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研究进展
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在全球范围内,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如何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为快速增长的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共同面对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籍的农学家袁隆平凭借他的杰出贡献,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他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科学创新成功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
杂交水稻是指通过将两个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产生具有更高产量和更强抗病虫害能力的新品种。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育种方法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解决全球粮食危机贡献了力量。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突破,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首先,通过提高水稻的产量,杂交水稻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往往产量低下,种植面积需要相对较大,而杂交水稻则以高产量著称,同样的种植面积可以产出更多的粮食。
这对于那些土地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意味着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杂交水稻对于提高粮食的质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水稻往往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完全损失。
而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了使用农药的需求,保证了粮食的安全和质量。
此外,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度依赖人工操作和化学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
而杂交水稻品种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因此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更符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原则。
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很多国家在面临粮食危机时,采用了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非洲等一些粮食匮乏的地区,杂交水稻的种植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
综上所述,袁隆平凭借他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杰出贡献,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发展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新发展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摘要:粮食安全是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满足生存和健康发展所需的充足食物,它是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国家基本解决了三餐问题,处于粮食安全形势历史最好时期。
但是,仍然面临着以下几个挑战:土地及水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的制约,绿色低碳指标约束,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低,粮食生产抵御灾害能力不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要想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国家应该把调整土地政策作为抓手,以注入科技力量作为动力,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储备;节约粮食我国当下的粮食安全,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甚至还有不恰当的言论。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人们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了保障,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不再需要将注意力放在粮食安全上。
二是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和技术上的“卡脖子”,造成了食品安全的巨大风险;三是食品安全问题完全可以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不必过于担心;如果不能纠正片面和错误的言论,以正视听,就有可能引起无谓的社会动荡,甚至会给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落实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科学地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时代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1.1土地及水资源制约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hm2,不足国际上的二分之一,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近几年来,虽然耕地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整体水平偏低的困境。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以江南与华南为多,而西北与华北则缺水比较严重。
粮食生产用水受非粮用水挤压、水环境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1.2绿色低碳指标约束我国的粮食生产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
我国的粮食生产长期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碳排和环境污染。
2015年起,农业部组织开展了“肥料和农药使用量量零增加”行动,通过5年来的努力,到2020年末,“肥料和农药”的减量增效已经成功完成了预期目标。
粮食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粮食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但由于种种原因,粮食中可能会被污染物所污染,这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加强粮食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成为了当前粮食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粮食污染物的常见类型、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粮食污染物的常见类型粮食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等。
农药残留是目前粮食污染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药在种植、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使用,导致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问题。
由于环境污染和工业活动,重金属如铅、汞、镉等也会进入粮食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类有毒物质,会大量寄生于粮食中,对人体肝脏和免疫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还有一些其他化学物质如激素、防腐剂等也可能存在于粮食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粮食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进展。
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检测技术。
生物传感技术利用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作为生物识别元件,通过生物体与待测物质结合所产生的生物特异性效应(例如生物体的亲和、酶的催化等)转化成检测信号,从而实现对待测物质的快速准确检测。
当前,生物传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中,具有快速、敏感、选择性高的特点。
基于生物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
例如基于PCR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对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等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质谱技术也逐渐成为了粮食污染物检测的重要手段,其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实现对微量污染物的检测和鉴定。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粮食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型传感器的开发将成为重点。
新型传感器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检测等特点,将成为未来粮食污染物快速检测的关键技术。
多模态检测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5卷 第9期2021年9月Vol.35 No.9Sep.,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doi: 10.11994/zgtdkx.20210909.102404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吴郁玲,张 佩,于亿亿,谢锐莹(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摘要:研究目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方向。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对比分析法。
研究结果:在研究尺度上,既有研究更多关注粮食主产区,而多尺度耦合研究尚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非粮化”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但测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防治策略较为丰富,但就如何构建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不足且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亟需完善。
研究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认知框架并采取分类化的管控策略,加强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的协同推进,强化多尺度耦合研究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增强测算方式的创新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耕地“非粮化”研究新范式。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21)09-0116-09收稿日期:2021-06-24;修稿日期:2021-08-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403095,71873054)。
第一作者:吴郁玲(1979-),女,湖北黄陂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管理。
E-mail:*****************通讯作者:张佩(1998-),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土地经济。
E-mail:****************1 引言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转的坚实基础,亦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04
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对 策建议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护耕地和水资源
通过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 性。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 平。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质量监管不力
我国粮食质量监管体系还存在漏 洞和不足,如检测设备落后、检 测标准不统一等,难以保证粮食 质量安全。
03
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的原 因分析
自然因素影响
01
02
03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 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 发生,对粮食生产造成不 利影响。
土地退化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导 致土地退化,使得粮食产 量下降,品质降低。
生态农业发展不足
尽管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 和品质,但由于其发展缓慢,导致 其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较低。
缺乏科技创新
在粮食生产方面,科技创新的投入 和应用相对较少,制约了粮食生产 效率和品质的提高。
粮食储备体系问题
储备设施不足
我国粮食储备设施陈旧、分布不均和容量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安全的储备需求。
建立多元化储备体系
01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合作,建立多元化的粮
食储备体系。
提高储备设施水平
02 加强储备设施建设,提高储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确
保粮食储存的安全和品质。
加强储备调控能力
03
加强政府对储备的调控能力,确保储备粮的合理使用
和市场的稳定。
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优化物流布局
盐胁迫对水稻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
盐胁迫对水稻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作者:南楠来源:《粮食问题研究》2022年第05期摘要:土地的盐碱化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安全。
水稻属于中度盐敏感作物,并且生长在水环境中,是在盐碱地种植的首选粮食作物。
本文综述了盐胁迫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水稻耐盐胁迫机制,提出了强化水稻耐盐性的策略,以期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实现盐碱地改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水稻盐碱胁迫粮食安全土壤盐碱化使得耕地面积缩减,也是导致粮食危机的原因之一。
全世界有约10亿公顷的土地受盐害的影响,大约占了全球农业用地面积的20%[1]。
中国是盐碱地大国,现有内陆盐碱面积近1亿公顷[2],滩涂面积234万公顷。
其中,东北地区盐碱土的主要形式是苏打盐碱地,面积高达756万公顷[2];吉林省西部12个市县盐碱地面积为160多万公顷[3]。
土地的不合理灌溉利用使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益严重,为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和可使用耕地面积有限等实际问题,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是保障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之一[4]。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它的生产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作为中度盐敏感作物可以对土壤的可溶性盐碱起到淋溶作用[5],是开发沿海滩涂和盐碱地的首选粮食作物。
一、鹽胁迫对水稻的危害盐胁迫会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如种子萌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能量代谢、蛋白质的合成等[6]。
根据盐胁迫对水稻造成影响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渗透胁迫、离子胁迫以及次级胁迫(如氧化胁迫、营养不平衡等)[7]。
(一)渗透胁迫盐胁迫首先对水稻造成渗透胁迫。
当水稻根部周围离子浓度达到阈值时,外界的渗透压高于根部渗透压,造成植物根部吸收水分困难,地上部分生长速率明显下降,光合面积减少,侧芽发育变慢或者停滞[1]。
对于单子叶植物来说,盐胁迫引起分蘖数下降导致叶片总面积下降。
有趣的是植物地上部分比根部对盐胁迫更敏感,对于这种现象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叶片面积下降比根部发育迟缓能够更多的降低植物对水分的利用[1]。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关于加强河南耕地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18目标17万亩。
二是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十三五”以来,批准建设用地125.82万亩,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三五”以来,投入资金309.1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042万亩,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南的做法主要有7个方面,即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耕地保护顶层制度框架,强化提升了规划的管控能力,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全力抓好土地执法监管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河南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耕地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不可避免要占用大量耕地,而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市、县政府的主体责任没有完全履行到位。
部分地方政府“重发展、轻保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河南省委统一安排部署,省自然资源厅围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和加强耕地保护工作,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派出7个调研小组,走访49个县(市、区),组织召开78次座谈会,个别访谈400多名同志,进行专项调研,详细了解各地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研究当前工作中亟待完善的政策措施。
同时,省自然资源厅主要领导带队专程赴浙江学习“千万工程”先进经验。
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省实际,提出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近年来,河南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要求,把保护耕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依法管地、依法用地,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在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目标红线,全省耕地实际面积1.2227亿亩,超出国家下达目标192万亩;实际保护永久基本农田1.0223亿亩,超出国家下达思想依然存在,政府主导的违法用地居高不下,主体责任没有完全履行到位。
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
2
3
4
5
6
153
51
38
37
34
30
2013
2009
2017
2018
2017
作者
文献题目
来源
赵宏波等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以吉林省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陈源泉等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评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杨俊等
基于 PSR 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例
研究趋向ꎬ 即内涵研究、 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绿色农业技术研究、 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研究等ꎬ 或将成为未来一段
时期的研究重点ꎮ
关键词: 生态安全ꎻ 研究现状ꎻ 热点ꎻ 展望ꎻ 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754 / j nyyjs 20230815024
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种植收入基本稳定ꎮ
3 结果与分析
工具ꎬ 并基于关键词共现、 被引 time - line 时区图等方
3 1 文献分布
和突现的方法ꎬ 跟踪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的研究
的研究 成 果 整 体 呈 现 出 上 升 趋 势ꎬ 分 为 2 个 阶 段ꎬ
面绘制相关知识图谱ꎮ 通过 Citespace 软件关键词共现
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关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
粮” 的制度创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的理论依
研究的热点和难点ꎮ 罗海平等学者对于把生态安全视
据ꎮ
为粮食安全的重要构成这一观点比较一致ꎬ 表示生态
1 材料与方法
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3-5] ꎻ 李周等认为ꎬ
2023年世界粮食日活动开展情况总结
2023年世界粮食日活动开展情况总结____年世界粮食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因为它标志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设立世界粮食日的40周年。
在这一年的活动中,全球各地的国家和机构都参与进来,共同关注和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本文将总结____年世界粮食日活动的开展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参与者、成果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主题和目标____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创新粮食系统,保障可持续发展”。
这一主题旨在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持续关注,并激发创新解决方案以实现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其目标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环境资源、减少粮食浪费和改善粮食分配。
二、活动内容1. 全球峰会: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世界粮食日组织了一次全球峰会。
在这次峰会中,各国政府代表、国际组织和粮食企业的代表就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2. 地方活动:除了全球峰会,各地也组织了一系列与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论坛和展览,以及农场参观和农业技术展示。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粮食生产、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农业实践,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3. 社交媒体活动:考虑到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能力,世界粮食日组织还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发布相关文章、发起话题讨论和组织线上互动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提高了公众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三、参与者____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各类参与者,包括政府代表、农业专家、学者、粮食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
这些参与者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发表演讲和提交研究成果等方式,展示了他们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贡献。
四、成果1. 政策合作:____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推动了各国政府之间在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
通过全球峰会和各地的座谈会,各国政府代表就政策制定、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加强了国际合作。
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的视角,内容与方法综述
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的视角,内容与方法综述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加,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全球粮食供求平衡,也关系到全球未来和谐发展,因此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概述粮食安全的定义,随后从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的视角、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综述粮食安全研究的有关研究。
粮食安全的定义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粮食安全。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FAO)的定义,粮食安全指的是“指人们始终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及营养需求,这需要能获得粮食、营养和消费等”。
从另一个角度看,粮食安全指提供足够的粮食,具备良好营养和安全,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可以说,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概念,涉及产业链、政策、国际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要素。
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的视角从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的视角,可以分为政策方面研究、市场方面研究和技术方面研究。
其中,政策方面研究主要是研究有关政策对粮食安全及市场活动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如何制定以及如何改善粮食安全的研究。
市场方面的研究则主要着重于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以及粮食供求和流动性的研究。
技术方面的研究则主要关注能有效提高粮食安全的技术,如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储藏技术等。
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粮食安全研究的内容主要展示了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多方面因素及有关研究的进展情况。
有关研究分别从政策、市场和技术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政策方面来看,主要研究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以改善粮食安全情况,以及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那些方面,使之能适应当前的市场变化。
市场方面的研究则着重于粮食供求和流动性,以及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
有关技术的研究则主要关注能有效提高粮食安全的技术,如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储藏技术等。
有关研究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
包括主观评估法、统计分析法、建模技术等。
其中,主观评估法是指在不需要大量数据的情况下,以专家的意见作为研究基础,以此来判断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粮食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粮食安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粮食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粮食安全是指人们在物质、经济和社会能力的基础上,获得足够的、安全的、营养均衡的食物,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和社会活动。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二、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1. 粮食生产技术粮食生产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当前,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高产、优质、高效、节水、节肥等方面。
例如,种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改良耕作方式等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2. 粮食供应链管理粮食供应链管理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研究人员通过对粮食供应链的管理和优化,提高粮食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效率,保障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3. 粮食安全政策粮食安全政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各国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和法规,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供应,促进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发展。
三、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问题1. 粮食生产效率不高当前,全球粮食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种植结构不合理等,导致粮食生产效率不高,影响粮食安全。
2. 粮食供应链管理不畅粮食供应链管理环节繁杂,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不畅等问题导致粮食供应链管理不畅,影响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3. 粮食安全政策不完善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不够完善,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无法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四、粮食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科技创新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粮食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化供应链管理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需要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健全的粮食供应链体系,提高粮食的流通效率和质量。
3. 完善政策法规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
我国粮食安全研究进展
粮 食作为人类赖 以生存 的基 本生 活资料 、 生产资 料和特
在非 常态情况 下获 取粮食 的能力 。综 合 以上学者 释义 , 多
殊 商 品 , 状况 关 系国计 民生 、 济安全 和社 会稳 定等重 供求 经 大战略问题 。工业 革命 以来 , 世界 人 口持 续增 长 , 城市 化进
程 不断 推进 , 使人 类对 自然 资源 的需求 随 之剧增 , 地退化 土 范 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渐扩大 。17 92~17 94年 , 界范 围 内粮食 危 机爆 发 。 世 粮食安 全问题成为 国际 国内社会 关注 的焦点 之一 。近 年来 ,
Ree r h Pr r se n G r i e u y o hi s a c og es so a n S c  ̄t fC‘ na
C N igbn e J ( uiesS h o o et 1 o t i ri ,C a gh , u n4 0 8 ) HE Jn —i t B sns c ol fC nr uhUnv sy h ns a Hu a 10 3 a aS e t
国内外 学者对粮食安 全问题展 开深入研 究 , 因粮食 安全态 但
势 受各地 自然地理 、 社会 发展 、 济条件 等因素 的影 响 , 经 粮食 安 全研 究的侧重点各有 不 同 , 内涵 和外延在 各 国的研究 和 其 实 践中也得到不 断 丰富 和发 展 。综 合 国 内外 不 同学 者 的研 究, 热点 问题主要 集中于粮食 安全 的定 义 、 食安全评 价 、 粮 影 响粮食 安全 的主要 因素 、 食安全预警 系统等方面 。 粮 1 粮食 安全 的定 义 粮食安全 的定义于 17 9 4年 F O最早 界定 为“ 证任何 A 保 人 在 任 何 时候 都 能 得 到 为 了生 存 和 健 康 所 需要 的足 够食 品” 93年爱德华 ・萨 乌 马 对 粮 食 安 全 作 了新 的定 义 , 。18 F O认可为 “ 保所有人在任 何时候既 能买得到又能买得 起 A 确
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一、内容简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特别是在耕地资源方面,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进而影响粮食安全。
因此研究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摄入重金属污染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内重金属积累,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铅中毒可能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迟缓、成人神经衰弱;汞中毒可能导致肾脏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镉中毒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肾功能衰竭等。
此外重金属还可能对人体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导致生育能力下降。
对农作物的危害:重金属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的农田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非污染农田。
长期食用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人体摄入的重金属量会增加,从而加大患病风险。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重金属污染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
一方面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高等生物体内,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会影响土壤肥力和结构,降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此外重金属污染还会加剧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生态环境。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金属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重金属污染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会降低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治理重金属污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加强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工作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耕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保障耕地农业安全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粮食安全之我见
统筹好国内生产、国际贸易及农业“走出 去”的关系
保证粮食基本自给两条途径
增产:一是提高单产,二是增加或至少稳 定耕地面积
减少消耗:一是控制粮食作为投入品的消 耗。合理控制工业用粮,大力发展节粮型 养殖业,节约用种;二是减少粮食储存和 保管环节的损失,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减 少运输损失;三是减少浪费
国际市场影响
考虑国际粮源市场的有效供给水平、供给 总量的稳定性和供给的市场集中度,与玉 米和稻米相比,国际小麦市场的供给稳定 性更高
小麦由于贸易量充裕,外部市场有效供给 能力高,引发市场价格波动的程度要远低 于稻米和玉米
政策调控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预测体系,加强粮食生产预警和 信息服务
完善补贴制度,探索建立反周期补贴制度 粮食稳定增产支持政策。允许粮食价格适当稳定增
种粮比较效益抵:从2007年以来,我国农产 品生产价格除2009年外,均以两位数上涨, 其中2007年高达18.5%,虽然粮食产量增加 和价格上升,但纯收益不升反降,每亩小麦 纯收益不足500元
环境污染
我国化肥年使用量5400万吨,居世界第一 利用率低,如氮肥当季利用率仅35% 每年农药的使用量30万吨 农业部: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水环
国与国际际市粮场食市影场响的联系及形势变化来看,国际市场贸
化及国际与国内粮价相互传导,也为进一步的粮食作 增添了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数 大豆贸易总量的60%以上,对国际市场的高依赖度 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对我国国内市场的高度传导, 的供应稳定和价格平稳造成了一定压力,而国内玉 的进一步结构调整将使得这种压力更为加剧
麦进口国 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现常态化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国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路径报告》。
报告显示,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粮食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近6.7亿吨,连续6年超过6.5亿吨,平均每亩粮食产量达到382公斤,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4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取得新进展。
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一半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0%、85%。
食物供应体系不断健全农业农村市场化水平持续提升,在流通体系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农业品牌创建、市场调控机制完善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
批发市场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沟通城乡、衔接产销、运行快捷的流通网络,建立起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为基础,连锁超市、零售网络和电子商务等为补充,仓储设施为基础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围绕这一问题,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证粮食安全。
一、学者的观点与政府措施理论界有关粮食安全的观点,当前要紧有两种:其一,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这些学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显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同时即使在都市建设还需要大量征用农田的情形下,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幸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比较严峻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
在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后,这一观点在中国理论界里开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
他们认为,随着都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不可幸免地大量的减少,而农民为追求现金收入增加所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国家为爱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退耕还林政策都占用了大量的粮田,而我国的土地的生产率已达到极限,人口数量还在连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不可幸免地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
我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粮食爱护价收购、粮食直补等,这些措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笔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从历史和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形来看,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其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
(一)粮食产量稳固。
自1995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部分年份一直稳固在4500亿公斤以上,只有2003年为4300亿公斤,人均大约为330公斤。
即使以2003年的产量和目前的人口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和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相差70公斤,比例仅为17%;和人均385公斤的标准运算相差55公斤,比例仅为12%,而2003年的谷物进口量仅为208万吨,仅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的4.8%,仍未超过5%的临界线,同时我国的人均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热量2600大卡、蛋白质72克、脂肪72克)。
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为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本国的农业是至关重要的。
而种子作为农业的基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种子如何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包括优质种子生产、种子储存和种子资源保护等方面。
首先,优质种子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
优质种子是高产稳产的保证,也是提高抗逆性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中国在种子培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一批优质高产的新品种。
重点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和玉米种子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培育。
通过选育出抗病虫、耐逆、高产的品种,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
其次,种子储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国面积广大、气候多样,粮食种子储存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为了保障粮食种子的质量和保存期限,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的种子储存设施。
这些设施包括冷库、干燥器和防潮仓等。
同时,相关部门还加强了对种子储存环境的监控和管理,确保种子的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通过科学的种子储存管理,可以确保种子的生存率和种子的品质,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高质量的种子供农民使用。
最后,种子资源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期任务。
种子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也面临着丧失和缺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种子资源,中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加大了对传统品种和地方优势品种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通过对传统品种进行收集、鉴定和保存,可以保留当地的农作物遗传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另一方面,加大了对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野生种质资源是改良作物品种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
总之,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优质种子的生产、种子的储存和种子资源的保护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中国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种子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中国的粮食安全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杂交水稻育种和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杂交水稻育种和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杂交水稻育种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旨在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确保全球粮食供应。
本文将就杂交水稻育种的意义、研究进展以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杂交水稻育种是利用父本和母本的优势基因进行杂交,通过混合遗传来创造新的杂交种,具有高产和抗灾能力。
与传统自交水稻相比,杂交水稻拥有更高的产量潜力和更好的适应性,能够极大地增加粮食产量。
杂交水稻的成功育种实践,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杨振富院士的“杂交水稻革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世界各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经验。
在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着重研究了不同品种的杂交亲本,以寻找最佳的组合。
通过对亲本的筛选和配组,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理想的基因组合传递给杂交水稻,提高产量和抗性。
同时,科学家们还关注了杂交水稻的遗传稳定性,以确保其子代中仍能保留优良的表型特征。
除了杂交亲本的选择,研究人员还致力于研发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
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和资源状况各异,需要针对性地培育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
这就要求科学家们对亲本进行更加详细的鉴定和分析,挖掘出与特定环境因素相关的有益基因。
通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科学家能够定位和开发这些重要的基因,助力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对于解决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粮食供应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杂交水稻的高产和抗灾特性使其成为增加粮食产能的有力工具。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7.5亿人面临粮食不安全的情况,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如果能够推广和应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弥补粮食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差距,保障全球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杂交水稻育种也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杂交水稻的高产性意味着可以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压力。
粮食行业研究现状
粮食行业研究现状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粮食行业的研究对于保障粮食供应、提高粮食品质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粮食行业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粮食行业研究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粮食的生产与供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粮食行业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和开发粮食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不平衡的问题。
二、粮食行业研究的现状1. 粮食品种改良粮食种植的首要问题是品种选择,目前,人们通过遗传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方法对粮食作物进行改良。
例如,以高产、耐旱、抗病的作物品种为目标,通过交配和选择培育出新的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粮食生产技术研究粮食的高产与高质量密切相关,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是粮食行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土壤改良、灌溉技术、植物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耐逆性,加强灌溉管理,提高土壤肥力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3. 粮食食品安全研究粮食安全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科学研究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粮食质量安全检测、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的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保障粮食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粮食行业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1. 粮食无损加工技术研究粮食在加工、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质量损失和浪费的问题,因此,研究开发粮食无损加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新兴的生物技术和物理技术可以在粮食加工中实现绿色环保和高效能耗的目标,同时减少粮食资源的浪费。
2. 粮食安全监管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日益增长,粮食安全监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粮食安全监管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提高粮食行业的竞争力和信誉度。
3. 粮食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粮食行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还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粮食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探索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
基于CiteSpace浅析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浅析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进展
郑荏元
【期刊名称】《粮食问题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粮食安全领域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新冠疫情前后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和对比,探讨2000-2022年关于粮食安全议题的研究内容与重点的演变,从而分析研究盲区、把握研究重点,以便更好地为新时代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建议。
本文借助文献分析法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得到了三个结论:(1)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涉及多元学科,但目前跨学科的深入研究不足。
(2)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未来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需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表理和机理。
(3)新时代粮食安全的发展应注重满足人民差异化、多元化需求,以此考量基点完善粮食数量安全和粮食结构安全的保障政策。
【总页数】8页(P30-36)
【作者】郑荏元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国内外城市公园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近二十年国内数学高考研究进展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3.
国内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研究进展与演进态势——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4.国内外旅游地品牌个性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5.国内外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战略问题。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化进
程不断推进,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之剧增,土地退化 范围逐渐扩大。1972—1974年,世界范围内粮食危机爆发。 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粮食安全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但因粮食安全态 势受各地自然地理、社会发展、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粮食 安全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内涵和外延在各国的研究和 实践中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研 究,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粮食安全的定义、粮食安全评价、影 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 1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的定义于1974年FAO最早界定为“保证任何 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 品”。1983年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作了新的定义, FAO认可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FAO指出“当所有人在任 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其需 要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J。 我国对粮食安全也予以广泛定义。1992年我国政府提 出,粮食安全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 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雷玉桃等 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指实现总量增长目 标,而且要考虑到粮食总量与质量并重、粮食品质结构合理 等¨J。吴志华指出,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证任 何人在任何时候能得到与其生存和健康相适应的足够食品, 而对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进行动态、有效平衡的政治经济 过程。钟甫宁等从4个层次理解粮食安全:供应量是否满足 基本需要;供应在时空上分布是否均衡;所有的人是否能容 易地获取基本的粮食;粮食是否符合卫生、营养和健康的标 准H1。曾宏则认为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 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粮食的状态或能力,特别是
合比价指数分析粮食价格波动,提出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导 致农业生产萎缩,而农业萎缩最终导致粮食价格猛涨¨“。 如此反复循环中,粮食产量和价格大起大落。蒋乃华应用局 部价格调整模型对价格因素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回 归分析,证明“粮食生产理性行为”的假说成立,因而价格杠 杆对调节农户的粮食生产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ⅢJ。孙 娅范等应用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指出粮食
作者简介陈静彬(1975一),女,湖南南县人。在读博士,讲师,从事农 村金融管理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8-10-27
分析得出两者的复相关系数,定量地证明了推论。王刚毅等
认为,耕地是种植业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川。耕地规模与单
万方数据
36卷35期
陈静彬等
我国粮食安高的二维空间。由于粮食生产是~种典型 的耕地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因此,耕地面积对于粮食产量显 得尤为重要。耕地安全面积的确定与粮食安全产量和单产 能力联系在一起。傅泽强等将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产 量年增长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粮食产量 变化表现出基本一致和变化不同步的2种相关关系¨“。刘 正山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OLS分析,认为耕地保有量或者播 种面积与粮食安全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能简单地将粮 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或耕地面积相关联¨”。综合以上研究, 大多学者认为耕地数量与粮食产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也 有少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与之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因 为部分地区影响粮食产量的综合因素较多。 3.2耕地质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耕地质量受到区域地形 地貌、水文、气候以及地土层厚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 的综合影响。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公认的指标体系来衡量 耕地质量优劣,更没有评价耕地资源质量的相应指标。耕地 质量的提高对增强粮食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当耕地 数量难以在空间上得到满足时,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是保障粮 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雄鹰等对影响湖南省耕地质量下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 统计各因素造成的粮食产量变化,得出耕地质量下降使得粮 食总量减少的结论¨…。曾科军等以土地质量变化因素对粮 食产量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将耕地质量变化与粮食单产变化 进行对比,认为耕地质量对粮食产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在 耕地质量变化较大的年份粮食单产变化也相对较大,但两者 并非具有完全同步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除耕地质量外,粮 食产量还受气候、技术、政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1…。 大量研究显示,品质作为衡量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之 一,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耕地质量与稂食质量问存在着一定 的相关性。粮食生长所依赖的土壤质量直接决定了粮食作 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3.3生态环境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耕地受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农产品 中有害物质含量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不仅要给人们提供充 足的粮食供应,而且要提供健康的粮食供应¨“。耕地生态 环境的恶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表现在2个方面:①由于耕地 生态环境的恶化,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导致粮食产量下
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特
殊商品,供求状况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重
在非常态情况下获取粮食的能力¨1。综合以上学者释义,多 数均认同FAO确定的粮食安全定义。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数量、质量、结构、经济与价格和供应平衡等方面对粮食安全 的保证。 2粮食安全评价 刘景辉等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归纳为数量安全、质量安 全、空间安全、时间安全和市场安全5类,然后将以上指标细 化,建立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怕1。孙复兴等根据现阶段国 情,按宁白军等的指标选取方法把粮食安全指标分解为生产 安全指标、流通安全指标和消费安全指标,并建立细化指标 体系o“。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以供求平衡系统作为切 入点,将粮食安全理解为粮食供需平衡系统,其子系统主要 包括供给、需求、市场和库存。通过迸一步对各子系统进行 细化指标的选取,确定了由4个子系统、14个细化指标组成 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旧J。此外,粮食安全评价中常用的 方法还包括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营养摄入评价法、美国 的问卷调查评价法、胡靖的单指标分析法、朱泽的4指标简 单平均法、徐奉贤的5指标简单平均法、马九杰等的5加权 平均法和刘晓梅的4加权平均法。 综合评价是对粮食安全水平的确定,也是建立粮食安全 保障体系的重要依据。目前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众多,主 要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因 素而建立,侧重点各有不同。各地应采纳符合本区域现状的 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粮食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3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3.1耕地数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耿玉环等对我国耕地面 积减少导致粮食产量降低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耕地资源数量 明显影响粮食安全,而且在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下,必须保 护好耕地数量,尤其是基本农田数量一J。曾科军等认为,土 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稀缺是粮食基本约束因素,也是粮食 安全最基本的约束因子¨0。。这种约束作用表现为二者整体 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即耕地面积增加的年份粮食产 量几乎也增加。根据历年统计年鉴资料分析,耕地面积变化 率与粮食产量增长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并利用线性回归
降;②由于耕地污染情况的加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不
断提高,给粮食安全的健康供应造成威胁。随着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耕地污染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如何保 证粮食安全的健康供应是未来粮食安全研究的一个非常重 要的方面。 3.4粮食价格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肖国安以工农业产品综
4.7动态预警模型主要选取以下指标:粮食产量增长率、 粮食需求增长率、粮食总库存率、价格指数、粮食自给率。 除了上述7种预警系统外,部分研究者设计了由5个指 标组成的预警系统,与上述第3种模型基本相同。上述研究 为预警系统的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5结论 粮食安全作为近年提出的全球焦点问题,已引起国内外 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从粮食安全的定
4.1
粮食趋势产量增长率预警模型警情指标选择粮食趋
势产量增长率。在确定粮食生产的警度区间时,全面权衡考 虑我国粮食生产的自身变动规律及特征、我国人口增长的趋 势、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未来、我国 粮食进口及储备的需要等因素。 4.2粮食供求预警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市价警界差距率 及警度、比较利益差距率及警度、灾害预测、粮食储备量4个 警情指标。 4.3粮食安全系数预警模型该模型选择粮食总产量波动 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4个警情 指标。 4.4粮食周期波动预警模型该模型选择人口增长率、粮 食净出口率、必要的粮食储备率3个警情指标。根据警情指 标和警度,组合成5条警戒线。依据警戒线,可把粮食经济 的警情分为严重短缺、短缺、稍缺、供需平衡、剩余和过剩6 种状态。该模型还选择15个对中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的指标组成概率预警的指标体系进行警兆预测。 4.5景气分析预警模型该模型分别对警情指标与警兆指 标预测,并运用ARIMA模型分析粮食生产增长与警兆指标 的时差关系,给出景气循环曲线。在警情预警中,选择了国 内粮食生产增长率、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增长率、收入增长 的粮食需求增长率、净出口率4个指标。 4.6粮食安全综合预警模型该模型选择6个一级指标, 即食物及膳食能量供求平衡状况指标、粮食生产波动指数、 粮食需求波动指数、粮食储备一需求比率、粮食外贸依存系 数、粮食价格上涨率。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36(35):15758—15760
责任编辑刘月娟责任校对李洪
我国粮食安全研究进展
陈静彬,岳意定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对我国当前粮食安全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粮食安全的定义、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粮食 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但受各研究区域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粮食安全研究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粮食安全;评价;影响因素;预警 中图分类号F307.1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8)35一15758—03
价格和粮食产量存在因果关系,粮食收购价格对粮食产量的 影响要大于对粮食市场零售价格的影响H引。王铮等对粮食 生产受价格的影响进行回归模拟分析,认为粮食价格的普遍 上调能使粮食产量呈增长趋势,水稻价格的提高有助于粮食 的增产,但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价 格变动不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1…。张鹤用时间序列分析法 检验粮食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认为2003年11月至2004年3 月的粮食价格上涨并非粮食价格的合理回归,而是二元经济 上的劳动力转移使平均农业剩余下降,于是开始出现粮食短 缺、粮食价格上涨的现象瑚J。由此可知,粮食价格对粮食安 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与粮食产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波动,从 而导致粮食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体现出 不同的变化特征。 4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粮食安全预瞀系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预警模型的建立。 目前较为适用的粮食安全预警模型口1‘驯主要包括以下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