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合集下载

摭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实践教学

摭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实践教学

2020 年 22 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根据学生情况来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和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利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规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教师就必须要充分地挖掘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之间的衔接点,有针对性地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元素。

下面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实践经验及看法。

一、开展情景对话,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值得传承的文章。

故此,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可以建立情景对话的模式,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也会变得更富有活力,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能得到保证。

例如,在讲课文《晏子使楚》时,根据文章内容可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对话。

多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发言,也课结合课文内容尝试还原当时事件发展的过程。

在学生进行情景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抛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层次地思考。

一方面,有效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出更浓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学生的想象力及应对能力也能得到发挥锻炼,而且这种方法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培养学习思维语文核心素养还包括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其中一项就是思维能力。

想要理解文章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和情感,少不了缜密的思维能力,而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是不具备的。

学生仅能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想要进一步解读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

《白杨》这篇课文看似是在歌颂白杨这一植物,但并非如此,作者借助白杨所具备的品质,借物喻人,赞颂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们。

以下是笔者的教学设计:首先布置任务:通读全文,找出白杨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学生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白杨能够在没有山没有水的地方生存;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20篇)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熟悉。

中国同学进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同学应具备的适应终身进展和社会进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召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供应了方向。

同学进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同学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进展和社会进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毕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同学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老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动身,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化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由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同学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为了进展同学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是对同学进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同学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

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

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意文化对同学的熏陶,还得对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

良好的共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育。

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

“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有怎样的关系

“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有怎样的关系

“双基”、三维⽬标、核⼼素养有怎样的关系转摘:紅燭颂这是从知识、教书到育⼈⾛近了⼀步 张绪培:在三维⽬标基础上提出核⼼素养,这是对三维⽬标的发展和深化。

核⼼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的,那就是育⼈。

核⼼素养具有中国特⾊,包括了能⼒、品格。

核⼼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崔允漷:21世纪的到来,每⼀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深化课程改⾰落实⽴德树⼈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素养体系,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育⽅针具体化,系统地描述出⼩学⽣、初中⽣、⾼中⽣的毕业形象,为进⼀步的课程设计提供⽅向或路径。

现在基本上把学⽣发展核⼼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接下来就是根据这样的框架,进⼀步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师、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来设计教学、命题、作业、考试。

这是⼀个很庞⼤的体系,也是我们今后努⼒的⽅向。

三维⽬标和核⼼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标。

从“双基”到三维⽬标,再到核⼼素养,这是从教书⾛向育⼈这⼀过程的不同阶段。

⽤简单的⽐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标1.0版,三维⽬标是2.0版,核⼼素养就是3.0版。

最近,教育部组建了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素养为纲,编制课程标准,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当然,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陈⽂强: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努⼒、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

其中,尤其能促进⼈⽣命成长、⼈⽣发展,可提升、可进阶的就是核⼼素养。

核⼼素养主要有以下四⼤⽅⾯: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律会⾃主。

我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是:⼀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如何融合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形成教书育⼈、⽴德树⼈的强⼤合⼒;⼆是在落实课程⽬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保障学⽣的⾝⼼健康,并为学⽣⾛向社会、⾯对未来培育终⾝发展的核⼼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高中语文课堂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

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

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给了我们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的许多“预设”,它同样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精彩的“生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言语实践的行为,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通用17篇)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通用17篇)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通用17篇)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通过本次专题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我谈三点学习体会:一、转变教学理念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服务,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

我也结合了自己英语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自信了,也更乐于用英语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

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

我认真学习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学会终身学习提高教育素养首先要立足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深度阅读,在阅读校本课中深化语文核心素养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深度阅读,在阅读校本课中深化语文核心素养研究

深度阅读,在阅读校本课中深化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阅读校本课语文核心素养预期研究成果:专著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提出高中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然而如何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间贯穿核心素养,其实最大的作用就是——“阅读”,而且是深度阅读,在阅读中解析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是如何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却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所以,构建有关阅读的校本课,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阅读中体会语文的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核心素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全体教师的新使命。

它既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广大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课题界定(1)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知识;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

但是核心素养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根植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

语文核心素养是母语教学中的关键素养。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应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

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第一.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

,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第二.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

“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

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第三.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

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谈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谈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谈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搞清楚什么是核心素养之后,接着就是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课堂教学在此理念下,怎么转型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就是核心素养和学科之间的关系,其次就是搞清楚核心素养和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再次就是核心素养和教育评价的问题,如果教育评价没有改,那核心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就是空的。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三者的关系,呈现为“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表现”的体系特征。

厘清这三对关系,为把握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框架。

1.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通常被表述为发展与超越的进程。

但要看到,“双基”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不是等距的,也不是等值的。

前者是转折性的,彼此冲突;后者是递进式的,两者有着高度的内部一致性。

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超越,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方面,“超越”并非“超出”,核心素养并非因此就可以替代三维目标。

现在,似乎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有了核心素养就可以淡化甚至不用再谈三维目标了,这显然是个误解。

三维目标作为新的课程理念,主张课程回归真正的知识,回归真实的知识学习。

对三维目标的质疑,主要是基于旧的知识观,即知识是客观的、对象化的。

一切知识都是人的知识,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知识。

知识一经产生,就很难逃脱客观化的命运,这是人类保存、传播知识的策略。

但,知识的主语终究是人。

教育与学习,就是要促进知识“返乡”,进而使学习进入知识发生状态。

这就是三维目标作为课程观的本质所在。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维度的表述只是分析性的,任何一个维度都包含着其他两个维度。

从分析者的观感看,知识与技能维度,与对象化的、单向度的“双基”不同,呈现为三维目标的“固体”状态,蕴含着其他两个维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势能;过程与方法维度,呈现为三维目标的“液体”状态,表现为学生知识学习时思考与行动状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呈现为三维目标的“气体”状态,表现为弥漫在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身体—心理、感性—理性交融的精神元素。

核心素养的提出

核心素养的提出

核心素养的提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我国持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内涵,进一步彰显了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迫切要求。

中小学校应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将二者更好地结合。

育人目标指向学生未来发展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是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方向和路径。

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贯穿着学校的课程、教学、课堂、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旨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育人导向上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和选择。

针对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应进行系统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重新定位学校育人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帮助学生生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课程结构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有效载体。

学校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架构多元、多层、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研制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做好小初高学段的学科素养衔接与贯通。

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全面、自主、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高品质的研究生活,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形成能力;教育学生努力做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做有全球化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人,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供给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核心素养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正在日益深刻地显现出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及实施建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及实施建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及实施建议摘要:教育部于2022年4月公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包括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化的课程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业质量标准、大概念教学等,其间也体现出一些新理念、新要求,由此,基于课程育人的角度,对有效实施新课标提出如下建议:正确理解课程改革新理念;正确理解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正确理解以大概念/大主题为统领的结构化课程内容;正确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正确理解学业质量标准。

关键词: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大概念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部于2022年4月公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育人蓝图,同时也是推进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有力举措,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拟概述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并从课程育人的角度,对实施新课标提出一些建议,以就教于方家。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一)凝练了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凝练出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由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明确具体要求,使二者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一一对应。

具体如下:唯物史观——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时空观念——要求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史料实证——要求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历史解释——要求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家国情怀——要求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养成历史核心素养,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根据ED的界定,素养(peten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

它超越了“认知能力(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E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越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

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

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

然而,如果用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

这是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并不是机械照搬西方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4. 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 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行动能力等 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2
│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 5 (一)设计依据/ 5 (二)结构/ 6 (三)学分与选课 / 6
四、课程内容 ......................................................................... 7 (一)必修课程/ 7 (二)选修Ⅰ课程/ 10 (三)选修Ⅱ课程/ 13
2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 性和区域性等研究特点。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 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地理学的研究目标不仅 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跨社 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其内容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知识和方法, 反映地理学的本质。地理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他们 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 基础。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本 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时,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 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 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同时,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 为学生选择课程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

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

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来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

然而,如果用来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

这是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并不是机械照搬西方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

这种理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核心素养”试图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这一定位下,“核心素养”内涵既要涵盖通过学校学习应该掌握的人类文化工具,也要包括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胜任力”;既要关注西方文化下科学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的传统,也要继承中华文化明德修身、“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核心素养”及其理论建构,本质上试图回答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下“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完整版)核心素养的提出

(完整版)核心素养的提出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我国持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内涵,进一步彰显了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迫切要求。

中小学校应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将二者更好地结合。

育人目标指向学生未来发展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是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方向和路径。

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贯穿着学校的课程、教学、课堂、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旨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育人导向上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和选择。

针对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应进行系统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重新定位学校育人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帮助学生生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课程结构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有效载体。

学校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架构多元、多层、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研制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做好小初高学段的学科素养衔接与贯通。

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全面、自主、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生活,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形成能力;教育学生努力做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做有全球化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人,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供给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核心素养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正在日益深刻地显现出来。

小学语文 学科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计划

小学语文 学科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计划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计划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融合计划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它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显。

同时,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在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背景分析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因此,“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完整体现“三维目标”的提升和整合。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核心素养设计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感,我们制定了以下行动步骤:第一阶段:培养学生预课文段落。

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预纳入首要任务带入课堂,并教给学生预方法:1、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2、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段落的主要内容;3、要借助字典词典认字,理解词语。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提纲,让学生有循可依,有的放矢,使预由扶持向放手过渡转变。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段落。

在段落的理解过程中,通读是理解的基础。

为了达到过程得当,理解得顺,理解运用阅读节奏。

我们要求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囫囵吞枣,要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读下去。

在段落的品析中,我们要循序渐进,学会品文节。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新词。

通过以上行动步骤的实施,我们的预期成果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将语文基本素养在品析文字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培养。

帮助学生理解段落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浅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浅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浅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交流,本人就如何理解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浅谈如下,与大家共勉。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

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时代即将到来,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

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既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又注重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教学氛围,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

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阅读教学,抓住了阅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契机,在阅读下多下功夫。

一是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文章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迈向了新的阶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三个维度的目标。

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养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与传统课程标准的重要区别之一。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语文能力、数学能力、外语能力、科学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旨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体现。

最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旨在使学生具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创新实践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础,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保障。

只有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张绪培(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

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的到来,每一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系统地描述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毕业形象,为进一步的课程设计提供方向或路径。

现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接下来就是根据这样的框架,进一步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老师、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来设计教学、命题、作业、考试。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最近,教育部组建了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课程标准,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当然,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

其中,尤其能促进人生命成长、人生发展,可提升、可进阶的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

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OECD用胜任力,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谈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学校:天津市河头学校
姓名:刘海宁
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谈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

已经启动的新一轮普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

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自从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

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

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1?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

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

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

“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
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

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2?不脱离情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

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

3.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不脱离情景的学科活动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

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时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启幕。

但如何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课程、评价、教师素养与培养、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不可或缺的五根支柱。

其中,课程是灵魂,评价是关键,教师素养及培养是保障,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中心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采取“四大举措”努力让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行动。

4.探索教师培训改革之路
在我们看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开始;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始;全市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
进必须从培养种子教师开始。

而开展课题研究、成立课题联盟,是提升教师素养、培养种子教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5.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之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提得较多的问题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有哪些特征”“现在的教学方式哪
些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哪些又是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等,课题组对此形成的共识是:只有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学科内整合的教学、基于跨学科的主题性教学、基于多种教学方式组合的复合式教学、基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

通过课例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中,从而力争将核心素养由一个抽象的理念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数学学科,围绕中学数学教育与哲学研究这一课题,提出了“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什么”这一根本性的命题,指出“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一种精神”“数学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追求的教学、体现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精神性、思辨性和艺术性”。

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生活逻辑.
6.探究课程改革之路
在当今世界,课程整合成为一股潮流。

究其原因,除了整合能够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挤出部分时间开设个性化和拓展性的课程这样的浅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整合性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从有限学习转向本质性学习,使学习从事实到概念、到关系及结构;从部分学习转向综合性学习,使学习从知道到理解、到应用、到综合,因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为此,积极鼓励各学校和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尝试学科内、学段间、学科间的不同形式的整合。

如初中数学学科提出了“找好共同点进行学科间整合,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找好相接点进行学段间整合,构建数学纵向脉络;找好相连点进行学段内整合,构建数学横向网络;借用相异进行对比巩固,深化学习效果”的整合思路。

通过课内整合,由“零散”转向“整体
设计”、从“一节课”转向“一类课”、从“点状”转向全面铺开。

7.探索评价体系改革之路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评价是关键。

没有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引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可能是一句空话。

8.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如何规划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

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

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

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