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五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即:“导、思、研、练、提”五个环节相互贯连的课堂教学流程。
“导”是指有效导入,激发兴趣。
“思”是指提炼问题,自主学习。
“研”是指交流展示,反馈点拨。
“练”是指分享学法,当堂检测。
“提”是指拓展发散,总结提高。
“五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学习各地先进课堂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而来的。本模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为原则进行教学活动。本模式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即“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反复验证——得出结论”,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针对于新授课的课堂40分钟而设计的,不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及测试评价,是对各学科都普遍适用的一种教学流程设计,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或调整,力争使课堂效率更高。
在各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操作及实施策略如下:
第一环节:导(3分钟)
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其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环境,建构知识体系等多方面,所以导入是能不能使课堂有效的首要一环。通过有效的导入,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一堂课的学习,一方面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旧知识的铺垫,学习起新知识自然会容易很多。
导入应本着激发兴趣,衔接新旧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等原则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我校总结了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朗诵导入、实验导入、比较导入、衔接导入、悬念导入、情景导入、激疑导入、演示导入、实例导入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教师的要求:因为导入的环节一般为三至五分钟,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教师的工作主要在备课过程中。备课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独一无二的创造,导入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形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带给学生乐趣和向往。
第二环节:思(8分钟)。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有准备地教给学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技能。这第二环节的“思”就是围绕“新”来开展的。这里的“思”指的是由学生独立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对个体而言的。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首先是提炼问题,明确目标。因为课堂教学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有明确的目的,而使学生明确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也是必要的。学生在将要学习新的知识时,必定会伴有疑问出现,而这正是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所以通过有趣的导入,提炼出符合当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是继续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保证。
问题的产生不应该是教师直接呈现的,应该是学生思维碰撞而产生的思想火花。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指引,当新的疑问摆在眼前,而旧知识无法很好地解决或与生活经验相冲突时,所提出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解决问题时才会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有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围绕问题进行有质量的思维活动。
接下来在解决提出的问题时,就是学生各显其能,自主学习的时候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不论是新的知识方法的掌握,还是新的技能的熟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获得的才是最为印象深刻,最为持久的。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是绝不能有丝毫的怠慢的。在思考的过程中,要不断将旧知识与新问题比照,进行猜测、验证、总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正是要充分发挥“思”的作用,达到“学”的目的。
对教师的要求:在学生“思”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并不是无足
轻重,教师要不断扶正、解疑、合理设置问题的梯度,使学生的“思”更有效果和效率。
第三环节:研(12分钟)。
毕竟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思”的环节上,学生的所得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必须有一个深入研究、合作交流的过程,这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过程。“思”是自主学习活动,“研”是合作提高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研”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究、交流、展示提高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引领、归纳、总结、认可的过程。
具体的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组建要充分考虑成员学力、性别、年龄、性格、兴趣、特长等因素,人数在4—6人为宜,把“差生”有机地分配在各个小组中。组内建立组长负责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的学习关系。在不同学科中,组内成员可以是不同的,担对于同一学科来说,每组的成员应该都是固定的。
2、要培养合格的组长,除学习成绩好外,组长还应具有一定的威信,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约束力。
3、对学生的要求(此处借鉴“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展示要体现“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即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
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学生展示行为中要聚焦问题,避免“平行站位”;展示学生要提前进入预定位置;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展示要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
听展者的站位要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坐要端正,站要直立,要做到拥而不挤;听展要认真、不插嘴、不私下议论;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语言规范、简明扼要;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