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说课稿(比赛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生选一双合脚的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武进高级技工学校的朱玫蓉,今天我想通过对一堂常规教学课的解说来和大家交流我的一点教学理想——为学生选一双合脚的鞋。我说课的篇目是《岂曰无衣》。

一.总说教材

《岂曰无衣》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以“感悟古风”为主题展开。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单元重在教授学生了解古典诗词一些基本的艺术特点,掌握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能从诗文中汲取思想精华。本诗出自《诗经·秦风》,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时的军中战歌。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鉴于此,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重章迭句、对话式的描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把握诗中重章迭句的特点。同时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毕竟是一个我们只能靠古籍和考古发现,再加上一点点想象才能够缅怀的时代。所以要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和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

虽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教学是互动的过程,要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我还得说说我的学生。他们是一群中考不理想的“90后”,他们中绝大多数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佳。但他们追求个性,喜欢自由,有丰富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行事独立。基于此,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可以通过预习资料的发放由学生自行掌握;诗句的形式特点、诵读节拍、诗文注释主要通过诵读、讲解、提问等方法来解决;而诗文的情感则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通过探究讨论、写作练习等方法完成从体验到感悟,再到个性解读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

我始终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个人或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等,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联想的好习惯。

此外为了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我会使用各类多媒体辅助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我准备按创设情境、浅析内容——诵读揣摩、体验情感——拓展阅读、升华思想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浅析内容

我将本诗的创作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配合着豪迈的音乐向学生缓缓讲述:

27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走向衰亡。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作为附属国的秦国,地处西北,其周边多少数民族,它们之间常常爆发战争,秦人也逐渐养成“尚武”的习俗。面对异族的入侵,秦襄王毅然举全国之力奋起还击。大军出征在即,军中传出一首歌谣:《无衣》。

随后,全班一读《无衣》。

诵读后提问:这是一首描写的诗歌。这个环节旨在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尽可能地拉近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出本环节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场战争秦国能打赢吗?

这个问题并不关注战争的结果,旨在通过对结果的联想,让学生结合注释,从诗文中寻找回答的依据,完成对诗文内容的浅层次理解。

可以预见两种回答:一是能打赢,因为“同仇”、“谐作”、“偕行”,表现出秦国士兵的团结、同仇敌忾等;一是不能打赢,这就要追问:明知不能赢为什么还要打?引导学生认识到秦国男儿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力量。为第二环节突破教学难点做铺垫。

自然引出本环节第三个问题: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一群的士兵。

环节二:诵读揣摩、体验情感

由第一环节最后一问,引导出:这首诗怎么读才能表现出秦国士兵的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精神?可以提示学生从诵读的节奏、语调、语速等方面思考。

在提到节奏时,引导学生把握这首四言诗诵读节拍和诗文重章迭句的特点。通过诵读体

验,解决教学难点。

提问过后,请全班再读《无衣》。教师点评两次诵读的情况,肯定学生的进步。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成功激励法。课堂上的肯定性评价对我们这些一度不被重视的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正面引导作用。能帮助学生恢复学习的信心,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评点诵读技巧之后,出示示范朗读。我准备了豪迈和悲壮两个版本的配乐朗读,请学生比较。你们更喜欢哪一个版本?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能再一次完善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不论豪迈还是悲壮,都能让学生感受到那场战争中秦国士兵勇往无前,舍身成仁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这场战争获胜的关键。

讨论过后,告知学生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秦军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并追问: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这个问题旨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冷兵器时代战争成败中“人”的重要,以及“正义的战争最终将赢得胜利”。适当联想一些古代描写战争、英雄主义的诗句。(课件:“狭路相逢勇者胜”、“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环节三:拓展阅读、升华思想

拓展一:对于一部分对战争结果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引导:60多年前,中国人民曾经也打了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展示现代版的《无衣》——《游击队之歌》。

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正义之战”的理解,强化爱国的情感,同时较近的年代背景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这一难点。

拓展二:2700多年前,秦人因生活环境形成了“尚武”的习俗,所以能在战时全民动员,慷慨赴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亡,所以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拿起武器保家卫国,那么今天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怎么看待战争?

这个环节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现实意义,也是本课的情感目标。我设计以网上的一篇“热帖”《汉家将士》为载体,课堂时间允许则在课上集体讨论;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拓展作业,以小作文的形式交流。特别想提的是我比较鼓励和学生多平台交流,如微博、QQ、邮件、空间等。有时候必要的纸质作业之外,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更能方便快捷地实现和学生的互动沟通。

最后在课堂上预留3分钟时间,全班再次齐读《无衣》。

教师结束语:我们热爱和平,但并不惧怕战争,若有人侵扰我们的家园,那就送他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