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简论

合集下载

左思《咏史》赏析

左思《咏史》赏析

左思《咏史》赏析咏史左思[1]郁郁涧底松,离离[2]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

世胄[5]蹑[6]高位,英俊沉下僚[7]。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8]籍[9]旧业,七叶[10]珥汉貂[11]。

冯公[12]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3]。

【注释】[1]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著名文学家。

左思创作的《三都赋》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的《咏史》共八首,本书选录第二首,描写的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势力窃取了高位,而出身贫寒的英雄却不得重用的现实。

[2]离离:松枝茎叶下垂的样子。

[3]径寸茎:直径只有一寸的茎干。

[4]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条。

诗人以“百尺条”比喻不得重用的英雄,以“径寸茎”比喻窃取了高位的世家子弟。

[5]世胄:即世家子弟。

[6]蹑:登。

[7]下僚:小官,指不得重用。

[8]金张:指西汉时期的金、张两大家族,他们是世家的代表。

[9]籍:同“藉”,凭借。

[10]七叶:七世。

[11]汉貂:汉朝的高官都在帽子上插貂尾作为装饰,这里代指高官。

[12]冯公:指冯唐。

汉文帝时,冯唐上书针砭时弊,结果终身未得重用。

这里代指未受重用的人才。

[13]不见招:不被重用。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世家子弟通过父兄的势力谋取到高官的情况。

这在魏晋时期普遍存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

据《晋书》记载,晋朝的高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基于这种情况,诗人写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既定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又把世家贵人比喻为“径寸茎”,表现了对他们的蔑视。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咏史诗》是唐代文学家左思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描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这六个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

作品以史诗的形式,展示了近两千年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思考。

《咏史诗》的艺术风格独特而典雅。

首先,左思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历史典故,以饱满的文字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厚造诣。

其次,他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赞美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

例如,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带有浓厚的讽刺意味,揭示了统一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残暴和统治者个人嗜好的负面影响。

此外,左思的《咏史诗》还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他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忠诚、智慧、勇敢和牺牲精神,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悲剧和人民痛苦的关注和同情。

总的来说,左思的《咏史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历史的宏大与个人的悲壮,传递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左思的《咏史》诗写得有点类似屈原的《离骚》,也都充满了对社会政治的不满,充满了哀怨、牢骚和悲愤。

因此,这两首诗具有相通之处。

《咏史》诗以“忧生”为宗旨,抒发了对时局的愤慨和对自身遭遇的哀怨,同时还夹杂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和历史兴亡的悲叹。

《咏史》一诗是借古人以自伤,故多涉及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曹植、杨修、桓温、袁宏、谢安、王恭、石崇等等。

其中尤以曹植与杨修最为可疑,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植)文帝曾孙也,性简易,喜怒不形于色。

(修)以才名见知,累迁太子舍人。

每见帝,辄设案行道,问百姓所疾苦。

尝宿卫,见帝与修共谈语,甚欢。

既觉,相谓曰:‘我本谓公为贵人,今乃觉非也。

’”这段记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左思的某些真实想法。

曹植是曹操之孙,当他说出“本谓公为贵人”时,可能是指有帝王之气的曹植;而说“今乃觉非也”时,则有可能暗示出左思本人。

正因为左思有强烈的封建正统观念,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都遵循正道,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一点在他的《咏史》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而如果把这首诗仅仅当作一篇咏史的作品来看待,也不失为成功之作,但左思却把自己的创作目的隐藏在对历史人物的咏叹之中,而没有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

试想一下,左思年轻时便崭露头角,于三十余岁中秘书郎,举孝廉,皆早逝,然而,他仍然壮志难酬,不得不客居洛阳十余年,最终只做了秘书郎,连个小官都没有做成,这使他极为懊丧。

一旦有机会,他便开始“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把自己的文学理想付诸实践,就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搜集素材。

可是,这么一个怀着远大抱负的才子,偏偏又屡试不第,常常被人斥责为“一篇《三都赋》无出其右者”。

要知道,曹操手下的“建安七子”在当时已经是大名鼎鼎了,他们的文章自然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日月”,是比喻社会或朝廷,“江河”,是比喻文章,“昆山”,是比喻人物。

全句意思是说:太阳、月亮、江河和高山这些自然景物,以及像崔豹那样有才能的人物,都已成过去,不再能重现了,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的悲剧,才能永远流传。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

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其一】咏史·弱冠弄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咏史·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郁郁]茂密的样子2.[涧底]谷底 [松]喻英才3.[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4.[以彼~尺条]意思是:柔弱的山上苗遮蔽了高大的涧底松。

彼,指山上苗。

径寸茎,一寸粗的茎秆。

荫,遮蔽。

此,只涧底松。

5.[世胄(zhou)]世家子弟。

胄,后裔6.[蹑]登7.[下僚]低级官吏8.[地势~一朝]意思是:甲胄和英俊所处情况,正与松、苗相似,是地势是他们如此,非一朝一夕变成这样。

然,这样,如此。

9.[金张~汉貂]意思是:金、张俩家子孙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都做大官。

金张,指西汉金日(mi)磾(di)和张汤两家的子孙。

金家从武帝到平帝七代担任内侍。

张家子宣帝、元帝以来,子孙相继有十多人为侍中、中常侍。

藉,凭借。

旧业,祖先的功业。

七叶,七代。

珥,插。

貂,貂尾。

汉代凡侍中、中常侍等大官都带貂尾以验明其身份。

10.[冯公]冯唐,汉文帝时人。

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11.[伟]奇伟出众12.[不见招]不被重用的意思【其三】咏史·吾希段干木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浅论左思《咏史》

浅论左思《咏史》

浅论左思《咏史》【摘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西晋是曾有短暂的统一,但腐朽的门阀制度又特别严重,从西晋初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左思出生寒门,仕进不得意。

面对此情他的诗形象生动而又深刻地对当时门阀制度进了激励的抨击,从而形成了左思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

左思诗除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关键词】:丰富多彩独特左思风力。

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左思出身寒门,他因妹妹左芬入宫被封为“贵妃”,迁居洛阳,而做了个秘书郎的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已经形成,当官的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

虽然左思的妹妹被皇帝选入宫,加上他的《三都赋》已经闻名于世,但还是因出身寒微而只能位居下位,得不到重用。

左思是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一心想建功立业,但不能有所成就,自然愤愤不平,表现在诗歌里,就必然“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样的诗,就超过了同时期的忽视内容而专为辞藻句法等艺术形式的陆机、潘岳的诗作。

﹙一﹚抨击揭露当时反动腐朽的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陷入分裂和动乱中。

西晋是曾有短暂的统一,但腐朽的门阀制度又特别严重,从西晋初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左思是出生寒门,仕进不得意。

面对此情,他对这进行了抨击,像他的《咏史》其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以山上的小苗比无才而又有权势的人,以涧底的高松比有才而屈于下位的人,接下来就直接说世族子弟居高位,有才而无势的人只能做下官。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译文|作者简介《咏史·郁郁涧底松》是西晋诗人左思的作品,这首五言诗的形象鲜明,表现含蓄,而且内涵十分丰富。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魏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译文及注释译文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è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磾(jin mi di),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浅论左思《咏史》诗的内涵

浅论左思《咏史》诗的内涵

浅论左思《咏史》诗的内涵张远西南民族大学摘要:左思的《咏史》诗在西晋文坛独树一帜,开创了咏史的新篇章,他借史事抒己之怀,将历史人物与自我融为一体。

《咏史》八首展示了左思一生的思想轨迹,本文旨在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多种内涵,以对左思及其诗风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左思;咏史;内涵;影响因素西晋时期,动乱时局趋于稳定,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文坛涌现出了“三张、二陆、两潘”等众多杰出文人。

但受上层宫廷奢靡腐化之风的影响,当时的文学创作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辞藻华丽,语言堆砌,雕琢过甚,缺乏实在内涵与精神内核。

孙绰曾评西晋文章:“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说的就是当时只重技巧、内容贫乏的繁缛文风。

然而,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却有一位“与世殊伦”的“草泽奇才”——左思,他的《三都赋》风靡一时,造就了“洛阳纸贵”的奇谈。

左思遗世的诗作有十四首,其中《咏史》八首广受赞誉,骨气奇高,气势豪壮,与当时华而不实的诗风迥然不同,颇有建安遗风,是对“建康风骨”的继承及发展,钟嵘《诗品》中称其诗风为“左思风力”。

一、作者简介据《晋书》记载,左思“貌寝,口讷”,指其样貌很丑,说话也不利索。

先天条件如此之差,出身也并非豪门世族,在那个重门第重容止风评的时代,他一生的发展注定不会顺遂。

左思生于儒学世家,父亲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培养。

少时左思经历了学习的失败,但在父亲的激励之下,他越发勤奋努力,满怀壮志,企图建功立业。

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无论是入宫为妃嫔的妹妹,还是他耗费十年光景所作的名噪一时的《三都赋》,都没有让他实现理想。

他做过陇西王祭酒、秘书郎,后来依附权贵贾谧,也只是司讲解《汉书》之职,并不受重用。

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终于直面梦想破灭,遂退隐,专注于典籍著述。

后齐王冏任命他为记室督,他以病推脱,不去就职。

到张方攻入洛阳,左思举家移居冀州,不久便辞世。

二、左思《咏史》诗内涵分析刘勰认为左思诗“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咏史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1、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2、汉家:汉朝。

青史:即史册。

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3、计拙:计谋拙劣。

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4、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5、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6、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7、拟:意欲;打算。

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

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

尘:指烟尘,代战争。

8、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

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9、辅佐:辅助。

【创作背景】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

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讽刺朝廷。

【鉴赏】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

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译文及鉴赏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译文及鉴赏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译文及鉴赏《咏史八首·其一》是由左思所创作的,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

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咏史八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史八首·其一》魏晋:左思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咏史八首·其一》注释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

柔翰:毛笔。

这句是说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

荦:同跞。

卓跞:才能卓越。

这句是说博览群书,才能卓异。

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

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

准、拟:以为法则。

这两句是说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准则,作赋以《子虚赋》为典范。

鸣镝(dí敌):响箭,本是匈奴所制造,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

这句是说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

檄(xí习):檄文,用来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所以叫“羽檄”。

这句是说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

胄:头盔。

甲胄士:战士。

这句是说自己虽不是战士。

畴昔:往时。

穰苴(rāngjū):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

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所以叫“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

这句是说从前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

这两句是说放声长啸,其声激扬着清风,心中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

铅刀贵一割: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

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班超上疏曰:臣乘圣汉威神,冀俲铅刀一割之用。

”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之后再难使用。

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

这句是说自己的才能虽然如铅刀那样迟钝,但仍有一割之用。

骋:施。

良图:好的计划。

简述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一诗的主旨

简述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一诗的主旨

简述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一诗的主旨示例文章篇一:《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一诗的主旨我知道!》我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好多古诗呢,左思的《咏史》里“郁郁涧底松”这首诗可有趣啦。

在诗里啊,诗人先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你看啊,山涧底下有那种长得特别茂盛的松树,又高又大的,就像一个超级强壮的大汉。

可是呢,山上那些小草苗啊,就那么一点点粗,就像小豆芽似的。

但是啊,就这么小的苗苗,却能把大树给遮住了呢。

这多奇怪呀!这就好像在我们学校里,那些特别聪明、特别努力的同学,就像那涧底松,他们有好多本事。

可是呢,有些同学,可能就因为家里有点什么关系呀,或者是运气好一点,就像那山上苗,占了好位置,比那些真正有本事的同学得到的还要多。

这难道公平吗?然后诗里又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那些世世代代当官的人家的子弟啊,一下子就爬到很高的位置上去了。

就像我知道的一个事儿,有个叔叔他特别有才华,他做的方案可好了,可是呢,因为公司里有个领导的亲戚也想做那个位置,最后那个叔叔就只能做小职员,干好多活儿,却没有好的回报。

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啊,就像英俊的英雄一样,却只能在很低的职位上晃悠。

这就是因为这个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风气,就像那山和涧的地势一样,让这种不公平的事儿存在了好久好久,可不是一天两天啦。

再往后看,“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金家、张家靠着祖上的功业,七代人都在汉朝做很大的官呢。

你想啊,七代人啊,那得是多久的荣耀啊。

可是冯唐呢,他难道不厉害吗?他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呀,就像我们班那个学习超级好的学霸,什么都会。

但是呢,冯唐头发都白了,也没有人来重用他。

这多让人难过呀。

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里,有的人一开始就有最好的装备,因为他家里早就给他准备好了,不管他自己有没有本事。

而有的人呢,只能靠自己,就算他本事再大,也没有机会展示。

这难道不应该改变吗?我觉得这首诗的主旨就是在说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呢。

左思《咏史诗》浅析

左思《咏史诗》浅析

左思《咏史诗》浅析左思《咏史诗》浅析圄马素婷内容摘要:左思的《咏史诗》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他开创了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图构力建一种自己所希企的价值观体系,都要比前人单纯的用道德眼光来评述历史要深刻的多。

从而使咏史诗达到这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并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思咏史诗咏史咏怀左咏史诗并非肇始于左思,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经》的《民》《诗中生、公刘》《鸟》、黄以及稍后的《离骚》、《问》天等作品。

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诗》自此,以后咏史诗才逐渐增多,在思想艺术上也渐趋于成熟。

然而真正人影响极大。

试举一例:三良诗曹植登临穆公的墓穴,回想生时共享人间的荣华快乐,死时要共同分担忧愁,仰天长叹:谁说捐躯容“易呀,等到要牺牲自己时却发现真的太难!”歌最后结以黄鸟也诗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一去不复还。

为之悲鸣,慨叹这样的捐躯十分的可悲。

纵观这首诗,人并未明诗显地在三良的行为中杂入自己的开拓了咏史诗的艺术领域,真正将咏史与咏怀水乳交融的结合起来达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并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的却是左思胸臆,诗人似乎只是以一个局外旁观者的身份在向人们陈述介绍评点这段历史,是在发思古之幽黄乌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j3咏史诗()七左思的八首《咏史诗》。

其成就主要体现在:首先,左思的咏史诗打破了情。

而与之相反的是,左思的《咏史诗》其七涉及了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位贤哲的事迹,诗人写他们贫困不遇时的困主父宦不达,亲戚还相蔑。

买臣困采樵,俪不安宅。

伉一以往咏史诗的传统写法,不专咏“人,专咏一事,有怀抱,不己借陈平无产业,归来亦负郭。

苦生活显然不是在向人们介绍这四位贤人。

诗人在描述中加入了自己的胸臆,诗人看来,哲之在贤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怀古人事以书写之,斯为千秋之绝唱。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咏史[晋] 左思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②。

列宅紫宫里③,飞宇若云浮④。

峨峨高门内⑤,蔼蔼皆王侯⑥。

自非攀龙客⑦,何为欻来游⑧。

被褐出阊阖⑨,高步追许由⑩。

振衣千仞冈(11),濯足万里流。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作者《咏史》共八首,本篇原列第五。

②灵景,指日光。

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③紫宫,原为星名,即紫微宫,古以为天帝所居;此指皇宫。

④飞宇,形容屋檐像鸟翼状的屋子。

宇,屋檐。

⑤峨峨,高高耸立的样子。

⑥蔼蔼,形容众多。

⑦攀龙客,指追随帝王诸侯以求取功名之人。

扬雄《法言》:“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

”⑧欻(xu须),忽然。

⑨被褐,指穿着布衣而有美才的隐士。

阊阖,天上紫微宫门名,此指都城门。

⑩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皇甫谧《高士传》载,唐尧欲让位给许由,许由逃到“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后又听说尧要任他为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表示对涉及功名利禄之士连听也不愿听。

(11)千仞,极言其高。

古代七尺为一仞。

〔分析〕西晋的左思博学高才,但因出身寒微,故仕进艰难。

他是太康时代的杰出作家,所著《三都赋》辞采壮丽,史称“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本传)。

今传《咏史》诗八首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愿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风格遒劲,在太康诗坛上独树一帜。

汉魏以来,高门士族日渐把持政权,至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立“九品官人法”,更从制度上保证了这种对权力的垄断,寒门之士很难有仕进并施展才能的机会。

这种情况到西晋益盛,刘毅在太康间曾上书请废九品中正制,书中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语,但晋武帝不准。

左思的《咏史》就是抨击这一不合理制度的作品。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五首,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京城洛阳宫室的壮丽,以及活动于其间的王公贵族。

首二句写明朗的天空中太阳高照,阳光辉耀着神州大地。

诗人在此壮阔的背景上再描绘出宫城建设的宏丽。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东晋左思《咏史》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学批评诗。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史开始向自觉阶段过渡。

作者以比兴手法,讽刺了西晋黑暗的现实,借咏史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报国无门的悲哀,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也成为后人用以衡量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最早标准。

其特点是托古讽今,借古人古事来说明现实的道理,并以历史事件或故事中的人物作比喻,针砭时事,以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然而,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创作的思想性格来看,这首诗的主题并非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是借此抒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改革时弊的愿望。

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庾信的《小园赋》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同样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个人感慨,但却具有不同的旨趣和风格。

可见,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既继承了“美刺”的传统,又注入了作者本身的情感和思想,因而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咏史》诗主要反映了西晋末年政治黑暗、宫廷倾轧,以及司马氏大权独揽,残暴地统治人民的社会现实。

诗中所咏的人物都是封建帝王,以贾充、贾后、贾谧为最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贾后毒死太子事件,贾谧废皇太子司马遹事件,贾后为夺取权力而杀戮其余诸子事件等。

在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交错中,形象地展示了东晋王朝的腐朽。

诗人由于怀才不遇,因此用“东门贾后”、“金谷少年”、“长乐潘妃”等人的遭遇来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从而也反映了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和司马氏与外戚集团争夺政权的斗争。

在艺术表现上,《咏史》诗也与左思其它诗作一样,形式采用四言诗体,整齐划一;语言简洁质朴,不加雕饰,准确生动,凝炼含蓄,运用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借古讽今,内容丰富。

这首诗从题材、构思到语言都带有鲜明的文学批评色彩,作者不仅把咏史看做是“比兴”的手段,同时还将其看做是讽刺的目的,认为西晋的政治混乱乃至覆亡,是可以预见的。

全诗八句,前六句叙述事实,后两句作结论,夹叙夹议,逐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左思《咏史》诗简论

左思《咏史》诗简论

左思《咏史》诗简论摘要: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成为咏史诗成熟的标志,给后世咏史诗极大的启发。

这组咏史诗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左思咏史诗史实咏怀创新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作者借歌咏历史事件或人物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

一般认为先秦时代的咏史诗还处于萌芽阶段,因为此时史实还没有真正成为吟咏的重点,咏史诗也还没有自成一体。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咏史诗体的确立应始自班固。

但班固的咏史诗以叙史为主,末尾兼发议论,尚显粗拙。

建安以后也有不少作家,如曹植、阮籍、嵇康等人也有咏史诗,但写法上大抵只是实咏史事,略述感慨。

而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才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

左思之前的咏史诗人很多,但是将古人与作者水乳交融地融成一体的,左思应是第一人。

左思的咏史诗从不同方面刻画作者的性格特点,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抒写个人胸怀,“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为后世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人。

大约生于魏废帝时代,卒于西晋末年。

左思其貌不扬,却自幼发愤读书,不事交游。

《晋书·左思传》称其“才思过人”。

他曾呕心沥血十年,写出著名的《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然而只因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其仕途注定是坎坷的,所以只能屈居下位,郁郁不得志。

左思留存后世的作品极少,现存诗仅十四首,但他的八首咏史诗,慷慨激昂,雄迈高旷,名为咏史,实为抒怀,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这组咏史诗抒写了自己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抗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也洋溢着追求自由解放的浪漫意识,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史·郁郁涧底松魏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标签抒怀、古诗三百首、咏史译文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注释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履、登。

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金:指汉金日磾(jin mi di),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七世:七代。

珥: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伟:奇。

招:招见。

不见招:不被进用。

赏析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左思咏史诗赏析

左思咏史诗赏析

左思咏史诗赏析咏史左思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

[1]作者简介左思西晋文学家。

字太冲。

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生卒年不详。

他家世业儒学。

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

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

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

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

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

《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4]作品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前四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涧底松和山上苗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出身寒门的才士与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地位和待遇上的巨大差距。

涧底松虽然生命力顽强,但却只能生长在狭窄的涧底,而山上苗却能凭借其优越的地势,茁壮成长,遮蔽涧底松。

这里的“彼”和“此”,分别指山上苗和涧底松,“径寸茎”和“百尺条”则暗示了两者在身材和势力上的悬殊。

接下来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两句,是对前四句的进一步深化。

“世胄”指世家子弟,“英俊”指有才能的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世家子弟凭借祖辈的功勋,轻易地登上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只能沉沦于下僚,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两句,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探讨。

诗人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社会地位和出身所决定的,是由来已久的。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叹息。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两句,是对前八句的总结和升华。

“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他们都是西汉时期的权贵,家族世代为官。

“七叶珥汉貂”意思是,金日磾的子孙连续七世都担任了汉朝的高官,佩带着貂尾。

这里的“金张”和“汉貂”,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诗人通过描写金张家族的荣华富贵,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门阀制度的残酷性。

最后两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是对全诗的升华和总结。

“冯公”指冯唐,他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位大臣,因为才华出众而受到重用。

“白首不见招”意思是,冯唐虽然才华横溢,但直到年老仍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这里的“冯公”和“不见招”,象征着有才能的人在面对门阀制度和社会不公时的无奈和悲哀。

诗人通过描写冯唐的遭遇,表达了对有才能的人遭受压抑和埋没的同情,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咏史·郁郁涧底松》这首诗通过对松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了诗人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对才高位卑者的同情。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诗品》评价左思:“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 这一评语十分中肯。

体现这一点的正是他的咏史诗八首,成为左思在恣意发挥自己古典文化修养的同时,吐露“ 怨” 亦即慷慨的感情的代表作。

《毛诗· 大序》云:“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

“ 怨” 是指对政治和社会的一种愤懑不平之气。

一向被批评家激赏为“ 古今绝唱” 、“ 千秋绝唱” 的左思咏史诗,最具“ 文典以怨”的特色。

1 自信文武才略兼而有之左思在《咏史诗》第一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诗一开头,“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可见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为文,又兼笃志好学。

“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以贾谊和司马相如自况,毫不掩饰矜持的心态。

在诗的后半部分,左思自称虽非军人却熟读兵书,且“ 志若无东吴” 。

当时蜀已败灭,只有南方的吴国还在苟延残喘地与晋国对抗。

左思把自己的才能喻为“ 铅刀” ,刀质虽钝,但若倾以全力,也能将大木一分为二。

他梦想驰骋疆场,大显神威,然后“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

壮怀激烈,意气风发,又淡泊名利,真是快人快语。

这首诗还对《咏史诗》整体的创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 志若东吴” 、“ 右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等句看来,此诗应该是太康元年 (公元 280年 )吴亡之前所作。

左思在泰始八年其妹左芬入武帝后宫为修仪以后移居洛阳,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这首诗作于他移居京诗后五年或七年,热衷于构思“ 三都赋” 的时期。

八首诗在思想方面跨度很大,很难设想其他七首为同时所作,可能是第一首以后数年间的作品。

以自夸的诗作为第一首,而把暗淡绝望的诗置于最后,恐怕是符合作者的心路历程的。

左思在第一首中以充满自信的口吻告诉读者,他是一个兼有文武才略的能人。

第三首与第一首相似,但只是主要说明自己的廉洁志操,显耀能力之处却不多。

请看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咏史 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史 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史·郁郁涧底松》,西晋诗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诗。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而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却能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作品原文:咏史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

作品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zhòu):世家子弟。

蹑(niè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磾(jin mi di),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 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伟:奇。

招:招见。

不见招:不被进用。

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

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作品翻译: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作品鉴赏:“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左思的《咏史》诗是他“十五而有文”之后所作。

它讲究词采,重视对偶,语言典雅流丽。

此外,它虽是咏史诗,却不仅仅写史,而是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一个片断来揭露现实,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这里选取一个片断进行评析。

这首诗通过写汉武帝为扬雄辩护一事,借题发挥,指出自己身为当朝之臣,却没能“列在群臣上”,被人陷害,难道不是天意吗?扬雄的遭遇令汉武帝觉得非常惭愧,从而向天下表明自己尊贤、任贤的态度,赢得了更多人才的归附。

全诗一共八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东海扬吾帆,西海张吾旗。

”主要是正面描写汉武帝重用人才,扩大自己的影响,以及他内心的喜悦。

由于群臣向来佩服扬雄的才学,所以想听听他是如何做到“推贤进士”的。

这一段的叙述,平稳而概括,虽未说什么话,却反映了汉武帝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这一方面,《淮南子·人间训》中所记载的孔子夸奖冉雍的话,可以说给予了我们一些启发:“天子冉雍者,天下之中也。

天子适诸侯,诸侯来朝;天子赐诸侯以玉,诸侯辞而不敢受,受而不敢用。

子曰:‘何故也?’曰:‘天子听诸侯,诸侯不敢不听天子,故受天子玉而辞。

天子用之,则安其国家,诸侯用之,则家长人民。

’子曰:‘何故也?’曰:‘所谓忠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国语·周语上》)冉雍受到赞赏,固然是由于他德行好,但重要的是由于他接受君主的命令,办事效忠。

另外,前引汉武帝曾“置酒东堂,以招群臣,上自作赋”,当时刘安、司马相如等二十八人都赋诗,汉武帝又命司马相如作赋,群臣纷纷相继跟上,最终“或不能而出,或为之不善”。

但此事已成往事,当时在座的只剩下扬雄和董仲舒两人。

在大庭广众之中,让汉武帝将如此要紧的任务交给自己,扬雄应该知道这是一个关系到自己政治生命的重要机会,必须慎重对待。

所以,他既不能表现出对皇帝的阿谀奉承,也不能把握不住机会,表现出羞愧难当。

所幸他很有才华,以自己的博学多才和深厚学养,为汉武帝作出了合乎道理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思《咏史》诗简论摘要: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成为咏史诗成熟的标志,给后世咏史诗极大的启发。

这组咏史诗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左思咏史诗史实咏怀创新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作者借歌咏历史事件或人物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

一般认为先秦时代的咏史诗还处于萌芽阶段,因为此时史实还没有真正成为吟咏的重点,咏史诗也还没有自成一体。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咏史诗体的确立应始自班固。

但班固的咏史诗以叙史为主,末尾兼发议论,尚显粗拙。

建安以后也有不少作家,如曹植、阮籍、嵇康等人也有咏史诗,但写法上大抵只是实咏史事,略述感慨。

而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才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

左思之前的咏史诗人很多,但是将古人与作者水乳交融地融成一体的,左思应是第一人。

左思的咏史诗从不同方面刻画作者的性格特点,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抒写个人胸怀,“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为后世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人。

大约生于魏废帝时代,卒于西晋末年。

左思其貌不扬,却自幼发愤读书,不事交游。

《晋书·左思传》称其“才思过人”。

他曾呕心沥血十年,写出著名的《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然而只因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其仕途注定是坎坷的,所以只能屈居下位,郁郁不得志。

左思留存后世的作品极少,现存诗仅十四首,但他的八首咏史诗,慷慨激昂,雄迈高旷,名为咏史,实为抒怀,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这组咏史诗抒写了自己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抗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也洋溢着追求自由解放的浪漫意识,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咏史》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此首可以视作本组诗的总纲。

本诗以述志为主题,虽名为咏史,开篇却并不言史,而是先从自己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谈起,自述武略过人,为后面抒志做铺垫。

继则抒写自己在宏伟志向的引导下,抱着“铅刀贵一割”的想法去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用“左眄澄江湖,右盼定羌胡”把全诗推向高潮,然后出人意外地表示“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全诗在跌宕起伏中结束,既抒写了作者要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立功,功成身退的远大志向,又使诗歌的余味无穷。

然而社会是不公平的社会,自己虽一心梦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却感到请缨无路,报国无门,雄酬壮志难于实现,其中缘由就在于《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写的是在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世族地主当权的时代,门阀制度等级森严。

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而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身居高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公平现象。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作者举出金日磾、张汤世居高位,与冯唐白首屈于郎署相对比,借古喻今,表现出作者对门阀制度的愤怒批判。

诗中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豪门世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左思在《咏史》(其三)中,则紧承《咏史》(其一),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辟蹊径,以期报国。

而且“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强调了自己的理想与品质与一般追名逐利之徒是完全不同的。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左思在《咏史》(其四)这首诗中,前半段写汉代繁荣的长安城中权贵们的豪华生活;后半段写扬雄寂寞的著书生活。

两相对照,褒贬之意溢于言表,对扬雄关门著书、甘于寂寞的歌颂,就表明作者是要以扬雄自比,并用来自励。

所以何焯说:“‘济济’首,谓王恺、羊琇之属,言地势既非,立功难觊,则柔翰故在,潜于篇籍,以章厥身者,乃吾师也。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左思《咏史》(其五)则是意象雄浑苍劲,感情慷慨激昂,让读者见到了一个志存高远,胸怀坦荡的诗人形象。

前半段写洛阳皇都中的雄伟建筑和宫墙内的“蔼蔼王侯”,后半段写诗人要抛弃尘俗的荣华富贵,与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

在诗中诗人对黑暗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表现了诗人高洁旷达的人生态度。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咏史》(其六)是借歌咏荆轲来抒发自己对权门豪族的一种极端轻藐之情。

战国时勇刺秦王的荆轲一直是历代文人歌咏的人物,但由于文人生活、经历、所处环境地位的不同,所抒发的感情也有所不同。

左思认为,荆轲虽非自己理想的英雄,比不上无意仕途,功成耻受爵的段干木、鲁仲连等人,但同那些尸位素餐的达官贵人相比,却也判若云泥。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咏史》(其七)则是左思通过对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贤早年不遇的贫穷和窘况的描写,慨叹贤士不遇,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心情。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咏史》(其八)中诗人由于对黑暗的现实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无可奈何,志不得酬,才不见用,只好表示要鄙视尘俗,寄意先贤,从而隐逸山林,显得悲愤不平。

因此这种咏怀与前面的激昂慷慨的态度相比,多少有些消沉和凄惨。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因此从上不难看出,左思的《咏史》诗完整地展现了左思一生情感历程的变化轨迹,勾勒出了诗人由早期的渴望建功立业到壮志难酬之后的失望与愤懑乃至最终步入超脱这一思想变化脉络。

其思想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如其一、其三。

特别令人赞赏的是其“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中反映出的不图名利、不贪富贵的激昂情怀和只求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其次,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抨击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

最具代表性的是其二、其七、其八。

左思生活的西晋是士族门阀制度统治天下的时代,论品授官的选举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梦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实让左思无所作为。

这首诗通过自身困穷处境的辩白:“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理直气壮地把“英俊沉下僚”的原因归咎于黑暗的社会和时命,这种陈古刺今地揭露门阀制度的腐朽,在当时文坛是十分罕见的。

第三,表达对豪门世族的蔑视和与之决裂的精神。

如其三、其四、其五、其六。

一方面通过对历史上的高洁之士的歌颂,来吸取反抗现实的力量。

因为歌颂段干木、鲁仲连等人就含有否定现实的意味。

另一方面,左思对那些“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的权贵们,则决心远离他们,而要以许由为榜样超尘脱俗,要像荆轲那样蔑视权贵,从而流露出诗人高洁旷达的博大胸怀。

从上不难看出,左思的咏史诗富有深刻的思想性,成为咏史诗成熟的标志,也就是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所说的:“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

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

创成一体,垂示千秋。

”从而耸立起魏晋南北朝咏史诗的高峰,给后世咏史诗极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1.何梅琴.感情激愤、笔力雄迈的左思《咏史》诗[J].汉诗评论.2005(11).2.韦春喜.咏史诗成熟的标志之作[J].戏剧文学.2006(7).3.郑飞.略论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5).4.蒋方.论左思《咏史》诗的变体──兼论古代咏史诗的文化内涵[J].湖北大学学报.1994(4)5.李柳芳.简论左思的咏史诗[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6.潘江艳王祖基.略论左思《咏史》八首[J].社科纵横.2007(4).7.龙剑梅.怀古咏今言志写心——试论左思的《咏史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4).8.施仲贞.左思《咏史》诗情感特征与艺术手法之浅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