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
最新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3(1)
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
答案 (1)C (2)C (3)A
解析 第(1)题,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受各地水热条件影响较大,另外各地的地形不同农业发展类型也不同,因此造成各地农业生产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和地形。第(2)题,与①区相比,③区纬度低,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③区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均不如①区,两地土壤均较肥沃。第(3)题,②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多旱涝、盐碱,故应进行盐碱地改良,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③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较充足,不必发展大棚农业。④区位于华南地区,应保护热带森林,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旅游业。⑥区位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超载,破坏生态环境。
答案 (1)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
(2)南方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北方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北方河流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南方河流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知识点拨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南方与北方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C.纬度位置不同D.山地阻挡作用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我国东部地区,秦岭—淮河以北包括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其中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玉米等,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条界线以南包括亚热带和热带。第2题,这种差异主要是热量条件的差异,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明显。
3.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我国在20世纪末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湘教版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一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区域主要的人文特征。
2.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特点的学习,了解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南北差异。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4.学会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活动建议:1.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
2.小组讨论:北方、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及原因。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3.练习巩固。
4.小结。
启示: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选择整合教材;展现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对将来参加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分析: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完成活动1。
教材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
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材设计了开放的问题: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第三,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教材在活动课文中体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先是通过分析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将自然与人文特色重新组合;又用了两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5-湘教版
南方地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教学重点1.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教学难点: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1)概况: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面临东海和南海面积人口:面积25%、人口55% 少数民族:壮、苗、彝、土家等(2)鱼米之乡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油菜、冬小麦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棉花种植面积仅次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土壤肥沃,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区。
土壤:长江以南广大丘陵,红壤广布,四川盆地紫色土,南方平原地区水稻土。
(3)经济作物和林果蚕丝产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甘蔗产区——两广、闽、台天然橡胶产地——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柑橘(分布最广)、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海南岛)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木、樟树等(4)资源丰富有色金属:江西钨矿、铜矿;湖南铅锌矿、锑矿;广西铝矿;贵州汞矿;云南锡矿。
铁矿:四川攀枝花、湖北大冶、安徽马鞍山、海南石碌煤矿:安徽淮南、贵州六盘水水能: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干支流。
(5)水运发达长江: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三分之二,7万千米;珠江航道常年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
京杭运河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6)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的工业(7)治水与治土原因: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围湖造田等治理措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开发:①优势: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生物资源——生物品种多样;土地和土壤资源——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红壤分布面积大,需要改造(石灰、绿肥、沙子);水资源——河湖众多,有利于建水电站和发展灌溉农业。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围2、掌握并能懂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各项表现及特征3、懂得并能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原因能力目标:1、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学会比较和综合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及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明白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东西部南北方要协调发展,让学生树立全局的观念。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高一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对于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正在逐渐加强。
特别是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
而且高中地理内容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式、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难点] 分析形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原因[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 第1课时[课型] 综合课【教学新课】[导入新课]春节过后,各大城市候车室里旅客总是非常多,他们大多是前往东南沿海务工,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到东南沿海,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远千里过来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等遇)说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发展差异。
高中地理湘教版三第一章第三节差异区域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三第一章第三节差异区域发展教案1.3 区域进展差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进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进展差异。
4.明白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进展方向。
5.明白得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的区域进展差异并分析其缘故,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收集我国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合作与交流。
3.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进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进展,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
2.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进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难点]1.东、中、西部进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区域进展的不同时期,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区进展的差异。
【板书】第三节区域进展差异【探究活动】读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回答p14 活动1、2、3【板书】一、东、中、西差异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点拨】东部有12个省,中部有9个省,西部有10个省。
只有北京不临海。
2.东中西部差异【读图摸索】看图1-13,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都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
相比其他两个地带,那个地点的经济进展水平最发达、经济进展速度最快。
提问:看图1-14,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点拨】(1)产业结构差异:全国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而东部相对产业结构较好,二三产业比重都在40%以上,其他两个带中农业所占的比重都将近20%。
【探究活动】看中国要紧工业区分布图,在图上指出这几个工业区的位置与名称。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置学习情景】播放MTV《西部放歌》(视频内容为我国自然景观)。
“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跟着那太阳走,一道道岭一条条沟……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流竞风流,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头竞风流……”(优美的歌声吸引学生走进西部,激起学生对西部的好奇与向往。
)【设置学习任务】一首豪迈的《西部放歌》唱出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你知道西部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展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读图分析出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范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结、转承】教师继续播放《西部放歌》片段“……一场场及时雨就像一杯杯醉人的酒,八方来支援兄弟手挽手,甩开臂膀创大业咱奋发争上游。
……”教师同时指出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西部大开发。
设疑: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部大开发?【设计学习资源】多媒体展示: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各种图片(地形地貌、气候、矿产等资源分布、我国城市分布图、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比较图、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图、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等)。
引导学生理解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是东、中、西部三个地带存在差异。
【设计学习任务】通过提供的地图资料及教材阅读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自然组主要针对自然因素展开,社会经济组主要针对社会经济因素展开讨论,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穿插于各组讨论,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注重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鼓励和肯定他们的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陈述他们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学生风采,培养自信,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理解,教师进行适当点评,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2019年高中新湘教版地理1.3 区域发展差异(必修三).
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差异(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1、划分的依据:根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划分。
『活动』根据教材P14面活动题回答问题?2、湖南省属于中部经济地带3、优势:资源、劳动力、市场、土地、区位等;限制因素:资金、技术等;建议:调整产业结构、迎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大科技投入、致力发展第三产业、【例题】:例1.判断: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
——错误例2.判断: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都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错误例3.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D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活动』读图1-13,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比较该图反映出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几年三个地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都较快,但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增长速度快,中部次之,西部经济水平低,增长也最慢。
业结构差异『活动』读图1-14,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可以看出:全国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二>三>一第一产业:东<全国<中<西;第二产业:东>全国>中>西;第三产业:东>全国>西>中因此可以说: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我国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活动』P15面活动题:参考答案:1、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
改进对策: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
2.(1)该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从工业结构来看,轻工业的比重上升很快。
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1.3教学设计《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我国各个区域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及因此形成的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学生们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南方北方的主要优势特征及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掌握正确分析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及因地制宜、各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特征;2、通过比较分析,掌握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理解各个区域的主要优势特征及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树立区域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思想;3、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特征方面的差异;4、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范围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升学生读图分析能力;2、 收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南北方区域发展差异,提升学生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的能力;3、 交流讨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提升学生交流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分析学生的生活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性因素,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2、通过交流讨论、资料收集与分析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3、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前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各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教学课件;中国行政区图。
【导入新课】我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在这广阔的土地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基础以及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下,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一起探讨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讲授新课】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把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3节 《区域发展差异》 优质课件(共38张PPT)
1989
机会,推动城市化的
进程,促进经济的发
展,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
要。
2012 49.3 46.4 4.3
2012 2.8 68.2 6.0
活动:阅读课本P15~16完成第2题。
(2)从三次产
业的构成来看:第
二产业需要进一步
发展,应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
1989
评价:从工业 内部轻、重工业比例 来看:以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相对较弱,应 进一步加强重工业的 发展。
一、四大地区差异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1)自然条件差异
中国煤炭分布
中国有色金属分布
一、四大地区差异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1)自然条件差异
东部、东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
地形
平原、丘陵 高原、盆地、山地
自然 因素
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和高原山 地气候
自然资源
矿产资 源不足
矿产资 源丰富
矿产资源丰富
注: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 特别行政区他台湾省
一、四大地区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据图,说明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东部速度快,中西部速度慢
一、四大地区差异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经济发展水 平
科技、教育 水平
水平高, 速度快
(2010年福州模拟)读“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 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回答1~3题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3)产业结构差异
地 带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产 业 加工制造业和第 结 三产业相对发达 构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具体划分⎩⎪⎨⎪⎧东部:11个省(直辖市)东北:3个省中部:6个省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区)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差异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相对较低,以传统工业为主 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产值低,以传统工业为主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高,城市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二、南方与北方1.图中地理区域区C 为北方,D 为南方。
二者的界线是A 秦岭—B 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南方自然条件温度带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有利条件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地位: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②当前任务: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①成就:南方沿海地区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②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三、西部大开发1.范围:新、甘、A内蒙古、陕、宁、青、藏、云、贵、B桂、渝、川。
高中地理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湘教版必修3
层
有丰富的活动呢!
次
冬季的台湾和哈尔滨的景观有很大差异,为什么会
教
产生这样的差异?冬季的哈尔滨会有哪些特色活动
学
呢?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 学习积极 性
(投影)基础层次问题
1、利用书本已 让学生对
阅读课本 20—23 页回答下列问题:
知 知 识自 主解 课本知识
第
基 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答 投 影出 的问 有基本了
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2.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 3.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 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
意义
提高思辨能力。
西部的热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馈
(第一课时)
(投影图片)课本 14 页图 1—13《我国三个 导 地带经济发展比较》
教 材 分 析 及 课 标 要 求
三
维
目
标
第 一 层 次 教 学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
教材编写思路
教材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南方与北方地区为对象,探讨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区
域差异和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侧重分析产业 结构、工业化与城市
化、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差异;南方与北方地区重点对比分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的差异。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南方与北方地区)为例,比较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自然条件差异可从地理位置的比较开始,探寻形成气候差异
湘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城市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对外开方的区域差异
师:我国东中西部对外开放过程中有什么差异:
学生总结: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至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五、
方式、手段
案例讨论法
六、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组织教学
情境导入
内容展开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检测反馈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预习学案
时间调控
一.导入
知识引导:图片展示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
预习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七、
板书设计
八、
课后反思
课题
区域发展差异(一)
课型
新授
环境与设施
教室多媒体
项目与程序
分析与设计
个案
一、
教材分析
前面已经对区域的发展进行了学习,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区域发展的总体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何具体分析区域的发展是这节课的内容
三、
区域之间的差异
列举数据:2007年中国城市人均年收入排行榜(前18)
1.东莞270252.深圳24870
3.温州240024.上海23623
5.广州224696.宁波22307
地理教案(湘教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一章课时59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时59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一、我国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功能区名称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划分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划分目的结合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才能合理发展二、区域的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生产总值少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出现一系列工业基地由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态势转向新型工业化水平高,地区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转移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
区域开放程度较低集聚作用大为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不断提高由停滞、受限到调整再提高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由建设停滞、方式落后转向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完善交通网现代化交通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城市化特点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城市化快速推进,形成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由城市衰败、人口外迁转向城市复兴、城市化水平再提高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人地关系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由不平衡加剧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变谋求人地协调,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特别提醒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1)初期: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具体划分⎩⎪⎨⎪⎧东部:11个省(直辖市)东北:3个省中部:6个省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区)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差异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相对较低,以传统工业为主 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产值低,以传统工业为主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高,城市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二、南方与北方1.图中地理区域区C 为北方,D 为南方。
二者的界线是A 秦岭—B 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南方自然条件温度带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有利条件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地位: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②当前任务: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①成就:南方沿海地区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②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三、西部大开发1.范围:新、甘、A内蒙古、陕、宁、青、藏、云、贵、B桂、渝、川。
2.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4.限制因素: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5.意义(1)缩小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将西部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教材P14活动]1.(1)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
(3)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
(4)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重庆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
2、3.略[教材P15~16活动]1.(1)产业结构差异:(3)对策: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2.(1)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重工业比例逐步下降。
作用: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评价: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较合理。
[教材P21活动]1.条件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高交通运输陆路交通为主水陆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程度较高[教材P23活动]1.西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经济较落后;而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地区,以汉族为主,社会经济较发达。
所以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了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异。
2.略知识点(一)| 四大地区的差异———————情景导入先思考———————近年来,每年农历新年过后,内陆省份都会有大批农民离乡去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形成壮观的民工大潮。
(1)内陆省份的农民工去东部沿海城市打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四大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差异,东部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2)东部与中、西部的产业结构有何差异?提示: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的农业经济占有较大的比重。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比较三大地区1.自然因素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地形位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多为低平的丘陵和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高原、山地面积大,地形起伏较大气候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位于非季风区,干旱区、高寒区面积广大,尤其西部大部分省区气候恶劣自然资源相对贫乏非常丰富2.社会因素3.经济因素.其他因素4及重工业发达水患、风沙危机基地,东西交通建设西部地区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应用体验不可少———————G*i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
它可用于地理现象的热点和冷点地区的分析,若G*i值为正,表明i地区周围的值较高,属于热点地区;反之则为冷点地区。
读图回答1~3题。
1.1998年和xx年,都是热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A.鄂B.辽C.皖D.赣2.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部地区冷热点没有变化B.沿海地区热点都呈增长态势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小D.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3.影响图中甲、乙两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xx年经济发展态势差异显著的共同因素是()A.国家政策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地理位置D.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解析:1.C 2.D 3.A第1题,读图可知,1998年和xx年,都是热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是安徽省,其简称为皖。
第2题,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冷热点在变化,如江西和黑龙江;沿海地区热点不全呈增长态势,如海南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i值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东部沿海地区的G*i值整体上仍大于中西部地区,说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比较显著。
第3题,读图可知,乙省区经济发展的热度减退,与改革开放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有关;而甲省区在xx年成为热点地区,与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有关,故共同因素是国家政策。
今后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
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4~5题。
4.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大地区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关于三大地区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B.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大地区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D.三大地区经济发展速度:①>②>③解析:4.A 5.B第4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GDP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增长最快,所占的比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
由此可推断出①代表东部,②代表中部,③代表西部。
第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东部的发展速度最快,西部的最慢,这样必将导致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继续扩大,而不是有所缩小。
知识点(二)| 南方与北方———————情景导入先思考———————下图是位于我国江苏淮安(位于淮河沿线)的地理分界标志。
(1)此分界标志是我国哪两个地区的界线?提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2)该标志的南、北各是哪类气候类型?提示:南方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小部分的热带季风气候,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区南方北方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冬季寒冷降水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下植被与土壤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热带季雨林,以红壤为主要土壤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以棕壤或黑土为主要土壤二、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工农业生产的差异地区北方南方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小麦、玉米、花生等是主要农作物,东北地区是重要商品粮基地以水田为主,水稻、油菜等是主要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是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工业生产重要的重工业区和能源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山西能源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长江沿岸工业带,南部沿海工业带三、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中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800 mm年等降水量线。
2.最冷月均温0 ℃等温线。
3.地形比较完整与比较破碎的分界线。
4.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5.农田以旱地为主和以水田为主的分界线。
6.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7.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8.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方法技巧很重要———————1.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方法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2.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1)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
①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
(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3)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的原因。
———————应用体验不可少———————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B.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解析:1.C 2.B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的人口比重较大,即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