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分析【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主要观点、理论目的和适用性等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效用价值论比劳动价值论更有适用性,同时两者在许多方面又有相通性等结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价值论。

关于两者的争论一直是人们的话题。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犯种观点认为两者尽管表面上对立,实际上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严本文意图通过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理论目的作用和适用性等,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一、两种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史上最富盛名的人物,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劳动价值论思想上大大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从作为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的分析中,证明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结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且提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因此并不能说生产价格理论违背了劳动价值理论,它只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这样,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一个逻辑严整的体系,是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和最主要代表人物。

因此,文章主要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实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无产阶级阶级立场是鲜明的。

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一切价值,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因此无产阶级应该起来反抗,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_3017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_3017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在经济学界,有关劳动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的争论从未停息过。

将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著作、主要理论以及历史观、人性观和阶级观等角度对两者做出相应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发展历史;比较1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1.1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英国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中,大量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进入城市工厂,也促进了城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商业一体化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困难。

人们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新理论。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些经济思想家对劳动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他们认为,商品交换时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从而利润的源泉也必然是劳动。

166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后来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完善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2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欧洲大陆的工业化使得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其中尤其以英国的工业化增长最为突出。

为了摆脱由劳动价值论所带来的的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萨伊、西尼尔等人开始从主观心理和物品效用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构建了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到了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各自同时建立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标志着作为新古典主义核心的效用价值理论的形成。

2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著作2.1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

来源于主观评价。
边际效用价值论不劳动价值理论的联系
商品使用价值的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关于商品使用价值(效用)作用 的问题上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区别 在于“如何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不使用价值是统一不商品体内的两因素, 二者互相依赖,丌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没有使用价值则失去了价值存在的基础。可见马克思和边际效用论者几 乎同样重规使用价值。但遗憾的是边际效用论者在这一问题走上了歧途。他 们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而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 会经济关系,并倒向了唯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夸大了效用的作用,认为效用 决定价值,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只讲效用而抛弃了生产效用的劳动。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
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 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 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 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収展的资产 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 础。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叏决于效用,
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丌
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一.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 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第二. 二.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 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产生使用价值.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反
映的是人不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 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劳动的凝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丌同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孰对孰错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 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而效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商品的效用决定.劳动价值理论起源于英国的亚当·斯密,中经英国的李嘉图及威廉·汤普逊的发展,终于德国的马克思。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国富论》中提及了商品拥有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

他认为不同的要素收入拥有一个受社会情况影响的自然率,这个自然率构成了自然价格,也被称为商品真实的价格。

亚当·斯密认为自然价格代表所生产的就是制成品的交换价值,因应市场的供求情况有所增减成为市场价格。

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一个明确的尺度以量度要素收入的多少。

他提出谷物或者工人的劳动量都适合作为这尺度。

他认为一般商品价值的多少取决于生产者投入的劳动量,两者必须成正比. 但亚当.斯密的理论缺陷在于把劳动量或者劳动这行为不加区别地使用,某时候劳动量被认定为新增商品价值的来源,某时候则称他们能够量度价值,一物既证明另一物的存在,也是那一物的计量标准,理论上显然存在一种论证的缺陷。

关于劳动量如何量度,斯密也没有清晰的说明。

李嘉图把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加推广,他首先肯定亚当·斯密的理论. 他随后察觉到亚当·斯密间断地使用两种价值尺度:谷物和劳动。

李嘉图加以补充亚当·斯密理论内的那种劳动不是生产的劳动量,而是透过商品交换得到的劳动量. 嘉图指出不论谷物还是劳动,甚至金银,这些量度媒介同样是“可变”,其价值会发生波动。

他列举出亚当·斯密前后矛盾的言论以论证只有生产的劳动才能决定商品的相对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多继承自李嘉图的理论,由此可见,所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马克思一人独创,马克思只是结合和整理了1820年代至18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成果,并且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名词用作分析,重新解释整个劳动价值理论。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作者:周博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8期内容摘要: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非科学的理论,其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独断的观点,而效用价值论认为正确的价值规定来自于人对商品的主观效用;而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的规定则是典型的庸俗经济学。

这两种价值理论之所以存在着巨大分歧,其原因就在于其研究目的与研究指导思想分别来自于西方哲学界的两大研究科学方法论传统—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正是由于两种哲学传统的科学方法论的对立,才导致了两种价值理论在对价值的规定上产生了差异和对立。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础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因为马克思所做的努力,才使得源自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

所以,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了在理论上推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未来终将灭亡的预言,就不断地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名义构建种种理论体系来攻击和驳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最为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是马克思所独创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基础则是经过马克思科学发展的劳动价值论。

欲推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则攻击劳动价值论,不失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

由此,在后世的资本主义西方经济学所建立的种种体系之中,它们都纷纷提出了自己有别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理论,试图为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辩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均衡价值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马歇尔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是供给与需求同时起作用的,从而按照这种思路建立起均衡价值论,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而实现了市场均衡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体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作指导。

本文从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来源认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

在此,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显然,马克思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而这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

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

收稿日期:2017-08-10作者简介:张永霞(1982-),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海涛(1982-),男,湖北大冶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皖江示范区为例”(KZ0041406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研究”(SK2016A01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的效用价值论作为两种主要的价值理论,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二者之间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平息。

文章由梳理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从研究范式、利益之争等多个视角对这两种价值理论争议的本质和根源进行研究,论证可以通过引入普适的公平理念找到协调价值决定理论争议的新途径。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公平;普世价值观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3-0031-05(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张永霞李海涛∗∗∗第38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3月Vol.38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2018在经济学中,价值一直是研究学者们争议不休的主题,其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争议为典型代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在交易商品中的凝结。

马克思的逻辑简单而严密,他从简单的物物交换谈起,提出了一个很容易让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交换呢?既然能如此交换,说明不同的商品具有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自身的有用性,但不同的商品除了各自的有用性,又能从商品本身发现什么呢?马克思运用高度的理论,指出共同的东西正是人们生产商品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耗费,这也就是价值。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供求价值论
供求价值论主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商品的 价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 时,商品价格上升。供求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机制 和价格形成的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供求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主要在于其忽略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劳动价值,可能导致价值的低估或高估。
参考内容
引言
价值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 政策具有关键作用。在价值论的各种流派中,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 值论和供求价值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本次演示旨在比较这四种价值论的基本原 理、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异同点和优缺点,以期为深入理 解价值论提供参考。
谢谢观看
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主要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 值在于它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或效用程度。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 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定价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效 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在于其主观性和不可测量性可能导致价值的不 确定性和波动性。
在现代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斯拉法提 出了“标准商品”的概念,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计量难题。此外,约翰·斯图 亚特·穆勒和卡尔·马克思等也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 论、分配理论等新的概念和观点。
二、效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效用价值论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边际革命时期,以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为 代表。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尔·门格尔,他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 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效用水平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 在此基础上,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莱昂内尔·罗宾 斯,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效用价值论,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个概 念。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研究
闫联飞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是价值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两种理论,但是,二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原因在于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建树又各有缺陷.本文从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演变历程入手,进而深入的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但只有借鉴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才能对价值作出更科学、全面的解释.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闫联飞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
【相关文献】
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J], 刘骏民;李宝伟
2.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研究 [J], 许有伦
3.把马恩的价值理论归结为劳动价值论并不准确——论马恩主张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相综合的思路 [J], 胡义成
4.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 [J],
白暴力;张栋
5.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J], 于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作者:卜凡增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价值的概念、价值来源、价值论研究问题的本质、价值论主张的分配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种价值体系的区别,从理论渊源与研究客体、使用价值与效用、价格形成过程三个方面研究了两种价值体系的相同点。

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我国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变迁,引发了劳动价值论的分歧和争论。

这场争论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虽然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发展劳动价值论成为主流观点,但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经济学界分歧较大。

本文暂且不对这种理论分歧做出评论,而是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基本逻辑思路出发来分析比较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为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概念界定不同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效用价值论将商品的价值归因于该商品的效用。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是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对比探究

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对比探究

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对比探究试验1211208140515张舵【摘要】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坚持效用价值论, 并把二者作为区分两大阶级价值理论的基础,由阶级对立导致了价值理论的对立, 认为二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本文按照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来源、内容、区别、联系以及统一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对比探究,将两者统一,建立了自己的理论。

【关键词】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对比【正文】长期以来,价值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各种理论争论不休的原因在于诸多的经济学家阶级、立场存在诸多差异,对“价值”这个概念难以达成共识。

以价值决定与价值源泉作为标准来梳理经济学上的价值理论,可以发现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值(价格) 论”四大类。

进一步地从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来看,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属于供给价值理论范畴,效用价值论则属于需求价值理论范畴,而均衡价值论则属于供求混合价值论范畴。

1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通常被称为经济学价值论的两个范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坚持效用价值论,二者作为区分两大阶级价值理论的基础, 认为二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2本文将按照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来源、内容、区别、联系和统一五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探究,以期深化认识。

一.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来源在古代,人们探讨价值问题时,就曾经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过以效用来衡量价值的观点,但是没有发展成系统的理论。

17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尼古拉•巴尔本和18世纪意大利的费尔南陀•伽里阿尼、法国重农学派的孔狄亚克发展了这一思想。

到19世纪初,法国的萨伊也提出过这种观点,但是他没有特别强调效用价值论的主观性。

19世纪50年代的戈森,在综合前人的观点上提出了“戈森定律”①,为在实际上形成效用价值理论构造了最后的蓝图。

3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①戈森定律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命名的边际效用价值,其内容就是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史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史比较分析
人性 观 和 阶 级 观 等 角度 对 两 者做 出相 应 的 比较 分 析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理论; 效用的历史背 理》 一书中, 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更为深入和科学 观的基础上论述了劳动者的经济观。马克思在继 景的比 分析 的论述 。 承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 创立了科学的价值 l 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英国 l - 1 5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指 论 , 并以此为基础 ,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并由剩 世纪末开始的“ 圈地运动” 大量失去土地和生 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 , 中,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 余价值学说揭示 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 资本论》 继承 密。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 中, 产资料的 农民进人城市工厂, 也促进了城市资本 价值理论。马克思在其代表著作《 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生产和商业—体 了古典政治指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理论观 矛盾, 它使无产阶级看清了资本 主义 生产的实质 , 化的发展 , 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 点, 还首次提出了“ 劳动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 共同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 和“ 级的剥削 。 争取 自 身的 品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困 。人 学说, 难 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 解放。 们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求一种鹪释价格 2 效用价值论的 ’ 2 代表 ^ 物及著作。 代表人物 4劳动价值观和效用价值观两者主要的理 和利润的新方法 、 新理论。同时, 随着资本主义劳 及著作 : 边沁《 道德和立法原理通论》 萨伊《 、 政治 论观点的比较分析 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 经济学概论》杰文斯《 、 政治经济学理论》 门格尔 、 两者主要的理论观 主要有以下 , 1 介方面: 高,一些经济思想家对劳动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 《 国民经济学原理》瓦尔拉斯 瞵 、 经济学要义》 。 () 1劳动价值论认为,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 进行了思考。 他们认为, 商品交换时的价格是由生 效用价值论 以物品满足人 的欲望的能力或 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 因此,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 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从而利润的源 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 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 唯一源泉 , 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付出 泉也必然是劳动。16 年, 6 2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 过程的经济理论。 效用价值论在 1 世纪 6 年代 的劳动。 9 0 而效用价值论则认为, 商品的价值就是财 第在其著作《 赋税论》 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 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 ,自 1 9世纪 7 0年代后 富的效用( 使用价值)因此, , 按照效用价值论的观 后来经过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等人的不断发 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1 世纪7 年初期, 9 0 门格 点 , 生产商品的三要素——劳动 、 资本和土地都是 展和完善 , 马克思在对亚 当・ 斯密、 大卫 ・ 李嘉图的 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各 自阐述并建立了边际效 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对劳动价值论 用论,标志着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特征来研 () 2劳动价值论的立足点在于价值的创造, 效 作出了完善和发展 , 最后形成了完整、 科学的劳动 究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诞生 , 用价值论的立足点在于价值的决定 E 。劳动价值 价值论。 也标志着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核J 的效用价值论的 论认为,由于劳动的二重性 ,在生产商品的过程 1 2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l 世纪 4 最 终形成 。 9 O 中,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 年代 中 期到 7 年代早期, O 欧洲大陆的工业化使得 边沁在其著作《 道德和立法原理通论 》 中提 商品的价值。 效用价值论认为 , 商品的价值是由它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其中 尤其以英 到 “ 、 ^ 类所有的动机都起源于对快乐最大化的追 们的效用所决定的。 在市场上 , 某种商品是否具有 国的工业化增长最为突出。为了摆脱由劳动价值 求” 。边沁认为, 人们的一系列动机 , 都是追求快 效用决定了该商品是否具有价值。边际效用论认 论所带来的的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社会 的不和 乐、 避免痛苦的表现形式。 边沁从效用论的角度提 为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 理评价,商品最 谐, 萨伊、 西尼尔等人开始从主观 理和物品效用 出 “ 财富的大小通过价值大小的程度才能得以确 后一单位的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根据 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构建了效用价值 定” 。这意味着 : 效用的增加 , 了 提高 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论的基本框架 , 到了 1 世纪 7 9 O年代 , 杰文斯、 门 因l增加了所有者 比 拥有的财富。 () 3 劳动价值论对商品价值的分析侧重于质 格尔、瓦尔拉斯各 自 同时建立了边际效用价值理 萨伊在其著作《 政治经济学概论》 指 出, 中 商 的方面 , 认为只有生产商品过程中的抽象劳动才 论, 标志着作为新古典主义核心的效用价值理论 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完全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 能形成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转化为 的形成。 或效用 , 他背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只有劳动才能 社会必要劳动后 , 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 2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 创造价值的观点 , 将价值的 起源归结为效用。 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著作 1 世纪 7 年代, 9 0 英国的杰文斯、 法国的瓦尔 的大小。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值的分折则侧重于 2 劳动价值论的代表 ^ 1 物及著作。 代表人物 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边际效 量的方面, 认为商品的效用也即是消费者对商品 及著作: 威廉・ 配第《 移 论》亚当・ 3 、 武 斯密《 国民财富 用价值论 。杰文斯《 政治经济学理论》瓦尔拉斯 满 足其需求程度的主观心理评价决定商 品的价 、 的 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 (国富论》 、 ) 大卫 ・ 李嘉图 《 纯粹经济学要义》门格尔《 、 国民经济学原理》 这 值。 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 , 单位商 经济学与赋税原理》马克思馈 本论》 、 。 三部著作的出版 , 标志着边际学派的诞生以及作 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从而商品 威廉 ・ 配第在经济学说史上被视为最早研究 为新古典经济学杨 的效用价值论的形成。 价值量也会随着效用的不断满足而呈现出递减的 并提出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 他在 16 年出 62 版 3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两者历史观、 人 趋势。 的著作 《 赋税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价值 性观和阶级观的不同 参考 文献 论, 他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 , 了劳动价值 奠定 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 【邓春玲. 1 】 经济学说史咖 .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 版 论 的理论 基础 。 20. 实矛盾的论证。 劳动创造价值 , 不仅是劳动者社会 社 .0 6 亚当・ 斯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 作用的体现 , 而且使人本质发展的展示, 是人类进 K 亨特. 。 经济思想史: 一种批判性的视 角 上 首次提出了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都能创造价值的 步的根据 。 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 , ^ 使 、 存在的 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0 7 20. 观点 , 把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的社会 基本条件, 也是人本质的核心要素。 [ 罗英 苈 动 价值 论和效 用价 值论 之 比较 l 当代 经 3 ] J l 劳动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在《 (国富 在人性观方面, 斯密提出了“ 经济人” 的假设 , 济研究,0 4 1) 2 0 ( 1. 论》一书中, ) 斯密提出“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 将人的本性看作是 自 私自 利的,每个经济人在追 『邓宏 图. 思劳动价 值论 与 边际效 用价

劳动价值论比效用价值论更有客观性吗

劳动价值论比效用价值论更有客观性吗

现在我们要问,马克思是如何判断一物是有用还是无用的?这种判断是不是一种主观认识?毫无疑问,只要是一种人类的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一种主观认识。当人们对煤炭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它的可燃性时,无论如何,人们也不会说它还具有这种可燃性之外的其它有用性,从而事实上人们应当为所购煤炭支付更大的价值,或者说人们应当因为仅仅用之获得热量而为所购煤炭支付较小的价值。
现在我们要问,考虑到需求者的具体认识或主观感受,与没有考虑到需求者的具体认识或主观感受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更缺少一种客观性?
由此我们要问,难道需求者的具体认识或主观感受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吗?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认识,难道会具有甚于重视这种客观存在的认识的客观性吗?幻想的情境毫无疑问是虚无的;但是,幻想本身难道不是真实的吗?这种幻想本身难道不会给主体带来真实的喜悦或痛苦吗?这意味着,不管我们的认识水平如何,这种主观感受却是真实的存在。主体将因与某物的关系而真实地感受到某种喜悦或痛苦。而劳动价值论者的观点,却等于在试图把这种喜悦与痛苦强加于人——显而易见,这才是真正的虚构与捏造。这种经济观点与他们的政治主张如出一辙——不,应当说他们的政治主张与其经济观点如出一辙。
有人也许会说,这种其它的自然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不错,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但是,这种尚未为我们所认识的客观存在能够进入到马克思所说的有用性范畴吗?马克思能够说一种劳动产物的尚未为他所认识的客观存在具有价值吗?迄今为止,我们并不知道有多少劳动产物中的客观属性或“有用性”尚未我们所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以说因此而消耗了多少劳动从而包含有多少价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庞巴克而言,“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而这个边际效用就是一种物品“所能满足的一切需要中、最不迫切的那一具体需要(或部分需要)的重要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通过对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和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得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过程,商品的交换过程就是让渡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交换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种商品的量的关系和比例即为交换价值。

而交换价值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所有商品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物,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劳动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它体现着商品交换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就是价值。

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

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性因素出发进一步引导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建立,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解决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问题。

第二,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揭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就应该由生产它的抽象劳动的量来计量,而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生产同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计量商品价值量的只能使用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同时,这个价值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第三,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和交换过程的研究,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庞大的各种各样的商品,一极是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现在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第四,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工人的劳动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并且工人的劳动会创造出剩余价值来。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de)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来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理论来源,要追溯到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自己(de)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创造商品价值(de)观点,同时,区分了商品(de)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指出:“应该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de)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de)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de)对他种货物(de)购买力.前者可以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作交换价值.”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de)真正尺度.”他又说,价值由劳动决定(de)原理只适用于“初期野蛮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de)生产,商品(de)价值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决定.他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以交换价值(de)三个根本源泉.”等等.斯密(de)价值概念不够明确,引起后来学者(de)争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经济学概论中研究了商品价值问题.他批评斯密“只有人(de)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符合事实,更加严密(de)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来自人(de)劳动加上力与资本(de)作用.”他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萨伊所讲(de)价值不是凝结在商品中(de)抽象劳动,而是物品或财富(de)效用.他说:“物品效用就是物品价值(de)基础,物品(de)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de).”萨伊(de)价值论被人称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后来,边际学派又了效用价值论,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de)劳动价值论.他肯定劳动创造价值(de)基本观点,批评斯密(de)价值概念自相矛盾.他在其代表作资本论中提出“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商品(de)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de)货币表现等等.马克思还批评萨伊(de)“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三位一体”(de)分配公式,是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和萨伊(de)效用价值论都来源于斯密(de)价值论,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演变关系如下:商品价间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劳动只是要素之一,不能单独创造价值.争论(de)焦点是对“创造”(de)理解问题.汉语词典(修订本)(de)解释是:“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de)成绩或东西.”“创造性”就是“努力创新(de)思想和表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劳动中(de)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种涵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de)观点是正确(de).因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是劳动(de)主体,只有人(de)劳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都是被动(de)要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生产要素中,只有人(de)劳动是不可缺少(de),其他生产要素并非绝对不可缺少.例如,非农业生产就不一定需要土地,小生产就不一定需要资本.“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de)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de)价值观.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西方经济学(de)价值观.(二)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因此得出结论: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财富(de)效用(使用价值),因此得出结论:生产三要素是商品价值(de)源泉.争论(de)焦点是对“价值”和“源泉”(de)理解问题.由于对价值概念理解不同,对价值源泉(de)看法就必然不同.众所周知,商品是用来交换(de)劳动产品.作为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de).生产力二因素(人力和物力)决定商品二因素:一是物(de)因素,来源于自然界;二是人(de)因素,来源于人(de)劳动.自然资源与人(de)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源泉.“创造”与“源泉”是两个不同(de)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自然资源与劳动一样,也是商品价值(de)源泉.因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稀缺(de)自然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金、银、铜、铁矿等)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de)事实.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资源、劳动、商品、价值关系如下:自然资源+人(de)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三)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资本、土地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得出结论:资本带来利润,土地带来地租,都是对雇佣劳动者(de)剥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剥削.萨伊(de)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因此得出结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并不存在剥削.这就是政治经济学(de)阶级性.这个问题(de)关键是对“剥削”(de)理解问题.有人认为,价值论是分配论(de)基础.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生产要素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de)理论基础.有人认为,价值论与分配论无关,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证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事实证明,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劳动创造价值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de)理论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de)基本分配原则.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为了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土地是稀缺资源,参与价值形成,不能无偿使用,因此也要参与分配.如果分配公平(合情、合理、合法),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de)不断提高,就不必谈论剥削问题;如果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就肯定有剥削问题.剥削就是利用经济、政治特权,侵犯劳动人民(de)利益,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该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在此不多谈.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联系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研究对象都是商品(de)价值,只是由于研究(de)重点和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de)认识.效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使用价值,采用定量分析(de)方法,从财富(de)效用到边际效用,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等;劳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交换价值,采用定性分析(de)方法,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从价值讲到价格等.科学(de)研究方法应该是:全面分析,系统研究,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定量分析;不仅要研究使用价值,而且要研究交换价值;还要研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联系,研究交换价值和价格(de)区别,才能得出科学(de)结论.(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认识是相同(de).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资源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de))(de)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de)表现.”“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de)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e)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de)东西来处置,他(de)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de)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de)源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de)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是财富和价值(de)源泉.(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格(de)认识也有某些相同之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格是由价值决定(de),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e).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浮动是商品经济(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原始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de),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决定商品(de)均衡价格.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也说过,商品(de)价格是由什么决定(de)“它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de)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de).”他还指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其实,商品价格与货币密切相关,离开货币就谈不上价格.四、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统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长期争论不休,说明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都有自己(de)一定道理,需要继续研究.形而上学(de)思维方式是:“非A即B-.辩证法(de)思维方式是“亦A亦B".正确(de)研究方法应是求同存异,发展创新,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创立新(de)商品价值论.商品(de)价值是什么这不是单纯(de)经济学间题,而是经济问题.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对主体(de)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de)评价,它反映了客体和主体(de)关系.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de)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de)外界物(de)关系中产生(de)”.商品(de)价值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de)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de)评价,它反映了商品(客体)和人(主体)之间(de)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讲商品(de)价值,就是指商品对人有何价值人对商品作何评价(买不买,值不值)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商品无人问津,价值就无从谈起.这是认识商品价值(de)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de)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de)消费需要.在商品社会中,人从整体上(不要理解为个人)讲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商品是用来出卖(de)劳动产品,生产(de)最终目(de)是为了满足消费(de)需要,因此就决定商品(de)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对消费者具有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de)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de)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使用价值(de)商品才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如伪劣商品)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降低(如旧车),交换价值降低;使用价值消失(如过期失效药品),交换价值消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商品(de)价值.研究商品价值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使用价值,只有弄清使用价值,才能弄清交换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商品(de)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消费者(de)需要.任何社会(de)商品生产,最终目(de)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de);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再生产.生产和消费(de)关系决定商品与货币、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de)关系,从而决定整个国民经济(de)运行.商品(de)使用价值包括三要素:品种、数量、质量.不同品种、数量、质量(de)商品,具有不同(de)使用价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de)用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de).商品使用价值(de)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较(de),根据使用价值三要素对消费者(de)效用就可以比较出来.品种(序数效用):商品类别品种很多,使用价值大小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按序数排列,排在前三位(de)应该是:食品、衣服、住房……食、衣、住是人民基本(de)生活需要,解决(de)是温饱间题.我国经济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已经走过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还没有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数量(基数效用):商品数量有多少,决定使用价值(de)大小,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用基数计量.例如,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每年需要消费多少粮食根据统计,得出基数.满足需要,效用最大.粮食生产就是要根据这个基数来安排.国家实行最严格(de)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以丰补歉,保证粮食安全.此外,国家还给种粮农民财政补贴,以调动农民(de)生产积极性. 质量(时间效用):商品质量要合格,而且要有保质期,过期则失效.特别是食品、药品,关系人民生命健康,质量尤其重要.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过期食品、药品也拿去出卖,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有些人被伪劣食品、药品毒害致死).国家必须制定商品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加强质量检查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de)合法权益.商品(de)交换价值是商品(de)经济价值,即能够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盈利或赚钱是商品生产(de)直接目(de),它决定商品生产和流通(de)全过程,促进商品经济(de)发展和繁荣.在商品经济(de)发展过程中,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也发展变化:从简单(de)价值形式到扩大(de)价值形式,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从金属货币流通到纸币产生,如今又发展到货币“一卡通”.在货币产生以前,没有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是不明确(de),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互通有无(de)性质,交换双方获得(de)都是使用价值(货物).在货币产生以后,有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单位商品(de)交换价值就明确地表现为价格.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de)逻辑关系是:商品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物质承担者,这个“物质”就是商品(de)数量和质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如食品腐烂变质),数量再多也不顶用,等于零. 商品(de)交换价值与价格、数量成正比.商品(de)价格与质量成正比(优质优价),与数量成反比例方向变化(薄利多销).劳动生产率(de)提高可以增加商品(de)产量,与交换价值成正比;同时又降低生产成本,与价格成反比.消费者购买商品考虑(de)是买什么(品种)买多少(数量)好不好(质量)贵不贵(价格)这是经济生活(de)基本常识.商品(de)价格就是货币与商品相交换(de)比例关系,即单位商品交换价值(de)货币表现(亦称单价).用公式表示:商品价格=这个公式不仅包括各种商品(de)各种价格,而且反映了价格变化,即供求规律:在自由竞争(de)市场上,个别商品(de)市场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de).生产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de)内因,市场价格只有高于成本价格,生产者有利可图,才会继续生产;否则就会停产或转产.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de)外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求平衡,价格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是市场经济(de)价格规律.价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整个社会(de)商品价格水平是由货币发行量决定(de).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可以保持商品价格水平(de)基本稳定,防止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陶善信【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通过抽象商品的产生源泉——劳动的实际消耗量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平等性,即等量劳动耗费应得等量补偿;而效用价值论是通过直接抽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最终有用性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竞争性,即每一劳动量应产生最大的效用.两种价值论从定义上看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还存在互补性.历史上受权力干扰和资源流动不畅的影响,在商品分配中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常常出现不公平竞争,导致等量劳动耗费不能得到等量补偿,而过度强调平等性,又可能牺牲竞争性,降低劳动的有用性.【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3【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平等性;竞争性【作者】陶善信【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3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分工的一环,每个人能分配多少产品,取决于社会对每个人在商品生产中所作贡献的评价,社会对每个人贡献的评价最终转化为对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评价,或者说商品的价值就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生产者的贡献。

评价有两个维度:一是对每人在社会大生产中付出多少(劳动)进行比较,二是对每人产出多少进行比较。

在经济学发展中,分别从这两个维度产生了两种评价体系,也就对应着两种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正统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剖析(一)基本内容马克思是从商品开始认识价值的。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价值附着在商品上,是一定的经济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

1.价值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中凝结着人类劳动;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由于交换的目的,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

而决定交换价值的正是价值。

可见,有了商品交换,才有了价值的存在。

那么,价值构成是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还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呢?马克思是从价值形成的源头即物物交换开始分析。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一、引言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它们不仅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条件,而且还包含了许多重要成分,如能源、材料等。

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因此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涉及多种观点,本文将对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这两种流行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二、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概念1. 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是指以某个物品或服务对个体产生的满足程度来衡量其价值,其基本观点是价值在于使用。

效用价值论的理论核心是效用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效用是指个体通过某个物品或行为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效用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感受。

效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人类对其使用后获得的实际效用所决定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水源、良好的空气环境等等,都是具有高价值的自然资源。

2.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指以人类对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劳动量来衡量其价值,其基本观点是价值在于生产。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核心是劳动价值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劳动是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之一,是生产资料与人的结合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消耗一定量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所决定的,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相关的。

三、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比较1. 理论起源不同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在理论起源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效用价值论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它将人的感受作为价值的核心,主张价值的基础在于使用价值。

而劳动价值论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古代东方的一些哲学思想中,如道家哲学中有“世界初分为有无,静而无为,动而有为”的思想,这种思想中就倾向于将物品的价值看做是人类经过了某些变动过程之后,付出了某些劳动产生的结果。

2. 理论侧重点不同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侧重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效用价值论在宏观层面上主要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劳动价值论则主要关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力和物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

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来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要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同时,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指出:“应该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以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作交换价值。

”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尺度。

”他又说,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初期野蛮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商品的价值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决定。

他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以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等等。

斯密的价值概念不够明确,引起后来学者的争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研究了商品价值问题。

他批评斯密“只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符合事实,更加严密的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来自人的劳动加上自然力与资本的作用。

”他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

萨伊所讲的价值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而是物品或财富的效用。

他说:“物品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物品的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的。

”萨伊的价值论被人称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

后来,边际学派又发展了效用价值论,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他肯定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批评斯密的价值概念自相矛盾。

他在其代表作《资本论》中提出“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等等。

马克思还批评萨伊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是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萨伊的效用价值论都来源于斯密的价值论,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演变关系如下:商品价间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

劳动只是要素之一,不能单独创造价值。

争论的焦点是对“创造”的理解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是:“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创造性”就是“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这种涵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是劳动的主体,只有人的劳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都是被动的要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生产要素中,只有人的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并非绝对不可缺少。

例如,非农业生产就不一定需要土地,小生产就不一定需要资本。

“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观。

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

(二)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因此得出结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财富的效用(使用价值),因此得出结论:生产三要素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争论的焦点是对“价值”和“源泉”的理解问题。

由于对价值概念理解不同,对价值源泉的看法就必然不同。

众所周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作为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的。

生产力二因素(人力和物力)决定商品二因素:一是物的因素,来源于自然界;二是人的因素,来源于人的劳动。

自然资源与人的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源泉。

“创造”与“源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自然资源与劳动一样,也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因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稀缺的自然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金、银、铜、铁矿等)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

资源、劳动、商品、价值关系如下:自然资源+人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资本、土地并不创造价值。

因此得出结论:资本带来利润,土地带来地租,都是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剥削。

萨伊的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因此得出结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并不存在剥削。

这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剥削”的理解问题。

有人认为,价值论是分配论的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生产要素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

有人认为,价值论与分配论无关,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证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事实证明,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

劳动创造价值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理论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

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为了完善按劳分配制度。

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土地是稀缺资源,参与价值形成,不能无偿使用,因此也要参与分配。

如果分配公平(合情、合理、合法),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不必谈论剥削问题;如果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就肯定有剥削问题。

剥削就是利用经济、政治特权,侵犯劳动人民的利益,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该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在此不多谈。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联系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研究对象都是商品的价值,只是由于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效用价值论研究的重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财富的效用到边际效用,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等;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点是商品的交换价值,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从价值讲到价格等。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全面分析,系统研究,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定量分析;不仅要研究使用价值,而且要研究交换价值;还要研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联系,研究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区别,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认识是相同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资源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

”“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其实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是财富和价值的源泉。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格的认识也有某些相同之处。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浮动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原始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决定商品的均衡价格。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也说过,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它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的。

”他还指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

其实,商品价格与货币密切相关,离开货币就谈不上价格。

四、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统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长期争论不休,说明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都有自己的一定道理,需要继续研究。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非A即B-.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亦A亦B"。

正确的研究方法应是求同存异,发展创新,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创立新的商品价值论。

商品的价值是什么这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间题,而是经济哲学问题。

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它反映了客体和主体的关系。

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的评价,它反映了商品(客体)和人(主体)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我们讲商品的价值,就是指商品对人有何价值人对商品作何评价(买不买,值不值)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商品无人问津,价值就无从谈起。

这是认识商品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所在。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从整体上(不要理解为个人)讲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商品是用来出卖的劳动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就决定商品的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对消费者具有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具有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才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如伪劣商品)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降低(如旧车),交换价值降低;使用价值消失(如过期失效药品),交换价值消失。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商品的价值。

研究商品价值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使用价值,只有弄清使用价值,才能弄清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消费者的需要。

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

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再生产。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决定商品与货币、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从而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商品的使用价值包括三要素:品种、数量、质量。

不同品种、数量、质量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用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

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较的,根据使用价值三要素对消费者的效用就可以比较出来。

品种(序数效用):商品类别品种很多,使用价值大小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按序数排列,排在前三位的应该是:食品、衣服、住房……食、衣、住是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间题。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