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讲解与例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讲解与例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1.渔父是如何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2.《渔父》一文是如何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成效?自主研究渔父飘但是去了,带着他的浅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单考虑。

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感觉特别遗憾,他莫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方说去国或许隐居,就像渔父同样。

文法导析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文中塑造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物形象:一个是一直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杀身成仁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

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内心的话语,运用这类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刚毅不屈的质量。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试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绘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破了凡间的纷繁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泰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望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峙面而存在的。

面对社会的黑暗、浑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

他一直固守着人品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品精神,情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浑浊的凡间狼狈为奸,固然理想幻灭了,但天长地久,始终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行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狼狈为奸。

不论我们用哪一种方式生活,也不论我们身处如何的环境,都要铭刻——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干,但是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 悲壮”之路。

《渔父》导学案 (教师版)

《渔父》导学案 (教师版)
(二)1.通假字
“父”同“甫”
“与”同“欤”
“歠”同“啜”
2.古今异义词
(1)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和染料
(2)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描绘
(3)至于:古义有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副词,事情到达某种程度
(4)凝滞:古义拘泥、执著;今义受阻而停
(5)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扬起
教学
反思
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的名称。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楚辞的句式特点:
①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词藻华美,对仗工巧。
(5)何故深思高举
3.多义虚词
渔父见而问之曰()
而: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莞尔而笑()
何故至于斯()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葬于江鱼之腹中()
是以见放()
以: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足()
渔父见而问之曰()
之:吾闻之()
安能以身之察察()
蒙世俗之尘埃()
4.文言句式
(1)行吟泽畔()
(2)不复与言()
必做部分: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了他
不愠不怒、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与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性格。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意义。

3.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文中实词(颜色、枯槁)/虚词(之、而、于、以)和特殊文言句式2.难点:分析、感悟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学法建议】1.重视多种形式的诵读、合作探究。

2.激活记忆,调动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

【学习过程】【前置学习】一、知识链接1、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

其他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的名称。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楚辞的句式特点:①句子长短不一。

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词藻华美,对仗工巧。

②多用“兮”字。

“兮”字的广泛运用,使诗歌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表达。

2、关于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二、基础知识梳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渔父.()枯槁.()凝滞.()鼓枻.()莞.尔()汶.汶()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三闾.大夫()濯.()缨.()(二)、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1)渔父.(2)子非三闾大夫与.(3)歠.其醨2.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至于..斯(4)圣人不凝滞..于物(5)何故深思高举..3.多义虚词渔父见而问之曰()而:而能与世推移()渔父莞尔而笑()何故至于斯()于:圣人不凝滞于物()葬于江鱼之腹中()是以见放()以: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足()渔父见而问之曰()之:吾闻之()安能以身之察察()蒙世俗之尘埃()4.文言句式(1)行吟泽畔()(2)不复与言()(3)是以见放()(4)屈原既放()(5)自令放为()(6)胜任不凝滞于物()(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三、品味文本1、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一个形象?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渔父》教案(精选5篇)

《渔父》教案(精选5篇)

《渔父》教案(精选5篇)《渔父》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江苏秦葆【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能流畅地翻译文本;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认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能把本文素材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课前导入】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人。

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

他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他遭到流放,实际上是他的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本文就是以楚国处在危机当中、屈原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为背景创作的。

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的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渔父》它表现的是屈原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他最终的抉择。

故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课堂探究】一、整体性阅读,疏通文本(一)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二)对照注释,疏通文本并整理相关知识。

1.读准下列字音憔悴..()..()餔.糟()歠.醨.()汶汶三闾.(鼓枻.()莞.尔()濯.缨()2.请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3.请写出加点词的古今义(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4)何故深思高举..()⑤何故至于..斯()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而: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以: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与:① 非三闾大夫与.()②秦王与.赵王会饮()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④则与.一生彘肩()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请找出文中特殊句式省略句——①②被动句——①②倒装句——①②6. 自主默写并翻译以下语句(1)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4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4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4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渔父》;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古文中的难点句子;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渔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析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4. 教师讲解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5. 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6.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渔父》。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运用古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必修五课题渔父左权中学语文组编写教师李军芳〖学习目标〗一、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古汉语句式。

二、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形象的分析,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计〗〖知识链接〗一、了解作者、背景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

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二、了解本文阅读教材课下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自主预习〗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枯槁.()三闾.()淈泥()餔.糟()歠醨..()鼓枻.()..()()汶汶莞.尔()濯.缨()三、用斜线标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019-2020年高二B部语文《渔父》导学案

2019-2020年高二B部语文《渔父》导学案
渔父——
屈原——
【新知探究】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4、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5、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
6、圣人不凝滞于物:_____________
7、何故深思高举:_______________
8、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
【朗读课文】
1、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思考两个人物的话应分别用什么语调读:
2019-2020年高二B部语文《渔父》导学案
课题
渔父
编写:牛峰
审核:朱赶楼
时间:
目标
引领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3、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重点
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学法
指导
角色朗读法、讨论指导
学习过程
【前置性补偿】
一.作者简介:
屈原:名____,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_____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_______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______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渔父形象的分析。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难点:1. 对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2. 渔父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屈原以及其时代背景。

2. 引发学生对渔父这一形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式,准备进行讨论。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渔父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如智慧、勇敢、坚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渔父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品深层次含义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在故事情节理解、渔父形象分析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理解方面的表现。

2.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渔父为什么要离开国家?(2)渔父在离开国家后遇到了哪些困难?(3)渔父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 结合渔父的形象特点,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会怎样应对?七、课后作业(10分钟)1. 熟读课文,加深对渔父形象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渔父》导学案.doc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渔父》导学案.doc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哀民生之多艰!( 虽九死其犹未悔。

春与秋其代序。

( 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渔父》导学案【学习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一、诵记名言警句(一)屈原千古名句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长叹息以掩泪兮,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H 月忽其不淹兮, 5. 惟草木之零落兮, 6.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7.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大司命》)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9.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10.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具何伤?(《九章•涉江》)11. 与天地兮同寿,与H 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二)关于屈原的名句 1.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2.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3.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 傲。

”——余光中、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 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秫归)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 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上,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 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 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端午节包 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渔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颜色、形容、见、于等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3.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一、解题:《渔父》:1.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 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楚辞》。

二、关于楚辞“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宋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骚体”。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语气词“兮”。

三、关于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③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④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⑤“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四、感知课文,梳理课文文言知识点1.注音憔悴弹冠汶汶皓皓莞尔鼓枻枯槁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濯我足2.课堂反馈第一段重点字词:屈原既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何故至于斯颜色憔悴是以见放翻译句子(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第二段重点字词: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翻译:(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3)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第三段字词: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第四段重点字词: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鼓:敲打(名作动)五、分析文本对话,感知文物形象(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1. 文章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主要通过___和____的对话,表现人物形象以及人生态度的?2. 文中对话有几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揣摩对话者的思想感情。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翻译句子。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通过对比阅读,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积累写作素材。

二.【萌生入境】1、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屈原主张对内明修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了腐朽贵族集团的攻击,后因遭馋而去职,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的劝阻,在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愤怒绝望,后投身汩罗江。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楚辞》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色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渔父导学案 教师版

渔父导学案  教师版

【示例】(分析得知,两个分句是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摘自流沙河《理想》)③里根《真正的英雄》说道:“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请用“之所以……并不在于……而在于……”仿照例句写一段话。

【示例】爱迪生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家,并不在于他天生聪明,而在于他一生的不懈努力。

附:【板书设计】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比反衬人生哲学渔父——与世推移明哲保身比喻——形象化具体化说理方法反问——强调坚定的决心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湘江边上徘徊,他在江边上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又枯又瘦。

渔翁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混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个个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着,因此我被流放到这里。

”渔翁说:“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而能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

世间人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也搅浑那泥水推波助澜呢?众人个个都醉了,您为什么不去吃些酒糟喝些薄酒呢?为什么您要遇事深思、行为高出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埃。

(一个人)怎能让自己洁净的身子去蒙受污浊的外物呢?(所以)我宁愿跳进湘江,葬身于鱼腹。

怎能么让纯洁的品德(一说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渔翁(听了)微微一笑,摇动着船桨渐渐离屈原而去。

边去边唱道:“汉水清澈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汉水浑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

”渔翁于是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第2课时渔父●画语导入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凄苦、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屈原的足迹,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时的心灵抉择吧。

●【字词梳理】1.正音枯槁. ( ) 餔.其糟 ( ) 歠.其醨. ( ) ( ) 莞.尔 ( )洗濯. ( ) 鼓枻. ( ) 憔悴. ( ) 凝滞. ( )答案:ɡǎo,bǔ,chuî,lí,wǎn,zhuï,yì,cuì,zhì2.辨音渔父. ( ) 自令放为. ( )父.亲 ( ) 为.什么 ( )答案:fǔ,fù;wãi,wâi3.辨形鼓(yì)溪纱(huàn)气(xiâ)缧(xiâ)洗(zhuï)拔(zhuï)邮(chuō)【文言整理】1.通假字渔父见而问之曰同同答案:“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1)形容..枯槁古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4)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色彩答案:(1)形体容貌(2)拘泥,执著(3)行为高出于世俗(4)脸色3.词类活用(1)乃歌.曰 ( )(2)鼓.枻而去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答案:(1)名词作动词歌唱(2)名词作动词敲打(3)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4.一词多义(1)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刃有余(2)与子非三闾大夫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举举世皆浊我独清何故深思高举戍卒叫,函谷举(4)而客逾庖而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渔父莞尔而笑(5)安安能以皓皓之白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风雨不动安如山(6)见是以见放敢陈愚见冀君实或见恕也图穷匕首见(7)于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葬于江鱼之腹中(8)以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答案(1)行走交往,交际运转(2)表疑问语气介词,跟,同动词,结交,亲附(3)形容词,全举动、行为攻占,被攻占(4)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5)怎么舒适,安适安定、安全、安稳(6)表示被动见解译为“自己”、“我”xiàn,露出来(7)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介词,在(8)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表目的,用来5.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2)遂去,不复与言(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5)是以见放(6)圣人不凝滞于物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被动句(6)被动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 篇)、《九章》(9 篇)、《招魂》,凡23 篇。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臵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楚词” 。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名句分享“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一一余光中“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 一一李白《红山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一一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一一汨罗屈子祠★课堂活动一、诵读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程()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第一段: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放:游:于:行:颜色:形容:枯槁:译句: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与:何故:至于:译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是以:见:放:译句:第二段: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凝滞:于:推移:译句: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淈:而:餔: 糟:醨:译句: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自令:为:译句:第三段:1、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浴:译句: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之:察察:汶汶:于:之:译句: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译句:第四段: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莞尔:而:鼓:枻:去:译句: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乃:之:可以:濯:缨:译句:3、遂去,不复与()言。

遂:与:译句:三、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丨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丨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丨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 ,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

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

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6、“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渔父”意象①清静淡泊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

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杜牧《渔父》②孤高寂寞的渔父: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③逍遥自在的渔父: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

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

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

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

——罗隐《赠渔翁》④随缘任远的渔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宋?惠洪《冷斋夜话?船子和尚偶》⑤看破红尘的渔父: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

且向江头作钓翁。

穷,男儿未济中。

风波梦,一场幻化中。

——马致远《金字经》⑥洒脱率真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渔父词》明确: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

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

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 ,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

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

首先是“渔” ,含垂钓之风。

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 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

其次是“父” 。

“父”又写作“甫” ,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第三是“水”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

第四是“舟”。

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

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