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春
一.教材分析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篇文章无论从语言、结构、立意、还是写作技巧,都可大讲特讲,都可开掘出一些亮点,长期以来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

”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重视互动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四.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定为:《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美文美读,充分朗读。

理清思路,积累品析。

教学过程包括下列环节:
1、预习阶段,扫清生字,至少读三遍课文,做到熟悉文章内容。

2、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个环节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充分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知不觉地有所领悟和体会,然后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得出结论,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3、积累品析。

教给学生积累品析的方法,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对此进行分析和品味,说出自己的感受。

突出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品味作品的主体。

教师不包办不代替,尊重学生的思考。

4.一听:听录音朗读(或范读),体会情境。

四读:初读——理清思路。

再读——体会感情。

三熟读——找出特点。

四精读——练习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为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技巧,可选择重点语段进行精讲分析,加深理解。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理清思路,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

4.品味本文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灵活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6.学习作者深入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7.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4.品味教学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感知内容。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3.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
2.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用彩笔描绘春天,吟诗作赋,歌颂春天。

孟浩然的《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的《江南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描绘赞美春的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听录音朗读,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眨(zhǎ)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â)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1~1):盼春第二部分(2~7):
绘春第三部分(8~10):赞春
了解绘春这一重点部分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幅画面。

四.讲读欣赏:
★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急切盼望的心情:“盼望着,盼望着”。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是反复,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

还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脚步近”用得十分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只是近了。

喜悦的心情。

轻声读第1节,说说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部分(第2~5节):绘春。

过渡: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总写轮廓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的样子,是词尾,表示状态。

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2.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后,先后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山、水、太阳的脸。

排比: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朗润:明朗,润泽。

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

(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

写太阳,拟人。

用“红”来描绘,表现春日融融的暖意。

★★这一段是作者描绘春天的总写。

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探究:
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

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用得非常好,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生命力旺盛、顽强。

“偷偷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态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报告春天。

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偷偷地”要轻读。

2.说“小草从土里慢慢地长出来”行吗?
将“偷偷地”“钻”换成“慢慢地”“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3.嫩、绿,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

满是的,写范围。

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软绵绵,写姿态。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而放在句末放在句末?
把它们从句子中拿出来放在后面,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表达效果差。

5.“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什么的?
写出了孩子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草好,人欢乐。

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通过“坐”、“躺”、“踢”、“滚”、“跑”、“捉”等动词,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

6.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勃勃生机。

★★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

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

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

7.第4节写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怎样写的?一派怎样的景象?
先写树的花,后写蜜蜂、蝴蝶,再写野花。

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从高到低的顺序。

依次写了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8.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①拟人,写春花争春比美的气势。

②三个比喻,写春花色彩的娇艳。

②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④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⑤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

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一派万紫千红,争芳夺艳的景象。

写花下的情景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动作,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9.本是描写春花图的,却又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这是用蜂蝶的“闹、飞”侧面衬托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10.第5节写春风图。

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

怎么写的呢?
基本思路:先写风的温和、轻柔,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从人的感觉:触觉、嗅觉、听觉。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

★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

“母亲手抚摸”是一种温暖、柔和、亲切、慈爱的深情,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各种花的香”,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香甜和醉人。

★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鸟儿呼朋引伴,用“清脆”的歌喉唱出“宛转”的曲子,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难以描绘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

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要仔细观察。

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

11.第6段:春雨图。

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

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雨中的景色
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形象生动、贴切。

雨的特征:细、密、闪烁、轻盈、绵长。

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接着写雨中屋顶、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

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

这一段着力描写了春雨细密轻柔的特征,写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春雨润泽了万物。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

12.第7段:迎春图。

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

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计”,计划。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第7节着力写春早人勤。

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着重写人。

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第三部分:颂春。

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喻、排比、拟人)
用比喻手法。

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是健壮的,充满了力量。

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结尾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写,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

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的成长进程。

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

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五.师生同写:
1.仿照最后一组排比句“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2.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秋天像。

秋天像。

六.熟读课文,领会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

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老师总结。

有如下要点:
⑴.作者细致地观察,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⑵.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描写细腻、生动、真切,富于情致,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⑶.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⑷.诗情画意相融合,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⑸.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优美生动。

⑹.结构严谨精美。

小结: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

看画面朗读,背诵。

七.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整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板书设计: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绘春:抓住特点有层次写出春景图。

㈠.勾勒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鲜嫩、勃发——正面——侧面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繁茂、艳丽——树上——花下——遍地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果实)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觉:抚摸——和煦、轻盈
嗅觉,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听觉,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密、平和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植物
灯、人、房屋——人间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颂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