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暑温

合集下载

温病学试题 第九章暑温

温病学试题 第九章暑温

温病学试题第九章暑温A 型题1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E)A.《皇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景岳全书》E《温病条辨》2确立“暑温”病名的医家是(C)A.王肯堂B.喻嘉言C.吴鞠通D.王安道E.叶天士3暑温临床特点,下列说明中哪项提法欠妥(D)A.发病急骤B.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C.病机传变迅速D.易化燥伤津E.多见闭窍动风之变4“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倦,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之亢热,于是受伤而为病”是那位医家所说(E)A.朱丹溪B.李东垣C.刘河间D.张景岳E.王安道5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是指(C)A.暑温病暑性酷烈,极易损伤阳气B.暑为火热之气,传变迅速C.暑温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汗多等临床特点D.暑温病每易挟湿为患E.暑温病每易出现阳明经证与腑证6下列哪项不属于暑温病的诊断要点(C)A.多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B.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气分热盛症状C.易于耗伤肺胃之阴D.病程中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E.可见挟湿之候7暑温与湿温的鉴别要点是(C)A.发病季节B.易入气分C.初起证候D.是否有白peiE.是否留有后遗症8下列哪一项不是暑温的诊断要点(B)A.一般发生在夏至至立秋节气B.多发生于长夏或夏秋季节C.起病急,初起较少卫分过程,发病以暑入气分的里热见证典型表现D.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风等较多的病理变化。

E.易见津气欲脱,内闭,动风,动血等严重证候9提出“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是哪一本书?(C)A.《皇帝内经》B《伤暑全书》C《温病条辨》D《景岳全书》E《证治准绳》10暑温病的基本治则是(D)A.清热生津B.清热益气生津C.清暑凉营D.清暑泄热E.以上都不是11暑温初起的治法多是(B)A.解表法B.清气法C.开窍法D.化湿法E.凉血法12在暑温的治法中,下列哪种是错误的(B)A.初起暑入阳明气分,治宜辛寒清气B.若热盛津伤,当治以益气敛津C.若暑热化火内传营血,闭阻心包,则须清营凉血,化痰开窍D.若热盛动风,则须凉肝息风E.暑兼湿邪,则于清暑中兼以利湿13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敛酸泄,不必用下”是那位医家所说(C)A.张锡纯B.张山雷C.张风逵D.陈平伯E.王孟英14张风逵说:“暑病首用辛凉”其代表方应为(C)A.辛凉轻剂桑菊饮B.辛凉平剂银翘散C.辛凉重剂白虎汤D.辛凉清润之剂桑杏汤E.以上都不是15“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语出(B)A.张风逵B.王纶C.吴鞠通D.李东垣E.以上都不是16暑温初起,病邪多侵犯(B)A.卫分B.气分C.卫气同病D.气营同病E.血分17壮热面赤,背微恶寒,头痛头晕,心烦气粗,汗多口渴,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治宜(B)A.白虎加苍术汤B.白虎加人参汤C.白虎汤加金银花、鲜石斛、芦根D.王氏清暑益气汤E.竹叶石膏汤18暑温,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其病机是(B)A.暑热亢盛,津气受伤未甚B.暑热未退,津气俱伤C.暑热虽去,津气欲脱D.阳明暑热,太阴湿困E.以上都不是19身热,烦渴,自汗,神疲,肢倦,尿黄,舌红,苔黄燥,脉虚无力,治宜(C)A.白虎加人参汤B.连梅汤C.王氏清暑益气汤D.生脉散E.以上都不是20暑温,证见身热息高,心烦溺赤,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其药选(B)A.人参、麦冬、五味子B.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C.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D.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E.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21治疗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的方法是(A)A.生脉散B.参附龙牡汤C.四逆汤D.白虎加人参汤E.王氏清暑益气汤22生脉散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不可用(C)A.阳明热盛,津气受伤证B.暑热内郁,津气俱伤证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D.邪恋气分,战汗脉伏证E.暑病汗多,病邪未尽证23暑伤肺络可称为(C)A.暑风B.暑厥C.暑穄D.暑秽E.冒暑24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头目不清,灼热烦渴,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为(C)A.躁扰伤肺B.风热袭肺C.暑伤肺络D.痰热阻肺E.以上都不是25暑伤肺络,其治疗首先考虑的方剂是(A)A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B清营汤合桑菊饮C宣白承气汤D加减玉女煎E麻杏石甘汤26暑穄证见骤然口鼻喷血。

《暑温习题及答案》word版

《暑温习题及答案》word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暑温一、填空题1.暑温初起表现以_______________证候为主。

2.暑温是夏季感受所引起。

3.暑温多发生于之间。

4.暑温的病名确立于代。

5.“中热”即。

6.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或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卒然晕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名为。

7.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晕倒,痉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为“”,亦称“”。

8.暑温的治疗原则是:。

9.暑温初起暑入阳明气分,治宜:。

10.暑伤津气,治宜:。

11.暑温津气欲脱治宜:。

二、选择题A型题12.“夏暑发自阳明”语出:A、叶天士B、薛生白C、吴鞠通D、王孟英E、章虚谷13.“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语出:A、《伤寒论》B、《素问·生气通天论》C、《温热论》D、《温热经纬》E、《三时伏气外感篇》14.确立暑温病名者为:A、《内经》B、《金匮要略》C、《丹溪心法》D、《温热论》E、《温病条辨》15.《温热论》的作者是:A、吴鞠通B、薛生白C、叶天士D、陈平伯E、王孟英B 型题A、暑瘵B、暑风C、暑秽D、暑厥E、中暑16.夏日卒然晕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为:17.夏日卒然晕倒,手足抽搐,厉声呻吟,角弓反张,为:K型题18.暑温初起见:A、发热恶寒B、壮热C、口渴D、汗多E、少汗F、面赤G、脉浮数H、脉洪大19.有关暑温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A、多雨潮湿B、夏天气候炎热C、津气耗伤D、劳倦过度E、感受暑热病邪F、痰G、瘀第七章温热类温病-暑温答案一、填空题1.阳明气分热盛2.暑热病邪3.夏至至立秋4.清5.“中暑”6.暑厥7.暑风、暑痫8.清暑泄热,顾护津液9.辛寒清气,涤暑泄热10.清热涤暑,益气生津11.益气敛津,扶正固脱二、选择题A型题12.A。

答案分析:叶天士《幼科要略》中说:“夏暑发自阳明”。

13.B。

答案分析:《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温病学题[1]

温病学题[1]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最新暑温幻灯片

最新暑温幻灯片
一身尽疼痛——主症:肌肉关节疼痛。 病机:卫外之阳气痹阻。
法当汗出而解——治法:“其在表者,汗而发之。”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问题
〖原因〗 1. 气候因素:“值天阴雨不止”——外湿重 2.汗不得法:“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
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风去湿存
〖医理〗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
3.营血分证治
3.营血分证治
(四)后期证治
(四)后期证治
(四)后期证治
(四)后期证治
(四)后期证治
【附】冒暑、暑秽 一、冒 暑
冒暑即见于夏季的感冒,其主要证治如下:
痉湿暍病脉证治 第二
概述
一、合篇意义
病因:均由感受外邪(风、寒、湿、暑)诱发 证候:初起皆可见太阳表证 辨证与治法:类于《伤寒论》
(二)利小便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解析】 太阳病——示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
病因:感受湿邪,首犯太阳 关节疼痛——湿流关节,痹着阳气,不通则痛 外湿 而烦 因痛而烦扰不宁
与“繁”字通,为痛之甚之意 脉沉而细(缓)者——湿邪趋于里,湿滞营卫 此名湿痹——内外合邪
(二)鉴别诊断 1.冒暑
(二)鉴别诊断 2.暑秽
(二)鉴别诊断 3.湿温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识表证本病发病急骤,传遍迅速,初起多见阳明气分 热盛证候,表证大多非常短暂,少数病例出现明显表证, 又易误诊,故于夏季暑温流行之时,若见卫表见证,应 注意辨别。
2.辨析气阴耗伤程度本病最易耗伤气阴,导致多种凶险变 证,故对气阴耗伤程度宜予高度重视。凡口渴引饮,舌 干少津即为津伤;神倦脉虚即为气耗.两者同见即为津 伤气耗。如进而出现消渴不已或渴不欲咽水,舌光绛而 干,脉细数,则为肝肾真阴受灼。若汗出淋漓,喘喝脉 散,则为元气衰脱。

中药药理学-第九章-芳香化湿药

中药药理学-第九章-芳香化湿药
60
(3)保肝
苍术及β-桉叶醇、茅术醇、苍术 酮对CCl4及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培 养鼠肝细胞损害均有显著的预防作 用。此外,苍术煎剂对小鼠肝脏蛋 白质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2)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甚者,配行气药 ,行气有助于化湿(木香、陈皮、枳壳)
(3)脾虚湿盛-当配伍补脾药,以培其本(脾虚 湿盛,脾弱则生湿。治湿不健脾非其治也)如 白术、茯苓、党参等。
20
湿 阻
主要见于消化系统疾病

焦 急慢性胃肠炎、痢疾、胃肠过
敏、 溃疡病、胃无力或胃下垂、
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疾
54
不良反应
临床上针麻全子宫切除病人口服厚朴粉 5~10g,病人血压、呼吸、心率均无明显异常 。以厚朴酚凝胶预防龋齿,用药周期1年左右 ,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厚朴中有毒成分主要是木兰箭毒碱,其在 肠中吸收缓慢,吸收后即经肾脏排泄,血中浓 度较低,故口服毒性较小。厚朴煎剂、木兰箭 毒碱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 6.12mg/kg 和45.55mg/kg。
一、与化湿药有关的概念
芳香化湿药
湿阻中焦证
脘腹痞满、呕吐泛酸、 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甘多诞、舌苔白腻等
4
治湿原则:健脾、芳化、温阳、 理气、利尿
5
6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 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
7
水湿
外感 (兼挟风、寒、热、暑)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 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 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 ,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 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 药”或“化湿悦脾药”。

温病学题库 (2)

温病学题库 (2)

温病学题库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基础教研室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八章风温第九章春温第十章暑温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二章伏暑第十三章秋燥第十四章大头瘟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六章温疫第十七章疫疹第十八章疟疾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第一章绪论单项选择题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二.选择多项题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避其毒气B.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C.正气存内D.以药物熏烧辟温气E.及时治疗2.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3.《伤寒补亡论》中提出:()A.《伤寒论》方不能一成不变,当灵活运用B.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C.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一生D.太阳中热,暍是也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4.吴又可的主要学术观点有:()A.疫邪的传变主要是按六经传变B.治疗温疫应分三焦论治C.疠气自口鼻而入D.温疫的性质有温热和湿热之别E.温疫后期宜养阴忌参芪5.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A.温病表证多为里热郁表而致B.温邪首犯肺卫C.辨治斑疹白的方法D.水湿在上中下三焦的辨治方法E.对秋燥的进行辨治6.叶天士的主要著作有:()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7.刘河间在热性病方面的主要观点有:()A.六气皆从火化B.六经传受皆是热证C.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8.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纬》E.《温热论》10.王安道温病学说的主要论点是:()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温病学暑温讲稿

温病学暑温讲稿

温病学暑温讲稿暑温讲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暑温,本周我们刚学完了春温,春天过去,夏季来临。

春天发生的温病有风温和春温,风温初起先见表证,然后由表入里。

春温初起以里热为主,春天有两种,分别是风温与春温,是温热病的两个代表。

风温是新感温病的代表,因为它包括冬温,春温是伏气温病的代表,春天过去,就是夏天,夏天暑热盛,可以见各种暑病,暑温是其中一种,这个概念大家要明确,夏天的温病不都叫暑温,暑温是个独立的病种,而且是最大的病,在暑病里面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除了暑温之外,冒暑、冒咳、中暑、暑秽等等,还有其他的暑病你夏天的感冒,和乙型脑炎是一个病吗,夏天的感冒叫冒暑,乙型脑炎叫暑温,大家要把概念分清楚。

不是说夏天所有的病都叫暑温,应该说都叫暑病,暑病包括暑温。

那我们来看下暑温是什么病呢?一:概述(1)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初以阳明气分热盛为特征,即初起高热,大汗,渴欲冷饮,脉洪大等临床表现。

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化火闭窍动风之变。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

明显的季节性:在《素问·热论》有这样一句话“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按这说法,夏至的前一天发病是春温,过了夏至就是暑温。

那么具体指什么季节?在雷少逸《时病论》有这样一句话“夏伤于暑者,谓季夏小暑大暑之令,伤于暑也,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

现在发病季节:从六月下旬夏至开始,到九月上旬处暑。

我们了解完上的暑温的一些特点,我们总结它的定义为: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2)沿革:最早在《内经》中有病暑之名:“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而后叶天士明确提出了“夏暑发自阳明”及“暑必兼湿”的见解,突出了暑病的病理特点。

吴鞠通《温病条辨》首创暑温之名, 认为是“暑病之偏于热者”。

第三章暑温

第三章暑温

2024/8/1
第三章 暑温
26
雷丰谓:“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 皆称暑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第二种说法乱妥 当。即:就暑言之,即热即火,但易兼夹湿 邪。至其是否夹湿,主要取决于夏令气候情 况,并且与人体体质密切相关。
若夏令雨水较多,虽天暑盛行,但地湿 上蒸,则暑常夹湿;若夏令久旱无雨,则暑 热独亢,多不夹湿,呈单纯暑热表现。或其 人素体内湿较盛,感受暑热病邪亦常呈暑邪 夹湿之征(热、烦、汗出、尿赤、头重、胸 闷、脘痞等)
阴 寒者为阴暑”
阴暑——“因暑而受
感受寒湿,
(现代之夏月 即暑兼寒湿证)
2024暑之病,缘于行旅长途,务 农田野,烈日下逼得之者, 是动而得之之阳证也”
“阴暑之病,因于天气炎蒸,纳 凉于深堂大厦,大扇风车得 之者,是静而得之之阴证也”
2024/8/1
第三章 暑温
(1)“夏暑发自阳明”是指暑热病邪侵犯人体发 病多径入气分而无卫分过程,初起即见壮热、烦 渴、汗多、苔黄燥、脉洪大等暑炽阳明气分的证 候;
(2)“夏暑发自阳明”只是暑温病候中的主要特 点,并不是暑温发病的所有特点。例如:“暑气 通于心”,故暑热病邪发病亦可直接径入心营血 分,而见神昏、痉厥、发斑等症;又如:暑温属 新感温病,因此发病之初,亦可见暑邪侵犯肺卫 而见肺卫表证,如冒暑、暑咳等。
2024/8/1
第三章 暑温
10
5、历代对暑病的分类 (1)以动、静得之分中热、中暑
中暑——“静而得之者为中暑, 中暑者为阴证”
宋-张洁古 中热——“动而得之者为中热, 中热者为阳证”
2024/8/1
第三章 暑温
11
(2)以是否兼寒分阴暑、阳暑
阳暑——“因暑而受热者为阳

第九章 中药 清热药

第九章 中药  清热药

石膏
《本经》
[来源]为硫 酸盐类矿物 硬石膏族石 膏,主含含 水硫酸钙 (CaSO4· 2 H2O)。
石膏的药性
【药性】甘、辛,大寒。肺、胃。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 收湿 止血
石膏
1温热病气分 2肺热喘咳证实热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天花粉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天花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淡竹叶《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 干燥茎叶。主产于长 江流域至华南各地。 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 晒干切段,生用。
淡竹叶
【药性】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用治心、胃火盛,口舌生疮 及移热小肠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栀子
《神农本草经》
栀子
[来源]为茜 草科植物栀 子Gardenia jasminoide s Ellis的干 燥成熟果实。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 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 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 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E.郭雍 D.朱肱 B.《伤寒论》 D.《肘后方》第一章绪论 ----------------------------------------- ( 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 ( 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 --------------------------------- ( 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 ( 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 ( 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 ( 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 ------------------------------------- ( 97)第八章风温 --------------------------------------- ( 102)第九章春温 ----------------------------------------- ( 119)第十章暑温 ----------------------------------------- (138)第十一章湿温 ----------------------------------------- ( 152)第十二章伏暑 ----------------------------------------- (164)第十三章秋燥 ----------------------------------------- (172)第十四章大头瘟--------------------------------------- (181)第十五章烂喉痧 --------------------------------------- ( 186)第一章绪论.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 .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 王安道 C.刘河间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 《黄帝内经》 C.《外台秘要》6.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C.吴又可E.王安道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 E.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C.《湿热病篇》B.《外感温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B.《素问?至真要大论》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C.战国到晋唐B.明到清代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参考答案:A.刘河间C.张仲景3 .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 风温C.暑温4.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C. 口渴5.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以发热为主症C.易化燥伤阴6.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B.王叔和D.吴又可B.春温D. 湿温B.头痛D.局部红肿热痛)B.具有传染性D.热象偏重)B.病因是感受温邪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一. 单项选择题1、B;2、E;3、E;4、C;5、A;6、4、C;7、D;8、D;9、A; 10、E, 11、C; 12、D; 13、D; 14、D; 15、A; 16、A;二. 选择多项题1、AC;2、AD;3、EE;4、CE;5、EC6、 BCE;7、AEC;8、ACDE; 9、BCDE; 10、ABE; 11、AC; 12、BDE; 13、BD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温病学题

温病学题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第⼆章1、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有⼀定的传染性,流⾏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卫⽓营⾎、上焦中焦下焦4)临床表现的特殊性(1)起病急,传变快(2)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变2、温病的命名1)⼀是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如发⽣在春季的春温、发⽣在冬季的冬温。

2)是根据四时主⽓命名,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因为春天的主⽓是风,故称风温;夏天的主⽓是暑,故称暑温;长夏季节的主⽓是湿,故称湿温。

3)是把发病季节与主⽓相结合命名,如秋燥因其发病季节是秋季,秋天的主⽓是燥,故名秋燥。

4)是根据特殊的临床表现命名,如⼤头瘟即是因其头面肿⼤、灼热疼痛,⽽定名为⼤头瘟;烂喉痧即是因其咽喉红肿,甚⾄糜烂疼痛,肌肤丹痧密布,故命名烂喉痧。

5)是根据流⾏特点命名,如将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甚⾄引起较⼤流⾏的⼀类疾病称为温疫 3、温病的分类(内涵、如何鉴别)1)按照病证性质分类:(1)温热: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头瘟、烂喉痧等⼤多发病较急, 发展较快,发热显著,易损伤津液,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热邪内陷,引起昏迷、抽搐、斑疹、出⾎等危重证候,治疗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湿温、伏暑等⼀般起病较缓,发展较慢,初起发热和伤津征象均不显著,治疗重在化湿清热。

(3)⼆者转换:温热类温病在病变过程中有时也可兼夹湿邪为患,如暑温病可见暑热夹湿之象,但是以温热为主, 兼湿为次。

⽽湿热类温病虽为湿与热合,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湿邪化 燥,热邪化⽕,其病证性质也可由湿热相兼转化为纯热⽆湿的⽕热之 证,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也就与温热类温病殊途同归。

2)按照发病初期的证候特点分类(1)新感:风温、秋燥新感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明显里热表现的⼀类温病(2)伏邪:春温、伏暑伏邪温病,又称伏⽓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类温病第三章1、温病的病因及治病特点2、表3-2第四章1、P26-281)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体肌表,导致卫⽓功能失调⽽引起的⼀种证候类型。

暑温

暑温

4、余邪未净,痰瘀滞络证治 余邪未净, [症状] 身热不甚,久留不退,神情呆钝,终日昏 睡,或痴呆不语,或手足拘挛,肢体强直。 [辨证要点] 1.余热未净:低热不退。 2.痰热余邪留伏,闭塞机窍:神情呆钝、痴呆等。 3.痰热余邪滞络,气血瘀阻,经脉失养:手足拘挛 等。
• (3)津气欲脱 )
• • • • • • • [症状] 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 [辨证要点] 元气大伤,津液外泄:汗出不止 津液耗伤太过,肺之化源欲绝:喘喝欲脱 阴津失于内守,阳气失于固敛而欲脱:脉散大 [证型病机]暑伤津气,津气欲脱 [治疗及方药] 益气敛津,生脉固脱 生脉散(《温病条辨》)
(3)暑热动风 [症状] 身灼热,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 症状] 身灼热,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紧闭,神志不清,或喉间痰鸣,脉弦数或弦滑。 紧闭,神志不清,或喉间痰鸣,脉弦数或弦滑。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暑热炽盛:身灼热。 暑热炽盛:身灼热。 暑热内陷厥阴,闭塞机窍,引动肝风:神迷, 暑热内陷厥阴,闭塞机窍,引动肝风:神迷,抽 搐,甚或角弓反张 [证型病机]暑入厥阴,闭塞机窍,木火相煽,引动 证型病机]暑入厥阴,闭塞机窍,木火相煽, 肝风 [治疗及方药] 治疗及方药] 清泄暑热,熄风定痉。 清泄暑热,熄风定痉。羚角钩藤汤
三、诊断要点
(一)发病季节:夏季 (二)临床特点:
1、发病急骤,初发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 2、病情变化快,既可直中心包,又可以从 气分迅速传入营血分,病程中易出现津气 欲脱、闭窍、动风、动血等严重证候。 3、易兼夹湿邪
(三) 鉴别诊断
暑温 病因 暑热病邪 起病 急 初起主证 阳明热盛 病情演变特点 传变快 湿温 湿热病邪 缓 湿遏卫 [症状 身热心烦,小便短黄,口渴汗出,气短而促,肢倦 症状] 身热心烦,小便短黄,口渴汗出,气短而促, 症状 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第九章--暑温
(二)治则治法 (三)治疗禁忌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第九章--暑温
二、主要证治:(一)气分证治 1、暑入阳明 【证候】:壮热汗多,口渴心烦,头痛且晕,面赤
气粗,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病机】 :里热蒸腾
热炽津伤
第九章--暑温
【治法】:清泄暑热。津气受伤者兼以益气 生津
一、诊断依据: 1、发病时间 2、初期特点 3、病变特点
第九章--暑温
二、鉴别诊断 1、湿温 2、疟疾 3、疫毒痢
第九章--暑温
4、风温、春温 (1)发病季节 重点 (2)病证性质 (3)发病类型 (4)病因及初起特点 (5)病变特点 (6)后期表现
第九章--暑温
第四节 一、辨治要点 (一)辨证要点 1、辨病邪兼挟 2、辨邪热轻重 3、辨正伤程度 4、辨昏痉先兆
王安道: “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
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极, 于是受伤而为病。”
第九章--暑温
二、病机
1、初起: 暑热病邪
暑伤津气 阳明气分
阳明腑实
津气欲脱
第九章--暑温
(1)暑入阳明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证候]:壮热,面赤气粗,口渴心烦,汗 多,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或背微恶 寒,脉洪大而芤。 [病机特点]:里热蒸迫
第九章 暑温
导学
1、明确概念。 2、掌握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传变特点。 3、掌握本病的治疗。 4、熟悉暑温兼湿的 概念、临床特点及治疗。
第九章--暑温
第一部分 暑温本病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病因病机 第三节 诊 断 第四节 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暑 湿
一、定义: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致,初起以 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骤然咯血,衄血——暑热伤肺,阳络受损,血从 上溢;
咳嗽气促——热壅肺气,肃降无权; 灼热烦渴,头目不清——暑热蒸腾; 【治法】凉血解毒,清暑安络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第九章--暑温
2、气营两燔 【证候】壮热,头痛如劈,口渴饮冷,心烦 躁扰,甚或谵语、神昏,或有斑疹隐隐,舌 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大有力。 【病机】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救阴 【方药】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
第九章--暑温
3. 暑热动风
【证候】身灼热,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 张,神志不清,或喉有痰壅,脉弦数 或弦滑。
第九章--暑温
2.演变 暑热稽留气分不解,病邪可深入营血分。
(1)暑入心营,内闭心包
暑厥:暑热直中心包,见猝然神昏肢厥,称为“暑厥”。
(2)暑热动风
暑风: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称为“暑风”。
吴鞠通:“小儿暑温,身热,猝然痉厥,名曰暑痫。” (3)内陷血分
暑瘵:暑热炽盛,损伤肺络,见骤然咯血,衄血,
二、特点:1、主要病因:温热病邪 2、发病季节:夏季 3、初起特点:阳明气分热盛证 4、病证性质:温热性质 5、发病类型:新感
三、沿革(自学) 四、与现代医学关系
第九章--暑温
第二节 病因病机
外因:暑热病邪
一、病因:
气虚暑入
内因:正气不足
第九章--暑温
朱丹溪: “暑乃夏月炎暑也, 盛热之气火也。”
(4)热结肠腑
【证候】身灼热,日晡为甚,大便秘结 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硬痛,谵语狂乱, 循衣摸床,舌卷囊缩,舌红,苔黄燥, 脉沉数。 【病机】
【治法】通腑泄热,热毒盛者伍以清热解毒 【方药】调胃承气汤,解毒承气汤
第九章--暑温
(二)营血分证治
1、暑入心营 【证候】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 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红绛,脉细数; 或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 如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数。 【病机】 【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方药】 :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临床运用】(1)与卫分证之恶寒鉴别
(2)与阳明腑实证之黄苔鉴别
第九章--暑温
2、暑伤津气 【证候】 :身热心烦,小溲色黄,口渴自汗,气
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病机】 :暑热亢盛致津气两伤重证 【治法】 :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第九章--暑温
【方药】 :王氏清暑益气汤 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
热炽津伤
第九章--暑温
(2)暑伤津气,甚则津气欲脱 1.暑伤津气 证候:身热,心烦溺黄,口渴自汗,体倦少气,脉虚无力. 2.津气欲脱 证候:身热骤降,汗出不止,气短喘喝,脉虚欲绝或散
大无根。 (3)阳明腑实 证候:身灼热日晡为甚,腹胀满硬痛,大便秘结或热
结旁流,时有谵语,循衣摸床,舌卷囊缩,舌红苔黄 燥,脉沉数。
第九章--暑温
4、暑入血分 【证候】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 色呈紫黑,吐血,衄血,便血,或兼见四肢 抽搐,角弓反张,舌绛苔焦。 【病机】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 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第九章--暑温
7.暑伤肺络(暑瘵)
【证候】灼热烦渴,咳嗽气粗喘促,咯血或痰中带血 丝,烦躁,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 【病机特点】暑热犯肺,损伤肺络
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临床运用】
(1)方证特点 (2)黄连剂量 (3)与白虎加人参汤鉴别
第九章--暑温
(3)津气欲脱 【证候】 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 【病机】 气分阶段津气耗伤太过所形成的欲脱之证
第九章--暑温
【治法】益气敛津,扶正固脱 【方药】生脉散
第九章--暑温
咳嗽气促,称为“暑瘵”。
第九章--暑温
3.后期 (1)暑伤心肾 (2)虚风内动 (3)后遗症
第九章--暑温
暑热病邪 径入阳明气分
暑厥
暑入心营 直中
营分 暑热动风 (亦可见于气血分)
暑伤津气 津气欲脱
阳明腑实
暑伤心肾
后期 虚风内动
后遗证
暑风(痫) 血分
暑入血分 暑伤肺络
暑瘵
第九章-脉受灼,肝风内动 高热不退,头痛头胀——血分热毒燔灼; 躁扰,神昏——邪热上扰心神;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肝经热
盛,灼伤肝阴,热极风动则发痉。
第九章--暑温
【治法】清泄暑热,熄风定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本方以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清热止
痉;桑叶、菊花清凉疏散,清利头目;生 地、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舒缓筋脉之挛 急;竹茹、川贝清热化痰通络;茯神宁神定 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