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经典案例
歧义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甲公司与乙市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应一批钢材,总价款为1000万元。
合同中还规定,钢材的交付地点为乙市乙公司指定的仓库,交货日期为合同签订之日起60天内。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时间将钢材运至乙市乙公司指定的仓库,但在交付过程中,甲公司发现乙公司指定的仓库并非其声称的合法仓库,而是乙市某个体户的私人仓库。
甲公司遂与乙公司进行协商,要求变更交货地点,但乙公司以合同已签订为由拒绝变更。
甲公司遂将钢材运回,并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乙公司认为甲公司无权要求变更交货地点,且甲公司已将钢材运至指定地点,应视为履行了合同义务。
双方协商不成,甲公司遂将乙公司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合同中关于交货地点的约定是否具有歧义,以及如何对具有歧义的合同条款进行解释。
三、法律分析(一)合同条款的歧义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5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在本案中,合同中关于交货地点的约定存在以下歧义:1. 乙公司声称的“指定仓库”并非其所有,而是他人所有,导致甲公司无法确定该地点的合法性。
2. 合同中未明确指定仓库的具体位置,甲公司在交付过程中无法准确找到该地点。
3. 乙公司指定的仓库并非其合法的仓储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二)合同解释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5条的规定,对具有歧义的合同条款,应遵循以下解释原则:1. 词句解释原则:应首先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2. 相关条款解释原则:应结合合同的其他条款,对具有歧义的条款进行解释。
3. 合同目的解释原则:应考虑合同订立的目的,对具有歧义的条款进行解释。
4. 交易习惯解释原则:应考虑合同所涉及的交易习惯,对具有歧义的条款进行解释。
5. 诚实信用原则:在解释合同条款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句子歧义一例
句子歧义一例
歧义句子示例:
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歧义句指的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
同读音易造成歧义: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
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多义词产生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合同标的理解歧义的案例
合同标的理解歧义的案例
哎呀呀,今天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合同标的理解歧义的案例,这可真是让人头疼又好笑的事儿呢!
有一次,小李和老张签订了一份合同,合同里说要卖一批“水果”。
这看起来挺简单明了的吧?可问题就出在这里啦!小李认为“水果”就是指苹果、香蕉这些常见的水果。
然而老张可不是这么想的呀,他觉得水果还包括那些不常见的热带水果呢!于是,两人就开始争起来了。
小李说:“我当时说的就是常见的那些水果呀,又没说别的!”老张反驳道:“那合同里只说了水果,又没特别指明是哪些,凭什么就不能是热带水果呢?”这可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好像两个人在走一条路,却以为终点是不同的地方。
他们找到第三方来评理,人家也觉得这合同标的确实存在歧义呀!你说这闹心不闹心?谁能想到“水果”这两个字能惹出这么多麻烦呢!这就好比是去餐馆点了个“菜”,结果不知道是青菜还是荤菜,这不就乱套了嘛!
在这件事里,其实双方都有责任。
小李应该更明确地说明是哪些水果,老张呢,也应该在签合同前问清楚。
不然这误会可就大了去了!
所以说啊,在签订合同这种重要的事情上,一定要把每一个条款都仔细琢磨清楚,不能有一点儿含糊!不然等出了问题再后悔,可就来不及啦!不然像小李和老张这样,因为两个字争得面红耳赤,多不值得呀!大家可一定要吸取教训哦!。
汉语结构歧义范文
汉语结构歧义范文汉语是一种形式丰富、语法灵活的语言,也因此常常出现结构歧义的情况。
结构歧义指的是语句的结构可以被解释成不同的意思,具体取决于语境或语法解释的方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汉语结构歧义例子,并对其进行解析。
1.“他哭了。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a.他曾经哭过,现在不再哭。
b.他正在哭泣的状态。
2.“小明帮助了他。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a.小明曾经帮助了他,但现在已经停止帮助。
b.小明正在帮助他。
3.“我们家种菜多。
”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具体取决于上下文或者语料库中的常见用法。
它可以表示我们家种菜的种类很多,也可以表示我们家种菜的数量很多。
4.“她站起来。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a.她从坐下或躺下的状态变为了站立的状态。
b.她正处于站立的状态。
5.“我买了一本曲艺书。
”这句话也存在歧义:a.我买了一本关于曲艺的书籍。
b.我通过购买曲艺书籍的方式来支持曲艺。
以上的例子展示了汉语中结构歧义的常见情况,但它们并不是绝对的,具体取决于上下文和语境。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往往通过语气、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和解决这些结构歧义。
此外,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也是避免结构歧义的重要因素。
通过正确的语法和选择恰当的用词可以减少歧义的出现。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理解结构歧义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上下文的理解,掌握语法规则,培养敏感的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积累大量的实际应用语料,通过阅读、听力和口语训练来提高对结构歧义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总之,汉语作为一门复杂而丰富的语言,结构歧义在语言中是常见的现象。
要理解和解决结构歧义,需要综合考虑上下文、语境、语法和语感等因素。
通过积累经验和不断的语言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对结构歧义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汉语歧义短语案例
因短语歧义产生的纠纷案例汉语短语由于在结构关系上和语义关系上不同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误入歧途,这就是汉语短语的歧义。
汉语中造成歧义的短语案例也很多:例如大家都知道咪表停车点的收费规则是按停车时间收费,但是在石门一个咪表收费处却因为告牌上的收费细则不明确,引起了许多车主对收费标准的歧义。
是这样的,石门二路、北京西路路口咪表停车点处高高矗立的一块牌子上显示的收费金额牌上显示:0-15分:4元;15-30分:4元;30-60分,7元。
经常有驾驶员指着牌子对协管员说:“停车60分钟不是应该收费7元吗,怎么你要收15元?”但其实协管员没错,1小时停车收费的确该收15元,牌子上显示的这三个时段的收费有累积含义,即30分钟停车,收费是4元+4元=8元;60分钟停车,收费应该是4元+4元+7元=15元,而牌子上的过于简单的显示容易出现理还有一个关于借款引起的纠纷案例,张某向王某借现金3000元,王某就出具了一张借条:“借到张某现金3000元,2005年8月17日”。
到了归还日期的时候,张某却抵赖,于是王某持该借条向人民法院起诉,张某当庭辩称此借条证实王某借其款3000元,要求王某归还现金3000元。
后经证实,张某在书写欠条时,把本应写在现金3000元后的借款人名字故意写在“借到”二字后面的空格处,致使欠条出现歧义,以达到不还借款的目的。
1998年5月14日,王某在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市分公司业务员的动员下,为其女儿雯雯办理了一份66鸿运保险(B)型的人身保险,作为女儿的周岁生日礼物,保险金额为1000元,保险责任起止时间为1997年5月14日12时至2058年5月14日12时。
仅三天后,雯雯在她一岁生日的当天下午突发高烧,并伴有剧烈抽搐,被家人送入市妇幼保健院救治,一周后痊愈出院,院方诊断意见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头小畸型".王某遵医嘱,又到市正骨医院为女儿做了CT检查,被诊断患了脑瘫。
有歧义的广告词案例
有歧义的广告词案例
以下是一些具有歧义的广告词案例:
1. "半价打折,永不再现!"
这句广告词可能被人误解为商品永远不会再打折,而实际上可能只是指该次促销活动不再重复。
2. "迎接您的光临,无门槛消费!"
这句广告词可能会被理解为买任何商品都没有最低消费金额,实际上可能仅限于该广告词所指定的一些商品。
3. "高级享受,底价奢华!"
这句广告词可能让人误以为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而实际上可能仍然是昂贵的。
4. "赢取豪华车,筹码不限!"
这句广告词可能会被人理解为筹码数量越多越有机会赢取豪华车,实际上可能只是指在指定时期内随机抽取一个幸运的筹码。
5. "全场商品低至五折起!"
这句广告词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所有商品都至少有五折优惠,实际上可能仅指定的一些商品有优惠。
法律歧义产生纠纷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甲公司将位于某市的办公用房出租给乙公司使用,租赁期限为三年。
合同中明确约定了租金、押金、租赁用途、租赁期限、违约责任等内容。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依约支付了首期租金和押金,并开始使用该房屋。
然而,在租赁期满后,甲公司以乙公司未按约定用途使用房屋为由,拒绝将房屋退还给乙公司。
乙公司则认为,自己一直在按照约定用途使用房屋,且在租赁期间对房屋进行了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双方因此产生了纠纷。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房屋用途的界定:合同中对于房屋用途的描述存在歧义,甲公司认为乙公司使用房屋的用途与合同约定不符,而乙公司则认为自己的使用方式符合合同精神。
2. 租赁期限的终止:合同中对于租赁期限的终止条件约定不明确,双方对于租赁期限是否已满存在争议。
3. 违约责任的承担:甲公司认为乙公司违约,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而乙公司则认为甲公司违约,要求其退还押金。
三、法律分析1. 房屋用途的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在本案中,合同中对于房屋用途的描述存在歧义,但根据合同解释的原则,应优先考虑合同条款的真实意图。
结合合同签订时的背景和双方的交流,可以推断出双方对于房屋用途的理解是一致的。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性质和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含义。
”在本案中,双方对于房屋用途的理解存在争议,但根据合同解释的原则,应认为乙公司的使用方式符合合同精神。
2. 租赁期限的终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的规定:“租赁期限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应当提前通知对方。
”在本案中,合同中对于租赁期限的终止条件约定不明确,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对租赁期限的终止条件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定期租赁。
法律条文歧义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条文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歧义。
这些歧义不仅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扰,也给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法律条文歧义案件为例,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解读,分析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争议焦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案情简介2018年,张某因涉嫌盗窃罪被起诉。
在审理过程中,关于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存在争议。
张某辩称,其盗窃行为未达到盗窃罪的数额标准,不应构成盗窃罪。
而检察机关则认为,张某的盗窃行为已经达到盗窃罪的数额标准,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争议焦点1.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2. 盗窃罪的数额标准3. 法律条文的适用二、法律条文解读(一)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 违法性: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
2. 违宪性:行为人的盗窃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
3. 严重性:盗窃数额较大,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二)盗窃罪的数额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中规定,盗窃数额较大是指: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一千元以上的。
但对于“数额较大”的具体标准,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三)法律条文的适用在审理过程中,关于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条文的适用存在以下争议:1.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张某辩称,其盗窃行为未达到盗窃罪的数额标准,不应构成盗窃罪。
而检察机关则认为,张某的盗窃行为已经达到盗窃罪的数额标准,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法律条文的适用:在适用法律条文时,存在以下争议:(1)关于“数额较大”的认定: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对于“数额较大”的认定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全国范围内的平均盗窃数额为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当地的经济状况为标准。
(2)关于法律条文的解释:在解释法律条文时,存在以下争议:①“数额较大”的具体标准如何确定;②在盗窃行为中,是否应当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社会影响等因素。
法律适用歧义的案件(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于2018年5月1日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李某租赁张某位于某市某区的房屋一套,租赁期限为两年,自2018年5月1日起至2020年5月1日止。
合同约定租金为每月5000元,押金为一个月租金,共计5000元。
合同签订后,李某按约支付了第一个月的租金及押金。
然而,在租赁期间,李某与张某因房屋租赁合同产生纠纷。
李某认为,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居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租赁物应当符合租赁合同约定的用途。
租赁物不符合约定用途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李某要求张某退还押金,并要求赔偿因房屋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
张某则认为,房屋不存在质量问题,李某的行为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式使用租赁物。
对租赁物的使用方法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保护租赁物的方法使用。
”张某认为李某在使用过程中对房屋造成了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法律适用歧义本案中,双方对房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存在争议,导致法律适用出现歧义。
以下是两种可能的适用:1.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如果法院认定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居住,则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三条。
根据该条款,李某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张某退还押金。
此外,李某还可以要求张某赔偿因房屋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
此时,张某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李某的损失。
2.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四条如果法院认定房屋不存在质量问题,则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四条。
根据该条款,李某应当按照约定的方式使用租赁物。
张某有权要求李某承担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房屋损害责任。
此时,张某无需退还押金,但李某需要赔偿张某因房屋损害所遭受的损失。
三、判决结果本案中,法院经审理认为,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居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法院判决张某退还李某押金,并赔偿李某因房屋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归纳总结语文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重要科目之一,其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然而,语言本身的特点使得句子往往存在着歧义,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句子歧义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和运用。
一、句子歧义的定义句子歧义是指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歧义可能是因为词汇的含义多义性,也可能是因为句子结构的模糊性或者陷阱。
了解句子歧义的存在并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句子,对我们提高语文水平、准确表达思想非常重要。
二、词汇歧义的例子1. “他看见了一只大鸟。
”这句话中的“大鸟”是指体型较大的鸟类,但从上下文中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种大鸟。
2. “他喜欢读书。
”这句话中的“读书”可以指阅读,也可以指读书写字。
3. “孩子们高兴地跑着进了教室。
”这句话中的“进了教室”可以理解为孩子们已经跑进了教室,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正跑着去进教室。
1. “张三没有跑步。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张三本身没有进行跑步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张三没有进行跑步这个行动。
2. “老师让学生拿起书。
”这句话中的“拿起书”可以理解为老师让学生进行拿书这个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让学生将书拿在手中。
3. “小明说刘翔比他跑得快。
”这句话中的“他”既可以理解为小明,也可以理解为刘翔,造成了句子的歧义。
四、语境歧义的例子1. “这个问题太难了。
”这句话中的“太难了”具体有多难是无法确定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理解。
2. “请所有同学回答问题。
”这句话中的“所有同学”在语境上不明确,是指全班学生还是指部分学生?3. “张华说他喜欢她。
”这句话中的“他”和“她”具体指的是谁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1. 确定词义: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
2.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要素的关系。
3. 根据语境理解: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句子的意义。
4. 多角度思考:在不同的语境下,思考句子的可能理解,并推敲最合理的解释。
人民日报语病案例
人民日报语病案例
案例一:歧义表达
人民日报在某一篇报道中使用了歧义的语言表达,给读者造成了困惑。
例如,报道中可能出现了模棱两可的词汇、句子含义不明确或者前后矛盾的表述,导致读者无法准确理解新闻内容。
案例二:文不对题
人民日报在某篇文章中,题目与内容不相关,无法准确反映文章的主题。
这样的语病使得读者难以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也对读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案例三:错别字或语法错误
人民日报的文章中有时会出现明显的错别字或语法错误,这些错误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和可信度,给读者带来困惑和误导。
这种语病使得读者对整个文章的可信度产生怀疑,甚至影响对人民日报整体形象的认知。
案例四:政治用语滥用
人民日报在政治报道中可能过度使用政治用语,使用了晦涩难懂的措辞,使得新闻内容难以被广大读者理解和接受。
这种语病使得新闻报道失去了简练明了的特点,反而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
案例五:信息不准确
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准确的情况,比如错误引用数据、错误的人物事实或事件描述等。
这种语病给读者带来了误导和不准确的信息,影响了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正确理解。
六年级容易产生歧义的事例
六年级容易产生歧义的事例吕叔湘先生的的经典歧义例句是:鸡不吃了(鸡不吃食了/人不吃鸡了)。
朱德熙先生的经典歧义例句是:咬死了猎人的狗(猎人被咬死了/狗被咬死了)。
徐仲华先生的经典歧义例句是:热爱人民的总理(一位热爱人民的总理/我们都热爱人民的总理)。
传统笑话的经典歧义例句是: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儿大似象老鼠死干净财主写这段话的本意是: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儿大似象,老鼠死干净。
可叫财主的儿子一念,就成了: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儿大似象老鼠,死干净。
结果把财主的鼻子都给气歪了。
生活中的歧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在学校里,说“快要qīzhōng(期中/期终)考试了”,到底是期中还是期末不能肯定,这是同音词造成的歧义。
“他几天没有吃饭了”,一个是真的几天没有进食,一个是几天没有吃米饭,这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
书面上的例子。
“我想起来了”,到底是想起床,还是想起一件事儿,这是重音不同造成的歧义,在口语中没有歧义。
书面上的另一类例子,“头发长(cháng/zhǎng)得怪”,这是同形词造成的歧义,在口语中也没有歧义。
“这辆自行车没有锁”,锁是名词还是动词,意思是不一样的,这是兼类词造成的歧义。
“新学生宿舍”,到底是新生的宿舍,还是新的宿舍,这是层次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
“没一次看完”,是从来没看完过一次,还是分好几次看完的,这是由副词的管辖范围大小不同造成的歧义。
“进口彩电”,是说彩电是进口的,还是说业务是负责从国外进口彩电,这是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军人妻子”,是军人的妻子,还是妻子是军人,这是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老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是老张骄傲,还是女儿骄傲,这是由于省略造成的歧义。
“赵大姐刚来两天,村里的人都不认识”,是赵大姐不认识村里人,还是村里人不认识赵大姐,这是由于施受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最后讲一个歧义的笑话。
一个中国学生跟他的外国留学生朋友说:“方便的时候,给我打电话啊。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句子表意不明确,使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切理解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歧义,影响正常交际甚至造成误会。
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能够随时得到纠正,一般不会给交际带来太大麻烦;而在书面交际中如果产生了歧义,就不是能够随时纠正的了。
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书面语中的六种类型的歧义现象。
一、多义性歧义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义词,而这个句子的语境又不足以确认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就会造成歧义。
例如: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看不起或看不着(zháo)。
在这个句子中,看不上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无法确定。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存进去的;他与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存的。
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
二、结构性歧义如果一个句子的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定句子的语义结构,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这里的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宾关系,即禁止去取缔;②并列关系,即禁止并取缔。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语境条件不足,到底是要禁止去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要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无法确定。
2、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在这个句子中,唯一能确定的意思是警方表示愤慨,但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者还是围观者,愤慨的原因是报案者说了不实的话还是围观者坐视不管,都不明确。
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句子的语境,无法确定对字所指的对象。
三、指代性歧义如果一个句子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对象或内容不明确,就会造成指代性歧义。
例如:1、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合同歧义案例分析
合同歧义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
咱今天就来唠唠这个合同歧义的事儿。
有这么一个合同啊,是甲和乙签订的关于一批货物买卖的合同。
甲是卖家,乙是买家。
这合同里就写着,甲要给乙提供“新鲜的水果”。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可没成想,这里面就有歧义了。
二、歧义产生。
甲觉得呢,他从自己果园里刚摘下来没几天的水果那肯定就是新鲜的啊。
他就把这些水果给乙送去了。
乙一看就不乐意了,乙心里想啊,“你这水果虽然是刚摘没几天,可是有些都有磕碰,有些表皮都不鲜亮了,这哪能算新鲜啊,我要的新鲜那得是从里到外都完美的那种新鲜。
”甲就觉得很委屈啊,他说“我这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新鲜的啊,合同里也没说清楚啥叫新鲜啊。
”你看,这就是因为合同里对于“新鲜”这个词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了双方理解不一样,这歧义就这么产生了。
三、影响。
这歧义一产生啊,可就麻烦大了。
乙就不愿意接收这批货物,甲呢,这水果已经准备好了,要是乙不接收,他这水果放着就会坏掉,那损失可就大了。
而且啊,这甲乙双方的关系也变得很紧张。
原本大家都开开心心做生意的,就因为这么个歧义,搞得好像仇人似的。
四、解决办法。
那遇到这种情况咋整呢?咱就得好好协商。
甲和乙就坐下来谈啊。
甲说“那我也知道你可能觉得这水果不是你想要的那种新鲜,但是我这也是按照我的理解来做的,咱们能不能商量个折中的办法呢?我可以把那些磕碰比较严重的水果挑出去,然后给你价格上再优惠一点。
”乙听了呢,觉得甲也有诚意,就说“行吧,那你可得好好挑挑,价格也得优惠得让我满意。
”通过这个案例啊,咱们就得明白,在签合同的时候啊,一定得把那些可能产生歧义的词给说清楚喽。
比如说这个“新鲜”,就可以具体到水果的采摘时间、外观要求、是否有病虫害之类的。
再比如说,要是合同里提到“质量好”,那也得具体说说质量好的标准是什么,是按照行业标准呢,还是双方另行约定一个特殊的标准。
咱签合同就像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得把各种事儿都掰扯明白,可不能稀里糊涂的。
要是合同里到处都是这种模棱两可的词,就像在两个人之间埋了很多颗小炸弹,指不定啥时候就炸了呢。
常见的歧义类型
常见的歧义类型
一、语音歧义 例: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hǎo 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也可读 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二、词汇歧义
例:上海医科大学涌现出一批年轻学科带头人。
五、施受不明 是指词语在句子中做施事者还是受事者不明 确 例:王老师去师范学校上课了。 (既可以说“王老师去师范学校听课”,也 可以说“王老师去师范学校给同学讲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年轻学科的带头人)
三、语法歧义 例: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动宾结构: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偏正结构: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四、修饰不明 例:局长吩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 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几个”可以修饰学校,又可以修饰领导)
商务交际歧义案例
商务交际歧义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商务交际中的歧义案例是很常见的,因为不同人之间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方式可能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导致误解,甚至影响商务关系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商务交际中的歧义案例,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在商务交际中,有时候会因为语言的歧义而导致误解。
比如,一位客户听到销售人员说:“我们会努力为您提供最低价”,可能会理解为他们能为客户提供最低的价格。
而实际上,销售人员的意思可能是他们会尽力去争取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
这种误解可能会导致客户对公司的信任感降低,从而影响商务合作的顺利开展。
另外一个常见的歧义案例是在邮件沟通中。
比如,一封邮件中使用了讽刺或者幽默的语言,但接收邮件的人却将其当做是真实的表达,从而产生了误解和冲突。
这种情况下,双方之间就需要更多的沟通和解释,以消除误解,避免影响商务合作。
歧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人对语言的理解方式和语境的把握不同。
有时候,即使使用的是相同的语言,但由于文化和习惯的差异,也会导致理解上的歧义。
比如,在一些国家,直接表达意见被看作是一种坦率和真诚的表现,但在另一些国家,人们更倾向于委婉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此,在商务交际中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文化背景,以避免歧义的发生。
为了避免在商务交际中产生歧义,首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具有多重解释的语言。
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这样可以减少误解的机会。
其次,需要多加沟通和确认。
如果对方对某个表达方式或用词有疑问,应该主动沟通并解释清楚。
双方需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沟通,以避免歧义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更多的非语言方式来传达信息,比如图片、图表等,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表达意思,减少误解的可能性。
总之,在商务交际中,歧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沟通能力和注意语言表达方式来减少其发生的机会。
只有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双方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避免误解,确保商务合作的顺利开展。
文章表达歧义,引发社会争端的案例
文章表达歧义,引发社会争端的案例
那我给你讲个关于广告文案引发歧义的事儿。
有个餐厅,为了吸引顾客,在门口挂了个大牌子,写着“本店推出特价菜,一元一只鸡。
”这牌子一挂出去啊,那可不得了,很多人都围过来了。
大家都想着,一块钱就能买一只鸡,这可太划算了,于是纷纷进店准备点菜。
结果呢,服务员跟顾客解释说,这“一元一只鸡”是指每一只鸡的某个部位卖一元,比如说鸡翅膀或者鸡爪子一元一个,整只鸡可不是一元啊。
这顾客一听就不干了,感觉被欺骗了,于是就和服务员争吵起来。
这事儿啊,很快就在周围传开了,还引发了很多人在网上讨论。
有的人觉得餐厅这是故意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有的人又觉得可能是顾客自己没看清楚就冲动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就因为这个有歧义的广告,餐厅是惹上了不少麻烦,生意还受到了影响呢。
还有一个新闻报道也出过类似的事儿。
有个新闻标题写着“某明星惊现街头,衣衫不整”。
这标题一出来,大家都以为这个明星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呢,各种猜测和谣言就开始传播。
结果点进去看内容,才知道是这个明星在拍一个需要这种造型的戏,因为拍摄场景就在街头,所以被拍到“衣衫不整”的样子,但其实人家是在正常工作。
就因为这个标题有歧义,误导了大众,也引发了粉丝和一些路人之间的争吵,粉丝觉得媒体故意写这种标题博眼球,伤害了自己的偶像,路人有的觉得被标题骗了,浪费了感情。
合同歧义案例分析
合同歧义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
有这么一个房屋租赁的事儿。
小张要租小李的房子,两人就签了个合同。
合同里关于租金的支付方式就写得模模糊糊的。
合同上说“租金每月支付,可提前交,具体时间双方协商。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可把两人给折腾坏了。
二、歧义产生。
小张觉得呢,他想每个月月初交租金,他觉得这就算提前交了,月初嘛,一个月刚开始的时候。
而且他觉得这也挺合理的呀,自己早早把租金交了,小李也不用担心租金的事儿。
可是小李不这么想啊,小李觉得提前交那就是得在这个月还没开始之前就交,比如说这个月是5月,那4月底就得把5月的租金交了。
这两人就因为这个事儿闹得不愉快。
三、对双方的影响。
小张觉得自己特别委屈,他说“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交租金,怎么就不行了呢?合同里又没说清楚。
”他还觉得小李有点不讲道理。
而小李呢,也很生气,他觉得小张这是故意耍赖,明明说好了提前交,怎么能拖到月初呢。
这个事儿啊,搞得两人的关系变得特别紧张,本来挺好的邻里关系,就因为这个合同的歧义,变得很糟糕。
四、解决办法。
后来啊,他们俩找了个居委会的大妈来帮忙调解。
大妈就说啊,“你们这合同写得太不仔细啦。
不过呢,大家都是邻居,互相让一让嘛。
”大妈就建议说,按照小李的想法来,以后每个月的租金就在上个月的月底交。
小张虽然有点不情愿,但是想着毕竟合同确实没写清楚,自己也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就同意了。
五、经验教训。
从这个事儿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写合同的时候一定得把每一个条款都写得清清楚楚的。
比如说租金支付方式,就得写明白是每个月的几号之前交,是月初、月中还是月底,不能就简单地写个“可提前交,具体时间双方协商”。
这协商啊,得有个大概的范围才行。
不然的话,就像小张和小李这样,因为这么个小事情闹得不愉快。
再说说水电费的事儿吧。
合同里写着“水电费由租户承担,按照实际使用量计算,房东协助查询用量。
”这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吧?可是又有歧义了。
六、新的歧义。
有一个月啊,小张发现水电费比以前高了很多。
合同歧义案例分析
合同歧义案例分析咱就先讲一个特别逗的合同歧义案例哈。
有这么一个房屋租赁合同,里面写着“房屋内附属设施包括冰箱、洗衣机等,乙方应妥善使用并维护,如发生损坏,乙方需照价赔偿。
合同期满后,甲方有权根据设施的损耗情况扣除乙方部分押金。
”这里就出现歧义啦。
啥叫“根据设施的损耗情况扣除部分押金”呢?这损耗的标准没写啊。
比如说冰箱,可能就是表面有点小划痕,这算不算损耗呢?洗衣机可能用久了声音比刚租的时候大了一点,这又算不算损耗呢?租户觉得这都是正常使用的小问题,可房东就觉得这也是损耗,就想扣钱。
就好比两个人在拔河,一边是觉得自己没弄坏啥东西,不应该被扣钱的租户,另一边是觉得啥都可能是损耗,想扣点钱的房东。
这就是因为合同里没把这个损耗情况明确地定义清楚,让双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再比如说一个装修合同。
合同里写着“装修材料应选用优质产品,墙面漆需为环保漆,颜色由甲方指定。
”这看似没啥问题吧?可问题就出在这个“优质产品”和“环保漆”的界定上。
装修公司觉得,他们用的墙面漆虽然不是那种顶级大牌的环保漆,但也符合国家标准啊,这在他们眼里就是“优质”和“环保”了。
可是业主呢,业主心里想的是那种国际知名的超环保、超高质量的漆。
结果装修出来,业主一看那墙面漆的效果和品牌,就不乐意了,说装修公司没按合同办事。
装修公司还觉得特委屈,说自己完全按照合同来的呀。
这就像两个人在猜谜语,但是谜面没写清楚。
装修公司按照自己的理解猜了一个答案,业主按照自己的想法猜了另一个答案,最后发现完全不一样,然后就开始互相扯皮啦。
还有一个买卖合同也特别有意思。
合同里说“货物应在本月底之前送到指定地点,如遇不可抗力因素除外。
”这不可抗力大家都知道,像地震啊、洪水啊之类的。
可是呢,送货那天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路都有点积水了。
送货方就说这是不可抗力,不能按时送货了。
但是收货方就觉得,这点雨算啥不可抗力啊,这雨又没大到把路都冲断了,车还是能开的呀。
这就又杠上了。
就好像老天爷下了一场雨,在送货方眼里是个超级大的阻碍,在收货方眼里就是个小麻烦,合同里没有更详细地说明啥样的情况算不可抗力,于是就产生了歧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析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②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
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
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另外,在口语中由于轻重音不同也可造成。
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二、消除的方法1.设置具体语境。
如:“你为什么打他?”可具体表述为:“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或者“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应该是我”。
2.增加必要词语。
如:①“我去上课”,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我去医院”可说成“我去医院上班”或“我去医院看病”。
③“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可分别写成“我看见你的那一年,你才六岁”,或“看见你的那一年,我才六岁”。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
如①“两个球队的教练”,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
如:①“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如:①“电视机不要退回”,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不要退回”。
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可分别改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1.(★★★★)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话题,故而谈得极少。
B.你跑不过他也得跑,不要这么没信心;再说,离比赛还有段时间,结果还难说呢。
C.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D.寒风像小刀似的切割着他那冻僵了的手,那个修鞋的却拥着大衣,在风中怡然自得2.(★★★★)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B.“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C.徐经理一走进瑞芳的办公室,马上给她拉到了靠窗户的小圆桌前。
D.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于是,陶行知就指定了生活教育社中的几个共产党员负责筹备建校,并担任学校工作,又请了一些进步人士当教师。
B.看到交警同志在风雪中依然坚持指挥过往车辆,使我深受感动。
C.经过多日的精心策划、排练,这台凝聚了全体演职人员心血的晚会终于要和观众朋友见面了。
D.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语意表达明确的一项()A.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B.他没有听取旁人的劝告,对那个不法的外商提出控告,要求赔偿。
C.船员们目睹一场鱿鲸生死大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其结果这两个庞然大物一起同归于尽。
D.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爱和生存空间一起变大了。
5.(★★★★)下列各句中表意不明的一句是()A.学校通知,全体师生下午三点到礼堂开会。
B.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C.兴趣狭窄,就会影响性格的健全发展,容易滋长不良的品行。
D.单位里的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应当固定下来,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6.(★★★★)下列各句不会产生的一项是()A.翻译外国作品要用适当的语言,否则所翻译的作品就失去了原貌。
B.人民政府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翻译工作,尤其是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
C.其中只有极少数的译作真正译出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
D.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在作品的开头或结尾加上一个总起或总结。
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部分都有两个意思,但放在句中,却有一处消失,选出这一句()A.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B.天色渐晚,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C.小刚和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D.张师傅看到徒弟非常高兴,把他们拉到车间里去了。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B.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了。
C.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志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D.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法》颁布之后,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附: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A〔 B项中既说“最高存储量为1.44兆”,又说“存储量为1.44兆以上”,表意不明确。
C项中“这”指代不明,既可指“欣赏好诗”,又可指“创作好诗”,使语句表意不清,造成病句。
D项中“从来不请假”有,既可指小王一贯不守纪律,不请假;又可指小王平时严于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总是按时到校,没请过假。
〕2.C〔A项中有,“将噪音污染降至合格以下的标准”,采取措施以后的结果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合格标准以下)?意思不明确。
B项中搭配不当,属语病。
D项中有,可理解为张敏自己烦人,导致学生不搭理他;也可是学生都不搭理他,导致他自己烦恼。
〕歼灭难点训练1.B〔A项有,“十来岁的孩子”指谁没有讲明白。
C项中“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
D项中“他”既可指修鞋人,又可指另一人。
〕2.A〔B项中“这”指代不明。
C项“她”指代对象不清。
D项句意不明,“对论文的观点”是否已修改,没讲清。
〕3.C〔A项中有,“并担任学校工作”的主语可是“陶行知”,也可能是“几个共产党”。
B项中句式杂糅,使全句缺少主语。
有两种改法,去掉“看到”或者“使”(这两个词不能同时使用)。
D项中有,“其他公司领导”有两种解释。
〕4.A〔B项中有,“旁人”是劝告他“控告”还是劝他“不要控告”,意思不明确;当然结果他是“控告”了,还是“未控告”也难以说清。
C项中“同归于尽”即含有“一起”之意。
D项中有,“和”作为连词和作为介词是,语意不一样。
〕5.B〔“章太炎的书”有,既可以是“章太炎自己著的书”也可是“章太炎自己收藏的书”(赠送给图书馆,许多名人都曾这样做),也可能指“别人写的关于章太炎的书”。
〕6.B〔A项中“适当的语言”既可理解为语种,也可理解为“语言文字”。
C项中“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既可理解为“风格”和“语言”都要保持与原作的一致,也可理解为“风格”与“语言”之间要保持一致。
D项中“或”改为“和”,才可一一对应。
〕7.A〔从“会得到人们的好评”来看,此句的中心应是针对“学生”而言,句意明确。
其他三项仍存在。
B项中“修车的”可指自行车的主人,也可能指修车的师傅。
C项中去学校的可能是两个学生的父亲,也可能是“小刚”与“小花的父亲”一块去。
D项中高兴的可能是张师傅,可能是张师傅的徒弟。
〕8.D〔A项中“非常”与“至关”重复赘余,B项中有,不明确被老师叫去的是一人还是二人。
C项“志趣”与“发挥”搭配不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