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与ALK阳性肿瘤的病理诊断与治疗进展
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最新进展与应用近年来,肺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针对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肺癌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与应用,着重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一、肺癌靶向治疗的概念和原理靶向治疗是指利用特定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以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靶点,阻断或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治疗策略。
肺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通过识别和干扰与肺癌细胞增殖、生存和转移相关的特定分子通路及其信号传导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EGFR靶向治疗的突破EGFR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表达在肺癌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EGFR基因突变是EGFR靶向治疗的关键预测因子。
研究发现有15%至20%的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这部分患者对EGFR靶向治疗药物敏感。
目前,EGFR基因突变检测已成为NSCLC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ALK靶向治疗的进展除了EGFR,ALK (无鞭毛胞浆质酪氨酸激酶)也是肺癌中的一个重要靶点。
ALK基因融合是导致肺腺癌发生的关键基因变异。
针对ALK 的靶向治疗药物,如克唑替尼和艾塞那肽等,在治疗ALK融合阳性肺腺癌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
ALK融合阳性肺腺癌是NSCLC的一个重要亚型。
通过ALK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ALK靶向治疗。
目前,ALK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该亚型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
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治疗药物,对于那些对传统化疗不起效的肺癌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通路,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
临床分析研究肺癌的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
临床分析研究肺癌的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肺癌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其高发率和高致死率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揭示出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基因突变的重要作用。
基于理解基因突变的机制,靶向治疗成为了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口。
本文将从临床分析的角度,探讨肺癌的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之间的关系。
一、基因突变与肺癌的关联肺癌中的基因突变常常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等关键生物学过程紧密相关。
通过临床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肺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见基因突变,比如EGFR、ALK、ROS1等。
这些基因突变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发肿瘤细胞的不控制增殖和抗凋亡能力,最终导致肺癌的恶变。
通过对这些基因突变的研究,科学家们为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二、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1. EGFR突变与EGFR-TKI治疗EGFR基因突变在肺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EGFR激活突变。
近年来,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作为一种靶向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通过与EGFR结合,EGFR-TKI可以有效抑制激活突变引起的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治疗肺癌的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EGFR-TKI在EGFR激活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成为了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
2. ALK突变与ALK抑制剂治疗ALK基因突变是肺癌中的另一个重要靶点。
常见的ALK基因突变包括ALK融合基因和ALK点突变。
针对ALK突变的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突变基因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信号通路。
临床研究显示,ALK抑制剂对于ALK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 ROS1突变与ROS1抑制剂治疗ROS1基因突变是肺癌中的另一个研究热点。
ROS1抑制剂可以抑制ROS1突变基因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能力。
alk突变机理
alk突变机理ALK突变机理引言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它在细胞内发挥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
ALK突变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ALK突变的机理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1. ALK基因突变的类型ALK基因突变包括多种类型,如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等。
最常见的ALK突变类型是基因融合,即ALK基因与其他基因的融合产生新的融合基因,如EML4-ALK、NPM-ALK等。
这些融合基因的产生往往导致AL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 ALK突变的机制ALK突变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重排、点突变和基因扩增等。
基因重排是指ALK基因与其他基因的染色体断裂并重新连接,从而产生新的融合基因。
点突变是指ALK基因中某个碱基发生突变,导致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基因扩增是指ALK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复制增加,使其表达水平升高。
3. ALK突变的影响ALK突变的主要影响是异常激活ALK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正常情况下,ALK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有限的,但在ALK突变的情况下,ALK融合蛋白或突变蛋白可以持续激活ALK 信号通路,从而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
此外,ALK突变还可以影响细胞的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发展。
4. ALK突变与肿瘤的关系ALK突变在多种肿瘤中都有发现,包括肺癌、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其中,ALK融合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最为常见,与肺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ALK融合基因在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3-7%,其阳性患者对ALK抑制剂的治疗反应良好。
此外,ALK 突变在其他肿瘤中也被广泛研究,为肿瘤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5. ALK突变的检测方法ALK突变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PCR、测序等。
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常用的ALK蛋白表达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染色反应显示ALK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无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间变性淋巴瘤(ICD-10:C85.705 M97141/3)激酶阳性(ALK+)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ICD-10:C85.709 M97142/3)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检:可有发热、皮肤软组织结节、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2.病理诊断:病理活检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分型诊断标准。
3.NPM-ALK(血,骨髓):非NPM-ALK基因易位除外。
4.颈部及腹部超声,头、颈、胸腹(瘤灶部位最好为增强)CT/MR,如果为颅脑和脊髓部位瘤灶则需做相应部位MR。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1.A组:完全切除的I期。
2.B组:预后好的一组。
(1)无皮肤浸润。
(2)无纵隔受累。
(3)病理无淋巴组织细胞变异的证据,非小细胞变异亚型。
(4)骨髓无噬血现象,不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5)非ALCL白血病阶段。
(6)骨髓和外周血NPM-ALK(-)。
3.C组:预后差的一组,包括以下特点的患者(1)皮肤活检证实有皮肤损害(不是I期)。
(2)有纵隔和(或)肺脏受累。
(3)病理有淋巴组织细胞变异,或为小细胞变异亚型。
(4)骨髓可见噬血现象,或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5)ALCL白血病阶段。
(6)骨髓或外周血NPM-ALK(+)。
4.D组:有CNS受累的患者。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非小细胞肺癌中ALK阳性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中ALK阳性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王勇; 冯佳; 钱粒; 章建国【期刊名称】《《交通医学》》【年(卷),期】2019(033)006【总页数】4页(P568-571)【关键词】肺腺癌;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免疫组化Ventana法【作者】王勇; 冯佳; 钱粒; 章建国【作者单位】海门市中医院病理科江苏226100;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在美国癌症学会(ACS)最新发布的全球癌症数据报告中,肺癌的发病率均居首位[1]。
其中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并且70%以上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Ⅲ期以上),5年存活率约16.1%[2]。
随着精准医疗的提出和分子生物研究的进展,以分子靶向治疗为核心的个体化诊疗的时代已经到来,与其相关的分子检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ALK是1994年首次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被发现,故命名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它本质是一种酪氨酸蛋白激酶[3]。
2007年,Soda等证实ALK为NSCLC新的驱动基因[4]。
研究表明EML4-ALK融合基因在NSCLC中以较为稳定的频率出现[5-6],而且ALK基因的改变可以通过免疫组化(IHC)、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肿瘤标本中被检测到[7]。
本文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2019年8月的NSCLC患者标本共726例,对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标本进行ALK基因检测,分析其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中国NSCLC患者中ALK基因情况,以及ALK阳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性,为临床的靶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NSCLC患者标本726例,≥55岁649例,<55岁77例,年龄24 ~86岁中位年龄59岁。
男性391例,女性335例(表1)。
所有病例均应用免疫组化VENTANA法检测肿瘤组织中ALK(D5F3)蛋白的表达水平。
病理报告中alk
病理报告中ALK的解读一、引言病理报告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关键信息,协助他们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其中,ALK基因是一种关联肿瘤发展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检测方法、临床意义等方面对病理报告中ALK的解读进行介绍。
二、ALK基本概念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属于RTK家族(Receptor Tyrosine Kinase),在正常情况下参与神经发育过程中的信号传导。
然而,某些突变或融合基因的出现可导致ALK激活异常,从而与多种肿瘤的发展相关。
三、ALK的检测方法ALK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组织化学(IHC)和基因检测两种。
IHC是一种常见的ALK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组织样本中ALK蛋白的表达情况来判断其阳性或阴性。
基因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ALK基因融合、突变或扩增来判断ALK的异常表达。
四、ALK的临床意义1.肿瘤诊断与分型:ALK检测在肺癌、淋巴瘤等肿瘤的诊断和分型中有重要价值。
特别是ALK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融合基因表达,可以作为一种分子标记物,帮助鉴别ALK融合阳性的NSCLC患者。
2.预后评估:ALK融合阳性的肿瘤患者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而且对常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
因此,对于ALK阳性患者,针对ALK靶向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靶向治疗:ALK作为靶向治疗的一个重要标记物,已经成功应用于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
抗ALK药物,如克唑替尼和雷替替尼等,能够抑制ALK融合蛋白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进展。
五、ALK的报告结果病理报告中对ALK的解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ALK检测方法:报告应明确所使用的ALK检测方法,并描述其原理和操作步骤。
2.检测结果:报告中应注明ALK的检测结果,即阳性或阴性。
对于ALK阳性的结果,还需进一步说明融合基因的类型和表达水平。
肺癌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肺癌的病理生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本实验对肺癌进行了观察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肺癌的病理生理特点。
2. 掌握肺癌的病理诊断方法。
3. 分析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4.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肺癌组织标本:收集3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组织标本,其中鳞癌10例,腺癌15例,小细胞癌5例。
(2)实验试剂:HE染色试剂盒、免疫组化试剂盒、PCR试剂盒、RT-PCR试剂盒等。
2. 实验方法(1)病理学观察采用HE染色法对肺癌组织进行观察,分析其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
(2)免疫组化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BRAF等基因的表达情况。
(3)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肺癌组织中K-ras、EGFR、ALK、BRAF等基因的突变情况。
四、实验结果1. 病理学观察(1)鳞癌:癌细胞呈梭形、不规则,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象。
癌组织呈片状、团块状分布,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2)腺癌:癌细胞呈腺样排列,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象。
癌组织呈腺样、管状分布,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3)小细胞癌:癌细胞小而密集,呈梭形、不规则,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象。
癌组织呈片状、团块状分布,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2. 免疫组化检测(1)EGFR: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中,EGF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40%和20%。
(2)ALK: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中,ALK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20%和10%。
(3)BRAF: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中,BRA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10%和5%。
3. 分子生物学检测(1)K-ras: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中,K-ras突变率分别为50%、30%和20%。
ALK详解——精选推荐
ALK详解写在前⾯的话:本⼈私下是⼀枚⼩⼩技术员,闲来⽆事开了这样⼀个公众号,刚开始写⼀些简单易懂的东西,很感谢我的朋友和同事的⿎励与⽀持,这是我坚持下去的动⼒。
ALK基因ALK最早是在间变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个亚型中被发现的,因此定名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
它是继EGFR之后肺癌中⼜⼀很重要的驱动基因。
ALK 可与多种基因发⽣融合,融合的发⽣激活了与细胞存活和增殖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进⽽引起肿瘤的发⽣。
EML4-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已经被定义为 NSCLC的⼀种特殊亚型,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
ALK 也与其他基因融合⽽实现活化,如与 PTPN3、TFG、KIF5B、KLC1、STRN、TPR 及 HIP1 基因等。
与EGFR突变⼈群相⽐,ALK融合⼈群年龄更轻,如下图。
也就是说,ALK这类疾病与EGFR这类疾病⽆论是从驱动基因、病因还是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来说都是不⼀样的,这也从另外⼀个⾓度说明对于患者光检测EGFR是远远不够的,ALK也是⾼频⽽且特异的分⼦亚型。
西⽅ NSCLC 患者 ALK 融合基因阳性率约为 3-7%,中国NSCLC 患者阳性率约为 3-11%,⽽在EGFR、KRAS、⼈表⽪⽣长因⼦受体2 或 TP53 等基因⽆突变的 NSCLC 患者中,ALK融合基因阳性率达25%;我国 EGFR 和 KRAS均为野⽣型的腺癌患者,ALK 融合基因的阳性率⾼达30-42% 。
ALK基因抑制剂⽬前,在ALK突变阳性的⾮⼩细胞肺癌(ALK+NSCLC)领域已经有4个同类型药物被FDA批准上市。
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种以ALK、ROS1和c-MET酪氨酸激酶为作⽤靶点的⼝服⼩分⼦抑制剂,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发,2011年8⽉26⽇获FDA批准上市,2016年3⽉10⽇获C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赛可瑞(Xalkori)。
ALK阳性晚期肺癌的靶向治疗
ALK阳性晚期肺癌的靶向治疗今天讲讲ALK阳性晚期肺癌的靶向治疗相关知识。
EML4-ALK融合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靶点之一,它是通过细胞外配体结合区与胞内的酪氨酸激酶区结合,导致酪氨酸激酶激活并表达,从而获得致癌作用。
ALK融合基因阳性肺癌占非小细胞肺癌总体的3%~5%,对ALK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有效。
克唑替尼作为第一个用于治疗晚期ALK重排肺癌的药物,耐受良好,与传统化疗相比受益更大,提高客观缓解率,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三代药物包括赛瑞替尼、艾乐替尼、布格替尼、恩莎替尼和劳拉替尼也取得可观的临床获益,与一代药物相比更具优势。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耐药,包括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目前最常见的耐药机制是ALK基因的二次突变,L1196M突变和G1202R突变分别是克唑替尼和二代ALK抑制剂最常见的耐药突变。
目前针对耐药发生后,首选的治疗措施是下一代ALK 抑制剂,其他还包括与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或培美曲塞的联合治疗。
ALK基因重排在NSCLC的总体发生率约为4%,常见于年轻、不吸烟/轻度吸烟、其他致癌基因驱动突变缺乏的肺腺癌(尤其是印戒细胞癌)。
目前ALK融合突变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RT-PCR、NGS。
目前已知的ALK亚型分析如下:EML4-ALK占90%-95%,亚型包括:E4; A20(2.34%),E12; A20(1.56%),E13; A20(V1)(40.63%),E6; A20(V3)(36.75%),E20; A20(V2)(7.81%),E14; A20(V7)(0.78%),E18; A20(V5′)(1.56%),E15; A20(0.78%),E2; A20(V5)(0.78%),E5; A20(0.78%),E17; A20(1.56%),E3; A20(0.78%),E21; A20(2.34%),少见非A20有:E18;A17,E6; A17,E6; A18,E6; A19;E13; A19等。
ALK阳性表达相关肿瘤临床病理学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ALK阳性表达相关肿瘤临床病理学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黄红波;刘庚勋【摘要】It has been found that multiple solid tumors were positive for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 currently.ALK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sis,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tumor.It is important to localization accurately diagnose the tumor expressed ALK and the subcellular of positive expression of ALK to underway individual precise therapy on rear rangement type of ALK,diagnosis of carcinoma and prognosis and using of ALK inhibitor.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LK positive tumor and its targeted treatment status.%目前已发现多种实体瘤中存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正确诊断ALK阳性肿瘤和判断ALK阳性表达的亚细胞定位对ALK重排的类型、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指导ALK抑制剂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围绕ALK阳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靶向治疗现状进行介绍.【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5页(P160-164)【关键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肿瘤;靶向;治疗【作者】黄红波;刘庚勋【作者单位】解放军163中心医院影像科,长沙410003;解放军163中心医院病理科,长沙4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0.43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最早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细胞株中发现[1]。
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肺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了解肺腺癌的病理特征对于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此外,对肺腺癌的预后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1. 肺腺癌的病理特征肺腺癌是起源于肺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以下病理特征:组织学类型肺腺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学类型:•腺泡型:细胞排列成较大的腺泡结构,多见于早期肺腺癌。
•实体型:细胞排列紧密,没有明显的腺泡结构。
•乳头状型:细胞呈乳头状突起,常见于表浅生长的肺腺癌。
•黏液型:细胞产生大量黏液分泌物,形成黏液滴。
•粘液腺癌:细胞内含有黏液,分泌物充满细胞间隙。
分化程度肺腺癌的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
高度分化的肺腺癌细胞形态规整,与正常腺泡相似;中度分化的肺腺癌细胞形态较规整;低度分化的肺腺癌细胞形态不规则,混杂有较多胶原纤维。
预后分子标志物肺腺癌的预后分析中,一些预后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中常见的分子标志物有:•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状态:EGFR突变阳性患者对靶向治疗药物如鲁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反应良好。
•ALK(异源性淋巴瘤激酶)重排状态:ALK重排阳性患者对ALK抑制剂克里朋(Crizotinib)有较好的疗效。
•KRAS(Kirsten突变型RAS基因)突变状态:KRAS突变阳性患者对EGFR抑制剂治疗反应较差。
2. 肺腺癌的预后分析肺腺癌的预后分析是评估患者生存期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与肺腺癌预后相关的因素:分期肺腺癌的分期是预测预后的重要依据。
通常使用TNM(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系统进行分期。
早期(I、II期)肺腺癌预后较好,晚期(III、IV 期)肺腺癌预后较差。
年龄年龄是影响肺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性别女性患者相对于男性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ALK之路|韩宝惠教授:从ALK抑制剂的发展历程看ALK阳性NSCLC一线治疗策略的选择
ALK之路|韩宝惠教授:从ALK抑制剂的发展历程看ALK阳性NSCLC一线治疗策略的选择整理:肿瘤资讯来源:肿瘤资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是重要的治疗靶点,对ALK阳性NSCLC患者治疗模式的探索是肺癌精准治疗的典范。
从2007年发现EML4-ALK融合基因,已经过去了12年。
在这12年间,对于ALK阳性NSCLC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陆续上市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ALK TKI,使得ALK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显著延长。
【肿瘤资讯】特邀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韩宝惠教授,就ALK阳性NSCLC治疗的发展变化及当前一线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专访。
韩宝惠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上海市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及博士后导师上海市胸科医院药物临床研究机构主任亚太医学免疫学会肿瘤分会主委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药监局(CFDA)审评专家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业委员会主委CSCO肿瘤NSCLC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全国肿瘤临床执行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副主委中华医师学会呼吸分会常委克唑替尼开启ALK阳性NSCLC靶向治疗时代韩宝惠教授:ALK融合基因在NSCLC的发生率为3~7%,坊间称为“钻石突变”。
2007年,日本学者首次在NSCLC患者中发现EML4-ALK融合基因,并在Nature杂志报道。
然而,在发现EML4-ALK融合基因之初,这部分患者的治疗预后较差,临床研究显示,其对化疗的客观缓解率(ORR)只有25%[1]。
20世纪90年代,在苏根(Sugen)生物技术公司供职的华裔科学家崔景荣博士,率领团队通过筛选的方式获得c-MET激酶抑制剂SU11274,这便是第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的起点。
后续,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筛选发现,克唑替尼对于ALK融合基因也具有抑制作用。
ALK阳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真实世界研究演示课件
预后分析
尽管ALK抑制剂治疗在ALK阳 性肺腺癌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但患者的总体预后仍然 较差。这可能与肿瘤异质性、 耐药性的产生以及治疗策略的 选择有关。
对ALK阳性肺腺癌患者治疗的建议
个体化治疗策略
针对ALK阳性肺腺癌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基因突 变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在选择ALK抑制剂时,应充
开发新型ALK抑制剂
目前已有的ALK抑制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未来需要继续开发新型、 高效的ALK抑制剂,以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
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除了关注患者的生理治疗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 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导 ,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提高其自我 管理和生活质量。
分型
根据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ALK阳性肺腺癌可分为Ⅰ-Ⅳ期。其中 ,Ⅰ期为早期,Ⅳ期为晚期。
影像学特征
X线表现
X线胸片可见肺部肿块或结节影,边缘毛糙,有时可见分叶或 毛刺征。
CT表现
CT扫描可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缘及内部结构 ,还可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ALK阳性肺腺癌在CT上多表现 为周围型肺癌,肿瘤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 。
真实世界数据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非随机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它反映 了实际临床实践中患者的各种情况和 治疗过程,更加贴近临床实际。
与临床试验结果的异同点分析
异同点
真实世界研究与临床试验在研究对象、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临床试验通 常选择特定的患者人群,采用严格的研究设计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而真实世界研究则更注重在实际 临床环境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靶向治疗与化疗的比较
ALK靶点及其检测方法
ALK靶点及其检测方法ALK指的是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它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
最早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PM-ALK)中被发现,近年来还在其他肿瘤中也有发现。
ALK通过激活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参与细胞增殖、存活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针对ALK靶点的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识别ALK突变,并指导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
目前常见的ALK靶点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免疫组化(IHC)方法:免疫组化方法通过检测ALK蛋白的表达量来确定ALK阳性或阴性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或酶标法染色来观察产品的积累。
IHC方法对于快速初步筛查ALK阳性肿瘤患者十分有效,但不能确定具体的ALK突变类型。
2.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FISH方法通过使用与ALK基因相关的探针来检测ALK基因的融合情况。
当ALK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时,可以通过FISH方法将融合基因的及时位置可视化。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检测ALK基因的融合,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
3.倒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RT-PCR方法可以检测ALK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突变状态。
通过将RNA转录成cDNA,然后使用特定的引物进行放大,可以确定是否存在ALK的融合基因或突变表达。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多种ALK融合及细小突变,对于观察ALK基因的表达状态非常有用。
4.下一代测序(NGS)方法:NGS方法是一种高通量的测序技术,可以对基因组进行广泛的测序,并同时检测多个潜在的突变点。
对于ALK检测来说,NGS可以同时检测到多个ALK融合基因和突变点,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ALK靶点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倒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下一代测序。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检测ALK基因的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通过检测ALK 基因的状态,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提高治疗效果。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1997年 Delsol等 … 首 先 报 道 并 描 述 了 间变 性 淋 巴瘤 激 酶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 的弥 漫性 大 B细胞 淋 巴瘤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 phoma,DLBCL)的形 态学 、免疫表 型和细胞遗传 学 特 点 ,随 后 国 内外 见 到少 量 报 道 ,并认 为 ALK(+) DLBCL是 一种 DLBCL的独 立 亚 型 ,在 DLBCL中所 占 比例 <1% ,非 常 罕 见 。 现 报 道 3例 ALK(+) DLBCL,并 结 合 文 献 探 讨 其 临 床 病 理 特 点 、免 疫 表 型 、分 子遗传 学 特征及 鉴 别诊 断 。
atur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Histologic evaluation revealed a diffuse effacement of the nodal architecture by the infiltration of tumor cells,and sinusoidal infiltration was also seen.The neoplastic cells were large and exhibited the immun0blastic/plasmablastic morphol— ogy.By immunohistochemistry,all the eases showed a eytoplastic granular staining of ALK,Bob一1,CIM ,CD10,CD45, CD56, CD138,EMA,MUM 1,Oct-2,and kappa 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but negative for CD3,CD20,CD30,CD79a,PAX-5.FISH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ALK gene translocation in all of the 3 cases.Conclusion ALK (+)DLBCL represents a distinct var i— ant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the tum or has a special histologica l features along with a distinct immunophenotypic prof ile and ALK gene rearrangement. K ey words:lymphoma;im momophenotyping;flurescenee in—sitn hybridization;diferential diagnosis;pathology thol 2012]un;28(6)
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特征及致病机制
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特征及致病机制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特征及致病机制近年来,乳腺疾病在女性中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给女性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
在乳腺疾病中,乳腺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而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则是乳腺良性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致病机制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疾病,其发病率低于1%。
该病主要表现为乳房内一侧乳腺组织内小的结节状病变,临床上可出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和乳头内收缩等症状。
在病理检查中,可见到病变组织细胞的增生和小叶结构破坏,伴有间质增生和纤维化。
此外,组织学染色方法还可以显示出这些病变细胞中的ALK融合蛋白的表达。
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与乳腺组织中ALK基因的异常活化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ALK基因参与细胞发育和增殖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等原因,ALK基因的活化被提前触发,进而导致了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发生。
近年来,通过深入研究和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了解到关于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更多信息。
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生与患者个体的遗传背景有关。
某些人由于在基因水平上具有易感基因的存在,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乳腺病变,也更容易发展为乳腺癌。
此外,早年的研究还发现,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与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激素的作用可能会影响到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对乳腺局限性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中。
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药物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可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由于病情的特殊性,手术可能不太适用。
此外,恶性变的风险和复发的可能性使得放疗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K与ALK阳性肿瘤的病理诊断与治疗进展作者:孟宇宏,吴惠(海军总医院病理科)目前发现的ALK阳性肿瘤已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扩展到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未分化间变性甲状腺癌及其他少见类型的癌和肉瘤。
正确诊断ALK阳性肿瘤和判断ALK阳性表达的亚细胞定位对肿瘤ALK重排的类型、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及指导ALK抑制剂的个体化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ALK阳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发生、ALK信号转导通路及ALK靶向治疗现状进行介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Morris等首先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发现了NPM.ALK融合蛋白的异常表达之后被识别。
目前发现的ALK阳性肿瘤已从ALCL扩展到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神经母细胞瘤、髓外浆细胞瘤及其他一些少见的癌和肉瘤。
本文主要对ALK阳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病理发生及ALK靶向治疗的现状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对ALK相关肿瘤的认识。
1 ALK阳性肿瘤1.1 ALK阳性ALCLALK阳性ALCL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常发生于<30岁男性;多数患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伴结外累及。
最常见的结外累及部位是皮肤、骨、软组织、肺和肝,骨髓累及占10%,肠道、中枢神经和纵隔累及少见。
WH0(2008)淋巴瘤分类中对ALK阳性ALCL的定义是:伴有ALK 基因转位和蛋白表达及CD30表达的T或NK细胞淋巴瘤,瘤细胞通常较大、胞质丰富、多形性(常为马蹄形)核。
有5种形态学亚型:普通型(60%)、淋巴组织细胞型(10%)、小细胞型(5~10%)、霍奇金样型(3%)和组合型(15%)。
肿瘤细胞的ALK表达形式(亚细胞定位)与ALK 融合蛋白性质有关。
伴t(2;5)/(NPK.ALK) 的ALK呈细胞核和胞质弥漫着色(84%);伴t(2;17)/(ALK.CTCL)的ALK呈单纯颗粒样胞质着色;伴t(2;X)/(ALK—MSN)的ALK呈细胞膜着色;其他目前已知融合方式的ALK染色呈弥漫胞质着色。
目前已被识别的ALK融合伙伴基因还包括:位于5q35的NPM,位于1q25的TPM3,位于3q12的TFG,位于17q23的CLTC,位于5xqll-12的MSN,位于19p13.1的TPM4,位于22q11.2的MYH9和位于17q25的AL017(表1)。
肿瘤细胞除了表达ALK外,CD30呈特征性的细胞膜和核周(高尔基区)着色。
多数肿瘤细胞EMA、CD25阳性及1至多种T细胞抗原阳性,常为CD2和CD4阳性,CD3、CD5、CD7和TCRs阴性;肿瘤细胞通常还表达细胞毒相关抗原,多数病例表达TIA- 1、穿孔素和粒酶B阳性,少数病例CD8阳性;罕见病例CDl5阳性,bcl-2阴性。
一些病例丢失多个T细胞标记而表现“裸细胞”免疫表型。
目前尚未发现T细胞表型和“裸细胞”表型的ALK阳性ALCL,除了免疫表型之外有其他区别。
肿瘤细胞无EBV感染的证据。
ALK阳性ALCL需要与ALK阳性DLBCL鉴别。
后者形态可似ALCL,也可ALK和EMA阳性;但常呈窦性生长方式,伴有免疫母/浆母细胞分化特征(CDl38、胞质Ig阳性),并且经常异常表达CD4和CD57,CD30阴性,ALK呈限制性胞质颗粒状着色。
此外,肉瘤样ALK阳性ALCL还需要与IMT特别是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EMIS)鉴别。
二者ALK、CD30和EMA均阳性;但ALCL缺少desmin强阳性,也无RANBP2.ALK融合型(ALK无特征性的核膜及核周着色)。
ALK阳性ALCL比ALK阴性ALCL整体预后好,二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和48%。
小细胞形态亚型或异常表达CD56的ALK阳性ALCL预后更差。
1.2 NSCLC因为2007年发现了NSCLC中染色体2p的一个倒位后形成的EMIA-ALK的融合基因,从而确定了ALK在NSCL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特异性表达EMIA-ALK转基因小鼠模型实验更进一步证实了EML4-ALK融合基因的致癌潜能,EMIA-ALK转基因小鼠在出生几周内即发现双肺上有百个腺癌结节,这些腺癌结节对ALK抑制剂有明显的治疗反应。
不同文献报告,NSCLC的EMIA-ALK融合发生率为6.7%和1.6%~13%。
NSCLC中与ALK的融合伙伴除了EML4外,还有ALK-TFG和ALK-KIF5B。
EML4-ALK的融合发生率与种族无关;与年轻、无吸烟史有关;同一肿瘤ALK重排与EGFR突变并不同时存在;腺癌是存在EML4-ALK融合的主要细胞类型;实性印戒细胞型和黏液样筛状型腺癌的ALK重排率更高。
此外,10%和60%的NSCLC病例可分别检测到ALK扩增和拷贝数增加;ALK扩增与EGFR扩增相关,但与预后不相关。
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ML4-ALK重排、ALK转录上调引起的ALK 蛋白高表达。
有报告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FISH、RT—PCR)ALK重排的符合率达100%。
也有报告显示,免疫组化检出的NSCLC ALK重排率相对低。
D5F3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抗体,能够可靠地检出所有ALK重排的病例;免疫组化可用于ALK重排的初筛,对ALK弱表达的病例还需进一步做FISH检测确定。
1.3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IMT是一种与炎性假瘤关系密切的间叶肿瘤。
炎性假瘤最初认为是炎症/反应性病变。
进一步研究发现,有些病例存在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并有复发甚至远处转移行为,提示了其肿瘤性质。
目前IMT 已从炎性假瘤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特征的肿瘤实体。
WHO(2002)淋巴瘤分类中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
IMT被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型,少数可转移类。
EMIS是近年发现的IMT上皮样亚型,是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肉瘤。
文献中的IMT包括了良性、中间型和恶性,部分文献的IMT组织学可能与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尤其是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相重叠。
IMT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青少年更常见,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肺、肠系膜、腹膜后和膀胱。
大部分肿瘤包膜完整,部分呈浸润性生长。
IMTs的生物学行为差别较大,大部分呈良性经过,某些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肿瘤复发率达25%。
病理形态学上,肿瘤细胞从梭形、纺锤形到上皮样圆形,背景有丰富的浆细胞、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并伴有显著的黏液样或玻璃样变性间质。
约50%的IMT病例ALK免疫染色阳性,并与ALK基因克隆性重排有关。
除了NPM-ALK尚未鉴定出外,其他存在于ALCL中的融合蛋白(TPM-3、TPM4、ATIC和CLTC)在IMT中都有报告(表1)。
EMIS 具有特征性的RANBP2-ALK基因融合。
ALK与不同的蛋白融合决定了其不同的免疫组化染色定位,如ALK与TPM3、TPM4、CARS、ATIC 和SEC31L122融合,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胞质阳性;ALK与RANBP2融合则显示核膜阳性,因为RANBP2是定位于核孔的大分子蛋白。
除了ALK外,IMT的vimentin、SMA、MSA和desmin阳性:EMIS的ALK免疫组化染色呈特征性的(核膜或核周)着色,EMA、CD30、WT-1和D240也可阳性。
我们遇到1例CD99和AAT也阳性。
IMT的ALK阳性与预后及复发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明确。
但表达RANBP2-ALK融合蛋白(定位于核膜或核周)的阳性EMIS肿瘤细胞常呈上皮样/圆形细胞形态,并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RANBP2-ALK 融合蛋白与肿瘤细胞的上皮样形态相关,并且预后差。
IMT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ALCL:与EMIS细胞形态相似,ALK、CD30和EMA也阳性;但ALCL未见有RANBP2-ALK的融合,也无desmin强阳性。
②低级别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与IMT相比,组织形态更趋向一致,炎细胞不明显,核分裂象更多,核不典型性更明显;肿瘤细胞SMA、desmin、calponin和fibronectin可阳性,少数病例还可CD34和CD99阳性。
但重要的鉴别点是其CK和ALK阴性。
③高级别平滑肌肉瘤:至少部分区域有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胞质红染的平滑肌束和“雪茄型”的核),而且ALK阴性。
④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的实性亚型:ALK可阳性,但通常细胞形态更一致,胞质少,缺少黏液样间质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肌浆蛋白(MYF4)核阳性有助于鉴别。
⑤去分化脂肪肉瘤:尤其是炎性MFH样脂肪肉瘤,其中有分化好的脂肪肉瘤的形态,并且ALK阴性。
⑥上皮样胃肠问质瘤CDll7、DOG1和CD34的阳性有助于鉴别,且常有c-kit基因和PDGFa的突变。
⑦梭形细胞癌(肝细胞肝癌、胆管癌和胰腺癌等):通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癌细胞CKAEl/AE3、CK7、CEA、AFP、CA199等弥漫强阳性可鉴别。
手术切除是治疗IMT的主要手段,少数病例皮质甾体类和抗炎药物有效。
肺外IMT复发率为25%。
EMIS比传统的IMT更易复发和转移,多采取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及化疗。
Marino—Enriquez等随访8例EMIS,在切除后1~8个月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5例术后3~36个月(平均12个月)死于肿瘤,2例带病生存,1例无病生存者采用了ALK抑制剂治疗。
1.4 ALK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ALK+DLBCL)ALK阳性DLBCL是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罕见亚型,特征是大间变细胞伴免疫母或浆母细胞分化,常呈窦隙状生长,临床病程凶险,起源于伴浆细胞分化的生发中心后B细胞。
自1997年首次报告以来共有50多例报告。
ALK阳性DLBC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70岁),中位年龄39岁;男女之比为3~5:1。
临床通常表现为周围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肿块,诊断时常为进展期。
最常见的ALK重排发生于17q23上t(2:17)转位的ALK-CLTC融合,ALK免疫组化呈限制性胞质颗粒状着色,少数病例NPM—ALK融合蛋白是t(2;5)转位的结局,ALK免疫组化呈弥漫胞质、核及核周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