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叶历史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和迁至湄潭,使这座宁静的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不仅开创了湄潭大面积植茶的先河,更是贵州乃至中国西部近代大面积创建新式茶园的开始。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遗址,在茶学界被称为茶文化的朝圣地。
建国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分成了“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业科研所”两个部分,开发出了有名的“湄江翠片”和“湄潭红碎茶”,载入了《中国名茶志》,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代名茶。
它是贵州省农垦系统规模最大、出口茶最多,全国8个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的省属国营大型茶场,是贵州茶业的领军企业。
它的主要产品有名茶“湄江翠片”,出口“红碎茶”和内销“炒(烘)青绿茶”、“工夫红茶”等,产品远销美、英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红碎茶二号”连续4年获省、部优产品称号。
目前,湄潭已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老百姓欢迎茶产地等称号。
自1940年中央实验茶场开始领垦打鼓坡555.59亩茶园起,全县已有32.5万亩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10左右,拥有1000吨加工厂2座,年产各类茶叶近1000吨,年创汇70多万美元,年利税200万元。
茶品有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湄潭的茶文化、发展和壮大茶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湄潭的茶文化的发展方法(一)重视民族茶文化的弘扬,培养荼文化人才。
收集整理现有的茶文化,挖掘埋藏的民族茶文化,编辑一些茶书,让爱茶的人看:编辑一些茶事,引导不爱茶的人来了解茶;编辑一些茶诗,让茶友们喝茶时吟诗作赋;编辑一些茶歌,让我们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把它唱响,向世人宣传,提升加强贵州茶文化的文化底蕴。
通过正规的茶专业学校教育,培养大批的茶人,研究茶的特性、改善茶的品质、提升茶的内涵,来发展茶、宣传茶。
遵义十大特产
遵义十大特产1、贵州茅台酒茅台酒产于遵义市西面的赤水河畔茅台镇。
茅台镇酿酒历史悠久,早在明代酿酒的工艺就已经初步形成;到清乾隆年间,茅台镇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盐运兴盛,酒的需要量激增,酿酒生产迅速发展;道光年间,茅台镇的酿酒作坊不下20余家,产量已达170吨。
茅台酒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小麦制曲,采用我国传统的独特工艺精心酿造,经过8次下曲、7次蒸馏、9次发酵,并经过长期窖藏而成。
整个生产周期需时9个月,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为出厂的成品。
茅台酒酒体丰满醇白,晶莹剔透,酱香突出,幽雅细腻,低而不淡,浓而不艳,回味悠长。
启开茅台酒的瓶盖,便有一股芬香扑鼻,沁人心脾;细辨又有似豆类发醇的酱香,还略带清甜气息,咽之有如细细清风沁入心田,又似涓涓溪流注入胸襟。
2、赤水乌骨鸡赤水乌骨鸡(又名赤水竹乡乌骨鸡)是在贵州省赤水市特殊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下,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培育繁衍而成的一个遗传基础丰富、性状较为稳定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种。
据测定,赤水乌骨鸡含谷氨酸3.60%、丙氨酸1.49%、缬氨酸1.10%、蛋氨酸0.68%、亮氨酸1.93%、异亮氨酸1.07%,均高于其他家禽品种。
其体型较大,生活力强,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明显的抗疲劳、提高耐缺氧、抗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3、湄潭翠芽湄潭种茶历史悠久。
唐朝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湄潭不仅能产茶,而且茶味很美的论述。
宋代则有以茶叶为上贡的记载。
如今的湄潭,涌有全国闻名的大型茶场和星罗棋布的农村茶园。
有创建于三十年代末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湄潭种茶历史悠,唐朝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湄潭不仅能产茶,而且茶味绝美的论述记载,湄潭茶叶品质佳并成为历代皇家贡品。
湄潭翠芽产自云雾缭绕的高山之间,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极为有利。
湄潭翠芽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翠绿,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清新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里含稀有的抗衰老物质,常饮有益健康。
贵州毛峰茶介绍
贵州毛峰茶介绍贵州毛峰茶,产于贵州省湄潭县境内,又称湄潭毛峰。
属绿茶型,上等湄潭毛峰实为一种芽茶或毛尖茶。
湄潭地区山高、雨多、气寒、雾浓,所以湄潭茶也是非常有健康的绿色产品。
简介历史湄潭种茶历史悠久。
唐朝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湄潭不仅能产茶,而且茶味很美的论述。
宋代则有以茶叶为上贡的记载。
如今的湄潭,涌有全国闻名的大型茶场和星罗棋布的农村茶园。
有创建于三十年代末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品级湄潭毛峰茶采于清明前后。
采摘标准分三个级别,特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全展,芽叶长度2~2.5厘米;一级茶标准以一芽一叶为主,芽叶长度2.5~3.0厘米;三级茶标准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3~3.5厘米。
品级特点湄潭毛峰自1974年问世以来,曾连年获奖,名列前茅。
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圆直,锋苗完整挺秀,身披银毫,色泽翠绿,嫩香持久,汤色碧绿清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鲜活。
文化底蕴如果说茶文化引领了今天湄潭文化的主流,那是因为湄潭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之乡。
[1] 湄潭的茶文化、酒文化、傩文化渊源流长。
红军长征,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在文庙的旁边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天主教堂建筑物,曾是红九军团司令部驻地,教堂内所存红军系列标语20多条,为全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红军标语和历史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至湄潭七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湄潭播下了文化和科学的种子,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湄潭县城文庙,就是当时浙大旧址,浙大与湄潭,有着割不断的渊源。
1990年湄潭县与浙江大学合作,在文庙(浙大湄潭旧址)建成“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成为当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外地游客游览湄潭必到之处。
手采法手采法中国传统的采摘法,各地方法很多,常因湄江翠片树龄、树势和茶类对鲜叶原料嫩度要求不同而不同。
手采汉的特点是:采摘精细,批次多,采期长,产量高,质量好,适于高档茶,特别是名茶的采摘。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始于古代,可追溯到唐朝。
湄潭地处中国贵州省,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对于茶叶的生长非常有利。
在唐朝时期,湄潭开始种植茶树,并开始制作和饮用茶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湄潭茶叶在宋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朝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湄潭的茶叶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当时,湄潭茶叶被赞誉为“湄潭美人茶”的代表,因为它的外形美观,香气独特。
明朝时期,湄潭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
湄潭茶叶开始远销其他地区,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商品之一。
而且,湄潭还开始尝试创新工艺,制作出更多种类的茶叶,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清朝时期,湄潭茶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皇室对茶叶非常重视,而湄潭的茶叶也成为皇室贵品。
湄潭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得到了扩大,同时,茶叶的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近代以来,湄潭茶叶的发展仍在不断壮大。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湄潭茶叶也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渠道进行销售和推广。
如今,湄潭茶叶已成为贵州省乃至整个中国的知名茶叶品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湄潭茶叶的发展历程充满辉煌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湄潭茶叶不仅成为当地的骄傲,更展示了中国茶
文化的独特魅力。
未来,湄潭茶叶将继续追求卓越,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味的茶叶享受。
贵州茶叶历史
贵州茶叶历史茶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喜爱的饮品,而贵州作为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茶叶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贵州茶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一、古代贵州茶叶的起源贵州地处南方,气候湿润,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贵州就已有人开始种植茶树,并制作茶叶。
当时的贵州茶叶主要是以普洱茶为主,且主要是为了供给皇室和贵族品尝。
然而,这一时期的贵州茶叶产量并不大,主要还是以滇池一带的茶叶为主流。
贵州茶叶在当时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茶叶品种和制作工艺。
二、明清时期的贵州茶叶繁荣到了明清时期,贵州茶叶开始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明代末年,贵州开始逐渐成为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一时期,贵州的乌龙茶和绿茶开始逐渐兴起,成为了当地茶农的重要种植和销售茶叶品种。
特别是修文茶、赤水茶、鱼泉茶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到了清代,贵州茶叶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茶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当时,贵州茶叶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易商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茶叶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现代贵州茶叶的发展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贵州茶叶在近几十年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茶叶产量不断提高,茶叶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现如今,贵州的茶叶品类丰富多样,包括乌龙茶、绿茶、红茶、黑茶等各种类型。
其中,贵州特产的鸟舌茶和毛尖茶是非常有名的品种。
这些茶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另外,贵州的一些茶叶产区也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尝和购买当地的茶叶。
一些茶叶文化节日和活动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茶叶爱好者。
总结:贵州茶叶作为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茶叶历史。
从古代的普洱茶到明清时期的乌龙茶和绿茶,再到现代的各种茶叶品种,贵州茶叶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以红色文化位背景推动遵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以红色文化为背景推动遵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生姓名张三学号指导教师李四专业行政管理年级 06 春学校- 1 -目录内容摘要 ··························································································································································· - 1 -关键词······························································································································································· - 1 -一、遵义市的概况 ··········································································································································· - 2 -二、遵义是文化资源的富集地。
贵州三大名茶
贵州三大名茶
关于《贵州三大名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贵州省的三大茗茶是什么呢?贵州省的三大荼叶有:湄潭翠芽,兰馨雀舌,都匀毛尖。
喝茶不可是传统式美食文化,另外,因为茶中带有多种多样抗氧化性物质与抗氧化性营养元素,针对清除氧自由基有一定的实际效果。
因而饮茶也有利于防止衰老,具保健养生作用,每日喝三二杯茶可具有防止衰老的功效。
1湄潭翠芽
湄潭翠芽,别名湄江茶。
因产自湄江水岸而而出名。
研制于1943年,距今60很多年历史时间,为贵州的扁型茗茶。
主销贵阳市、遵义市,也销北京市、上海和香港等地。
湄潭县坐落于贵州省北边,气侯柔和,雾天日多,土壤层富饶,构造松散,含矿物丰富多彩,对油茶树生长发育极其有益。
2.兰馨雀舌
兰馨雀舌,是湄潭翠芽诸多知名品牌中的大品牌,其加工工艺来源于上世纪三四十时代,国民党在湄潭开设中央实验茶场及浙大西迁湄潭办校期内,湄潭足以承传、营销推广“西湖龙井茶”加工工艺,此后造成了“湄潭龙井茶”、“湄江茶”、“湄江翠片”等知名的茗茶知名品牌。
3.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由毛主席于1956年亲笔写取名,别名“白信阳毛尖”、“细信阳毛尖”、“渔钩茶”、“雀舌茶”,是贵州省三大茗茶之一,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产自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广大苗族地区自治州。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湄潭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那么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湄潭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来到黔北,发现茶叶贸易十分兴盛,并购买了一些回去呈送给皇帝;在唐朝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湄潭的种茶历史,并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了茶场,开始了大规模的种茶、制茶。
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
同时,当代十大茶人中的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曾在湄潭工作过,浙大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等著名教授发起成立的《湄江吟社》,留下了数十首茶的诗词歌赋等丰富文化资源,各种茶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为湄潭茶文化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湄潭有茶叶企业、个体加工户329家。
茶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50多个,倾力打造的“湄潭翠芽”品牌已40次获国内外茶行业大奖,其中28次获国家级的金奖,“湄潭翠芽”在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2010年“贵州五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
湄潭曾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西南茶城,农业部定点市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曾获得“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和“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
湄潭茶文化的景点介绍明清贡茶园春雨闲散的打在人身上,蜿蜒曲折、坡陡弯急是记者步入明清贡茶园的第一印象。
据开车罗师傅介绍,这条从湄潭县城通往云贵山的道路在前两年才修好,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婀娜多姿的原生态茶园,雨后云雾缭绕着整座山头,让人感到些许凉意。
“明清贡茶园是湄潭茶文化一枚响亮的地理标识,在古代社会,茶就已经作为官员争相购买的高档饮品。
在湄潭就有这样一片茶园,茶叶常年供给皇家,也就是今天的明清贡茶园。
湄江翠片
湄江翠片,原名“湄潭龙井茶”、“湄江茶”,因产于湄江河畔而得名。
于1941年仿西湖龙井创制,为贵州省的独特扁形名茶。
为绿茶中之珍品,堪与“西湖龙井”媲美。
【茶区环境】湄江翠片产于贵州省湄江茶场,该场地处黔北湄潭县城区境内湄江河畔。
湄江河沿湄潭县城流经全境。
三面环水,山清水秀,两岸茶山连片,素有茶乡的美称。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地域南北狭长。
地形北部、西南部较高,中部、东部和南部边境较低。
最高处北部西河乡的取笋坎,海拔1556米。
最低处南部石莲乡沿江渡,海拔460.8米,全县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盖率为44.68%。
湄江河两岸质地优良,土层深厚肥沃、疏松而湿润,多为酸性或微酸性砂质土壤,含矿物质丰富。
湄潭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季,暖湿共节,年无霜期284天。
气候温和,常年气温在15℃左右,年≥10℃以上总积温4500~5000℃。
云雾缭绕,年平均湿度为70%。
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100~1200毫米。
茶园海拔750~1200米,地处风光秀丽的湄江河两岸,周边与大片山林接壤,空气清新,水质洁净。
昼夜温差大,加之年日照率较低(在35%以下),散射光较多,光和作用平缓,茶叶纤维不致突然变粗变老,较长地保持芽叶柔嫩,有利于茶叶内芳香物质、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维生素、茶多酚等营养物质的形成和聚集。
【古茶树】早在远古时期,湄潭境内就有野生茶林。
有史为证,清康熙二十六年所撰《湄潭县志》载:“平灵台,县北四十里,在马蝗箐。
悬崖四面,攀陡甚难。
上皆茂林,其竹可以为纸,谓平灵纸。
顶上方广十里,茶树千丛,清泉醇秀”。
“茶树千丛”说明湄潭境地早有野生茶树群。
据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载:“贵定云雾山茶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
石阡、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这说明湄潭茶不仅产量大,质量好,而且为贡品。
自古云贵山上出好茶,这里应该就是当年“贡茶”的所产地。
打造“湄潭翠芽”地域产品品牌加快湄潭茶业持续健康发展
证企业一个 , 面积 6O m ; 0h 元公害茶叶产地认 定 l0 h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一个。近 O0 m ; 年来 , 潭县 委 、 政府 高度重 视茶产业 的发 湄 县 展 ,把茶叶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 业 产业结 构 的重要 支柱 产业来抓 。 长期 以来 ,
湄 潭坚 持生 态立 县 战略 ,生 态茶 园得 到很好
得 之 , 味极佳 ” 中唐 时期 的湄 潭属夷 州 。 其 , 北
宋乐史撰 《 大平寰宇记》 江南西道载有 :夷州 “ 土产茶 、 播州 土 生黄茶 ” 。清 《 贵州 通 志》载 :
“ 省 所 属 皆 产 茶 … … 湄 潭 眉 尖 茶 皆 为 贡 黔 品 ” 13 0 9 9年农 林 部 中央农 业 实 验所 在 湄潭 建立 实验茶 场 , 对茶 树栽 培 、 种 、 育 制茶 、 防 病 等 进行研 究 ;14 90年 ,浙 江大 学西迁 湄潭 办
茶 叶生产 , 为茶农 提供 了方便 , 增加 了农 民收
茶叶研究所签订 了技术依托协议后 ,省茶叶
研究所全方位为湄潭茶业 的发展搞好技术服 务 ,成 为 湄 潭 茶 叶发 展 的技 术 依 托 服 务 单
位。
入。湄潭现建有茶青交易市场 1 余个 , 0 是贵 州省 少有 的 、全 国亦鲜 见 的茶 叶鲜 叶交 售市
的指引下 , 依靠科技进步 , 着力调整农业种植 结构 ,充分开发本地资源 ,大力发展茶 叶生 产, 产茶效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 茶产业成为
湄潭 富 民强 县 的支柱 产业 之 一 ,基本 实 现了
1 打造 “ 湄潭翠芽” 品牌 的优势
湄潭县茶叶志概述
概述(一)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县。
因湄江河环绕县城,于城南与湄水河二水颠倒合流,弯环如眉,汇为深渊,故名湄潭。
现属遵义市辖县,县城所在地湄江镇。
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遵义地区东南。
东与凤冈、余庆县毗邻,南与瓮安县连界,西与遵义、绥阳县接壤,北与正安县相望。
地跨东径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
南北长96.5公里,东西宽29.5公里,成南北薯状地形。
湄潭县总面积达1844.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耕地面积达47.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60%,水域面积达1329平方公里。
湄潭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7.8℃。
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为100~200mm,年均日照数为1163小时,全年无霜期284天。
湄潭县辖9镇6乡138个村(居)委会,31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8万人。
湄潭为典型的内陆农业县,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素有“烟县、茶乡、酒城、粮仓”之称。
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实验区”、“全县粮油高新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等。
(二)唐开元元年(760年)底,茶圣陆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其书中所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湄潭原名义泉(以带山泉为名)。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隶属夷州,州治于义泉,属明阳郡。
后分别更名牢州、义州、智州,州治仍设于义泉。
贞观四年(630年)“开山洞,复以黔州之都上县置夷州。
”都上县,随大业十二年(616年)置,以此处是酋豪首领都集之所而名。
按《贵州通志》载:“都上县在绥阳西南二十五里,仍属明阳郡。
介绍湄潭茶文化的作文
介绍湄潭茶文化的作文朋友们!今天咱得好好唠唠湄潭的茶文化,那可真是趣味无穷。
湄潭这地方啊,就像是老天爷专门为茶树打造的一个乐园。
你一走进湄潭,那漫山遍野的茶树,一垄一垄的,像绿色的波浪在山间翻滚。
茶树的叶子啊,绿得发亮,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来。
说起湄潭的茶,那历史可老长了。
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有一肚子的故事。
早在很久以前,湄潭人就开始和茶打交道了。
那时候,种茶、采茶、制茶都是他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茶对于湄潭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像是一位相伴多年的老友。
咱们先说说采茶吧。
到了采茶的季节,那场面可热闹了。
姑娘们、媳妇们,都背着小竹篓,像一群欢快的小鸟飞进茶园。
她们的手指在茶树尖上飞快地舞动,就像在弹奏一曲绿色的乐章。
而且啊,采茶可有讲究了,要采那最嫩的一芽一叶,就像挑选最精美的珠宝一样。
我想啊,那些茶树肯定在想:“这些姑娘可真会挑,专挑我最鲜嫩的地方。
”采完茶,可就到了制茶的精彩环节了。
湄潭的制茶师傅那可都是技艺高超的大师傅。
就拿制作绿茶来说吧,新鲜的茶叶采回来,首先要经过摊青,就像是让茶叶先歇会儿,把旅途的疲惫给散一散。
然后就是杀青,这就像给茶叶来一场热辣的洗礼,在高温下,茶叶的那股青涩味儿被去掉,香味开始慢慢地冒出来。
接下来揉捻啊,那可像是给茶叶做按摩,把茶叶的汁水都揉出来,茶叶也变得更加紧实。
最后干燥,茶叶变得干燥酥脆,就像一个个小绿精灵,蜷缩着身体,却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湄潭茶的种类可不少呢,像湄潭翠芽,那模样就特别讨喜。
泡在杯子里,一颗颗茶叶就像刚刚睡醒的小娃娃,伸着懒腰,慢慢地舒展着身体。
那茶汤啊,清澈透亮,嫩绿嫩绿的,看着就像春天被装在了杯子里。
喝上一口,哇塞,那股清新的味道就在嘴里散开了,就像清晨在森林里呼吸到的第一口新鲜空气,带着淡淡的花香,还有一丝丝的甘甜,直往嗓子眼儿里钻,让你忍不住再喝一口。
湄潭的茶文化可不仅仅是茶本身哦。
在湄潭,到处都能看到茶馆。
这些茶馆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社交中心。
【历史】湄潭翠芽地历史渊源
【关键字】历史湄潭翠芽的前世今生贵州是茶叶种植第一大省,却没有一个在市场上具有统治性地位的品牌,类似于西湖龙井、碧螺春那样在全国如雷贯耳的品牌在贵州也没有出现,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如果问起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茶,湄潭翠芽算是一个在省内公认的好茶,我们在贵州的寻茶之旅,就从湄潭翠芽开始了。
湄潭是贵州第一大、全国第二大产茶县。
不同于西湖龙井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湄潭翠芽茶如其名,用的是极致的独芽。
原产地的原料,按照标准工艺生产才能冠以湄潭翠芽之名。
芽头所制绿茶是高档茶类的普遍认知,也决定了湄潭翠芽是绿茶中的“贵族”之定位。
作为湄潭翠芽的技艺传承人,湄潭阳春白雪茶业的总经理黄建峰请我们喝的,是明前翠芽,外形扁直光滑、匀整绿润。
喝绿茶最为朴实干脆,一只200多毫升的玻璃杯,沸水温杯,3克茶叶放进去,等那么几十秒,沸水温度稍降,提壶冲泡。
便可以开始观察翠芽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所谓“茶舞”。
图1 湄潭翠芽“茶舞”景象眼前的这杯湄潭翠芽,冲泡之后清澈见底,清香扑鼻。
浸泡几秒的工夫,芽叶全部舒展,漂亮而完整的独芽,碧绿的茶汤和翠绿的芽叶交相辉映,像春染杯底,绿满晶宫。
细细品饮,幽香鲜雅,溽热顿消。
第二泡,茶汤颜色更为翠绿,喝起来芬芳香郁,有回甘,唇齿之间栗香充盈。
“不是每颗芽叶都有资格踏上通往茶香的旅程。
”湄潭翠芽是典型的栗香型茶,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有关。
图2 湄潭翠芽干茶这一口茶的背后,是无数辛劳:茶树栽种至收获需历时5年,每亩莲心独芽仅产2千克;每千克大约65000颗芽头,即每杯需约200颗芽头。
若是要喝到明前绿茶,茶工们要在清明前10天的清晨6点至10点,采莲心独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每千克成品茶需茶青5千克;从采摘到成茶,历21个小时,24道工艺,98道工序,成就了我手里这杯湄潭翠芽茶。
“炒茶是一件苦差事。
”黄建峰说,最难的就是高温考验,最初都是烧柴火或木炭,将一口大锅支在火上,当温度达到200℃时,就可以将茶叶倒进锅内,这称为杀青。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湄潭茶叶发展历程始于宋代,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湄潭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南部,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叶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对湄潭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宋代,湄潭的茶叶就是当地重要的特产之一,被誉为“黔中梅山茶”,以其鲜香浓郁的口感而著名。
当时,湄潭的茶叶主要以饼茶为主,制作工艺以手工为主。
在后来的元、明、清等朝代,湄潭茶叶的产量逐渐增加,茶叶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出现了更多的茶叶品种。
到了20世纪初,湄潭茶叶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湄潭的茶商们开始采用新的制作工艺,大量采用机械制作茶叶,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同时,湄潭的茶叶也开始走出了贵州,逐渐流向全国各地。
到了20世纪70年代,湄潭茶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中国茶叶需求量不断增加,以湄潭为代表的贵州茶叶得到了更多的市场认可和关注。
为了进一步提高湄潭茶叶的品质,湄潭的茶农们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入了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到了21世纪初,湄潭茶叶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新的亮点。
当时,湄潭的茶农们开始注重茶叶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打造特色品牌茶叶为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提高品质,湄潭茶叶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喜爱。
如今,湄潭茶叶已经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农产品,也是中国的知名特产之一。
湄潭茶叶以其鲜香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品质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家庭饮用和茶叶文化传承。
湄潭茶叶的发展离不开茶农们的辛勤劳动和专业知识,他们用心耕耘,精心制作,为湄潭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湄潭茶叶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绿色生活的追求,茶叶作为一种天然的饮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湄潭茶叶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打造更多的特色品牌茶叶,让湄潭茶叶的声誉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湄潭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湄潭茶文化旅游
与 地域 的风 土人情 、 饮茶 习惯 、 礼仪 式 、 茶 文
学 艺术 、 技成 果 等 内容 。如 茶艺 、 道 、 科 茶 茶
高人 的文化 素养 和文化 品 味位 。 有诗 日 ; 一壶
陈普交 新 友 , 品三 杯雅意 酣 。 细 和者 , 地人 和 。茶 的精 品是 天地人 和 , 天 饮茶 品 茶也 是 天地人 和 。茶 含 敬意 ,以茶 敬 客 。茶重 德性 , 以诚待 人 。围桌饮 茶 , 和气 交 谈 ,同事 可 以增强 团结 , 友可 以增 加友 谊 , 朋 家庭 可 以充 满 天伦之 乐 , 商界可 以和 气生 财 , 总 之 天地人 和是 我们 追求 的最 高精神 境界 。
情、 茶俗 、 礼 、 具 、 茶 茶 茶歌 、 茶舞 等等 。
12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 内涵 .
12 1 融合儒 、 、 、 .. 释 道 诸家 精华 而成 的 中国
茶 文 化精神 透过儒 、 、 三家 的观点来 分析 。 中国 释 道
茶文 化精 神 , 以儒 家 的中庸 和谐 思想 为指 导 , 主 张 以茶协 调 人 际关 系 ,实现 互 爱互 助 的大 同思想 , 以茶 的清廉 、 并 高洁之 精神 磨砺 自己
的基础 。
2 湄潭茶 文化旅游具备 的条件
2 1 种茶历史悠 久 , . 茶文化底蕴坚实
2 1 1 湄 潭 县 茶 叶 历 来 以 品 质 优 良 而 著 ..
娑。 清明时节气温 回升 , 嫩嫩的茶芽就象冬雷 惊笋 , 出新芽 , 吐 青翠 欲滴 的茶丛 。. 城, 湄潭 县城 。 北有 “ 星 晓月 ”伴 “ 七 , 万
一
鸟归巢” 南有 。 寒潭映月”万寿官。东有“ , 玉 山起 凤” “ 曦晓 钟” 西有 “ 阳迎 春”还 有 ,慈 。 朝 , 将 载入世 界 吉尼斯 世 录的 “ 下第 一壶 ” 天 ,此
湄潭翠芽
4243百年荣耀·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百年荣耀·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湄潭翠芽名。
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湄潭翠芽”茶以优质、稳定、安全的品质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先后150多次获“中茶杯”特等奖、“中绿杯”金奖、“国际名优茶评比”金奖、“贵州三大名茶”、“千年金奖”、“茶王”等荣誉,其中国家级金奖88次。
“湄潭翠芽”于2011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品牌价值14.36亿元。
历史文化好山好水出好茶,湄潭自古以来就是宜茶之地。
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第八篇《之出》中曾有:“黔中生思州、播州、夷州、费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赞誉,这古夷州就是今天的湄潭一带。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载:“夷州土产茶……”;清《贵州通志》载:“湄潭云雾山茶有名,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这“眉尖茶”即为“湄潭翠芽”前身。
产区概貌“湄潭翠芽”茶产于贵州高原东北部,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称的贵州省湄潭县。
该地区年均气温15℃,降雨量1100mm以上,无霜期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平均海拔920米。
森林覆盖率达62%,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和生产优质茶叶,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富锌硒”茶区和优质茶叶生产县。
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区,全县拥有优质生态茶园面积56万亩。
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5年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8年荣获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2012年连续荣获 “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2012年获“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贵州省现代高效茶业示范园区”,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2014年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第二名、“全国茶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全国第三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设立在湄潭,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大批教育科学技术精英云集,浙江大学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汇合,使湄潭茶产业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更进一步升华。
湄潭翠芽简介
湄潭翠芽简介
湄潭翠芽简介:
一、湄潭翠芽的历史
湄潭翠芽,是指一种原产于贵州省湄潭县的绿茶。
据传,早在唐代就
已经出现,是当地人民用心制作的传统名茶。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诸多原因,这种茶叶一度陨落,直到1991年才得以重新恢复生产,如今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优质茶叶之一。
二、湄潭翠芽的特点
湄潭翠芽茶叶呈现深绿色,干茶条索紧细匀整,冲泡之后形如鱼钩、
叶底鲜嫩绿亮。
它的香气独特清雅,汤色浓厚鲜爽,味道回甘持久,
有“润喉之茶”之称。
这种茶叶因为它的独特风味,广受茶客们的喜爱。
三、湄潭翠芽的功效
湄潭翠芽不仅口感香醇,还具有多种健康功效。
它富含多种维生素,
能够防止衰老、抗氧化、降低血脂,同时还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
预防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长期饮用还可以帮助清除肝脏中的毒素,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消化等。
四、湄潭翠芽的制作工艺
湄潭翠芽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揉捻、杀青、干燥、熟化等几个环节。
整个制茶过程需要进行多次揉捻,这样才能够使茶叶多产生一层细腻的茶汁,从而增加茶叶的甜度和香气。
制作出来的湄潭翠芽形态美观,色泽碧绿,口感鲜爽,香味独特,是一款非常优质的绿茶。
总之,湄潭翠芽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它的特色风味和多种健康功效。
在茶文化越来越受人们青睐的今天,湄潭翠芽茶的出现,无疑又为传统茶文化添上了新的一笔!。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底蕴-茶文化发展历史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底蕴:茶文化发展历史贵州的茶文化丰富多彩,那么你们知道贵州茶文化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一起来看看。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从史料记载来看:汉代,贵州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
晋朝傅撰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其中的“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带所产之茶,南中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三省。
说明当时贵州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
《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了汉武帝时,巴蜀的茶叶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售。
当时的巴郡包括今贵州境的道真、务川、德江、习水等县。
《贵州古代史》多处记载了濮苗民族将烹煮技术运用于茶叶加工之中,使饮茶成为了古黔人民普遍的待客之道;还记载“在夜郎市场上,除了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构酱、荼、蜜、雌黄、丹砂等商品,商业较发达,市场是相当繁荣的。
”当地人自擂茶、油茶的制作中,将饮茶与吃茶结合起来,变饮茶为喝油茶、吃擂茶,既养生又治病,很快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风尚。
《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平夷县,郡治,津、安乐水。
山出茶蜜。
”唐蒙在经过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构酱和荼蜜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出售。
1000多年前,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这里说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即都是今天贵州省所属地域。
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在贵州游玩品饮名茶都濡月兔后,曾作一首茶词赞美贵州当时的名茶都濡月兔“品高”、“春味长”和“焙香”。
都濡是在今天务川县内。
从自然环境来看: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公认的茶叶原产地。
贵州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
茶叶优异品质的形成,与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湄潭县
湄潭县“十二五”规划发展茶园32-40万亩时间:2011-01-07 09:07来源: 作者: 点击: 24次中国茶城网消息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和原产地,也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有产茶县(市)1000多个,茶叶已成为许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湄潭县是贵州省茶叶的主要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县之一。
该县通过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叶品牌。
湄潭物产富饶,是久负成名的“黔北小江南”,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绿色生态茶乡。
截止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8.5万亩,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湄潭建成的茶场和茶科研机构,为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湄潭县委、县政府近年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茶产业由简单的一产向二、三产业的成功延伸,富了种茶百姓、活了涉茶产业、强了县域经济。
高原茶乡跨入多元化发展近年来,遵义市湄潭县茶产业按照“建好一个基础、扶强一批企业、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采取财政贴息、帮助企业融资、鼓励企业技改、支持创龙头企业、引进外地企业等手段,同时集中人力、财力打造“湄潭翠芽”这一品牌,制定“湄潭翠芽”地方标准等措施促进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近10年的努力,全县有茶叶企业及大户316家。
其中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4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县级龙头企业15家),个体加工户268家,从业人员约4000人。
共拥有固定资产2.72亿元,年生产能力1.1万吨;厂房面积6.5万平方米,生产、加工机具2000台(套),加工的主要产品以扁形名优茶“湄潭翠芽”为主。
全县有45家企业通过QS认证,14家企业通过ISO认证,10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6家企业(含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有机茶认证,1家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家企业通过有机茶专柜认证。
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总产值上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茶圣陆羽何以知湄潭茶茶味极佳?
在“远古的茶事”一节里,《史话》载明:“在《茶经·八·之出》中提到: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从‘十一州未详’说明,茶圣陆羽并未到过这些地方,他是从别人手里得到的茶叶,品后觉得“其味极佳”。
“陆羽撰写《茶经》花费了大约20年的时间,即公元760-780年之间。
在这些年中,朝廷动荡,不断贬臣流放于贵州……就是这些被贬流放的臣子来贵州认识了贵州的茶叶,通过本人或亲友或押差将茶叶带出大山为世人知晓。
”
“《茶经》中一句‘其味极佳’而使贵州茶叶逐渐成为上贡朝廷的方物。
贵州的茶叶、骡马、金丝楠木、丹砂等方物上贡朝廷,史料没详细记载,只笼统提到‘贡方物’或‘来朝献方物’,而且进贡频繁。
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才有记载:‘贵定云雾山茶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
石阡,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湄潭县令杨玉柱邀文士韩应时等同僚闲游湄潭城,一路漫步至湄水桥,皆被春节期间湄江岸上家家户户灯笼楹联所吸引,‘彩球高结,鱼虾争戏’的情景,使得同行心旷神怡。
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再抬眼望去,象山四周茶垄之间,茶姑挥舞灵巧的双手在茶垄上跳跃。
韩应时触景生情,遂吟出‘两岸踏歌声,士女采茶工且艳’?的诗句。
康熙时象山的茶园,一直保留到民国年间,这也是恐怕是张天福当年选址湄潭,将实验茶场的总部设于象山脚下的万寿宫的原因吧。
湄潭,山川秀丽,景色迷人。
历史上的数次战争期间,其地多为宁静的后方,一带山峦隔绝了城市的喧嚣,成为名人侠士的归隐地。
明朝遗臣钱邦芑、南明兵部尚书程源、贵州总督范鑛等因时局的变迁而纷纷隐居湄潭。
钱邦芑隐居湄江边上的西来庵,范鑛隐居湄江琴州岸上,彼此之间相距甚近,时常邀约当地名士浏览湄江景色。
他们在琴州拣干枝扫树叶生火煨茶,一边品茶一边吟诗抒发各自的情感,久久不愿离去。
故而留下‘扫叶烹茗,啸歌自适,流连忘归’的史料。
同治十三年(1874年),湄潭进士安盘金,在游湄潭清虚洞(今观音洞)时触景生情,留下了“诗笺扫苔石,茶鼎听松风”的佳句。
六浙江大学和湄潭茶业的发展
《史话》以“浙江大学在湄潭的茶事点滴”为题,简述了浙江大学先西迁到
湄潭办学和茶叶产业的发展。
浙江大学的农学院,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相互协作,合办省立桐茶职业学校。
该校设茶叶科和蚕桑科,学制三年,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兼职为教授、中央实验茶场技术室主任李联标兼任茶叶科主任。
每年输送农学院学生到实
验茶场实习,李联标专门为实习生写了红茶、绿茶、的制作技术教案,苏步青等教授创办了几乎是以咏茶为题的“湄江吟社”。
“1940年4月,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以湄潭的茶叶试制出工夫红茶和仿龙井茶,浙大校长竺可桢及蔡邦华、苏步青等教授纷纷到场参观”。
他们品茗仿制的龙井茶亦享有西湖龙井清香,这令西湖边上的浙大人浮想联翩,在“湄江吟社”长石填词抒发激情。
1941年秋,浙江大学寿宇、李成章、曹景熹、林世成、陈汝基、张书德、章瑞华、许学勤8名应届毕业生,由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博士推荐到中央实验茶场。
他们均成为茶叶界专业技术人才,很快就出了科研成果,曹景熹编著有《世界茶树
害虫一
览》,寿
宇采集
的标本,
至今还
保存于
贵州省
茶科所。
七湄潭成为全省产茶大县的必然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落户之初,虽然在象山开垦了555.5亩茶园为科研基地,毕竟数量有限。
“仿龙井”及工夫红茶的原材料,大都来自湄潭农村。
茶农也“感觉到出售茶青,远比自家粗制出售的茶叶划算,于是纷纷将采摘的茶青卖到实验茶场。
1940年4月,实验茶场单是工夫红茶就制作出七百余斤”,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相当大规模。
“民国年间,湄潭境地的茶园基本上是大富人家所有。
有少量土地者,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他们是舍不得在土地上种茶的,自家土地上那几棵茶树是属于自家采摘食用的。
自从看到实验茶场开始高价收茶青后,一些人家也在自家的土地上种茶了。
从1940年到1949年,湄潭的茶园面积逐步扩大,同时,出现专门从事茶叶收购的茶商,大庙场、帝卧坝的几个茶商
将收购的茶青卖到实验茶场,收购的粗茶叶,”采取“溜板”的方法,将茶叶滚细后卖到遵义新州。
这为湄潭成为贵州的产茶大县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中后期,湄潭响应国家大种经济作物的号召,各地的人民公社量开荒种茶、种油桐,社办茶场比比皆是。
“制茶机具也有了革新,出现了以水为动力同时带动几台揉捻机的大平车,没有水源的地方,采取牲口为动力”。
农村在大量开垦茶园,国营湄潭茶场扩大象山、囤子岩的茶园,还在永兴开垦栽培了近万亩茶园,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连片茶园。
湄潭茶场的工夫红茶、红碎茶及湄江茶成了贵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产品供不应求,催货的电报不断发
来。
1958年,
从广东发
给湄潭茶
叶试验站
的电报,催
促发功夫
茶运往前
苏联。
电报
内容:功夫
茶急待交
苏联,请在
11月10前全部调出并告花色数量。
如缺铅罐(包装),可暂衬双层牛皮纸和防潮纸,到穗再改装。
另电告11月10日后可供(茶叶)花色数量及运出日期一二三号茶片样即寄。
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有些一直被口粮困扰的农民,挖掉茶树,种了粮食。
而核桃坝的农民不但没有挖掉茶树,反而栽上了更多的茶苗。
核桃坝的农民靠种茶富裕了,临近的村寨仿效核桃坝,先后走上了富裕路。
一时间,种茶成了湄潭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
湄潭全县的茶园面积从10万亩发展到20万亩,现在,有效茶园已经达32万余亩。
湄潭为贵州产茶大县,并非偶然。
有适宜茶树生长自然气候环境,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先有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后国家的茶科所设在湄潭,因而改变了湄潭传统的茶树种植及采摘加工方式,加速了茶叶种植、加工的创新,茶叶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历届领导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不断出台优惠政策,着力打造茶叶品牌。
“大自然赐予湄潭一个山明水净的生态环境,湄潭茶叶吸允着天地的灵气。
湄潭人置身于茶海,心境就像流淌的湄江河那样平静,那样坦然。
纵观湄潭的发展史,似乎由一片片嫩绿的茶叶所缀织,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飘荡着茶叶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