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这就把美德与朴素联系起来,区分了内在与外在两种不同的美,突出了内在美的意义,赞美“美德”之情溢于言表。
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赏析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采用“造物是吝啬的”这种说法,增强了讽刺意味。
解答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类文赏析
如果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绝对的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它的雌癞蛤蟆,因为她的小小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黄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问一个来自几内亚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会说,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问题二:“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解答 “最高的美”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是无法画出来的。“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的外貌虽丑,人们对他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
问题三:如何理解“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话的内涵?
如果问魔鬼,他会告诉你美就是一对角、4只爪子和一条尾巴。最后,如果去向哲学家们请教,他们的回答将是夸大了的胡言乱语,他们认为美就是某物符合美的原型并在本质上与其是一致的。
我曾经和一个哲学家一起去看一出悲剧。“多么美好!”他说道。“你在这里面发现了什么美好的东西?”我问他。“是因为作者已达到了他的目的。”他说。第二天他吃了一些对他身体有好处的药。“它达到了它的目的”,我告诉他说,“多么美好的药!”
第十二课 论 美
Ⅰ 学法导引
“文到妙来无过熟”。培根的这篇杂感事理显豁,妙语连珠。学习时,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感悟课文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形成自己对美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而深刻的语句也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Ⅱ 课文精讲
字词积累
1.姣丽:相貌美好。
2.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世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内容梳理
1.结构层次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具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起敬”的。
第二部分(2、3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3.美是相对的。点拨 此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也就是论据要为证明论点服务。
4.①论点不同,培根的《论美》是杂感,论点不集中;本文则集中论述了“对美的认识是相对的”。②写作方法不同,培根用的是杂感式,本文则以生动形象的事例来说明问题。
赏析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疑难阐述
问题一:作者在第二段中先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然后又列举了一大串二者兼备的人,这是否矛盾?
解答 不矛盾,因为作者用词十分讲究,如“并不都有……许多……这话也不全对……”等,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思维严密,措辞严谨。
(伏尔泰《论美》)
赏析 伏尔泰的这篇文章,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论述了“对美的认识是相对的”这一论点。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训练
1.文章前两段列举了一些有趣现象,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简化,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3.法国人认为很美的悲剧,英国人却提不起兴趣,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第三部分(4、5段):点明全文的结论:外貌美与德行美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美的光辉。
2.主题思想
在这篇杂感中,作者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旨在告诫青年人珍惜青春,追求内在美。
课文览胜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语文\第十二课论美\1.bmp>
我们一起去了英国:同样那出戏也在那里上演,翻译得一字不差;可它使得所有的观众都打起了哈欠。“呵,呵!”他说,“美的理念对英国人来说和对法国人来说不一样。”良久思索以后,他得出结论:美是很相对的,就如同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在巴黎最时髦的东西到了北京未必是,于是他使自己省却了写一篇有关美的长篇论文的麻烦。
3.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赏析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客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4.与培根的《论美》相比,本文有何不同?
Ⅴ 参考答案及点拨
1.用意在于引出哲学家的错误。作者列举三个事例是为了说明人们对美的认识往往受自己生活经历或视野的局限,而哲学家只是从他的研究习惯去认识。
2.美的事物是能使我们向往并感到愉快的。点拨 此题考查我们对长句中的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能力。
3.戏谑(xuè):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4.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5.摄(shè)取:选取,提取。
6.赧(nǎn)颜:因害羞而脸红。
8.愧悔:惭愧,悔恨。
9.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10.闲雅:文雅。
文学常识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代表作有《培根论说文集》、《论学术的进展》、《伟大的复兴》。
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赏析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采用“造物是吝啬的”这种说法,增强了讽刺意味。
解答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类文赏析
如果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绝对的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它的雌癞蛤蟆,因为她的小小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黄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问一个来自几内亚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会说,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问题二:“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解答 “最高的美”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是无法画出来的。“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的外貌虽丑,人们对他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
问题三:如何理解“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话的内涵?
如果问魔鬼,他会告诉你美就是一对角、4只爪子和一条尾巴。最后,如果去向哲学家们请教,他们的回答将是夸大了的胡言乱语,他们认为美就是某物符合美的原型并在本质上与其是一致的。
我曾经和一个哲学家一起去看一出悲剧。“多么美好!”他说道。“你在这里面发现了什么美好的东西?”我问他。“是因为作者已达到了他的目的。”他说。第二天他吃了一些对他身体有好处的药。“它达到了它的目的”,我告诉他说,“多么美好的药!”
第十二课 论 美
Ⅰ 学法导引
“文到妙来无过熟”。培根的这篇杂感事理显豁,妙语连珠。学习时,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感悟课文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形成自己对美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而深刻的语句也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Ⅱ 课文精讲
字词积累
1.姣丽:相貌美好。
2.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世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内容梳理
1.结构层次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具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起敬”的。
第二部分(2、3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3.美是相对的。点拨 此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也就是论据要为证明论点服务。
4.①论点不同,培根的《论美》是杂感,论点不集中;本文则集中论述了“对美的认识是相对的”。②写作方法不同,培根用的是杂感式,本文则以生动形象的事例来说明问题。
赏析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疑难阐述
问题一:作者在第二段中先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然后又列举了一大串二者兼备的人,这是否矛盾?
解答 不矛盾,因为作者用词十分讲究,如“并不都有……许多……这话也不全对……”等,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思维严密,措辞严谨。
(伏尔泰《论美》)
赏析 伏尔泰的这篇文章,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论述了“对美的认识是相对的”这一论点。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训练
1.文章前两段列举了一些有趣现象,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简化,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3.法国人认为很美的悲剧,英国人却提不起兴趣,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第三部分(4、5段):点明全文的结论:外貌美与德行美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美的光辉。
2.主题思想
在这篇杂感中,作者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旨在告诫青年人珍惜青春,追求内在美。
课文览胜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语文\第十二课论美\1.bmp>
我们一起去了英国:同样那出戏也在那里上演,翻译得一字不差;可它使得所有的观众都打起了哈欠。“呵,呵!”他说,“美的理念对英国人来说和对法国人来说不一样。”良久思索以后,他得出结论:美是很相对的,就如同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在巴黎最时髦的东西到了北京未必是,于是他使自己省却了写一篇有关美的长篇论文的麻烦。
3.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赏析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客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4.与培根的《论美》相比,本文有何不同?
Ⅴ 参考答案及点拨
1.用意在于引出哲学家的错误。作者列举三个事例是为了说明人们对美的认识往往受自己生活经历或视野的局限,而哲学家只是从他的研究习惯去认识。
2.美的事物是能使我们向往并感到愉快的。点拨 此题考查我们对长句中的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能力。
3.戏谑(xuè):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4.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5.摄(shè)取:选取,提取。
6.赧(nǎn)颜:因害羞而脸红。
8.愧悔:惭愧,悔恨。
9.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10.闲雅:文雅。
文学常识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代表作有《培根论说文集》、《论学术的进展》、《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