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_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

合集下载

概述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概述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概述德里达的解构理论(1)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①德里达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其目标就是颠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实质的西方理性主义读解传统。

②德里达的“文字学”只针对文字和书写符号的形状进行研究。

他认为传统语言学是刻意用言语来压制文字,从而阻碍了文字作为一门科学的建构。

③德里达认为西方自柏拉图以来声音、言语直接沟通思想而贬低书写文字的传统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要害在于认定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前就已经存在,语言本身无足轻重只不过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罢了,所以德里达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个别名就是语音中心主义。

④德里达认为由于文字的含混性、距离性和间接性这些文字专有的特征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所以文字其实是语言的本原和原型,并提出了“原型文字”的概念。

它是包括一切文字和言语在内的语言现象的先决条件,是语言的基础而不是后来添加上的附庸,是建构意义的生产模式而不是现已成形的意义的某种载体,在此意义上德里达认为哲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文学也就是一种“原型文学”了。

(2)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①德里达认为把文字和语言二元对立是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要颠覆传统哲学也就必须要解构这个二元对立,方法则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首先将每一对二元对立概念的主次先后关系颠倒过来再言说其他的方法其实是德里达解构的基本策略。

②德里达运用这一基本策略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进行了解构。

他认为文学与哲学都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学植根于隐喻之中,而哲学虽然同样是植根于隐喻之中是修辞手段的产物,但却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文本的隐喻结构,是在同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直接交往,反而导致了自身的封闭性,这与文学的开放性恰恰相反。

③德里达指出其实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深深植根于隐喻的科学,如果把其中的隐喻或者文学性完全剔除则哲学本身空空如也根本剩不下什么。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雅克·德里达是一位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哲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里达以其解构主义理论而闻名,挑战传统的哲学观念,并提出了“差异”(différance)这一核心概念。

本文将深入解读德里达的解构与差异,解析其哲学思辨的内涵,以及对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种分析文本意义和结构的方法。

德里达强调,任何文本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意义是流动和多重的。

解构主义旨在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张力,从而展现出表面意义背后的复杂性。

通过对传统概念的质疑,德里达破除了二元对立(如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主观与客观等)的局限,指出它们之间并非绝然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交织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德里达不仅仅是在抨击传统形而上学,更是在重新审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语言本身是一种差异性的结构,而不是一种直接指向真实事物的工具。

在这种观念下,语言意味着一种缺失,一种永恒的追寻。

差异(différance)概念解析“差异”是德里达提出的重要概念,带有双重含义。

一方面,“différance”指的是“差异”,即某个词或概念与其他词或概念之间的不同;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延迟”的意思,这意味着一个概念的真正意义总是处于延迟之中,无法立即获得。

在经典哲学中,意义通常被视为一种稳定的实体,通过确定性的定义进行传达。

而德里达则认为,这种追求固定意义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每一个词汇或符号只有在其相对比照中才能显现出其意义,但这种比照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因此,真理与意义并不存在于某个明确无误的中心,而是在一个开放且多层次的网络中不断流动。

解构过程中的反思解构不仅仅是一种分析文本的方法,更是一种反思过程。

通过解构,我们能够看到语言和权力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德里达借用一些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展示语言如何掩盖和扭曲潜在的含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揭示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固定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矛盾和差异。

解构主义方法论首先质疑认为存在稳定的含义和真实性的观念。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想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或中心固定的意义。

他认为,语言和思想中的意义是通过差异和对立构建起来的。

德里达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是构建意义的基石。

然而,符号不仅仅是指代事物的象征,它们还与其他符号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和语境之间建立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定义了符号的意义,还决定了符号的解释和解读。

解构主义方法论还关注二元对立的存在和相互关系。

德里达认为,这些对立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赖的。

他强调存在言外之意和隐喻,这些隐含元素常常在语言和思想中被忽略或排除。

解构主义方法论的目标是揭示和批判隐含的假设和权力关系。

通过透视语言和思想中的隐含元素,解构主义试图瓦解二元对立、揭示无意识偏见并挑战已有的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试图透过揭示和批判语言和思想中的固定结构和隐含元素,打破二元对立和权力关系,从而推动对话和开放的思考。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对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解读与分析打上了强烈的解构主义标记,常常以一种边缘读解的方式,强调文学的颠覆性和反行而上学。

“假定有称作文学的这种东西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结构体,那么,它的开始也就是它的终结,由于与它本身的设置性的某种关系,这就是它的脆弱性,它的缺乏独特性、缺乏客体性。

它的起源问题直接就是它的终结问题。

它的历史的构建就像一个根本未存在过的纪念碑的废墟”,“正是这种乌有的乌有化激发我们对属于文学名义下的一切的兴趣。

本体的经验,不多不少,处于行而上学的边缘。

文学大概就处于一切的边缘,几乎是超越一切,包括其自身。

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东西,或许比世界更有趣。

而如果说它没有界说,这正是文学所传达与所拒绝的东西无法与其他话语所等同的原因。

它永远不会属于科学的、哲学的、会话的”。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潮,对于传统哲学观念和语言学有着重要的冲击和颠覆,开辟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解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解析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对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在揭示语言和意义的本质上存在局限性,语言并不是一个稳定、透明的媒介,而是充满欺骗性和矛盾性。

他试图通过反思语言及其运行方式,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矛盾与幻象。

在德里达看来,人类追求意义和真理的历史可以被解构为一系列由二元对立组成的辩证过程。

例如,存在与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中心与边缘等等。

而这些二元对立中的一个极端总是被偏重并且占据统治地位。

但这种二元辩证关系实际上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呢?德里达认为其中包含着隐含或抑制意识形态、权力结构以及符号系统等因素。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德里达用“漂移”、“补偿”、“根无”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传统哲学观念。

他试图瓦解现有体系中的中心,并揭示其中个别语意元素之间紧张关系,并提醒我们不要将事物简单地归类或定义为二元对立。

二、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批判形而上学: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固化和死板化的体系,它试图通过对事物属性和定义进行二元化来获取真理。

他指出语言具有无限可塑性和多样性,并通过跳跃而非线性的方式展示事物属性与存在形态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解构语言和行动:德里达批判了以符号或文本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并试图解构他们所包含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语言是建立意义和知识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也是混乱和多样化的源头。

通过对语言进行解构分析,他揭示了其中各种层次之间含有暗藏意义及内在矛盾。

反思权力机制:德里达关注权力结构及其在知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他认为知识被组织、控制和操纵,使得某些特定群体获得主导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公正和不平等。

德里达解构思想刍议

德里达解构思想刍议

德里达解构思想刍议德里达是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之一。

德里达独创了“解构”、“延异”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解构思想。

其解构思想不仅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而且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具有强有力的批判。

但它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即易使人陷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潭。

标签:德里达;解构;延异2004年10月9日,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黎因病与世长辞。

当今世界的思想界无不为这位对理论大师的逝世而感到悲痛。

希拉克高度评价了德里达毕生对法国思想文化和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由于德里达,法国为世界贡献了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我们时代知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拉法兰指出:“他是一个深入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人。

”德里达为了批判和颠覆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他自己独创了解构、延异等新概念,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解构思想。

可以说,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中,解构是它的核心概念,延异是它的准先验原则。

一、“解构”概念“解构”(deconstruction)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核心概念。

美国哲学家理查·罗蒂就称:“当前‘解构’已成为政治科学、历史和法学以至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核心词。

”〔1〕对于“解构”概念,德里达曾明确指出:“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

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可能简单地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

认为解构就是否定,其实是在一个内在的形而上学过程中简单地重新铭写。

关键不在于把人们从这个过程移开,而在于赋予‘解构’被思考的可能性。

”〔2〕由此可见,解构不是否定的,也不是摧毁,不是要在摧毁之后去建构什么。

它本身坚持的是一种肯定的经验和活动,它是要分析原来的遗产有哪些东西自己在解构。

〔3〕因此,美国学者斯皮瓦克曾这样对解构进行界定:“找出蕴含潜力的边缘文本,揭露不确定的要素,在积极的能指层次上去自由地探究它,仅仅为了置换它而去颠倒一成不变的等级,为了重建那些早已铭记下来的东西而去拆除和破坏”〔4〕。

德里达解构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大背景解说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

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德里达--解构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differance一词翻译为“延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 “差异,区别,不同”;二是“推迟,延期,延缓”。延 异不是静止的存在物,它不是一个在场的存在,不具有中心 和整体性结构,它是一种散布和播散,象种子一样,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去,它是一个无限区分和推延的过程,一个无 始无终进行着追加和替补的过程。意义不是固定在某个符 号中,而是播散在一连串的能指中意义不是确定的实体,而 是延异的效果,语言是延异的游戏,在延异的游戏中意义通 过联系而不断生成。 德里达力图用这种新的方法论来颠覆在场形而上学,从 而使文字和文本的意义得以无限重建车和扩散
因此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 形式,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 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结果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 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解构主义建筑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弗兰克盖里 (Frank Gehry)。
弗兰克· 盖里 (Frank Owen Gehry)
二,延异与差异
“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直接性,在场性,当下存在, 排斥差异和距离,这就将共时性和历时性割裂开来,扬共时 性而抑历时性。德里达决心要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结合和统 一起来,将时间和空间的连接起来。 德里达自己创造了一个与difference同根同音的新词语 differance来表达这种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同一。他认为差 异不仅体现在空间中,也展示在时间中,差异应该是时间和 空间的连接。
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 “跳舞的房子” --弗兰克设计
关于德里达解构主义哲 学的几点启示 以及解构主义对现代建 筑的影响
Jacques Derrida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解构 主义的代表人物。
雅克· 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 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52年法国高等师范 学院.毕业后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短期的 进修. 德里达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有很大争议。 由于它的思想和英美哲学主流的分析哲学 格格不入,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思 想没有受到主流哲学的重视. 德里达的思想影响非常广泛,被用作女 权主义运动、同性恋抗争、黑人运动等的 理论武器。而他的思想也不被许多传统学 者所接受,认为他破坏了西方文明。

德里达之“解构主义”论析

德里达之“解构主义”论析

观与主 观、真理 与谬误 、精神与物 质 、灵 魂与 肉体 、确定性
与不确 定性 、本 质与现象 、原本 与摹本 、在 场与不在 场、言
语 与 文 字 等 等 。 这 种 二 元 对 立 的 言 说 方 式 , 统 驭 了西 方 语 言
文化达两 千年之 久 。从 能指 看 ,其结构 为双元并置 ;从所指
主义 。
所谓 “ 逻 各 斯 中心 主 义 ” ( L o g o c e n t e r i s m )是德里达
对整 个西方 哲学传统 认识 的总称 。是指 理性 、本质 、终极 意 义 、真理 、第一 因、超能指和 所指 、超 结构等 一切思想 、语 言 、经验 以及万物之 基础 的东西 。在 西方两千 年的文化传 统
意义 自然是不 确定 的。言语过程就 是从 能指 向能 指转移 的过
美术史论 l A r t H i s t o r y
程 ,意义 则分布 在能 指中 ,前 面 的能指 ,如果有 一个意义 ,
而 后 面 的 能 指 , 则 又 有 不 同 的 意 义 , 后 面 的 意 义 总 是 在 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延 、播撒 、踪 印和增 替 。德 里达力 图用他 的新方法 论彻底 毁
灭 “ 在 场 的形 而 上 学 ” , 并 同 时与 传 统 哲 学 的 分 析 范 畴 分 道 扬镳 。
语 的派 生 。德 里 达 认 为 ,在 场 与 不 在 场 只 不 过 是 言 语 中 心 主 义 对 言语 第 一 性 、 书 写 第 二 性 的 自我 预 设 或 假 定 , 即 他 假 定
础 的学 说,其言 说方式 的特 征为 “ 正 ”与 “ 反 ”对立 ,如客
言语是 “ 在场 ”的 ,只有在 场 的东西 ,才能 与意义相 一致, 才是 意义 的真 实表达 ,而书写则被 视为 “ 不在 场 ”, 自然就 远离 了意义 ,难 免不存在 歧义性 。德里达指 出,尽管 言语者 在场 ,但 他也 同样 存在着 书写 的弊 端, 同样 具有意义 的不确 定性 和模 糊性 。因为言语 过程与意 义的显 露存在着 一个时 间 差 ,意 义 同言 语相 比具有 一 定 的滞后 性 。在 整 个符 号 世 界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解构主义的思潮。

解构主义是一种对于固有概念和二元对立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哲学方法,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文字的多义性。

在德里达看来,语言和文字的本质是流动不定的,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并颠覆哲学、文化和文本中的固有结构和权力关系。

德里达的生平及思想德里达生于法国阿尔及尔一个犹太裔家庭,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和埃科尔·诺马尔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他于1967年发表了开创性著作《语言与否认》,正式提出了解构主义的概念。

德里达的思想深受荷尔德林、尼采、萨特等哲学家的影响,但同时与传统哲学观念存在根本不同之处。

德里达批评了二元对立、中心论和合理主义等传统哲学观念,并提出了“延迟的逻辑”、“免责性”等关键概念。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解释活动,没有固有含义,注定无法精确地传递真理。

因此,解构主义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并试图揭示二元对立背后的潜在复杂结构。

解构主义的重要观点及影响解构主义反对“元故事”的观念,试图拆解文本中的隐藏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德里达主张文本内部存在着自相矛盾和冲突,读者应该通过不断重塑文本来理解其真正含义。

解构主义强调多样性和辩证性,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的单一真理和绝对权威。

在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等领域,解构主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重要作家、艺术家和学者都受到德里达思想的启发,探索文本及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

解构主义挑战了观念之间的界限和层次,并引发了对权力、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重新审视。

解构主义在当代哲学中的地位尽管解构主义在上世纪后半叶曾风靡一时,但在当代哲学领域,其地位已经出现较大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解构主义过于强调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解构主义为批判传统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提供了独特视角,仍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几点误解与其局限性

浅谈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几点误解与其局限性

楚逻各斯 的实质 及其在西方走过的历程 。 ’


“ 文字游戏” 论最早 出 自留美学者张 隆溪 。他提 出 : “ 如
果说 索绪尔是结构 主义之父 , 那么德 里达是后 结构主义 的 最 重要 的思想 家。结构 主义之 以语 言学为模 式 , 德里达 的 批 判也 围绕语 言文字 , 并 由此 引 向对 西方哲 学传 统 中 ‘ 逻 各斯中心中心 ’ ( 1 o g c e n t r i s m) 的攻击 。……后结构 主义却否
性略微探讨。
【 关键 词】解构主义 ; 虚 无主义 ; 德里达 【 中图分类号】 B 0 8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0 3 6 ( 2 0 1 3 ) 0 8 — 0 0 1 2 — 0 2
引 言
认 任何 内在的结 构或 中心 , 认为作 品是 一 个 ‘ 无 中心 的 系 统’ , ……这种观点 必然导致 阐述 的多元化 和相对 主义 , 导 致对读者和 阅读过 程的重视 , 而符号 的游戏观念 还暗示 一 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 3 1 在张隆溪看来 , 德里达 的解构 理 论是一种否定一切 、 只消解 不建构的虚无主义思想。 张隆溪 的这种 诠释是 国内最早 的一 种解释 , 恐怕也 是
【 摘
要】德 里达是 西方 当代文坛极 其重要的 一位 思想 家, 他的解构 理论 涉及到 了哲 学 、 语 言学 、 伦理 学、
历史学 、 文学, 政治学等各 个领域 , 在西方 文坛产 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但后人 对其解构理论难 免失之偏颇甚至 有误解之处。 本文试图从 国 内关于解构理论广为盛行的“ 虚 无主义” 为其拨乱反正 。 同时 , 对德里达解构主 义局 限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法国当代哲学家,他以解构主义思想而闻名。

在20世纪60年代末,他提出了“差别”理论,该理论是一种“无限反复”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既有文本的拆解来分析文本的内涵,从而使文本具有新的诠释。

此外,德里达还结合了结构主义和超结构主义的思想,推动了当代文学界的发展。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

在德里达的看法下,文学文本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样化的,其内容是由不同的意义和涵义构成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德里达把解构主义文学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结构,二是文学超结构,三是文学概念。

文学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结构形式,它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文学手法、创作技巧等,有助于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内容。

文学超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它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文学概念是指文学文本的概念性构成,它体现了作者
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德里达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许多不同的意义和涵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进而得出新的结果。

他强调,只有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反复解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探索作品背后的真实意义。

总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在当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解读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_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_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

理论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林秋云自90年代起,/解构0一词频频出现于国内理论文章中,然而,有的人把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以保罗#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解构批评混为一谈,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以德曼为代表的解构批评一样,也是在提倡一种消解哲学,即对结构主义的消解,是一种纯粹的文本分析和/内部0研究,¹这种看法是对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误解;但是,这种/误解0究其根源,也是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的。

本文将对德里达解构主义/中心0消解(decentering)的本质、困境及人们对它的误解作一分析,以期对德里达的解构批评作出正确评价。

一、/中心消解0的本质: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在196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一次关于结构主义的学术会议上,德里达宣读了名为5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嬉戏6的著名论文,从此,他的思想为世人所知。

在这篇文章中,德里达对当时正风靡欧陆的结构主义思潮提出了重大质疑。

其对象直接指向/结构0范畴。

在随后的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5声音和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概论6、5论书写6、5写作与差异6等三部著作,从而对形而上学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

简单地说,他认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其根本特征是惯于为世界设立一个本源或曰/终极能指0,这个本源可以是/理念、始基、目的、现实、实体、真理、先验性、意识、上帝、人等等0。

º由这个本源出发,形而上学设定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范畴,如在场/不在场,精神/物质,主体/客体、能指/所指、理智/情感、本质/现象、声音/书写、中心/边缘等等,而所有这些对立都不是平等的,其中一方总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另一方则被看作是对于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如在场高于不在场、声音高于书写、中心优于边缘等等,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逻各斯中心主义0、/声音中心主义0、/男性中心主义0等。

德里达认为,/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所有的形而上学家都这样进行思想,因此,这并不是形而上学态度中的一种,它是形而上学的要求,是最持久深广的# 108 #潜在程序。

文学理论中的解构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解构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解构主义研究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

其在文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而且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的起源、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并分析解构主义在文学理论中的研究。

1. 解构主义的起源解构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

1966年,德里达在法国发表了一篇论文《结构、标志和游戏在人类学和语言哲学中的功能》,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创始之作。

解构主义的出现是对结构主义的挑战和反思,它批判了结构主义忽略了由语言结构带来的偏见和失真,提出了破除二元性、揭示边缘和隐喻等概念。

2. 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二元性的破除、边缘的揭示和隐喻的重构等。

首先,解构主义批判了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世界不存在固定的对立,一切都是过渡性和多元的。

其次,解构主义强调了边缘的重要性,即文本中存在的边缘、空白和漏洞所具有的意义与表达作用。

最后,解构主义尝试重构隐喻的结构,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解读揭示出隐喻的无限延展性。

3. 解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解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辩证批判分析、语言哲学分析、反对二元性、关注边缘性、揭示隐喻等。

首先,解构主义通过辩证批判分析来解构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揭示出文本背后的各种隐含意义和力量关系。

其次,解构主义运用语言哲学的方法来分析语言和符号的结构,探讨符号的启示和边界。

此外,解构主义关注边缘性,认为边缘和边界上的存在对于传统二元观念的颠覆和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解构主义通过揭示隐喻的多义性和延展性来展示文本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解构主义在文学理论中的影响解构主义对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解构主义挑战了传统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打破了原本固化的传统文学规则和结构,使文学批评变得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理论源脉及实践意义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理论源脉及实践意义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理论源脉及实践意义解构主义的产生是吸取和超越了前辈学人思想成果的结果。

在这其中,胡塞尔、海德格尔、索绪尔等人的思想对于德里达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解构主义自产生以来,遭致了许多误解,有人认为,它消解了终极意义,否定二元对立,只能导致虚无主义。

其实,解构主义不是只有破坏,而是在破坏的同时,也有着建设。

因此,它不是走向虚无主义。

它的价值就是打破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使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思考。

标签:德里达;解构主义;吸取与超越;自由地思考德里达在其文本中很少谈及他的个人经历,他的文本也看不出个人经历的影响。

因此,苦难的童年经验和求学经历给德里达思想的形成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真正能形成他自己独特思想的,还是建立在前人思想的批判和吸收上。

一、解构主义的诞生是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结果任何一个思想大家的形成都是一次艰苦的思想再创造过程,它离不开对传统思想资源的批判和吸收。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形成也是综合了前辈学人思想的成果,在这其中,胡塞尔、海德格尔、索绪尔等人的思想对于德里达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德里达吸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德里达的解构工作是从论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的。

他早期表述的解构观念就体现在《胡塞尔几何学起源引论》中。

德里达对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极其重视,“就这本40页的著作中他做了170页的评介”〔1〕9,但是德里达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不是盲从,他只是利用胡塞尔的哲学方法,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

实际上,德里达终其一生,对现象学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真正的信仰,他继承的主要是“悬搁”、“本质还原”等现象学方法。

其次,德里达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立场与思路。

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的“解构”,继承了海德格尔的立场与思路。

德里达的早期解构主义著作也可以看作是海德格尔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可以说,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立场的源头就是海德格尔的相关理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西方传统理性哲学,特别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根本特点是:坚持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等等实体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由此决定了其方法论的一些基本特点:始源论、中心论、直线因果决定论,等等。

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都是建立在对批判传统理性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

一按照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所谓哲学批判的彻底性就是对哲学和科学的论题的前提的合理性进行无条件的无止境的追问。

另外,按照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解释,哲学批判还意味着任何事物、任何哲学命题都必须与人的存在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是与人相联系的存在整体,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与科学相对立的思想形态之一,哲学应该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关怀.我们根据这两重标准来衡量德里达的解构论,可以发现,他的确是一位彻底的批判家.他说,解构的权力就是一种无条件提出批评性问题的权力,它针对的不仅是人的概念的历史,而且还包括批评概念的历史、提问的方式以及权威、思想的质疑形式.形而上学的先决条件就是批判,批判的理念必须永不被抛弃,而且对批判的历史和它的先决条件的解构也是必需的。

另外,德里达认为,要不断地重新估价和描述哲学与非哲学的界限。

在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静态的、明晰的界限。

哲学的本质和运动就在于征服一切空间.在哲学家眼里,不存在哲学以外的东西,不存在局限的那种人,并且他倾向的是将非哲学纳入、内化到哲学之中.德里达说,他一直被两种必要性拉扯着解构哲学,即思考哲学的某种关闭范围,但不放弃哲学.在当代一些思想家如结构主义者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哲学形而上学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德里达坚持哲学的职责和它的普遍的意义。

他一些当代哲学家主体性的做法,如福柯把人的形象从沙滩上抹去,海德格尔对传统人道主义的瓦解、结构主义的非哲学或超哲学的方式。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未婚妻在我心中当然是“完美女人”,我的概念虽不可能是完美的,可是,这个不完美的概念却是我唯一拥有的概念,因此在这种意义下,我的未婚妻是完美女人,也同时“不是”完美女人。

1938年,美国插画家肯恩(Bob Kane)创造出蝙蝠侠这个在纽约市打击犯罪的著名漫画角色。

他和同样受欢迎且拥有超能力的超人不同点在于,蝙蝠侠仅靠身上的多功能皮带徒手打败敌人。

然而,两者最大的差异却在于蝙蝠侠行事背后的动机。

超人主要关心真理、正义等美国文化所标榜的理想,而蝙蝠侠却是在双亲为强盗所害后决心复仇,才开始以打击犯罪为职。

1986年,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在《骑士归来》(Knight Returns)中以此为焦点,将蝙蝠侠描写成一个冷酷无情的治安维持会成员,在心理上其实和他对付的坏蛋一样邪恶。

用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1930—2004)的话来说,蝙蝠侠“解构”(deconstruct)了英雄的概念。

整部故事突显出我们视为清晰确定的概念,是如何与其对立概念纠缠不清的。

当蝙蝠侠用暴力击败对手“小丑”时,即可看出,灾难与邪恶不仅催生了英雄主义,这两个元素更与侠义行为互相纠结。

解构主义大体上来说,是一种用来揭露隐藏在人类惯常信念与概念中之矛盾的方法。

少了小丑,蝙蝠侠就不会是超级英雄,而只是身穿奇装异服的普通人罢了。

德里达于1930年出生于阿尔及尔的一个中下阶层犹太家庭。

1940年法国政府垮台后,虽然法属阿尔及利亚未遭德军占领,纳粹却煽动当地人民对犹太人进行迫害。

犹太儿童被隔离到特定学校,老师遭解雇也没什么人抗议,虽然后来同盟国解放了犹太人,但据说“自由”的法国政府半年后才废除了种族歧视的相关法律。

有一整年的时间,德里达都没有书可以念。

他曾梦想当个足球运动员,后来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在19岁时搬到法国读书。

1952年获准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大学后,德里达加入极“左派”的政治阵营,又因为从收音机里听到作家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作品反映世界的荒谬与人的孤独和无能为力,代表作有《局外人》、《鼠疫》,获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节目而接触哲学课程。

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 - 社科网-社科网

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 - 社科网-社科网

第20卷,第5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0 No.5 2003年10月 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Oct.,2003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汤建龙(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旨在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进行彻底的颠覆。

他以其解构主义的“分延”、“痕迹”、“增补逻辑”等“新概念”为工具,运用“自毁原则”,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以及其典型代表“言语中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从而颠覆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大厦。

文章以此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并初步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3)05-0030-04 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种,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发展,其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三部著作《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语言与现象》。

在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解构主义哲学。

在他看来,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和人的思维领域中,逻辑中心主义一直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逻辑中心主义代表着一种没有可能的自我毁灭的梦想。

其实质是认识主体利用人类得天独厚的语言工具设定出一个个静态的封闭体,人为地使它具有某种结构或中心,并被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名称,如:实体、理念、上帝、宇宙、灵魂等。

[1]因此,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在场”的形而上学与言语中心论的结合体;它意味着言语能够完善地再现和把握思想与存在。

德里达着重对这样一种逻辑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批判了其典型代表“言语中心主义”。

进而对西方形而上学大厦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一顾名思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首先要消解的就是结构主义作为基石的“结构”概念。

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德里达是以结构主义为突破口,进而对一切建立在二元对立逻辑之上的固定的等级结构实施颠覆,对以等级结构和结构中心论为特征的“在场形而上学”实施彻底的解构。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

解构与差异德里达的哲学思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颠覆传统哲学观念的理论思维,即解构(Deconstruction)。

解构被视为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其哲学思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用以理解和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差异性的方法。

1. 解构的含义和起源德里达的解构概念最早出现在他的著作《演讲和写作》(Speech and Phenomena)中。

解构主要是对西方哲学传统中二元对立观念进行批判性推翻,强调存在于二元对立观念背后的差异性。

德里达认为,这种二元对立观念不仅存在于语言结构中,也渗透到我们构建世界观的思维方式中。

解构并不是要消除或废除二元对立观念,而是通过揭示其中存在的差异性来扩展我们的认知。

德里达认为,二元对立观念本身就内含着隐藏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对于理解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至关重要。

2. 解构与语言结构在德里达看来,语言结构是社会和文化认知的基础。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我们思考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然而,正因为语言结构的存在,我们容易陷入对事物所谓固有含义和真实性的误解。

解构通过分析语言结构中的内部差异来揭示这种误解。

德里达认为语言由符号组成,每个符号都是通过与其他符号形成对比而产生意义的。

他强调符号之间的差异性,并指出字词背后隐含着无限引申和多义性。

只有当这些差异被意识到并进行解读时,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诠释事物本质。

3. 解构与文化批判除了在语言领域中发挥作用外,解构还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的批判性研究中。

德里达认为文化是建立在二元对立观念和固定意义之上的,并且通过揭示其中存在的差异性来质疑这种建构。

解构以其不断转向、追溯和加倍曝光等特征,挑战了传统意义上关于权威和真实性的认知。

通过对文本、符号、画面等文化成果进行批判性分析,解构使我们能够看到文化背后存在的多样性、偏见和权力关系。

4. 解构与哲学批判在哲学领域中,解构不仅仅是对语言和文化进行批判性分析,还涉及到对哲学自身范式和观念体系进行反思和重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林秋云自90年代起,/解构0一词频频出现于国内理论文章中,然而,有的人把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以保罗#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解构批评混为一谈,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以德曼为代表的解构批评一样,也是在提倡一种消解哲学,即对结构主义的消解,是一种纯粹的文本分析和/内部0研究,¹这种看法是对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误解;但是,这种/误解0究其根源,也是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的。

本文将对德里达解构主义/中心0消解(decentering)的本质、困境及人们对它的误解作一分析,以期对德里达的解构批评作出正确评价。

一、/中心消解0的本质: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在196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一次关于结构主义的学术会议上,德里达宣读了名为5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嬉戏6的著名论文,从此,他的思想为世人所知。

在这篇文章中,德里达对当时正风靡欧陆的结构主义思潮提出了重大质疑。

其对象直接指向/结构0范畴。

在随后的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5声音和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概论6、5论书写6、5写作与差异6等三部著作,从而对形而上学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

简单地说,他认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其根本特征是惯于为世界设立一个本源或曰/终极能指0,这个本源可以是/理念、始基、目的、现实、实体、真理、先验性、意识、上帝、人等等0。

º由这个本源出发,形而上学设定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范畴,如在场/不在场,精神/物质,主体/客体、能指/所指、理智/情感、本质/现象、声音/书写、中心/边缘等等,而所有这些对立都不是平等的,其中一方总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另一方则被看作是对于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如在场高于不在场、声音高于书写、中心优于边缘等等,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逻各斯中心主义0、/声音中心主义0、/男性中心主义0等。

德里达认为,/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所有的形而上学家都这样进行思想,因此,这并不是形而上学态度中的一种,它是形而上学的要求,是最持久深广的# 108 #潜在程序。

0»而要破除形而上学,消解这些/中心主义0,以及/对这些对立等级的解构,在某个特定的时候,首先就是颠倒等级0。

¼但如何颠倒这些延续了数千年的对立等级?这显然是问题的关键和困难所在。

对此,德里达的作法是,首先选取/声音与书写0这对范畴作为消解的对象,由此创立了十分独特的/文字学0(书写),并以之为武器来批判西方的/声音中心主义0,再逐步扩展到/逻各斯中心主义0、/男性中心主义0,并最终动摇形而上学的整个/大厦0。

德里达把目标对准作为文化的形而上学,因而他的理论从建立伊始就具有反传统、反意识形态的民主特色。

因为形而上学的力量来源于它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现实,要消解意识形态就必须消解文化,反过来解构形而上学的真正目的也只能是文化批判,所以德里达表面上苦心孤诣地构筑所谓远离尘嚣的/书写0论,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他关于人、关于社会的看法。

德里达在5写作与差异6中曾经仔细地分析了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关于人的理论,这就清楚地显示出德里达思想的这一维。

二、外界的误解:德里达即/解构主义者0正是由于德里达开门见山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核心范畴和基本原则,因此他被称为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者,就似乎顺理成章了。

美国批评界深受震动和启发,立刻结合德曼所固有的对于/新批评0的深刻反思,开创了以/耶鲁学派0为代表的具有变革意义的解构主义批评流派;然而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称德里达为解构主义者都是一个深刻的误解。

言其深刻,是因为美国批评界的误解包含着深层的文化因素,是一种必然的/误读0。

这种/误读0表现在对德里达和以德曼为首的美国解构批评不加区分,认为他们都是一样的/解构主义者0。

其实他们的解构批评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

这点我们从对德里达和德曼的对比中,就可略见一斑。

作为美国解构批评主将之一的德曼,是德里达思想的最早中介人。

在他的两部主要论著5盲视与洞见6(Blindness and In-sight,1971)和5阅读的寓言6(A llegorise o f Reading,1979)里,德曼全面论述了基于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解构批评理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受德里达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德曼对德里达的接受从来就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而是带有自己的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成分。

虽然他和德里达都承认文学是一个特殊的、具有权威性的认识论现象,但德曼却将/文学的0这一范畴运用到所有的语言上去了,包括哲学的、历史学的、批评的、精神分析学的以及诗歌的语言,他认为,文学特殊性的标准并不取决于模式的大的或小的散乱性,而取决于语言/修辞0的同一性之程度。

在美国讲授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时,德曼很少引用甚或根本不提那些纯哲学文本。

德曼阅读的主要是小说和诗歌。

在德曼的著作中,/修辞手法0充斥了整个语言,文学文本中明确的批评性反映或主题性陈述似乎都只是取决于文章中使用修辞时所隐含的压制力量;而德里达阅读的大多是哲学作品,并通过消解哲学与诗的对立来引申出一套新的文本理论,使解构主义由哲学思辨向批评实践的过渡成为可能。

德里达曾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宣布,/解构并不是一种批评性操作。

批评只是它的对象。

解构总是不时地给人以信心,这种信心投入到了批评或批评理论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投入到决定性的行动中了,投入到最终可决定的可能性中了。

0而德曼则认为,/解构总得为自己的目标揭示出隐含在假想的一元整体内部的结合和断裂的存在0。

可见,德曼#109#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关注的是纯粹的文本分析和/内部0研究,而德里达关注的是批评的/外部0影响。

他表面上关心阅读文本并从中获得愉悦,实际上仍然关心人的命运、道德责任、政治使命这些传统主题。

在德里达所说的/言语对书写的压制0和/种族中心论0里,明显地使用着道德术语、政治术语,因此是与游戏观念格格不入的。

然而在介绍、引进德里达的思想时,以德曼为首的美国批评界大肆渲染的是德里达作品中包含阅读游戏的倾向及对结构主义的消解。

其实,德里达曾明确指出,他关于/中心消解0的思想是承续尼采、弗洛伊德,尤其是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本体神学的批判而来的。

½海德格尔曾从分析/他0与/我0的关系出发,认为意义接受可以使/他0与/我0达到/视野的融合0,实际上是使/他0归结于/我0,从而取消了/他0。

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据此断言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反民主的/权力哲学0、/暴政哲学0(联系海德格尔在纳粹时期的表现,我们不能不说这一分析是独到和深刻的)。

德里达不仅完全赞同勒维纳斯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指出勒维纳斯的形而上学性质,这表明德里达秉承法国知识界的民主观念、文化意识、自由传统并着意加以发扬光大。

在对卢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解读中,他并不满足于在单纯的文本解读中去发现形而上学的僵死定律,而是发现作为文化的形而上学本身。

既为文化,就不仅是历史、是传统,而且是当代、是现实,因而对传统和历史的批判也就表明了对于当代现实的明确态度。

可见德里达的真正抱负要宏伟得多。

他固然是在提倡一种消解哲学或关于消解、解构的思想,他所要消解的对象却是形而上学这一西方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

以/结构0、/阅读游戏0为对象,只是一种特殊场合的巧妙借径而已,从根本上讲不过是把它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典型例证来剖析的。

对这一点,以德曼为首的美国批评界即使没有完全忽略,也并未充分估量其意义。

有趣的是,这套独特的文本理论创立之后,并未在欧洲大陆得到广泛响应,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引起了强烈共鸣。

在德里达就任耶鲁大学教授后,/耶鲁学派0逐渐为人所知。

除/耶鲁四人帮0外,乔纳森#卡勒、斯坦利#费什、芭芭拉#约翰逊等人也相继成为解构批评的热心实践者和同路人。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欧洲大陆尚有现象学、阐释学的强大传统与之相抗,而在美国却正有/新批评0式微之后的理论真空亟待填补,德里达躬逢其时,自然被引为精神领袖。

这同时也表明美国批评之于德里达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选择。

由于这些原因,外界对德里达的误解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中心消解0的困境:/圆的重复0明眼人不难看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矛盾。

具体地说,在理论问题(一种抵制理论的理论?)、操作步骤(一个依赖旧批评的新批评?)、操作结果(一场不反传统的变革?)三个方面不自觉地陷入了某种困境或暧昧处境中。

请看:11作为一种抵制理论的理论,解构主义是否有自己的理论?对于这一点,德里达本人曾表示,目前解构的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言下之意,创立自身的意义理论尚有待于将来。

因此,尽管解构批评的实践已是成就斐然,但基本上仍旧停留在抵制批评的笼统化和极权主义倾向这一/破0的阶段,至于/立0的方面,尚未见有完善而成熟的意义理论。

然而,有趣的是,人们愿意接受的也正是他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具体的批评操作。

美国文学理论界本来翘首迎接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却乘机而入并迅速占领这一领#110#外国文学评论No.4,1998地。

结构主义显然有更为系统的理论,它向解构主义拱手让出舞台,这说明了什么?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新思潮都是非主流的、叛逆的,人们较少关注它的理论建构,更多的是关注它能否在心理上征服人们,也就是说,它不是以/理0服人,而是以/情0动人,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基于这一考虑,美国的解构主义把德里达作品包含阅读游戏的倾向加以渲染,写出了一部又一部/抵制理论0的作品。

德里达也竭力迎合这种口味,其后期作品越来越沉湎于阅读游戏,几乎完全丧失了理论兴趣(以字词游戏取代了理论探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构主义逐步成为一种主导思潮,它的出奇制胜终将让位于各种/实证0的努力。

解构主义的追随者们将会汇集先驱们的/琐细的0和/不连贯的0工作,完成理论阐释和理论辩护任务。

然而,问题是,/理论化0后的解构主义还是真正的解构主义吗?也即,追随者们的理论总结是在促其繁荣呢还是把它推向衰微?也许解构主义只是一个过客,它总会退出文学理论舞台,但我们无法确定理论总结是提前还是推迟了其走向衰微。

不管怎样讲,没有解决好自己与理论的关系,一直是解构主义面对的主要难题。

在理论问题上,还有一个难题:按照德里达及其追随者们的看法,对解构主义的任何陈述或逻辑分析都是违背其本性的,因此,他们反对对它进行理论概括,/它不是,也不依赖于一种理论0¾,但是,解构的逻辑实在是对他人严格,于己宽容。

在许多场合,其代表人物往往又在据理力争,对某些观点加以评判,或断言其真,或断言其假。

在德里达与J1塞尔的争论中,他宣称后者对他的主张的表述是不公允的。

于是,在他的回应中,曾多次指出:塞尔误解了他,错误地陈述了他的观点;甚至还声称,他所意指的是什么,塞尔应当是清楚的、明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