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解析
古人的姓氏字号常识介绍
古人的姓氏字号常识介绍古代的人是怎么起自己的名字号的?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 姬姓,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 “吴孟子”,不敢公开明言姓“姬”,还有像 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的行为,因为晋国 和骊国都是姬姓。
三、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
恩格斯说:“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 利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 内部的各种权利。到了奴隶社会,“百姓”指 的就是贵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即使到了春 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也还是没有姓。
吴——黄帝姬姓之后,周太王亶父长子太伯为 了让贤,出奔到东南沿海一带,土著居民拥为 君长建立吴国,春秋后期曾成为强国而称霸一 方,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吴为氏。 宋——源出于子姓,武王灭商后,纣王哥哥微 子启被封于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七百多年之 后被齐国所灭,子孙以宋为氏。
楚——芈姓之后鬻(yu)熊曾为周文王师,周成王追 封鬻熊曾孙熊绎为诸侯,定都丹阳建立荆国。后熊通
姬姓——周王室、鲁、晋、郑、卫、燕、虞、虢、 吴、隨、巴……
姜姓——齐、申、吕、许……
嬴姓——秦、徐……
芈姓——楚
二、别婚姻
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 的人不得通婚。
恩格斯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这是极其肯 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 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摩尔根由 於发—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就第一次阐明了氏族的 本质。”
另外,像燕、郑、卫、曹、任、吕、梁、申、 霍、耿等都是以国为氏,这里不细说。
刘——来源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 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 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称刘氏。
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 封于屈(今湖北姊归),后世以屈为氏。
古人的姓名字号解说
古人的姓名字号解说
古人的姓名字号解说
古人的姓名字号都有不同的含义。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解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名】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区别】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百家姓》姓氏解读版
《百家姓》姓氏解读版《百家姓》出《兔园集》,乃宋初钱唐老儒所作。
时钱俶据浙,故首赵次钱,孙乃俶妃,李谓南唐主也。
次则国之大族。
随口叶韵,挂漏实多,识者訾之。
然传播至今,童蒙诵习,奉为典册。
乃就其所载,粗为笺注;方诸古今《姓苑》、《氏族》诸书。
其犹射者之嗃矢也夫!琅琊王相题。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角音。
天水郡。
伯益裔孙。
造父事周穆王,以功封于赵城,子孙因氏焉。
其后叔带仕晋,至赵夙世为晋卿;传赵籍,始灭晋为诸侯。
汉有赵广汉,为京兆尹,宋太祖之远祖。
〔钱〕徵音。
彭城郡。
系山篯氏。
彭祖姓篯名铿。
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篯,音尖。
铿,音坑。
〔孙〕宫音。
乐安郡。
系出姬姓。
卫武公子惠孙之孙,以祖字为氏,世为卫卿。
又楚有孙氏。
蒍姓之后。
孙叔敖为楚相。
又齐有孙氏,陈姓之后,陈无宇子子占有功,赐姓孙氏。
其后有孙武子。
为吴将。
武子之裔,世居富春。
汉末有孙权,为吴帝,武子之裔也。
○蒍,音委。
〔李〕徵音。
陇西郡。
系出理氏。
皋陶之后,代为理官,子孙以官为氏。
有理利贞避纣居李树下,改为李氏,老子之祖也。
其后李牧仕赵,李广仕汉。
唐祖李渊,广之裔也。
又晋有里克,卫有礼至,皆理氏之后,与李同源。
〔周〕角音。
汝南郡。
系出姬姓。
周平王少子烈之后,以国为氏。
周有周任,战国有周霄。
〔吴〕羽音。
延陵郡。
系出姬姓,武王封太伯弟仲雍曾孙于吴,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战国有吴起;汉有吴芮,世为长沙王。
〔郑〕徵音。
荥阳郡。
系出姬姓。
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
支子以国为氏。
孔子弟子有郑国,秦有郑安平。
汉有郑子真,裔孙郑露,避晋乱,徙闽莆,兴立学校,化行七闽。
宋郑樵、郑侠皆其后。
〔王〕商音。
太原郡。
系出姬姓。
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周有王诩,齐有王蠋。
秦将王翦子贲生离,离子元,居琅琊郡;元弟威,居太原郡。
又田齐之后,避难改为王氏。
又魏信陵君子孙改姓王氏。
又殷王子比干后亦曰王氏。
凡二十一望。
惟太原、琅琊二郡最著。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冯〕宫音。
始平郡。
系出姬姓。
文王子毕公高支子,食采于冯阝,子孙去邑为冯氏。
《百家姓》全文+拼音+注释,
《百家姓》全文+拼音+注释,《百家姓》全文+拼音+注释,看看你的姓氏来自哪?布鲁斯登3天前38评论关注《百家姓》简介《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每个姓氏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文化和历史。
要把中国的姓氏都说明白了,估计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呢。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
按文献记载,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
将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它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它所辑录的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
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
姓源於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
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後,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
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宣丁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加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姜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却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江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仲孙太叔申屠公孙乐正轩辕令狐钟离闾丘长孙慕容鲜于宇文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阎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完(如果这里没有您的姓氏,还请见谅哦。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 老子(姓李名聃)有个孙子叫李宗,曾在 鲁国任士大夫,享用封邑为段和干,其后 代子孙遂以这两个地名为姓,称“段干氏 ”,后来或者单姓段,或者单姓干。
• 其他: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
(2)以所居住的地名或出生地为氏。
• 神农氏(一说即炎帝)生于姜水,因而取 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 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 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齐桓公的子孙)中 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东郭的,后以遂以 东郭为氏。
(3)以官名为氏。
• 以官为氏者,多以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 为氏。
• 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 司寇、司空、司徒、太史
• 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 法官),子孙世袭此职,遂称“理氏”。商 纣王时,皋陶的后裔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 了纣王,被杀,他的妻子携子理利贞避难 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一种果树的果实) 得生,遂改“理”为“李”。
•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或高官大臣死 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或品行给予一个称号, 即谥或谥号。
• 一是带褒义(表扬)的。如“文(经纬天地曰 文)、武(威强叡德曰武)、昭(圣闻周达曰 昭) 、景(布义行刚曰景) 、惠(柔质慈民曰 惠) 、穆(布德执义曰穆) 、桓(辟土服远曰 桓) 、康(温柔好乐曰康) 、平(布刚治纪曰 平)”。
• 孔丘:宋国大司马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 庄蹻:一作庄豪,又作庄峤,战国时楚国 大将。楚庄王之苗裔,“庄”为谥号。
(5)以祖先的排行为氏。
• 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 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 仲、叔、季等姓氏。鲁桓公的三个儿子老 大为庆父(字仲),老二为牙(字叔), 老三为友(字季),于是他们的子孙便称 为仲孙氏(后改称孟孙氏)、叔孙氏、季 孙氏。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详解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
详解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其他的已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含义,如何使用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含义,如何使用在中国,起名字是一种文化,名字从来不是一个代号那么简单,因为那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期盼与满满的祝福,现代人的名字很简洁,就是“姓氏名字”两到四个字,而在古代却复杂得多,因为在今天意思相同的“姓与氏” ,“名与字”在古代都是截然不同的意思,这里纵横就来聊聊古人名字的那些事。
在如今,姓氏是一个词,除了少数随母亲姓的,基本就是指父性,而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很大差别的。
“姓”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当时的部落都是女性掌权,通常是一妻多夫制,他们的子女也只能随其母姓,部落的名称都是以女性首领的姓命名的,所以中国很多古老的姓氏都是女字旁的,如“姬、嬴、姜”,例如褒姒,就是姒姓,褒国人的意思。
随着原始人类生存技能的逐渐强化,部落得以不断的繁衍生息,人数剧增,各个部落中都出现了小群体,也就是不同的分支,为了加以区分,每个分支会冠以不同的称号,也就是“氏”,简单来说,姓是整个部落的共同的符号,氏用以划分同部落里不同的分支。
例如秦始皇嬴政,就是嬴姓,赵氏,有意思的是同为战国七雄的赵国,一直与秦国针锋相对,可是赵国国君也是嬴姓赵氏,与秦国国君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
随着时代的演变,“姓”的代表意义不再鲜明,地位逐渐被“氏”取代了。
这两个字的用法可是很有讲究的。
《礼记》里中记载,“幼名,冠字”,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要取“名”,到了成年的时候,就要给他取“字”了。
不过,字一般都是上流社会、书香门第才会取得,生活在最底层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家,孩子大多都没有名,更不会取个字了,像明太祖小时候叫朱重八,八月初八生的,他父亲叫朱五四,五月初四生的,就是用生日做个代号,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起兵反元之后才给自己改的名字叫做朱元璋。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男子才有“字”,很多女子也有。
男子成年行冠礼的年纪是二十岁,而女子十五岁成年行及笄之礼并且有婚配之后就可以取“字“了,“待字闺中”这个说法就是这样来的。
百家姓原文与解析精选
百家姓原文与解析精选百家姓,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姓氏辞典,收录了中国现有百家姓的起源、由来、有关故事等内容。
百家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源于周代的姓氏。
以下是对一些百家姓的原文与解析的精选。
1. 黄姓(原文:黄)黄姓源于中国三皇五帝时期。
相传,嬴姓被赐予黄帝,后来的操守、耐劳等特点使黄氏成为一个庞大的姓氏集团。
黄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是中国姓氏中重要的一部分。
2. 李姓(原文:李)李姓是中国人口中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防姓。
相传,黄帝的后裔防昆得到李姓,后来传承至今。
李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出现,如唐太宗李世民等。
3. 张姓(原文:张)张姓在中国姓氏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
相传张姓起源于夏朝,属于姜姓的支派。
姜姓得罪了夏朝的王室,被迫改姓为张。
张姓至今在中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也广泛建立了许多家族和后裔。
4. 王姓(原文:王)王姓也是中国人口中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相传王姓起源于中国五帝时期的姬姓。
姬姓是嬴姓的一个分支,王昭君是姬姓的后裔,其子孙得到王姓。
王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如唐朝的杨贵妃等。
5. 刘姓(原文:刘)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五帝时期。
传说刘姓起源于黄帝的后裔刘累。
刘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
刘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如汉代的刘备等。
这只是对部分百家姓的原文与解析作出的简要介绍。
百家姓书中还有更多姓氏的起源与故事,这些姓氏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族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百家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感受到姓氏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正文至此结束。
古代的姓氏名号
• • • • • •
“经天纬地曰文” 经天纬地曰文” 经天纬地曰文 威强睿德曰武” “威强睿德曰武” 乱而不损曰灵”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好内远礼曰炀” 恭仁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遭忧曰愍”
• (三)庙号 • 帝王死后,在太庙祭祀时追赠的名号 帝王死后, 叫庙号。 叫庙号。 • 庙号起于殷代: 庙号起于殷代: • 太甲号太宗,武丁号高宗等 太甲号太宗, • 汉承殷制: 汉承殷制: • 汉高祖号太祖,汉文帝为太宗等 汉高祖号太祖, •
• 顾炎武《原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 顾炎武《原姓》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2《姓氏》:“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姓氏》 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 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 封姬嘉为周子南君, 年,封姬嘉为周子南君,此为男子冠姓于名之 始。” • 战国以后,等级制度受到不断冲击,传统的贵 战国以后,等级制度受到不断冲击, 贱区分已无法维持, 贱区分已无法维持,“氏”也就逐渐失去其 别贵贱”的作用, “别贵贱”的作用,成为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 的标识。数量很少的“ 则被大量的“ 的标识。数量很少的“姓”则被大量的“氏” 所淹没。这样,氏就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 所淹没。这样,氏就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氏 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人人有姓( 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人人有姓(也即人人 有氏),皆称为姓。 ),皆称为姓 有氏),皆称为姓。
• • • • • • • •
三、古代的号 (一)别号 自选, 自选,表情趣 1、身份: 、身份: 杜甫号少陵布衣 2、居处: 、居处: 朱熹号晦庵 杨万里号诚斋
• (二)谥号 • 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有爵位的人死后,朝廷议定 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有爵位的人死后, 的特殊称号叫谥号。 的特殊称号叫谥号。 • 目的是“彰善恶,垂劝戒。” 目的是“彰善恶,垂劝戒。 • 根据生平事迹,予以褒贬: 根据生平事迹,予以褒贬: • 1、表褒奖:文武昭景惠穆 、表褒奖: • 2、表贬责:幽厉灵炀 、表贬责: • 3、表同情:哀悯怀悼 、表同情: • 私谥 • 德高望重的学者死后,由亲友门人所家的谥号 德高望重的学者死后, 叫私谥。 叫私谥。 • 出现于春秋,宋代繁盛。 出现于春秋,宋代繁盛。 • 陶渊明谥靖节徵士 • 黄庭坚谥文节先生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碰到名、字、号。
古人的: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两种情况: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2、“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
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
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
《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
”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
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
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姓氏名号)
四、关于避讳
(一)什么是避讳 避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
现象。所谓“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 官、父祖及古圣贤的名字,人们说话、作文时 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用各种变通的办法回避; 平时用到同这类人物名字相同的字也必须设法 避开或改写,这就叫避讳。避违是封建礼制的 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违反了避讳的规定,就是 大不敬,定遭严惩。
秦国的祖先“嬴姓”,后来分成赵、梁、徐、 郯、江、黄、葛、秦等氏 。
齐国的祖先“姜姓”,后来分成申、吕、许、 纪、州、向、齐等氏。
(二)姓氏的作用
1.姓的作用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
自分。” ——宋朝刘恕《通鉴·外纪》 “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闻
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班 固《白虎通·姓名》 “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 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 —宋朝郑樵 《通志·姓氏略序》 “氏焉者,为男别也;姓焉者,为女坊 也。” —顾炎武《日知录》
“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婚生三月而加 名。”——《周礼》
1744,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
庙号:是和封建宗法祭祀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称号。帝 王死后,都在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祖庙祭祀, 并追尊为某祖、某、宗,以确定、显扬其在皇族中的 地位,所谓庙号就是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这一 制度始于殷代。
谥号:皇帝死后,大臣们根据皇帝生康、景、惠、宣、成、献等;二是恶谥, 如幽、厉、灵、煬等;三是夭谥,如悼、哀、怀、憨、 闵等。
古代人名、字、号的意思
古代人名、字、号的意思文章一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古代人的名。
您知道吗,这古代人的名可大有讲究!就说这刘备,他名备。
这“备”字呀,或许就寓意着他要具备各种才能和品德,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像秦始皇嬴政,“政”字说不定就代表着他要推行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再比如李清照,“清照”二字,透着一种清雅、明亮的感觉,也和她的诗词风格有些相符。
文章二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讲讲古代人名。
古代人的名可不是随便起的。
比如说岳飞,“飞”字是不是让人感觉他有着壮志凌云、一飞冲天的气势?还有李白,“白”字给人一种纯洁、洒脱的印象,好像也体现了他那豪放不羁的性格。
王勃,“勃”字是不是显得充满生机和活力?也许这就预示着他能在文学上有一番蓬勃的发展。
每个名字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您要是细细琢磨,那可真有趣!文章三亲爱的朋友们,咱来聊聊古代人名的那些事儿。
您看那诸葛亮,名亮,多简单直接,就是希望他的人生能光明磊落,前途一片亮堂。
唐太宗李世民,“世民”这两个字,感觉就是要为世间百姓谋福祉,心怀天下。
再瞧瞧苏东坡,名轼,“轼”在古代是车上的扶手,虽不显眼,却也有其重要作用,这是不是意味着他能在官场上发挥独特的价值呢?古代人名,真的是藏着好多故事和深意呢!文章四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说说古代人的名。
比如说貂蝉,这名字多美呀!“蝉”字或许寓意着她的美丽和高洁,像夏天的蝉鸣一样动人。
还有关羽,“羽”字是不是让人想到他挥舞着青龙偃月刀,如同飞鸟展翅般英勇无畏?古代人的名有时候还和家族的传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
比如说有些家族注重品德修养,名字里就会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字。
是不是很有意思?文章五朋友们,今天咱们走进古代人名的世界。
像杨贵妃,名玉环。
“玉环”这两个字,一听就觉得雍容华贵,也和她在宫中的地位相匹配。
霍去病,“去病”二字,很明显是希望他能远离疾病,健健康康,为国家征战沙场。
古代人的名,有的寄托了对平安幸福的渴望,有的展现了远大的志向,每一个名都像是一本书,等待我们去解读。
古人名字大全
在古代,人们通常使用较为简单的名字,这些名字通常具有特定的含义或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古人名字的例子:
1. 司马迁:司马是古代的一个姓氏,迁意味着迁移或变化,这个名字暗示了司马家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2. 韩信:韩是姓氏,信意味着信任或信仰,这个名字暗示了韩信的忠诚和信任。
3. 刘邦:刘是姓氏,邦意味着国家或地区,这个名字暗示了刘邦的建国之业。
4. 赵匡胤:赵是姓氏,匡意味着纠正或帮助,胤意味着后代,这个名字暗示了赵匡胤的伟大成就和家族传承。
5. 朱元璋:朱是姓氏,元意味着开始或第一,璋意味着玉器,这个名字暗示了朱元璋的伟大成就和家族地位。
6. 李世民:李是姓氏,世民意味着人民或世界,这个名字暗示了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和人文关怀。
7. 岳飞:岳是姓氏,飞意味着飞翔或进步,这个名字暗示了岳飞的勇猛和进步精神。
8. 郑和:郑是姓氏,和意味着和谐或合作,这个名字暗示了郑和的友好交往和合作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人们的名字通常具有更为复杂的含义和文化背景,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第四讲_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第四讲_古人的姓氏名字号第四讲古人的姓氏名字号一、姓氏的起源1.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姓”甲骨文:《商君书·开塞》:“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班固《白虎通义·姓名》:“姓者,生也!”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女生为姓,故姓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妘、婤、嫪之类是也。
”一、姓氏的起源2.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氏”甲骨文:王恩田:“氏字实为‘支’字初文,其字形象水之支流形。
……斜出的直划表示水之支流。
”姒姓之下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芈姓之下有:熊氏、昭氏、屈氏、景氏等。
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袁庭栋:“最初的‘氏’,大体上应当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1.姓的来源方式(1)图腾感生说夏人姓姒,是因为“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
商人姓子,是因为商人的祖先契是其母亲简狄吞食了燕卵后怀孕所生。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周人姓姬,是因为周人的祖先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后稷是其母亲踩了天帝的脚印后所生。
《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1.姓的来源方式(2)地名转化说《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11.2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姓氏名号一、姓的起源姓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
在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
“百姓”一词,最早可能就是指的众多的氏族。
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暤,嬴姓;太暤,风姓。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这二十二个姓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二、氏的起源上古之时,不仅有姓,而且有氏。
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左传》:“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人的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人的姓,下分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例如: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黄帝时连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据传是从虞舜时代连续下来的。
氏却往往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春秋暮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晋国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于是荀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
也有本人就改氏的。
例如: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国,就改为田氏。
立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北部骚、南宫括、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硚(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往往以其祖父(公子)的字为氏。
姓氏名字号
古人怎么取字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 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孔丘字仲尼,仲是老 二,所以过去称他“孔老二”。班固字孟坚,班超字仲升,班固是哥哥,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 班超是弟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汉代人爱用尊老的词 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 或各式各样的赞美词嵌入字中。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这些“子” 只是对男子的赞美词,而长、季、少、叔是排行字。 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 在字中加入美辞的习惯从汉延续到隋唐。这些美辞包括:尊老美辞如周 字即知其名。”名 字 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 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杨仪字威公的“公”;称谓美辞如苏武字子卿、 相对等关系,还有名 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 司马相如字长卿 的“卿”;身份美辞如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的“士”; 形容美辞如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的“孔”,刘表字景升的“升”; 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 德性美辞 如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的“德”;行为美辞如吕布字奉先的 “奉”。
号
谥 号
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 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 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含善意评价、带有 评判性质的称号,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类
1、表示褒奖的:有“文、武、昭、景、惠、 穆”等。如:秦穆公、汉文帝。 2、表示贬责的。有“幽、灵、等。如:周 幽王、晋灵王。 3、表示同情的、有“哀、怀、悼等。如: 汉哀帝、楚怀王。
古代姓氏名字號
目 录
一、古代姓氏
二、古代名字
三、古代的号
一、古代的姓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 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 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 “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 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 区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解析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很少。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等学者又从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
据中国语改委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
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的《当代百家姓》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
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
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
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
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
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
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
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为姓氏。
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官职、爵位为姓。
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
(4)以出生地、居住地、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
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A、皇帝赐姓。
如刘邦赐项伯姓刘。
B、为避灾难而改姓。
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
如荀改孙、庄改严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
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
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
有些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
《说文》:“名,自命也。
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
这便是名的由来。
后来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
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
春秋鲁桓公六年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
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
有些朝代不禁。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
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
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
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
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
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
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
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
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
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
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
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①同义反复。
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
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
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
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
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
③连义推想。
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
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
《周礼》:“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
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
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
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陆游,号龟堂。
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
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
靳秋四索画)。
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
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