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古西亚诸国

合集下载

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及其主要特点

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及其主要特点

前言一、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及其主要特点世界古代史包括上古和中古两部分,实际上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初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

从时间上来说,迄今人类历史不过300—400万年,而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历史不过300多年,可见人类社会历史99.9%以上的时间属于古代历史的范围之内。

1、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各阶段最漫长的阶段,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自然界作斗争,才能生存,因此财产是公有的,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个体劳动的生产率提高了,劳动成果开始为个人占有,进而发展到生产资料也为个体占有。

私有制和阶级的逐渐产生,最终导致原始的氏族部落公社过度到奴隶制国家,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

2、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阶段及主要特点奴隶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它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约BC4000年代,终于BC2000年代末,这是奴隶社会和奴隶制国家产生与发展的时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产生了第一批奴隶制国家。

进入BC2000年代后,随着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古老的奴隶制国家趋于繁荣,新的奴隶制国家相继出现。

第二阶段:约始于BC1000年代初,终于BC2世纪,这是奴隶社会繁荣、专制帝国建立与强盛的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南亚、中亚、伊朗、地中海区域等地兴起了一些新的奴隶制国家,这些国家经过剧烈的分化组合,终于形成了一些地域广袤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如亚述、新巴比伦、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孔雀帝国、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等,奴隶社会在这一时期臻于繁荣,但同时各种矛盾也日趋激化。

第二阶段:从公元3世纪开始到5世纪结束,这是奴隶社会危机和奴隶制帝国衰亡的时期,自公元3世纪起,西亚的安息帝国灭亡,横跨中亚和南亚的贵霜帝国日趋衰亡,罗马帝国也陷于奴隶制危机。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这个时代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4000年左右。

(课本上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3000年)楔形文字(Cuneiform)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

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塔庙建筑(Ziggurats )Temples were originally built on platforms.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se were made higher and bigger. Eventually it was decided to build even higher temples on platforms which were stepped.金字形神塔的建造者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埃兰人、阿卡德人和亚述人。

每一个金字形神塔都是一个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

金字形神塔是由公元前第四千年的高台演化而来的。

最早的神塔出现在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末期。

最近的美索不达米亚神塔是公元前六世纪建造的。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古时期的亚洲

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胡伟达《阿拉伯文化》
②阿拉伯帝国地材处料欧:、帝亚国、政非治洲的交相界对处稳,定文,化交在通此发交达汇,,经济繁荣,为 阿拉伯人不断吸收阿适其拉应他伯阿民—拉族伊伯中斯帝的兰国精文政华化治,的、并形经加成济以与、创发军造展事改提和进供外。了交有等利方环面境发。展..的....
1.疆域辽阔,都曾经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2.都信仰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政策。 3.对外积极扩张,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4.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中古印度
1.中古印度的发展历程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
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穆罕默德去世后,“哈 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
默德的继承人。
材料: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 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 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 宗教领袖+政治领袖 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 和常备军的基础上的。
君权神授,政教合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 阿拉伯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一. 阿拉伯帝国
重要问题探究: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两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 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把其中许多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 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得以重新认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 就。
2.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阿拉伯人处欧亚交界,成为东西 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中国的造纸术、古印度的数字先后介 绍到西方,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 教传播到东方。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726-世界史综合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726-世界史综合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726 ] 考试科目名称:世界史综合一、考试内容及要点一、世界上古史(一)古代西亚史1 汉谟拉比法典与巴比伦之囚2 腓尼基字母与犹太教3 大流士改革4 古代西亚文化(二)古代埃及史1 金字塔与木乃伊2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3 古代埃及文化(三)古代印度史1 婆罗门教2 种姓制度3 早期佛教4 古代印度文化(四)古代希腊史1 斯巴达与雅典国家的形成2 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

3 雅典奴隶主民主政制4 古代希腊文化(五)古代罗马史1 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2 罗马的对外征服战争3 共和国的危机与覆灭4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5 古代罗马文化二、世界中古史(一)文明的冲撞与融合(3-6世纪)1 农耕、游牧——古代文明的两大世界2 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3 亚欧大陆历史格局的变迁(二)东亚社会的发展(6-13世纪)1 古代朝鲜2 古代日本(三)南亚社会的变迁(6-13世纪)1 戒日帝国2 南亚社会变革3 南亚文化(四)阿拉伯帝国(7-13世纪)1 伊斯兰文明的诞生2 哈里发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3 哈里发国家的宗教与文化(五)拜占庭帝国(4-15世纪)1 早期拜占庭帝国(324-565年)2 中期拜占庭帝国(565-1081年)3 晚期拜占庭帝国(1081-1453年)(六)中世纪前期的西欧(5-14世纪)1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 英国与法国封建社会3 神圣罗马帝国4 天主教会与教皇权力(七)东欧、北欧诸国(6-12世纪)1 东斯拉夫人与基辅罗斯2 西斯拉夫人3 北欧诺曼人(八)蒙古帝国(13-14世纪)1 大漠草原的统一2 蒙古征服与扩张(九)亚洲社会的演进(14-16世纪)1 李氏朝鲜的建立2 战国时期期日本的再统一3 德里苏丹国4 突厥人的西迁和帖木儿帝国(十)东欧封建社会的发展(12-15世纪)1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2 波兰与立陶宛3 捷克(十一)中世纪后期的西欧(14-15世纪)1 英国与法国2 神圣罗马帝国与意大利3 西班牙4 天主教会5 中世纪西欧文化(十二)非洲与美洲(公元前后-16世纪)1 中古非洲社会2 中古美洲社会(十三)大变革时代前夕的世界(16世纪)1 朝贡体系与东亚世界2 三大伊斯兰帝国3 伊凡四世与俄罗斯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代的西欧5 大航海时代三、世界近代史(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1 地理大发现及其经济后果2 第一次工业革命3 自由贸易政策4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出现(二)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1 西欧各国绝对君主制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 尼德兰革命3 英国革命4 北美独立和美国内战5 法国大革命6 德、意、俄、日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7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改革8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1 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2 宗教改革的内含及其意义3 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及代表作4 19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潮(四)社会主义学说和国际工人运动1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2 早期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4 第二国际和修正主义的出现(五)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和亚非拉反殖民斗争1 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征服2 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3 莫卧尔帝国、印度的殖民化和民族大起义4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5 黑奴贸易和非洲的瓜分(六)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1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发里亚和约2 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3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东方危机4 普法战争和十九世纪欧洲国际关系四、世界现代史(一)第一时期(1900-1945年)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20年代的国际关系(1)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德国赔款问题(5)洛加诺会议(6)苏俄初期的外交2、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1)俄国二月革命(2)十月起义的胜利(3)苏联的经济政策(4)农业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5)20年代苏联的党内斗争(6)30年代的苏联政治3、20、3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时期(2)30年代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危机(3)20、30年代的美国(4)20、30年代的英国(5)20、30年代的法国(6)20、30年代的德国(7)20、30年代的意大利(8)20、30年代的日本4、战后初期西方革命运动和人民运动(1)战后初期西方革命运动和人民运动概述(2)德国十一月革命(3)匈牙利苏维埃革命5、20、30年代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4)朝鲜、越南民族解放运动(5)埃及独立运动(6)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6、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3)西班牙内战(4)集体安全与绥靖政策(5)第二次世界大战(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科技的重大发展(2)科技进步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3)20世纪上半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二)第二时期(1945年至今)1、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战后初期世界格局(1)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变化(2)雅尔塔体系(3)对战败国的处置(4)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5)美苏从盟友到对手(6)冷战的全面展开(7)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8)冷战中的危机与战争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战后美国(2)战后英国(3)战后法国(4)战后联邦德国(5)战后意大利(6)战后日本(7)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与“滞涨”3、苏联东欧的发展变革(1)南斯拉夫率先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3)东欧国家改革的开始(4)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与解体(5)东欧国家的急剧变革(6)“返回欧洲”的东欧4、第三世界的觉醒与发展(1)战后主要民族主义思潮(2)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3)第三世界的兴起(4)独立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5)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5、多极化世界--世界格局的演变(1)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2)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3)雅尔塔体制的瓦解(4)大国关系的调整(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6)世界多极化的发展(7)冷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1)新科技革命的兴起(2)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文化(3)新科技革命和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8世界史必考 论述题 及 答案 (上)

2018世界史必考 论述题 及 答案 (上)

2018世界史必考论述题及答案(上)一、世界上古史——西亚、埃及、印度(5' 1.评析你阅读过的一部或一篇现代人所写的有关世界上古史的著述。

《古代埃及史》,全书共12 章,近60 万字,是我国惟一一部完整的、详细的古埃及史专著,它依据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文献学等多方面提供的资料,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古埃及社会的发展演变。

资料来自英、俄、日、德等各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代埃及史》在编撰体例上有创新,分期问题上也有很大突破。

作者在保留古埃及历史学家马涅托传统的王朝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埃及古代国家形态的发展规律,将古埃及历史分为①史前时代和前王朝文化,②埃及统一王国的形成与分裂,③埃及王国的发展与衰落,④埃及的军事霸权与帝国的形成,⑤埃及帝国的分裂、复兴与衰亡,⑥异族的长期征服与奴隶制的崩溃等六个历史时期,基本上突破了王朝体系的窠臼,对古代埃及历史的整体理解具有独到之处。

在历史分期是问题上,学术界一直以前王朝时代为开端,经过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直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统治者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为止,作为埃及古代史的研究范围,此后的历史则列入希腊史和罗马史。

而该书中则指出不论是托勒密王朝,还是罗马、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埃及,仍然都是奴隶制的埃及文明,直到公元7 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古埃及文明被伊斯兰文明所代替,古代埃及的历史才算正式完结,主张把古埃及历史的下限划到公元641 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为止,确实是很具有见地的观点。

2.试述大流士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波斯帝国从建国到大流士执政,用28年的时间走完了许多国家两三千年的过程,但是它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极为艰巨。

第一,应该采用何种形式统治这个大帝国;第二,波斯帝国当时的国家机器十分薄弱;第三,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第四,帝国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极为复杂。

世界上古中古史

世界上古中古史

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古代史:研究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奴隶、封建以及原始社会三种社会制度的历史。

原始社会:始于人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各阶段中最漫长的阶段。

人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活。

奴隶社会: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处于主导的占支配的地位。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完全占有奴隶。

封建社会:封建生产的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的大土地所有制与个体性小生产相结合。

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归封建主个人或封建主阶级集体(国家)所有;而劳动农民本身也在不同程度上为封建主所占有。

第一章原始社会1.社会始于人类的形成。

2.学者根据人类体质形态和智力进化的情况,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3.西方—西欧东方—西方以外的地方,以中国为主。

4.东西方历史的不同:(1)土地制度不同:东方-土地国有制西方-土地私有制(2)宗教不同:佛教——印度伊斯兰教——阿拉伯6世纪穆罕默德基督教——罗马教皇产生于亚洲,安在欧洲(5世纪),从欧洲走向世界。

1世纪在罗马发展。

亚洲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东方: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但一直在皇权之下。

西方:宗教有很大权力,政教合一,凌驾于王权之上。

(3)封建城市不同东方——行政消费中心西方——生产是西方封建城市的生命线,有生产而产生的发展。

第二章古代埃及1.金字塔:埃及法老修建的陵墓,外形酷似“金”字,是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之谜。

第四王朝是埃及王国建造金字塔的鼎盛时期。

2.狮身人面像:在哈夫拉金字塔附近有一座用整块的天然巨石凿成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高20米,形象高大威严,雄浑宏厚,为古代文明的奇观,是古代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3.木乃伊(干尸):古代埃及人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相信人死之后,其灵魂可以附着在保存的木乃伊上得到“复活”,在所谓另一个“世界”上继续生存。

(清除易腐烂的→填充香料→用药水泡70天→晒干内脏、脂肪)4.太阳历: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人根据天狼星和尼罗河水涨落的关系而制定出的历法,分作12个月,365天,它是今天公历的来源。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世界上古史》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第一节史前人类(了解)名词解释: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对偶婚;图腾崇拜。

第二节古代西亚诸文明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古代西亚地区首先是苏美尔人的文明,苏美尔城邦在约公元前3000年进入鼎盛时期。

公元前2350年阿卡德王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从而结束了苏美尔城邦时代。

公元前2110年,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这是苏美尔复兴时期,但这不是苏美尔城邦的复兴,乌尔第三王朝是一个统一的专制国家。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苏美尔人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1758年,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巴比仑王朝统一美索不达米亚,到公元前1595年为源于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所灭。

赫梯经过一次内乱后重新强大,公元前13世纪末,赫梯王国被“海上民族”肢解,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帝国灭亡。

美索不达米亚北方的亚述逐渐强大,并形成了亚述帝国,亚述帝国是美索不达米亚最持久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605年,亚述帝国为新巴比仑王国和源于伊朗的米底帝国联军所灭,西亚进入新巴比仑时期。

公元前550年,波斯贵族居鲁士夺得米底王位,建立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最后时期。

大流士王在位期间,波斯帝国统治了从印度河、中亚细亚至利比亚和希腊北部的广大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陆的大帝国。

波斯对希腊的希波战争以波斯失败告终,波斯帝国开始衰落,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灭亡了波斯帝国。

西亚进入了希腊化时期。

第三节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了解)名词解释:《吉尔伽美什史诗》萨尔贡一世楔形文字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木法典》乌鲁卡基纳改革一、古巴比伦王国(一)主要知识点1、大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王国大约于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灭亡。

2、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阿维鲁(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二)名词解释1、汉谟拉比2、《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颁布的法典。

第三章  上古西亚2013

第三章  上古西亚2013

两河流域年表: First Dynasty of Ur.2563B.C-2387B.C. Dynasty of Lagash.2494B.C-2342B.C. Dynasty of Uruk .2340B.C-2316B.C. Dynasty of Akkad .2334B.C-2154B.C. Third Dynasty of Ur .2112B.C-2004B.C. Dynasty of Isin .2017B.C-1794B.C. Dynasty of Larsa .2026B.C-1763B.C. Dynasty of Babylon .1763B.C-1595B.C. Assyrian Period.1900B.C-1300B.C. Neo- Assyrian Period .1180B.C-600B.C.
• 2、大型宫殿和神庙等建筑:尼姆鲁德发现公元 前9~7世纪的五座亚述王宫; • 宗教中心尼普尔发现许多神庙和殿塔; • 巴比伦: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 花园”等。 • 3、雕刻、壁画等艺术品:尼姆鲁德巨大的带翼 人首牡牛雕像;宫墙上有涉及战争与狩猎、押解 俘虏及宫廷生活等的浮雕; • 马里宫殿有国王授权仪式壁画等。 • 为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 文化和日常生活提供珍贵线索。
二、古代居民 • • • • • 两河流域南部创造文明的苏美尔人: 语言属于非塞姆语系; 来源不详,来自中亚? 塞姆语系的分支: 阿卡德人(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阿摩利人、 亚述人、迦勒底人。
• 谁是苏美尔人: • 1、考古学:找不出任何从外地迁入美索不达米亚南部、 从而引起文化变异、技术革新的证据→欧贝德文化与乌 鲁克文化一脉相承,中间没有任何移民痕迹; • 2、文献学家: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都有非苏美尔语、 非阿卡德语的底层语言,有些地名或职业名称用这种语 言表达: • 苏美尔语的nangar“木匠”、ašgab“皮革匠”、 sanga“祭司”等不是苏美尔语,也不是阿卡德语; • Kazallu和Babillu(即巴比伦,阿卡德人把它解释为 Bāb-ili“神之门”)等地名,非苏美尔语,非阿卡德语;

古代西亚 学习笔记

古代西亚 学习笔记

古代西亚两河西亚文明亦即两河流域文明,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一、古代西亚的地理环境二、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是指亚洲西南部各地区,由东至西分别为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再往南则为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在古代世界史上,这一地区的文明中心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他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

两河流域地区的环境大致为:河水不定期泛滥,洪水灾害频繁,土壤盐碱化,地势开阔,无天然地理屏障。

二、古代西亚的居民(了解)古代西亚的居民成分十分复杂,我们为方便可以按照他们使用的语言来分类:第一类:非闪非印欧:如苏美尔人第二类:闪族人:如阿卡德人、亚述人第三类:印欧人:如赫梯人、米底人以上居民都经历了历史上的迁徙过程,他们的迁徙大致是由游牧地带向农耕地带前进;迁徙是一批一批、彼此交错进行的;三、古代西亚历史的分期与特点1大致历史进程(注意这只是一个大体演进过程):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中巴比伦王国——亚述——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帕提亚帝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个阶段,便于记忆第一阶段:大致为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主要是上古区早期文明形态,以城邦国家为特点第二阶段:大致为古巴比伦王国——中巴比伦王国——亚述——新巴比伦王国,这一时期以区域性的王国为特点第三阶段: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帕提亚帝国,跨洲际的帝国2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特点:目前看来,西亚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居民成分复杂,国家兴亡更迭频繁,政治上缺乏连续性,各国历史持续时间都较短;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王室神庙经济居支配地位;各国均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各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健全法制,重视法典的编纂制定;四、古代西亚史史料(了解)(一)古典著作1、希罗多德《历史》的前五卷是最重要的史料(二)文献史料1、楔形文字泥版文书;2、碑铭石刻(比如苏美尔王表、贝希斯敦铭文等)(三)考古学资料1、古代城市遗址;2、大型宫殿和神庙建筑;3、雕刻壁画等艺术品;4、墓葬。

大一学习资料之《世界古代史》参考文献和复习思考题

大一学习资料之《世界古代史》参考文献和复习思考题
7、米辰峰主编:《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陈隆波,罗静兰合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部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第1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大一学习资料之《世界古代史》参考文献和复习思考题
导言部分
参考书目:
1、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3、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97年。
7、名词解释:哈拉巴文化;种姓制度;阿育王;顺世论派;《吠陀》;大乘佛教;乾陀罗艺术。
第五章 古代希腊
参考书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五章,人民出版社,1972年。
2、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
3、顾准:《雅典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
12、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
13、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
14、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1996年。
15、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诺曼征服对英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简述英国国会的形成过程。
7、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8、塔西陀:《历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农业革命】正确答案:新石器时代原始种植业和原始养畜业取代采集、渔猎经济的革命。

原始农业的发生地有三个中心,即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

亚洲西部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年代可推至公元前8000年,这里的人们栽培了大麦、小麦、豌豆等农作物。

东亚地区的早期农业文明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等地。

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约7000年前就已种植水稻,黄河中上游地区居民在大约6000年前就开始培植粟。

中南美洲的秘鲁等地也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最早培植了玉米、马铃薯、南瓜等作物。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涉及知识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2.【古巴比伦王国】东北师范大学1998年世界上古史真题正确答案:两河流域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

巴比伦城市出现较早,但作为一个城邦大约是在公元前1894年由阿摩利人苏穆阿布姆建立的。

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时,巴比伦逐渐强大起来。

汉谟拉比登上王位后,即着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

汉谟拉比在位时,除亚述和埃什嫩那未被最后征服外,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

至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时期,乌尔、乌鲁克、伊新等地都发生了大规模暴动。

古巴比伦王国在内外交困中日益衰弱,约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涉及知识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3.【海上民族】四川大学2016年世界通史真题正确答案:公元前13—前12世纪从海上入侵埃及、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的一个成分驳杂的民族集团。

其名称常见于当时的古埃及文献以及赫梯文学和考古材料,据研究,包括腓力斯丁人、吕基亚人、亚加亚人、撒丁人、西库尔人等。

所有这些民族都来自欧洲的迈锡尼世界或安纳托利亚西部地区。

被当地居民打败后,他们有的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区,有的返回家乡,还有的转向西部地中海寻找殖民地。

《世界历史十五讲》学习笔记和题库讲解

《世界历史十五讲》学习笔记和题库讲解

《世界历史十五讲》学习笔记和题库第一讲亚洲和非洲古代诸国的灿烂文明1、早在公元前第四千年纪的下半叶,亚洲和非洲的先进地区就已经有阶级的文明社会,欧洲在公元前第三前年纪后期也有了国家。

2、西亚的苏美尔最早步入文明社会,他们创造了“楔形文字”。

3、在公元前第二千年纪前,亚洲主要出现了埃兰王国(公元前第三前年纪)、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400年)、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夏王朝(公元前2070年)。

4、公元前第二千年纪后,出现了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94年)、亚述、以色列国(公元前11世纪)、叶米底王国、安息(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印度公元前324年)。

5、古代亚非诸国主要是奴隶制国家。

6、最早的法典是《乌尔纳木法典》、最完备最详细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7、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埃及人就有了一套十进制的数系。

8、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犹太教产生于以色列。

第二讲古代雅典的民主1、公元前7世纪开始,雅典政权由执政官、贵族议事会、公民大会三个机构组成。

2、雅典经历了梭伦改革(有利于平民的经济政治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3、雅典民主的政权机构主要包括:①公民大会:国家唯一立法机关,具有高级公职人员的任免、执法、行政、军事、财政、宗教事物的决定权②五百人议事会:依附于公民大会的会务机关及执行大会意志的常设机关)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理除杀人案外的一切公私诉讼。

④行政和军事机构:第一,通过去手选举产生的公职;第二,通过抽签选举产生的行政官。

4、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于雅典民主制固有的巨大阶级和等级局限。

第三讲罗马环地中海帝国的形成及其原因1、罗马创建于元前753年。

2、罗马走向强大经历的几次战争:①罗马与维伊人的三次“维伊战争”,这是罗马开始实现其征服世界的宏伟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公元前4世纪,罗马遭受高卢人的重创。

③罗马与“萨莫奈人”的三次战争,征服中部意大利。

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

⑤攻占叙利亚,囊括小亚细亚。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

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

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

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

“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

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

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

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

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

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

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

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

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

《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上古部分)历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起源的基本理论,了解前资本主义社会各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大柬明区域由小国寡民、分散隔绝到交流冲撞、互相渗透、逐渐融合的基本历程,古今社会的区别与联系,各大文明古国的个性与共性。

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方法初步研究世界上古中古史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员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进行教学,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数学效果为核心,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生按照教员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学习提示、思考题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研究方法。

总序一、历史二、历史学三、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四、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五、世界历史概览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教学要点:1、人类的起源与形成问题2、原始社会的发展分期和国家的产生3、家庭的界定4、氏族的特点5、公社的内涵6、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7、文化的广义界定与狭义界定8、文字与文明9、宗教的特定内涵10、原始宗教的特点11、原始社会解体的逻辑进程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一、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二、从猿到人的过渡三、最早的人属四、直立人五、早期智人六、晚期智人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一、旧石器时代二、采集和狩猎生活三、人类向美洲及澳洲的迁徙四、氏族制度的形成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二、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三、畜牧业的起源四、农业革命的影响五、新石器时代的特征第四节文明的产生一、金属的冶炼二、社会大分工三、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四、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五、国家的产生第五节史前文化一、宗教的萌芽二、史前艺术三、科学知识的萌芽四、文字的产生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 教学要点:1、法老统治的时代及法老与国家的同一性2、金字塔与古王国时期的政治文化3、苏美尔人城邦的特点。

古代西亚(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西亚(至公元前4世纪)

除了神庙土地外,其余土地均为农村公
社土地。这些村社土地分配给各个家族, 可以买卖。村社农民必须向国家纳税和 服徭役。一些失去土地或破产的村社农 民或成为古鲁什,或为债奴。
随着贫富分化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一
些失地和无地的农民投身神庙,成为神 庙 的 依 附 者 ——“ 古 鲁 什 ” 。 古 鲁 什 (gurus)原义是“人”,即“男人” (拉丁文vir),成年男子。他们同奴 隶(arad, geme)有别,但也不同于自 由 农 民 ( engar ) 。 乌 尔 第 三 王 朝 时 (BC2113——BC2006),古鲁什同奴 隶相近。
A.埃利都· 欧贝特文化期 B.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3100) C.捷姆迭特· 那色文化期(BC3100-BC2700)
埃 利 都 · 贝 特 文 化 期 ( 约 BC4300— 欧
BC3500):开始使用铜器工具,兴建 了最原始的城市和最早的塔庙;进入军 事民主制阶段。(有学者认为,该文化 创造者是欧贝特人,不是苏美尔人)
城邦居民构成主要有:贵族(奴 隶主)、自由农民(engar)、平 民、古鲁什和奴隶,以及祭司阶 层。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致力于楔形文字
的解读工作。1835年,英国外交官罗林 生 ( Herry Creswicke Rawlinson, 1810 —1895,曾任英国驻巴格达总领 事)在今伊朗西北哈马丹以西(即原米 底首都爱克巴坦那)的克尔曼沙赫城东 边约32公里的贝希斯敦大崖石上,发现 了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各城邦的政体不完全一样,但都带有不
少军事民主制的残余,表现在保留有长 老会和民众会这两个民主机构。修建寺 庙、宫殿和水利灌溉工程,都由城邦管 理机构负责。城邦兴起和发展初始,并 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政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上古西亚诸国第一节两河流域早期的奴隶制国家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

但也有不同之处: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

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

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都在北方和东方的山地上,因为那里雨水稍多,又无河流泛滥威胁。

公元前五千年代,人们开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浇地,随后逐渐迁到河谷平原。

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居住在苏美尔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讲苏美尔语。

约公元前三千年代初,一种与苏美尔人语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苏美尔以北的地区,因为后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阿卡德国家,所以被称为阿卡德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塞姆语系。

二、苏美尔城邦。

从约BC4300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

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乌鲁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

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

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乌鲁克文化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铜器日益普遍,能制造彩陶;各地普遍出现了宏伟的神庙建筑。

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在一座石膏瓶的浮雕上,一方是穿着长袍的神、祭司、氏族贵族,一方是裸体献祭的群众,这表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已明显。

同时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象形文字已经出现。

这说明苏美尔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由锄耕转向犁耕,手工业以冶金和陶器比较发达,制作精美;商业、贸易也有发展。

文字进一步发展成为楔形文字。

此外,在一些文书中经常提到男奴、女奴和奴隶主统治阶级成员的各种名称。

总之,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数以十计的奴隶制城邦,这些国家都是一些人口不多、地域狭小的小国,因此近代史学把这样的国家称为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苏美尔地区的奴隶制城邦,它们都有都城,郊区有若干村镇和若干作为园圃和农田的土地。

土地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神庙所有,这类土地是不能买卖的,而且神庙经济在苏美尔各邦的经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一类属于农村公社所有,而这类土地已经分配给了各个家族,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劳役。

村社的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兼并现象也很严重,迫使大量的公社成员失去份地,失去公民身份,沦为依附者。

城邦居民包括:(1)奴隶主贵族,其中包括世俗贵族和神庙高级祭司,他们拥有大块地产,剥削奴隶和失去公社份地的自由民的劳动,神庙土地也在他们控制之下,不过逐渐被王室所垄断。

(2)公社成员,按家族占有小块份地,他们有公民权,也有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

(3)失去公民身份的自由民,按其具体情况又可分为:①依附神庙而生活小康的人,如神庙管理人员。

②依附于神庙的一般劳动者,他们从神庙领取小块份地,有些只能领取一定数量的粮食和羊毛。

③依附于世俗贵族的劳动者。

④奴隶,包括神庙奴隶和私有奴隶,他们从事各种劳动,但只能领取一些最起码的生活资料。

至于城邦政权,则是奴隶主对奴隶实行阶级压迫的工具,城邦的王称为“恩西”或“卢伽尔”,“恩西”原意为率领人们从事建筑的祭司,后来才有了“首领”、“统治者”之意。

“卢伽尔”原意是“大人”,后引申为“主人”。

他们的职位世袭,领导城邦的祭祀,掌管神庙经济,统率军队,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权力上受城邦会议的一定限制。

但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分化的加剧,公民会议的作用逐渐削弱,王的权力日益扩大,到了巴比伦尼亚统一后,各城市的会议尽管仍然存在,但只是一种地方性自治机构。

城邦兴起后,相互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兼并战争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分化和阶级斗争,因此出现了乌鲁卡基那的改革。

乌鲁卡基那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扩大公民权范围。

②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的条件。

③恢复庙产,减轻人民宗教费用。

④禁止暴利、盗窃、残杀、囤积居奇。

⑤开凿两条运河,建造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再生产。

由于改革打击了贵族寡头势力,有利于平民,所以受到了本国显贵和邻国贵族的敌视,他们联合起来,推翻了乌鲁卡基那的改革。

在统一过程中,北方阿卡德的势力日益强大,经过长期战争,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统一了巴比伦尼亚。

三、阿卡德王国。

阿卡德国家的创建者是萨尔贡,出身卑微,但他后来被推荐给了基什国王,成为其幕僚,并乘机夺取了政权。

随后他组建了一支五千多人的常备军,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经过多年征战,他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兵锋远达埃及、两河流域北部以至地中海东岸,自称“天下四方之王”。

他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统一度量衡,发展对外贸易,增设新官职,打击并削弱各地旧贵族势力,建立了一个中央政府,实行集权统治。

但是,统一的过程中由于萨尔贡不断毁灭城市,屠杀人民,所以晚年时各地不断起义反对他的残暴统治。

阿卡德王国的统一很不巩固,历代国王靠残酷镇压来维持统治。

最后,阿卡德王国在内乱外患中被东方来的古提人所灭,经历了几十年的外族统治。

四、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2006年)在与古提统治者的斗争中,苏美尔复兴,最后乌尔城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史称乌尔第三王朝。

这一时期王权大大加强,国王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各城邦恩西的地位与经前大不相同:①不再世袭;②可调任,也可免职;③降为从属中央政权的地方统治者;④不能免除缴纳贡赋的权利;⑤其职责主要与神庙事务有关,从神庙获取俸禄;⑥在本城仍保留司法裁判权;⑦各城恩西之间可能有商业等方面的联系。

这说明,由氏族贵族演化而来的地方贵族的势力,这时已受到严重削弱,政治上不再具有先前那种特殊地位了。

这时巴比伦尼亚的奴隶制经济前了较大发展,王室直接控制了大批奴隶制的农牧场和手工业作坊,剥削大批奴隶和依附于王室经济的自由民,这时的自由民已不象经前那样可以领取小块份地,而是同奴隶一样只领取口粮,实际地位同奴隶已无区别。

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主阶级不断加强对奴隶的专政,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乌尔纳姆法典》(这部法典是古代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如有一条文规定,对擅自与女主人平起平坐的女奴隶,要予以严惩;还有,奴隶逃离主人,出了城市、边境,如果有人将其送回,主人要酬谢若干银子。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也经常对外进行侵略,但王朝末年,东西两面不断遭受埃兰人和阿摩利人的侵袭,公元前2006年终被埃兰人所灭。

第二节古巴比伦王国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埃兰人不久就退回了东方山地,阿摩利人却居留在巴比伦尼亚,建立了一些城邦,各城邦互相战争,使原来苏美尔、阿卡德的旧贵族受到沉重打击。

而奴隶制却在两河流域有了新的普遍发展。

各城邦制订了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其中有许多关于民法的条文,甚至有关于物价规定的条文。

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前提条件。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成为阿摩利人的一个城邦,它起初比较弱小,到第六代王汉漠拉比(约公元前1792-1750年)时期才逐渐强大起来,汉漠拉比用了三十五年时间最后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国王总揽一切大权。

他直接掌握军队的调动、对官员的任免、法律的制定、运河的开凿及神庙经济的管理等等,对地方政权也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并随意逮捕各种官吏。

随着王权的加强,国王把自己说成是受命于神的君主,并自称“众神之王”,把专制王权和神权统一在一起。

二、汉漠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社会。

根据统一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了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政权,汉漠拉比制订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这部法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汉漠拉比法典,共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

前言宣扬他的权力来自神授,同时宣扬他的所谓功绩,结语主要宣称他的法典的所谓“公平”与“正义”,希望垂之后世,正文共有282条。

它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等级制度。

法典把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①阿维鲁,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②穆什根努,为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③奴隶,是完全无权的人。

三个等级的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

从经济上说,前两个等级的情况更复杂,阿维鲁中有奴隶主,也有非奴隶主,穆什根努中同样也有这两种情况,二者的区别在于穆什根努是依附于王室的人,包括部分小生产者,至于奴隶则完全是奴隶主的财产。

2、土地制度。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拥有大量土地,不过,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经营方法不同,这时王室土地主要是由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的人们分散使用、经营的。

据法典规定可看出,具体情况有三点:①祭司、商人之类:他们领得土地,作为替国王服务的报酬,这种土地可以买卖,但买者必须替卖者为国王服务,这类人大都是富有的奴隶主。

②负担兵役义务的人:他们领取土地作为服役报酬。

③纳贡人:他们领取土地耕种,向国王交纳租税。

这两种人都无权出卖、转让他们从国王处领取的土地,但他们对于自己买得的土地有权出卖,属于阿维鲁个人的土地也可以出卖、转让、抵押、出租,这说明当时国家对这种私有土地的让渡也完全承认.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法典中说到宫廷奴隶(王室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

当时除王室占有大量奴隶外,私人占有的奴隶也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法典甚至规定了奴隶的价格。

奴隶最初是战俘,后以外地买来的居多,奴隶劳动不仅用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

奴隶制的发展必然引起自由民的进一步分化,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中的少数变成了奴隶主,多数生活日益恶化,只能借贷。

当时高利贷十分盛行,法典还规定了利率。

但借债要有人质,这样就出现了债务奴隶。

如果人质原来就是奴隶,债主可任意转卖,如果人质是自由民,法典规定他要为债主劳动三年,第四年释放。

法典不允许各种依附于王室的人以所使用的王室财产抵债,而只许以自己买得的田产抵债,以保护王室利益。

4、法典的阶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