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说课稿(比赛版)

合集下载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秦风·无衣》教案篇1课文:《邶风?静女》、《秦风?无衣》一、复习:《诗经》有关内容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不是歌总集,回忆《诗经》有关的内容?答案:略。

2、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源头。

3、上一节课,我们学过《氓》,我们一起背诵1、2节,要求背诵。

1)、七倍。

2)、每位派代表背。

4、通过学习《氓》我们大家知道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的?一位漂亮、和善、可爱、大方、痴情的女子自由恋爱――婚变――决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剧烈愿望。

5、表达这一内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答案:略。

二、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邶风?静女》,看看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运用生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1、老师范读课文2、同学自由读课文3、齐读4、1)、读了三边凭直觉这首诗歌谢什么内容的?答: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幽会的情景。

2)、是以男子口吻写的还是以女子口吻写的?答:女子。

3)、给以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叙述一下这对青年男女由幽会的过程?(男生说)一个漂亮女孩子,和我相约于城角。

那女孩子特别的可爱,观察那我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我特别的焦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

那个淘气的姑娘,观察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最终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给了男子面前。

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的特别。

姑娘又将那从牧场带来的小草送给我,我更加如痴如醉。

5、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

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由于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颜色,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

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

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6、翻译:(每排预备好自己的段落)。

7、翻译成现代诗歌:娴静少女真漂亮,等我在那脚楼里。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秦风文化的背景。

2.理解《秦风·无衣》的主题和诗意。

3.掌握词汇和语法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听懂《秦风·无衣》的音乐演绎,并对音乐节奏、情感表达等有初步的体验。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介绍《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民歌,传唱至今。

它表达了农民对生产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文中主要描述一位贫苦农民在生活中遭遇了困难,但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而赢得了自由和尊严。

诗句朴实自然、深情动人,表达了人们在艰难险阻中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精神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语言表达要素•词汇:包括生词和熟词,如“赤裸”“败衣”“空巢”等。

•诗句:学习掌握《秦风·无衣》的诗句,理解它们的意义。

•语法:学习掌握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语法点和语调等,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演绎本节课将听到由知名音乐家演奏的《秦风·无衣》的演绎版本,学生需要听懂音乐中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从而对这首古代音乐进行感性体验。

教学方法整合教学法本节课将采用整合教学法,将语文、音乐、历史等多学科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效果。

数字多媒体教学法采用数码多媒体手段,如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将语言、音乐、图形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创造出更为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1.课堂教学多媒体设备及教学资源。

2.《秦风·无衣》音乐演奏版本。

3.课前准备好的课件、教材、教案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运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了解《秦风·无衣》的背景和历史文化。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习打下基础。

感知环节让学生前置收听《秦风·无衣》的音乐演奏版本,并对歌曲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无衣》教案 优秀

《无衣》教案 优秀

《秦风•无衣》(教案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教学目标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第一篇:《秦风.无衣》教案《无衣》说课教案【总说教材】《秦风·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唐以前诗歌单元)第一课《诗经三首》里面的第二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教学目标】(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5、背诵课文6、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教学设计】本课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激昂、雄壮的基调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板书:秦风·无衣(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2、重复的旋律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二解题出示投影:介绍《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教案标题:秦风无衣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音频或视频资源,用于朗读示范。

3. 课件或黑板,用于呈现诗歌内容和讲解。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服饰,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导入:1. 呈现《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先读原文,然后了解诗歌的基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发展:1.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音律。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巩固:1. 分组进行小组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和最佳解读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秦风无衣》的读后感,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表现、讨论参与度等。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秦风无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结合音乐,让学生创作一首配乐或歌曲,将《秦风无衣》的诗歌内容与音乐相结合。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将《秦风无衣》的情节和意境通过表演的方式展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秦风无衣讲课教案

秦风无衣讲课教案

秦风无衣讲课教案教案标题:秦风无衣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无衣》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秦风《无衣》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什么了解?你们对秦风有什么了解?呈现:1. 分发《无衣》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

2. 解读课文的背景:秦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体裁,反映了秦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3. 分析《无衣》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秦国的人民贫困,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讲解:1.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排比、对仗等。

2. 解读《无衣》中的重要词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讨论: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无衣》中的某一句诗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各自的解读结果。

拓展:1. 邀请学生以《无衣》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贫困人民的理解和关怀。

2.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堂总结:1. 总结《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并准备下节课的课堂展示。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秦风无衣》电子教案

《秦风无衣》电子教案

《秦风无衣》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秦风无衣》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秦风无衣》的出处和作者。

分析《秦风无衣》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解读《秦风无衣》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秦风无衣》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阅读《秦风无衣》原文,理解诗意。

学生讨论《秦风无衣》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1.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秦风无衣》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题目。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和思考。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秦风无衣》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对古文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秦风无衣》中的重点词语,包括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题来理解和应用词语。

2.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词语理解和应用的练习题目。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正确使用和解释词语。

第三章:句子解析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秦风无衣》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提高学生对古文句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秦风无衣》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重要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题来理解和应用句子。

3.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句子理解和应用的练习题目。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正确使用和解释句子。

第四章:文本解读4.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秦风无衣》的文本内容。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秦风无衣》的文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来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对《秦风无衣》的深度解读和分析题目。

古诗吟诵说课稿

古诗吟诵说课稿

《诗经.秦风.无衣》吟诵课说课设计一、说教材《诗经.秦风.无衣》是课外服务吟诵社团的课程之一。

以《诗经.秦风.无衣》这首先秦民歌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吟诵的方式,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诗经.秦风.无衣》这首古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主要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出并推动事件的发展,表达人物的情感。

全诗分三节,通过出征战士的问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抒发了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奋战的英雄气概。

诗歌通俗易懂,适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后,以吟诵的方式加以反复吟咏,以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知以及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本次社团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动人的诗歌语言和优美的吟诵腔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他们受到爱国、无畏等英雄品质的熏陶。

因此,我把诗词的理解、鉴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吟诵中深入理解诗词是对学生诗词积累、诗词感悟、吟诵表达能力的综合应用,有一定难度,可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1 、通读诗词,理解诗词。

“读”是学生课堂语言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因此,在古诗词吟诵教学过程中,要先做好“读”的训练,如此才能完成拼读感悟诗词、吟诵理解诗词、积累应用诗词的教学目标。

《诗经.秦风.无衣》语言相对浅显易懂,宜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的内容,为理解诗词做好准备。

2 、吟诵促进理解,帮助积累诗词。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背诵诗词是初步目标,除此外还要有一定的思维、表达能力。

所以,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角色代入的方式,理解诗词中人物的心理,谈谈自己的感受,再以吟诵形式加以表达,深入了解诗词内涵并能在合理场景下应用。

这样,把想、吟、用等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流程1、复习回顾,引入课题同学们,又到了课后服务吟诵社团的学习时间。

在课程开始之前,请思考一下:你们学习吟诵,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学习吟诵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特别是古诗词。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

(2)理解两首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解释。

(2)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入本课的两首诗歌《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和词语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解析《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诗歌解析、感悟等。

(2)对课后作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对两首诗歌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如作者简介、诗歌主题等。

(2)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及相关注释。

《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静女》《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中的两首诗,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其教学内容属于古典诗歌鉴赏部分。

因此,这节课是学习鉴赏古诗的开始、基础,是对《诗经》内容及表现手法等艺术特点进行总结的课,也是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比较的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地位很重要。

(二)教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理解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情感。

③理解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④归纳总结并理解把握《诗经》的现实主义特点。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结合相关注释理解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主动创作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其改编创作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综合的能力,使其掌握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⑤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特别是把抽象的内容再现成具体直观形象的能力,从而掌握鉴赏诗歌的这种直观再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了解《诗经》的文学文化价值,引导学生珍视民族文化。

②引导学生树立国难当头之时,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理解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四)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并理解把握《诗经》的现实主义特点。

二、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是“导悟研评”式教学方法,它包括:导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研学:学生合作研究。

评学:师生合作,互相探究、评价。

在整个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教学设计分析(一)导学阶段:创设情境(一)教师活动:1、提问背诵课文。

2、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1回忆背诵。

2、倾听。

教学意图:1、通过提问背诵,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重新感悟品味《诗经》“国风”中的民歌。

2、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时提高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悟学阶段:创设情境(二)教师活动:1、明确学习目标《静女》。

《无衣》教案 优秀

《无衣》教案 优秀

《秦风•无衣》(教案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教学目标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秦风无衣》说课稿(韦芳艳)

《秦风无衣》说课稿(韦芳艳)

【执教者】: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11级学前教育专业韦芳艳老师《秦风·无衣》说课稿【说教材】《秦风·无衣》是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三册中的《<诗经>三首》中的一首,其教学重点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授课年级】11级学前教育8班人数46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赋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作用。

4.把握诗歌节奏,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这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5.在诗歌的鉴赏与背诵中体会诗歌的节奏的艺术效果,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保家卫国的崇高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吟唱诵读,引导学生抓住“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教学手段】多媒体【说学法】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无衣》 说课稿

《无衣》 说课稿

《无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无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无衣》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战歌。

这首诗以其激昂的节奏、豪迈的气势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展现了秦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勇精神。

从单元主题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诗意的探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代诗歌,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

《无衣》作为其中的一篇,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诗经》的独特魅力,还能使他们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团结协作、爱国卫国的精神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方面,《无衣》是学生学习《诗经》的重要篇目之一。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以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经》这种较为古老的诗歌形式,他们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诗歌的鉴赏和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容易被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所吸引。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和默写《无衣》,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士兵的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掌握诗歌中的重难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无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无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无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最早的军歌"《秦风.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2.把握《秦风·无衣》重章叠唱的特点;3.运用对话的形式深刻体会《秦风·无衣》的民歌特点;4.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鉴赏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感悟诗歌情感。

课堂环节:情景导入军营总让人向往,这里面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有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军歌,更有别样的战友情。

而这样的情感,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种情感的源头——《秦风·无衣》,再次感受这种让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环节一:知诗论世1.走近《诗经》《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秦风·无衣》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秦风·无衣》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 我戈矛,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 我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 我甲兵,与子偕行。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觉得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 也, 永觉得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 也, 永觉得好也!
• 《风》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旳民歌,这 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 美妙事物旳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 反压迫、反欺凌旳怨叹与愤怒。(160篇)
•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宫廷 乐曲歌词。《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 (105篇)
•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40篇)
无衣
背景: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 ,公元前771年),周王室 内讧,造成戎族入侵,攻进 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 ,秦国接近周王朝国都,与 周王室休戚有关,遂奋起对 抗。此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 产生旳。
㈡能够是并列旳段落铺排(反复)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你只有一颗心啊,却容纳着这么多旳爱国情思。你爱
着你旳楚国,你爱着你旳人民。你希望君王圣明,你希望 国家昌盛……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求索什么呢?是求索那国家振兴旳命脉?是求索那污
泥之下清正不屈旳品质?……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终归无法释怀,你没有去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概括每节意思: ⒈同仇—— 统一思想
⒉偕作—— 统一行动
⒊偕结对敌
主旨:
影响——《左传》中记载:
申包胥如秦乞师 鲁定公四年(前523年),吴国军队攻陷
楚国旳首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 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 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 军。 (插入歌曲)

秦风无衣说课稿(比赛版)

秦风无衣说课稿(比赛版)

秦风无衣说课稿(比赛版)为学生选一双合脚的鞋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武进高级技工学校的朱玫蓉,今天我想通过对一堂常规教学课的解说来和大家交流我的一点教学理想——为学生选一双合脚的鞋。

我说课的篇目是《岂曰无衣》。

一.总说教材《岂曰无衣》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

该单元以“感悟古风”为主题展开。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单元重在教授学生了解古典诗词一些基本的艺术特点,掌握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能从诗文中汲取思想精华。

本诗出自《诗经·秦风》,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时的军中战歌。

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

鉴于此,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重章迭句、对话式的描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把握诗中重章迭句的特点。

同时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毕竟是一个我们只能靠古籍和考古发现,再加上一点点想象才能够缅怀的时代。

所以要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和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虽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教学是互动的过程,要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我还得说说我的学生。

他们是一群中考不理想的“90后”,他们中绝大多数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佳。

但他们追求个性,喜欢自由,有丰富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行事独立。

基于此,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可以通过预习资料的发放由学生自行掌握;诗句的形式特点、诵读节拍、诗文注释主要通过诵读、讲解、提问等方法来解决;而诗文的情感则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通过探究讨论、写作练习等方法完成从体验到感悟,再到个性解读的过程。

《诗经》之《无衣》说课材料

《诗经》之《无衣》说课材料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
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
1、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 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2、于: 语助词,犹“曰”或“聿([yù] a.文言助词,无
义,用于句首或句中。b.〔~皇〕轻疾的样子,如“武骑~~”。c.古代称笔,
戈 甲
矛 袍

典故:伍子胥的家仇血恨,申包胥的秦庭之哭
子胥:“若不能灭楚,誓不立于天地之间!” 包胥:“吾欲叫子报楚,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又陷子 于不孝。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谊,吾必不漏泄于人,然 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吾必能安楚。” 吴败楚,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包胥入秦,大哭 七日。 秦哀公:“楚臣之急其君,一至是乎?楚有贤臣如此, 吴犹欲灭之;寡人无此贤臣,吴岂能相容哉?” 为之流涕赋《无衣》以旌之,诗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与之同仇。
中国古典文学经典《诗经·秦风》之
பைடு நூலகம்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
和你同仇敌忾!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
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
1、讨论:学到了什么(做人、做事、作文)? 2、对所学诗歌反复咏唱,想象意境。 3、本诗可用在什么类文章中。 4、欣赏视频。
用笔写文章。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3、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 头尖锐。
4、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 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高二必修)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高二必修)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

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1、吟唱、诵读法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明确诗中主人翁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3、引导、比较法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如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的细节描写同《静女》细节描写等的比较,既延展了课堂容量,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

无衣说课讲解

无衣说课讲解
(快连) (稍停) (感叹语气)
学生仿写
岂曰无衣?与子同袜。王于兴师, 修我战甲,与子同驾。
岂曰无衣?与子同裤。王于兴师, 修我金鼓,与子同墓!
岂曰无衣?与子同履。王于兴师, 修我刀戟,与子齐举。
岂曰无衣?与子同靴。王于兴师, 修我斧钺,与子同决!
军歌欣赏 志愿军战歌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我的爸爸去过朝鲜战场 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家乡 打败美帝保卫和平 嘹亮地军歌威武雄壮 我们的先辈去朝鲜打仗 英勇战斗是民族的脊梁 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 嘹亮地军歌在耳边回荡
无衣
朗读欣赏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 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 裳。王于兴师,修我 甲兵, 与子 偕行。
问题探讨 1、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重章复唱的特点: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 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善用这 种手法,。
重章复唱的作用:

问题探讨 2、分析三节诗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戈矛
同仇

矛戟
偕作

甲兵
偕行
战袍
长柄武器
一样仇恨
内衣
长柄武器
一起行动
下裙
铠甲兵器
不同之处:
一起赴战
所穿战服 所用兵器 思想行为
问题探讨
3、主题内容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重 同袍——戈矛——同仇(统一思想) 递
章 叠 唱
同泽——矛戟——偕作(统一行动)
所穿战服 所用兵器 思想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生选一双合脚的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武进高级技工学校的朱玫蓉,今天我想通过对一堂常规教学课的解说来和大家交流我的一点教学理想——为学生选一双合脚的鞋。

我说课的篇目是《岂曰无衣》。

一.总说教材
《岂曰无衣》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

该单元以“感悟古风”为主题展开。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单元重在教授学生了解古典诗词一些基本的艺术特点,掌握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能从诗文中汲取思想精华。

本诗出自《诗经·秦风》,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时的军中战歌。

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

鉴于此,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重章迭句、对话式的描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把握诗中重章迭句的特点。

同时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毕竟是一个我们只能靠古籍和考古发现,再加上一点点想象才能够缅怀的时代。

所以要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和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
虽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教学是互动的过程,要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我还得说说我的学生。

他们是一群中考不理想的“90后”,他们中绝大多数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佳。

但他们追求个性,喜欢自由,有丰富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行事独立。

基于此,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可以通过预习资料的发放由学生自行掌握;诗句的形式特点、诵读节拍、诗文注释主要通过诵读、讲解、提问等方法来解决;而诗文的情感则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通过探究讨论、写作练习等方法完成从体验到感悟,再到个性解读的过程。

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
我始终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个人或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等,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联想的好习惯。

此外为了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我会使用各类多媒体辅助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我准备按创设情境、浅析内容——诵读揣摩、体验情感——拓展阅读、升华思想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浅析内容
我将本诗的创作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配合着豪迈的音乐向学生缓缓讲述:
27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走向衰亡。

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

作为附属国的秦国,地处西北,其周边多少数民族,它们之间常常爆发战争,秦人也逐渐养成“尚武”的习俗。

面对异族的入侵,秦襄王毅然举全国之力奋起还击。

大军出征在即,军中传出一首歌谣:《无衣》。

随后,全班一读《无衣》。

诵读后提问:这是一首描写的诗歌。

这个环节旨在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尽可能地拉近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出本环节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场战争秦国能打赢吗?
这个问题并不关注战争的结果,旨在通过对结果的联想,让学生结合注释,从诗文中寻找回答的依据,完成对诗文内容的浅层次理解。

可以预见两种回答:一是能打赢,因为“同仇”、“谐作”、“偕行”,表现出秦国士兵的团结、同仇敌忾等;一是不能打赢,这就要追问:明知不能赢为什么还要打?引导学生认识到秦国男儿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第二环节突破教学难点做铺垫。

自然引出本环节第三个问题: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一群的士兵。

环节二:诵读揣摩、体验情感
由第一环节最后一问,引导出:这首诗怎么读才能表现出秦国士兵的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精神?可以提示学生从诵读的节奏、语调、语速等方面思考。

在提到节奏时,引导学生把握这首四言诗诵读节拍和诗文重章迭句的特点。

通过诵读体
验,解决教学难点。

提问过后,请全班再读《无衣》。

教师点评两次诵读的情况,肯定学生的进步。

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成功激励法。

课堂上的肯定性评价对我们这些一度不被重视的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正面引导作用。

能帮助学生恢复学习的信心,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评点诵读技巧之后,出示示范朗读。

我准备了豪迈和悲壮两个版本的配乐朗读,请学生比较。

你们更喜欢哪一个版本?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能再一次完善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不论豪迈还是悲壮,都能让学生感受到那场战争中秦国士兵勇往无前,舍身成仁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正是这场战争获胜的关键。

讨论过后,告知学生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秦军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并追问: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这个问题旨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冷兵器时代战争成败中“人”的重要,以及“正义的战争最终将赢得胜利”。

适当联想一些古代描写战争、英雄主义的诗句。

(课件:“狭路相逢勇者胜”、“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环节三:拓展阅读、升华思想
拓展一:对于一部分对战争结果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引导:60多年前,中国人民曾经也打了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展示现代版的《无衣》——《游击队之歌》。

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正义之战”的理解,强化爱国的情感,同时较近的年代背景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这一难点。

拓展二:2700多年前,秦人因生活环境形成了“尚武”的习俗,所以能在战时全民动员,慷慨赴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亡,所以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拿起武器保家卫国,那么今天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怎么看待战争?
这个环节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现实意义,也是本课的情感目标。

我设计以网上的一篇“热帖”《汉家将士》为载体,课堂时间允许则在课上集体讨论;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拓展作业,以小作文的形式交流。

特别想提的是我比较鼓励和学生多平台交流,如微博、QQ、邮件、空间等。

有时候必要的纸质作业之外,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更能方便快捷地实现和学生的互动沟通。

最后在课堂上预留3分钟时间,全班再次齐读《无衣》。

教师结束语:我们热爱和平,但并不惧怕战争,若有人侵扰我们的家园,那就送他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板书设计
下面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战争保家卫国正义
必胜
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无畏
最后谈谈本堂课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1.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是紧贴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设想是能够完成教学目标。

2.整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内心一直涌动着一种激情,这是我发自内心对我的国家、民族的爱,这种爱是在备课过程中被触发的。

我相信我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都在传达着这种激情。

3.备课的过程中我也不断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古文基础的薄弱,所以尽可能地调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去理解。

我始终认为我只能帮学生选择一双合脚的鞋子,至于获得知识的路必须由学生自己去走。

即使遇到挫折,甚至被打回头,对学生都是一种收获。

教师不能包办和设计好所有的环节。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