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 向 善 的 主 观 愿 望
性善说的应用
《梁惠王上 ·齐桓晋文之事章》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对 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 羊易之。’”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此之谓失其本心。
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 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 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 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 涵养人 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 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 强知识 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 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 '芒鞋 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 虚, 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 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 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 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孟子自小便受严格 的管教,他自从搬到学 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 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 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 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 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 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 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的青少年时代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 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 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 子 子思 的徒弟。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 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 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 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 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 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最后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 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 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人性不善的原因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 存在先验的“善”之 同时,认为人之所以 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 原因造成的:
不 善 的 原 因
外 界 影 响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桑) 颡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 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 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 上》);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 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尽心上》) (小s)
“讲 孟 教 滕 滕 孟 性了 子 治 王 国 子 善自 向 国 向 的 在 ”己 滕 良 孟 时 出 说的 王 策 子 候 游 。 宣。请,到
Baidu Nhomakorabea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 “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 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 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 说。
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 《孟子.尽心上》尝谓君子有“三乐”:
孟子通过“同类相似”的例题来 论主人所普遍具有的善性。 (qi) 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 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 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
子上》)
“四端”说
【授课内容】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 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 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 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 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 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 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 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 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的心性之 学经宋明儒者的 发扬而成为儒学 的正统,深刻地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内涵与发展。
主要论题
天人关系 性善论与良知良能 (人的本能) 尽心与思诚("思诚"即运用思维自我 反省) 义利之辨, 养心与寡欲 推恩与仁政 (广施仁爱、恩惠于他人) 王霸之辨 民本思想 五伦
3.修养功夫
人可以通过“求其故”的途径而知天 命,“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 公孙 丑上》),对人的力量充满了信心。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 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存和扩展,孟 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功夫,这其中 既包含了他的认识论,也包含了他的道德 哲学。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 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 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 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 一书升格为儒家经 典,南宋朱熹又把 《孟子》与《论 语》、《大学》、 《中庸》合为“四 书”,其实际地位 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复,决定带着学生 到东方大国齐国去,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 卿,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 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 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 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 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 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 也” 。 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也 是孟子的“性善”论。
良知良能说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 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 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 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 的“良知”。
元朝至顺元年 (1330),孟子被 加封为“亚圣公”, 以后就称为“亚 圣”,地位仅次于 孔子。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 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 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 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 道”。
孟府
二、孟子的哲学思想
(一) 性善论 (二)“仁政”的思想 (三)天人合一
(四)理想人格
孟子一生对孔子十分敬仰,自称”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自觉以学习 和传播孔子创建的儒学为己任。后拜 子思的门人为师,深契儒学的基本精 神。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凭借此七篇,孟子奠定了他在 儒学传统中的“亚圣”地位。
一 孟 子 的 生 平
孟子(372-289
人有四端 犹有四体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是非之心 知之端也
恻隐之心说
《孟子.公孙丑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 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隐之心,非所以内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 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 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
孟子的童年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 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 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 “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 后世母教之典范。
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 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 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 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 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 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孟 子 三 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 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 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 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 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 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 《原道》,把孟子列为先 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 “道统”的人物开始,出 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 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 位逐渐上升。
思考?
父母的义务和权利?子女的义务和权利? 父母犯错了,我们改怎么办? 上司的权利与义务?下属的权利与义务?
人伦关系和“礼”
淳于髡(kun古时刑罚)【稷下学宫代表之 一,齐国重臣】曰:‘男女授受不亲,礼 与?’盂子曰:‘礼也。’曰:‘嫂溺, 则援之以手乎?” 思考:你会怎么做?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 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孟子•离娄》)
1.关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2.孟子的“义”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中华书
局1984年版。 2.《孟子研究论文集》王兴业编 出 版项:山东大学出版社 / 1984
3.《孟子研究文库》第一辑:孟子林庙历代 石刻集 作者:刘培桂 出版社:齐鲁书社 /2005年版
第一、“尽心”
这些修养功夫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
的,如: 第一、“尽心”,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 尽:静 天:生命的本体
第二、“存心养性”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 命也” (《孟子.尽心上》)
解读?
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 子,认为: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 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 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 历时约二十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 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 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 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
BC)
名轲,
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今山东
邹县东南)人。
孟子的主张
孟子倡“性善”论,强调道德 根源于人性, 重视义利之辨,肯定人优于禽兽 者在于人之仁义, 主张以五伦之教助成人之“仁” 性的实现而为“君子”, 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
孟子侧重 “内圣”之道, 开儒家心性之 学,著有《孟 子》一书。
第六、“养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 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
第三、“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 上》);
第四、“求放心”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
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 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例子:曾子杀猪
郭沫若与芭蕉花
第五、“自反”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 焉;强怒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一)依“不忍人之心”确立的性善 论
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 以为尧舜”,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 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在孟子那 里”心”不仅是一个认识心,更重要的, 它是一个道德”本心”。
(一)性善论与良知良能
1.人性本善
孟子确认,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 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孟子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 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这种“善端” 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 .
儒家亚圣 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 1.了解孟子的生平 2.掌握孟子的性善论、仁政思想。 3.了解其哲学思想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 4认识孟子思想的重要现实意。
【教学重点】
重点: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仁学思想
难点: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内涵
【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五伦关系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 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 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父子权利与义务?),君臣有义(君 臣权利与义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