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合集下载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优秀课堂实录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优秀课堂实录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优秀课堂实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优秀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同学热爱科学。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具准备:1、同学:小玻璃瓶、浮标、水槽、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橡筋、小潜艇、笔帽、矿泉水瓶、易拉罐、吸管、抹布等。

2、教师:CAI课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型:科学探究实验课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出示CAI课件──潜水艇在水中游弋。

2、同学观察。

3、提问:你们看到什么?4、同学讨论并交流(描述潜水艇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经过)。

5、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同学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二、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探究物体在水中下沉和上浮的方法:1、活动①:探究改变三个玻璃瓶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1)请同学们打开1号袋,将三个玻璃瓶分别放入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2)同学描述玻璃瓶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飘浮在水中;玻璃瓶中的水,有的多,有的少。

(让同学充沛描述)(3)大家想想,有什么方法,能使这个沉下去的玻璃瓶浮起来?使上浮的玻璃瓶沉下去?(4)同学实验,教师分组进行辅导,并了解活动情况。

(5)同学描述使用的方法。

2、活动② :研究改变浮标和其他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1)请同学们打开2号袋。

① 看看里面有什么?② 同学观察。

③ 回答(浮标、橡皮泥……)。

④ 老师介绍浮标。

(2)讲解实验方法。

①分发《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报告单》。

②提问: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并把它记录在表中。

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报告单:资料开始时改变重量后改变体积后其他沉浮沉浮沉浮浮标橡皮泥小石块泡沫塑料橡皮筋③同学实验,教师巡视辅导。

④同学汇报。

⑤ 说一说: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改变它们的沉浮?⑥同学讨论并交流。

改变沉浮教案及反思

改变沉浮教案及反思

改变沉浮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浮力概念,知道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概念的介绍。

2. 实验:观察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概念及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讲授法:讲解浮力概念及浮力大小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阿基米德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浮力概念的讲解:讲解浮力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由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所产生的向上力。

3.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4. 实验二:让学生进行浮力大小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浮力计算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浮力大小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PPT:包含浮力概念、实验步骤和浮力计算方法等内容。

3. 作业纸张:用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5篇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5篇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5篇编写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重点难点: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二、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2活动目标: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改变沉浮教案及反思

改变沉浮教案及反思

改变沉浮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概念,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力概念的介绍及理解。

2. 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

3. 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操作。

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方法的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相关浮力知识的课件、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浮力现象视频,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浮力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重力知识,讲解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计算方法。

3. 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浮沉的条件。

4. 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七、课堂练习:2. 根据实验经验,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浮力概念和物体浮沉条件。

2. 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3.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浮力的应用,发挥创新精神。

九、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科学改变沉浮(教案)

小学科学改变沉浮(教案)

小学科学改变沉浮(教案)改变沉浮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2.能够通过实验改变物体的沉浮性质;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水槽、木块、小石子、小塑料球、彩笔;2.实验记录表格;3.课堂展示物:有关物体的沉浮实例图片。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物体的沉浮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引起学生对沉浮现象的兴趣并激发其思考。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物体的沉浮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3.实验操作(20分钟)(1)教师将水槽中注满水。

(2)学生按小组分配到实验台前。

(3)每个小组拿到一块木块、一些小石子和一些小塑料球。

(4)学生在实验记录表格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请一名学生将木块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状态。

(6)请另一名学生将几颗小石子放入木块上,观察再次沉浮状态的变化。

(7)请第三名学生将几颗小塑料球放入木块上,观察再次沉浮状态的变化。

(8)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

4.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强调不同物体的沉浮特性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其他可以改变实验结果的方法,并纠正学生对沉浮原理的错误观点。

例如,加入漂浮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是否会影响沉浮状态。

6.小结复习(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沉浮实验的目标、过程和结果,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和浮力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物体的沉浮特性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思考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避免让学生陷入错误的理解中。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设计模板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设计模板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用文字记录,描述所探究的物体的沉浮方法和探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体会探究及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瓶、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小石头、橡皮筋、饮料罐、吸管等。

2、教师教学用具:饮料瓶、番茄酱、潜艇模型、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魔术表演:神力附体的番茄酱2、学生尝试,质疑3、揭示探究主题,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究知识实验操作: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师生互动实验:改变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2、小组实验:改变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在水中的沉浮,并把实验过程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材料名称实验前改变沉或浮的方法实验后沉浮沉浮1 玻璃瓶2 浮标3 橡皮泥4 石头5 泡沫塑料3、汇报实验4、教师小结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改变重量、改变大小、借助其它物体(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潜艇的沉浮A、解释潜艇沉浮的原理B、制作“潜艇”2、生活中的沉浮A、展示生活中的有关沉浮的例子B、学生小组交流C、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四)释疑解惑,总结全课1、揭密魔术2、畅谈收获3、师生总结(五)布置作业自制沉浮自如的“潜艇”五、板书设计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改变重量改变大小借助其它物体。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精选6篇)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精选6篇)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精选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篇一《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

大小相同的物体,重量越重在水中越容易下沉;重量相同的物体,大小越大在水中越容易下沉。

2、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的大小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能力和方法: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物质沉浮性质的变化,体味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老师手里有一个玻璃皿,一根铁棒放入水中。

你发现了什么?生:玻璃皿浮着,铁棒沉下去了。

揭示课题:沉与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的沉与浮】。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橡皮泥、铅笔、木头、砝码、橡皮。

)。

先请每组组长带领预测一下,把会沉的物体有“× “把会浮的应” √表示在记录单第一行对应格子。

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是否如我们同学预测的一样呢,我们来动手试试看。

3、小组分工实验。

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提出要求】(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和操作实验,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三、四位同学为实验观察员。

)【教师演示第一个,并强调一次放一个实验,完后放回原位,依次进行】4、小组汇报结果。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小结: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三、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一)重量和沉浮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实验中,哪些物体的沉浮让你觉得比较有趣。

(生:小小的回形针也会沉下去,大大的塑料块却浮着)师:你们觉得物体的沉与浮和什么有关?(生:物体的重量、大小、形状……)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验证我们的猜想。

大班科学沉浮的变化教案

大班科学沉浮的变化教案

大班科学沉浮的变化教案大班科学沉浮的改变教案1活动目标:1、探究物体由浮变沉、由沉变浮的方法。

2、知道转变物体外形、借助漂移物、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活动预备:1、金鱼缸5个。

2、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

活动过程:一、导入师:孩子们你们有玩具吗?你们的玩具一般会装在哪儿呢?有个小女孩,和你们一样也有很多玩具,他喜爱把玩具装在玩具盒里,有一天她抱着心爱的玩具盒经过小河边,被一条小鱼看见了,小鱼忙叫住小女孩说:“小姐姐,你手里的盒子里装的什么呀?”小女孩说:“是我平常爱玩的玩具呀,有利有许多呢?”提问:孩子们,小女孩玩具盒里的玩具就在你们桌上的篓子里,请一个孩子告知我,她的盒子里有些什么玩具?〔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师:小鱼听说小女孩有这么多玩具很倾慕,于是请求道:“小姐姐,能把你的这些玩具借我带回家玩玩吗?”小女孩惊异的说“你的家住在河底下,这些玩具你怎么带回家呀?小鱼紧跟着说:“你把这些玩具放到水里,它们会沉到水底的。

”小女孩迷惑的问:“真的吗?”提问:孩子们这些物品放到水里真的会沉到水底吗?〔个别回答〕二、观测物体的沉浮提问:刚才都是你们的猜想,怎样才能验证你们猜的对不对呢?〔做试验〕师:好,现在请你们将篓子里的物品一件一件放到鱼缸里,然后观测结果。

〔幼儿操作〕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品是沉到水底的?哪些没有沉到水底的?它们在水里是什么现象?〔浮起来〕三、探究如何使水面上物品沉到水底师:小鱼看到橡皮泥、磁铁—————沉到了水底特别快乐,可是发觉还有一些玩具没有沉下去有很绝望,她再次请求着小女孩:“小姐姐,你能不能再想想方法让那些浮在水面的玩具也沉到水底呀?我保证在太阳落山之前肯定将全部玩具还给你,小女孩站在小河边苦思冥想了起来。

提问:孩子们,你们能援助小女孩一起想想方法吗?师:下面请你们一组一组的相互商量一下,想到方法后就动手试一试,那一组最先完成任务的我嘉奖他们一张小贴画。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学生根据问题做出推测。然后分组讨论,在小组内商量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分工合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实验。实验中鼓励学生有独特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汇报时不但要说明自己是怎么做的,还要说明改变物体沉浮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然后利用多媒体讲解潜艇的工作原理,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四、创新制作
制作、研究简易的“潜艇”。
出示材料(空饮料罐和塑料管),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潜艇。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制定计划后再制作。
然后汇报展示各组的作品,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最后,出示教师制作的沉浮自如的“潜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家后寻找别的材料制作一个能沉浮自如的“潜水艇”,把学习的兴趣延伸至课后。
“请你们解释瓶子在水中沉浮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引起物体的沉浮变化?”最后教师小结,给同学们一个清晰的概念。
2.研究改变物体的体积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探究这部分知识的方法同上。
三、巩固知识、培养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观察桌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讨论:用什么方法使沉的物体浮起来,浮的物体沉下去?
二、探究研讨、学习知识
1.研究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师先根据实验材料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猜想可能发生的现象。“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瓶下沉?”“估量加多少水可以使小瓶沉入水底?加多少水可以使小瓶悬浮在水中?” 这是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接着分组实验进行研究,实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让学生充分感知,自行发现。然后汇报结果,整理信息,通过大家的辩论,得到解释现象的依据。
教 具
小组观察实验用:水槽、小药瓶、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气球 、石头、铁块等。制作“潜艇”用饮料罐、塑料软管、塑料笔帽、橡皮泥、塑料矿泉水瓶等。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2.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2. 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2. 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浮力计、物体(如木块、金属块等)、水槽、水。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2. 介绍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解释原因。

3. 分组讨论:如何改变物体的沉与浮状态?4. 展示实验:演示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状态。

5.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6.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改变物体沉与浮的方法。

7. 总结: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1. 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掌握情况。

第二章:物体的沉与浮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与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体的沉与浮原理。

2. 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难点:1. 物体的沉与浮原理的理解。

2. 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浮力计、物体(如木块、金属块等)、水槽、水。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复习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2. 讲解物体的沉与浮原理,包括阿基米德原理。

3. 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沉与浮原理解决问题?4. 展示实验:演示如何运用沉与浮原理改变物体的沉与浮状态。

5.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沉与浮原理解决问题。

6.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运用沉与浮原理的方法。

7. 总结: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1. 学生对物体的沉与浮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沉与浮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实验设计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设计科学实验。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实验操作: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

2. 讲解:讲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解释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 总结: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强调影响物体沉浮的关键因素。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知识的理解。

7. 拓展: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浮力较大的物体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木块、石头等)、水槽。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和实验过程。

3. 参考资料:有关物体沉浮的科普书籍和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讲解(10分钟)、实验(15分钟)、讨论(5分钟)、总结(5分钟)、作业(5分钟)。

大班科学教案改变沉浮状态

大班科学教案改变沉浮状态

大班科学教案改变沉浮状态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沉浮实验是孩子们最常接触的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和实施沉浮实验,幼儿能够培养出对物体特性的好奇心、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然而,传统的科学教案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往往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无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为了改变孩子们在科学教育中的沉浮状态,大班幼儿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科学教案,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下面将介绍一种创新的大班科学教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参与沉浮实验,并提高他们的科学性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为孩子们设计一个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科学教案。

通过使用故事情节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将沉浮实验融入到一个生动的情境中。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孤岛上发生的故事,其中有一群动物被困在岛上,他们需要设计一个浮筒来逃离。

孩子们可以扮演动物角色,参与设计和制作浮筒的过程。

通过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沉浮原理,并将学习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科学教案的吸引力和可视化效果。

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素材,教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更多有关沉浮的实际应用和案例。

例如,教师可以播放船只在水中浮沉的视频,引导孩子们思考背后的原理。

此外,利用投影仪等设备展示沉浮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使孩子们更加清晰地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

第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的小组活动,以促进孩子们的合作和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将孩子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设计一个可以浮在水上的结构。

然后,让孩子们用已有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结构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设计想法。

通过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孩子们能够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扩展性实验。

例如,将水的温度作为变量进行调节,观察不同温度下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否有所改变。

这样的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概念。

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第二章:实验一物体的沉与浮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一:观察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2.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第三章:实验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二: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或位置,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或位置,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第四章:实验三:浮力的大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4.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三: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不同的浮力材料,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让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操作。

5.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优秀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优秀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优秀教学设计《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优秀教学设计《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优秀教学设计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轻重、大小及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实现。

2.潜水艇是人们应用沉浮原理的创造发明的。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改变物体的沉浮的探究活动过程,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2.能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

3.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

4.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的沉浮变化的原因。

5.能在课外进行一次制作“潜水艇”的活动。

教学准备:水槽、小药瓶、汽球、绳子、泡沫塑料、回形针、橡皮泥、记录表格、塑料笔帽潜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位新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学生闭眼时,将小药瓶放入水中)好,睁眼。

2.看到你们的新朋友了吗?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

3.我们有没有办法改变它们在水中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课题)二、改变药瓶在水中的沉浮1.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药瓶有的沉在水中,有的浮在水面,我们有没有办法让沉在水中的瓶子浮上来,浮在水面的瓶子沉下去呢?谁来说一说你的.好办法。

2.你们说的办法行不行呢?如何去证明?(实验)3.对了,实验可以证明我们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可行,在动手之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友情提示)看明白了吗?为了方便取水,贾老师给每一小组准备了一个注射器,一会要加水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它来加好不好?现在我们动手实验吧。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在这个实验中,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重量)三、改变气球在水中的沉浮1.(出示去气球)大家猜猜,如果现在把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生猜测)2.你有没有办法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呢?试一试,看看哪组的办法多。

3.老师这也有一个沉在水里的气球,如果不改变它的重量,你能不能让它浮上来?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浮上来4.(生实验后汇报)如果让它再沉下去,你会怎么做?5.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而不变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体积)6.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改变我们在水中沉浮的两种方法:重量不变,改变体积,可以改变我们在水中的沉浮;体积不变,改变重量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四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北京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北京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2、能够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3、能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和在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做漂浮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玩小船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揭示潜水艇沉浮的秘密。

2、认识科学,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培养与他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怎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三、教学难点怎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课件、水槽、玻璃瓶、螺丝、橡皮泥、潜水艇模型、塑料小球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那你们能准确判断出浸入水中的物体哪些是上浮的,哪些是下沉的吗?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进行判断。

最后看一看这两个塑料球,它们浸入水中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猜测并演示实验。

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有一个沉,有一个会浮?通过这节课学习,看一看谁能揭开这个秘密。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出示课题)【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吸引过来,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探究新知。

】新课讲解:一、学生观察、探究、动手操作探究活动一:使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1.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怎样使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到水底?看一看哪组的方法多全班交流:同学们想到的这些办法行不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喜好探究是儿童的天性,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老师巡视。

实验步骤:(1)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2)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3)讨论完成实验结论3.全班交流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思考:小瓶由浮到沉的过程中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质量质量由小变大。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玻璃瓶的沉浮与重量的关系,从而解决生活中一些沉浮的问题。

2、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乐趣。

3、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设计、制作的过程。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改变玻璃瓶与浮标的沉浮,体会物体的沉浮与重量的关系,从面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沉浮问题。

材料准备:
玻璃瓶、浮标、小槽、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制作“潜艇”的配套材料等。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这部分内容是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关于沉浮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

使原来的知识结构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主要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

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教学章节:一、浮力概念的引入二、物体重心的理解三、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四、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五、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重心,并知道如何通过改变重心来影响物体的沉浮。

3.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5.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浮力概念的引入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教师通过实际物体在水中浮沉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浮力的存在。

二、物体重心的理解1. 教师讲解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重心是物体平衡的中心点。

2. 教师通过实际物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心的位置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三、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在水面上的位置,观察和体验物体沉浮的变化。

四、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1. 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可以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装置。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评估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评估学生对物体重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的体积,观察和体验浮力大小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构思:
沉和浮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是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回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父爱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探究活动流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
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
(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
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
(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
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
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
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


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
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
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
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
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

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

)
(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

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
(板书:改变重量)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是沉浮的情况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
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二)改变浮标的沉浮
1学生出示:浮标,
2观察浮标放入水中,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把浮标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到一个浮标上浮,一个浮标下沉)
它会浮上来,还有一个会沉下去。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沉的浮标浮上来,让浮的浮标沉下去?
师:看来已经想好办法了,请小组长到材料支援角领取材料。

(小组长领材料,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哪个小组来做汇报?
学生1:我们把一个浮标拉开,它会大来的,就会浮上来了,另一个按进去,它会变小的,就会沉下去了。

学生2: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启发学生:我们这个方法是改变了物体
学生: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板书:改变物体体积)对,体积大小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的轻重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把我们刚才学的都用上了,真棒!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起研究。

(三)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引出研究问题:那么,要改变浮标在水中的沉浮,我们说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办法就是改变物体的轻重;第二种办法是改变这个浮标的。

(大小)
教师启发学生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1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要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很多呢,除了改变它的轻重,改变它的大小,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

在桌上准备了一些材料,你愿意用上这些材料想出一些更棒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沉浮吗?
2请组长到“材料支援角”领取材料,领好后把记录单读给你同一组的同学听,学生:好!
去怎样让它浮上来还要不要说?
学生:不要!
师:现在来汇报一下你那个石头,你是怎样让它浮起来?
学生1:我们是先把石头放在泡沫塑料上,然后用牛皮筋绑在上面,然后放在水中,它就浮在上面了。

师:你们的方法非常高明,把石头绑在泡沫塑料上,石头就由原来的沉变成了
学生:浮。

学生2:我把……
师:哦,他的泡沫随着石头沉下去(举起他们水槽里的泡沫,这个小组的孩子把泡沫塑料分成了小块的,其他孩子们看了都笑了),他们的泡沫怎么样了?分解了。

所以我有一个问题了,(问学生3)你怎么使泡沫沉下去的呢?(学生3说不上来)他们把泡沫怎么样?
学生:分开
师:然后绑上石头,改变泡沫的体积,然后这样就让泡沫沉下去,好了,这个问题呢是怎么让你解决的呢?还有个问题,铁钉在水里面是沉是浮?
学生:沉!
师:你怎样让它浮起来?
学生1:我们把铁钉绑在那个泡沫上。

师:好的,他们把铁钉绑在那个泡沫上,铁钉就浮起来,我发现一组同学们有一个伟大的创举(拿起第4小组的材料放进展示台的水槽里,他们组把铁钉插在泡沫上,孩子们看了这个装置都笑了,)来看看铁钉浮了没有?
学生:(异口同声地)浮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改变它的体积,改变它的重量,还可以改变什么?我们老祖先非常聪明地运用了一些载体,我们的古老的船就是用木头做起来的,人要过河怎么办呢?站在木头上把我们人载过去,所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改变重量,改变体积大小,我们还可以用一些载体。

(小组长整理材料)其他同学想不想知道潜水艇到底是改变什么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呢?打开科学书第50页看一下。

教师启发学生潜水艇是改变什么使潜水艇在水中能自由沉浮,能回答吗?
潜水艇是改变什么使潜水艇在水中能自由沉浮?你说
学生:改变重量!
(四)我们的“潜艇”
到材料支援角领取可乐瓶等材料,开始制作我们的“潜艇”,并尝试让“潜艇”,就上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