《无衣》全文、译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六、教师讲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秦人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应、并肩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鉴于此种感情基调,我们该怎样诵读此诗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七、教师点拨、指导诵读: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内容相近,每章仅三字不同,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PPT展示:
第一章,统一思想。
第二章,统一行动。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八、教师领读《无衣》,强调慷慨激昂的语气、节奏。
九、观看网络视频: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演唱的《无衣》。
十、安排背诵、默写,展示学习成果。
十一、小结:《诗经.秦风.无衣》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气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请同学们牢记这首战歌,弘扬爱国传统,向保家卫国的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