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中的五行观念

合集下载

《西游记》中的《易经》和五行知识

《西游记》中的《易经》和五行知识

《西游记》中的《易经》和五行知识《西游记》是一本知识范畴很广泛的名著,佛道知识自然不必说,其余关于素食,中医,世情,村俗,俚语也多有涉及。

有些读者是容易读出来的。

关于《西游记》中八卦和五行也多处有明写和暗写,可以看出吴承恩对八卦和五行是很通晓的。

对于八卦书中有名写的地方,如第三回中所写“悟空心中想道:“这里定有现成的兵器,我待下去买他几件,还不如使个神通觅他几件倒好。

”他就捻起诀来,念动咒语,向巽地上吸一口气,呼的吹将去,便是一阵狂风,飞沙走石,好惊人也,炮云起处荡乾坤,黑雾阴霾大地昏。

江海波翻鱼蟹怕,山林树折虎狼奔。

诸般买卖无商旅,各样生涯不见人。

殿上君王归内院,阶前文武转衙门。

千秋宝座都吹倒,五凤高楼幌动根。

”巽地指东南方向,巽在易经中是风,孙悟空向巽地吸得其实就是风。

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孙悟空躲在巽位,就是借助风的力量将火吹走。

其他卦位都不可以,即使选择坎位(坎为水)也不行,因为八卦炉中是三昧真火不怕水。

后边红孩儿一段就写悟空请龙王降雨灭火结果遇到水烧得更旺,差点把自己烧燻致死。

另外师徒五人按五行推断我觉得唐僧为火,悟空为金,八戒是木,沙僧为土,龙马为水(有的说法说唐僧为水,白龙马为火,另三个在黄狮精虚设钉钯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标题中已明确写出)。

《西游记》有一个细节“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象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象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

只见一个道童,斜立山门之前叫道:“那来的莫非东土取经人么?”长老急整衣,抬头观看。

见他——身披锦衣,手摇玉麈。

身披锦衣,宝阁瑶池常赴宴;手摇玉麈,丹台紫府每挥尘。

肘悬仙箓,足踏履鞋。

飘然真羽士,秀丽实奇哉。

炼就长生居胜境,修成永寿脱尘埃。

圣僧不识灵山客,当年金顶大仙来。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

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

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

西游记五位取经者的五行-道家学派

西游记五位取经者的五行-道家学派

[原创]五位取经者的五行属性是什么?五位取经者的五行属性在书中均有暗示印证,其中唐僧属水,沙僧属土,孙行者属金,八戒属木,白龙马属火。

为什么是这样呢?首先唐僧与水有特别缘分。

其一出生就遭厄运,无依无靠,母亲为让他躲避恶人谋害,将之包裹后放到木板上随江水漂流,一直漂到金山寺被长老救起,取乳名就叫“江流”,江流当然是流水了。

并且,在生命心、肝、脾、肺、肾五脏中,肾主先天元精,五行也是水。

唐僧在生命修行中代表性,生命在投生之前,性就是佛学中说的“业报气”。

乃是意识态的阿赖耶识,五行属火。

投生前,唐僧是十世修行的金蝉子,蝉是像鸟雀能飞之物,五行属火,白龙马五行即是属火,你看唐僧与白龙马最为亲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合为一体(骑马)。

蝉通禅,蝉又名知了,知道了道呢,这正应合了取经的机缘。

但灵识投生后“业报气”即对应成生命的先天元精,五行正是水。

水火是天地中最根本的太极两仪,水火之性因时节因缘相互转化,所以唐僧在投生前与投生后五行属性是不一样的。

再有,《西游记》在整个取经行脚过程中,唐僧大部分时间都是骑着白龙马,唐僧之水在上,白龙马属火在下,水性往下,火性炎上,具易理交合之象,融合一体,这正应了易经的水火既济卦。

反映在生命体的内在修行,就是心火与肾水的平衡,和合归元为太极。

这是生命修行最关键所在,也是道家内丹修为法最为核心的。

不论哪家门派,这都是必然要经历的,只是不同宗派用的概念不同,实质是一样。

从世道日常头脑做事论,思考问题时如能时刻得肾水滋润,必然不急不躁,气质沉稳,思路清晰自合“非非想定”之禅定态。

沙僧未收服之前住流沙河也有明显暗喻,沙僧代表肉体,沙就是土。

在五行中,土即是金木水火对应各类物质的杂合。

生命体最为主要组成就是各类物质成分与水,并以水为核心为主体,反映的正是沙僧与唐僧关系。

书中多以“黄婆”代指沙僧,黄色五行即是属土。

如第五十三回“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说的就是沙僧取泉水之事。

还有第六十五回中有诗曰:“黄婆盲目同参礼,木母痴心共话论”说的是沙僧附和唐僧**假佛的事。

五行学说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五行学说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五行学说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里,仅就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和白龙马四众本身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谈一下五行学说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在五行学说看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其规律就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

方位、味道、脏腑、声音、季节、颜色、感官、人事等,无不可以划入五行范畴。

因而,在《西游记》一书中,悟空、悟能、悟净和白龙马四众,也分别被赋予了五行属性,即悟空为金、为火,悟能为木、为水,悟净和白龙马为土。

唐僧代表着三藏,即金(火)、木(水)、土。

从中国传统宇宙观的角度上,四众五行合三藏,乃是贯穿全书总的旨要。

三藏缺一,到不了西天;五行缺一,取不回真经。

五行齐全而不和睦,同样难归正果。

可以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过程,既是金木土同妖魔相斗的过程,也是五行生克调和的过程。

而这后一个过程又是通过前一个过程实现的。

道家称铅为“金公”,认为“真铅生庚”,庚辛为金,地支申酉亦为金,申属猴,又火能克金,为金之公,故悟空被称“金公”,既是金,又是火。

道家称汞为“木母”,认为“真汞生亥”,亥为水属猪,水能生木,为木之母,故悟能被称“木母”,既是木,又是水。

道家修炼,想铅汞化合,阴阳交媾,却得有土相助,悟净和白龙马即是土。

土能使金木相交,水火调和,仿佛媒婆一样,故悟净被称为“黄婆”。

悟净之为土,除了书中回目和诗词中多次有过暗示外,从自身上还找不到更合适的解释。

而白龙马之为土,则是因为辰属龙,辰即为土。

阴阳五行理论定型之前,五行的排列顺序有以水为首的,也有以木为首的,后来才定型为以金为首。

根据五行图式,从季节上讲,秋为金,春为木,长夏为土。

从日时上讲,日入为金,清晨为木,日西为土。

撇开白龙马(因为他毕竟只是一脚力),悟空、悟能、悟净三众既然被重点赋予了金、木、土的属性,那么在唐三藏收他们为徒弟时,不仅要按照金、木、土的顺序依次露面,而且在季节与日时上也大致与五行图式相吻合。

西游记师徒五行对应关系

西游记师徒五行对应关系

关于《西游记》中取经队伍的五行观念诠释
一引言
用阴阳五行观念来对应他们师徒几人并非后人对其的牵强附会,《西游记》原著文本上就多次用五行来代指他们师徒了,我们从各章回的题目就可以看到,在这里就不指出是哪些章回了,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一下。

但在原著文本中作者真正对应起来的其实只有孙悟空、猪悟能和沙悟净,而唐三藏和白龙马虽然没有具体指明是对应的哪种元素,但我们可以根据文本来做一些推测。

二具体对应及原因
孙悟空:金(金公)
原因:道教称铅为金公,认为真铅生庚,庚于五行属金,又猴与地支申对应,申于五行属金,故孙悟空为金公。

猪悟能:木(木母)
原因:道教称汞为木母,认为真汞生亥,猪与地支亥对应,故猪八戒为木母。

沙悟净:土(黄婆)
原因:“黄婆”就不解释了,有兴趣可以去查找一些资料。

对应很简单,因为是“沙”,故为土。

唐三藏:水
原因:《道德经》载“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唐三藏虽乃肉身凡胎,然取经意志之坚定无人能出其右,是为水。

白龙马:火
原因:这组对应有些牵强,这里就不作过多解释了。

三相克关系解释
金克木,是为悟空战力在悟能之上。

木克土,是为悟能战力在悟净之上。

土克水,第二十二回收悟净一章中悟净颈项下挂的骷髅来历(我之前跟你们讲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水克火,是为白龙马为三藏坐骑。

如何解读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如何解读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如何解读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阴阳五行思想贯穿始终。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对世界万物运行规律的解释。

在《西游记》中,通过对人物、情节和法术等方面的描绘,巧妙地展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代表着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属性,如白天与黑夜、男人与女人等;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五行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变化的。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角色就体现了阴阳的观念。

孙悟空本领高强、性格叛逆,充满了阳刚之气,但他也有柔情和脆弱的一面,比如对唐僧的忠诚和对花果山猴子猴孙的牵挂,这便是阴的体现。

这种阴阳的平衡与转化,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五行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也颇为明显。

比如,孙悟空的金箍棒由纯金打造,金在五行中具有刚硬、锐利的特性,正符合金箍棒的威力和孙悟空的勇猛。

而猪八戒则与水有关,他性格随和、圆润,就像水一样具有柔顺的特点。

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核心,代表着土,土具有承载和包容的特质,唐僧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慈悲的心肠,承载着取经的重任。

从法术的角度来看,书中许多法术的施展和破解都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例如,孙悟空在与妖怪的战斗中,常常利用火眼金睛识破妖怪的伪装,火能照亮黑暗、洞察真相。

而妖怪们也会使用各种法术来克制孙悟空,比如用水系法术来对抗他的火焰。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紧张感,也体现了阴阳五行思想在法术世界中的应用。

再看取经的路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阴阳五行相互调和的过程。

取经途中,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和艰难险阻。

这些磨难可以看作是阴阳失衡、五行失调所导致的。

而通过师徒四人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克服了困难,取得真经,实现了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

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其中阴阳五行思想便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元素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事物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在《西游记》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中,阴阳五行思想也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和体现。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自然界的万物变化中,也反映在人类社会和个人命运的发展中。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金箍棒便是金属性的代表,它坚硬无比、威力无穷,象征着力量和正义。

而猪八戒所使用的九齿钉耙则具有木属性,代表着生机与活力。

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也与五行有着紧密的联系。

唐僧性格温和、慈悲为怀,具有水的柔性和包容性。

孙悟空机智勇敢、神通广大,充满了火的热情和活力。

猪八戒贪吃懒做但心地善良,体现了土的敦厚和朴实。

沙僧则任劳任怨、忠诚老实,展现了木的坚韧和稳重。

他们四人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了取经的艰难使命,这也正是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平衡的体现。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阴阳五行思想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取经途中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其法术和法宝往往都与五行相关。

有的妖怪擅长用火攻,有的妖怪凭借水的力量来制造障碍,而孙悟空等人则需要根据妖怪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法术和策略来应对,这实际上就是五行相克的原理在战斗中的应用。

此外,取经的过程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阴阳调和、五行平衡的过程。

取经团队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后,不断地修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逐渐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圆满。

这种成长和转变,正是阴阳五行思想所追求的和谐与平衡的境界。

在小说中,阴阳五行思想还与宗教信仰相互融合。

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与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有着相似之处。

唐僧师徒取经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佛法、拯救众生,这一过程也是在消除世间的恶业,实现阴阳平衡、五行和谐。

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

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

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故事情节闻名于世。

在这部文学巨著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还融入了大量的阴阳五行理论与中医养生的智慧。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描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医学养生思想,对于我们了解传统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西游记》中,阴阳五行理论贯穿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之中。

阴阳五行作为古代中国医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其概念在《西游记》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是一个典型的阴阳五行中的“火”性格,阳刚、热情,又带着某种破坏力;而唐僧则是一个典型的“土”性格,平和、稳重,保护着大家,为大家解决问题。

这种人物性格的塑造正是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生动诠释,使得故事更具有戏剧性和可读性。

另外,中医养生在《西游记》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故事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关于调节阴阳平衡、保养身体的养生方法。

比如,在取经途中,唐僧一行人遇到了各种可怕的妖魔鬼怪,而悟空等人总是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战胜它们,这既是对传统医学养生方法的应用,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同时,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唐僧一行人饱受艰辛,饥饿和疲劳时,常常会通过吃药、煎药等方式进行调理,这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西游记》中,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的智慧不仅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中得到了体现,还在作者对药材的运用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许多药材,在小说中也常常出现。

如当唐僧遇到困境时,悟空等人就会寻找灵芝、熊胆、人参等珍贵药材来调理唐僧的身体,这些药材在中医养生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的智慧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之中,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药材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经典,还能够对中医养生的理论有所启发。

为何西游中,猴哥属金,八戒属木,老沙属土,龙马属水,唐僧属火

为何西游中,猴哥属金,八戒属木,老沙属土,龙马属水,唐僧属火

为何西游中,猴哥属金,八戒属木,老沙属土,龙马属水,唐
僧属火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最近有网友,将西游记和五行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猴哥属金,八戒属木,老沙属土,龙马属水,唐僧属火,这是为何呢?别着急,且听笔者给各位看官一一道来。

第一,猴哥属金。

这一点很好理解,孙悟空与金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孙悟空的法术能够突飞猛进,很大的原因,是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还有就是当年在五行山,如来派人喂孙悟空铜丸铁水。

孙悟空的一身装备,都是与金相关的,最著名的就是金箍棒,火眼金睛,还有网友认为,筋斗云也称为金斗云。

第二,八戒属木。

猪八戒属木,这是没有争议的,原著中说猪八戒是木母,在第六十一回中,指出:“木生在亥配为猪”,由此可见西游记中,猪是属木的,所以猪八戒是属木的。

第三,老沙属土。

沙和尚本身的名字中,就带有沙字,而且当年是在流沙河为妖怪,最擅长的就是控制流沙,沙就是土,所以沙和尚是属土的。

第四,龙马属水。

西游记中,控制雨水云雾的,是龙族,西游记中,几乎所有的龙都是属水的,白龙马的本来面目,是西海龙王三太子,所以他也是属水的。

第五,唐僧属火。

排除法,唐僧是属于火的。

我们在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取经队伍从大到小排序,分别是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而五行相克,也是水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唐僧坐在白龙马背上,白龙马一“翻车”,后果不堪设想,唐僧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白龙马手里的)
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如果拿掉唐僧不算,金水木土,正是唐僧收徒的顺序,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

《西游记》中蕴含的五行理论

《西游记》中蕴含的五行理论

《西游记》中蕴含的五行理论《西游记》讲述了师徒五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历经十四年,途经十一国,行程十万八千里,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其实《西游记》是一本难得的传统文化科普名著,里面含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易学文化,也有老子的《道德经》文化和佛教文化,可以说是汇集了三教于一体。

它借助一些神话人物和故事,通过拟人夸张的写作手法,把复杂难懂的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全面地介绍给广大读者,可见作者的高明之处,对普及传统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蕴含的五行理论我们知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这里师徒五人其实就是“五行”的代表:唐僧为木,玄奘,是金蝉子转世,具有木的诚实、善良、心软的个性。

孙悟空为金,猴属相是申金,所以他具有金的个性,义气重,嫉恶如仇,勇敢机智,同时佩戴的金箍棒也属金,金公、心猿、心主、心君、行者,护驾有功。

猪八戒为水,猪是亥,属水,水性很好,猪八戒的前身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

主管天河。

悟能,天河水神临凡为猪妖。

沙僧为土,土的性格是诚实,诚信,任劳任怨,所以一路挑担子,牵马。

白龙马为火,白龙属相是巳属于火,变为白马属相是午,也是火,负人有功,最后在化龙池化回真身,水火既济成功之意。

这些分工、命名都是有意义的,可见作者的独具匠心。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有意义:“申下生金本是猴,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

”这里是指孙悟空。

“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

”这里是说孙悟空和师傅唐僧的关系。

“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

”这里是说在师徒的共同努力下,修成正果。

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中。

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

五行匹配合天真。

那水(观音的甘露水)不许犯五行之器,人参果不能落地上,五辆车儿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

中道分离乱五行,五行联络如钩。

心神无主五行枯,五行山下定心猿。

如来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行山。

土乃五行之母,水乃五行之源。

《西游记》中关于“心”和“五行”的隐喻

《西游记》中关于“心”和“五行”的隐喻

《西游记》中关于“心”和“五行”的隐喻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毋庸置疑在我国古典文学领域拥有崇高地位。

然而就四大名著内部而言,怎样排定《西游记》的地位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即便如此,主流观点对《西游记》在四大名著中的定位依然有迹可循——那就是排名比较靠后。

《红楼梦》被称作“清朝的百科全书”,公认的中国古代文学(小说)的最高峰。

另外,四大中的其他三部都属累积型作品,只有《红楼梦》是纯粹的原创型作品,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三国演义》在清初被金圣叹列为十大才子书之首,该书以信史为依托,以王朝更替的大时代为写作对象,这种宏大的视角在古今中外文学史都不常见。

而《水浒传》毕竟是现实主义题材,似乎天然格调就高于神话题材的《西游记》。

因此,主流观点似乎倾向于轻看《西游记》的地位,以至于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应该排在四大之末,更有甚者认为它应该被踢出四大名著之列。

而在我看来,《西游记》无疑是最容易被人们低估的一部名著,《西游记》阅读和解读至少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就是把《西游记》当成一部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看。

那么读《西游记》的效果和看电视剧差不多,特别是最忠于原著的张纪中版《西游记》。

第二层,读出《西游记》的一些曲笔、对当时社会和官场讽刺和抨击,比如天庭的官僚,昏庸和无能,西方净土的不净等等。

第三层,也是隐藏最深、最玄妙的《西游记》中的隐喻和暗线。

今天我们就管窥蠡测,看一看《西游记》中的隐喻。

一、关于“心”的隐喻首先要解釋一下,这里的“心”,指的不是心脏——那个不断跳动的肉团。

这里的“心”指的是心理、心思、心灵、内心、心绪、心思、思想等。

如果勉强拿现代科学的名词去解释,基本等同于“意识”。

其实我国古代佛道两家经典中所说的心基本都是这个含义。

心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甚至没有之一。

佛教经典中,关于心典故的比比皆是。

比如禅宗公案,二祖见初祖时,达摩所说的那句“将心来,与汝安”;《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曰:云何降伏其心;吕祖《百字明》的“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西游记》被认为埋有一条暗线,那就是暗藏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法门。

道解黄帝内经系列之七十九---西游记中的五行推转

道解黄帝内经系列之七十九---西游记中的五行推转

道解黄帝内经系列之七十九---西游记中的五行推转道解黄帝内经已经进入尾声了,今天突发奇想,想用一个西游记的故事来讲讲五行推转的道理。

众所周知,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借助观世音菩萨的帮助西天取经,这五个人可以说是各有优缺点,但是却组成了一个降妖除魔,勇往直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团队。

应该讲是我们中国文化团队理念最好的一个团队了,一个企业如果要打造团队开发市场,就是要打造这样一个团队。

下面,我试着简单分析一下这个五行推转中每个人的角色。

先说说观世音菩萨,菩萨位于中土。

“团龙无首,吉”。

就是围绕着中土转,这些龙好像都是在往前走,但是却形成了一个圆,生生不息。

作为董事长的菩萨位于中间核心地位,最重要的是要打造出一个环境,要指明方向,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运转,而不用去管,当然出了问题还是要来找你董事长,所以你要在中土看着你的团队,如果“龙”偏了出去,要用一点力量把它拉回来,让它正常运作,这就是董事长要做的事情,别的事情就不用管了。

再看看我们的CEO唐僧先生,唐僧是木火带金形人,主冬,主水。

唐僧是自己发愿去西天取经的人,所以是领导者,组织者,是团结众人的。

一个企业聘用CEO,最大的条件是什么?是这个人本领很大吗?不是的,关键要看他的目标。

唐僧是一个发愿到西天取经的人,他的誓言就是“一路向西,绝不向东”,一定要到达西天取经,这就是目标,团队最关键的就是目标。

唐僧对应的是团结,他要把这帮人团结起来,才能一路西行,取得真经。

同样作为一个企业的CEO,他最重要事情第一个是要有目标,第二个就是团结。

作为唐僧要领导这个团队,他自己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毅力不可谓不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是因为唐僧有这么大的愿力,才能成为西游记的主角。

接着说我们的核心员工孙悟空先生,他是火形人,主春,主东。

春天代表东方,代表木,是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万物刚开始发芽的时候是什么状态,是经不起风吹、雨淋,是需要保护的。

趣谈《西游记》里的中医文化常识,师徒五人衣服颜色隐含五行学说

趣谈《西游记》里的中医文化常识,师徒五人衣服颜色隐含五行学说

趣谈《西游记》里的中医文化常识,师徒五人衣服颜色隐含五行学说对于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唐僧师徒五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

但是,你们知道吗?《西游记》里的很多细节包含着大量的中医文化常识,作者吴承恩更是不惜笔墨,提及了许多中医中药。

比如,师徒五人的衣服颜色与中医五行一一相应。

大家想一想唐僧的袈裟是不是红色?与五行哪一种元素对应呢?孙悟空的衣服是不是黄色?与五行哪一种元素对应呢?猪八戒的衣服是不是黑色?与五行哪一种元素对应呢?沙和尚的衣服是不是紫色配青色?与五行哪一种元素对应呢?白龙马,西海龙王三太子敖烈的衣服颜色是不是白色?与五行哪一种元素对应呢?这五种颜色在中医五行学说里面如何一一对应呢?为什么影视剧中说“金木水火土”,但是中医却说“木火土金水”呢?这顺序不同的原因又蕴含哪些中医文化密码呢?五行与我们的五脏六腑又有什么关联呢?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

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

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的生理活动。

五脏配属五行,不仅阐明了五脏的某些功能特点,而且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联系,并由此说明五脏之每一脏都与其它四脏发生着关系,从而概括出五脏的整体联系。

五行缺一不可论西游记中的五行精髓

五行缺一不可论西游记中的五行精髓

五行缺一不可论西游记中的五行精髓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名著,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家哲学的体现。

其中,五行的概念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这篇文章将探讨《西游记》中五行的精髓,揭示五行缺一不可的道理。

在《西游记》中,五行的概念体现在四位主要主角身上,即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

孙悟空代表的是金行,象征阳刚之气;猪八戒代表的是木行,象征生机勃勃;沙僧代表的是水行,象征沉静和柔韧;唐僧代表的是火行,象征智慧和光明。

这四个角色互相补充和平衡,完成了整个旅程的任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孙悟空代表的金行。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有阳刚之气的角色,他勇敢、狡猾、机智,有着无穷的战斗力。

金行象征着能量和力量,正如孙悟空一样,他具备很强的攻击力和保护力,为唐僧等人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其次,猪八戒代表的是木行。

猪八戒是一个活泼好动的角色,他善良、热情、乐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木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正如猪八戒一样,他充满了生气和精力,不仅在战斗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也在队伍中增添了很多欢乐和笑声。

接下来,沙僧代表的是水行。

沙僧是个冷静且沉默寡言的角色,他忍耐、坚韧、包容。

水行象征着柔和和变化,正如沙僧一样,他的柔韧性和适应性在旅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能够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并且为队伍提供了稳定和安全。

最后,唐僧代表的是火行。

唐僧是一个智慧和慈悲的角色,他聪明、坚定、仁慈。

火行象征着智慧和光明,正如唐僧一样,他拥有无尽的智慧和深度的慈悲心,他带领着队伍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地取得了真经。

从这四个角色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中的五行精髓体现了相生相克的原则。

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

这种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维持整个旅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我们的生活中,五行的概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行的相互作用和调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缺一不可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平衡和相互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

戏说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与五行相生

戏说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与五行相生

戏说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与五行相生还是以《西游记》为例说明:猪八戒是木(肝),生唐僧火(心)。

每次猪八戒说什么,唐僧都爱听,都相信。

而对于能干的孙悟空的话,唐僧经常半信半疑。

这就是因为猪八戒跟唐僧五行相生,而孙悟空跟唐僧五行相克的缘故。

所以,在身体里,如果肝脏有毛病,没有及时医治,首先会累及到心脏,导致胸闷、心悸、心慌、心率不齐。

就像猪八戒每次单独出去打妖精,唐僧总会担心,怕他打不过妖精或被妖精捉了吃了。

而孙悟空出去,唐僧压根就不担心。

唐僧火(心)生沙僧土(脾),每次猪八戒在唐僧面前拱火,让唐僧对孙悟空念紧箍咒,或赶悟空走,或骂悟空,都是沙僧去劝唐僧才管用。

在身体里,如果我们心里有火,特别生气,就会首先影响到脾胃,食欲不振或猛吃海吃,从而出现腹胀、腹鼓、腹痛、放屁、打嗝等脾胃不舒服的症状。

沙僧土(脾)生孙悟空(金)。

孙悟空对唐僧有过抱怨,对猪八戒有过恼怒和捉弄。

对沙僧却从来没有过任何不满,每次生气,也是沙僧劝说最管用。

在人体里,如果脾胃总是不和,或是脾虚,就会首先连累到肺,导致肺气不足,呼吸短促,上气不接下气,胸闷等肺部疾病。

孙悟空金(肺)生白龙马水(肾)。

有一次,悟空被唐僧赶走,唐僧被妖精变成老虎,沙僧被俘,白龙马毅然而然的变成人形,去跟妖怪打斗。

当看到猪八戒战败象无头苍蝇似的,是白龙马开口说话,让猪八戒请回悟空。

在我们的身体里,肺和肾是紧密相连的。

很多人肺部感染后,会连累到肾,出现夜尿频繁、腰痛、脚后跟痛等肾虚的症状。

白龙马水(肾)生猪八戒木(肝)。

关于他俩在原著里没有太多关联的描写。

但是,每次遇到河流、井等水中之难时,悟空都是让猪八戒下水。

因为水生木,比如种树养花,必须要浇水。

没有水,花树就会枯死。

花树即为木。

所以,在身体里,如果肾出现病变,就会连累到肝。

经常会有人肝肾两虚,出现眼花、眼干涩、耳鸣、头晕、头发变白或脱落开叉枯干、四肢无力等症状。

木火土金水最普遍的相生解释:木头烧着就能生出火苗(木生火)。

西游记的五行关系

西游记的五行关系

西游记的五⾏关系师徒五⼈的五⾏属性分别是:唐僧属⽕,悟空属⾦,猪⼋戒属⽊,沙僧属⼟,⼩⽩龙属⽔。

由⾦⽊⽔⽕⼟共同构成了⼀个五⾏系统。

所以西⾏路上遇⽔有⼟克,遇⾦有⽕制,遇⽊有⾦克,遇⽕有⽔制,遇⼟有⽊克。

五⾏缺⼀不可,师徒五⼈谁也离不开谁,少⼀个⼈取经之路都难以成功。

孙悟空是由⼟⽯⽣成的,⼟⽣⾦悟空属⾦。

⾦最怕⽕克,所以悟空⼀⽣受制于⽕,先是被⽼君⽤⽕炼了49天,西⾏路上遇到⼩红孩被⽕烧伤,遇到⽕焰⼭也被⽕烧了⼀次,⾃⼰都⽆能为⼒,需要别⼈的帮助才能成功度过危机。

⾦怕⽕克,在师徒五⼈之中唐僧属⽕,只有唐僧才能管制得了悟空。

⽕克⾦时如果有⼟通关的话,⽕就克不住⾦,沙僧五⾏属⼟,所以沙僧经常为悟空说好话。

猪⼋戒属⽊,⽊⽣⽕使⽕变旺,⽕旺的话克⾦最凶,所以唐僧管教孙悟空时⼋戒经常在⼀旁扇风点⽕,使唐僧与悟空的⽭盾加深。

⼟多易埋⾦,把⾦埋没了,所以悟空⼤闹天宫时被如来压在五⾏⼭下。

⽤⼟压,⼟数为5,所以压了500年。

⼋戒属⽊,⽊最怕⾦克,悟空属⾦,所以西⾏路上与悟空经常吵架,也因此被悟空克制,从⼼⾥对悟空有种畏惧。

⽊主直主⽊讷,所以⼋戒也是个直肠⼦,敢爱敢恨敢散,⼼⾥有什么就说什么,也因此被⼈误以为太⾊太贪太懒。

⽊主善仁以待⼈,所以悟空打⽩⾻精时⾃⾝的善良被妖魔利⽤。

⽊是⽣⽕的,所以唐僧教训悟空时⼋戒经常在⼀旁扇风点⽕。

⽊是克⼟的,沙僧属⼟,所以初次收服沙僧时⼋戒出的⼒最多,付出的努⼒⽐悟空要⼤。

在唐僧收服其它四⼈做徒弟时也是按照⾦⽣⽔,⽔⽣⽊,⽊克⼟的顺序去收服的。

最先收服的是属⾦的悟空,因为唐僧⾃⾝属⽕,⽕克⾦,所以先收服悟空代表的⾦最容易。

有了⾦以后,⾦⾃然可以⽣⽔,所以接着收了代表⽔的⼩⽩龙。

⽔⽣⽊,然后收了代表⽊的⼋戒。

⽊是克⼟的,最后收了代表⼟的沙僧。

五⾏的相⽣相克是⾃然宇宙间的朴素道理,它意象虽然简单,但是其中的道理却可以推⽽⼴之。

因为⾃然的现象与我们⼈的性格,所发⽣的事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

《西游记》与阴阳五行

《西游记》与阴阳五行

《西游记》与阴阳五行《西游记》与阴阳五行本文并不想讨论它是一部怎样的书,只想补充一点,《西游记》还是一部阴阳五行的小说。

作者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娴熟,对其灵活运用的程度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小说大量引用阴阳五行术语,书中充满了阴阳五行思想,并且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各个领域,更为可贵的是它把阴阳五行与佛教有机的结合,运用阴阳五行的方法来修行佛教,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个创造。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弘扬阴阳五行学说的。

一,阴阳五行与人物及其称呼。

阴阳五行认为,人的性格,能力,命运是有差异的,而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人的五行属性不同。

人的五行属性可以根据他的出生时间地点和方位等推算出来的。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团队,有五个成员,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

这正和五行金、木、水、火、土吻合。

唐僧,东土圣僧,五行属土;孙悟空,五行属金;猪八戒,天蓬元帅,掌管天河,亥猪,五行属水;沙僧,卷帘大将,帘子木所造,手中宝杖是月亮中的桂树枝,吴刚伐下,鲁班制造,因此五行属木;白龙马,午马,五行属火(书中把猪八戒属木,沙僧属土)。

《西游记》通常把孙悟空称谓金公,道教将铅称为金公,认为真铅生庚,庚辛为金,地支中申亦为金;申又属猴,故文中金公往往指悟空。

道教将汞称为木母,认为真汞生亥,亥属猪,故文中木母往往指猪八戒。

如第三十八回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第七十六回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第八十九回黄狮精虚设钉钯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等,这里的木母、木等指的就是猪八戒。

金公、心猿、金等指的是孙悟空。

只是第八十九回,作者把沙僧说成属土,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属土,不过,我倒认为沙僧属木有一定的依据。

(不过作者把猪八戒解释属木母是对的,但误把木母认为是木了,其实木母是水意思,水是木之母,猪八戒应该属水的。

五行学说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五行学说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五行学说在《西游记》中地体现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地重要内容,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里,仅就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和白龙马四众本身地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谈一下五行学说在《西游记》中地体现.在五行学说看来,事物之间地联系,其规律就是金、木、水、火、土地相生相克.方位、味道、脏腑、声音、季节、颜色、感官、人事等,无不可以划入五行范畴.因而,在《西游记》一书中,悟空、悟能、悟净和白龙马四众,也分别被赋予了五行属性,即悟空为金、为火,悟能为木、为水,悟净和白龙马为土.唐僧代表着三藏,即金(火)、木(水)、土.从中国传统宇宙观地角度上,四众五行合三藏,乃是贯穿全书总地旨要.三藏缺一,到不了西天;五行缺一,取不回真经.五行齐全而不和睦,同样难归正果.可以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地过程,既是金木土同妖魔相斗地过程,也是五行生克调和地过程.而这后一个过程又是通过前一个过程实现地.道家称铅为“金公”,认为“真铅生庚”,庚辛为金,地支申酉亦为金,申属猴,又火能克金,为金之公,故悟空被称“金公”,既是金,又是火.道家称汞为“木母”,认为“真汞生亥”,亥为水属猪,水能生木,为木之母,故悟能被称“木母”,既是木,又是水.道家修炼,想铅汞化合,阴阳交媾,却得有土相助,悟净和白龙马即是土.土能使金木相交,水火调和,仿佛媒婆一样,故悟净被称为“黄婆”.悟净之为土,除了书中回目和诗词中多次有过暗示外,从自身上还找不到更合适地解释.而白龙马之为土,则是因为辰属龙,辰即为土.阴阳五行理论定型之前,五行地排列顺序有以水为首地,也有以木为首地,后来才定型为以金为首.根据五行图式,从季节上讲,秋为金,春为木,长夏为土.从日时上讲,日入为金,清晨为木,日西为土.撇开白龙马(因为他毕竟只是一脚力),悟空、悟能、悟净三众既然被重点赋予了金、木、土地属性,那么在唐三藏收他们为徒弟时,不仅要按照金、木、土地顺序依次露面,而且在季节与日时上也大致与五行图式相吻合.书中第回讲到:唐三藏离开长安,前往西天取经,“正是那季秋天气”.数日,到了巩州城.又两三日,至河州卫,然后过双叉岭,再前面就是两界山.以此推算,那唐三藏在两界山遇到孙悟空,仍是秋季.书中虽然没有提到唐三藏收下孙悟空地确切时间,却讲到唐三藏收下悟空后,向前走不多时,遇一猛虎,被悟空照头一棒,打地脑浆迸出万点桃红.悟空剥下那虎皮,裁为两幅.收起一幅,把一幅围在腰间.然后,“师徒两个走着路,说着话,不觉得太阳星坠.但见:焰焰斜辉返照,天涯海角归云……一钩新月破黄昏,万点明星光晕”(回).由此可知,那孙悟空跪在唐三藏马前时,即使不是日入之时,也该将近日入之时,可谓金季金时收金公.书中第回讲到:唐三藏和悟空路过高老庄,“正是那春融时节”.悟空与当时尚为妖怪地悟能战了一夜,“天色将明”,悟能“怯战而走,把洞门紧闭不出”(回).悟空随后就去把那门打得粉碎,将其绑剪着手背,揪着耳朵,顷刻间,到了庄前,拜见了唐三藏.书中也没有明确交待收伏悟能地时间,但谁都可以推算得出,那时该是清晨之际,正是木季木时收木母.书中第回讲到:唐三藏师徒三众,行至八百里流沙河,正是那“大火向西流”之时,也就是夏秋相交之季,说是长夏之末,也说得通.书中同样没有交待收下悟净地确切时间,却详细叙述了悟能与悟净两天里地三次大战,并且在木叉奉法前来收伏悟净时,悟净指着悟能说了这么一句话:“他不知是那里来地个泼物,与我整斗争两日,何曾言着一个取经地字儿?”请注意,悟净不是说斗了这两日,而是说整斗了这两日.以此推断,唐三藏收下悟净,当在日渐偏西之时,可谓土季土时收净土.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先是空顶了一个“三藏”地名字,只是行至两界山,也就是如来五指化作地“五行山”,方开始五行渐生,三藏逐步到位.他在两界山收下孙悟空,取经路上,开始有了金、火二行,金(火)藏到位.在鹰愁涧得了白龙马,白龙马虽为一土,却难为一藏.在高老庄收下猪悟能,取经路上才添了木、水二行,木(水)藏到位.在流沙河收下沙悟净,土行加盟,土藏到位.至此,唐三藏才名副其实.而后,就是书中第回地一首诗中所说地那种情况:“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己立基为妙用,辩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五行不全,经难取.五行齐全后,相互间又有个相生相克地问题.在被称为“金公”地孙悟空与被称为“木母”地猪悟能之间,时常发生矛盾,有磨擦.悟空总是作弄悟能,悟能又总是撺掇师父去整治悟空.但他们毕竟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保唐三藏取得真经后成就正果.他们必然要克服相互间地磨擦,消除不睦之心.在外因上,需要有土撮合;在内因上,也有相生地一面.按五行相生相克说,金生水、木生火、金克木、水克火.当悟空为金、悟能为水时,金生水,故悟空多次救助悟能;当悟能为木、悟空为火时,木生火,故悟能也能救助悟空,如孙悟空被红孩儿三昧真火熏坏了,几乎丧了残生,就是由悟能救治过来地(第回).当悟空为金、悟能为木时,“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如第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当悟能为水、悟空为火时,水克火,如在回中,就是因为悟能从中撺掇,方使“圣僧恨逐美猴王”.土能使金木相交、水火调和.但在金木不睦、水火闹别扭时,作为三藏之一地净土沙悟净,虽在书中被称为“黄婆”,却极少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时候,整个给人以苍白模糊地感觉.在悟能撺掇师父念紧箍儿咒时,他就一次也未曾劝解过.悟空在第一次被逐回来后,就曾不满意地对他说过:“你这个沙尼!师父念紧箍儿咒,可肯替我方便一声?都弄嘴施展.”(回).相比之下,白龙马这个土地撮合作用发挥地倒要更好一些.在悟空被撵回花果山,悟净被黄袍怪捉住,唐三藏被妖精给变作老虎囚起来时,“意马忆心猿”(回),是他力劝悟能去把悟空请回来地.话又说回来,沙悟净虽不善于调解悟空与悟能之间地矛盾,但没有一次在二人之中拨弄是非,扩大矛盾.应当说,他是在无声无息中化解金木之间地矛盾.五行和睦归正果.和睦中包含着分离,克服大分离,才会有大和睦.孙悟空地两次被逐(一次是因为打死白骨精被逐,一次是因为打死了几个草寇被逐),虽然造成了“中道分离乱五行”(回)地局面,但这两次大分离地最终被克服,却又带来了五行大和睦地新局面.孙悟空第一次被逐回来后,在一段时期内,“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回).第二次回来后,金、木、土“剪断二心,锁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回).此后,金木之间虽偶尔也发生一点小磨擦,却是再也没有闹过别扭.等到第回,“金木土计闹豹头山”,三家和睦后,也就到了西天.炼丹家在五行中独崇拜金,以为金属至高无上,“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因而在《西游记》中,从第回贯穿到回地主人公,不是代表三藏地唐僧,不是被称为“木母”地猪悟能,更不是被称为“黄婆”地沙悟净,而只是被称为“金公”地孙悟空.孙悟空这只天生地石猴,一落地就“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回);在当美猴王和齐天大圣时,使金箍棒,披黄金甲,顶紫金冠;待做了唐三藏地大徒弟后,那黄金甲、紫金冠是不见了,但也要给他戴顶嵌金花帽,还要套上一个金箍儿.这位响当当地“金公”,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身金.有人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地塑造是成功地,唐僧和沙和尚这两个艺术形象地塑造就比较差.说前者写出了鲜明性格,有个性差异,后者缺乏鲜明地个性,倒也是事实.若因此断定《西游记》地作者擅长编述神奇生动有趣地故事,而不善于塑造出成群地使人读了不能忘记地鲜明地艺术形象,那就太过于武断了.从五行学说地角度上分析,为金为火地“金公”与为木为水地“木母”之间,既有相生地一面,又有相克地一面,个性自然是鲜明地.而代表着三藏地唐僧,往往把握不住金(火)藏与木(水)藏之间地相生相克;道家在以土助铅汞化合时已经证明,土在化合中地作用并不是那么积极主动地,因而唐僧和沙和尚缺乏鲜明地个性也就不足为怪.这样写,正说明作者是另有一番寓意地.。

论_西游记_中的五行观念

论_西游记_中的五行观念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 F S HANDON G N OR M AL UN I VER SITY (H u m an ities and Soci a l S ci en ces) 2010年第55卷第6期(总第233期)2010 V o.l 55 N o .6(G eneral N o .233)论5西游记6中的五行观念*李德强(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 五行观念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神魔小说5西游记6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5西游记6中,从孙悟空的生长环境到其人生遭遇,无不存在五行观念的强大影响。

不但如此,唐僧师徒取经队伍的组合次序及各自的性格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五行模式而来。

甚至在妖魔的世界中,五行观念的影响也是处处存在。

关键词: 五行观念;西游记;影响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0)06-0026-04*收稿日期:2010-07-26作者简介:李德强(1979) )男,山东东营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一、五行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五行观念是古人在/天人合一0思想支配下形成的哲学体系,所谓的五行乃是/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行也。

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0,[1](P7)即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把天地之气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

它们的自然属性不同,产生的作用也各异,其相生相合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物体形态,并成为孕育万物之本。

5易#系辞6所谓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0,[2](P241)也是基于此而言。

甚至古人认为,这种五行相生的观念在鬼神世界里也同样发挥作用,5左传#昭公二十九年6所记载的社稷五祀中,已经分五行以配四时,并配食五行之神了。

后来又生发出五方、五色、五声、五味、五虫、五谷等各种概念,可见,五行观念在当时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了。

《西游记》五行思想评析

《西游记》五行思想评析

作者: 张平仁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出版物刊名: 明清小说研究
页码: 86-94页
主题词: 《西游记》;五行;丹道
摘要:《西游记》中有较多五行思想,是作品中丹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虽将五人喻为五行,但并没完全一一对应,已有的对应亦不严格,评点家及当代学人的相关解读存在诸多困境。

作品从五行角度对情节所作的比附大都与情节本身不相契合,评点家的相关见解基本属过度阐释。

总体看五行运用与情节自身基本是游离的,这是整个丹道思想与作品情节关系的一个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行 观 念 是古 人 在 “ 人 合 一 ” 思 想 支 配 下 形 成 的 , 天
联 系 起 来 ,助长 了五 行 说 的 神 秘 性 ,但 也 因牵 强 附 会 而 受
到 质 疑 ,甚 至认 为 “ 阳五 行 说 为 二 千 年 来迷 信 之 大 本 营 ” 阴
李德 强
(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上 海 2 0 3 ) 0 4 3
摘 要 :五 行 观 念 的 流行 即是 把 世 界 看 作 是 一 个 整 体 ,其 基 本 元 素 金 、 木 、 水 、火 、土 相 互 结 合 产 生 了 万 事 万
物 ,组 成 了这 个 完整 的世 界 。天 上 、地 下 、人 间 以及 自然 界 都 有 五 行 的 存 在 , 它 们 之 间相 互 发 生 作 用 ,相 互 影 响 。这 在 小说 《 游记 》 中更 是得 到 了 充分 的 体 现 。其 不 仅 存 在 于孙 悟 空 的 成 长 中 ,存 在 于 取 经 五 人 众 之 间 , 西 也 存 在 于妖 魔 的世 界 中 ,这 就 是 五 行观 念在 《 游 记 》 中的 体现 。 西
神” 。也 是 基 于此 而 言 的 ,而且 古 人 认 为 这 种 变化 在 鬼 神 的 世界 里 也 同样 发挥 作 用 。《 传 ・昭公 二 十 九 年 》 所 记 载 的 左
社 稷 五 祀 中 ,已经 分 五 行 以 配 四 时 ,并 配 食 五 行 之 神 。 后
影 响 。其 本 身 的 神 秘 性 亦 加 深 了 由此 带 来 的 神 化 色 彩 。在 神魔 小 说 《 游 记 》 中 ,五 行 观 念 的 影 子 更 是 无 处 不 在 , 西 与 《 游 记 》 魔幻 故 事 完 美 的 融 合 在 一 起 。 其 不 仅 存 在 于 西 孙 悟 空 及 成 长 中 ;存 在 于 取 经 队 伍 的 组 合 中 ;就 是 在 妖 魔
汉代 “ 人 感 应 ” 的 思想 的流 行 正 是 这 种 思 想 的 产 物 , 天
即 “ 天有 五 星 ,地 有 五 行 , 天 则 有 列 宿 ,地 则 有 州 域 ” (《 史记 ・天 官 书 第 五 》 。汉 儒 阴 阳 五 行 之 学 开 于 董 仲 舒 , )
所谓 攒 簇 五行 , 又 云 颠 倒 五 行 。 即 阴 阳通 过 五 行 赋 予 其
关 键 词 :五 行观 念 ; 西游 记 ;影 响
中图 分 类 号 :I 0 . 262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3 3 2 1 ) 50 9 — 4 6 30 1 ( 0 0 0 —0 20 之 一 ,并 辟 《 五行 志 》行 世 ,对 五 行 说 的 流 行 起 到 了 重 要 的推 动 作 用 。因 为古 代 方 士 往 往 通 过 上 天 星 象 与 人 间祸 福
念 已经 开 始渗 透 到 国家 意 识 形 态 中 。 这对 中 国 文 化 产 生 了
巨大 的影 响 。
有 阴 阳 五 行 ,此 阴 阳 五 行 不 但 诸人 离 他 不 得 ,即 仙 佛 亦 离
他 不 得 。然 阴 阳 总无 形 象 ,总 寄 于 五 行 之 中 。 五 行 有 内 有 外 ,在 外 者 , 翻天 地 一 切 耳 闻 目见 之 属 皆是 ;在 内 者 , 不 可 见 ,不 可 闻 ,各 藏 于 人 之 身 中 ,在 各 人 各 自修 炼 ,道 教
的世 界 ,也具 有 较 浓 厚 的五 行 观 念 。可 以 说 :“ 自有 天 地 便
又生 发 出 五 方 、五 色 、五 声 、 五 味 、 五 虫 、 五 谷 等 概 念 , 这 说 明 当 时 五行 观 念 已 经 影 响甚 大 。稍 后 的 《 氏 春 秋 ・ 吕 应 同 》借 邹 衍 的 “ 五德 始 终 ” 说 来 推 行 政 治 主 张 ,五 行 观
作 为重 要 的 思 想 , 五 行 观 念 成 为 乐 律 、政 治 、 伦 理 、 医 学 、术 数 之 理 论 基 础 ,也 成 为 中 医 、五 运 六 气 论 、断 易
及命 理 学 之 信 息 语 言 ( 见 廓 芷 人 《 阳五 行 及 其 体 系 》 。 参 阴 ) 正 因如 此 ,其 对 中国 古 代 的俗 文 学 尤 其 是 小 说 产 生 了 很 大
第 3 1卷第 5期
2010年 10月
衡 阳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He g a g No ma i e st o r a n y n r lUnv r i o y
NO. V o . 5 1 31
0 c . 2 0 10 t
论 《 西游 记》 中的 五行 观 念
外 部 形态 ,人 、神 都 涵 盖 在 其 中 , 即 突 出其 无 处 不 在 、无
所 不包 的广 阔性 和 深 远 意 义 。
成 于刘 向 、刘 歆 父 子 。董 氏把 天 地 作 为 有 机 整体 联 系 起 来 ,
天人 之 间可 以相 互 发 生 关 系 ; 《 南 子 ・ 文 训 》亦 是 把 淮 天 金 、木 、水 、火 、土 五 星 之 神 与 五 帝 和 自然 界 的 五 种 神 兽
( 启 超 《阴 阳 五 行 说 之 来 历 》 。 粱 )
所 谓 的 五 行 乃 是 “ 地 之 气 ,合 而 为 一 ,分 为 阴 阳 ,判 为 天
四时 ,列 为 五 行 。 行 者 , 行 也 。 其 行 不 同 , 故 谓 之 五 行” ①。 即天 地 之 气 因 其 属 性 的 不 同 分 为 金 、 木 、 水 、火 、 土 五种 ,据 其 自然 属 性 有 着 不 同 的 作 用 ,其 相 生 相 合 变 化 出 世界 的物 质 ,并 成 为孕 育 万 物 之本 。 《 ・系 辞 》 “ 数 易 天 五 ,地 数 五 ,五 位相 得 而各 有 合 … … 此 所 以成 变 化 而 行 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