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及其启示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启示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启示研究[摘要]200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
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要求则是“统筹兼顾”。
为了更好更科学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就需要认真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注意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启示,从而才能更好地指导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反思;科学性;现代启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指导、善于理论武装的党。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始终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全面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实践,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 科学发展观内容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理解为:不能单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发展,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发展要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要通盘考虑,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协调好各方和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和利益关系;发展要可持续,处理好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政府调控经济和促进发展,不能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
1.1 发展是第一要义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硬道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近现代世界的科技文化
近现代世界的科技文化1.科技(1)牛顿经典力学奠基: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特征:注重实验;数学化。
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
(2)生物进化论诞生: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观点: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变异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意义: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对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3)量子论和相对论量子论:由普朗克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和领域。
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2.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背景:18 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成就:雨果《巴黎圣母院》;拜伦《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成就: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悲观和焦虑。
成就:海明威《老人与海》;贝克特《等待戈多》。
特点: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比较怪诞;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3.美术(1)新古典主义:法国大卫《马拉之死》。
(2)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法国米勒《播种者》《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联系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快速发展与变革导致了社会文明和经济上的飞速发展。
其中,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持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引领力量,它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且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促进新时代最重要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贯穿全新世纪的发展,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性质和动态。
现代社会发展的任务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并建立和完善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现代化过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实施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人民的调控模式,解决人民的利益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全面实施改革开放,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了步伐,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
此外,科学发展观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各方共同努力,积极、平衡的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现,也使得中国能够持续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联系十分紧密,是中国持续发
展和进步的基础和支撑力量。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加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中国发展的稳定与均衡。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6篇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6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现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本文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启示研究
好 局部 与全 局 的关 系 ,协调好 各方 和各 区域之 间的发 展 和
利益关 系 ;发展要 可持 续 ,处 理好 发展 的近期 目标 和远期
长久发 展之 间 的关 系 ;政府调 控经 济和促 进发 展 ,不 能违
背经济 和社 会发展 的内在客 观规律 。
1 . 1 发展是 第一 要 义
全 国人 民的 一致拥 护 。科 学发展 观 突 出 “ 发展” 、“ 以人 为本”,注重 “ 全 面” 、“ 协调 ” 、“ 可持续 ” ,根本 要 求 则是 “ 统
筹兼顾 ” 。为 了更好 更科 学地 贯彻 科 学发展观 ,就 需要 认 真解读 科 学发 展观 的 科 学性 ,注 意科 学发展 观 的现 代启 示 ,从
城 市 文 化
中国市场 2 0 1 4 年第 4期 ( 总第 7 6 7 期)
科 学 发 展 观 的科 学 内涵及 启 示 研 究
汪 斌
( 四川 I 师范大学 ,四J 1 l 成都 6 1 0 0 6 8 )
[ 摘 要 ]2 0 0 3年 中国共产 党提 出的科 学发展 观 ,在 国 内外 产生 了重 大反 响 ,受到 了广泛 关注和 好评 ,得 到 了全 党
理 。胡 锦 涛 同志提 出 :我 们 必 须 牢 记 ,发 展 才 是 解 决 中 国所有 问 题 的关键 。发 展对 我 国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推 进 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 设 、开 创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新 局 面及 中华 民族 的复 兴 有 着 重要 的意 义 和影 响 。我 们
人 民不断从 胜 利走 向 胜利 。科 学 发 展 观 ,第 一 要 义 是 发 展 ,核心是 以人 为本 ,基本 要求是 全面 协调 可持续 ,根 本 方法 是统筹 兼顾 。科学 发展 观继 承和发 展 了马列 主义 、毛 泽东 思想 、邓小 平理论 关 于发展 的思想 ,是对 党 的第三 代 中央领导集 体关 于发展 的重 要思 想 的继 承和 发展 ,坚持 了
谈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启示
115谈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启示■ 郭瑾萱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
本文通过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兴衰做对比,分析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对策,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及创新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首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创新;启示一、中国古代科技繁荣与落后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成就。
四大发明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当这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社会时也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后来的发展,另外其他科学发明和成果也有不少。
中国何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汉、唐、明朝实行的外交政策,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
例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张骞“凿空西域”、班超出使西域……同时统治者引导各族人民在交往中彼此学习,取长补短,这也加强了本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扬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对外开放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很大。
(二)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沈括,明代的徐光启、于谦,清朝的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由此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为国家发展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普遍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这给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人才基础。
(三)逐步走向衰落然而,由于近代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部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导致后来的各种割地赔款,中国早已无力发展科技,使得科技落后于西方,追溯其原因首先是思想的禁锢。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例如前面提到的科举制度,虽然它有历史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考试形式日益走向僵化,特别是明清以后实行的“八股文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个性和才能的发挥,这并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四)影响:
1、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在当时 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
2、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 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 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 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3、在激发民众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方面也 起了重要作用
6、面对北洋军阀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 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等高举“民主、科学” 旗帜,掀起了一场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 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7、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传入 我国,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和 发展为毛泽东思想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中 国国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逐渐形 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
第22课
西学东渐
学习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记忆维 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 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 第一人。他鲜明地提出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 为用”的主张。人民应 享有自由权利。他还借 用进化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理,阐 明了中国实行变法维新 ,救亡图强的道理。他
的译作有《天演论》、《穆勒名学》、《原富》 《法意》、《社会通诠》、《群学肄言》
课堂教学设计二
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研究和认知的过程。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对这四个阶段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
第一阶段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起步阶段,也是观察和实证研究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收集数据和获取关于自然现象的信息,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经典力学的奠基者牛顿和开普勒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第二阶段是理论建模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开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并通过理论来解析和推导实验结果。
电磁学和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这个阶段,麦克斯韦和法拉第等科学家的贡献在此阶段功不可没。
第三阶段是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发现了微观世界的奇异现象,并建立了量子力学这一新的物理学理论。
量子力学不仅革新了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对物质和粒子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爱因斯坦、波尔等科学家在发展量子力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阶段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多学科交叉阶段。
在这个阶段,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天文学、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总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观察实证到理论建模,再到量子力学的发现与应用,最后进入了多学科交叉的阶段。
这四个阶段构成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为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参考以下写法: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详细探讨。
整篇文章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提供对整篇文章的概述,包括简要介绍近代自然科学的演进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将明确文章的目的,即探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一.经典力学 ——宏观物体低速运动 (二)经典力学的创立者: 英国科学家牛顿 1.建立的标志: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 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主要特征: 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 3.意义: 研究领域中驱除出去。 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器官产生需求,反之需要又产生器官”,是启蒙思 想家狄德罗的一句名言。其成就与此相符的生物学家 是 A.施莱登 B.拉马克 C.施旺 D.达尔文 (2010年安庆二模)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 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下 面哪一句话可以最恰当地解释人们的这种做法 A.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认知领域中驱逐出去,而 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B.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 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力学体系 C.他和牛顿在同一兴趣领域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韧 不拔的探究精神 D.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 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瓦特蒸汽机为标志 蒸汽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电气时代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 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 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 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你的祖父是猴子变过来的吗? 1860年6月30 日,英国教会在牛津大学精心策划了一场关于进 化论的辩论会,这就是在人类科技史上著名的 “人类起源大论战”。请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 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科学: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 分歧 •宗教:生命是神创造的 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windercsj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学号:********** 本文主要梳理古代、近代及现代的主要科学思想及其演变进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一)古代科学思想本节所论古代科学思想,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之前的科学思想。
由于古代思想大多数包含在自然哲学中,所以也可以认为“古代科学思想”就是“古代哲学思想”,因而古代科学思想多为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
1、世界本原思想世界本原思想即一些如关于“世界从哪里来”、“外事外物如何产生”等之类的思考。
对此主要有“一元说”、“二元说(阴阳说)”和“多元说”。
“一元说”主要出现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
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泰勒斯提出世界形成的“水原说”,认为“水为万物的起源”。
后阿拉克西曼德认为这种本原应该是无定型或者无限;阿拉克米尼提出“气源说”;毕达哥拉斯提出“数原说”,认为世界是数与数的关系构成的一个和谐的系统,即“万物皆数”,并通过“一元生二元”的方式不断衍生便为万物,类似于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源说”。
后来,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提出了“朴素原子论”,认为一切是由“原子”这种基本的粒子构成的并不可再分、永恒存在,这可以说是近代“原子论”的奠基。
古代中国也有一定的“一元说”思想,如“元气说”、“道元说”等。
“二元说”亦即“阴阳说”。
这一思想主要在古代中国盛行,甚至至今有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医。
阴阳学说逐渐形成于商代,认为阴与阳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依存。
它提出阴阳是事物发生变异的内在动力,同时认为阴阳是一种系统结构不可分割,是一种对立统一又包含变化的朴素科学观。
“多元说”思想在中西皆有体现。
中国的“五行”认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提出“四元素说”,即水、火、土、气。
2、物质结构思想古代的物质结构思想主要是“原子论”。
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留基伯提出基本框架,后由德谟克利特完成,认为一切事物由原子构成,将神排除在了自然界之外,是西方第一个系统的唯物主义学说。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近现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含中国现代科技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2.量子论的诞生
背 景 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宏观物体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①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提出量子概念,发表 《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 成 ②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就 ③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奥地利、德 国物理学家建立量子力学。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 意 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改变了近代物理学 义 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 革
近现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近代科学技术
古代科学技术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整体考察 直观感受 近代科学技术 分门别类 科学实验
哲学思辨
科学理论
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两者关系 科学与技术相分离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 (15~16 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 质基础;文艺复兴等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催生求真务 实的科学探究精神;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科学 家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成为重要的因素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两次工业革
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的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有利于技术发明。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D。 【答案】 D
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启示
另外, 科技发展要求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主 体, 要求学术自由, 对学术自由的任何限制只能是阻
碍知识的传播, 阻碍人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采取理 性的行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是在中国封建 社会, 在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下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学 术自由的空间。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到了其后期更 是一个具有浓重的道德意识色彩的国度, 《万历十五 年》的作者黄仁宇博士对此曾有过深刻的阐述。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 科技与封建社会有着 惊人的相似性。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阶段时, 它确立 的一套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并保证了科学技术的发 展, 但是,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早就达到了相 当高的水平, 却没有进化到新的社会形态; 而中国古 代科技发展以领先世界多年的成果积累, 也没能够 向近代科学转型, 近代自然科学最终产生在曾经落 后于中国多年的西欧。
综合的相互调节的机制, 它们是共同起作用的, 并不 是单个的孤立因素。“经济结构虽然是政治结构和意 识形态结构的基础, 但是如果没有与经济结构相适 应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对它进行调节, 为它 提供条件, 单靠经济结构本身并不能保持稳定。这三 个子系统是互为因果的, 总体上构成一个封闭的循 环 圈 。 我 们 把 它 称 为 社 会 结 构 调 节 原 理 ”[ 1] 。
照说中国社会和科学技术早就有了向近代转型 的物质技术基础了, 然而在中国,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好像并未能够同步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法 则似乎失去了效力。这样一来, 人们似乎不得不从生 产力以外的因素中寻找原因。有从独裁专制的上层 建筑体制着手进行分析的, 有从儒家思想禁锢了社 会意识形态进行阐述的, 还有的则从培养科学技术 人才的教育制度来寻求原因的。这些分析取得了很 大的成果, 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揭示问题的实质做了 定量的准备。但是, 我们同时要看到, 以上所说的政 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封建教育科举是一种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
论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及科学发展对人类自然观的影响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演进影响文章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
一、人类自然观的概念何为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时代的自然观都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
举个例子来说,19世纪欧洲,血友病被称做“出血病”,后来又得到了“皇家病”这一颇尊贵的称号。
英国维多利亚一世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本人无病),也是这个大家族内血友病流行的肇端者。
皇族间联姻使致病基因从英国皇族传播到了俄国、西班牙等欧洲皇室,使这些皇室产生了一连串患者和携带者。
面对小公主和小王子每日挣扎在疾病的痛苦折磨之中,高贵的身份地位不能使他们摆脱彼时自然观枷锁的束缚,依旧无助的寻求神的拯救或是依靠巫师术士来占卜命运。
也许在现在看来,我们会觉得他们当时的做法愚昧可笑,可是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得以实现,使得我们才能对我们周围的事物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准确的定义。
二、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承认并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前提, 同时又使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在古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处在模糊整体论阶段, 关于物质的科学认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主要处在经验水平, 当时人们基本上是依靠直接感知, 通过观察比较各类物质之间的异同。
到了近代,人类对物质认识的着眼点,逐步转移到了对客观事物内部因素的探索上。
人们渐渐认识到,不是物质的类别决定物质的性能,而是物质的内部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能,所以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全力弄明白物质的组成,只要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明白了,科学探索的任务就完成了。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近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经典力学 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 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 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科学 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 作用。
【高考真题】(2012· 天 津文综11)20世纪初, 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 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 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 )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解析:D。知道爱因斯坦 对量子理论的贡献即可。 答案为D。
二、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生物进化论思想诞生的条件和原因(背景): (1)历史背景:中世纪,基督教会坚持上帝创世说,打 击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2)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潮对基督教神学 的冲击,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 成风; (3)物质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 发生,使人们思想和视野更加开放; (4)理论基础: 17世纪,英国胡克发现细胞。 18世纪下 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 说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量子论: 解释微观世 界物理现象 相对论: 高速运动
现 代 物 理 学
为相对论的提 出奠定基础
继承和发展了 经典力学
【典型题例】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 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 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 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 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 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 现”指的是 A.经典力学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解析:D。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两 大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 研究宏观世界,量子论研究微观世 界。从材料信息“分子、原子”看, 这一“发现”指的是量子论。
65必修3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40讲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
单元概览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西方在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线索1近代以来,从经典力学的建立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人类对世界变化的认识开始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生物学领域经历了由创世神话到生物进化的理论演变,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三次科技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线索2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杰作纷呈,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电影和电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线索3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
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南优2号杂交水稻、“银河”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第40讲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一、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1.经典力学(1)背景①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②开创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意义①把自然界中的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经典力学体系中,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科学的第一次总结与概括。
②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③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④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打击了神学,促使人类思想不断解放。
2.相对论和量子论项目相对论量子论背景19世纪,经典力学面临挑战(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标志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假说成就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1)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2)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意义(1)否定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2)将经典力学概括在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1)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对中国建设的启示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对中国建设的启示一、科技创新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
社会生产不断给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
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技创新这个词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国应用。
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
原创性科学研究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
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
原创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
因此我们说科学和技术及它们的创新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就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总和。
这里的科学创新主要是指知识创新,知识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知识,所以它可以同创新联系起来。
二、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进程,绝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种实现方式。
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
我们今天谈到的现代化显然不同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即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而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驱动力的现代化。
如果说在20世纪中叶以前,现代化的主要实现方式是西方化,那么,历史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加上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后果所显现的种种危机,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各国都将根据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来确立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强调,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实践,可以得出很多重要启示,感受最深的有四点。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和时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科学观演变中的历史性问题
科学观演变中的历史性问题
一、科学的演变
科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哲学家们以系统的方式思考和研究世界,从而形成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典时期,新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
1、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也称为古希腊时期,是科学发展的起点,古希腊哲学家们以系统的方式思考和研究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们探索了许多科学问题,如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
他们的研究和思考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新古典时期
新古典时期,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期,许多欧洲学者把古希腊哲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他们的研究和发现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也称为近代时期,是科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在这一时期,学者们把新古典时期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他们的研究和发现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观演变中的历史性问题
1、科学发展的历史性问题
科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历史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发展的过程如何影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如何改变人们。
近现代史中的科学与技术变革
近现代史中的科学与技术变革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科学与技术的变革如同汹涌澎湃的浪潮,不断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这一变革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它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引发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劳动模式,工厂取代了手工作坊,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人们纷纷从农村涌向城市,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力的发现和应用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飞跃。
电灯照亮了黑暗的夜晚,让人们的生活不再受限于自然的昼夜交替。
电动机的出现使得各种机械设备得以自动化运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精度。
电话、电报的发明让信息的传递变得瞬间可达,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为交通运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汽车逐渐取代了马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工具。
飞机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让长途旅行和跨洲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还促进了旅游业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
进入 20 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的崛起引领了又一场深刻的变革。
从最初庞大笨重的电子管计算机,到后来小巧高效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如今普及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全球连接成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进行远程交流和协作。
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领域应运而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在科学领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颠覆了传统的物理学观念,为人类理解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生物学方面,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开了生命奥秘的神秘面纱,开启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5期科 学 管 理 研 究Vol.22 No.5 2004年10月SCIEN TIFIC MANA GEM EN T RESEARCH Oct.2004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及其启示Ξ疏礼兵,姜巍(浙江大学,杭州 310027) 摘要:16世纪末经启蒙运动而产生的近代科学以机械论和还原论为特征,其实质是外在联系观在科学上的表现。
20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开端的现代科学,历经混沌运动和生物学革命,更加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
基于科学史的考察为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提供了佐证。
科学观的演进丰富了科学内涵,也推动了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近代科学观;现代科学观;演进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4)05-0056-03Implication of Evolution on N eoteric&Modern Science Vie wSHU Li-bing JIANG Wei(Zhejiang U niversity,H angzhou 310027) Abstract:Neoteric sicence came into being by the enlightenment campaign at the end of16th centruy.It characterizes with mechanism and revivification and its nature is the exhibition of extra-relation view on science.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goes through the relative theory,quantum mechanics,chaos movement and biological revolution.Different with neoteric science,moden science emphasizes more on the inter-relation of matters.Neoteric science view is developing into modern science view,which characterizes with integration and organism.I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science and propels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continually. K ey w ords:Neoteric science view;Modern science view;Evolution1 引言 在西方语境中,现代科学泛指从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以来由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巨匠所开创和建立的科学体系。
此现代科学与我国通常所言的现代科学在含义上有所不同,我国学界一般将其分为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两个阶段。
近代科学基本上是指由培根、牛顿、笛卡儿等开创的,近三百年内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观点、方法、学说。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程技术,成为创建近百年来人类文明空前繁荣的基石。
进入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对牛顿力学所代表的宇宙观构成了尖锐挑战,这预示着近代科学的思想框架已经无法容纳人类对宇宙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从贝诺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到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一系列新学科的出现冲破了还原论那种学科分割、目无全牛的分析框架,用全局和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现有的逻辑方法并不能穷尽人类的认识,它只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方法,而决不能构成终极的、无法再前进的理论体系。
近代科学观的最大特征是机械论和还原论,片面地强调分解而忽视综合。
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进行冷静的反思。
现代科学Ξ收稿日期:2004—04—12作者简介:疏礼兵(1977—),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观所强调的有机论和整体论是人们对近代科学观的批判和反思中成长起来的一整套新的方法体系,是科学观在实践中的一大发展。
2 近代科学观的本质特征及其缺陷机械论是一种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自然界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形而上学观点。
牛顿力学在伽利略等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但这种理论纲领本质上是机械论的。
一方面,机械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体系的活力论观点的批判,使科学得以摆脱古希腊以来主观和唯心的思想。
活力论把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的运动从本质上类比成动物或人的运动,并赋予目的因解释。
机械论通过对它的否定,客观上导致了现代科学沿着与人们经验相符的道路前进,促进了科学的繁荣。
另一方面,它把一切自然现象和过程都“机械化”的后果,使自然界呈现出“祛魅”的人为状态,并导致马克斯・韦伯所称的“世界的祛魅”。
这势必造成对自然科学的片面理解,以及生产和科学活动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观关系的紧张对峙。
还原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是指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的观点。
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观世界中的主要的、稳定的观点和规律去解释、说明所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简化、缩小客体的多样性。
这种方法在人类认识处于初级水平上无疑是有效的。
如牛顿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还原为他的重力定律,电磁现象被还原为带电粒子的运动等。
但是还原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有严重缺陷:第一,还原的前提未经证实。
还原论是把复杂的东西还原为简单的东西,必然事先假定了部分比整体简单的思想。
还原论的本质是形而上学的,由于其对分析的过分强调而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第二,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世界是个复杂、进化的过程,对现象的还原只能是某种状态的部分还原。
因而还原论不能揭示世界全貌。
以机械论和还原论为基本特征的近代科学观存在着众多致命的缺陷,这就给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套上了一种无形的枷锁。
科学研究如果不能突破这种时空局限的框架,必将无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从发展论的观点来看,近代科学观的变革势在必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加速了这种演进进程。
3 近代科学观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科学史证 尽管近代科学在机械论和还原论的指导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严重地偏离了其完整的含义。
二十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新物理学的出现视为现代科学的开端。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背离机械论的首要一步。
相对论引入了空间、时间和物质的新概念。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四维空间是一个有机整体,即时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相对论还指出时空与物质的不可分离,时空不仅仅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它还和物质一起组成自然界这一整体。
相对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时空观,加深了人们对于物质的理解。
爱因斯坦曾用“载体”和“构架”这种机械术语来阐述牛顿力学中空间和时间的作用,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牛顿时空观的机械论特征,也表明了他自己在时空观上的革命性。
紧随相对论之后,量子力学为人们打开了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大门。
量子论的发展使人们认为一切运动都可以在一个被称为量子的非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单位中找到,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机械论的核心。
玻恩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进一步揭示了一种不同于机械论的必然性规律。
量子力学的波粒二相性、测不准关系等理论因与经典物理学不吻合而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并且引导着人们在哲学层面上进行对主体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等关系问题的再思考。
如果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动摇了近代科学机械论世界观的根基,那么混沌学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创立及其迅速传播则为抛弃机械论、建立现代整体有机论打下基础。
面对19世纪克劳修斯的热力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时间问题上的矛盾,混沌学创始人普利高律以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系统的复杂性为出发点,分析了自然界发展的方向性,把历史因素引入物理学,系统地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该理论关注的焦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序、不稳定、多样性、不平衡、非线性以及暂时性。
普利高津认为,“有序和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
”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机械论的理论基础,也为现代科学的有机论和整体论奠定了基石。
20世纪以基因工程为标志的生物学革命为抛弃机械论,建立现代整体有机论的世界观提供了又75第5期 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及其启示 一佐证。
按照机械论观点,基因只是染色体上的片断或粒子,它产生蛋白质,蛋白质又组成有机体和生物,基因、蛋白质和有机体只是部分组成整体的一种线性模式。
事实上,基因的性质不完全是由其自身的碱基对所决定的,其性质还取决于相邻的同一个或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群,甚至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整体环境。
基因作为部分与其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避开其具有的多重生物属性和伦理意义不谈,这一事件的哲学意蕴表明:生物的体细胞作为身体的一个部分,具有生物这一整体的全部信息。
而且,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以完整地展示出来。
多莉羊的成功比德国胚胎学家杜里舒的海胆实验更证明了自然界的整体有机性。
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近来因整个自然环境的普遍恶化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态科学是一种与近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模式完全不同的整体的思维方式。
它把世界描绘为“一个有机体和无机体密切相互作用的、永无止境的复杂网络。
”因此,接连不断的生态灾难使人们不得不严肃地反思早已过分张扬的“现代性”和“人类中心论”。
从上面对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运动和生物学革命等现代科学史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16世纪末以来建立的近代科学体系所依赖的机械论和还原论思想已经在二十世纪让位于现代科学的整体论和有机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科学观的演进反过来又加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
4 近代科学观向现代科学观演进原因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上看,近代科学所依赖的机械论思想与还原论原则是古希腊原子论和二元论的继续和强化,其实质是外在联系观在科学上的表现。
从古希腊原子论者的时代起,在西方思想中便想把自然界的多样性归结为一个由幻象结成的蛛网。
近代科学循着这条思路,无论对整体还是部分,都把它们看成是一种刚性的、封闭的,因而是只能发生外在联系的不变单元。
17世纪的思想家们把构成自然的基本成分解释成完全独立的实体,这种实体不受周围环境中事件的内在影响。
换言之,由于没有可供进入它们内部、引起它们改变的道路,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完全外在的。
由于机械论的片面性,对它的批判在康德时代就已开始,恩格斯曾高度评价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称它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黑格尔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尽力找寻世界的本质联系,虽有失偏颇,但对机械论的评析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