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调研

合集下载

可修改中国房颤抗凝治疗现状0医学.ppt

可修改中国房颤抗凝治疗现状0医学.ppt

具有一种“临床上 相关非主要〞危险 因素的患者为中等 风险患者
当患者拒绝承受 OAC治疗时,可 考虑采用抗血小板 治疗
1. Circulation 2006;114;700-752 2.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31:2369–2429.doi:10.1093/eurheartj/ehq278 3.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 doi:10.1093/eurheartj/ehs253 4. January CT,et al.J Am Coll Cardiol. 2021 Mar 26. pii: S0735-1097(14)01739-2.
CHADS2评分(分) 卒中风险(%/年)
众多指南推荐 使用CHADS2评分评估卒中风险
3%/年
0
1.9
1 可适当采取抗凝 2.8 2 治疗的评分界限 4.0
✓ 2006 ACC房颤管理指南 ✓ 2021 ESC房颤管理指南 ✓ 2021 房颤抖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3
5.9
✓ 2021 AHA/ASA 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如何改善目前的抗凝现状
使用新的抗凝药物
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
提高医生对抗凝治疗与 抗血小板治疗的认识
指南推荐
CHADS2 / CHA2DS2-VASc 评分评估卒中风险
危险因素
慢性心衰/左室功能障碍(C) 高血压(H) 年龄≥75岁(A) 糖尿病(D) 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S) 血管疾病(V) 年龄65~74岁(A) 性别(女性)(Sc) 最高积分
抗血小板药物 错误使用
1.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中国心房颤抖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心内科住院患者房颤病因及抗凝状况调查

心内科住院患者房颤病因及抗凝状况调查

心内科住院患者房颤病因及抗凝状况调查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使得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导致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不断的呈现上升趋势发展,而一旦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则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面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故此寻求形成房颤的主要病因以及较好的防治方式,帮助病患减轻痛苦改善病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病患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内科,房颤,抗凝心房颤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率失常,房颤不仅有着较高的病发率,同时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会对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房颤的有效防治近年来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较详细的了解房颤的病因以及寻找关于房颤的有效防治方式,从而避免以及减少并发症状的出现,帮助病患较好的改善病症,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形成心房颤动的主要因素中非瓣膜性房颤是房颤的关键因素,其次心房颤动主要还受到年龄以及高血压病症的影响,而在我国临床医疗上抗生素的投入使用量也非常小,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房颤症状。

因此,笔者选取我院 2018年 3 月-2019年 11 月所收取的 276 例诊断为房颤的病患,对其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心内科住院病人房颤的病因及使用抗凝状况,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我院 2018 年 3 月-2019 年 11 月所收取的 276 例诊断为房颤的病患为研究对象,本组病患均符合心房颤动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女性病患为 126 例,占比为 45.65%,男性病患为 150 例,占比为 54.34%,年龄在 34 -89 岁,平均年龄(56.94±15.27)岁。

2.方法对本组 276 例心房颤动病患,从年龄、询问病史、心脏超声资料、临床症状表现、病症类型以及以往的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入手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分析心内科 276 例住院病人房颤的病因及使用抗凝状况。

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物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

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物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

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物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目的了解基层医院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中高危患者及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我院心内科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CHA2DS2-V ASc评分≥2分的患者180例和瓣膜性房颤患者(排除曾做过心脏手术)20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不接受抗凝的170例(85%),接受华法林抗凝的30例(15%),无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而接受华法林抗凝的患者有近一半未定期监测INR值。

对未接受抗凝药物治疗原因分析显示,医生未建议抗凝治疗占主要原因69例(40.59%),其次患者担心出血风险38例(22.35%),患者害怕反复检测33例(19.41%),患者对疾病风险重视程度不够25例(14.71%),由于经济原因5例(2.94%)。

结论基层医院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低,医生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并应加强基层医生对房颤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及普及抗凝药物使用的基本知识及防治措施。

标签:心房颤动;抗凝治疗;CHA2DS2-V ASc评分;华法林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据统计,房颤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增加5倍[1]。

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成为房颤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抗凝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心内科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接诊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CHA2DS2-V ASc评分≥2分的患者180例和瓣膜性房颤患者(排除曾做过心脏手术)20例,其中男130例,女70例,年龄在40~80岁。

CHA2DS2-V ASc 评分标准: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1分,高血压(H)1分,年龄≥75岁(A)1分,糖尿病(D)1分,脑卒中/TIA/血栓栓塞史(S)2分,血管疾病(V)1分,年龄65~75(A)1分,性别(女性Sc)1分。

136例房颤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136例房颤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136例房颤抗凝治疗临床分析目的:分析我院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现状。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36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抗凝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36例房颤患者中,89例应用华法令进行抗凝治疗,占65.4%,华法令平均用量(2.45±0.40)mg/d,INR平均值为1.90±0.35,未用华法令抗凝47例(34.6%),其中25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占18.4%,另外22例未应用抗凝药物,占16.2%。

应用华法令患者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抗凝药物者和应用阿司匹林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中,华法令的应用较为欠缺,临床医师有必要加强华法令抗凝知识学习,以提高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

标签:抗凝治疗;华法令;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持续增加趋势。

心房颤动容易引发心力衰竭、血栓形成、动脉栓塞等,患者具有较高死亡及致残风险[1]。

患者在发生心房颤动后,很难成功转复、维持窦性心律,所以目前临床治疗房颤主要采用“抗凝+心室率控制”疗法[2]。

为了解我院房颤的抗凝治疗现状,本研究对136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36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9例,女性57例,年龄在19~88岁之间,平均(56.5±2.1)岁,其中76例为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60例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慢性房颤86例,急性房颤31例,阵发性房颤19例。

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81例,Ⅱ-Ⅲ级34例,Ⅳ级11例。

21例心室率≥100次/分,105例心室率为60-90次/min。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抗凝治疗信息等。

包括:①有无血栓栓塞独立危险因素,如有无血栓栓塞史、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高血压病史、EF<0.04,高龄(男≥65岁,女≥75岁)、糖尿病史、置换人工瓣膜、瓣膜病等;②有无抗凝禁忌证,如活动性溃疡、出血倾向、动静脉畸形、恶性肿瘤、近期手术史、高血压≥160/100mmHg、肝肾功能障碍、妊娠晚期、精神障碍、依从性差等;③未应用华法令的原因;④选用的抗凝药物种类、抗凝强度及用药剂量。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特点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容易引发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既往无风湿性心脏病或人工瓣膜植入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房颤动是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预计到2030年,心房颤动患者数量将达到7500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也在逐渐增多。

抗凝治疗作为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关键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关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患者用药不规范、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差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旨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抗凝治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探讨抗凝治疗在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抗凝治疗的重要性、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以及临床应用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促进抗凝治疗的措施,为改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抗凝治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从而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流行病学特征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国际研究资料显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尤其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更为突出。

研究表明,男性在发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风险要高于女性。

这一现象可能与男性在生活中的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关。

医药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

医药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

R
Ximelagatran 60mg bid,n=59
Ximelagatran 40mg bid,n=62
Ximelagatran 20mg bid,n=66
Warfarin(target INR 2.0-3.0),n=67
结论:Ximelagatran能很好耐受,不需调整剂量和抗凝监测
SPORTIF III: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试验(3410例) SPORTIF V: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3922例) 至少有一个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 主要终点:脑卒中(缺血性、出血性)和体循环栓塞 华法林组(INR 2.0-3.0) Ximelagatran组(36mg bid ) 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Ximelagatran低于华法林(p>0.05) 总出血事件发生率, Ximelagatran显著低于华法林(p<0.01) 暂时性肝转氨酶升高, Ximelagatran明显高于华法林
全国参加医院
地区
医院数
I
II
合计
华北
20
92
135
227
东北
4
33
18
51
中南
13
110
131
241
西南
18
200
144
344
部队
8
34
29
63
上海
7
82
68
150
华东
12
129
126
255
合计
83
680
651
>15岁人口 9.8亿
第五次 人口普查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关键词】房颤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罹患人口约1%,其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已达7%~8%,房颤除引起临床症状和影响生活质量外,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最严重的是脑栓塞。

在美国每年的发生率是4.5%[1],在所有中风病人当中,有15%是由于房颤所引起,在80岁以上的个体中,房颤是独立致病原因[2],而且房颤所致的中风症状更严重,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3]。

因此对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十分重要。

1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ATRIA研究表明,美国房颤适合抗凝治疗的患者中,55岁以下、55~64岁、65~74、75~84岁以及85岁以上患者华法令的应用率为55%。

然而,在对中国部分地区房颤患者的回顾性调查中,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率仅6.6%[4];胡大一等在中国人群所作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仅2%,可见在中国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推广和普及任重而道远。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房颤的抗凝治疗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已经得到公认,有关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华法令在房颤相关的中风中的有效作用,比较试验发现,华法令的抗凝治疗的结果使得房颤相关性中风的危险减少68%,总死亡率下降33%[5]。

然而试验同时发现华法令治疗使得病人出血的危险从1.0%增加到1.3%(每年)[6]。

由于华法令存在治疗窗口窄,伴有出血并发症及必须定期监测血指标等缺陷,使得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

人们试图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达到抗栓的目的。

积极评价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和强度,对于有效预防脑卒中,减少出血并发症,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AFFIRM研究建议对所有房颤患者,以及虽然恢复并维持了窦性心律,但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都应给予持续抗凝治疗[7]。

目前一致的认为是应根据危险分层来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

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应积极主张用华法令抗凝(有禁忌证者除外),使InR稳定在2~3之间。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及进展-精品医学课件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及进展-精品医学课件
– 致心律失常作用 – 负性肌力 – 心外脏器毒性
2、心室率控制
.
控制心室率方法
• 药物
– 钙拮抗剂(硫氮卓酮、维拉帕米) – 阻断剂( 倍他洛克、比索洛尔、艾司
洛尔) – 洋地黄(西地兰、地高辛)
• 非药物
– 房室结消融 + 起搏器植入
AFFIRM Study
• 共入选4060例患者(>65y),平均随访3.5年 • 心室率控制组:
Framingham研究
30
20
%
10
0
50–59
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

AF 发生率









60–69
70–79
80–89

年龄 (岁)

Wolf et al. Stroke 1991;22:983-988.
房颤、高血压与脑卒中
房颤
房颤+高血压
1/6的中风归因于房颤
Framingham Study
•症状的缓解
优 •心功能改善

•运动耐量提高 •预防血栓
窦性心律 优点
缺 •维持困难 •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
点用
房颤的节律治疗
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普罗帕酮(心律平) • 莫雷西秦
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胺碘酮 • 伊布利特 • 索他洛尔
药物维持窦律的问题
• 疗效差 (复发率 30-60%/年) • 副作用
Rivaroxaban(利伐沙班) Apixaban(阿哌沙班 ) LY517717 YM150 DU-176b Betrixaban TAK 42
VIIIa IXa Va AT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1. 引言1.1 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患者抗凝治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抗凝治疗,患者可能会发生血栓形成并导致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抗凝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抗凝药物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对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需要被充分认识并重视。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抗凝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大的益处。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对抗凝治疗的指南、药物选择、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问题以及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建议,促进抗凝治疗的规范化和优化。

【字数:230】1.2 抗凝治疗的现状抗凝治疗的现状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抗凝药物的不断涌现,临床上对于抗凝治疗的选择和应用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指南和标准。

当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在实际应用中,抗凝治疗在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等并发症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抗凝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相关问题,例如患者的依从性差、药物的副作用、因尿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出血风险增加等。

这些问题给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医疗团队和患者一起积极探讨和解决。

随着人们对抗凝治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新型的抗凝药物也在不断涌现,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抗凝治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抗凝治疗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

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

器械治疗
对于不适合药物治疗的患 者,可以考虑使用器械治 疗,如左心耳封堵术等。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发 生血栓的风险。
常用抗凝药物介绍
华法林
一种传统的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 素K来发挥作用,价格较为便宜,但 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利伐沙班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直接抑制凝血因 子Xa,疗效稳定且不需要频繁监测凝 血指标。
06
展望未来
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
远程医疗和智能化监测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房颤 抗凝治疗的新型药物正在研发中,这 些药物可能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低的 副作用。
借助远程医疗和智能化监测技术,可 以实现对房颤患者的远程管理和实时 监测,提高治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精准医疗技术的应用
病等,以降低复发率。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房颤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 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和预防复发。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中国房颤患者数量庞大,且呈逐 年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约有 数百万房颤患者,且每年新增病 例众多。
患者分布
房颤患者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 特别是大中型城市,这与城市化 进程、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 改变等因素有关。
诊断与治疗现状
诊断情况
目前房颤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和医生的临床经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无 创性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也被广泛应用于房颤的诊断。
中国房颤0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中国房颤患者的现状 • 抗凝治疗的方法与药物 • 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 展望未来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摘要】摘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导致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抗凝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的卒中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抗凝治疗在其中的重要性,并对目前抗凝治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本文也指出了抗凝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和建议。

结论部分强调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提高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患者的早期干预和管理。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分析,问题,改进策略,建议,重要性,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心脏上室不规律、快速地跳动。

AF患者在长期患病的情况下,存在较高的卒中风险,因为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房内形成血栓,进而引发卒中等并发症。

抗凝治疗成为了治疗AF患者并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患者对长期服药的不愿意、药物副作用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挑战,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当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探讨抗凝治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为改善患者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明确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受益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当前抗凝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最终总结结论以供临床实践参考和借鉴。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临床探索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尚志博 (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山东东明 274500)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基本资料、基础疾病进行充分了解,分析患者用药物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禁忌症、不能进行抗凝诊治的原因等。

结果:100例患者中88例(88.00%)是慢性房颤患者,100例房颤患者中有85例(85.00%)存在血栓栓塞危险因素。

结论:本研究中共有36例患者未实行华法林抗凝疗法进行诊治,共24例患者存在血栓栓塞风险。

未使用华法林的原因:21%患者存在抗凝诊治禁忌症;41%因为医生害怕发生并发症,如出血,或者患者不能够按照规定进行监测INR,这些患者大部分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进行诊治。

27%房颤患者呈现阵发性的,未给予其他抗血栓药物进行诊治,还有11%为不明原因。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对华法林抗凝诊治有关知识进行普及,提高医生和患者对此种诊治方法的了解程度,使更多患者都使用此种方法诊治房颤。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诊治;华法林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1],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会引起很多临床表现,情况严重的会造成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致使残疾或者死亡概率上升[2]。

目前,医学上普遍认为华法林是诊治房颤比较理想的药物,但这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有一定局限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出血风险,如长时间使用此药物,需长期监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但检测INR又会对华法林服药顺从性造成影响[3]。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称作AF的一个具体表现[4],发生率大约有1%,且伴随年龄的不断上升,其发病概率也呈不断上升,大约达到5%。

AF患者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心慌等,严重者甚至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体循环栓塞,死亡率较高。

治疗应以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预防并发症为原则,常采两组心肌损伤情况对比(±s)3讨论心力衰竭是ICM的常见并发症,心肌细胞在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能量代谢链改变及心肌钙、钠离子超载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酸中毒是引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心房颤动规范化治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全版)

心房颤动规范化治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全版)

心房颤动规范化治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全版)心房颤动(房颤)的规范化治疗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抗凝治疗以及房颤危险因素和全身基础状态的治疗,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共同组成房颤治疗不可分割、完整的治疗体系。

但是,在真实世界房颤的治疗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药物选择困难、治疗方案抉择困难、患者存在治疗矛盾等,使房颤的规范化治疗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结合最新指南,就房颤治疗的规范方法和面临问题进行阐述。

1.房颤治疗“律”和“率”的抉择近年来,关于房颤发作时转复心律还是减慢心率的争论已不再进行。

对于急性房颤来说,只要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直流电转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无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新发房颤、发作时间小于48小时的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是首选治疗方法。

以快速心室率为主要表现的房颤、伴有心功能不全或发作时间超过48小时的房颤,首选减慢心室率治疗。

对于慢性房颤,评估房颤的危险因素、心脏基础状况、抗凝治疗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寻找有无可去除、逆转的诱发和影响因素是临床医生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

转复窦性心律药物以传统和新型三类抗心律失常药为主。

减慢心率药物以β阻滞剂、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洋地黄为首选。

近年来,“大剂量”盐酸普罗帕酮顿服用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新发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已写入2018 ESC指南中,并且获得I类推荐A级证据。

目前在率和律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是:1急性期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治疗中,用药量普遍不足,未严格按照负荷量、治疗量、维持量规范使用。

2.静脉药物使用不足,胺碘酮、普罗帕酮、美托洛尔、地尔硫卓、西地兰都是减慢房颤心室率有效的药物,但是除了胺碘酮,其他药物静脉使用均明显不足。

3.顿服药物很少使用,盐酸普罗帕酮对于无结构心脏病新发房颤,有较高的顿服转复成功率,但是绝大多数医生不会使用、不敢使用,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

4.抗心律失常药物特性认识不足,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较特殊的药物,同一药物不同应用途径发挥的效应不同,如静脉应用胺碘酮最初表现为β受体阻滞作用,长期使用或口服可以抑制钾通道,发挥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

首先介绍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然后探讨了目前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以及现有抗凝药物的应用及局限性。

接着讨论了新型抗凝药物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和前景,以及抗凝治疗的优化策略。

通过分析得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个体化。

结论部分总结了现状分析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建议,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和建议,有助于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关键词】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抗凝治疗、流行病学特征、抗凝药物、局限性、新型抗凝药物、优化策略、结论、未来研究方向、临床实践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中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导致血液在心房中淤积和凝结。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三千五百万人患有心房颤动,而这一数字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会继续增加。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指心房颤动的一种类型,与心脏瓣膜异常无关。

研究表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可能会导致卒中、心力衰竭和其他并发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抗凝治疗是管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可以有效预防卒中和其他血栓相关的并发症。

目前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例如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监测。

有必要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改善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

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合理地进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摘要] 目的对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颤病患开展抗凝治疗方面的治疗效果的评估。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名心房颤动病患为研究对象,入选病患均被按照相关标准检测并确诊。

把他们平均分为两组,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名,参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试验组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经过研究讨论两种内科治疗方法的施行情况,评定病患病情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50名发生医疗事故有脑卒中百分比是2.00%、脑血栓百分比是4.00%、死亡百分比是2.00%,参照组50名发生医疗事故脑卒中百分比是18.00%、脑血栓百分比是20.00%、死亡百分比是16.00%,试验组治疗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共有4例病患对药不适应现象,占比8.00%;参照组共有12名病患对药不适应现象,占比24.00%。

试验组对药不适应情况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用华法林施行房颤病患的抗凝性治疗,可以取得非常可观的医疗效果,对降低不好的医疗事故的出现概率有很大帮助,并且用药后副作用显著减少,更安全,疗效更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凝治疗;房颤;治疗效果;华法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100名心房颤动病患为研究对象,入选病患均被按照相关标准检测并确诊。

把他们平均分为两组,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名,其中参照组男性病患28名,女性病患22名,年龄范围在53-8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7.8±11.40)岁,试验组男性病患26名,女性病患24名,年龄范围在54-86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8.3±1.56)岁。

比较病患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判别房颤类型一般房颤种类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

阵发性房颤有间隔性,可以自行恢复,发作时间不超过48小时[1-2]。

持续性房颤发作具有持续性,不能自行恢复并且发作时间长,一般为7天或者超过7天。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凝治疗状与未抗凝的原因。

方法调查资料完整的AF患者417例。

查阅病历资料,全面收集血栓栓塞高危因素、抗凝禁忌证、抗凝药物选择与用法以及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等信息。

结果:217例AF患者中,88.3%为慢性AF,85.1%的患者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

分析AF患者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21.6%有抗凝禁忌证,25.5%为医生过分担心出血并发症,15.0%为患者不能按要求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6.8%为阵发性AF,尚有11.1%原因不明。

结论:华法令在AF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应用不足,加强医生对华法令抗凝知识的继续教育及采用更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可能更好地促进AF患者的抗凝治疗。

标签:心房颤动;华法令;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总人群的1%,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可为5%以上[1],AF可产生心悸、心功能不全以及血栓形成与栓塞等不良后果,从而显著增加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

由于AF成功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较小,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已成为当前治疗AF的主要策略。

为此,我们总结了2002年6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F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并对未抗凝治疗的原因作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凡2002年6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且资料完整的AF患者均纳入分析,其间反复住院者只统计首次住院资料,共入选217例,其中男121例,女96例。

年龄16~89岁,平均年龄(54.3±18.4)岁。

瓣膜病性AF175例,非瓣膜病性AF42例。

详细查阅病历资料,全面收集与抗凝治疗有关的信息,包括:(1)是否具有下列血栓栓塞高危因素;高龄(>65岁)、心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以及曾有脑卒中/TIA与其他动脉系统栓塞史。

(2)是否具有心下抗凝禁忌证:活动性溃疡或其他出血倾向、恶性肿瘤、动静脉畸形、近期内手术史、明显肝功能不良、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160/100mm Hg,1mm Hg=0.133kPa)、患者依从性差或有精神障碍、妊娠晚期妇女。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更有效治疗心内科房颤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颤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9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药物为华法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卒中、出血事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脑血栓发生率31.11%(28/90),显著高于观察组血栓发生率10.29%(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皮肤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3例,牙龈出血率4例,发生率为14.70%(10/68);观察组皮肤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4例,牙龈出血率8例,发生率为20.00%(18/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全部达1.5~2.0时华法林平均用量为(3.0±0.57)mg。

结论合理使用华法林抗凝能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房颤患者的生存质量。

标签:房颤;抗凝治疗;临床分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并可导致卒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1]。

目前临床上认为华法林是心房颤动的有效治疗药物,但其存在潜在出血的危险,且长期用药需要长期坚持检测INR,影响其坚持服用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

为探讨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颤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90例。

对照组男39例,女29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61.9±5.9)岁,心脏瓣膜病性房颤23例,非心脏瓣膜病性房颤45例;观察组男56例,女34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60.2±4.7)岁,心脏瓣膜病性房颤63例,非心脏瓣膜病性房颤27例。

心房颤动60例抗凝治疗分析

心房颤动60例抗凝治疗分析

心房颤动60例抗凝治疗分析目的:对心房颤动60例患者抗凝治疗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2~10月住院患者中的心房颤动患者60例,分为心血管病房40例及其他病房20例两组,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结果:60例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有效51例(85%),无效9例(15%),有效率为85%。

根据患者服用华法林后第3~4天INR值上升的速度和幅度,判断患者对华法林的敏感性,分为不敏感、敏感、很敏感,根据敏感性以1 mg增减剂量,不敏感者加量1 mg,很敏感者减量1 mg。

本组60例患者中很敏感者15例,平均体重为(49.85±8.06)kg;敏感者32例,平均体重为(58.97±6.58)kg;不敏感者13例,平均体重为(81.19±7.77)kg。

体重小的人群敏感性高,体重大的人群敏感性低。

结论:华法林价格便宜,抗凝效果肯定,只要掌握好其药理特性,还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60 patients for anticoagulant therap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analyze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ospital 2 October 2007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60 patients, divided into 40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wards and other wards in 20 cases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warfarin. Results: 60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effective in 51 cases (85%), 9 cases (15%), the effective rate of 85%.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taking warfarin 3 to 4 days after the INR values have increased the speed and magnitude, to determine the sensitivity of warfarin in patients divided into non-sensitive, sensitive, very sensitive, according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sensitivity to 1 mg dose, were not sensitive to dosage 1 mg, were very sensitive to reduction of 1 mg. The group of 60 patients, 15 cases are sensitive to the average body weight (49.85±8.06) kg; sensitivity in 32 patients, average weight (58.97±6.58) kg; not sensitive to 13 patients, average weight (81.19±7.77 ) kg. Weight of small population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low weight of the sensitivity of a large crowd. Conclusion: Cheap warfarin, anticoagulant effects are, as long as the master of i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r the best choice.[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alysis心房颤动(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发生350~600/min 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心室仅接受部分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的冲动,故心室率为120~180/min,节律不规则。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分析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分析

田德廷: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分析17 *论著*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分析田德廷巨野县人民医院,山东/泽274900摘要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以及对于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心内科的80例房颤患者进行了观察,患者在2018年6月一2020年2月期间入组,按照用药差异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抗凝治疗,对比两组的不良事件、病亡率、并发症和凝血指标。

结果观察组病亡率为2.5%(1例),脑卒中和脑血栓发病率均为5.0%(2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4、4.114、4.114,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3例),对照组为27.5%(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1,P<0.05);观察组患者时间为(13.6±2.4)s,纤维蛋白水平是(3.1±0.4)g/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35.8±2.5)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1、4.939、9.995,!< 0.05)。

房颤患者可以发生率和患者病亡率,并改善患者标,减少出血风险$房颤;;性;标;;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41.75文献标志码A doil0.11966/j.issn.2095-994X.2021.07.01.06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TIAN De-tingJuy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Heze,Shandong Province,2749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coagulation indicators.Methods The study observed80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from June2018to February2020and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in medication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spirin,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mbined with anticoagulation thera­py.To compare the adverse events,mortality rate,complications and coagulation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2.5%(1case),and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and cerebral thrombosis were both5.0%(2case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x2=3.914,4.114,4.114,P<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7.5%(3cases),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27.5%(11case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x2=5.541,P<0.05);the prothrombi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t was(13.6±2.4)s,the fibrin level was(3.1±0.4)g/L,and the 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 was(35.8±2.5)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2.401,4.939,9.995,P<0.05).Conclusion Anticoagulan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nd patient mortality,improve the coagulation indicators of patients,and reduce the risk of bleeding.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Anticoagulant therapy;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Coagulation indicators;Cerebrovascular events;Com­plications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该疾病属于心律失常范畴,其发病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60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可达到1%,75岁以上老年人则可以达到10%叫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该疾病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对患者日常工作产生影响$房颤可分为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持续发作,时间在7d以上;后者为间隔性发作,时间在2d左右$前者不收稿34:2020-12-07;修674:2020-12-28作9简介:田德廷(1978-),男,本科,主A+B,研D 方向为中毒与心血管内科182021年1月第7卷第1期能够自行恢复,而后者可以自行恢复&2'。

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调研

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调研

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调研Lydie-Edwige Biye;葛卫红;于锋【期刊名称】《药学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11(19)4【摘要】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urrent the state of standardized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tandard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make progress by the foundation of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Diagnosed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were history inspected for a period of 12 months (January-December 2010) in 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CHADS2 scheme method was used to stratify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 and assess their risk of bleeding, the standardized anticoagulant therapy condition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ACC/AHA/ESC (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trial fibrillation treatment guidelines. Result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39 (19.5%) patient were on warfarin anticoagulant therapy, among which 18 (46%)had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in therapeutic range (2.0~3.0). According to the CHADS2 scheme,143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high risk group, in which only 31 were on warfarin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percentage of standard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s very low (40%),still more, the percentage of high risk patients using warfarin standard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was even low 22%.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will help intervene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分析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同时为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打下基础.方法:查阅2010年1~12月份南京鼓楼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患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病历,采用CHADS<,2>风险评分法对这些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根据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200名,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仅39人(19.5%),其中仅有18人(46%)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目标抗凝范围(INR:2.0~3.0);按照CHADS<,2>评分将入组患者分组,其中高危患者143人中,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仅31人.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规范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40%),其中高危患者中使用华法林进行规范治疗的比例尤甚(22%).由此,应针对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低的现状,进一步调查与了解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总页数】4页(P348-351)【作者】Lydie-Edwige Biye;葛卫红;于锋【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南京,210009;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210008;中国药科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3+.2【相关文献】1.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 [J], 陈志云;余健;何正飞;孙凌刚;胡炜律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受限因素调研 [J], 李兴凤;张兴增;梁江久3.某三甲医院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调查分析 [J], 郑必龙;刘俊4.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J], 李辉;刘阳;张坡;魏建国;劳家珩;田志伟;王文静5.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探讨 [J], 游华;任新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