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合集下载

14、红军不怕远程难

14、红军不怕远程难

——毛泽东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 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 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 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 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 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小结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经过 时间:1934.10—1936.10
-------胡锦涛讲话
在建设祖国的征程上,我们 仍旧发扬着长征精神,请来 给大家举个例子.
实时采访
同学们,学完了这 一课,请你想一想,继 承长征精神我们要怎么 做?
老师寄语
你能讲一个长征 的故事吗?
课外延伸
课后搜集毛泽东在长征期 间作的诗词,阅读魏巍的 《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 《西行漫记》等描写长征的 书籍。写出读书体会。
005
遵义会议
湘江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内容 ①集中全力解决 ,取消了 . ②肯定了 ,增选 . 会后确定 组成军事指挥小组.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 意义?
确立了以 挽救了 成为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 ,挽救 . 转折点.
第14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探究课本 思维对话
探究问题1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 利
博古(秦邦宪)
李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 突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江西瑞金
探究问题2
红军在长征初期遇到了哪些 困难?党和红军是如何解决这 些困难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PPT 课件
在革命的征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辛和困难,但他们从未退缩。他们的勇 气和毅力令人敬佩。
红军征战的艰辛
严寒
长征途中,面临严寒的气候条件,红军需要忍 受冰雪和严寒。
缺少粮食
征战时,红军常常面临饥饿,必须靠艰苦的求 生技巧找到食物。
险峻山路曲折的山路、陡峭来自山崖,红军奋勇攀登,冒 险前进。
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 一次伟大胜利,带来了国共合 作的新阶段。
四渡赤水
红军在渡过赤水河时面临巨大 困难,但最终成功渡过,成为 了一个突破口。
红军胜利的重要因素
1
出色的军事策略
2
红军运用出色的军事策略,对付敌人并
取得战斗优势。
3
领导核心
红军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能够统筹安排 战斗和决策。
人民支持
红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 是胜利的重要因素。
敌人的追击
红军时刻面临敌人的追击和猛烈的战斗。
红军不怕困难
im ages>
坚定的意志
红军有坚定的意志,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不畏艰难。
勇敢的精神
红军的战士们展现了勇敢的精神,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团结协作
红军通过团结协作,共同战胜了困难和挑战。
良好的沟通
红军之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能够高效地合作和协商解决问题。
结论和总结
红军在革命事业中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红军的革命理想
红军的革命理想是为了创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他们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1
平等
红军追求人们的平等和公正待遇。他们
自由
2
反对剥削和压迫。

《七律·长征》课文讲解

《七律·长征》课文讲解

《七律·长征》课文讲解
《七律·长征》是作者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下是这首诗的讲解:
1.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了“不怕”,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承接“千山”,通过两组极有气势的对仗句,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场景。

3.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承接“万水”,通过“暖”和“寒”的对比,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4.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豪情壮志,是中国革命的史诗,也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第14课 长征

第14课  长征

遵 义 会 议 地 址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内容
①批评了……肯定了……
②改组了……增选了…… 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和红军 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意义
四、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继续长征的路线。 2、红二、四方面军出发的地点。
3、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学习目标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 命主义精神,认识中国 革命历程的艰辛曲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听过这首诗吗?知道作者是谁吗? (2)这首诗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哪一次最 艰苦的斗争? (3)诗中反映出红军长征克服了哪些艰难 险阻? (4)诗中的“三军”是什么意思?这场斗 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3、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 现历史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是( D )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河 C、翻越大雪山 D、会师井冈山
4、假如你班要进行一次“红色旅游”,请选 择一条与长征路线一致的旅游路线( ) C ①大渡河②金沙江③遵义④吴起镇 A、 ①②③④ C、 ③②①④ B、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4、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吴起镇
会宁
红四长征的故事。
什么是长征精神? 我们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长 征 精 神
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第14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4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1934 年 10 月,党中央和 翻 ____、过 ____ 。 强渡 四 川 ______, 渡过乌江夺取 冲破四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离开 _______ 江 长 ____ ,打乱 飞夺 ______ 。 渡过 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贵州重镇 ______ 巧渡______, ______。
敌人追剿计划 跳出包围圈
乌江 赤水河 金沙江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飞夺泸定桥 与敌人恶战,损失惨重
大渡河
跳出敌人包围圈
7、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 影响是什么?
时间、内容:1935、1 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 治局扩大会议, 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 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 政治局常委。
3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 、周恩来、王稼祥三 人组成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
8、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你 是怎样理解长征精神的?(活动与探究)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 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 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 主义的精神。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时间地点):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前期: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乌江,夺取遵义 时间:1935年1月
1.解决博古军事、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的指挥权 内容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 1.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 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战役: 见打油诗 1935年10月,红一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军 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意义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他们不怕长征途中的无数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承接“千山”,具体描写长征的艰难。

绵延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看来就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两句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描绘了两幅生动的画面:一是“金沙江畔暖”,描绘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二是“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

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后两句诗,是对整个长征的总结。

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他们的心情无比喜悦。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热情地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无比顽强和坚韧。

以下是《七律·长征》的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每句七字,逢偶数句押韵。

2. 长征: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3. 难:艰难险阻。

4. 等闲:平平常常。

5.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八年级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3

八年级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3

意义:
3、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 四渡______,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______,跳出敌人的 包围圈——强渡______ ——飞夺______ ——翻过______ ——通 过______ ——进入______。 4、两次会师:______年______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 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______年______月,红军三大主力 在____________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意义: 二、预习成果展示 (1、3、4 题由学生在黑板上听写,每个组的四号同学上去听写, 写完了由组长批阅组员的,2 号同学批阅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的。 然后由老师订正易错字。2、5 题由组长提问本组的,然后老师了 解学生掌握情况。 ) 三、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为纪念长征胜利 70 周年,某校准备举办一次以“长征”主题实践 活动,并设计了回顾长征、感悟长征、见证“新长征” 的系列活
一.自主学习充分准备 1、长征的开始:开始:______年___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 央革命根据地,向 ______ 进军,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 ______,但人员伤亡严重,只剩下三万多人。红军采取毛泽东的建 议,向贵州前进,渡过______,夺取贵州北部重镇______。 2、遵义会议:时间:______;地点:____________; 内容: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 B、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5、随州白云学校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课竞赛,张强同学准备 在演讲活动中再现下列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 C、翻越大雪山 D、井冈山会师
学(教)后记:
淄河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人教版

•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吴起镇
005
过草地 爬雪山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陕西
甘肃
西康 遵义 四川 贵州 湖南 江西 福建 广东
云南
广西
1、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 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 3、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几个省?渡过 了几条江、河?江河上发生的历史事件? 4、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分 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长征的原因:
• 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 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 次“围剿”。 •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 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 的围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说出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能够归纳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地图来描述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历程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 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渡过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 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给养。 4、内部矛盾斗争。
1、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2、红军将士的英勇战斗; 3、崇高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的支持。
我们今天为 什么仍要纪念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红军不怕远征难 ppt 精品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 ppt 精品课件

对长征的评价
红军长征渡过 24 条河流,主要有:


江: 血战湘江,损失惨重。
江: 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
追剿计划 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的原因: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 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中共“左”倾领导人全面否定毛泽东制定 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错误地用 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由于中共临 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 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 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1936 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 在 会宁 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
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
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
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
毛泽东
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 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 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 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 安。
视频资料
红 军 挖 野 菜 的 工 具
场景再现:
过草地
过草地
1935 年10月 中 央红军到达陕北 的吴起镇
视频资料 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部分将士合影
《 七律 ·长征 》
1935年10月 毛泽东
朗 诵
《 七律 ·长征 》
1935 年10月 中央红军到达 陕北的吴起镇
红军长征的原因: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放弃革命根据
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掌握课文中关键的生字词,如“岿”、“磅礴”、“逶迤”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理解红军战士的不屈不挠精神。
举例解释:
-历史背景:课文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学生需要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神的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红军在实际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生字词运用:通过具体语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句子的修辞效果,理解其如何增强语言表现力。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抽象概念的含义,如“不怕远征难”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那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拼搏精神。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思考这次教学的效果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了解普遍较为有限,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的作用。但在讲授理论部分,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背景,或许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

总第十三课时第14课《红军长征》〖自主梳理〗:一、长征的开始1.反“围剿”失利:____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___次“围剿”。

_____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2.突围长征: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_____、_____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二、遵义会议1.时间、地点: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会议内容:⑴会议批评了______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⑵改组了_________,增选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3.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______代替博古负总责。

接着成立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_____。

4.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_______和_______上________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艰难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______,巧渡______,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强渡____、飞夺____,翻过_____,走过__________。

2.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与________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点拨解惑〗: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P69)①根本原因是博古等“左”倾思想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有严重错误。

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2、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P72)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PPT教学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PPT教学课件
【答案】 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C 级。仔细对照原文与题中选项,找出差异,确定 正确答案。
14 . 作 者 认 为 , 知 识 分 子 “ 还 要 能 对 负.责.的 思 想 去 负. 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说出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能够归纳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地图来描述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 命历程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 革命优良传统。
1927 年任武汉北伐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国 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 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 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 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2 年秋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开始和朱自清同事论 学。抗战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日本投降后 任中国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支部宣传委员,《民主周刊》 社社长,1946 年 7 月 15 日发表《最后一次演讲》,当晚即被 国民党特务杀害。
⑤重湖: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里湖与外湖两重 湖。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_新人教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_新人教版

军队人数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战略战术
结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周恩来朱德 集中优势 (第四次) 各个击破
胜利
第 五 次
1933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散兵力, 至 50万 8万 博古 进攻冒险, 1934年 李德 防御保守。
失败
合作探究
1、前四次反“围剿”,红军为什么能以少胜多?2、第五次反围剿 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3、对比前四次的胜利和第 五次的失败,你发现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项是什么?4、结合 以上问题,回答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拓展延伸
举例说说长征精神对你的学习和生
活有何现实意义?
原 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直接原因)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突破四道防线 遵义会议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陕北会师 四渡赤水
1.这首诗描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知 道作者是谁吗?
长征
毛泽东
2.“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了长征途中的哪些军 事行动?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 这场斗争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观看有关长征的电视剧或 电影,为爸爸、妈妈讲长 征的故事。
1935年10月 毛泽东同志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 中央红军到 1936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 达陕北 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和意义。

本节课通过介绍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成果,使学生了解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长征的了解相对有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长征的艰苦卓绝、红军的英勇顽强产生共鸣,但也可能对长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疑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传承长征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红军的英勇事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探讨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辅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长征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红军的英勇事迹,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迹,使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6.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传承长征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标题:红军不怕远征难1.长征原因2.长征过程–红军英勇事迹3.长征意义4.长征精神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七律长征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七律长征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七律长征课文《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

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诗文回顾长征以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也展示了伟人追求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现整理分享诗作原文、译文及创作背景如下。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全文充满了成千上万的困难和障碍,充满了中国共产党的热情。

它是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无论是革命史还是诗歌史,都是一个里程碑。

毛主席的其他长征题材作品还有:《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都是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诗人在最后发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三军:红军一方面军、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精练精析]第14课《红军长征》(岳麓版八年级上)

[精练精析]第14课《红军长征》(岳麓版八年级上)

1.“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

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A.进攻国民党反动派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C.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故选B项。

2.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A.南昌起义B.井冈山会师C.秋收起义D.长征【答案】D【详解】本题属于材料类型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提供的“……中国红军……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长征。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D.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为“1935年”。

A、B发生于1927年,D发生在1936年。

4.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解决的根本问题是()A.革命道路B.红军军事C.党的组织原则D.党的领导核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因此,遵义会议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问题。

5.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曾激动地向同学们讲述着几十年前那一幕幕艰难困苦的场面。

下面地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的讲述中的是()A.湘江B.松花江C.乌江D.赤水河【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讨论: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一:自主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仔细阅读课本,针对提出的问题在课本上进行标注,圈划。

组内订正,课上教师检查。


1、红军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过程中的大事、胜利结束的标志?
2、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3、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历史意义?
二:预习展示(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评价小组)
三:合作探究:(小组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讨论:我们应学习哪些长征精神?
2、根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说红军渡过了哪几条江河?发生过什么事?
四: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1.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2.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遵义B.会宁C.吴起镇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八年级(5)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
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B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D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二、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主要得益于党的哪次会议的召开?
(3)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5)红军长征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