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的不对称性及其翻译
英汉词汇意义的不对称性及其启示
英汉词汇意义的不对称性及其启示作者:江世勇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08年第05期摘要:人类语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跨文化的交流能得以实现。
但是,不同语言的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除了表示一般概念的基本概念之外,其意义通常体现出非对称的特性。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思维和认知的差异,形成了不对称特性。
这种不对称的特性需要引起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以及翻译的重视和谨慎处理。
关键词:英汉词汇系统,意义,不对称性,启示1. 引言词汇是语言系统的组成实体,是语言的基石。
英汉两种语言在其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融入了两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悟。
不同语言的词不可能都是等义的,不可能完全相合而且绝对等值(朱纯,1994:221)。
少数英汉词汇在概念上可以达到部分或完全的对等或对称性,从而使得交际能得以实现。
然而,严格说来,汉语和英语通常并不相互偶合。
在很多情况下,尽管汉英词语之间可以互译,但它们的所指物并不完全相等,因此两种语言系统所表示的概念无法一一对应,其交流是一种“曲折”的对应,从而也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英汉语言的习得以及翻译的困难。
近年来对英汉词汇的对比研究不少,但关注英汉词汇的不对称性的还不多,因此本文拟从社会文化根源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对称性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社会发展与词汇的演变2.1 社会文化与词汇的发展词义与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概念属于心理范畴,而词义属于语言范畴。
然而词义与概念又有密切的联系,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依存(陆国强,1998:3)。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出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汪榕培,2000:66)。
自从语言产生后,它就成了社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载体,推动社会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语言本身也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因此在汉语和英语的习语的表达方式中,它们会有一些共同点。
另外,这两个国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存在差异,有着它们各自的一些特点,因而习语表达方式上就会有差别。
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英汉习语所体现的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人的祖先居住在平原和海岸边,他们的习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存繁衍,形成了自己耕作的生活方式。
因此,汉语习语中很多是对丰富耕种经验的描述。
英汉习语在用法上就反映了各自差异。
例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中国位于东半球,英国位于西半球,因此中英两国在地理气候上有很大差异。
在汉语文化中,东风即春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烈日炎炎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西风报告春天的讯息,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
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
英国的夏季气候宜人,常与舒适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中的不对等性作者:刘丽丽来源:《卷宗》2019年第36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下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语言。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段落、句式、词语等方面的表征存在的差异,以及对其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而进行的尝试性探究,浅析两者间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英汉翻译中不对等现象,并从词汇、结构、形态等方面来分析翻译中词义的选择以及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表征;翻译;不对等性1 英汉语言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雏形的产生、历史环境的改变及社会背景都大不相同,所以它们关于语言表征中的各个表述,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1.1 词汇的差异1.1.1 文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可以表形表音表义,可以单独表达汉语含义,并且由多个汉字组成词汇,构成句子直到完整的文章呈现。
而英语是由26个字母组成,拆分开每个字母时都无法正确的表述出它所包含的意思,必须由两个或者多个字母组成的整体,才能为它赋予真正的含义。
1.1.2 词汇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要比在汉语中频繁。
比如conceptualization,像这样形成的抽象化名词,在汉语中要少见得多。
汉语中的抽象名词,词形没有变化,但词意不同,在了解漢语中的抽象名词所表达的含义时,要结合语境以及交流者的表达意图。
如“正确”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形容词还是抽象名词,就需要结合语境判断。
1.2 句法结构的差异1.2.1 形合和意合英语是形态语言,在行文中通过连词、介词或者关系词等将句子连接成篇,不但直观的表达其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且句子结构缜密,语言间逻辑性较强,是一种重形合的表达方式。
而汉语则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一种间接的、婉转的表达方式,表面上的表达不太能决定真正意思的准确性,语言和文字是通过承上启下的意境,以及对其他事物的借鉴来体现本身的涵义,是一种重意合的结构。
1.2.2 静态与动态英语是一种静态性的语言结构,动词在英语中由于受到主谓关系的限制,一个主谓关系句中有且仅有一个主要动词,因此它的动作意义常由其他词类来表达,即动词名词化。
试论英汉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及其翻译
试论英汉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及其翻译引言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
当我们将一个英语单词翻译成中文时,往往不能简单地找到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中文词汇。
这种现象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习惯用法等方面的不同所致。
本文将探讨英汉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及其翻译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1.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而中文属于汉藏语系。
两种语言在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导致同一个概念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
例如,英语中的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之前,而中文中则通常放在名词之后。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英文形容词转换为中文形容词的顺序。
2.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也是导致词义不完全对应的一大原因。
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了解和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有许多以动物命名的习语,如“a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豹子改不了斑点),表达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本性。
而在中国文化中,动物的象征义不同,因此在翻译习语时需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
3. 习惯用法的差异习惯用法是指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习惯使用的表达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习惯用法存在着差异,导致词义不完全对应。
例如,英语中的“thank you”(谢谢)在中文中有多种表达方式,如“谢谢”、“多谢”、“感谢”等,根据语境和表达方式的礼貌程度选择不同的词汇。
词义的翻译方法1. 词义比较法词义比较法是指通过对英中两种语言的词义进行比较,找到在某种特定语境下最为接近的翻译。
通过分析两种语言中的词义差异,并考虑语言使用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book”可以翻译成中文的“书籍”、“图书”等,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
2. 释文翻译法释文翻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境,通过对词义的解释来进行翻译。
论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摘要: 两种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是每一个译者最困惑的问题。
在翻译实践中,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的本族语使用差异, 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不可企及。
翻译的对等是有限度的。
关键词: 不对等性; 限度; 语际意义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 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nida )早年提出了读者反应对等原则,并在与塔伯(charlesr taber ) 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 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 再就是风格对等。
”无论是范存忠提出的“准确”, 还是塔伯、奈达所指的“对等”, 他们都折射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
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是完全可能的, 但完全准确而又绝对对等是不可能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人类的思维是有存在决定的。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背景, 所以处于不同语系的汉英之间的这个鸿沟是不言而喻的。
1 语际意义转换的限度1.1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性从传统的词汇学来讲, 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
所谓概念意义, 也叫外延意义( denotative meaning) 或认知意义( congnitivemeaning) ,是词汇的最基本意义, 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 常视作是词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或释义。
所谓内涵意义是隐含或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词的内涵意义在日常谈话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大的作用, 并且因民族而异。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词义, 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
请看下面的例子:2) the apple ofmy eye3) the old man has just kicked the bucket1.2 语境的不对等任何语言都处于特定的语言环境, 即上下文( context) 中, 从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
习语是某⼀语⾔在使⽤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式。
本⽂所要讨论的习语是⼴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历史悠久,包含着⼤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简意赅,⽽且形象⽣动,妙趣横⽣,给⼈⼀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活习俗等⽅⾯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化特⾊和⽂化信息,它们与⽂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试图借助语⽤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些探索。
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
话语的⾮⾃然意义指⼈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的⽂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差异可归为两类:⼀是形象意义的差异,⼀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它们都是字⾯以外的意义,是⽂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提出了英汉习语⽂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法。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化差异 朱光潜先⽣在《谈翻译》⼀⽂中说:“外国⽂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微妙,在字典中⽆从找出,对⽂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国的⼈情风俗和⽂化历史背景,对于⽂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化⼈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化》(1871)⼀书中,⾸次把⽂化作为⼀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的习惯。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学位论文
5.2 Study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Carefully (14)6. Conclusion (15)Bibliography (16)Acknowledgements (17)AbstractEugene A. Nida, the American eminent theoretician on translation proposed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He advocated the translations and the originals for the equivalence on function of the language, rather than on the formal of the language. Peter Newmark, the English educator and theorist on translation also mentioned that "In my view, 'equivalent' is not so much the purpose of any translation, but a desirable result."Both of the translation scholars mentioned above have indicated to the need for translation of "equivalent ", but in reality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grasp, because the trans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and most difficult activities, it involves people's cognitive, aesthetic, language, cultural awareness, translation knowledge and many other factors. Equivalent is just an ideal state we are in the pursuit of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actice, which could not achieve in our reality.In this essay, I describe the inequival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four aspects--the vocabulary, part of speech, thinking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method that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quivalence and equivalence to achieve the best results by anglicizing concrete examples.Key words: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inequivalence;中文摘要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标准,他主张让Translation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英汉翻译的不对等性
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对等现象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
内涵意义的不对等 词的搭配能力的不对等 词序的不对等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
uncle
“伯父”、“叔父”、“姑父”、“姨 夫”、“舅舅”一词来统指父系尊长
表示姐姐或妹妹,brother指哥哥或弟弟
aunt表示母系尊长
sister
cousin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
应分别译为: 割麦子,切蛋糕, 剪指甲
以汉语中的“浓”为例, 浓茶, 浓墨, 浓烟 应分别译为 strong tea, thick ink, dense smoke
词序的不对等
汉语句子充满了并立结构 (竹子)
英语句子充满了从属结构 (大树)
汉译英时,应按英文语义层次表达的特点进行句法 结构上的功能对等转换 我买了5本书,一共30元,拿回家一看,都是半旧 半新的。 I bought 5 books which cost me 30 yuan. When I took them back home I found they were just half new.
但如果在英语中说Stay here. Go slowly 或Walk slowly, 听起来便十分生硬。 又如: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 词,贬低自己一番 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已尊人的习惯。他们听到赞扬后 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文化背景的差异
People considered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
英汉动物词汇翻译语义不对称对比研究
潜 沙 沙 ( 延边 大学汉语言文化 学院 2 0 1 3级汉语 言文字学 吉林 延 吉 1 3 3 0 0 2)
/
摘 要 :荚语和 汉语是 两种 不同的语言 ,在两种语 言比较 中,尤其在它们 的对 应语之 间,经常会 出现一种语 义不对 称现 象。本文 从翻译语 义学和文化 学角度对英汉动物词汇语义不对 称现 象进行探 究, 发掘造 成这种语 义不对称现 象的缘 由并提 出如何理解和解决这 种 现象。 本次研究 旨在发现英汉动物词 汇翻译 过程 中存在 的语 义不对称现 象; 造成这种翻译 过程 中词 汇语 义不对称现 象的原 因以及如 何 通过 给当的翻译解 决这种 问题 。 关键词:翻译 ;语 义不对称 ;动物词汇 ;文化差异
一
Hale Waihona Puke 原 因 1 . 2 叠 位
叠位是指在英汉语际间的翻译过程中, 某一词汇的语义范围和 其在另一语言中的语义范畴出现交叉重叠现象。例如,“ 疯牛病 ” 这一表达在英语中的翻译是 “ ma d C O W d i s e se a ”这种翻译看起来似 乎比较对称 ,实际上在这对表达 中 “ 牛 ”与 “ C O W”的语义范畴却 并不完全对称 。在英语 中 “ C O W”可 以被分解为[ + 雌性】 【 + 成年】 [ - 人类】 [ + 哺乳动物】 而汉语 “ 牛”则是[ ±雌性] [ - - 成年] [ - 人类] [ + 哺乳 动物1 。下面本文将再列 出一个例子予以说明这种现象:“ 虎 ”和 “ t i g e r ” 。由于英汉两国的文化差异,这一对应词汇在英汉翻译 中 语义意义很不同, 汉语中的 “ 虎 ”比英语 “ t i g e r ”的语义范围要广。 “ 虎 ”在 中国是 “ 百 兽之 王 ”人 们赋 予 它更 多 积极 的意义 “ 威猛 , 权 利 ,霸 气 等 ”而 英语 “ t i g e r ”则 多 是不 好 的象 征 。 1 _ 3 错 位 错位 是指在英汉语 际翻译 中, 某些动物词汇在两种语 言中的 引 申意 义 完 全 不 同 的现 象 。如 汉 语 中 的 “龙 ”和 英语 中 的 “ d r a g o n ” 。在汉语 中,“ 龙 ”是 中国的吉祥物 ,是中 国的象征, 尊贵而美好。然而在英语 中 “ ra d g o n ”给人们的感觉则是完全 与 “ 龙 ”不 同,是指那些罪恶和邪恶的人或事物 。另外:“ 蝙蝠 ” 与 “ b a t ” 。汉语 中 “ 蝠 ”与 “ 福 ”同音 ,意味着幸福 ,祝 福。因 此 这 种 动 物 也 是 幸 福 的 象 征 ;而 在 英语 中 , 人 们 通 常 将 " b a t ” 与黑暗 ,邪恶 。吸血鬼等不好的事物相联系 。 1 . 4 缺位 缺位 是指某一词汇在 另一种语 言中没有对 应表达或者 即使 有对 应表达但是 只在一种语言 中有引 申义而 在另一语 言中则没 有 引申义 的现象 。 1 . 4 . 1鸳鸯 。在汉文化中 ,人们经常用户鸳鸯来 比喻成双成 对 的爱人而且在 新婚 时经 常会 送带有鸳鸯 的礼 品以祝 愿新人百 年好合 ,因此 在新的房 间的窗帘和枕头上经常看到鸳鸯 , 但是英 语 中却没有相关 的用法 。 1 . 4 . 2夜莺 。这种动物在英语里对应表达 为 “ n i g h t i n g a l e ” 。 英语 里被用来形容拥有甜美歌喉 的歌者或者保守秘密的人, 但 是 在汉语里 夜莺 却没有相关 的引申意义 。 2 、造成英汉语翻译过程 中动物词汇及其表 达语 义不对称 的 4 0 2 时代报告 2 0 1 5 . 3
汉英语言差异与汉英翻译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汉英语言差异与汉英翻译09投资理财(2)王檬檬200907050337摘要:习语(idioms)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这种语音所反映的文化的集中体现。
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
汉英语言差异与汉英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
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典故差异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但有些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杞人忧天”、“名落孙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
如Ach ill es ’h eel(唯一致命弱点) , a Pa ndo ra’s bo 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pain t the li ly (画蛇添足) , me et one’s w ate rlo 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 rdi an’s kno t (快刀斩乱麻)等等。
2.宗教信仰差异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的“龙王”, 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
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
汉语的对称性和英语的非对称性
英译汉时讲究对称,但汉译英时,若刻意追求对 称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如: 当风和日丽时,举目远望,佘山、金山、崇明岛 隐隐可见。 On a day of gentle breeze and bright sun, the observation deck commands an indistinct view of Mount Sheshan,Jinshan and Chongming Island. On a fine day, one can even see Mount Sheshan, Jinshan and Chongming Island, although not very clearly.
汉语的四字结构,即成语和新组成的词语 如:叶公好龙、自得之趣、改革开放 英译汉时,应注意选用适当的四字结构, 而汉译英时则不应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Magnificent 美不胜收 Extremely hard 艰苦卓绝 Interesting 引人入胜
英译汉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词汇的选择需 要注意汉语的内在节律性: China is a vast country with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a large population.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She was eighteen and beautiful. 她年方18,天生丽质。
汉语词汇的对称性 和 英语词汇偶性:汉语词汇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用户之上,质量第一 Priority to our clients and our product quality / clients and quality first 现代汉语偏爱两字词 word词 单词;cake糕 蛋糕、饼子 现代汉语偏爱两字、成对关联词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尽管/但是;……
语言迁移中的英汉词汇不对称现象剖析
语言迁移中的英汉词汇不对称现象剖析作者:张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交流的逐渐加深,英语学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由于在英语学习中,英语作为目的语,汉语作为源出语,因此不可避免的可能导致出现语言迁移的情况,进而造成英汉词汇的不对称现象,这也是英语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语言迁移中的英汉词汇不对称现象进行剖析,希望为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言迁移;英汉词汇;不对称现象[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1前言:汉语与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系,尽管两者都是语言类学科,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别性是远远大于其相似性的,在我国人们对英语的学习中,也往往存在语言迁移的影响,进而导致英汉词汇不对称现象频繁发生,这不仅影响到英语学习效果,同时还会影响英语口语的正常交流,这对英语学习者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语言迁移中英汉词汇不对称现象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来对英汉语言进行深入研究。
1.语言迁移概述对于语言迁移来说,其被称作语际影响以及跨语言的影响,发生迁移主要是学习者目的语与源出语之间由于共性或者差异性而产生的一种影响现象。
这种语言迁移的理论则在20世纪的50年代首先被提出,其指学习者在进行目的语的学习或者交际的过程中,习惯于使用母语语音、结构或者词义、文化等进行思想和意思的表达,此现象于外语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外语初级阶段的学习中。
在语言迁移现象发生中,其一般包括正迁移以及负迁移两种情况,如果母语的特征和目的语的特征比较相类或者完全一样,则就呈现出一种正迁移的情况,而如果母语和目的语特点存在很大的迥异性,则学习者就会通过母语一些规则和习惯来进行意思的表达,从而导致负迁移情况的出现,其中正迁移对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对外语学习会有阻碍影响[1]。
2.语言迁移中的英汉词汇不对称现象2.1借用现象当习惯性源出语的语言习惯和目的语具有的习惯存在很大的迥异性,就会导致出现语言学习的负迁移现象,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学习者一般很容易就会出现学习的错误,语言学者Ellis还将这种现象称作前摄抑制,也就是新语言学习的习惯受到了旧习惯影响。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刘万里(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511363)摘要: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他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完全对等,但是通过一些方法可以让译文达到比较高的层次。
本文主要先阐述英汉翻译中不对等性的定义,从词汇、语序、思维差异、文化差异等4个方面阐述了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不对等现象,而且以具体实例为切入点,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对等与不对等的辩证关系,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英汉翻译;不对等性;差异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12)-03-076-04收稿日期:2012年3月20日作者简介:刘万里(1987-),男,助教,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外语系教师。
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及高等教育。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以满足传达的思想和文化的需求,促进社会的文明。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用目的语表达源语的主要意义,但不可能达到100%的“等价”。
结合当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作者试图从词汇、语序、思维差异等方面阐述了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不对等现象,并且研究了不对等现象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一、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的定义在很多资料中,对于翻译中的不对等性虽然有所提及,但是并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然而通过博采众长可以归纳出:受不同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文由源语向目的语变化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在形式、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虽然可以把内容真实再现,但是想要译文和原文达到绝对的相等又是很难现实的。
二、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一)词汇不对等英语和汉语在词汇的内涵和数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作为语言的最小基本单位,词汇也是文化的一个载体,这反映了不同的国家在认识世界方面产生了诸多不同之处,所以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英语词汇的翻译质量会影响整个翻译。
英、汉语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
1.英语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英语中的主宾不对称是指WH成分在移位上表现出的不对称。
作宾语的WH成分在移位时所受的限制要比作主语的WH成分所受的限制少。
请看下面例句:(1)a.?what[,i] do[IP you wonder[CP when[IP John bought t[,i]]]]b.*who[,i] do [IP you wonder[CP when[IP t[,i]bought these books]]]虽然这两句都有问题,但我们感觉(a)句在语感上要比(b)句好,原因是(a)句中移位的成分是宾语,而(b)句中移位的成分是主语。
两句相比,(b)句违反的语法原则比(a)句多。
首先这两句都违反了领属条件(Subjacency Condition)。
(2)领属条件:移位不得同时跨过两个界限节点(bounding node)。
(界限节点指NP、IP)在上面两个例句中,WH成分在移位时都同时越过了两个IP节点,因此这两句都违反了领属条件。
然而(b)句不仅违反了领属条件,还违反了空语类原则(Empty Category Principle,简称ECP)。
(3)空语类原则:语迹必须受严格管辖。
语迹的严格管辖有两种,一种是先行词管辖(antecedent-government),另一种是词汇管辖(lexical government)或称题元管辖(theta-government),即语迹被指派给题元角色((-role)并被赋格。
在(1a)中WH宾语移走后留下的语迹受动词"bought"的词汇管辖,而在(1b)中WH主语移位留下的语迹既得不到词汇管辖,也得不到先行词管辖,因为CP中的显性(overt)成分when构成语障(barrier),阻断了先行词对其语迹的管辖,因而(1b)违反了ECP。
由此可见,在英语里,主语移位比宾语移位所受的限制要多。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结构:(4)a.who[,i] do[IP you think[CP t'[,i] that[IP John will invite t[,i]]]]b.who[,i] do[IP you think[IP t'[,i][IP John will invite t[,i]]]](5)*a.who[,i] do[IP you think[CP t'[,i]that[Ip t[,i] will invite Bill]]]b.who[,i] do[IP you think[CP t'[,i][IP t[,i] will invite Bill]]](4)中的例句表明,当小句的宾语移至句首时,CP中的that可出现也可不出现,而(5)中的例句表明当移至句首的WH成分为主语时,若that出现则不合语法。
浅谈英汉互译的不对等性
浅谈英汉互译的不对等性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基础,对衔接的主要手段(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作了较详细的理论阐述,并且运用大量的例句作为举例说明,使得学生能够学习、运用这些衔接机制来组织完整连贯的句子。
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衔接教学提出一些感想和建議。
标签:翻译;文化传递;文化差异;不对等性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但事实上,翻译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它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一种语言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译者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实际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
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例如在翻译工作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词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词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词。
“不同语言之间词的不对等问题”也是翻译中时时遇到的棘手问题。
翻译中,对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在的。
因此,对等词的选择也就只能是相对对等词的选择。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本文就翻译中词的不对等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首先是词汇层面的不对等现象。
所谓“不对等”,即指译入语没有与译出语中的词语直接相对应的词。
这种“不对等”有程度上的差别:有时为完全不对等,有时为部分不对等,因此造成困难的程度也不等。
下面就几种词汇层面上的不对等现象进行讨论。
一、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的不对等。
英汉词汇意义的不对称性及其启示
英汉词汇意义的不对称性及其启示1. 引言词汇是语言系统的组成实体,是语言的基石。
英汉两种语言在其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融入了两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悟。
不同语言的词不可能都是等义的,不可能完全相合而且绝对等值(朱纯,1994:221)。
少数英汉词汇在概念上可以达到部分或完全的对等或对称性,从而使得交际能得以实现。
然而,严格说来, 汉语和英语通常并不相互偶合。
在很多情况下, 尽管汉英词语之间可以互译,但它们的所指物并不完全相等,因此两种语言系统所表示的概念无法一一对应,其交流是一种“曲折”的对应,从而也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英汉语言的习得以及翻译的困难。
近年来对英汉词汇的对比研究不少,但关注英汉词汇的不对称性的还不多,因此本文拟从社会文化根源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对称性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社会发展与词汇的演变2.1 社会文化与词汇的发展词义与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概念属于心理范畴,而词义属于语言范畴。
然而词义与概念又有密切的联系,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依存(陆国强,1998:3)。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出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汪榕培,2000:66)。
自从语言产生后,它就成了社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载体,推动社会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语言本身也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指出,从语言的社会机制来看,可以说语言学就是社会科学,并且唯一可以来解释语言文化的变量就是社会的变化(申小龙,1992:222)。
当某一社会现象产生后,作为语言必须有相应的词汇与之对应,英语和汉语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不断地适应其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产生新词汇或新词义,从而使得概念能在社会和生活中得到精确地描述。
在语言传承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这一对辨证关系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总是词汇,语言的发展总是从词汇的变化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 汇 层 面 不 对 称 一 词
词 汇 作 为 能够 独立 运 用 的最 小 语 言单 位 , 是 语 言 中最 活跃 和最 不稳 定 的 因 素 。汉 语 词 汇 的 含 义 通 常 缺 乏 确 定 性 , 可 也 其
变 性 比较 大 、 用 范 围 更 广 , 英 语 词 汇 的含 义 则 相 对 比较 稳 定 。 这 样 就 使 得 汉 语 和英 语 词 汇 在 很 多 场 合 无 法 完 全 对 应 , 应 而 也
为语 言 的个 性 差 异 , 是 这 种差 异 的存 在 使 得 两 种 语 言 相 遇 时 , 可避 免地 发 生 语 言 负迁 移 。 正 不
一
、
语 言 迁 移 的 概 念
迁 移 是 心 理 学 的一 个 概 念 , 意思 是 已 经获 得 的 知识 、 能 , 至 学 习方 法 和 态 度 对 学 习 新 知 识 、 技 能 的影 响 。 这 种 影 响 技 甚 新
多, 一般 只用 来 与 马搭 配 , 容 马 的 颜 色 。5 外 , 语 中泛 指 一 般 动 作 的 动 词 通 常 可 以 与 表 示 具 体 事 务 的 名 词 搭 配 ( d h 形 [此 英 如 o te f o 、o tedse 、d h a n , 汉 语 中 泛 指 一 般 动 作 的 动 词 , 往 只能 与 泛 指 一 般 事 物 的 名 词 搭 配 ( “ 家 务 ” ; l r d h i s o telw ) 而 o h 往 如 做 ) 表
如果 是 积 极 的 , 叫 正 迁 移 , 之 则 是 负 迁 移 。】在 外 语 学 习过 程 中 , 种 语 言 对 学 习 另 一 种 语 言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称 为 语 言 迁 就 反 | 一 移 。 语 言 迁 移 最 早 是 由 美 国语 言 学 家 R b r I d o et o于 1 5 a 9 7年 在 其 著 作 《 文 化 语 言 学 》 Ln us c AcosC l rs 中提 跨 ( ig i i rs ut e ) ts u
w n O s y ) a tt a . 。汉 语 中 的“ ” 可 以指 称 同一 篇 章 中别 人 说 的话 或 提 到 的 事 , 这 一 指 称 功 能 在 英 语 中却 由 t a 来 承 担 。 这 还 而 ht
因 此 , 英 汉 互 译 时就 出现 ti 与“ ” 现频 率不 同 , 称 不 同 的 情 况 。如 果 一 味 地 将 ti译 成 “ ” ta 译 成 “ ” 然 会 导 在 hs 这 出 指 hs 这 , t h 那 必
出 的 。但 O l d i 其 著 作 《 言 迁 移 : 言 学 习 的 语 际 影 响 》 L n u g r nfr n在 语 语 ( a g a e T a s :C os l g i i ifu n e i l n u g e r s— i us c n e c n a g a e n t l
的 民族 文 化 。作 为 反 映 文 化 的 一 面 镜 子 , 言 的交 流 既 反 映 出一 个 民族 融 人 世 界 文 化 大 家 庭 的共 性 , 映 射 出 其 本 身 鲜 明 的 语 也 民族 色彩 。文 化 的 可 传 播 性 特 征 证 实 了语 言 之 间 共 性 的 存在 , 为 语 言 的 正 迁 移 提 供 了 可 能 性 ; 文 化 的 民 族 性 特 征 则 表 现 也 而
示 具 体 工 作 的 动 词 往 往 只 能 与 表 示 具 体 事 物 的 名 词 搭 配 ( “ 地 ” 洗 碗 ” 修 剪 草 坪 ” , 不 容 许 出 现 (做 地 ” 做 碗 ” 做 草 如 扫 “ “ )而 “ “ “
坪 ” 这 样 的搭 配 出 现 。 ] 者 , 个 汉 语 词 汇 通 常 可 以与 多 个 英 语 词 汇 相 对 应 。如 : 语 中 可 以 用 一 个 “ ” 组 成 无 数 词 语 : ) _再 5 一 汉 看 字
第2 4卷
第 3 期
长 春 工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o r a fCha g hu ie st fTe h o0 y S ca in e iin) n c n Unv r i o c n lg ( o il e c sEdto y Sc
致 蹩 脚 译 文 的 出现 。
3 搭 配 范 围 的 不 对 称 。英 汉两 种语 言 中 , 面 上 意 思 相 同 的 词 的搭 配 范 围却 因 使 用 范 围 的大 小 不 同 、 申程 度 的不 同 、 . 表 引 边 缘 类 搭 配 不 同 、 下 义 词 分 工 不 同等 原 因而 不 对 称 。如 : 语 词“ a” 表 颜 色 时 意 为 “ 色 ” 汉 语 中 对 “ 色 ” 词 的 使 用 上 英 b y用 栗 , 栗 一 没 有 任 何 特 殊 限 制 , 可 以用 来 修 饰 任 何 具 有 “ 色 ” 征 的东 西 。而 英 语 中“ a ” 它 栗 特 by 的使 用 却 有 很 大 的 局 限 性 , 用 范 围要 小 得 使
思 想 的沟 通 需 要 以 语 言 为 媒 介 , 而文 化 的交 流 则 要 以翻 译 为 桥 梁 。纵 观 整 个 人 类 发 展 史 , 言 的 翻译 几 乎 同语 言本 身 存 语
着 同样 悠 久 的历 史 。然 而 , 历史 背景 、 会 环境 、 土 人 情 、 值 观 念 、 教 信 仰 等 诸 多 方 面 的 的差 异 , 得 各 民族 形 成 了 独 特 社 风 价 宗 使
l r ig 中就 语 言 迁 移 的根 源 给 出 了更 为 确 切 的 解 释 :语 言 迁 移 源 于 目的 语 和 另 一 个 已 习 得 的语 言 之 间 的相 似 性 和 相 异 e nn ) a “ 性 ” 也 就 是 说 , 目的 语 与 另 一 个 已 习 得 的 语 言 之 间存 在 相 同 或相 似 的形 式 或 特 点 时 , 习 者 会 将 已 掌 握 的语 言 知 识 迁 移 。 当 学 到 目的语 中 , 动 目标 语 言 的 学 习 , 生 正 迁 移 ; 目的语 与 另 一 个 已 习得 语 言 的 语 言 现 象 不 同 或 发 生 冲 突 时 , 习 者 也 会 不 推 产 当 学 自觉 地将 已有 的相 关语 言知 识 套 用 、 用 到 目的 语 中 , 成 语 言 使 用 上 的 错 误 , 生 负迁 移 。 借 造 产
9( 】 ~
1 指 称 范 围 不 对 称 。 由于 中 西 方 文 化 习 俗 、 活 方 式 的 差 别 , 语 和 汉 语 中词 汇 指 称 范 围 不 对 称 的 例 子 比 比 皆是 。其 中 . 生 英
称 谓 指 称 不 对 称 的表 现 最 为 典 型 , 汉 语 中堂 兄 弟 、 姐 妹 、 兄 弟 和 表 姐 妹 都 需 要 根 据 亲 疏 远 近 和年 龄 大 小 分 别 称 呼 , 英 如 堂 表 而 语 中对 此 毫 无 区 分 , 只用 一 个 cui 称 汉 语 中八 个 称 谓 词 。这 种 不 对 称 与 中西 方 生 活 方 式 的 差 别 密 不 可 分 , 国 人 自古 以 os n概 中
看 书 , 电视 , 电 影 , 看 某 人 等 等 。在 英 语 中 的相 应 表 达 却 是 ra ok 看 看 照 ed ab o ,wac V,sea fm,lo f rsme o — t T h e i l o k at o b d e
来 崇 尚大 家 庭 的生 活 方 式 , 几世 同 堂并 不 鲜 见 , 而 “ 幼 有 序 , 因 长 内外 有 别 ” 的传 统 观 念 根 深 蒂 固 ; 英 语 国家 则 家 庭 观 念 相 对 而
淡 薄 , 倡 导 民 主 平 等 , 以也 就 没 有 “ 亲疏 , 远 近 ” 且 所 分 别 的需 求 。英 语 中 的 ga dahr rn mohr n l,a n ,boh r rn fte,gad te ,u c e u t rte, s tr 称 谓 词 也 同样 如 此 , 着 明 显 大 于汉 语 称 谓 词 的指 称 范 围 。 i e等 s 有 2 指称 功能 不 对 称 。就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而 言 , 使 采 用 同 一 种 粘 连 手 段 , 且 粘 连 项 目在 词 义 上 表 达 的 意 义 也 大 致 相 同 , . 即 而 但 他们 在篇 章 中 的指 称 功 能 可 能不 完 全 一 样 。 常 用 的 指 示 照 应 粘 连 词 项 中 , 语 中 的 ti 和 ta 及 汉 语 中 的 “ ” “ ” _在 5 英 hs ht 这 和 那 语义上基本对称 , i t s和“ ” 指 ,ht “ ” 指 , 指 称 功 能 上 却 体 现 出不 对 称 性 。汉 语 中 的 “ ” 指 刚 刚 提 到 过 的 或 发 h 这 近 ta 和 那 远 而 这 用 生 不 久 的 事 , 如 : 就 是 事 情 的 全 部 ) 汉 语 指 示 代 词 “ ” 刚 刚 说 过 的 话 , 英 语 中 却 必 须 用 ta( : h ti a h t1 ( 这 , 这 指 而 h t如 T a s l w a l
就 产 生 了 词 词 不对 称 的 现象 。 [ 此 , 汇 在 两 种 语 言 对 比时 表 现 出的 不 对 称 情 况 最 多也 就 不 足 为 奇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在 因 词
词汇 层 面 进行 对 比 时 , 现 指 称 范 围 、 配 范 围 、 称 功 能 等 多种 不 对 称 的情 况 。 出 搭 指
V oL 2 Βιβλιοθήκη NO. 4 03M av 201 . 2
21 O 2年 5月
口 语 言 学 研 究
英汉 语 言 的 不对 称 性 及 其 翻译
吴 影 郑 晓 凤
( 春 大 学光 华 学 院 公 共 外 语 部 , 林 长 春 1 0 3 ) 长 吉 3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