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诵读

《无衣》教学案

《诗经·秦风》

[写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夷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基调:慷慨雄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与子/偕行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全诗共三章。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不过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修理好“戈矛”,团结备战,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他们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因此,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是爱国主义军歌。

【参考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与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情境默写]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答案: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答案: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文本深读]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3.“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4.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作用有二:(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