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声誉及其计量问题】上市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维护和提升我行的声誉和形象,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和我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国工商银行并表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风险报告制度》有关、规定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结合我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指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第三条本办法中所指声誉风险管理,是指根据声誉风险管理目标和规划,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日常声誉风险管理和对声誉事件的妥善处置,为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条声誉风险管理的原则:(一)预防第一原则。
声誉风险管理首先是事前管理,必须坚持预防第一的原则,及时准确地识别、评估现有和潜在的各种声誉风险因素,从源头上控制和缓释声誉风险。
(二)积极主动原则。
应按照声誉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地创建、维护、巩固和提升我行的良好声誉。
处置声誉事件时应当迅速反应,果断作为,争取主动。
(三)全局利益原则。
在管理声誉风险和处置声誉事件时,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将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对我行中心工作和整体发展目标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四)及时报告原则。
对于各类声誉事件,各当事机构和员工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级行直至总行如实报告,严禁各类拖延和瞒报行为。
(五)全员参与原则。
声誉风险管理涉及银行经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全行每个机构、部门和员工都负有维护我行声誉的责任,都应该积极防范声誉风险。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总行、各境内外分行、各直属学院、各直属机构、各内审分局、各控股机构等应当纳入并表范围的所有机构。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相应职责第六条董事会是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承担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维护公司形象,促进公司稳健稳定,根据《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保监发〔2014〕15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声誉风险是指由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第三条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声誉风险,导致出现对公司不利舆情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第四条公司通过声誉风险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应对和控制声誉事件,防止个体声誉事件影响行业整体声誉,消除影响公司声誉和形象的隐患。
注重事前评估和日常防范。
第二章?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第五条公司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
其职责包括:(一)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政策;(二)配备与本公司发展战略、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声誉风险管理资源;(三)培育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声誉风险意识;(四)根据公司治理原则其他应由董事会履行的声誉风险管理职责。
第六条公司董事会秘书应发挥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中的作用,提高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工作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报告、决策、响应和执行效率。
第七条公司管理层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其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和实施机制,明确声誉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及相关岗位的职责要求;(二)明确公司各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三)决定重大决策、重要业务流程、重大外部事件的声誉风险评估及其应对预案,以及重大声誉事件的处置方案;(四)确保公司制定并实施相应培训计划,使员工接受声誉风险教育;(五)决定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考核结果,决定追究对声誉风险管理问题负有责任的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六)按照声誉风险监管的要求,落实有关监管措施。
第八条法律合规部是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归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包括:(一)组织实施公司声誉风险评估,提出防范声誉风险的综合建议;(二)负责公司日常舆情监测,及时识别并报告声誉风险;(三)负责公司有关声誉事件的研判与核查,提出处置声誉事件的综合建议;(四)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披露和舆论引导,控制声誉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五)指导、协调、监督其他部门落实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决策;(六)存储、管理声誉风险管理相关数据和信息;(七)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维护和提升我行的声誉和形象,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和我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国工商银行并表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风险报告制度》有关、规定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结合我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指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第三条本办法中所指声誉风险管理,是指根据声誉风险管理目标和规划,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日常声誉风险管理和对声誉事件的妥善处置,为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条声誉风险管理的原则:(一)预防第一原则.声誉风险管理首先是事前管理,必须坚持预防第一的原则,及时准确地识别、评估现有和潜在的各种声誉风险因素,从源头上控制和缓释声誉风险.(二)积极主动原则。
应按照声誉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地创建、维护、巩固和提升我行的良好声誉.处置声誉事件时应当迅速反应,果断作为,争取主动.(三)全局利益原则。
在管理声誉风险和处置声誉事件时,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将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对我行中心工作和整体发展目标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四)及时报告原则。
对于各类声誉事件,各当事机构和员工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级行直至总行如实报告,严禁各类拖延和瞒报行为.(五)全员参与原则.声誉风险管理涉及银行经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全行每个机构、部门和员工都负有维护我行声誉的责任,都应该积极防范声誉风险。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总行、各境内外分行、各直属学院、各直属机构、各内审分局、各控股机构等应当纳入并表范围的所有机构。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相应职责第六条董事会是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承担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
如何应对公司声誉风险
如何应对公司声誉风险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公司声誉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能够影响到公司在市场中的存在感和品牌形象,并对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种声誉既易得又易失。
因此,如何应对公司声誉风险成为了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非常重要。
这个体系应当包括对公司各方面业务的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的规划。
同时,应采用专业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及时的风险判断和应对。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及时接收警示,快速响应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避免或降低企业声誉风险的发生。
其次,在信息传播上要有所侧重。
公司的声誉不仅仅取决于其在市场中的表现,同时也受到媒体、社交网络和其他渠道的影响。
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参与社交媒体活动,渗透媒体渠道,建立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增强公众对公司的信任和好感。
对于负面消息,企业应挖掘真相、解释事实、澄清误解,积极回应社会舆论,以换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要注重内部管理和员工教育。
公司的声誉往往与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密切相关。
因此,企业应该把组织文化和员工行为准则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员工教育和文化培育,增强员工对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公司价值观念的认知,使员工不仅在言行上做到遵循公司准则,同时在行动上也具备相应的素质,从而保护公司声誉风险。
最后,要建立反馈机制和建议投诉通道,让客户和社会公众能够及时向企业反馈意见和建议。
这有利于企业及时了解公众对于公司的看法和反应,及时传达客户和公众的声音,积极作出改进和调整。
同时,建立积极有效的投诉机制,能够更好地管理投诉和解决问题,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和公司的公信力。
总之,声誉风险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只有及时做好应对和管理工作,才能提高自身的发展品质和竞争力。
公司的品牌声誉风险评估与管理
公司的品牌声誉风险评估与管理公司的品牌声誉是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品牌声誉风险评估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品牌声誉风险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品牌声誉风险的定义品牌声誉风险是指企业面临的有损品牌形象和声誉的风险。
它可以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客户投诉、灾难事件、员工不法行为等。
品牌声誉风险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损失、市场份额下降以及信任危机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二、品牌声誉风险评估品牌声誉风险评估是对企业品牌声誉风险进行识别和量化的过程。
评估的目的是准确判断品牌声誉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市场调研、客户满意度调查、舆情监控等。
在市场调研方面,通过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分析竞争对手的品牌声誉以及客户的购买决策因素,可以评估企业的品牌声誉风险。
客户满意度调查则通过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从而评估品牌声誉是否存在潜在风险。
舆情监控通过对社交媒体、新闻报道和用户评价等进行监测,及时了解企业在公众舆论中的声誉状况,为品牌声誉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三、品牌声誉风险管理品牌声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应对和防范品牌声誉风险。
有效的品牌声誉风险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灾害应对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首先,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品牌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团队,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并明确责任和权限。
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品牌价值观和文化。
这有助于减少员工不法行为对品牌声誉的负面影响。
此外,企业还需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供应链的信誉和产品质量。
在应对品牌声誉风险时,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企业应立即采取召回措施,并对产品进行重新检测和改进。
当出现舆情危机时,企业应做好危机公关,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积极解决问题。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声誉风险管理办法一、引言声誉风险是指企业或者个人由于某些行为、事件或者决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公众对其形象和信誉产生负面评价。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声誉风险,本旨在制定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二、背景与目的声誉是企业或者个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和信誉,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声誉至关重要。
声誉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预测、评估和处理潜在的声誉风险,保护和提升企业或者个人的声誉资产。
三、管理架构与职责1. 声誉风险管理框架:制定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应对等环节。
2. 高层管理职责:由高层管理层确定声誉风险管理策略和目标,并确保其有效实施和持续更新。
3. 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负责制定和推动声誉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措施,并协助其他部门开展相关活动。
四、声誉风险识别与评估1. 声誉风险识别:通过外部环境监测、内部管理体系审查和利益相关者反馈等方式,识别可能对声誉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
2. 声誉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声誉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其严重程度和可能性,以确定相关应对措施的优先级和资源需求。
五、声誉风险控制与应对1. 声誉风险控制策略:制定声誉风险控制策略,包括预防、减轻和转移风险等措施,确保声誉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2. 声誉风险应对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声誉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危机管理、舆情监测、公关活动等,以减轻或者消除负面影响。
六、声誉风险监测与修复1. 声誉风险监测机制:建立定期监测机制,跟踪和评估声誉风险的演变和影响,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威胁。
2. 声誉风险修复程序:制定声誉风险修复程序,包括主动沟通、公开道歉和赔偿等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恢复和修复受损的声誉。
七、附件本所涉及附件如下:1. 声誉风险管理流程图2. 声誉风险监测报告模板3. 声誉风险应对策略手册八、法律名词及注释1. 声誉:指企业或者个人在公众中的形象和信誉。
2. 声誉风险:由于某些行为、事件或者决策所带来的有悖于公众利益的负面影响。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前言1.1 引言本旨在为组织建立和实施声誉风险管理框架提供指导。
声誉风险是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威胁,可能对声誉和形象造成损害。
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可以组织识别、评估和控制与声誉相关的风险,保护组织的声誉和信誉。
1.2 目的本的目的是指导组织建立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详细介绍声誉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
它包含了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流程、方法和工具,以及与声誉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二章声誉风险管理框架2.1 框架概述本章介绍了声誉风险管理框架的组成部分和主要过程。
声誉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关键步骤,以及组织内部的角色和职责分工。
2.2 风险识别本节详细介绍声誉风险的识别方法和工具。
它包括内部和外部声誉风险因素的识别,以及常见的声誉风险事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
2.3 风险评估本节介绍了声誉风险的评估方法和技术。
它包括声誉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以及风险评估结果的等级划分和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
2.4 风险控制本节详细说明了声誉风险的控制措施和策略。
它包括风险控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风险控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5 风险监测本节介绍了声誉风险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它包括声誉风险的监测指标和监测系统的建立,以及声誉风险监测结果的反馈和改进措施的落实。
第三章声誉风险管理的实施3.1 管理体系本章介绍了声誉风险管理的管理体系要求和建设步骤。
它包括声誉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发布,声誉风险管理指南的编制和培训,以及声誉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估和改进。
3.2 绩效评估本节深入探讨了声誉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它包括声誉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绩效指标的制定,以及绩效评估报告的编制和绩效改进计划的制定。
3.3 持续改进本节介绍了声誉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和策略。
它包括声誉风险管理的监督和审查,以及改进措施的跟踪和落实。
第四章声誉风险管理的相关法规与标准4.1 法律法规本章列出了与声誉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其进行了解释和注释。
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提高公司声誉风险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声誉风险事件可能对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声誉风险是指由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的风险。
利益相关方包括存量客户、潜在客户、股东、监管部门、媒体及内部职工等。
声誉风险事件是指引发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本政策中所指声誉风险管理,是指根据声誉风险管理目标和规划,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日常声誉风险管理和对声誉风险事件的妥善处理,为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三条本办法中所指的声誉风险应急管理是指根据声誉风险管理目标和规划,对声誉风险事件进行妥善处理,为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章分级管理第四条声誉风险事件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媒体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恶意歪曲公司形象的负面报道;二是公司的商业秘密被媒体知悉,可能或已经进行了报道;三是公司在经营、管理或服务中出现了突发事件,引起了媒体关注或已经被媒体报道。
— 1 —第五条声誉风险事件的分级。
依据声誉风险事件涉及业务类别及风险程度建立声誉风险事件三级分类,对声誉风险事件采取分级分类管理。
(一)Ⅰ级(特别重大声誉风险事件),指给公司声誉带来重大损害的事件。
包括但不限于造成国际影响或全国性影响,危及公司政策经营秩序,对公司某项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全局影响以及引发全国性主要新闻媒体和新闻网站评判性报道的声誉风险事件。
(二)Ⅱ级(重大声誉风险事件),指在省级区域范围内给公司声誉带来损害的事件。
包括但不限于造成省级区域性影响,危及公司在该区域的正常经营秩序,影响公司在该区域某项业务开展以及引发区域性新闻媒体和新闻网站评判性报道的声誉风险事件。
(三)Ⅲ级(一般声誉风险事件)。
指在地区范围内给公司声誉带来损害的事件。
包括但不限于危及公司在该地区的正常经营秩序,影响公司在该地区内某项业务开展以及引发当地新闻媒体和新闻网站批评性报道的声誉风险事件。
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制度
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制度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为维护和提升公司信誉,防范、控制和化解可能对公司品牌价值、客户信任度及市场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而建立的系统性管理框架。
以下是构建该制度的一些关键要素:声誉风险管理目标与原则明确声誉风险管理的目标,即确保公司的所有业务活动遵循诚信、公平、透明的原则,防止并降低各类可能导致声誉损害的风险事件。
坚持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及时应对的基本原则。
组织架构与职责分配设立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或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声誉风险管理事宜。
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
声誉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声誉风险识别机制,对各类业务操作、客户服务、信息披露、员工行为等方面潜在的声誉风险进行全面梳理。
定期进行声誉风险评估,运用量化和定性的方法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风险防控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完善内控流程、强化合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沟通与信息披露等。
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实时关注并处理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社会舆论信息。
应急处置与危机管理制定详尽的声誉危机应急预案,明确危机发生时的报告路径、决策机制和信息发布程序。
提前演练以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危机时刻能够迅速响应、准确发声,并有效修复受损声誉。
考核评价与持续改进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未能有效执行声誉风险管理要求的行为进行问责。
定期审查和更新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和完善。
培训与文化建设开展全员声誉风险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员工的声誉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弘扬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促进员工自觉维护公司声誉。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应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和有效性,通过系统的风险防控措施和严格的执行监督机制,保障公司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健运营,持续提升市场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2018年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办法
2018年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办法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上市公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可能是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也可能是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股东利益、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一、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一)风险管理的目标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要识别和评估可能威胁企业生存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其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风险管理还应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质量,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风险管理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应涵盖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市场、运营、战略、法律、声誉等。
不能只关注某一领域的风险,而忽视其他领域的风险。
2、前瞻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具有前瞻性,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不能等到风险已经发生才采取应对措施。
3、制衡性原则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确保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
4、适应性原则5、成本效益原则在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时,应权衡成本和效益,选择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风险管理方案。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一)风险识别上市公司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
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流程图法、风险检查表法等。
在风险识别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状况、企业战略规划、内部管理制度等。
例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市场份额减少、产品价格下降等风险;企业战略规划失误可能导致投资失败、业务转型困难等风险;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财务舞弊等风险。
我国上市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问题解析
一
二是监管环境的变化。 银监会成立以来 , 2 0 0 9年底 )但全国只有不到 2 家商业银行 , 0
直 以保 护金 融消 费者 权益 、维 护金 融稳 定 制定 了声 誉风 险管理 实 施细 则 。建立 了声誉
的声 誉 风 险管 理 在 内外 部都 面 临着 新 的 、 香 港两 地上 市 。境 内外 的 双重 监管 要求 也使 的声誉管理体系的规划 ,就无从谈及全面 更
紧迫 的问题 。
得 上市 银行 不得不 重视 声誉 风险 管理
的声 誉 风 险 管 理 。
( ) 客观 方 面 : 一 在
国 的《 业风 险 管理 指引 》 企 等都 未对 声誉 风 险 员有效 评估 银行 声誉 状况 ,并 指 出声誉 风 险 处 理 ”往 往 “ 痛 医 头 、 痛 医脚 ”缺 乏 前 , 头 脚 , 进行 相关 的界定 。银 监会 去年 9 份发 布 的 是 监 管 者 在 风 险 评 估 中必 须 考 虑 的基 本 指 瞻性 、 统 性 和 持 久性 。 此 外 , 月 系 由于 银 行 声 《 商业银行 声 誉风 险 管理 指引 》 对解 决这 一 问 标 。 国 、 拿大金 融监 管部 门 以及 我 国香 港 誉 具 有 积 累性 和 易 碎 性 的特 点 。也 决 定 声 英 加 题提供 了非 常有 意义 的探 索 ,但 定 义还 相对 特 别行 政 区的香港 金 管局 也要 求金 融机 构将 誉 风 险管 理 是 一 项 长 期 的任 务 ,短 期 内难
行 资 产 总 额 合 计 更 达 到 5 8 1. 2 0 9 3亿 元 为根 本 目标 ,要求 商业 银行 建立 包括 声誉 风 事件 报告 制度 。而 在 已经建 立相 关制 度 的银 9 (0 9年末 , 各行 年 报统 计 , 上市 前 的农 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0 年 , 20 据 含 0 6 银监 行 中 .也 有一些 商业 银行 声誉 风 险管理 的职 业 银 行 ) 是 20 . 0 9年 我 国 G P 总 额 的 会将声誉风险监管要求写入 《 D 银监会非现场 能被分解到总部办公室 、 党委宣传部 、 人力资
【上市公司声誉及其计量问题】上市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声誉及其计量问题】上市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正在遭受声誉危机,在几个月前,美国浑水公司针对在美国上市的所谓中国概念股企业,发布了一份份令人震惊的研究报告,先勿论这些报告的研究结论是否客观正确,但其带来的影响是真实的。
不但披露可能舞弊的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大跌,中国赴美IPO也受到影响,许多企业因此放弃赴美融资的计划。
过去十几年,中国有很多企业赴海外IPO,海外上市中国公司都被贴上“中国”的标签,存在声誉“一损俱损”的现象。
显然,中国概念股面临着声誉危机。
鉴于声誉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学者们对声誉一直非常关注。
最早关注声誉的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声誉是契约得以实施的一种保障。
然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因为企业声誉理论框架的缺失而难有突破。
企业声誉理论框架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声誉如何财务计量的问题。
而企业声誉的计量是研究声誉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前提。
在财务会计研究领域有一个习惯,往往看得见摸得着的,且有原始数字支撑的纳入自身的研究范围,但对确实于企业相当有益,却很难找到数据依据的东西,则会推给其他学科。
声誉就是一个例子。
声誉的研究在国内会计领域之所以不受关注,显然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其结果是,声誉显然没有其孪生兄弟“商誉”更受重视。
在财务会计学中,把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声誉显然也可纳入企业资产的范畴,因为声誉就是由企业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的每一个经营行为都是声誉形成的必要条件。
声誉显然也是企业可以控制的,比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遵纪守法、顾客至上的理念,这些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声誉状况,很多研究表明,企业的声誉风险更多于“内因”。
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声誉毋庸置疑 __一种资源。
符合资产定义的三个条件,声誉就是一项资产,并理应列入管理会计研究的范畴。
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法
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法声誉这东西,就像咱过日子的名声,得好好管着。
要是名声坏了,那麻烦可就大啦!这声誉风险管理,就好比是守护咱家的宝贝,得小心翼翼,还得有法子。
先来说说啥是声誉风险。
你想想,要是有人到处说你坏话,让大家都对你有了不好的看法,这是不是会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对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也是一样的。
比如产品出了问题,服务不到位,或者领导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被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不再信任你,这就是声誉风险。
那怎么管理呢?首先得有双“火眼金睛”,能提前发现可能引发风险的事儿。
这就好比你在大街上走,得能看到前面有个坑,才能绕过去不是?比如说,公司要推出个新产品,得提前好好琢磨琢磨,这东西会不会有啥毛病,用户会不会不满意。
然后呢,得有个快速反应的本事。
万一真出了问题,别磨蹭,赶紧解决。
就像家里着火了,你得赶紧灭火,而不是在那发呆。
比如说,有客户投诉了,得马上处理,给人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别让人家的不满越积越多。
还有啊,平时得多跟大家沟通交流,让大家都知道你是个靠谱的。
就跟咱交朋友一样,得多联系,多关心,让人家觉得你这人不错。
企业也得这样,多跟社会公众、跟媒体打交道,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另外,内部管理也很重要。
员工都得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要有个明确的规矩。
这就好比家里要有家规,不然孩子们都乱套了。
要是员工不小心犯了错,影响了声誉,那得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再打个比方,声誉就像一棵大树,咱们得给它浇水、施肥、除虫,精心呵护着。
要是不管不顾,它可能就会枯萎。
总之,声誉风险管理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得时刻保持警惕,用心去做。
只有这样,才能让咱们的声誉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经得起风吹雨打。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行为,防范并控制声誉风险,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声誉风险是指公司因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及社会公共利益导致的声誉损失和经济损失的风险。
公司应当通过声誉风险管理,防范和控制公司的声誉风险。
第三条公司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管理规定,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声誉风险的监管、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等要求。
第四条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业务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并通过内部审计和监管等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第二章声誉风险管理的原则第五条公司应当遵守以下原则,开展声誉风险管理活动:(一)依法合规原则。
公司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不得从事违法违规或者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
(二)风险评估原则。
公司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进行声誉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预防为主原则。
公司应当通过风险管理、内控措施等方式预防声誉风险的产生。
(四)整体管理原则。
公司应当将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中。
(五)开放透明原则。
公司应当及时、公开、真实地披露声誉风险信息,并依法接受监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第三章声誉风险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六条公司应当设立声誉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公司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第七条声誉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及操作流程;(二)协调、催促公司各部门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三)定期开展声誉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四)及时监测和分析声誉风险事件,制定应对措施;(五)及时披露和回应社会公众关切的声誉风险事件;(六)建立健全职责制、考核机制及内部告知渠道。
第四章声誉风险评估第八条公司应当定期开展声誉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量化声誉风险。
第九条声誉风险评估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公司业务情况及市场环境分析;(二)公司声誉风险事件概率的评估;(三)公司声誉风险事件对公司声誉价值损失的评估;(四)公司声誉风险事件对公司利润和市场地位的影响评估;(五)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声誉是一个企业或个人在公众中的声誉和形象。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护和管理声誉是至关重要的。
声誉风险的出现可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以应对可能的声誉风险,并确保企业的声誉得以维护和提升。
1. 定义和识别声誉风险首先,需要明确声誉风险的定义和范围。
声誉风险是指对企业或个人声誉产生负面影响的潜在威胁,包括负面新闻报道、消费者不满、员工行为等。
通过了解和识别可能面临的各种声誉风险,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和管理。
2. 建立风险管理团队企业应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团队,由具有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成员组成。
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声誉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并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应对措施。
3. 建立健全的声誉管理策略企业应制定一套完善的声誉管理策略,包括建立声誉保护目标、明确责任和权限、制定应对危机的预案等。
企业还应建立与声誉风险管理相关的流程和标准,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
4. 提高信息透明度并加强沟通企业应积极主动地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给利益相关者。
通过加强与媒体、消费者、员工等的沟通,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解决潜在的声誉问题,并提升企业形象。
5. 培训员工,强化声誉风险意识企业应定期培训员工,提高其对声誉风险的认识和理解。
员工是企业声誉的重要保护者和传播者,他们的行为和态度直接关系到企业声誉的形象。
通过培训和教育,员工可以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声誉风险,并减少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6. 监测声誉风险并及时应对企业应建立声誉风险监测机制,及时获取有关声誉风险的信息。
通过监测,企业可以尽早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声誉风险,以最小化其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7. 建立危机管理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声誉危机,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危机管理预案。
预案应包括应对措施、沟通策略、媒体应对等,以及指定危机应对团队。
在发生声誉危机时,企业可以迅速应对和控制,减少损失,并及时恢复声誉。
8. 启动声誉修复计划当企业声誉受到损害时,需要启动声誉修复计划。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38954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38954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机构声誉风险管理行为,保障机构声誉安全,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合用于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注册设立、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以及其他根据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须设立的金融机构。
第三条声誉风险是指机构因管理不善、违反法律法规、道德风险等原因导致的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市场信任度下降、声誉受损、客户流失、业务受限、资金来源受限等。
第二章监管要求第四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流程和监管要求,实现有效管理和控制。
第五条机构应当加强声誉风险的评估和监测,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做到对的事情做到无差错,减少声誉风险。
第六条机构应当建立合理的内部机制,防止施加不正当压力,避免产生违规行为,保护机构声誉安全。
第七条机构应当积极应对媒体报导、集体维权、社交媒体传播等声誉风险事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维护机构形象。
第八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公正、客观处理投诉,保护客户权益,避免声誉风险扩大化。
第三章法律责任第九条机构不得发布虚假、误导性或者不当的宣传信息,不得大肆宣传业绩,以谋取不当利益。
第十条机构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监控规定,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应当即将整改,如涉及刑事犯罪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十一条机构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不得对客户进行不当引导或者欺诈行为,不得动用客户资金违规经营。
第十二条监管机构对机构存在声誉风险行为的,有权采取监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罚款、责令整改、停业整顿、吊销许可,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章附则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四条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及时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并将制度报送监管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加强声誉风险的管理和监测,定期开展声誉风险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报送监管机构。
公司品牌声誉风险评估与声誉管理策略
公司品牌声誉风险评估与声誉管理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声誉风险也日益增加。
一旦企业声誉受损,不仅会导致销售下降,还会影响投资者信心,进而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评估和管理公司品牌声誉风险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策略之一。
首先,公司应对声誉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过程应涵盖内部和外部因素。
对于内部因素,公司需要评估其内部运营状况、员工行为、产品质量等。
同时,社交媒体的使用也需要被纳入评估范围。
外部因素则包括市场竞争、政府政策变化以及公众对企业的观感等。
综合内外部因素的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公司识别潜在的声誉风险,为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其次,声誉风险管理需要以积极的沟通为基础。
企业应主动与关键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包括员工、投资者、客户和媒体等。
通过及时沟通,公司可以准确了解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关注点,并及时回应他们的疑虑和批评。
同时,公司应主动传递积极的信息,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此外,公司还应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
危机不可避免,但通过事先的预案制定和培训可以有效降低危机对企业声誉的负面影响。
公司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定期进行危机演练,熟悉危机应对流程,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迅速做出反应。
同时,公司还应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市场和社交媒体的声音,以便对潜在声誉风险作出快速响应。
最后,公司还应注重员工声誉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的形象代言人,他们的行为和言论直接关系到公司声誉的塑造。
因此,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约束和培训,确保他们在公共场合的言行得体,并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综上所述,评估并管理公司品牌声誉风险是一项关键的战略举措。
通过全面评估声誉风险,积极沟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建立危机管理机制,以及注重员工声誉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降低声誉风险,并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此一来,企业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声誉及其计量问题】上市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正在遭受声誉危机,在几个月前,美国浑水公司针对在美国上市的所谓中国概念股企业,发布了一份份令人震惊的研究报告,先勿论这些报告的研究结论是否客观正确,但其带来的影响是真实的。
不但披露可能舞弊的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大跌,中国赴美IPO也受到影响,许多企业因此放弃赴美融资的计划。
过去十几年,中国有很多企业赴海外IPO,海外上市中国公司都被贴上“中国”的标签,存在声誉“一损俱损”的现象。
显然,中国概念股面临着声誉危机。
鉴于声誉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学者们对声誉一直非常关注。
最早关注声誉的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声誉是契约得以实施的一种保障。
然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因为企业声誉理论框架的缺失而难有突破。
企业声誉理论框架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声誉如何财务计量的问题。
而企业声誉的计量是研究声誉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前提。
在财务会计研究领域有一个习惯,往往看得见摸得着的,且有原始数字支撑的纳入自身的研究范围,但对确实于企业相当有益,却很难找到数据依据的东西,则会推给其他学科。
声誉就是一个例子。
声誉的研究在国内会计领域之所以不受关注,显然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其结果是,声誉显然没有其孪生兄弟“商誉”更受重视。
在财务会计学中,把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声誉显然也可纳入企业资产的范畴,因为声誉就是由企业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的每一个经营行为都是声誉形成的必要条件。
声誉显然也是企业可以控制的,比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遵纪守法、顾客至上的理念,这些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声誉状况,很多研究表明,企业的声誉风险更多于“内因”。
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声誉毋庸置疑 __一种资源。
符合资产定义的三个条件,声誉就是一项资产,并理应列入管理会计研究的范畴。
对于声誉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与市场的有效程度密切相关。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声誉成为投资者选择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的重要因素。
好的声誉可以让公司价值出现“溢价”,而坏的声誉则可能让公司的价值出现“折价”,这种情况是在资本市场有效情况下必然发生的现象。
而在资本市场无效或是弱势有效的情况下,公司的声誉则未必能够传递到市场上,通过股价波动迅捷地表现出来,比如在A股上市的某矿业公司不久前被曝出有毒废水泄露事件,这个事件遭受了舆论一致的口诛笔伐,但是在事件发生的相当一段时间,投资者似乎并没有撤离,其股价在事件之后依旧坚挺。
显然,此上市公司的声誉受损并未及时反映在股价上,投资者对于该企业的声誉受损做出的反应是迟钝的。
这说明中国尚不完善的
资本市场还未能有效地让企业的声誉受损变成现实的利益损失,这也可能是中国很多企业注重广告宣传而轻视声誉管理的原因。
良好的声誉可以给企业带来各种有形无形、长期短期的好处是可以预见的。
特别是在较准确地计量声誉的基础上,能测算出声誉的波动与企业价值波动的程度是很有意义的。
企业声誉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或许在不同行业、不同市场情况、不同国家的情况下都是有差异的,寻找基于这些差异的变量可能是声誉管理的关键。
只是,声誉作为一个无形的东西,在计量方面的难题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依据,这是因为对声誉的评价受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往往被认为对声誉的测评很难涵盖所有相关要素。
对于声誉计量的研究,作为管理学的分支的会计学是责无旁贷的。
因为只有会计学才能依据相关理论找到综合性平衡的计量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声誉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相比之下,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展较早而且内容丰富。
从总体上对管理者声誉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利用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声誉进行评价。
通常从股票红利和会计收益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评价,前者体现了对股东的回报,后者体现了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
(2)运用量表对上市公司声誉进行评价。
通常在量表中把上市公司声誉划分为管理者能力、CEO特质、伦理道德、业绩水平和社会影响等不同的评价因素。
(3)运用实验问卷对上市公司声誉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针对性更强。
概言之,对声誉的研究在中国会计界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有必要加大对上市公司声誉的研究,探索中国声誉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寻找适合中国特点的声誉评价方法和声誉管理模式。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