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授课人:张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过程与方法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遵义会议学习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方法】分析讲解法。
归纳法。
对于北伐的目的、对象等内容,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归纳,使他们自己找到一种学习方法。
讲述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城郊中学八年级一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将书打开,翻到第59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的导入框部分,里面有一首诗,大家一起来把它齐声朗读一遍。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毛泽东),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红军长征)这首诗呢是毛泽东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而写的。
我们上一节课讲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哪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那为什么红军不在革命根据地积蓄和发展力量,那么红军为什么不继续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力量,而要进行长征呢?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第五次反“围剿”中国共产党失败了教师:对,很好,就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才导致了长征,那么当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被迫转移——长征的开始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并形成“燎原之势”,这使蒋介石惶恐不安,他急忙调集军队(5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围剿”。
列举表格(多媒体展示表格)前四次反围剿采用的战术是: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所以以多胜少,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说课稿
沁阳六中
庞普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说 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 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 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人 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 意义。) (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 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小组内形成答案,教师出示长征图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 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明纪念长征的现实 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 目标。
图片展示过之后,引导学生总结:
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互帮互助的 革命英雄主义,我们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珍惜今 天的幸福生活等。
四、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红军长征初期的困难 3、遵义会议 二、长征的胜利 1、长征的胜利 2、长征胜利的意义 这样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 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 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设计意图: 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学生自学为主设 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长征的胜利: 导入语 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究 竟会领导中央红军走出怎样的一片天地呢?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学习本课的第二目。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60页的《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示意图》找出红军所经过的省份、河流等; 2、阅读教材总结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1)时 间: 1934年10月 — 1936年10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2)原 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出发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 瑞金 出发地: 2、遵义会议 1935年 (1)时 间: 1935年1月 (2)内 容: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3、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 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关的转折点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1、长征的经过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 渡过湘江和乌江 遵义会议召开 强渡大渡河 冲破四道封锁线
夺取遵义(贵州) 夺取遵义(贵州)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会师吴起镇
2、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 甘肃会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学生回答: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回答: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强大,生活面临的困难。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
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
(5)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教师小结: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学生回答: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3)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
(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1)红军经过哪些省份?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2)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59——63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 “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中的相关数据: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 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 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 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 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 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 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 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 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 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七 过 岷 桥 水 磅 逶 千 不 毛律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泽 尽 千 铁 云 走 腾 只 远 东长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南昌
南昌起义示意图
观看视频后,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长征后期的军事行动
遵义
湘 江
★江西瑞金
遵义会议会址
二、转折:遵义会议
一、长征开始
过草地
爬雪山
泸定桥
抢渡大渡河
赤 水 河
四渡赤水
湘 江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
飞夺泸定桥----冒死前进精神
手拉手、团结互助前进的革命同伴 沼泽地
过草地
爬雪山----饥寒
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 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福建、江西、广东 、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金沙江:红军度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包围圈、 大渡河:红军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大渡桥」
一、长征开始
1.原因: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客观原因) ②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主观原因) 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 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抢渡大渡河
四、长征的胜利
会 宁
(1936.10)
吴起镇
(1935.10)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泸定桥 赤 水 河
湘 江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敌人追剿计划 跳出包围圈
湖 南 江 西
1935.1.
贵
福 1934.10. 建
西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 当年红军“远征” 直接原因是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原因 A.宣传革命,扩大革命根据地 .宣传革命, B.九一八事变爆发,红军北上抗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 C.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反围剿失利, D.红军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红军北上, ( C )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 四渡赤水② 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渡过乌江④ A.①②③④ . C.③②④① . B.④②③① . D.③②①④ . ( D )
5.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A. 1933年10月—1935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B.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C. 1934年10月—1937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D. 1933年10月—1936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一、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 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2、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大“围剿”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大“围剿” 1930——1933 1933) (1930——1933) 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国民党 兵力 红军兵力
3.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年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周年 周年, 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 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 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 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 他们不 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A.湘江 . C.遵义 . B.湘西 . D.泸定桥 . (B )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听一听:这是哪首歌曲 长 征
Part 4
反馈检测
3、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 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歌词描述的场景发生于 ( D) A、井冈山 B、延安 C、遵义 D、吴起镇 4、“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 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 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 ______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C)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长征的胜利前进——万水千山中找寻曾经的足迹 团结合作英雄与自我的价值
飞 夺 泸 定 桥
Part2 学以致用 读史修德
长征的胜利前进——万水千山中找寻曾经的足迹 团结合作英雄与自我的价值
爬 雪 山
Part2 学以致用 读史修德
长征的胜利前进——万水千山中找寻曾经的足迹 团结合作英雄与自我的价值
过 草 地
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会宁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遵义会议的召开 ——错误的结束与 历史的抉择
遵义会议的召开 ——错误的结束与 历史的抉择 1、影片中博古是怎样分析长征失败的 主要原因的? 2、假如你是毛泽东,在会议上针对 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节节失 利的原因,你会做怎样的发言。
长征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 乐观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 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 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 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 神。” ——江泽民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材分析案例背景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教学过程目方法标情感价值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八年级历史第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大革命失败到1931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起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接二连三地发动反革命“围剿” 。
前四次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充分说明了游击战术的正确性。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确立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并引领长征走向胜利。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分析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错误指挥所带来的危害,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
第二目:长征的胜利。
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重要战役、会师和感人故事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红军长征并不陌生。
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永远的丰碑》《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
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知识梳理知识结构1.学生准备: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三单元_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_新
西康
甘肃
陕西
四川
遵义 贵州
湖南
云南
广西
江西 广东
福建
红军翻过的山有18座:五岭山地的越城岭, 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 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岷山、 六盘山、蓝山、大凉山、芦山、终南山、罗 山、名山、井冈山、岷山、英山。
红军长征渡过24条河流,主要有:、
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但我们坚持了一年了,也没有打退 敌人的进攻。看着身边的同志一个 个倒下了,我们都很难过。为什么 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 我们的前途在哪里?
请
思
考
1.为什么红军奋战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这次战争的最终结 果如何?
2.这次反围剿失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客观:敌人势力的强大
主观: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左”的错误 指挥)
-------江泽民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站:瑞金(红色故都)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第二站:湘江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红,军长江征底突到破处湘是江烈战士士纪的念尸碑园 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后的大逃跑。
不对,它只是在战争暂 时失利的情况下的一次
战略转移。
战地日记(二)
1934年10月26日
多云
这场战争我们没有胜利,眼 看着弟兄们一个个倒在战场上, 我们很难过。
党中央被迫放弃了中央革命 根据地,决定进行战略转移。 我们从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江 湖
敌人追剿计划 跳出包围圈
1935.1.
贵
西
南 福 建 1934.10.
西
红军长征过程经历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试举例加以说明。
仔细看书, 没什么难的!
大渡河与泸定桥 草地
野菜 大雪山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它是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 征,我们经常说的“长征精神”到底包 含了哪些内容呢?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 。
探究题: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 探究题: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重返 长征路”游戏。(一位同学操作电脑, 。(一位同学操作电脑 长征路”游戏。(一位同学操作电脑,一 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1935.10.
1936
10 ______
1936.10
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 年 月 陕北红军在_____胜利会师 陕北红军在 胜利会师
长征精神是一种不朽的、巨大的精神力 量,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那么在今 天长征精神又有哪些体现?
老师让我来说! 老师让我来说!
战斗在冰天雪地
天宫一号
遵义会议
长征初期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在遵 会议上又是如何解决的?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一方面军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知识梳理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开始:1934年10月 瑞金 遵义会议
长 征
转折:1935年1月
结束: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
意义: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使……转危为安 精神:战胜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次反“围剿”的力量对比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第一次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第三次
第五次
思考: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左”倾冒险主义错 误
二、长征的过程
(1)长征的开始:
开始时间: 1934年10月 出发地点: 瑞金 人数: 八万多人
博古 的军事指挥权,会后确定 6、遵义会议上取消了______ 周恩来 等负责指挥。 军事上由毛泽东 _____、______
7、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P60】(确立了…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转折点。)
8、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P62】(粉碎了……保存了……使……转危为安。)
(1935.1)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飞夺泸定桥
三、长征的胜利
会 宁
(1936.10)
吴起镇
(1935.10)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泸定桥 赤 水 河
湘 江
红一方面军
★
1936年10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红二方面军
甘肃
八上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
时间
敌 第 一 至 四 次 第 五 次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结果
1930年 至 1933年
1933年 至 1934年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4万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7万 (第四次) 博古 50万 8万 李德
1936年 10月三 大主力
甘肃会 宁会师,
标志着 长征胜 利结束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 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 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巩固练习
•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史诗。 据此完成下列相关信息: • 1、长征途中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 • 2、途中历经的艰难险阻有( ) (任写一个 ) • 3、长征胜利的标志是( ) • 4、长征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十三课 红军 不怕远征难
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军队人数
时间
敌 第 一 至 四 次 第 五 次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1930年 至 1933年
1933年 至 1934年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4万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7万 (第四次) 博古 50万 8万 李德
毛泽东
军队人数
意义 一次转折
遵义会议旧址
甘
吴起镇 1935.10.
陕
黄
肃
三军会师会宁 1936.10
八年级历史_第13课_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爱党爱军情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
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教学方法1.讲解法。
对于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教师讲解。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3.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故事穿插法。
通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
5.音像辅助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有关红军长征的音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语](放关于长征的歌曲——十送红军)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歌曲描述了当时根据地的人们送别红军时,盼其早归的依依不舍的情景,那人们是送红军干什么去呢?同学们想了解这段历史吗?让我们伴随着这段音乐走进这段历史,走进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集体备课记录
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
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
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
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 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
较、联系等。
要注意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
审视历史。
4.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二、情景导入三、讲授新课四、作业安排
五、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
5.说板书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参
加
人
员
研
课
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革命。
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 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
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
命转危为安。
与学生共同制作: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表格。
课堂
小结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板书
设计
课
后
议
课
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历史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2-21 22:09 编辑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初二历史
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
知识目标:
1、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3、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
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2、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导言:
请同学们听我叙述一段材料,巍巍雪山,爱憎无边;慢慢草地,任重道远;七根火柴,星火燎原;百姓乳汁,鱼水相连;胸怀祖国人民,万里长征只等闲!
同学们:这段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
生:(长征)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我们一起来看本课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你能看出什么呢?
生:(说明长征路途遥远,而且非常艰难)
师:既然如此,红军为什么还要长征呢?
长征
谁能回答长征的背景
1、历史背景
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4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反围剿中由于执行了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胜利,当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左倾”领导人全面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导致了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
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长征。
对于长征,同学们通过影视媒体已经了解很多了,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位同学准备好了,结合大屏幕中的长征路线图,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
2、经过
生:讲述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非常流利,真像一位小导游。
根据刚才同学的讲述来回答黑板上的问题(要求到黑板前结合大屏幕中长征路线图,然后再讲桌上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卡片贴到
黑板的相应问题上)
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历史转折: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
生讨论:长征中红军渡过了那些江、河,经历了那些省份,爬过了那些山?
师:那件事是红军长征中的转折?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和冲出重围的事件又分别是什么?
生:遵义会议
屏幕显示遵义会议的内容,同学们齐读。
师: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之时,毛泽东力挽狂澜,经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非常正确的,所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同学们考虑一下,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遵义会议的召开以及从遵义会议的召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
别为14年,在这前后两个14年里有何不同?
生:讨论
师:在前14年里中央主要领导人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右倾错误或左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利,而后14年里,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遵义会议师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师:在长征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讲一讲你知道的长征中的故事,或有关长征的诗歌、文章等。
生:讲故事、读文章、朗诵诗词。
师:通过这些故事、文章、诗词你有何感受?
生:谈。
师:从而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强的毅力……
师:长征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正是因为红军战士们有了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使长征才由红军的失利,国名党的暂时胜利而开始,变为红军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而结束,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的领导。
长征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呢?
3历史意义:
生:齐读
师:经过长征保存下来的这部分红军他们经受了政治上、军事上和自然界及恶势力的考验,这部分人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支柱,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走上了抗日前线,继续谱写中华民族的壮丽诗篇。
为了庆祝长征的胜利毛泽东赋诗一首《长征》屏幕展示:
生:齐读。
师:通过这首七律诗,那位同学再说一遍长征精神。
生:回答
师:你应怎么做呢?
生:谈
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长征精神是否有现实意义呢?
生:讨论
师:万里长征艰难曲折,惊心动魄。
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哪怕一份安宁,也是革命先烈用十分鲜血还来的,今天我们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地、钻枪林、冒弹雨。
但这条新时期的和平长征之路并不比万里长征轻松易走,希望同学们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担负起责任,做一名新长征的开拓者好吗?
小结:
看板书学生总结
板书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历史背景:
经过: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历史转折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