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斯.韦伯
马克思韦伯的简要评价
![马克思韦伯的简要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f7a181603d8ce2f01662302.png)
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
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哲学课程。
1889年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曾先后在弗莱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学(1896~1898、1902~1919)和慕尼黑大学(1919~1920)任教。
1903年与桑巴特等人共同发起创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
1910年与滕尼斯、齐美尔等人联合发起成立德国社会学会,对社会学在德国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3卷,1920)、《政治论文集》(1921)、《经济与社会》(2卷,1921~1922)、《科学论文集》(1922)、《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等。
韦伯的知识范围和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广泛,从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有重要成果,使他成为在社会学史上与迪尔凯姆等齐名的重要思想家。
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
作为一位跨世纪的伟大学者,他在生命的五十多年时间里为后世留下诸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宏大巨著。
然而,这位社会学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学术”的思想背后,又有怎样的“生活”背景支撑呢?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
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
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
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
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
韦伯的概念
![韦伯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23d6d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b.png)
韦伯的概念韦伯的概念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著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观点。
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社会阶层理论和权威理论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韦伯的概念。
首先,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他的核心概念之一。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它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并受到个体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
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标和手段来进行计划和决策的行动,如商业活动;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信仰来进行行动,如宗教活动;情感行动是指个体受到情感和感情的驱动而进行的行动,如爱情;传统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传统和习俗来进行的行动,如家庭生活。
韦伯认为,这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在社会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复杂性。
其次,韦伯的社会阶层理论是他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异。
他将社会阶层分为三个维度:经济地位、社会荣誉和政治权力。
经济地位是指个体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财富;社会荣誉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政治权力是指个体在政治领域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韦伯认为,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
他还提出了社会阶层的概念,即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流动性。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个体可以通过努力和机遇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最后,韦伯的权威理论是他对权力和统治的研究。
韦伯认为,权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获得合法支配和影响力的能力。
他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传统权威是指基于传统和习俗的权威,如君主制;合法权威是指基于法律和规则的权威,如民主制;魅力权威是指基于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的权威,如领袖。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24a23e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6.png)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引言: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提出了许多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和理解,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概念及特征工具理性,又被称为目的理性,指的是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逐渐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特征:1. 目标导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
这些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合理性和效率的考虑。
2. 理性计划: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根据事前的计划和分析来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他们会审慎地评估各种可能的手段,以确定哪些是最能达到目标的。
3. 清晰分工:工具理性要求社会组织和行为分工明确。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发展迅速,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来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特征价值理性是韦伯对人类行为的另一种解释,它指的是人们根据信仰、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来决策和行动的一种模式。
与工具理性相比,价值理性更强调人的主观选择和感性的决策过程。
价值理性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主观选择:与工具理性依循客观事实和合理性不同,价值理性更加关注个体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受到内心真实的诉求和情感需要的驱使。
2. 信仰与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导的基础,价值理性建立在人们对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或个人价值观念的坚守上。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同于经济利益和功利考虑,更多地关注人性中的正直、善良和真诚。
3. 情感与情感表达:价值理性所强调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行动和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感受和直觉,而不只是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解
![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23d454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5.png)
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解
“知识就是力量”是马克斯·韦伯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激励了
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去了解世界,去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变得更加
强大。
知识确实可以带给我们力量,它可以赋予我们实力。
学习、了解,我们会有更多样的选择;用一句老话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知识可以开阔我们的胸怀,让我们有更深厚的内化,让我们有更宽泛
的思想和更丰富的想象力,不断进步。
学习也能给我们带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知识是凝聚智慧的源泉,也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之源,承载了社会的进步。
而且,一个充满知识
的人,会有更大的责任,更多的担当,这无疑也将带来自身的成就感
与自信心,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因此,知识确实可以带给我们力量,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源泉,坚
持学习,我们将会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从容面对各种困难,获得更
高的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与理想。
浅评马克斯_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ocx
![浅评马克斯_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ocx](https://img.taocdn.com/s3/m/6bc417f3a300a6c30d229f9e.png)
浅评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也是经济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他采用独特的研究视角,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寻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背后隐藏在文化深处的精神动力问题。
他通过比较东西方国家的不同宗教及其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得出结论:新教伦理及其资本主义精神是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道德依托和价值呵护。
一、产生背景19 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的非理性主义的思潮,使得西欧的理性主义传统遭遇了危机,作为一名新康德主义者,韦伯不但吸收了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也体验到了19 世纪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同时,在德国的社会生活中,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两种文化、两个社会阶层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也成为了促进韦伯研究宗教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关系;另外,韦伯的家庭背景,教育教学背景,也给日后写作提供感性素材。
在该历史背景下,韦伯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宗教理性化角度来探寻经济理性化的原因和途径。
二、主要观点新教是指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教派的统称,包括路德教,加尔文教、循道宗、浸礼宗等教派,新教伦理指的是这些新教教派所体现出来的伦理精神。
韦伯的新教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观点:一)预定论和天职观预定论是约翰•加尔文在与反对者进行教义辩论时发展出来的,并逐渐演化成加尔文教的基础教义。
预定论的核心理念是人类为上帝而存在。
马丁•路德在将《圣经》翻译成德文时,将calli ng (神召)一词译为Beruf (职业、天职)。
Calling 一词在《圣经》中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种是“神召” 、“蒙召”的意思,指的是一种来自神圣的救赎;第二层含义则指涉某种“身份” ,特别是指某个人“命定” 的或由上帝指定的身份、地位。
不管一个人身份是什么,都应该安于本份,做好自己的工作以显示上帝的荣耀和恩宠。
而在德语中beruf 指的是“世俗的职业” ,路德将这种意义与Calling 的意义相结合,便赋予了其新的含义——上帝召唤某个人去从事世俗的工作,获取一种安定的职业。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22484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7.png)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介绍马克斯·韦伯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其学说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韦伯的学术生涯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他对于社会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权威、官僚制、理性化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入研究。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经济与社会》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他提出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两个概念,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而且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工具理性强调行动的效率与手段,而价值理性则关注行动本身所承载的价值。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失范。
韦伯对于权威类型的划分也极具启发性。
他区分了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这一分类框架至今仍是理解和分析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工具。
韦伯对官僚制的研究也颇具洞见,他认为官僚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固有的弊端,如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
在宗教与社会关系方面,韦伯提出了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命题,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观点对理解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深刻而广泛,他的理论框架和观点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无论是在理论构建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韦伯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2、阐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其在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地位韦伯,作为德国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社会学思想深受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影响。
韦伯的原理
![韦伯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84a1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9.png)
韦伯的原理韦伯的原理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社会学方法论》中提出的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韦伯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几个维度来描述和理解。
韦伯的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价值理性行动、目的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和习俗性行动。
首先,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对一定价值观的坚持和追求。
这种行动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衡量和评判行为的正确与否。
例如,一个人选择职业的时候会考虑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人生目标等,然后做出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其次,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在追求某个具体目标时,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手段和策略来达到目标。
这种行动是在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在思考的过程中分析和比较不同的手段,并选择最适合自己实现目标的方式。
例如,一个企业制定销售策略时,会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等因素来选择最有效的销售渠道和推广方式。
第三,情感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情感和情绪的驱使而进行的。
这种行动是比较主观和情感化的,个体往往会受到感情和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决策和行动。
例如,一个人在购物时可能会被商品的包装设计或广告语所吸引,从而产生购买的冲动。
最后,习俗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传统和习俗而进行的。
这种行动是在遵循社会习俗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按照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来行动。
例如,在某些地区,婚礼仪式的程序和活动会遵循严格的传统习俗,婚礼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传统所规定。
韦伯的原理通过这四个维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行动基于不同的动机和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韦伯认为,这四个行动维度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一个社会现象往往可以包含多个维度的行动。
此外,韦伯的原理也强调了社会行动的多样性和个体的自主性。
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选择行动方式,而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情感和习俗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https://img.taocdn.com/s3/m/6573586527d3240c8447ef02.png)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第一节马克斯•韦伯的生平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尔富特市。
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
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
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
他的母亲海伦妮.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
她在1919年去世。
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1882年,18岁的马克思•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他同时攻读历史、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
19岁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韦伯在斯特拉斯堡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后来晋升为军官。
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队的军官一直引以为荣。
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继续深造。
1886年通过高等学校法学考试。
1887-1888年多次参加在阿尔萨斯和东普鲁士举行的军事演习,成为由关心社会问题、具有种种不同倾向的大学生组织的“社会政治联盟”的成员。
该组织是施穆勒于1872年创建的,受“社会主义者讲坛”领导。
1889年在柏林获法学博士学位。
论文题目是《中世纪商业企业史》。
同年,开始学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登记为开业律师。
1890年再次参加法学考试。
应“社会政治联盟”的要求开始调查东普鲁士农民的境况。
1892年提出关于东德意志农业劳动者境况的报告。
1893年与玛丽安妮.施尼特格尔结婚。
1891年《罗马农业史及其对公法和私法的意义》发表。
这篇论文以及他和莫姆森教授进行的答辩使他获得了教授资格,在柏林大学谋得了一个教席。
从此,韦伯开始他的大学教授生涯。
1894年担任弗里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发表论文《东德意志农业劳动者境况演变的趋势》。
解读韦伯的权威论
![解读韦伯的权威论](https://img.taocdn.com/s3/m/85e1e13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0.png)
解读韦伯的权威论一、权威内涵权威是政治分析中最基本和最持久的问题之一。
宽泛的说,权威是一种权力,是一种“合法性权力”。
如果说权力是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那么权威就是影响他人行为的权力。
因此,权威是基于被认可的服从义务,而不是以任何形式的强迫或操纵。
在这个意义上,权威就是披上了合法性和公正性外衣的权力。
二、有社会组织的地方就有统治和管理,有统治和管理就得有统治的道理,人们服从统治的道理就构成了权威。
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
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实现组织目标,推进社会发展。
马克斯·韦伯是对权威进行理论剖析的第一人,他对权威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正当的(或称为合法的)权威不外乎三种历史形态。
即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
韦伯认为,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密切,任何一种形式的组织都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作为基础,没有权威,组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这即就是著名的权威理论。
1.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传统型权威是一种最古老的权威形式,来自于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等。
由传统权威支配的社会组织,统治者依照传统形成的组织规则来治理臣民,芸芸众生对长官的服从来自于传统赋予长官的固有尊严。
这种社会组织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长制。
在家长制组织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并非“上司”与“下属”的关系,而是主子与奴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他们所遵从的规则,是社会传统的习俗和惯例,而不是法律制度。
传统权威的本质是“顺从”。
传统型权威支配下的社会组织有三种亚形态,即族长制、世袭官僚制与封建制。
族长制是传统权威统治的最初级形态,起源于氏族社会,但它大量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之中,既便现代社会中也不乏这种组织形态的存在。
各种家族制企业、乡土社会组织以及初级形态的帮会等等,仍较多地拥有传统权威特征。
世袭官僚制与封建制是传统型权威的两种进化形态,是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扩大与制度细化的结果,是由氏族组织向国家及其他大型组织转变时出现的更高级形态。
管理经典马克斯·韦伯(MaxWeber)马克斯·韦伯(MaxWeber)是德国...
![管理经典马克斯·韦伯(MaxWeber)马克斯·韦伯(MaxWeber)是德国...](https://img.taocdn.com/s3/m/43ccc32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5.png)
管理经典马克斯·韦伯(Max Weber)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著名古典管理理论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的理论大师之一,被尊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马克斯·韦伯与古典管理理论学家法约尔、泰勒并称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并被尊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开山鼻祖。
韦伯于1864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
韦伯的父亲是法学家,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
1869年,韦伯全家迁往柏林居住。
韦伯年少时体弱多病,但学习勤奋。
在青少年时期,他就阅读过很多名人的著作。
1882年韦伯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院,他兴趣广泛,除了专攻本专业还兼修历史、哲学、经济和神学;他受到过三次军事训练,对德国的军事生活和组织制度很了解,这对他以后的组织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1889年韦伯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同年注册为开业律师。
其后他发表了有关罗马农业及其法律意义的论文,并通过答辩成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升为副教授,其学术研究中心也转向政治经济学;1894~1896年间先后任弗里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此间,他与德国新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过从甚密并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
韦伯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天赋,他毕生的精力都花在探求对科学、政治和行动之间关系的理解上面。
韦伯不相信什么领导天赋,认为一个组织只有遵从规章制度,才能长期地生存下去。
韦伯的著述数量甚丰且内容博大精深,从1889年发表第一篇成熟的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企业史》开始的31年间,韦伯共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巨著。
其代表作《新教各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和《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在现代经济领域影响深远。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https://img.taocdn.com/s3/m/64fa88b3dd3383c4bb4cd2b3.png)
马克思韦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初期德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按照他自己的观点,他的学术研究范畴属于社会学,后世也公认韦伯是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
其实他的学术贡献并不限于此,韦伯在学术上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多个学科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社会学以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乃至宗教与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韦伯的大名。
就连中国的《史学理论》杂志,都开辟了韦伯专栏。
仅仅以管理学领域而言,找不出一本不提韦伯的管理学教科书。
可以说,韦伯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已经成了管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
凡是谈到管理学发展历程的地方,都把韦伯和泰罗、法约尔并列。
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位大师各有特色。
如果说,泰罗是以新教徒的执着和认真,把企业管理导向科学;法约尔是以高瞻远瞩的睿智,构建了管理学的宏观大厦;那么,韦伯就是哲学家式的冷峻和严密,创立了组织理论。
这三位,都无愧于管理学界的大腕称号。
韦伯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以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
1871年刚刚统一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上高歌猛进,拿列宁的话来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加强要比英法快三四倍”(《列宁选集》第二卷708页)。
然而,对普鲁士传统的因袭,使德国的近代工业后面拖着一条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的尾巴。
这种情形,正如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纺织业的迅猛兴起和对自由贸易的渴望受到重商主义的抑制一样。
斯密的理论,摧毁了阻挡英国发展的障碍—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韦伯的贡献,也正是以专业化的工具理性,打破了德国的传统经济制度和政治控制。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的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把马克斯·韦伯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但是,韦伯在生前却并不那么幸运。
他的一生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而且总会出现戏剧性的阴差阳错。
他的青少年时代平淡无奇,既没有显示出早慧和睿智,又没有学业上的勤奋和刻苦。
马克斯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斯韦伯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db11c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a.png)
马克斯韦伯的名词解释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学说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马克斯·韦伯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马克斯·韦伯对社会行动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社会行动是人类意图、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的结合体。
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传统行动、感情行动和目的性行动三种类型。
传统行动是基于传承自过去的规范、习俗和传统而进行的行动。
它们不需要明确的意图或目的,而是根据惯例和习惯来指导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按照宗教仪式进行祷告就是传统行动的一种表现。
这种类型的行动通常与社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相联系。
感情行动是基于个体的情感和情绪而进行的行动。
它们通常是非理性的、情感驱动的,不受明确的目的或规则限制。
例如,一个人因为对某个事物或人有强烈的情感而产生行动的冲动,这就属于感情行动的范畴。
感情行动与个体的主观情感和欲望密切相关,常常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
目的性行动是基于明确目的和理性计划而进行的行动。
它们是个体有意地追求某个目标或期望实现某种结果的行为。
这种行动通常是理性和目标导向性的,它涉及到个体对手段和目标的明确思考和理性选择。
例如,一个人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努力工作来实现职业成功,这是一种目的性行动。
除了对于社会行动的分类,马克斯·韦伯还提出了社会阶层和权力的概念。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等级的存在。
这种差异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财富、职业、教育等来划分。
社会阶层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层结构的形成。
权力是在社会中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能力。
马克斯·韦伯将权力定义为实施意愿的机会。
他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技术权威。
传统权威是基于习俗、传统和个人魅力而产生的权力形式。
这种权力依赖于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地位,通常以个人所代表的传统和权威理念为基础。
浅议马克斯·韦伯权力合法化思想
![浅议马克斯·韦伯权力合法化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83cf78f0029bd64793e2c1e.png)
浅议马克斯·韦伯权力合法化思想[摘要]马克斯‘韦伯是现代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他对权力这一社会基本概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文章围绕韦伯的权力合法化观念及其官僚制理论加以阐述,并试图探析其对中国社会正当统治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权力;合法化;马克斯·韦伯;政治稳定在当代社会学领域,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可以算得上是最具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
他一生致力于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研究,写下包括《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国家社会学》等大量学术着作,对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官僚制)对后人理解权力的合法性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从理解韦伯权力理论的基础上浅议这一理论思想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启示作用。
一、合法性的解释合法性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legitimare。
其解释是合法或声称合法。
这一名词的使用多见于西方法典或法律条文中,但它与政治学范畴内的合法性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指事实、行为等构件合乎法律的要求,严格限制在法律所规定的界限之内,这是法律意义上的解释;而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则强调了政府受到公民的尊重或其公民承认服从权力的义务,是政府与公民双向作用的结果,侧重于政府的正当性上,政府可以此为基础要求公民服从。
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回顾过去,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在论述政治权威和秩序的时候总要或多或少的提及合法性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合法性,笔者依据时间顺序简单地对其内涵进行梳理。
柏拉图是最早论及合法性的一位思想家,他在《理想国》中将美德即知识作为自然秩序的本体论,把美德作为政治合法性的绝对标准。
其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划分政体合法性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正义”。
他在《政治学》一书第六章中解释道:“依绝对公正的原则看,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到统治者利益的政体都是错误的或者是正宗政体的变态。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观点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b494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5.png)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观点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观点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观点:
1. 价值中立原则:韦伯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即研究者不应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入研究中,以免影响研究的客观性。
他认为,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评价或改变它们。
2. 理想类型: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用于构建社会现象的理论模型。
理想类型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化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和比较不同的社会现象。
3. 因果解释:韦伯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关注因果关系,即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他认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因果分析的方法。
4. 理解社会学:韦伯主张采用“理解”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他认为,人类行为是有意义的,因此需要通过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和动机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5. 比较研究:韦伯提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总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观点强调了价值中立、理想类型、因果解释、理解社会学和比较研究等方法,这些观点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理论分析
![马克思韦伯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6b3edeb9f3f90f76c61b73.png)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一句话赞扬韦伯:“历来登上 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英国传记作家D·G麦克雷说:“我相信,韦伯对我们 来说的确就是一座迷宫。”
美国社会学家根瑟·罗思认为:“韦伯是惟一能 同卡尔·马克思相提并论的思想家”。
谢谢亲们!
一 样 的 特 征 。 韦 伯 的 理 想 形 式 成
但 它 却 不 会 与 任 何 特 定 的 现 象 有
多 现 象 提 供 的 某 些 特 征 和 成 分 所
以 这 样 子 归 纳 : 一 个 理 想 的 形 式
义 ( 又 称 为 人 文 主 义 社 会 学 ) 。
自 德 语 , 意 为 理 解 ) 的 理 论 和 反
关于马克斯韦伯 的理论分析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 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 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 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韦伯最初在柏林大 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 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 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 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 国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同泰勒和法约尔 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 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 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 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 远的,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 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 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 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 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 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 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他的 思想体现了一个博大的智慧之神。
马克斯 韦伯
![马克斯 韦伯](https://img.taocdn.com/s3/m/00c1d9e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6.png)
谢谢观看
韦伯曾在海德堡大学与哥廷根大学求学,后在腓特烈·威廉大学(今柏林洪堡大学)就读并开始执教。之后 韦伯陆续于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慕尼黑大学任教。韦伯对政界影响不小,曾前往凡尔赛会 议担任德国谈判代表团的顾问,并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韦伯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也是一位著 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少年时期的马克斯·韦伯(2张)在韦伯即将完成博士论文的那一年里,韦伯也开始对当时的社会政策产生兴 趣。
学术成就
政治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经济史学
宗教社会学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 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对于其它宗教的研究则 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 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 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新 教徒的生活伦理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 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 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 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 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 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 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的评价
![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e57690ba6c30c2259019e52.png)
一、官僚制度1.内容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于20世纪初提出了官僚制理论。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韦伯认为组织的合法权威有三种来源:习俗惯例;个人魅力;法规理性。
法理权威的最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官僚制。
所谓“官僚”,是指这种组织的成员是专门化的职业管理人员而言,并不含有一般语境中使用“官僚”一词的贬义。
为了避免误解,有些学者把韦伯所说的官僚组织,改称科层组织。
韦伯认为,在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官僚组织是对大规模社会群体进行有效管理在基本形态。
韦伯指出,在这三种组织类型中,只有传统组织和官僚组织才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个人崇拜组织与这两种组织差异极大,它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而无法建立一个新世界。
因为无法保持领袖人物魅力的弥久弥新,或者领袖人物隐退去世等等,个人崇拜组织从诞生起,衰败也就不可避免。
例如宗教组织在其创立时必须依赖于领袖的神圣光环,但要将信徒对领袖的顶礼膜拜常规化,一旦形成了教义和规则,它就开始转变成传统组织。
古代王朝的创立时期,常得益于某个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们信赖他那种拯救社会的神力,对乌托邦式美好世界的追求形成对领袖的拥戴,并焕发出“打江山”的动力。
而一旦转入“坐江山”,就得实现权威的转变,把神力变成传统,制定典章制度,个人崇拜组织随之平凡化,变成传统组织。
传统组织与官僚组织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但两者实质有很大不同。
在官僚组织中,由制度规定组织层级、部门划分、职位设置、成员资格,能够形成非人格化的层级节制体系和部门结构,组织成员是否胜任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他对组织领袖的个人忠诚和个人依赖。
传统虽然也有规章体系,但它的典章来自传统习惯,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个人关系、喜好偏爱、社会特权的基础之上。
所以,传统组织中有法律制度,但不可能有法理权威。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faa7bf66561252d380eb6e5f.png)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摘要: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为社会学奉献终生的必然,他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他用毕生的努力,集智慧于对社会学的研究之中,致力于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之上。
关键字:韦伯理想类型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
他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根据韦伯的这个定义,我们认为,韦伯把“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韦伯从研究中认为个人赋予社会行动的那种意义,主要是指个人的主观意义和主观价值及目的,而不是所谓“最高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他所讲的社会行动是一种意向性行动。
主要包括行动者本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行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就是,行动是以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期望的那个人的行动为目标。
因此,行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向外。
这样,个体的行动就体现了社会交往的性质。
一,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在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
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
韦伯的母亲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
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1882年,18岁的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他同时攻读历史、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
07 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解析
![07 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f5f1a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5.png)
价值中立(价值无涉)
价值中立原则
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是两回事:实然的判断≠应 然的判断
研究中必须遵循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停止使用 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
对学术而言,价值中立是应然,而非实然
韦伯本人未能保证资料解释时的价值中立 社会学家的社会价值必然影响对结果的解释
究 方 向 及 方
社 会 学 知 识
是 通 过 纯 科
社 会 学 会
社 会 科 学 的 典 范 问 题
学 的 ) 价 值 目 标
践 意 图 的 ( 伦 理
法 皆 受 到 同 等 对
。 在 学 会 中
学 的 研 究 与 调 查
拟 定 的 宗 旨 :
》。
,
价值关联
价值关联原则
自身价值:科学家必然根据价值观 设定对科学意义的承诺
——韦伯语,引Roth, Guenther. “History and Sociology in the Work of Max Weber”
唯名论倾向:从微观或个体从事社会学研究,但并 非始终如一
(2)理解(understanding/verstehen)
什么是理解?
理性的方法: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 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高度确定性(逻辑或数学)
吉登斯的评论:
韦伯接受了新康德主义 者李凯尔特和文德尔班 的观点,认为对现实的 完全彻底的科学描述是 不存在的。现实由无限 可分的复杂事物构成, 即便我们可以关注构成 现实的某一个特殊部分, 也会发现它只是参与这 种无限性。任何形式的 科学分析,任何科学知 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 是社会科学,都包含着 对无限现实的选择
(19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韦伯我们理解历史人物总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复杂的思想性,还有因为时代的变迁,处于不同时代的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同,但往往难免会拿我们时代的思维去思考他们,这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造成了对历史人物的片段化了解,因此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需要尽量将其还原到他所在的时代,同时也要多角度的思考,发现其多面性,从而收获到一个立体的人。
一、时代中的韦伯1、韦伯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大发展大扩张的时代,德国在此时刚刚完成统一,韦伯出生于1864年,而德国的统一是在1871年,韦伯对于当时的德国常怀忧虑之心,一方是容克地主阶级的代表俾斯麦带领德国走向了统一,他们政治手腕成熟,掌握着当时德国的决策权,但是这一阶级是经济上的没落贵族;另一方面掌握经济权利的阶级虽然代表着时代的潮流,但是其在政治上又相当的成熟。
他忧虑到无论哪一个阶级掌权都难以带领德国在这个大扩张的年代里快速前进。
2、社会科学逐渐专业化,法学地位下降,经济学和社会学逐步成型,并且受自然科学发展启示的实证主义思潮占据优势地位。
韦伯早先学的是法律,并且在1891年的时候到柏林大学从事法学教职,但是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却将兴趣点转移到了经济学上,并且于1894年接受了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教职。
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向呢?能解释的原因有一下几种:其实韦伯的学术兴趣及其广泛,在1892年的时候他参与了社会政策协会的一个调查,是调查易北河以东德国农业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对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时候他开始了对德国政治经济转型的具体分析。
在19世纪的时候西方的知识界对思辨型的学术传统进行批判,人们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植到对人和社会的研究之中,实证主义思潮占据优势地位,而经济学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一潮流,作为传统的学科,法学地位极其尴尬,甚至一度被排除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分类之外。
另外,玛丽安娜在写韦伯传的时候,对于丈夫的这一转向,提到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富有弹性的学科;经济学处在学术领域的交界地带,可以直接通向文化史、思想史及哲学问题;与法学思想的比较形式化问题相比,经济学的政治指向和社会政策的指向更有成效。
3、当时的学术背景是德意志的历史经济学派和奥地利理论经济学派处于激烈的交锋当中。
历史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罗雪尔、克尼斯和施穆勒,其中克尼斯是韦伯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时的经济学老师,韦伯受其影响也比较大,而施穆勒是新历史经济学派最主要的代表,这一学派对于德国的学术界影响非常大,施穆勒本人和德国的教育官员关系非常好,经常借此关系排挤理论经济学家在德国从事教职。
施穆勒的主张是:经济学家从具体的个人出发(心理学),长期搜集事实(经济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应用所有事实,努力进行普遍化的总结(经济理论),他认为经济学应该由经济理论、经济史和个体心理学组成,并且在他的学术中经常将伦理学引入分析之内。
理论经济学的代表门格尔主张:经济学应集中在非常有限的领域之内,必须从整体的社会中分离出来进行分析。
他认为经济学应该分为:经济学的历史科学(经济史、统计)、理论经济学、经济学的应用科学(经济政策、财政),与施穆勒不同的是,门格尔区分了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和处于政策目标的经济学。
在施穆勒看来,经济理论学家的错误是努力将经济与社会分开。
韦伯在经济学的主观领域上,立场更为接近施穆勒,在应用理性作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上,他更接近门格尔。
历史经济学派和理论经济学派有好几次大的争论,其中的方法论之争主要是:分析经济现象时主要依靠历史还是理论;不同社会科学在一般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经济学的主观领域由什么构成。
在韦伯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他写的好多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文章针对的就是对施穆勒的批判,如价值判断之争、价值与事实的区分等。
二、学术中的韦伯韦伯的学术生涯受时代的影响很大,他的学术思想可以分为三期,早期是1890年代,在这一时期韦伯由法学转向了对经济学的关注,从做社会政策调查,思考德国政治经济转型问题到思考古典西方文明的衰落,古代农业社会问题,从经验调查、具体研究入手逐步思考宏观问题,他的中期思想是1903年到1910年,这一时期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写了一系列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文章以及开始了《社会经济学大纲》,他思想的后期主要是从宗教社会学入手,开始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宗教思想进行分析,以探究西方文明产生的原因。
韦伯的学术思想受当时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他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阶段,他对于很多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问题思考的更加透彻,这也得益于当时的新康德主义。
1902年李克特《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为韦伯解决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提供了哲学和逻辑学基础。
19世纪末,德国学术界中以“返回康德”为口号的新康德主义分为两个学派,一个是马堡学派,一个是以海德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为主要阵地的西南学派。
属于西南学派的李克特认为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最基本的困扰,我们的概念与外在现实中间似乎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当我们形容描述外在现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概念和现实中间有一个跨不过去的非理性断层,此刻觉得这个情况是现实,时间一过,又觉得什么都在变化;在空间上,我们大家可以感受到周遭是现实,可我们也知道在我们之外又有一大堆我们完全没有办法掌握的东西,它们也是现实。
现实的变化无穷无尽,是否永不可知?非也,人是理性的动物,科学是理性的活动,人类会使用概念去改造现实,把现实的某一部分划出来作为我们认识的对象去研究它,可以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追求概念与现实的统一。
概念改造现实的方法有两种,现实是连续的差异性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使得它是一刻接着一刻的,我们不能说这一刻的现实与下一刻的现实是不连续的,我们的每个感觉活动上都有他的连续性,但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第一种改造现实的方法是可以把现实改造成同质的不连续体,即从性质上看,这些东西都是同质的。
比如说一块石头,虽然会经过风雨冲刷几百年,虽然它的大小形态等会有变化,但是始终没有改变它是石头这一本质。
第二种改造的方式是把它变成异质的连续体,把握住现实里时间的连续性这一特色,在认识上将之作为一些分隔,结果每一段时间跟另一段时间都有所差异,这个就是“历史”,因为时间不同,历史不能重复,历史的每一刻都很特殊。
李克特用这两种改造的方式来突出自然科学的方法(同质不连续体)与文化科学(异质的连续体)之间的研究不同。
韦伯吸收了李克特对于本质的看法,但认为李克特这样的分法会使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变成完全不谈的两套方法,这容易画地自限,从而拒绝一些科学的方法。
韦伯认为科学的客观性只是不应因为对象不同就有所不同,认为社会科学是经验的科学,人类经验包括自然也包括文化,若要了解现实就不能简单的对立划分,要回理解与解释。
研究人的社会行动时,不仅要对于人的主观意义要理解,还要会解释。
韦伯的理想类型等概念的提出也是以次为基础的。
三、政治中的韦伯韦伯一生都与政治息息相关,从儿时深受父亲影响的家庭环境到大学时期就如兄弟会,再到后来服兵役,一战期间筹备战时医院,战后又积极奔走凡尔赛……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意识。
在学术中他提出价值中立,尽量避免价值判断,以求达到冷静客观的认识;在政治中,他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批判那些分不清价值和事实,将其混成一团的学者。
他深沉的爱着自己的民族,同时又对民族和国家充满着忧虑之情,他对德国统一后的政治厌倦忧心,对市民阶级的不成熟忧心。
他的这些忧虑不禁让人想起了另一位有着更大关怀的马克思。
如果说韦伯是以为称职的德意志公民的话,那么马克思则完全称的上是以为世界公民。
他们二者的立场不同:韦伯在政治上是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之上,思考德意志的民族利益和未来,学术中不拘于一隅,对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积极审视;马克思则是站在人的立场之上,审视在资本主义发展下人的异化,思考如何获得人类的解放,马克思的立场更为宏大。
他们两人在观察中也有交集:韦伯提出理性化,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趋于形式理性化的过程,更加注重工具理性,其后果是最终造成人类理性的牢笼;马克思思考更多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化的结晶——商品,而商品的背后是资本主义将人的异化,造成人的悲剧。
韦伯、马克思的关怀旨趣不同:韦伯在剖析社会之时,寻求理解和解释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文明,他站在民族国家立场之上,对现实关注,却又难免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马克思同样在剖析社会,他看到了人的困难后,忧伤之余思考的是如何改变社会,实现人的解放,而这也必然会赋予他共产主义者的昂扬斗志,赋予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革命乐观主义者精神。
他们对于工人阶级的看法不同:韦伯对于工人阶级看的比较现实,他认为德国的工人阶级没有英国工人那么长的斗争历史和经验,因此德国的工人阶级是不能掌权的,他们没有行动的魄力,没有民族主义者的激情,其在政治上又远不成熟,他们的掌权是德国的灾难;马克思看到的更为理想乐观,他赋予了工人阶级以解放人类的使命,与当前的现实相比,他更看重的是未来。
四、理解韦伯的路径1、历史地理学思维韦伯在很多作品的论述中充分运用了其历史地理学思维,而这使得他的作品思维逻辑极其严密,让人不得不信服,因为他并不是找寻单一的决定论,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原因。
因此,在理解他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思维去审视作者的思想。
2、社会科学思维我们要学会在阅读韦伯的作品当中,试图了解作者的学术构建、方法论,并且要善于总结其论证方式,这对于训练我们的思维非常重要。
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还有利于我们把韦伯思想与其他社会学大家的进行对比。
3、人生历程的理解思维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独特的,都有其丰富复杂的一面,历史人物尤为如此,对一个人断章取义式的理解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了解一个人,明白其人生历程非常重要,毕竟这凝聚了这个人成长的每一步,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而这又深深影响着作者的思维,这种方法使我们会明白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必然性,而不是将其神化。
4、知识考古学思维语言很是奇特,它在表达着我们的想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建构着我们的世界。
对于语言的这一特色,二十世纪以来很多的社会学和语言学大家已注意到了这一特点。
如福柯的《词与物》,如结构语言学大师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也使用了这一方法,比如他在论述路德对于“天职”一词的翻译对于新教的影响时。
这种思维对于我们往往会有很多新的启示。
韦伯是人不是神,他的民族责任意识,他的学术专注精神,他的学术之路都值得后人万分敬仰,最后,引用陶渊明写的《挽歌》结束对于这一伟大人物的敬意:亲戚或余悲,他人亦以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