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春温案例分析
春温案例分析26 岁的梁某某,男性。
1960 年 3 月中旬初诊。
他主诉已经持续发热身痛达 20 天之久。
病史情况是这样的:起初发热恶寒,周身酸痛,小便黄热,按风热感冒服用银翘解毒片、羚羊解毒丸等药物,然而热势不退,午后尤其严重,时而有出汗,寒战(体温约 39°C 左右),口苦口渴,咳嗽腹痛,便溏、肛灼,肢节酸痛。
肝脾可触及,胸背无瘀斑。
X 线检查显示心肺正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12×109/L,未查到疟原虫,肥达反应阴性,抗“O”不高,血沉略快。
应用青霉素、链霉素 1 周没有效果,于是改服中药。
现症表现为壮热汗出,恶寒,咳嗽,口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黄,脉象弦数。
这是由于肌表之邪未解,里热迫逆,属于内外合邪的温杂热病(春温)。
治疗应当外解肌表,内清里炽。
所以拟用柴葛石膏汤来治疗。
【处方】柴胡 10 克黄芩 10 克葛根 12 克白芍 15 克杏仁 10 克薄荷 5 克桂枝 10 克生石膏 30 克山楂 30 克陈皮 10 克甘草 5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枚 2 剂。
复诊时,脉弦细。
肌表之邪已解,于是开竹叶石膏汤 1 剂以清除余热。
调养数日,各种病症全部消除。
按:春温这一病症,经典医籍中提到是冬季寒邪内伏,到春天化热内发所致。
叶天士说:“入春发于少阳”。
大多由积热内郁,又受寒邪抑制而形成。
其发病之初,症状会因人而异、因感邪的轻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开始就里热炽盛,这与风热、风寒有很大区别。
春温知识点汇总
春温知识点汇总
1.春温: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气分或营分里热证为主要特征,证见高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则神昏,惊厥,斑疹。
一般起病急,病发于里,病情严重,变化较多。
多发于春季。
2.《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3.古代多将此病归于伏气温病
4..宋代郭雍首先提出“春温”病名;《伤寒补亡论》
5.春温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阴精亏损是其基本病理特点。
6.辨治要点
(一)辨病依据:
1、本病多见于春季
2、初起即见里热见证(高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斑疹、惊厥),病发于气分或病发于营分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少数兼短暂的表证。
3、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病程中易入营动血出现危重症候(斑疹、痉厥、神昏、正气外脱),后期易致肾阴耗竭、虚风内动。
(二)辩证要点
1、辨初起证候
①病发于气分者,见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并兼口苦或心烦等热郁胆
腑的症状②病发于营分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斑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2、辨邪实正虚
病变初期:里热炽盛而兼有阴虚,邪实为病机关键;病至中期:热炽阴伤并重
病变后期:邪热渐退或余邪留伏,肝肾阴伤,邪少虚多
3、辨动风虚实
论治要点:春温治疗总以清泄里热为主,同时注意固护阴液,透邪外出。
(癫2)春温所致癫痫病如何治疗?
小心春天这个温柔的“杀手”!春温所致癫痫病如何治疗?进入春天,天气变化明显,温度时高时低还不太稳定,对于癫痫病患者来说,要小心春天这个温柔的“杀手”,春季之际感受气候上的温邪而发病者,中医认为属于外感之春温病,如果伏温内发,新寒外束,属伏气之春温病。
伏邪之发,有发于气分,血分及阴分之别。
在诊断时须详细,不致动手便错。
如何治疗春温导致的癫痫病?春温所致癫痫病主要分为外感春温病和伏邪春温病,一是外感春温病,当春季之时,天气虽然渐暖,然犹有余寒未尽,感受春时非时之寒邪,刺激身体而发病者。
人体的温度有一定标准,可维持其生活常态是正常人。
体温增高,是热血内壅之表现。
不外饮食过于辛热,偶尔忿怒而相火安劲,过度劳累。
凡此种种都足以使血液加快、引起体温增高,故易于感受寒邪。
新感之春温病若无血热内盛的因素,不过为轻浅的感冒。
一经疏散病即霍然。
若热壅于内,寒束于外,互相闭拒,经过一段时间,极为缠绵、病发展到末期,每到鼻衄而后病解。
初起头痛,恶寒、身热、无汗或身痛不舒,或咳嗽口渴,或有心烦咽痛等症,继则脘闷胁痛,胸膈不舒,寒热类虐,便闭溺浊,热甚,心烦燥扰,渴而思饮,属病邪入胃,宜用通泄胃热之剂。
其治法,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咳嗽者,宜用加减荆防达表汤。
如果恶寒轻,发热重,心烦口渴,咽痛的患者,用加味葱豉桔梗汤。
如果热重者,用加减蒿苓清胆汤等。
二是伏邪春湿病,伏邪病,古代称之为冬季寒气潜伏,至春化为温病,病理是伏邪之春温病,是病邪潜伏,春寒触动而外发者。
在证候上,有气分伏邪,因春寒触动而发,还有血分伏邪初起,微恶风寒,身痛无汗,或咽喉疼痛。
以及热入血室之症,初起稍微感觉恶寒,身虽痛而无汗,惟面多油光,尺肤热甚,口干齿燥,烦躁狂言,或吐血,或牙宣,腰痛如折,小腹重坠,男则梦遗精,女则带下如注。
甚则气上冲心,时时头厥,厥回则痉,痉后复厥,两目上视或斜视,舌卷囊缩。
《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第八章 春温
注:A:本方为十二经泄火解毒之峻剂。 B:本方以白虎汤为主:
11、热盛动风
【主症】热、渴、烦、乱、昏+抽搐(实证) 【治法】清热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止痉 (治抽要清肝,热退抽自安) 生地、白芍——养阴柔肝 (治抽需养阴,阴充筋自柔) 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 (风动则痰生,治抽要化痰) 茯神——安神 (治抽要安神,神宁抽自止) 桑叶、菊花——轻清宣透 (外邪致抽时,重在散而透;虫类搜风药,切勿 乱杂投)
7、热灼营分
【主症】略 【治法】略 【方药】 清营汤 犀角、黄连——清 增液汤——滋 丹参——活 双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
清营湯方(鹹寒苦甘法) 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 三錢、丹参二錢、黃連二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 二錢連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 日三服。
8、热盛动血
《温病条辨·下焦篇·十二》
“夜熱早涼, 熱退無汗, 熱自陰來者, 青
蒿鱉甲湯主之。”
【方解】
鳖甲——滋阴清热。“鱉甲蠕動之物, 入肝 經至陰之分, 既能養陰, 又能入絡搜邪。 ” 青蒿——“青蒿芳香透絡, 從少陽領邪外出。” 生地——“細生地清陰絡之熱。 ” 丹皮——“丹皮瀉血中之伏火。 ” 知母——“知母者,知病之母也, 佐鱉甲、青 蒿而成搜剔之功焉。 ” 再此方有先入後出之妙: 青蒿不能直入陰分, 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 有青 蒿領之出也。
(1)阳明腑实,兼阴液亏虚—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氣湯方〕 : 即於增液湯內 《灵枢· 经脉》中说: 加大黃三錢 , 芒硝一錢五分 , 水 “大肠 …… 八杯 , 煮取三杯,先服一杯, 不知, 是主津液所生病”。 再服。 张景岳注说: “凡大肠之泄或秘, 生地、玄参、麦冬 —增液(体) 皆津液所生之病”。 硝、黄——攻(用)
春温
风温
春温
初起肺卫表证热证为主, 发于气、营里热证为主,兼有表证,表 可顺传气分,亦可逆传 证短暂消失,可外透而解,也可内陷
以肺失宣降、热结肠腑为主 以热盛阴伤,窍闭,动风,动血为主 后期易伤肺胃之阴 初起以辛凉清解 后期易灼伤肝肾之阴 以苦寒清里,宣郁透邪,或佐辛凉
四 治疗原则:
(一)治疗总则—— 清热兼以养阴透邪。
2)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表现——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或撮空摸 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肢体震颤,苔干 黄或焦黑。
辨证要点:
定阶段--气分--
定
兼
位--大肠--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 身热、苔黄 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此为 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便秘 口干咽燥、倦怠少气
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
液”。
治法—— 滋阴攻下。
方药——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 养阴生津润燥。
大黄、芒硝—— 泻热软坚、攻下腑实。
吴鞠通:“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若下后数日,大便已通,然热未退或退未尽,口干咽燥 、舌苔干黄或金黄,脉沉实有力,此为热邪复聚,可与增液 汤中加大黄、丹皮、知母、即护胃承气汤微和之。”--吴 鞠通
3、忌辛温发汗 4、忌早用滋补:忌用龟板、阿胶、山萸肉等 (可用清补-生地、麦冬)。
五 辨证施治:
(一)气分证治: 1 热郁少阳: (见81页) (热郁胆腑)
临床表现——
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 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定阶段-气分 -身热、苔黄
定 位- 胆腑- 口苦、干呕、胁痛、脉弦
迫血妄行
一笑作春温的意思
一笑作春温的意思
“一笑作春温”的意思: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注:“一笑作春温”的前一句是“落笔若生花”。
拓展资料:
“落笔若生花,一笑作春温”的意思是:写下的字若活灵活现,微笑一下便能像春天一样温暖人心。
“落笔若生花,一笑作春温”中暗含着一种淡然、谦逊、多情的意味,它指出了慎重而深远的一种思想:不要轻易动用自己的语言,不要把多情的思想暴露在外,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懂得屏弃、放下,用笑容去包容一切。
“一笑作春温,落笔若生花”暗示我们,要懂得用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就像一朵花,一笑开放,它的春日温暖会把人们的心都温暖起来;就像落笔,它的生机勃勃,会把一切都融汇在一起,把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
总之,“一笑作春温,落笔若生花”这句激励我们要以一种温暖、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容纳世界的美好和缺憾,用一种谦逊的心态去接纳自己的过去,用一种淡定的心态去面对未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份真正的宁静和满足。
老年人要从这几方面防春温
老年人要从这几方面防春温所谓春温,是指被温热病邪侵袭而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一类急性热病。
该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程长等特点,初起虽仅有高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等内热症状,但在病变过程中极易出现斑疹、惊厥、昏迷等险恶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春季急诊患者每10个人中约有1人的病与春温有关。
专家指出,老年人防春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窗通风。
开窗通风不仅可以把各种致病因子排出室外,减少微生物等对人体的侵袭,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状态。
研究发现,开窗通风30分钟,可使室内空气的细菌数减少70%以上,通风时间越长,室内的细菌数就越少。
及时治疗。
发现春温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并遵医嘱对病人采取隔离措施。
老年人接种流脑疫苗、流感疫苗对春温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防寒保暖。
《黄帝内经》中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指出人若在冬季感受寒邪后,伏寒化热,至春天阳气升发之时,则易发生春温。
根据春温的这一发病特点,在春天乍暖还寒之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适当服用中药方剂。
服用补散兼施的玉屏风散中药方剂,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固表御邪之效。
具体方药为:黄芪10克,炒白术6克,防风6克,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水适量,入沙锅煎取2次,分别取其汁液混匀即成。
每日1剂,分2次空腹饮。
还可每日取金银花10克,甘草6克,开水沏泡,代茶饮用,该方可清热解毒,能降低人体咽喉部带菌率,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灭活作用,有减少春温发病几率之效。
另外用板蓝根15克,大青叶15克,水煎后饮用,每日1剂,连服3~7天,对春温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春温
病机传变: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肾 阴 耗 损 阴 虚 风 动
热灼营阴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出血、斑疹、 昏痉、正气外脱
诊断要点
春
温
概述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 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以 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要特点, 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 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 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 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 发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 ”。
热灼营阴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出血、斑疹、 昏痉、正气外脱
风热病邪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多伤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肾 阴 耗 损 阴 虚 风 动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 病变过程中易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鉴别诊断:风温、感冒
春温“伏气”辨
时珍 国医国药 2 0 0 7年第 l 8卷第 l 2期
关 键 词 : 温; 伏 气; 发病 学说 春
中图分 类号 : 2 8 R 2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O 8I O ( 0 7 1 —130 1O _8 5 2 0 ) 23 4 -2 )
寒毒伏藏于人之肌肤 , 至春或 至夏 而发均 可致 病 的邪气伏藏 中医院校第 5版教材《 温病学》 中指 出: 春温是感 受春季温 者 , “ 热病邪而引起 的一种急性热病 。 而在第 6版即 “ ” 十五 ” 规划类 之说 。由此可见早期 的“ 伏气” 学说都是宗 《 内经》 之意 , 伏寒 以“ 教 材 中的 论 述 是 : 春 温 是 由温 热 病 邪 内伏 而 发 , 起 病 即 见 里 化温 ” “ 以 为其立论 的依据 。在其后 的一 千余 年 , 叔和 的“ 王 伏寒化 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热病 。 在第 7版新世 纪全 国高 等中医药 温 ” ” 理论为众多医家所接受 , 并作 为温 病病机 的公 认解 释 以指 导 院校规划教材 《 温病学》 中对春温的定义却是 : 春温是 由温热病 临床 的辨证施 治。随着 医疗 实践 的经 验积累 , “ 医疗理论 的发展 与 邪引 起 的急 性 热病 , 其特 点 为 起病 即见 里 热证 候 , 发 热 、 如 心 细化 , 单纯的“ 伏寒化温 ” 理论 已不能满 足临床工作 的需要 , 于是 烦——甚则 见神昏、 痉厥 、 斑疹等 。 对于春 温 的定 义看 是相似 出现 了郭雍 “ ” 冬伤于寒 , 至春 发者 , 之温病 ; 谓 冬不 伤寒 而春 自感 却实则不同的论述 , 使人深感疑惑—— 即春温究属新感温病还是 风 寒 温 气 而病 者 , 谓 之 温 。 的 不 独 “ 寒 化 温 ” 致 病 的 论 亦 ” 伏 而 “ 气 ” 病 。其 本 源 也 就 是 世所 争论 之 “ 气 ” 说 究 竟 属 病 因 述 。这对于单纯 的 “ 伏 温 伏 学 伏寒 化 温 ” 论是 一 种 冲击 , 却促 进 “ 理 但 伏 学还是发病学 范畴。笔者带着疑惑 , 拜读前 贤之作 , 愿对 “ 气” 气 ” 伏 理论 因此 而变革 , 其在病 因病 机 , 使 辨证 施治 和临 床运 用等 学 说 作一 探 究 , 今后 的 学 习 和研 究 奠定 基 础 。 为 方 面 都 有 了进 一 步 的 发 展 。 在 病 因 上 , 了既 往 “ 寒 化 温 ” 除 伏 之 1 春 温 定 义 之 困 惑 说, 尚扩充 了外邪 伏藏 、 温热毒邪及素体 肾虚 、 伏火等内外因 。如 综 观 以上 3种 版 本 教 材 对 春 温 的 定 义 不 难 看 出 , 于 春 温 的 刘吉人在《 气新 书》 对 伏 中提出 :感 六淫而不 即病 , “ 过后 方发者 , 总 认识共同之处为 : 其病因为温热病 邪 , 其病性属 热 , 势急 , 病 发展 谓 之 日伏 气 。 明 确 的 提 出非 独 寒 邪 伏 藏 化 温 , 感 六 淫 均 可 ” 外 快 , 情 重 , 化 多 , 就 是 在 7版 教 材 中 所 论 述 的 “ 温 是 … … 感而不发 , 藏体 内而 成为 “ 气 ” 始 因, 大 了“ 病 变 也 春 伏 伏 之 扩 伏气 ” 病 之 急性 热 病 , … 发 热 , 烦 , 渴 , 红 , 黄 等 , 则 见 神 昏 , … 心 口 舌 苔 甚 痉 因 , 宽 了此 类 疾 病 的诊 疗 思 路 ; 病 机 上 , “ 气 ”自发 外 , 拓 在 除 伏 尚 厥, 斑疹等” 其共 识多集 中在对 于春 温的 发病 和症 状 的认识 之 有新邪引发 , , 病情 隐伏等探 讨。如柳宝诒 在《 热逢源》中指 出: 温 上。虽说对于春温的认识有如此 多的共识 , 可差异 之处却是 对于 “ 时邪外感 引动 而发者 ” 。在证 治上除直 清里热 、 顾 阴精外 , J 兼 春温之病究竟是“ 新感 ” 还是 “ 伏气 ” 的本 质属性 界定 。5版 教材 尚注重了扶正助阳 ; 临床运用 方面则 从温病 扩展至 内科杂病 , 在 明确 说 明 导 致 春 温 的 病 因 为 春 季 之 “ 热 病 邪 ” 而 在 6版 中却 许 多 免 疫 性 疾 病 、 毒 性 疾 病 用 “ 气 ” 说 得 到 了 圆 满 的 解 释 温 , 病 伏 学 弃“ 春季” 之谈 , 明确地指出春温病 因为“ 温热病邪 内伏而发 ” 如 并指导临床治疗 ” 。总 而言之 , 伏气” , “ 学说 有 了深 入的发展 果 从 病 因学 的角 度 理解 , 两 版 教 材 中对 于春 温 病 的属 性 界 定 就 并趋向成熟 , 此 是温病理论 中的一个重要 的分支 。 出现 了矛 盾 之 处 , 5版 认 为 春 温 是 新 感 温 病 , 6版 则 认 为 是 3 “ 气 ” 论 之 存 废 即 而 伏 理 “ 伏气 ” 温病 ; 也正 因如此 , 时至 7版教 材 , 干脆在 定义 中仅 留对 诚 然如 上所 述 , 出现对 于春温定 义 的变 动频繁 和模糊 不清 , 春温的共 识 , 为 “ 热病 邪 引起 的急 性 热病 ” 而 对 于其 病 因 是 因为对 于“ 其 温 , 伏气” 理论本身所属 的范畴及 其存 废依然还存 在着 “ 新感 ” 伏 气” 和“ 之属 不加论 断 , 出一个春温 的特点 “ 给 起病 即见 很 大 的争 议 。 里热证候 ……” 留予读者 自己去确认 春 温的 “ , 新感 ” 伏 气 ” 与“ 。 主张废除 “ 气理论” 认为 ,伏气” 说 因其概念模糊 . 伏 者 “ 学 对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 , 实为无益 。基 于此 , 只有对 “ 伏气 ” 学说 究属 于病 因病机 、 发病传 变 , 辨证施治解释不清 , 对临床医疗工作的指 病因学说还是发病学说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 才能明确春温的 导 有 限 , 可 以废 之 而 不 用 。争 议 的 焦 点 是 从 病 因 学 角 度 出发 , 故 “ 新感” 伏气 ” 或“ 詹性 , 避免对春温认识的疑惑及争议 。 因而有 了究竟为何邪伏藏 , 为什么会 伏藏体 内过 时而发 , 其 邪气 2 “ 气” 伏 学说 之 沿 革 又伏于何处 , 怎样 的情 况下 而发 病等 等 问题 的出现 。据 此认 为 “ 伏气” 理论导 源 于《内经》 素 问 ・生气 通 天 论 》 云: “ 气 ” 说 违 背 了 中 医 学 的 “ 证 求 因 ” 论 。 中 医 总 是 通 。《 有 伏 学 审 理 “ 冬伤于寒 , 春必病 温 。 在 《 问 ・热论》中亦有 : 凡 病伤寒 过病人 的外在证候 表现进行辨证求 因, 通过 辨证 明确 了病因之 ” 素 “ 在 而成温者 , 夏至之 日为病温 , 先 后夏至之 日为病 暑”5之说 , _ 其最 后 , 进行临床施治 。而 “ 气” 伏 理论既 然认 为邪气 伏藏过 时而发 . 早指 出了疾病有感 于寒 邪 ( 邪 ) 外 却逾 时 而发 的情 况。时 至晋 在 初染 邪气时不表现出相应 的证候 , 那就 无证可辨 , 何进行辨 如 代, 王叔和在《 注解伤寒论 ・ 伤寒 例》 中经过 发挥后 系统地 指出 : 证求 因 , 而得知有邪气伏藏于人 的体 内呢?如果不能 以证测 因的 “ 冬时严寒 …… 中而 即病者 , 日伤 寒 , 即 病者 , 毒 藏 于肌 话 ,伏气 ” 名 不 寒 “ 理论 所说 的邪 气伏 藏, 只能说是 一种臆 测 , 因此 首先 肤, 至春变为温病 , 至夏变为暑病 - 。 明确阐明 了“ 气 ” o ” 伏 之性质 在病 因这一关上 “ 气” 伏 学说就 已经 不能 自圆其说 ; 但也有从 现 式 , 么就应该通过建立类 似于现代的病源微生物学的实验模 型 那 来首先 对 于 学 说 的源 头—— 所 伏 究 竟 为 何 邪 给 出具 体 的 说 收 稿 日期 :0 70 - 2 0 -30 6; 修 订 日期 :07 51 20 - .6 0 但 作 者 简 介 : 智 阗 ( 93 ) 男 ( 族 ) 湖 北 石 首人 , 为首 都 医科 大 学 中 明 , 这 一 点 目前 尚无 法 做 到 。 胡 18一, 汉 , 现 对 于 “ 气 ” 因 认 识 的争 议 , 是 把 “ 气 ” 说 作 为 一 个 伏 病 即 伏 学 医临床基础学 2 0 0 6级在读硕士研 究生 , 学士学位. 通 讯 作者 简 介 : 车念 聪 (9 7 ) 男( 族 ) 北 京 人 , 15 一 , 汉 , 现任 首 都 医科 大 学 病 因学 的范畴 , 来首先追求其病因的根本 。但一整套学说的建立 中 医临床 基 础 学 教 授 , 士 学位 , 要 从 事
春温~暑温~大头温
春温(一)初发证治1.气分郁热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本证见于春温初起,为温热病邪郁发于少阳胆腑气分所致。
热郁气分,则见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胆火上扰,则口苦,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邪郁胆经,则胸胁不舒,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黄芩汤加豆鼓、玄参方。
2.卫气同病证候: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病机:本证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气分之郁热所致,证属卫气同病。
时令之邪困阻肌表,卫气被郁,揍理闭塞,则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邪遏卫表,经气不利,则头项强痛,肢体疲痛;里热内蕴,扰神伤津,见心烦,口渴,唇焦;伏热盛于气分,脏腑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则见腹胀,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数为邪热炽盛之征。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增损双解散。
3. 热灼营分证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点隐隐,咽燥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病机:本证见于发病之初,多为营阴素虚而温热病邪直犯营分所致。
热郁营分,营热炽盛则身热夜甚,舌绛;热灼营阴,营阴耗伤则咽燥口于反不甚渴饮,脉细数;热邪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躁扰,甚则时有谵语;营热窜络,则见斑点隐隐。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
4.卫营同病证侯: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肌肤斑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澹语,舌红绛、苔黄白相兼,脉浮弦数。
病机:本证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营分之郁热所致,为表有客邪,营分热郁,卫营合邪之候。
温邪袭表,卫气失宣,则发热微恶风寒;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咽痛,咳嗽;热伤营阴,则口渴而不甚渴饮;营热扰心,则心烦躁扰,甚或时有澹语;营热窜络,则肌肤斑点隐隐;舌红绛,苔白黄相兼,脉浮弦数是卫营同病之征。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
(二)邪盛气分1.热灼胸膈证候:身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春温试题答案
春温[单项选择题]1、新加黄龙汤适用于下列哪一顶证侯:().A.腑实兼阴虚B.腑实兼气液两虚C.腑实兼小肠热盛D.热闭心包兼腑实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赤芍、丹皮、丹参生地、知母、生石膏 赤芍、丹参、鲜生地 白芍、干生地、阿胶 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 3、春温热邪深入少阴,身热,心中烦,A.青蒿鳖甲汤B.黄连阿胶汤C.加减复脉汤合清宫汤D.安宫牛黄丸合加减复脉汤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4、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神倦耳聋,舌干绛,脉虚 细,方选:().A.复脉汤B.三甲复脉汤C.加减复脉汤D.黄连阿胶汤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42、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肝肾阴伤的见证:().A.身热不甚,久留不退B.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C.神倦耳聋D.舌红少苔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43、春温后期,肾阴耗竭,阳气欲脱,宜用:().A.独参汤B.生脉散C.救逆汤D.参附汤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44、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舌绛少苔,脉象虚细 者,治宜:().A.大定风珠B.三甲复脉汤2、春温身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赤, 稠密成片,舌深绛,脉数,选用下列何 组药物最合适: A.犀角、熟地、 B.犀角、玄参、 C.犀角、丹皮、 D.犀角、丹皮、 不得卧,方选:O .不得卧,方选:O .C.加减复脉汤D.黄连阿胶汤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45、春温后期,虚风内动,时时欲脱,其治疗处方是:().A.羚角钩藤汤加人参B.大定风珠C.三甲复脉汤D.小定风珠加生脉散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46、春温,虚风内动证,其治疗宜滋阴息风。
常用滋阴药是:().A.玄参、生地、麦冬B.沙参、玉竹、麦冬C.梨汁、苇茎汁、麦冬汁、藕汁D.麻仁、阿胶、鸡子黄、五味子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47、春温,虚风内动证,其治疗宜滋阴息风,常用息风药是:().A.羚羊角、胆草、夏枯草、丹皮B.菊花、钩藤C.全蝎、娱蚣D.牡蛎、龟板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48、下列说明春温邪留阴分病证的诸项中,哪项是错误的:().A.夜热早凉氏汗出热退C.能食形瘦D.舌红少苔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49、证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等证。
春温的病因病机及传变
春温的病因病机及传变
1.病因
⑴关于外因说法不一:
①温热类病邪,邪气重。
②感受寒邪,当时不发病,寒邪伏于体内(内伏肌肤、骨、少阴均是从临床表现而推断的),由于人体阳气作用,寒邪郁而化热,到春季阳气升发,腠理开泄,伏热由内向外发(里热证),或被时令之邪诱发(表里同病证)。
⑵内因:
①素体阴精不足,《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②素体蕴热(气)或阴虚火旺(营)。
③机体功能一时性失调,内外合应,卫虚邪袭。
2.分类
根据初起不同临床表现,分为两种发病类型:
"伏邪自发"--初起单纯出现里热炽盛证--气分或营分。
"新感引动伏邪"--初起以里热为主,兼卫表证,有风寒与风热之别,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这种分类其临床意义主要是:从理论上阐明温病初起不同类型,区别病位、病情,提示病机趋向,确定治法,我们应当着眼于分析不同证候病机,而不拘泥于概念。
现代医学认为发病与否,发病类型,主要取决于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斗争,及感邪的种类与毒力所决定。
春温之气分证治
春温是发生于春季的温病。
初起即可出现高热、烦渴、甚至痉厥等里热证表现。
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故多认为是里热内伏所致,是伏邪温病的代表病种。
春温病的发生多因素体阴亏、正气不足、冬季又感受寒邪、寒邪郁而化热所致,故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候。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故起病之初又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分。
从气分发出者,可入营、入血;从营分发出者,既可外出气分,亦可深入血分。
春温病的治疗应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顾护阴液。
接下来将简单谈下我对气分证治的理解。
春温气分证大多里热炽盛。
热郁少阳:本证为春温初起,温热病邪郁于少阳气分所致。
以身热、口苦而渴、胸胁不舒、脉弦为主症,兼见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症。
治以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兼有表证者,佐以疏表透邪。
方用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热郁胸膈:本证为热郁气分,胸膈气机不畅所致。
以身热不甚、心烦懊忄农为主症,兼见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等症。
治以清宣郁热。
方用栀子豉汤。
热灼胸膈:本证为郁热灼于胸膈所致。
以身热、烦躁、胸膈灼热如焚为主症,兼见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
治以清泄膈热。
方用凉膈散。
热灼胸膈与热郁胸膈的鉴别要点:两者相比较,热郁胸膈是春温病发于气分的轻证,为里热郁于上焦气分;本证则为气分里热燔灼于上焦胸膈的重证,不仅里热重,热势高,且津伤较甚,并影响阳明腑气失于通降,因此二者病位虽同,而病情轻重有显著差别。
阳明热盛:本证为热邪未从少阳或胸膈而解,传入阳明,或里热外发阳明所致。
以壮热、汗多、大渴、脉洪大为主症,兼见心烦、面赤、舌红苔黄等症。
治以清热保津。
方用白虎汤。
阳明热结:本证为胃热不解下移大肠,与肠中糟粕相结所致。
其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均可参见风温章。
但由于本病患者每有阴津亏虚,且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耗灼阴液与阳气,所以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相杂之证。
每见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或阳明热结兼气阴两虚。
此外,本病邪热亦可盛于小肠,下注膀胱,形成阳明腑实与小肠热盛兼见之证。
春温
③阴虚火炽: 症状: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 脉细数等。 病机:热入少阴,阴虚火炽,心肾不交 。 辨证要点:身热、心烦不得卧,脉细数。 治法:育阴清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引《温病条辨》)
(8)邪留阴分证治: 症状:夜热早冷,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苦 ,脉沉细略数。
病机:阴液耗损,邪留阴分。
辨证:发热微恶风寒,心烦,舌红降
治则:泄卫透营 方剂: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热盛气分证 ①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 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 滑数。 病机:热灼胸隔,里热亢盛。 辨证要点:身热不已,烦躁口渴,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辨证要点:夜热早冷,热退无汗,舌红少苔。 治法:滋阴清热,搜邪透络 方药:青蒿鳖甲汤(引《湿病条辨》)
方药:桃仁承气汤(引《温病条辨》)
与桃核承气汤比较
(4)热入心包证治: 热人心包:证治同“风温”热人心包证,此不赘述。 (5)阳气暴脱: 症状: 热势骤降,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冷汗淋漓, 皮肤花纹,斑疹成片,色紫暗肢端青紫,胡细弱,血 压低,舌淡,脉微细欲绝。 病机:阳气暴脱,邪险正衰 辨证要点:热势骤降,肢厥冷汗,斑疹紫暗,脉微细 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回阳救急汤
(6)热盛动风证治: 症状: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 乱,神昏,痉厥,舌干绛,脉弦数。 病机:热陷厥阴,引动肝风 辨证要点:高热、痉厥、脉弦数
治法:凉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7)热灼真阴证治: ① 肾阴耗损: 症状:身热不甚,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 背,咽干齿黑,舌质干绛,甚则紫晦,或神倦,耳聋 ,脉虚软或结代。 病机:肝肾阴亏,阴虚内热。 辨证要点:低热,咽干齿黑,舌干绛,脉虚软或 结代。 治法:滋阴养液 方药: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2013年本科第九章春温
(2)黄芩汤加味的“清”、“养”、“透”原则
(3)春温等伏气温病的“清”、“养”、“透”治则 清—苦寒、辛寒、甘寒
养—甘寒凉润生津、咸寒厚味滋补、酸寒养阴敛津
透—宣郁透泄、辛寒宣泄、透热转气、入络搜邪
(一)初发证治 2、卫气同病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
心烦口渴, 腹胀, 大便干燥, 唇焦, 苔黄燥, 脉滑数或弦数
阳明经证
温热邪气酷烈, 更易伤阴津※3、热结肠腑(加减五承气) 阳明腑实、气液俱亏—伴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脉沉弱或沉细 —邪正合治法 生大黄、芒硝、 —新加黄龙汤 增液汤 + 当归、海参 人参、生甘草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伴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脉右寸实大 —脏腑合治法 —宣白承气汤—石膏、杏仁、栝楼+大黄
(三)热炽营血
※2、热盛动血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引《《千金要方》)
水牛角——清心凉血,解血分热毒; 生地黄——凉血养阴, 配水牛角凉血止血,滋阴养血 芍药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清热解毒 凉血散血
【拓展】犀角地黄汤加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 3、热与血结 【病机】热毒内陷血分,热与血结,蓄于下焦 【治法】 泻热通结,活血化瘀 【方药】 桃仁承气汤—大黄、芒硝、桃仁、赤芍、丹皮、当归
带状泡诊治愈病例 一带状泡诊病人后遗长期神经痛久治不愈,经多处中药治疗, 服用大致皆为清解血分热毒之药,效果不显著。 四诊: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劲,便燥不通,烦躁,胁胀
治疗:清解血分热毒 + 疏肝理气、通下腑实
结果:六付而痛止
过敏性紫癜治愈病例
一过敏性紫癜病人经多方中医治疗而效果不显著,查所服用大 致为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
温病学试题 第八章 春温 精品
温病学试题第八章春温A型题1春温病名首见于(E)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仲景伤寒补亡论》2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作了较为系统论述的医家是(A)A.叶天士B.章虚谷C.陈平伯D.吴坤安E.吴鞠通3是谁首先确定春温病以清里热为主的治疗原则?(B)A陈平伯B.王安道C叶天士D章虚谷E吴鞠通4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初起以里热为主的温病是(E)A风温 B大头瘟 C疫疹 D冬温 E春温5下列哪一项不是春温的特点?(D)A.发病急骤B变化较快C病情较重D初起以肺卫证候为主E多发于春季6下列春温辨治方法哪项不妥?(B)A初起兼有表邪者,治宜清解里热,佐以疏表透邪B若初起热在气分,治以辛寒清气C若热在营分,则予清营解毒,迫热外出D若热盛动血,迫血妄行,治宜清热凉血解毒E一旦邪陷正衰,导致亡阳虚脱,急当扶正固脱7下列春温病理哪项不正确(E)A春温邪热内郁,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B若复感时邪,内外相引发病,可见卫表证C病初有邪热郁发气分和邪热郁发营分之别D病程中邪热易侵犯心包,引动肝风而见神昏,痉厥证。
E病变后期,多见肺胃之阴被劫烁之候8春温的治则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养阴,透邪外出,下列治法中哪项错误?(E)A热在气分,苦寒清泄里热B热在营分,清营解毒,透邪外达C热盛动血,清热凉血解毒D热盛动风,凉肝息风E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清养肺胃9 身热不已,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其基本病机为(D)A热郁胸膈B邪留三焦C热灼胸膈D热郁胆腑E热炽津伤10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最合适的处方是(B)A蒿芩清胆汤B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C黄芩汤加柴胡、山栀D黄芩汤加龙胆草、黄连、竹茹、代赭石E栀子豉汤加竹茹、枇杷叶11身热头痛恶寒无汗,口苦心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一、风温1. 病因:风温是由外感风邪引起的热病,以热毒为主要病因。
2. 症状:病程发展较快,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 辨证要点: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春温1. 病因:春温是春季气候变化导致的疾病,多由风邪外袭,伤及正气而致。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风、恶寒、咳嗽、流涕、口渴、甚至胸闷等。
3. 辨证要点:病程较缓,多见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咽干、口渴等症状。
舌质红、苔腻,脉浮数。
三、秋燥1. 病因:秋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导致气滞津亏,以及感受风邪等。
2. 症状:病程较缓,主要表现为咽干、咳嗽、甚至咯血、便秘、皮肤干燥等。
3. 辨证要点:痰热郁结,证见咽痒、吐血、咽痒、胁痛、咳嗽等症状。
舌干、苔薄黄,脉细数。
四、湿温1. 病因:湿温是由湿邪与外邪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变化,常见于夏季或湿热地区。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身热、头晕、心烦、恶心、乏力、关节疼痛等。
3. 辨证要点:湿热困脾,导致脘腹胀满、食少、大便稀溏等。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总结:通过对风温、春温、秋燥、湿温的辨证要点进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各异,但都与气候变化和外邪侵袭有关。
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加以辨别,再进行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是四季气候变化所致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与季节气候、人体抵抗力、免疫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辨证对于确诊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风温多见于春夏季节,病程发展较快,通常以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包括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上需清热解毒,宣散风热,通利经脉。
春温
临床运用:
1、兼风寒者:加葱豉汤。
2、兼风热者:加银翘散。
3、呕吐明显者:加竹茹。 4、少阳证明显者:加柴胡 (醋柴胡) 5、胆经郁热较甚者:用吴鞠通黄连黄芩汤 (黄连、黄 芩、郁金、豆豉)
应用要点:1、既要清胆热又要行气。
2、要保津液。
2 热在胸膈:(见78页)
表现--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坐卧不安;甚或身 身热不甚 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胸膈灼热如焚 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 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或大便秘 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舌红苔黄 定阶段-- 气分:身热、苔黄。 定位-- 胸膈 轻者-热郁胸膈— 心烦不卧。 重者-热灼胸膈— 胸膈灼热如焚。
2009.04.10.
春
温
摄 于 温 塘
例三:患者,男,16岁,某年3月2日初诊。四天前
因饱食赶路,当晚即起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
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则又增咳嗽,胸痛。现 症: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痛,咳嗽,痰粘, 时挟有少量铁锈色痰,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 冷饮,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要求
发于气分
发于营分
发于血分
发于气分
1 热郁少阳— 胁痛口 苦脉弦
发于营分
1 热灼营阴— 舌绛心烦 斑疹隐隐
发于血分
1 热盛迫血— 斑疹吐衄 舌质深绛 2 气血两燔— 四大证出血 舌绛苔黄 3 热与血结— 少腹满痛 大变色黑
2 热在胸膈—心烦不卧或胸 2 内闭心包— 神昏谵 膈灼热如焚 语舌绛 3 阳明热盛—四大证 3 内闭外脱— 昏谵亡 阴亡阳 4 热盛动风— 痉厥抽搐 舌(红) 绛苔黄
临床表现— 身热、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 腹满、便秘 口干唇裂、 脉沉细。 舌苔焦黄、脉沉细。 舌苔焦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 以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要特点,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 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 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 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2)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洪大,舌红苔 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热盛烦渴,加养阴及清火之品;热扰神明而谵 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者,加凉肝息风之品 ;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3)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
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另有“伏邪
自发”
热郁胸膈 发于气分 (少阳) 热灼胸膈 肾 气 耗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深入血分 热灼营阴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出血、隐疹 、昏痉、正 气外脱
正气 外脱
4.热入心包 (1)热闭心包——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 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送服 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5.热盛动风
症状:高热不退,头痛头胀,烦渴,烦闷躁扰, 甚则狂乱、神昏,手足抽搐,或见颈项强直、角弓反 张,舌干红绛,脉弦数。 治法:凉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凉肝息风: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 滋养阴液:生地、白芍、甘草; 宁心安神:茯神; 清肝化痰:贝母、竹茹
苔白黄相兼,脉象浮弦数。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
倍玄参方(方见风温章)
2.气分证治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 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用芩、栀、甘、薄、竹、翘清热;方中用硝、黄 ,主要是为了引热下行,故大便不秘者亦能用)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发
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
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病因病机
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初期治法
辛凉解表
苦寒清里
辨证环节
)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兼 表——新感引动伏气
)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斑疹或出血
辨证论治
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顾阴、透邪外 出
治疗大法:解表、清气、攻下、清营凉血、
开窍、息风、养阴、固脱等
滋养阴液:生地、麦冬、玄参、海参;
当归:和血分之滞;姜汁:宣通气机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
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细生地、赤芍、生大黄、
芒硝、黄连、黄柏)
3.营血分证治
(1)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烦躁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增损双解散 (《伤寒温疫条辨》)
(3)热郁营分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或斑 疹隐隐,咽燥口干而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苔薄或无 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温病条辨》)
(4)卫营同病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肌
肤斑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舌红绛,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热毒甚加凉血解毒之品,神
昏加清心开窍剂;出血者用丹参注射液)
(3)热与血结 症状:身热,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 、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干而漱水不 欲咽,舌绛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实而涩。 治法:泄热通结,活血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 凉血化瘀:丹皮、赤芍、桃仁; 攻逐瘀热:大黄、芒硝; 养血和血:当归
(3) 虚风内动(阴虚风动)
症状:低热,手指蠕动,或口角颤动,或瘛疭, 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
裂,舌干绛或光绛,脉虚弱或细促。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7.邪留阴份
症状: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 细略数。 治法:滋阴透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 青蒿——芳香透络——领阴分之邪外出; 鳖甲——滋阴入络搜邪
生地、知母——养阴清热
名词解释
瘛疭:瘛指筋脉拘急
而缩;疭指筋脉缓纵
懊恼:指胸膈间自觉 烦郁无奈,卧起不安 的症状,多邪热内扰 胸膈所致 而伸。是四肢抽搐,
筋急挛缩,肝风内动
的表现
方剂鉴别
方剂 黄连阿胶汤 应用鉴别 适用于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 于上,不能下交于肾,而致阴虚火炽的证候。 适用于真阴欲竭,水不涵木,时时欲脱,纯 虚无邪的虚风内动证。 适用于余邪虽轻,但深伏阴分,耗损阴液的 余邪留伏阴分证。
1)热郁胆腑
1.春温初发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
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见于病初,里热化火。
治法:苦寒清热,宣透郁热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去白芍、大枣,用生甘草易炙甘草)
(2)卫气同病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 酸痛,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唇焦,舌苔黄燥, 脉象滑数或弦数。
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绛,苔
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加减玉女煎(白虎汤+增液汤); 化斑汤(白虎汤+犀角、玄参);
清瘟败毒饮(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凉
膈散+犀角地黄汤)
(2)热盛迫血(热盛动血) 症状: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 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吐衄便血、尿血,舌质 深绛,脉数。
用于误治汗之不当, 耗伤心气而兼见汗自 出,心无所主,震震 悸动者。 用于治疗下之不当而 阴液下泻,兼见大便 溏者。
复脉汤与大定风珠
方剂 二甲复 脉汤 组成
临床应用
以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五钱、 用于治疗虚风将起, 生鳖甲八钱滋阴潜阳息风 手指但觉蠕动,脉 沉数者。
三甲复 以加减复脉汤——滋阴养液+龟 用于治疗虚风内动, 脉汤 板、鳖甲、牡蛎——潜阳息风 心中憺憺大动,脉 =二甲复脉汤+龟板一两 细促者。
大定风珠
青蒿鳖甲汤
加 减 复 脉 汤 及 其 衍 生 方
方剂 组成 加减复 炙甘草汤去参、桂、 脉汤 姜、枣、酒等辛甘温热 药物+白芍酸甘敛阴养 液 救逆汤 加减复脉汤去麻仁, +生牡蛎四钱,生龙骨 八钱滋阴敛汗、摄阳固 脱 一甲复 加减复脉汤去麻仁, 脉汤 +生牡蛎八钱滋阴固摄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 真阴耗竭,低热不退, 脉虚细或结代者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增液汤+硝黄)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怠少
气,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和气虚证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攻下腑实:硝、黄; 补助正气:人参、甘草;
方剂
组成
临床应用
大定风珠 三甲各四钱,加鸡子黄 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甚,虚 二枚、五味子二钱敛阴 风内动重症,见神倦、时时 固脱 瘛疭、脉虚舌绛,时时欲脱 者。——救阴固脱之重剂(吴 鞠通)。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病伤 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鉴别要点
病因 发病季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风温
风热病邪
春温
温热病邪
初期症状
后期表现
春,其他季节也 春 见 肺卫表热证:发 里热证:高热, 热,恶寒,咳嗽, 烦渴,小便黄赤, 口微渴,舌边尖 舌红苔黄,脉弦 红,脉浮数, 数 多伤肺胃之阴 易伤肝肾之阴
6.热灼真阴
(1)阴虚火炽
症状:身热不甚,心烦不得卧,
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治法:育阴清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
(2) 肾阴耗损(真阴亏损)
症状: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红
颧赤,手足心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或心悸,
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虚软 或结代。
治法:滋阴养液
方药:加减复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