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卜算子(苏轼)
卜算子苏轼教学设计.doc
卜算子苏轼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轼卜算子卜算子苏轼教学ppt 水龙吟苏轼教学设计蝶恋花苏轼篇一:卜算子教案 1 卜算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简介。
2、掌握宋词概况。
3、赏析《卜算子》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4、掌握《卜算子》写作格律。
教学重点:1、体会苏轼超凡的人格魅力。
2、掌握《卜算子》的写作技巧。
技能目标:1、有情感地诵读《卜算子》。
2、能够独立写作《卜算子》这个词牌的词。
导入:以一首《明月几时有》的歌曲,导入苏轼的不识人间烟火的月下词。
《卜算子》。
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
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二、词简介。
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等三、卜算子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四、卜算子赏析。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
月亮弯弯,挂在疏落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1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
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翻译在江北送你乘船归去,再若相见该是在对岸的江南,江南江北几度秋风吹过,如梦的岁月会使我们都苍老了容颜。
人就像是山头的云彩,谁也难料是聚是散,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我仿佛是一只离了群的大雁。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王彦猷: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
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南岸地区。
朱颜换:衰老之谓。
时王之道已六十七、八岁,周氏亦当半百以上。
赏析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
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
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人生之常事。
二句所说,似甚通达,并未将这次别离看得太重,而“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则流露出借别之情。
谓:江北江南,几度春秋,人们对于不断的迎送似已司空见惯,但人的一生经不起几次迎送。
“朱颜”在梦里更换谓岁月不饶人,只能在不断的迎送中老去。
这里所谓“朱颜”更换,不是在镜中,而是在梦里,含有“人生如梦”之意。
这是上片,既说别情,又抒发感慨。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卜算子,常州出,约卜算子篇第一首。
《卜算子》原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其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卜算子》是他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词作,通过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下是对《卜算子》的赏析。
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直接点明了词人与唐婉之间的相隔之远,长江作为景点,延伸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思念之情,日复一日地思念,但始终没有相见的机会。
这句话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表现出词人的忧伤之情。
第三句“共饮长江水”是对唐婉的寄托,词人期望能够与唐婉共同品味长江的美景,此处可看出词人对唐婉的挚爱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思念之情的不舍,他渴望能够停止思念,恨不得这份思念早日结束。
最后两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是词人对唐婉的期望,词人希望唐婉能够与他心心相印,不辜负彼此的相思之情。
整首词以短小的篇幅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深深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且动人。
通过词人对长江的描写,间接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以及思念之苦。
整体上,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执着追求。
【结语】苏轼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卜算子》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揭示了作者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文学家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独到洞察。
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至今仍然被后人传诵,成为经典之作。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下载(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课件)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下载(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课件)上传者:shaozibaixue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声情并举,活动思维教学,创造最嘉学习效果. )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用梅花比喻自己或他人。
梅花就是高傲,纯洁,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品格的化身。
但又不尽相同。
我们可从本课中加以辨析。
. 上传者:laoliyuwenjiaox 「下载次数:2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思念之情。
. 上传者:YZY620 「下载次数:151」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此系改编课件,汲取他人之长,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特别适合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效果显著。
. 上传者:lhxysh 「下载次数:322」毛泽东诗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很有实用性,既注重了诗词的理解,又不破坏诗词的整体美感。
. 上传者:daiyuexian 「下载次数:1115」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本课件通过精心制作,通过大量的梅花图案及原文朗诵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状态,运用三疑三探的模式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质疑。
. 上传者:hangma 「下载次数:318」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此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 上传者:liuzhanying 「下载次数:1148」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毛主席的许多作品被谱成京剧歌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
让我们来欣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老师唱的《卜算子咏梅》吧。
. 上传者:yzy620 「下载次数:323」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对诗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图片优美,文字清晰,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帮助。
《卜算子苏轼》课件
卜算子的意境分析
意境构建
《卜算子》以善良、纯真、清新的意境著称,这种 意境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而得以构建。
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卜算子》的意境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其独 特的艺术价值。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总结 人们纯真爱情的经典表达。
卜算子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
现代意义和价值
《卜算子》的文学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得到了广 泛的关注和研究。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
这份课件将介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人物苏轼及其代表作诗歌集《卜算 子》。通过此演示,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卜算子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韵 律分析。
苏轼简介及背景介绍
生平介绍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化名人, 在文学、书画等方面都有出 众的表现。他的一生坎坷而 传奇。
时代背景概述
苏轼诞生于中国北宋时期, 数次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对 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远 影响。
卜算子的韵律分析
1
韵律结构的分析和解读
2
《卜算子》的韵律结构分为仄韵和平韵,
不同的韵律结构体现着不同的意境和情
感表达。
3
韵律的定义和特点
《卜算子》的韵律是词体格律的一种, 特点是平仄分明、风格优美。
英汉比较分析
将《卜算子》与英语文学中具有相同功 能的格律作品进行比较,以更深入地分 析其韵律价值和时代意义。
参考资料
苏轼相关著作和研究文献 卜算子诗歌相关解读和分析 苏轼和卜算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来源
《苏轼集》、《苏轼年谱》、《苏轼研究》等
《论卜算子的艺术特色及风格》、《苏轼词评 述》、《苏轼的文学天地》等
《书法大家苏轼》、《苏轼人物志》、《苏轼传》 等
文化地位和影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化和思 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题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
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①》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②,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囚之人。
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卜算子 苏轼》课件 (公开课专用)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冲动、喜悦
〔2〕忆延安——追忆战斗生活——感谢、思念
〔3〕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真挚、兴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4〕观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欣喜、豪迈
状元成才路
〔5〕祝延安——歌颂光辉历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憧憬美好征程——赞美、热状元成才爱路
朗读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 到幽人单独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 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 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重点〕
状元成才路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状元成才背路 景,
状元成才路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
状元成才路
3.感受作者抒发状元成才的路 浓郁的故土亲情,培状元成养才路 爱家
爱国的情感。〔重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者名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
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
状元成才路
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白状元成才路毛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要作品有《回延状安元成才路 》《放声歌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
卜算子苏轼教案
卜算子苏轼教案卜算子是一首由苏轼所写的诗歌,融合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描绘卜算子的形象和描述他的技艺,诗人通过这个形象去表达人们对命运和未来的迷信和追求。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的背景2. 掌握诗歌的阅读技巧3.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 理解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教学准备】1. 课文《卜算子》2. PowerPoint 展示3. 板书【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与卜算子诗歌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Step 2 介绍苏轼及其作品 (10分钟)简要介绍苏轼,包括他的生平、学问等方面,并列举一些他的作品,并提到《卜算子》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Step 3 诗歌朗读 (5分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聆听这首诗歌的朗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韵律。
Step 4 分组合作阅读 (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共同阅读《卜算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朗读诗歌,并提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共同讨论 (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卜算子是个怎样的人物?有哪些特点?2. 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和意象?3.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何作用?Step 6 诗歌分析 (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师解读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音乐和节奏,同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1. 诗歌的韵律由什么构成?2. 诗歌中的反复运用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Step 7 学生练习 (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喜欢的句子,描述这个句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并尝试给这个句子设计一个形象。
Step 8 展示与分享 (10分钟)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创作和感想。
Step 9 课堂小结 (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诗歌。
【宋词精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_苏轼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宋词精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_苏轼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题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
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
上阕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融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者以雁咏人的匠心。
下阕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
主要写孤雁心有余悸的凄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
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原文】《卜算子·缺月挂疏桐①》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②,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囚之人。
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
【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解释与鉴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在黄州所作(王文诰《苏诗总案》)。
先是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多扰民者,心中不满,发抒于诗中,因此激怒新党,说苏轼诽谤朝政,遂逮捕下狱,百端罗织,必欲置之死地,即所谓"乌台诗案'。
幸而神宗还算明白,终于释放苏轼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慧院在黄州东南。
此词是苏轼在贬所抒怀之作。
上半阕叙写寓居定惠院时的寂静情况。
"漏'指漏壶,是古人计时的器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夜深时,壶中滴水减少,仿佛断了,故"漏断'即指夜深。
这段词意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
下半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
"拣尽寒枝不肯栖'句,南宋时曾有人认为:"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这种看法未免拘泥。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说:"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
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其如此。
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这是通达之见。
这首词虽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发抒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的作品,但是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古词《卜算子-感旧》(作者苏轼)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卜算子·感旧苏轼[宋代]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标签怀念、岁月译文四川的人来到江南,会把江南的风光牢牢记在心里。
四川和江南的风景有很多相似处,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现在我和去年一起游玩的朋友,又来到了西湖边上。
要尽情的饮酒,应好好看看彼此,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注释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
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
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赏析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
“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
“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
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
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
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苏轼》精品课件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 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 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 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 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 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
• 换头两句顿起波澜。“惊
起”是生命之震憾,是心
灵的悸动。“有恨无人省”
是无奈的清高。“拣尽寒
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是高贵的
孤 独,
是自觉的选 择。
• 这首词寓意高远空灵," 极虚极活,极沉极郁,若 远若近,可喻不可喻"。
这是一首借物比兴的词,由于意境很美, 有一种仙骨气质,因此历来有很多的附 会。关于此词的本事,宋人就有四说, 其一,为黄州王氏女子作;其二,为黄 州邻家女子作;其三,为少年时邻家豪 右之女作;其四,为惠州温都监女作。 这第四种说法流传最广,《宋六十名家 词·东坡词》题作:“惠州有温都监女, 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 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 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 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再见!
• 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 清高,表达了作者贬谪
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 高洁自许、不愿随波
逐流的心境,寓意深远, 风格清奇冷隽.作者与 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
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 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 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 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 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 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 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一轮缺月清冷地挂在稀疏的梧桐枝桠间,更漏声一声声地渐次消残。
喧嚣的闹市开始安静,谁曾见有孤独者独往独来?缥缈的空中留下——一只飞鸿的孤影。
猛然间惊起回首顾影,此中有恨又有何人能省?千万树寒枝呀!不肯栖身,却要在寂寞的沙洲,伴着凄清伴着凄冷。
【赏析】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贬至黄州,初寓居定慧院,五月时迁居临皋亭。
故此词当作于该年二月至五月期间。
王文诰《苏诗总案》将此词编于元丰五年十二月,误。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七月在湖州任所被捕入京,八月入御史台狱。
这一因写诗作文而致获罪之案,史称“乌台诗案”。
当时,苏轼已然作好了身后的安排:“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予以事系御史台狱,……》);诗案之后,苏轼发配黄州,初到黄州,诗人仍惊魂未安:“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忧患已空犹梦怕”(《次韵前篇》)。
这首小词,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一起首,就是一种幽邃静谧的氛围,使人直觉有冷气袭人之感;月偏偏为“缺”,桐偏偏为“疏”,漏已“断”,“人初静”。
这几个包蕴了诗人情感的意象组合,极写了幽冷凄清、孤独痛苦的心境。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诗人又进一步揭示这种心境。
苏轼初到黄州时,多次自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偶爱东风转良夜”(同前引文一)。
“幽人”,自然有幽闭之色彩,如同其自称“罪人”,同时,也含有孤独清高的味道。
词人发问:在此万籁俱寂之境,谁看见了“幽人”在缺月下独自徘徊?似乎是还另外有人,然而,却又无人,只有孤鸿缥缈的身影。
也许,此时在夜空里,真有一只孤鸿;也许,这只孤鸿纯属词人臆想,在痛苦孤独的心境里,词人的身躯与灵魂幻化为了一只孤鸿。
苏轼《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卜算子宋苏轼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36] 。
时见幽人独往来 [37]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8] 。
注释:[36]漏断:滴漏声停止了。
指夜深。
漏,古代以铜壶贮水,滴漏以计时。
[37]幽人:幽隐之人,隐士。
[38]“缥缈”句:别本又作:枫落吴江冷。
按“枫落吴江冷”为唐崔信明诗。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评析:此用《诗经》“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独寐寤言,永矢弗谖”及唐人张九龄诗“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之意,坚贞中更见孤往不群之思。
缺月疏桐,见秋意之萧瑟;漏断人静,见寒宵之静阒。
“时见”二句,盖以孤鸿缥缈,以拟幽人之低徊。
过片二句,似言鸿而实为己心之写照。
唯其终不肯降志屈心,故不愿聊栖寒枝,而宁作冷洲夜宿,独守贞正耳。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
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
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态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晚年更远谪儋州(今属海南)。
徽宗立,遇赦归,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主将,诗词散文,无不精妙。
其《东坡乐府》更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他所开创的豪放词派,清旷雄奇,气象万千,丰富了表现手法,扩大了词的领域,有着截断众流、别开风气的作用。
正像胡寅在《酒边词序》中所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高度肯定了他的历史性贡献。
上课:卜算子(苏轼)讲课教案共22页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上课:卜算子(苏轼)讲课教案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上课:卜算子(苏轼)
第二页,共24页。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 (yùjū)作
苏轼
第三页,共24页。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yùjū)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wú rén)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第四页,共24页东坡》
第二十一页,共24页。
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 最融通(rónɡ tōnɡ),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 模式。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 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 著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 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 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 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永 恒不朽的苏东坡……
第十三页,共24页。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guānjiàn)。词中“恨”的内容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guānjiàn)” 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 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 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 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 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 (chǎnshēng)“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冷”的徘徊心境。
第二十页,共24页。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cóngqián)皆非今是
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的恃 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稳健 端庄、谦逊平和的正气;要在与农夫 村民的交往中,去掉尖酸刻薄、恩恩 怨怨的小家子气,养成虚怀若谷、宽 以待人的大气;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 中,去掉柔弱缠绵、多愁善感(duō chóu shàn gǎn)的文人气,养成刚 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上课课件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
主旨归纳
归纳主旨
本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写怀, 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 守,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 洁。
谢谢
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
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
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
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诗作背景
❖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指的是御史 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 御史台为乌台。
一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滴漏声断了,
夜深人静。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
雁的缥缈身影。
诗词解读 惊起却回头, 省:知晓。 有恨无人省。 拣:挑选。 拣尽寒枝不肯栖, 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 寂寞沙洲冷。 小块陆地。
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道。 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凉。
诗词解读
一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滴漏声断 了,夜深人静。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 那孤雁的缥缈身影。
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 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 寂寞凄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 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 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 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 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 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 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 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 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 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坡突围》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 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 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 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 “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 徊心境。
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 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 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 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 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 真实写照。
Startled, she gets up, looks back With longing no one sees And will not settle on any of the cold branches Along the chill and lonely beach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C、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 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英文版《卜算子· 黄州定惠寓居作》
Pu suan tzu A fragment moon hangs from the bare tung tree The water clock runs out, all is still Who sees the dim figure come and go alone Misty, indistinct,,the shadow of a lone wild goose?
当我们真正走近东坡时,会发现: 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与程朱比,他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东坡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 东坡是人类的骄傲…… ——黄玉峰孤鸿
下片:写孤鸿
品读鉴赏:
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片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 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疏 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 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
映。
一幅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图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 (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 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 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 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 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 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 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 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 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含 义:
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 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 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B、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 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独 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 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 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 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 持操守的心境。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 “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 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 养成稳健端庄、谦逊平和的正气; 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中,去掉 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 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 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 弱缠绵、多愁善感的文人气,养 成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康震《潇洒东坡》
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 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 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 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 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 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 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 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 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 ——康震《东坡印象》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 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下片:孤鸿
惊恐不安 心怀幽恨 拣尽寒枝,不肯栖息, 宿于荒冷沙洲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 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 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 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 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 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 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 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 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 孤芳自
D 、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 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